王軍
(天津財經(jīng)大學理工學院,天津 300222)
?
中國紅十字會與1917年天津水災賑濟
——以《大公報》新聞報道為中心的考察
王軍
(天津財經(jīng)大學理工學院,天津300222)
摘要:1917年夏,天津發(fā)生特大水災,600余萬災民流離失所。中國紅十字會積極奔走呼吁,籌賑募捐,前后散放急賑、冬賑、普賑和雜賑共達22萬余元,承擔起恤災救難的使命。作為一個民間慈善組織,紅十字會第一次大規(guī)模賑濟災民,救萬千災民于水火,既維護了社會的穩(wěn)定,又展示了近代慈善團體的巨大潛力和作用。
關鍵詞:中國紅十字會;非政府組織;社會救濟;水災
1917年8月初,直隸等地發(fā)生特大水災,數(shù)百萬災民流離失所。中國紅十字會積極奔走呼吁,籌賑募捐,前后散放急賑、冬賑、春賑和雜賑合計22萬余元①參見中國紅十字總會編:《中國紅十字會歷史資料選編》,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466頁。,救濟災民,不遺余力,成功地完成了恤災救難的任務。作為一個非政府組織,中國紅十字會舉辦的“社會救濟”富有成效,拯救了萬千災民,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社會的穩(wěn)定。通過此次賑濟,中國紅十字會向人們展示出近代慈善團體的巨大潛力和作用,也使自身完成了向社會救濟領域的“擴張”,并最終從眾多善團中脫穎而出,成為民國時期民間慈善團體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本文以《大公報》的相關報道為中心,展開集中分析和探討,力求對中國紅十字會的賑濟活動進行一次較為全面的考察。
1917年夏秋之交,直隸等地連降暴雨,永定河、潮白河、大清河、南北運河等相繼決堤。河水暴溢,水害嚴重,共有103縣②就筆者讀到的材料中,直隸省長曹錕呈報的是88縣(《申報》1917年10月1日),明顯有瞞報之嫌;《大公報》1917年11月17日提到淹沒直北102縣;熊希齡督辦的工作報告和鄧拓《中國救荒史》記載為103縣;李文海、周源《災荒與饑饉(1840—1919)》和夏明方《民國時期自然災害與鄉(xiāng)村社會》兩書均引用1917年11月11日《申報》轉(zhuǎn)引《字林西報》北京5日通訊中105縣的說法;《大公報》1917年10月28日提到美國紅十字會“查放順直被災107縣”,共有這五種說法,本文姑以代表官方說法的103縣為準。先后被淹?!氨粸拇鍞?shù)一萬九千零四十五村,被災人口六百二十五萬一千三百四十四名,成災田畝二十五萬四千八百二十三頃零六十畝四分三厘七毫六絲”③《熊希齡·序》,京畿水災河工善后事宜處編:《京畿水災民捐賑款收支征信錄》,1921年版。,其他如房屋、器具等財物損失更是難以計數(shù)。這是一場被中國紅十字會副會長沈敦和稱為“百七十年來未有之奇災”④《直北水災籌賑會議》,《大公報》1917年11月17日。。
素有“九河下梢”之稱的天津首當其沖,受災尤重。津城西、南、北三面胥成澤國,洪流泛濫,水深三四尺至六七尺不等,房屋坍塌,田禾淹沒,廬墓蕩然。扶老攜幼逃難者,壅塞于路。數(shù)十萬災民餐風露宿,號哭之聲激于四野。一晝夜間,“南鄉(xiāng)數(shù)十村暨各國租界漂沒無余,人民棄妻拋子,顛沛流離,其狀之慘筆難殫述”⑤《紅十字會之熱心》,《大公報》1917年10月15日。。不少災民蠖伏于津浦鐵路兩旁,“上有火車碰軋之虞,下有沉溺洪流之險,日曛露濡,饑渴呼號,慘不忍言”⑥《天津大水災近狀》,《大公報》1917年8月12日。。還有很多災民攀援擁擠于土堤、房頂、樹枝和墳頭之上,面對大水包圍,無路可逃,忍饑挨凍。夏季大水已令人慘不忍睹,不料仲秋水勢更猛,驟成第二次大災。災民未及遷避者均葬身水中,幸存者都麋集于高埠,“其中或遇救,或逃出,皆擁擠于西南兩馬路,野居露宿,日炙雨淋,其慘苦之狀、哀泣之聲令人目不忍睹,耳不忍聞”①《中國紅十字會天津分會查放災區(qū)日記》,《大公報》1917年10月12日。。入冬后,水成堅冰,房舍崩裂傾頹,寒風凜冽,凍餒交加,災民更是苦不堪言。
當此浩劫沉災,受苦最多的還是百姓。據(jù)《字林西報》的報道:“京津間一帶肥沃之地今悉在水中,其巍然聳出水面者不過數(shù)處。”而《申報》也指出:“此水并無赴海之途,惟留于被淹區(qū)域至二三年之久,致使有用之田地化為荒田,千萬良民變?yōu)榱髫??!雹凇段鲌笫鲋彪`水災》,《申報》1917年8月7日。無辜的百姓承受了巨大的苦難,水災過后不但失去了家園、田地及日用生活物品,還有成千上萬的人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更為可憫的是,政府內(nèi)外交困、財政竭蹶,既無法籌撥大量款項賑災恤難,又無力組織賑災機構(gòu)全面擔負起賑濟的重任。因此,來自民間慈善團體的社會救助就顯得格外重要,成為災民生存下去的希望。中國紅十字會便在此次奇災救濟的過程中脫穎而出,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
直隸等地600多萬災民慘遭水災的浩劫,田廬俱毀,什物漂沒無遺,導致物價騰貴。且要捱過漫長的寒冬,僅以每人1元計③冬賑的標準。,即需600余萬大洋,可這些根本不足以維持災民的生活。即便如此,北洋軍閥政府仍無力籌撥④官款共撥交現(xiàn)洋四百二十五萬五千九百四十六元六角一分八厘。資料來源于“熊希齡·序”,京畿水災河工善后事宜處編:《京畿水災民捐賑款收支征信錄》,1921年版。,募款的重任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中國紅十字會等民間慈善團體。政府職能的缺陷,必須由非政府組織來彌補,社會救助機制才能發(fā)揮效能。民國時期社會慈善救濟事業(yè)的發(fā)展恰好在某種程度上彌補了政府效能的嚴重缺失,滿足了社會的這種需求。
水災發(fā)生后,位于上海的中國紅十字會總部面對雪片般飛來的乞賑函電,勇敢地挑起了勸募賑捐的重擔。但非政府組織是通過基于共同價值觀之上的協(xié)商與承諾的方式獲取資源的,沒有任何強制力,因此紅十字會只能通過宣傳、說服、互惠與合作等方式來籌募這筆巨款。首先,沈敦和副會長在報刊上刊登題為《謹募直隸水災急賑》的廣告,使之每日見報,并不斷更新勸捐內(nèi)容,以靈活多樣的形式向滬上廣大仁人善士募集賑款。比如,為迎合國人以“求福免災”為目的之捐助善款的心理,沈會長等人特意將這一訴求在謝賑廣告上以醒目的大字標示出來,并大加頌揚,既滿足了諸善士的愿望,又能使其善名得以傳播,同時也為募捐起到了廣告宣傳的效應。其次,沈會長也十分注重對既有資源的使用。他先是反復電促北京政府撥發(fā)紅十字會在救護青島日德戰(zhàn)爭后存入財政部的2萬元余款充作急賑之用,其后又利用自己寧波人的身份,以個人感情入手,痛陳大義,從各地“寧波幫”巨商手中獲得大量善款支持,為源源不斷地賑濟天津水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為了做好籌備工作,中國紅十字會還在總辦事處召開職員會,“擬趕緊設法籌捐,并多制痢疾、瘧病、疥瘡藥品攜往散放”⑤《紅十字會開職員會》,《申報》1917年9月1日。,以防止疫病的發(fā)生。在募集到一定賑捐后,紅十字會立即任命特派查放員數(shù)人,攜帶賑款2萬元、棉衣1萬余套及藥品35箱,分赴各重災區(qū)散放急賑。⑥參見《紅十字會放急賑》,《大公報》1917年9月23日。該年年底,直隸安平縣再遭冰災,天津、保定河水驟漲,災民瀕于危境。紅十字會上下憂急萬分,沈會長再度向海內(nèi)外仁人君子吁請賑捐:“務于篤念痌瘝,宏施捐助,惠不拘乎多寡,情不分乎畛域,但期集腋成裘、聚沙為塔,多得一金可多活一命,早施一日即可早救一人?!雹摺都t會募捐》,《大公報》1918年1月16日。在紅十字會的真誠感召下,廣大善士踴躍捐輸,終于募集到一筆筆賑災善款,幫助災民渡過難關。
中國紅十字會有總會、分會之別,但總會與分會以及各分會之間采取的是非等級的、分權(quán)的網(wǎng)絡式組織體制,各組織成員之間是以自愿結(jié)合的方式聯(lián)系在一起的。上海總會的鼎力支援,解除了直隸各分會的后顧之憂。天津、保定等分會也并未坐享其成,紛紛行動起來,各展所長,積極勸賑募捐。天津紅十字分會即聯(lián)合書畫慈善會組織書畫義賣,將所得悉數(shù)充作賑款。會員劉蘭軒、趙善卿等人鑒于災情嚴重,遂約集書畫方家20余人開會,商議提前籌備冬賑,以拯救受苦受難的災黎,得到眾人一致贊同。①參見《慈善會開會紀事》,《大公報》1917年9月13日。為此,天津紅十字分會公舉職員數(shù)人分頭“勸助名人書畫,所得款項盡數(shù)購辦玉面”②《書畫慈善會開會》,《大公報》1917年9月11日。,以分發(fā)給災民。作為書法家的中國紅十字總會會長呂海寰更是創(chuàng)作大量書法作品義賣,率先垂范。徐世昌、鐵良、華世奎、嚴修、趙元禮等數(shù)十位社會名流、書畫家紛紛響應,將精心創(chuàng)作的書畫作品交由書畫慈善會陳列銷售。善士們既可得墨寶,又于無形中補助賑款,因而踴躍購買這些書畫作品,相關款項轉(zhuǎn)而賑濟災民。此外,天津紅十字分會還以演唱義務戲等傳統(tǒng)募捐形式籌集賑款,并以《大公報》《益世報》等新聞媒體為輿論空間,廣為宣傳,得到了許多社會名流、善士的支持。當然,有利即有弊,由于中國紅十字會辦賑成績出色,一些不法之徒便假借其名義招搖撞騙。為防賑款流失,天津紅十字分會不得不貼出告示“倘大善臺出自熱誠,愿為補助,應請直與敝會接洽,無不歡迎。收款以本會正式收據(jù)為憑,如有人在外假借敝會名義在外私收捐款,無本會收據(jù)者,本會概不負責”③《天津紅十字會查放各災區(qū)公布》,《大公報》1917年11月19日。。這也暴露出天津紅十字分會在辦理賑災事務上經(jīng)驗不足的問題,在管理中還存在漏洞。
據(jù)統(tǒng)計,為賑濟此次水災的災民 “紅十字會先后在天津、楊柳青鎮(zhèn)、石家莊、徐水、文安、東光、滄縣施放急賑,后又續(xù)放冬賑。計共散放賑款11.2萬余元,棉衣10.4萬余件,連同藥品、面粉等,共合洋22萬有奇”。④中國紅十字總會編:《中國紅十字會歷史資料選編》,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466頁。在國內(nèi)眾慈善團體中,無出其右者。
“慈善也是一種社會動力,是調(diào)節(jié)社會不可缺少的手段。”⑤周秋光:《民國北京政府時期中國紅十字會的慈善救護與賑濟活動》,《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6期。⑥《匯志水災急賑事》,《大公報》1917年8月20日。非政府組織的最大優(yōu)勢,就是它能接近社會基層中易受損害的群體,促使這些社會成員參與同他們切身利益相關的決策調(diào)整和資源分配。而中國紅十字會實施的社會救濟正是調(diào)節(jié)社會財富的一種手段和方式,讓處于社會中上層的有產(chǎn)者,出于行善或人道的目的,將其一部分財產(chǎn)捐出,用于救災濟貧,從而實現(xiàn)社會財富的再分配,緩和社會矛盾。更為重要的是,當災難發(fā)生時,賑款的迅速募集有利于賑濟工作的有序展開。
1917年洪水爆發(fā),沖決河堤,沿岸村莊盡遭淹沒。天津被災凄慘情形不可言狀,縱然“已成災者固已無可挽救,而未成災者急宜先事預防”⑥。為減輕洪水造成的危害,天津紅十字分會格外重視堵塞決口和對未決之處加高加固等工作,每日均派員攜款赴宜興埠北河大堤督工。直隸省長曹錕對此深為贊許,將督修大堤的重任托付給天津紅十字分會,并捐洋5000元,指定其中3000元為修堤經(jīng)費。⑦參見《來函》,《大公報》1917年8月30日。天津紅十字分會干事長卞月庭也特別關心此事,不僅多次派人攜款督工,工竣之日還親往大堤驗看,查勘宣泄河水有無妨礙,以免水患。⑧參見《卞會長往勘河堤》,《大公報》1917年8月23日。盡管大堤修竣,但水勢仍十分兇猛,堤防隨時都有決口的危險。天津紅十字分會沒有放松警惕,時常派員前往查勘,同警察一起督催搶險筑埝,日夜防護,以免發(fā)生意外。9月初,水勢再漲,天津紅十字分會庶務長趙善卿“立于泥水之中,督同工程處、教養(yǎng)院約三百人抬大米與黑豆,速為打埝”⑨《水災救急會報告》,《大公報》1917年9月2日。,確保了堤防的安全。
從水災發(fā)生那一刻起,天津紅十字分會便立即著手進行施放急賑的工作,并持續(xù)數(shù)日。每天早晨8點開始,各查放員乘天津紅十字分會救生船分路出發(fā),馳赴指定地點,一邊拯救被困災民,一邊按照賑冊向災民散發(fā)饅頭、大餅等食物。散賑完畢,各查放員還要想方設法安置那些尚未得到妥善安排的被救災民,將“男子送與教養(yǎng)院,女子送與北馬路女子家庭傳習所后院住宿”⑩。后為方便放賑,又在天津紅十字分會事務所內(nèi)“添筑鍋灶,蒸玉面窩頭,經(jīng)商團諸君協(xié)助查放各處”11,以期惠及災民。
因災廣人眾,為使更多災民得到救助,天津紅十字分會積極尋求與其他民間慈善團體及官方組織、機構(gòu)的合作。該會先是與天津商務總會聯(lián)合,組建了商團輔助紅十字賑濟會,分擔部分調(diào)查和賑濟任務,同時也代收海內(nèi)外各商會及會員的捐款。這個新善會在放賑時恪守“每大口給予窩頭四枚,小口給予二枚”①《關于籌賑之種種》,《大公報》1917年11月2日。的規(guī)定,每日施賑通常在千人以上,而且還要四處輾轉(zhuǎn),十分辛苦。該組織雖然在堅持了一個多月后解散,但是仍在僧王祠內(nèi)設立事務所,“對于津埠極苦災區(qū)二十一處難民施給常賑”,規(guī)定災民每周可“持條赴事務所領玉面一次”②《遷事務所》,《大公報》1918年1月14日。。其后二次大水時,天津紅十字分會又與直隸水產(chǎn)學校攜手,由該校學監(jiān)范蓮青帶領部分教師及全體學生分乘天津紅十字分會救生船赴各災區(qū)施賑?!皵?shù)日之間拯救登岸之災民五千三百余人之多”③《大水災近事匯志》,《大公報》1917年10月29日。,并代為散發(fā)食物、藥品,極大地緩解了放賑壓力。為防止災民將所發(fā)御寒棉衣典當?shù)氖虑榘l(fā)生,天津紅十字分會特致函警署及駐津各國領事,請求“轉(zhuǎn)飭各當行,如有持紅十字標記賑衣典價者萬勿收質(zhì)”④《專件》,《大公報》1917年11月8日。,以鞏固賑災成果。
此外,天津紅十字分會還密切配合上海紅十字總會的工作,而上海紅十字總會特派員姚衢笙、蔡吉逢等人在天津也是盡職盡責,不辱使命。姚衢笙、蔡吉逢等特派員下車伊始,未及休息,“即約請分會諸君偕同救護等員雇買民船出發(fā)河北一帶,不避艱險,搶救災民,并預備面包、饅首等糧為災民充饑”⑤《紅十字會放急賑》,《大公報》1917年9月23日。。翌日,他們又巡視散賑,令人感動。
天津紅十字分會還在改變傳統(tǒng)的同時創(chuàng)新賑災救撫的形式,增添新的內(nèi)容。天津紅十字分會假借龍亭的天津女子家庭工藝傳習所為臨時收養(yǎng)地,設立“婦孺留養(yǎng)院”。每天,各放賑員將救起的婦女、幼童送至此處收養(yǎng),由兩名女職員負責照料。天津紅十字分會負責提供饅頭、大餅等食物,為其充饑。豐鎮(zhèn)發(fā)生疫情的消息傳來后,天津紅十字分會又每日給“院中婦孺早晚飯?zhí)韨湫∶准怪?,以清?nèi)熱而防疫氣”⑥《防疫事宜之匯志》,《大公報》1918年1月26日。。既救其生,復防其病,可謂救人徹底,關懷備至。天津紅十字分會還一改“重養(yǎng)輕教”的傳統(tǒng)救濟方式,利用婦孺留養(yǎng)院倡行“教養(yǎng)兼施”的新式慈善理念。對于收養(yǎng)之人或教之文化,或授之技藝,務使其獲得基本謀生手段。后來,天津紅十字分會還根據(jù)收養(yǎng)之人的實際情況,做出適當?shù)恼{(diào)整,將“女孩撥入內(nèi)院學習文字,男孩分入后院練習體操,其年長之婦女揀入本所各科學習工藝”⑦《傳習所安置災民》,《大公報》1917年10月9日。。這樣既使收養(yǎng)之人免于荒廢時日,又可習練技藝,增強謀生手段和技藝。作為社會慈善組織來說,這些創(chuàng)新性舉措不僅有效地開發(fā)和利用了已有的資源為災民謀福,而且使災民在飽經(jīng)痛苦之后得到一些寬慰和實際幫助,充分體現(xiàn)出中國紅十字會對災民的關懷和體貼。美國人某君參觀婦孺留養(yǎng)院后,即對其秩序之井然十分欣賞,大加稱贊。⑧參見《關于籌賑之種種》,《大公報》1917年10月19日。
紅十字會作為一個國際性組織,也和一些外國紅十字會組織、機構(gòu)保持密切聯(lián)系,并得到某些外國紅十字會組織的熱心支持和大力幫助。如日本赤十字會、英國紅十字會等組織不惜人力、物力向天津等地災民奉獻愛心。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美國紅十字會。天津水災發(fā)生后,美國紅十字會很快便籌集5萬金元在德租界空地搭蓋了1000間窩鋪收養(yǎng)災民,并且實行十分嚴格的衛(wèi)生、管理制度,許多善團都前往參觀學習⑨參見《關于籌賑之種種》,《大公報》1917年10月20日;《美紅十字會義舉》,《大公報》10月24日。。冬天到來之前,為幫助災民御寒,美國紅十字會又在天津設立女工廠2處,趕做棉衣。不僅如此,美國紅十字會還與北京政府合作,出資125000金元修路,在災民中實行以工代賑,幫助數(shù)萬災民及其家人解決了生計問題,居功至偉⑩。這也體現(xiàn)出近代國際慈善組織在共同理念的指引下團結(jié)協(xié)作,對災民所實施的賑濟救撫等救助。
非政府組織多是受一定的價值觀念的支配,不以營利為目的,致力于社會公益事業(yè)的社會團體。一般來說,每個非政府組織都有自己的指導思想,基本上奉行的是利他主義和人道主義。在近代中國,中國紅十字會始終以“服務社會”為目的,解決政府無暇顧及的“恤兵救災”等問題,關心人民疾苦,為飽經(jīng)苦難的中國人帶去生存下去的希望和克服困難的勇氣與力量。
常言道“大災之后必生癘疫”。為防止這樣的悲劇發(fā)生,沈敦和副會長多次致電天津紅十字分會,打撈尸骸?!拔┙虿捍笏?,除施救護傷者外,淹斃人口久置水中恐生疫癘,擬請派人打撈尸骸”①《大水災近事匯志》(電一),《大公報》1917年10月14日。;又怕會員們畏懼傳染或因資金支絀而無力承辦,特發(fā)一電:“請督軍派遣軍隊赴運遠地埋葬,但須多用石灰消毒。應用經(jīng)費若干,暫歸官紳墊付……設法募還”,并特別叮囑“此事于生死災民均有極大關系,似應力圖進行”②《大水災近事匯志》(電二),《大公報》1917年10月14日。。在其諄諄叮囑及經(jīng)費保證之下,天津紅十字分會即刻回復總部“承示遠地埋葬各辦法,自當遵照辦理。津中淹斃浮尸一節(jié)更當注意打撈,以防染疫而顧衛(wèi)生。敝會惟有實力加察,不使疏懈,以仰答尊囑諄諄之至意”③《大水災近事匯志》,《大公報》1917年10月14日。,隨即采取一系列行動,防止疫情發(fā)生。天津紅十字分會以“津邑自受水災,各處暴露浮尸頗多,實與衛(wèi)生大有妨礙,每日派員赴各處打撈,并灑藥粉等物消毒,以重衛(wèi)生而防疫癘?!雹芡?。除此之外,天津紅十字分會還與義阡局、北洋防疫處等機構(gòu)通力合作,一邊及時掩埋浮尸,一邊派出醫(yī)護人員為災民檢查身體,對非傳染病患者施以藥物治療,若遇有傳染病患者便立即將其隔離,送入臨時醫(yī)院加以救治。
需要注意的是,天津紅十字分會還在該年11月1日設立施醫(yī)處,為災民進行義診。因擔心“災區(qū)貧苦,恐無力買藥者居多”,天津紅十字分會又向衛(wèi)生醫(yī)院請求捐助藥品,“俾貧病者不致向隅”。經(jīng)過協(xié)商終于取的善果,“凡經(jīng)本會診治之病,可持方至河北大王廟衛(wèi)生醫(yī)院領藥,不取分文”⑤《大水災近事匯志》,《大公報》1917年11月10日。。為防患疫病的出現(xiàn)及救護更多的災民,不致出現(xiàn)遺漏,天津紅十字分會還特別聘請?zhí)旖虼壬漆t(yī)院院長任秉鐸組織“紅十字醫(yī)隊”,選派看護生和擔架夫隨行,到災區(qū)各處巡視,及時為災民提供救治,“以資救急而保生命”⑥《大水災近事匯志》,《大公報》1917年10月20日。。天津紅十字分會的這些舉措,不僅為災民解除了病痛疾苦,為他們消除了后顧之憂,還防止了疫病的傳播,既貫徹了紅十字會“救人救徹”的方針,又體現(xiàn)出人道主義精神,在社會上贏得了很高的聲譽。
1917年發(fā)生在直隸等地的這場特大水災,具有三個比較鮮明的特點:一是受災區(qū)域廣,共有103縣被災,北京、天津、保定等大城市飽受水患之苦;二是持續(xù)時間長,歷時達七八個月之久;三是危害極嚴重,造成了600多萬災民,死亡人口數(shù)以萬計,經(jīng)濟損失也很大。作為近代中國最大的民間慈善團體,中國紅十字會超越了以往“恤兵救難”的服務范疇,第一次大規(guī)模地賑濟因蒙受自然災害而被難的災民,實現(xiàn)了社會服務功能提升和轉(zhuǎn)型,書寫了其在近代中國社會慈善史上的輝煌篇章。作為一個存在于政府之外的國際化社會慈善團體,中國紅十字會把西方宣揚的“社會救濟”理念及其相關職能進行了淋漓盡致的發(fā)揮,擴充了中國傳統(tǒng)慈善賑濟的內(nèi)涵,以實際行動對近代慈善事業(yè)做出了全新的詮釋。
在賑濟災民的過程中,中國紅十字會的會員們抱著“拯弱扶傷,救災恤鄰”的心態(tài),殫精竭慮,勤勤懇懇,勞瘁不辭,將各項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條,為處于災難之中的災民們送去關愛,給予他們生存下去的希望。天津紅十字分會充分發(fā)揚“博愛人群,服務社會”的紅十字精神,透過一項項具體而實在的社會救濟工作,為廣大災民謀福利,彌補政府職能上的缺漏,受到包括上至政府官員、下至災民的社會各階層人士的普遍贊譽。各處災民紛紛送來匾額、錦旗以示謝忱。楊柳青紳商及災民代表更是伴著鼓樂送來“萬家生佛”匾一方,交由天津紅十字分會懸掛,以昭義舉。⑦參見《紅會賑災》,《大公報》1918年1月12日。也有一些災民為表達對某位天津紅十字分會會員的感激,湊資送匾。如天津紅十字分會干事長卞月庭、上海紅十字總會特派員姚衢笙均收到過這樣的謝賑匾多方。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婦孺留養(yǎng)院”收養(yǎng)的災婦以手工編織所得之資制匾一方,感謝中國紅十字會熱誠為災民服務,教養(yǎng)兼施之德。①參見《滬賑實惠》,《大公報》1917年12月20日。雖然紅十字會以拯救饑民為懷,不求名利,但頌揚者如此眾多,足以證明中國紅十字會款不虛糜、普惠災黎的善舉,確實贏得了災民們的愛戴,受到社會各階層人士的贊譽。
然而,中國紅十字會的賑濟工作也并非盡善盡美,尚存在一些不盡如人意之處。首先,該會作為一個非政府組織,在動員社會力量從事賑濟災民的各項活動時,缺乏權(quán)威性,也缺少有效地溝通和社會監(jiān)督。雖然《大公報》等報刊媒體作為一面面“鏡子”,通過大量報道向讀者持續(xù)不斷地介紹中國紅十字會賑濟災民的情況,但是不可能面面俱到。況且相關報道中大量采用函電和中國紅十字會員日記等帶有較大主觀性的文字,很難如實地反映問題的全部。部分放賑員獨自出發(fā)四處散賑,其上交的賑災成績報告有無虛假信息難以確認。畢竟近代中國社會賑濟中存在較為嚴重的舞弊問題②可以參見《災民喊控放賑員》,《大公報》1917年11月17日。在清末民初,利用募捐名義騙款的事情時有發(fā)生,至于營私舞弊、貪污中飽等情更是屢見不鮮。,即便中國紅十字會的嫌疑很小,但也暴露出管理制度上存在著某些問題。其次,同其他社會團體、官方機構(gòu)的協(xié)調(diào)與溝通還存在一些不夠順暢等問題。雖然中國紅十字會與許多慈善團體、組織聯(lián)系比較密切,曾互相扶助,但是各團體間缺乏溝通、協(xié)調(diào)等問題也引起了有識之士的注意。在災區(qū)甚至出現(xiàn)過一些區(qū)域反復施賑,而另外一些偏遠地區(qū)卻無人放賑的現(xiàn)象。假如中國紅十字會與各社會慈善團體之間能夠彼此溝通的話,這一問題應該可以解決。另外,在《大公報》中曾多條出現(xiàn)天津紅十字分會與警察廳發(fā)生矛盾的報道,也說明溝通不暢等問題是存在的?;蛟S在溝通不暢、矛盾、爭吵等現(xiàn)象的背后,還隱藏著一些更深層的原因。最后,中國紅十字會散放了數(shù)十萬元的賑濟,絕大部分是用在傳統(tǒng)意義的施予上,雖然起到解除災民燃眉之急的效用,但是也養(yǎng)成了個別災民的過分依賴心理,并且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某種浪費,倘使能適時地擴大“以工代賑”和“教養(yǎng)兼施”的范圍,似乎可以取得更為豐碩的成就。
雖然單以一家報刊媒體的賑災報道來評說中國紅十字會在1917年的賑災活動可能有失偏頗,而且社會學家赫伯特·甘斯也曾說過:“新聞本身不局限于對真實的判斷,它也包含了價值觀,或者說,關于傾向性的聲明?!雹畚旨{·賽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著,郭鎮(zhèn)之等譯:《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356頁。但是,研究和再現(xiàn)中國紅十字會在1917年天津水災賑濟中的歷史貢獻,依靠聞名全國且在天津出版的《大公報》的新聞報道所披露的相關信息,卻又具有某些不可替代性和重要資料價值。因此,筆者認為中國紅十字會在1917年天津水災賑濟中的工作還是值得肯定的。不論是中國紅十字總會,還是天津紅十字分會,乃至會長、總干事及普通會員,其踐行“仁愛”的精神,以“服務社會”為目的,造福災民的所有舉措,均在中國近代社會慈善史上書寫下光輝的篇章。
Chinese Red Cross and Tianjin Flood Relief 1917——Based on the Study of Ta Kung Pao News Reports
WANG Ju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Tianji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300222,China)
Abstract:In the summer 1917,devastating flood took place in Tianjin and more 6million victims were left displaced.Chinese Red Cross had actively appealed to raise relief donations and distributed urgent relief,winter relief and miscellaneous relief amount to more 220,000Yuan,undertaking the mission of assistance and rescue.The Red Cross,as a non-governmental charitable organization,had relieved thousands of victims in large scale for the first time,which maintained social stability and showed the enormous potential and the role of modern charitable organization.
Key words:Chinese Red Cross Society;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NGO);social relief;flood
中圖分類號:K258
文獻標識碼:
文章編號:1008-469X(2016)02-0005-06
收稿日期:2016-01-07
作者簡介:王軍(1981-),男,天津人,歷史學碩士,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近代中國社會慈善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