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陶淵明社會價值的新發(fā)掘
      ——李則綱《從農村破產想到陶淵明》的理論建樹

      2016-03-06 10:57:00劉中文
      關鍵詞:陶淵明農村

      劉中文

      (蘇州市職業(yè)大學 教育與人文學院,江蘇 蘇州 215104)

      ?

      陶淵明社會價值的新發(fā)掘
      ——李則綱《從農村破產想到陶淵明》的理論建樹

      劉中文

      (蘇州市職業(yè)大學 教育與人文學院,江蘇 蘇州 215104)

      李則綱的《從農村破產想到陶淵明》是研究陶淵明的另類之作。作為歷史學家,李則綱立足于19世紀30年代的中國農村社會的現(xiàn)實,以深邃的史學洞察力和敏感的政治觀察力,發(fā)掘了陶淵明特有的社會價值——拯救農村。他以中國哲學的“知足知止”論為理論基點,挖掘并論證陶淵明回歸田園的社會價值。他認為陶淵明是士人回歸田園的榜樣,是知足知止的典范,號召從事農村工作的朋友效仿陶淵明,到鄉(xiāng)村去復興農村。他又認為陶淵明的懷古情懷和空想社會對改良社會、建設鄉(xiāng)村沒有積極的意義。同時,陶淵明是真能了解人生意義的第一個人,是農村里的哲人,原因在于農村育成了陶淵明的素志、農村鑄就了陶淵明的人生觀、村居生活的苦與樂使陶淵明的人生境界得以提升。

      李則綱;陶淵明;救世;哲人

      引言

      李則綱(1891—1977),安徽桐城人,近代著名歷史學家。他先后在上海暨南大學、中國公學、安徽大學、安徽學院等校任講師和教授,又任安徽省文化局副局長、安徽省歷史博物館館長、安徽省圖書館副館長、安徽省文史館副館長等職。1932年,李則綱“從上海回到安慶……任安徽大學講師、教授兼安慶高級中學教員,講授歷史和國文”[1](P706)。針對當時中國農村衰敗的狀況,李則綱開始思考拯救民生、拯救農村的問題。《安徽大學月刊》1933年第1卷第2期刊發(fā)李則綱的《從農村破產想到陶淵明》,該文1935年10月由(安慶)連城鄉(xiāng)村教育社印行為單行本。單行本增補了《序》,同時在《結論》中增加了“人類社會發(fā)展三個階段”等內容①本文引用《從農村破產想到陶淵明》的內容,主要采用《安徽大學月刊》1993年第1卷第2期發(fā)表的期刊稿。。

      閱讀陶淵明,是每一位中國士人的人生實踐。在諸多陶淵明研究的著述中,李則綱的《從農村破產想到陶淵明》可謂之另類。與眾不同的是,李則綱立足中國社會現(xiàn)實,挖掘出陶淵明的社會學價值——救世,并以此為文章的學術立足點展開論述。為什么要“救世”?這個問題便是李則綱《從農村破產想到陶淵明》一文的寫作背景與動機。

      1931年夏季,爆發(fā)堪稱20世紀最嚴重的全國性的大水災,安徽是災情最重的省份之一。據《安徽水災備忘錄》統(tǒng)計:安徽省有32%的面積受災,災民總數(shù)占全省人口的49.3%,因災死亡十一萬多人[2](P21-24)?!巴畋睘牡夘l仍,地方元氣既傷,人民生機幾絕,邇值春荒,于是餓殍遍野,人民無粟可食,乃剝取樹皮,磨成粗粉,摻以水藻、草根、樹葉各物,蒸而食之,雖難下咽,聊勝枵腹”[2](P163)。大災過后,農業(yè)毀絕,經濟崩潰,物價飛漲,難民四逃,餓殍遍野,賣兒鬻女,民不聊生,社會深陷災難之中,百姓身處水火之地,亟待拯救。天災過后,人禍接踵而來,搶劫、盜竊、奸淫等現(xiàn)象頻發(fā),盜匪橫行,罪惡滿地,各種非法組織不斷涌現(xiàn),社會秩序遭到嚴重破壞。

      “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醫(y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3](P1604),這是晚唐詩人聶夷中的《詠田家》詩,也是《從農村破產想到陶淵明》的開篇詞。聶夷中詠的是晚唐社會,而對李則綱來說卻是故鄉(xiāng)凄慘的現(xiàn)實,“現(xiàn)在的農村,可說比此還不如;前年洪水,籽粒無收,固然無谷可賣;去年雖有收獲,低價出賣,又無受者;以致農村經濟,枯窘到絕境”[4](P1)。針對目前的農村工作,李則綱感嘆道:“而關心農村問題人們,或為理論的探討,或為救濟的建議,固已紛紜一世?!矫耖g去!’、‘到農村去!’種種口號,且高唱入云?!盵4](P1-2)此間微詞,實有所指。

      1932年5月,胡適、丁文江、蔣廷黻、傅斯年等“八九個朋友”在北平創(chuàng)辦《獨立評論》周刊,以“不依傍任何黨派,不迷信任何成見”[5]的獨立精神,“根據自己的知識,用公平的態(tài)度,來研究中國當前的問題……用負責任的言論來發(fā)表我們各人思考的結果”[5]。這些文化精英十分關注處在崩潰邊緣的中國農村,紛紛走出書齋,到農村做經濟、教育、金融、土地等方面的實地考察,并以《獨立評論》周刊為陣地,提出較為系統(tǒng)的恢復經濟、復興農村繁榮的理論主張,同時號召知識分子到農村去。“獨立評論派”關乎農村復興的理論和思想,成為當時各政治派別都十分關注的中國鄉(xiāng)村建設運動的重要部分?!爸R分子下鄉(xiāng)成為30年代教育界議論的熱門話題。當時的主流觀點認為,受過大學教育或專門教育的知識分子,背負著國家建設的使命,只有他們回到農村去,農民才有復蘇的希望”[6](P103-107)。然而,盡管“回鄉(xiāng)村去”的口號響徹云表,“實際上仍然沒一人到鄉(xiāng)間去”[7](P760),拯救農村的實際效果微乎其微。

      就寫作背景和動機而言,李則綱《從農村破產想到陶淵明》便是純粹出于社會學意義,這正體現(xiàn)李則綱作為史學家的學術思想、獨到視野和社會責任感。本文僅就李則綱《從農村破產想到陶淵明》的學術獨創(chuàng)予以剖析、思辨、論證。

      一、陶淵明的社會價值——救世主

      后人對于陶淵明及其詩文的社會作用做了不斷的闡發(fā),或以老莊之道視之,或以孔孟之學論之,或兼儒、道、釋多維視角挖掘之,眾家各言其是,不一而足。最早論述陶淵明及其文學作品社會價值的是蕭統(tǒng),其《陶淵明集序》曰:“嘗謂有能觀淵明之文者,馳竟之情遣,鄙吝之意祛,貪夫可以廉,懦夫可以立,豈止仁義可蹈,抑乃爵祿可辭!不必傍游泰華,遠求柱史,此以有助于風教也?!盵8](P3067)陶淵明處在晉宋政權交替之際,他逃離官場,回歸田園,從而安身立命,拯救自己的身心。蕭統(tǒng)立足于陶詩接受者的視角,提出陶詩“有助于風教”的觀點,其意在于闡明:陶詩可以陶冶性情、凈化心靈,因而純凈社會風尚?!坝兄L教”自然是“救世”,然而,史學家李則綱所提“救世”的立足點卻是陶淵明所選擇的生存方式——回歸田園。

      陶淵明擺落官場、回歸田園,又緣何能夠“救世”?李則綱用辯證的方法剖析陶淵明的“回歸”,從正、反兩個方面挖掘陶淵明回歸田園的社會價值。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老子·五章》)[9](P78),人類永遠無法主宰自然、戰(zhàn)勝自然,只能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與自然融一。天災難測而人禍可免,針對20世紀30年代江南農村攻掠不斷、盜匪橫行的人禍,李則綱認為:“把一個光明美好的世界,鬧得天翻地覆。把整個的人類,逼得像渴水里的枯魚。這都由于人們區(qū)區(qū)一點不知足的心理所造成?!盵4](P31)一針見血地指出這些人禍的根本成因——人心的“不知足”。不難看出,李則綱的理論立足點是中國哲學的“知足”“知止”論。

      針對春秋列國相互攻伐、戰(zhàn)亂頻仍的社會現(xiàn)實,老子提出“知足”“知止”的主張,意在從根源上制止由于戰(zhàn)爭給社會帶來種種慘禍與災難。老子說:“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老子·四十四章》)[9](P239)倡揚“知足”“知止”,從精神層面來講“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老子·三十三章》)[9](P198)。老子又從反面論道:“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四十六章》)[9](P244)王弼《老子道德經注》進一步解釋道:“甚愛,不與物通。多藏,不與物散。求之者多,攻之者眾,為物所病,故大費、厚亡也。”[10](P122)所謂“知足”,即自知滿足,沒有過分貪欲和企求。所謂“知止”,即懂得適可而止,也就是“知足”。從道家哲學本體來看,道家“知止”,止于“道”,即順應自然、回歸自然。知足、知止的前提是“與道融一”,即老子所謂:“從事于‘道’者,同于‘道’?!?《老子·二十三章》)[9](P157)晚于《道德經》成書的《禮記》對“知止”卻有另一種闡釋,《禮記·大學》云:“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盵11](P895)朱熹注云:“止者,所當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之,則志有定向……得,謂得其所止。”[12](P3)儒家“知止”,止于人之天性——“善”。儒家的“知止”與其“固窮”有某些相通之處,即守“善”而“不濫”,“固窮”是“知足”的最高境界。無論止于道家之“道”,還是止于儒家之“善”,終究要達到回歸自我、天人合一的境界。所以隋儒王通認為“大智知止,小智唯謀,智有窮而道無盡哉”[13](P12),原因正出于此。

      老子的“知足”“知止”論是針對戰(zhàn)爭所提出的,旨在使民少私寡欲、絕圣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這與其御民之法、治國之策密切關聯(lián),是道家“無為”之術的理論基礎。李則綱倡揚老子“知足”論的用心正在于此,以“知足”治民心,進而治鄉(xiāng)村。在李則綱眼中,陶淵明就是這樣的“知足”“知止”的“大智”,是千古以來“知足”“知止”的典范。

      宋人謝薖《陶淵明寫真圖》詩詠道:“淵明歸去潯陽曲,杖藜蒲鞋巾一幅……世紛無盡過眼空,生事不豐隨意足?!盵14]陶淵明的文化心理建構是多重的,“知足”“知止”是其文化心理的重要一維,他在詩中不斷表陳其“知足”“知止”之心。陶詩《時運》云:“稱心而言,人亦易足。揮茲一觴,陶然自樂?!盵15](P7)清人陳祚明評論陶淵明的稱心易足是“將有不可共人言者,對他人則心不足耶”[16](P81),陶公揮茲一觴便可以陶然自樂,且稱心知足,這是世俗無法理解的、無人心會的,這種稱心、知足、自樂也是孤獨的、卓絕的。陶詩《和劉柴?!吩疲骸案椃Q其用,過此奚所須。去去百年外,身名同翳如?!盵15] (P119)清人邱嘉穗評曰:“耕織稱用四句,實情至理。彼敝敝一生之力以為子孫憂者,一何不知足之甚也?”[17]邱氏立足于道家哲學的“知足”論,鄙夷終生為子孫憂勞忙碌的世俗之子,充分肯定陶淵明的超達與睿智。清人方宗誠對陶淵明的“知足”做了獨辟蹊徑的深刻解讀,“‘耕織稱其用,過此奚所須。去去百年外,身名同翳如’,得‘君子居易以俟命’之義?!匚欢?,不愿乎外’,利念名念掃除凈盡,豈可以曠達目之?”[18]方宗誠認為,僅僅從道家哲學的“曠達”來解讀這首詩是不徹底、不全面的,陶公在詩中表達的“知足”之心,本質上也是儒家的名教思想,同時也體現(xiàn)儒家安貧樂道的生活觀?!抖Y記·中庸》云:“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11](P779)守住平素的本分,行于素位,不越名分之外。富貴、貧賤、夷狄、患難,無論處在哪種境地,都必須安于名分,素位而行,以順天命,這即是《禮記·大學》所說的“知其所止”,而這種“正名定分”的主張正是儒家名教的理論范疇。陶公云:“敝廬何必廣,取足蔽床席”(《移居》其一)[15](P114),“衣食當須紀,力耕不吾欺”(《移居》其二)[15](P117),“營己良有極,過足非所欽”(《和郭主簿》其一)[15](P128),“環(huán)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五柳先生傳》)[15](P421),“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與子儼等疏》)[15](P441),等等,或直接、或委婉地表陳其“知足”“知止”之心懷。清人沈德潛說:“‘過足非所欽’與‘過此奚所須’,知足要言,一結悠然不盡?!盵19](P191)最關鍵的是,陶淵明最終選擇的生存方式——回歸田園,便是他“知足”“知止”的人生實踐。陶淵明的生存智慧凝結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他的“知足”“知止”,是道家的“止于道”與儒家的“止于善”的雙重修養(yǎng),其豐厚的哲學內涵即沈德潛所謂的“知足要言,一結悠然不盡”。明人趙臺鼎的《脈望》對此做了更明了深入的解讀,他說:“(陶靖節(jié))知止而有定,此‘知’(指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知來者之可追’之‘知’,筆者按)字即是靈和,即是本覺,即是悟,即是止善。既止至善,則定性矣,定性則不遷矣,不遷則靜,而安如止水,物來則現(xiàn),物去無跡,前乎千萬世之已往,后乎千萬世之未來,皆視諸掌矣?!盵20](P161)靈和,即天性柔和恬淡,其受之于道,本于自然,“止于道”者必守靈和之性。“靈和”與“止至善”,分別以道、儒視角審視之,而“本覺”之論則另辟蹊徑,以佛眼觀之?!洞蟪似鹦耪摗吩疲骸八杂X義者,謂心體離念。離念相者,等虛空界,無所不遍,法界一切相,即是如來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說名本覺?!盵21](P27)本覺即是“清凈心體遠離妄念,如虛空遍布一切,整個世界的一切現(xiàn)象都是如來之法身,法身以佛法為體,佛法是真如之理,理是智慧之結晶,它就叫做‘覺’或‘本覺’,這個本覺,是智慧直覺、是離念、無念的本性與境界,是成佛的智慧心性”[22](P79-84)。對于陶淵明是否信仰佛教及其與佛教的關系等問題一直是陶學爭論的焦點。但無論如何,趙臺鼎對陶淵明的解讀可謂視野廣闊,剖析透徹、深刻。

      正是因為發(fā)現(xiàn)陶淵明這位“知足”“知止”的典范,所以李則綱進一步挖掘陶淵明的社會價值,他說:“所以我們要真能無損人的生活,必須先能知足。要能知足,必須先了解人生的意義……陶淵明先生所以能悠然的返其自然,就是由于他的‘稱心而言,人亦易足’,由于他的‘耕織稱其用,過此奚所須’。”[4](P31-32)呼吁讀書人要像陶淵明回歸田園一樣,返回自然,回歸鄉(xiāng)村。在李則綱看來,陶淵明最懂得人生的意義,所以最能知足。那么,對陶淵明而言,人生的意義是什么呢?簡而言之,就是“止于道”和“止于善”——順應天道、與道融一、素位而行、固窮守節(jié)。

      然而,陶淵明這位“知足”“知止”的典范在李則綱眼中并不是個完人,李則綱對這位偶像也有所不滿。他說:“(陶淵明)雖然對于當時農村被剝削的現(xiàn)狀亦有所不滿,然而他的改革企圖,也只有追慕羲農,幻想烏托邦,這是我們所不能滿意的……20世紀的農村,絕不是幻想的社會,像陶淵明在《桃花源記》所敘的那樣恬淡無為。必須由物質的建設,使破壞的農村,成為豐裕的樂土。”[4](P32)李則綱認為,陶淵明的懷古情懷和空想社會對改良社會、建設鄉(xiāng)村沒有積極的意義。出于對當時中國鄉(xiāng)村現(xiàn)實的深重憂慮,李則綱對陶公的不滿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對于《桃花源記》,我們應該以辯證的歷史觀來審視,也就是說要回到陶淵明所處的歷史環(huán)境和生活境遇中來看待這篇作品。《桃花源記》表達的是陶淵明的社會理想,是其身處在亂世而對治世的一種極度渴望。當然,處在當時的社會,這種渴望自然是一種夢幻和空想。但絕不能因為這一份夢幻和空想就因此得出陶淵明“消極”的結論。首先,《桃花源記并詩》僅僅是陶淵明的作品之一,除了《閑情賦》以外,其他作品并非夢幻空想之作。無論是書寫仕宦的矛盾心理、躬耕的風霜苦難,還是飲酒的酣暢與冥思、借古諷今抒發(fā)幽憤,抑或是乞食的悲苦心理,作者都能坦然地面對現(xiàn)實,作品也都是寫實之作。其次,陶淵明歸隱后的二十二年中,他一直腳踏實地地生活,從未坐而論道、空談玄理、幻想成仙,即如梁啟超先生所言:“他不過廬山底下一位赤貧的農民,耕田便是他唯一的事業(yè)?!盵23](P14)陶淵明自己也深諳“人生歸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營,而以求自安”(《庚戌歲九月中于西田獲早稻》)[15](P205)的道理,所以他從未仰望星空來空談、來幻想。他從來都是踏踏實實地耕讀,他也只能不抱任何幻想地在自己的田園中耕讀到死。終其一生,陶淵明一直都在居易以俟命、素位而行己。

      陶淵明是士人回歸田園的榜樣,是“知足”“知止”的典范。為了拯救鄉(xiāng)村、挽救中國經濟,李則綱號召“從事農村工作的朋友”效仿、學習陶淵明,到鄉(xiāng)村去,復興農村。對于學陶的具體做法,李則綱提出一個前提和三個條件。前提是“應先把自己固有的意識洗去,把農民的地位,重新估計。把自己的人生觀,重新確立?!盵24](《序》)讓城里的讀書人和從事農村工作的朋友,重新調整、確立自己的價值觀、人生觀,到鄉(xiāng)村去,像陶淵明一樣做農人??梢哉f,這個前提對任何一位在城里工作的讀書人來說,都意味脫胎換骨般重生。在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社會,鄉(xiāng)村生活可以說處在水深火熱中,去鄉(xiāng)村扎根無異于自抉苦難,甚至赴湯蹈火?!班l(xiāng)村自有我們的跳舞場!鄉(xiāng)村自有我們的咖啡店!鄉(xiāng)村自有我們的音樂室!十字街頭的人們,回歸我們的鄉(xiāng)村罷!”[4](P33)跳舞、喝咖啡、聽音樂,這絕非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鄉(xiāng)村生活,更不是陶淵明用生命體驗的田園生活。事實證明,李則綱的理論與主張,其可操作性與實際意義微乎其微,只是一種理論層面的高調而已。鑒于對陶淵明的理解,李則綱又提出學習陶淵明的三個條件?!拔覀円炀饶壳暗奈C,亦須先救濟農村。不過希望到農村去的朋友(現(xiàn)在麇集都市里的知識分子,多數(shù)可以說是來自田間,與其說到農村去,不如說回農村去。)第一須有陶淵明先生對于大自然的認識。第二須有陶淵明先生對鄉(xiāng)村生活的情趣。第三對于陶淵明先生的自足的個人主義,外延須更加擴大,內容須更加積極”[4](P32-33)。實際上,這三個條件就是李則綱所說的“價值觀、人生觀”的具體內容。李則綱在論證陶淵明的相關問題時,對這三個問題答案做了深入的思考和論述(詳見下文)。

      2.2 隨訪期內不良心血管事件發(fā)生情況 發(fā)生不良心血管事件患者共35例,發(fā)生率10.0%(35/350),其中,再發(fā)心絞痛或非致死性心肌梗死5例,再次血運重建3例,心源性死亡2例。

      陶淵明回歸田園,是經歷人生實踐后的哲學抉擇,而李則綱發(fā)出“像陶淵明一樣到農村去”則是社會學層面對陶淵明價值的新挖掘、新發(fā)現(xiàn)——陶淵明也可以拯救鄉(xiāng)村、拯救社會,這完全史學家的智慧。盡管這種智慧是超現(xiàn)實的,但從學術史角度審視,李則綱的新發(fā)現(xiàn)是很有價值的。

      二、陶淵明的文化地位——“農村里的哲人”

      李則綱認為陶淵明身上有一種“偉大的、不可磨滅的精神”[4](P2),陶淵明是“農村里的哲人”[4](P2)。《從農村破產想到陶淵明》主體用了十二章來解剖“陶淵明先生與農村的關系”——家世的自述(單行本為“自白”)、怎樣離開農村、農村的戀慕、歸田的旨趣、躬耕的情況、村居的享樂、隴畔的遨游、鄰舍的聚飲、貧窮的掙扎、古代社會的懷想、陶淵明的人生觀、結論。李則綱以“農村”為視野立足點展開論述,通過對大量的陶淵明詩文作品的剖析,論證了陶淵明與農村的文化血脈關系,論證自己的觀點——“農村里的哲人陶淵明”,這一觀點是李則綱對陶淵明的文化定位。從論證上看,李則綱立足于三個視角。

      1.農村育成素志

      陶淵明在《祭從弟敬遠文》中表白曰:“余嘗學仕,纏綿人事。流浪無成,懼負素志。斂策歸來,爾知我意。常愿攜手,置彼眾意?!盵15](P456)出仕,絕非陶公夙愿,而是他為生計所迫的一種嘗試,一種身心流浪,“斂策歸來”才是他初心。眾俗自然不能理解他,只有敬遠從弟才能真正讀懂他。李則綱據此認為:“終于不管別人對他怎樣,甘愿長作農夫,這不能不說是先生的超特?!盵4](P5)“甘愿長作農夫”就是“先生這種素志”[4](P5)。

      那么,“何以先生獨具這種‘素志’呢?這不能不訴之于先生的內在的原因了”[4](P5)。李則綱從兩個層面深刻剖析陶公形成“素志”的內在原因。其一,性情。通過對陶公《與子儼等疏》《五柳先生傳》等作品的分析,李則綱認為,“先生本是一個愛丘山好閑靜的人”[4](P5),“惟其不慕榮利,所以能安于鄉(xiāng)村的淡泊恬靜”[4](P6)。這里,李則綱抓住陶公性情的本質——愛丘山、好閑靜、不慕榮利,而這種性情“質性自然,非嬌力所得”(《歸去來兮辭》)[15](P391),是鄉(xiāng)村的山川草木所育成的,是大自然給予的天賦。其二,生活習慣——讀書。對陶公所讀之書,李則綱管中窺豹,通過剖析陶公《擬古》《形影神》《雜詩·其五》《命子》等詩,認為“令先生心悅神怡的,當莫過于《南華》一經。在先生吟詠的詩篇里,在先生行為的精神里,都深潛著蒙莊的意味”[4](P6)。好閑靜與不慕榮利的天賦,恰恰與《莊子》的精神高度契合,陶淵明讀書的境界才會“忻然自得”“忻然忘食”。李則綱認為,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是“先生自己的素描”[4](P3)。確實,掛冠歸去是陶淵明一生的分水嶺,正如民國學人甘蟄仙所說:“他從此大徹大悟,慷慷慨慨、灑灑落落地躍入田園生活的大圈里,去過他的園林生活,去干他的農作生活,并且由恢復覽書生活,進而肆力于著述生活?!盵25]“此事真復樂,聊用忘華簪”(陶淵明《和郭主簿》其一)[15](P128),實現(xiàn)素志,對陶公意味著人生從此進入一個相對悠然的境界。李則綱總結道:“總之先生既是一個‘不慕榮利’的人,所把玩的又是闡發(fā)大道以自然為宗的《莊子》,又生在一個‘山靜似太古,日長如小年’的社會里,這蓋是先生在農村里成其獨特的偉大的原因罷。”[4](P6)宋人唐庚《醉眠》詩云:“山靜似太古,日長如小年。余花猶可醉,好鳥不妨眠。世昧門常掩,時光簟已便。夢中頻得句,拈筆又忘筌?!盵26](P15015/23)唐庚此詩,或可以作為陶淵明歸耕田園、實現(xiàn)素志后的生活狀態(tài)和人生境界的注腳與詮釋。

      2.農村鑄就人生觀

      陶淵明的人生觀是學界歷來爭訟的問題,前代學者多以“達道”論之,而對“道”的闡發(fā)卻各持其論。自杜甫“陶潛避俗翁,未必能達道”[27](P563)論出,學界對此問題討論更加激烈,杜甫也因此招來后世學者的不斷反駁甚至批評。對該問題討論的傾向性意見是,陶淵明的價值觀與人生觀是以道家哲學為基礎而建立的。

      陶淵明的人生觀是李則綱重點討論的問題,他引述并剖析大量史料和陶淵明的作品,梳理出五種歷史文化因素,即“晉朝的政治,可謂壞到極地了”[4](P26),“帶著苦味的偷安,成為士大夫一般的習氣”[4](P27),“由長期的痛憤而陷入麻痹,這又是當時社會一種病態(tài)的現(xiàn)象”[4](P27),“政府不惟對于農務廢弛,漫不關心,而且假借名義,大事搜括,致囹圄中充滿了囚人”[4](P28),“晉自王弼何晏等,闡發(fā)玄風,《六經》等于糟粕,蔑棄禮法,任情放達,成為知識分子一般的風尚”[4](P28),這五個方面的歷史文化因素影響陶淵明人生觀形成。李則綱認為,陶淵明“實是一個自然化的個人主義者”[4](P7),而且“是一個貧農……但他早已從自耕自足的農村社會里,深植了一種純潔的習慣,偉大的人生觀”[4](P4),“農村的生活,實給先生一個新的生命,把先生從頹廢的魔域拯救過來……先生另具了一種健全的人生觀”[4](P30)。所謂“健全的、偉大的人生觀”即是“自然化的個人主義”,這種深植于陶淵明靈魂中的人生觀是在鄉(xiāng)村的泥土中慢慢鑄就的。毫無疑問,李則綱對陶淵明人生觀這一問題的闡發(fā)是融通中西文化的理論視野。

      以老子、莊子的理論為主體的中國道家哲學,其價值取向是崇尚自然,與萬物齊一,推崇與道冥一的真人、至人、神人、圣人的逍遙游境界,標舉無功、無名、無己的高蹈世俗的獨立人格。如何能達到這樣理想的境界?首先是精神上對塵俗的超越,達到“矯矯不群”[32](P39)的精神境界。其次,退隱,保全性命與自己的生活。尼采主張“不管怎樣,我們務必要努力成為我們自己”[33](P225),他在《受苦的意志和同情》中說“隱居起來罷,那樣你才能夠過真正屬于自己的生活”[33](P228)。道家尚隱,原因正在于此,隱退與精神超越是互相依存的,精神超越是隱退的前提,隱退是精神超越的保障。

      盡管西方“個人主義”理論思潮及其發(fā)展是很復雜的哲學與社會問題,但它與中國道家哲學確有一個契合點——人格獨立、精神自由,即“一切價值均以人為中心”[28](P406),而李則綱對陶淵明人生觀的闡釋正是立足在這個契合點上。其所謂“自然化的個人主義”,不是“道家自然觀”與“個人主義”的簡單相加,而是在道家哲學自然觀主導下的“個人主義”,是中國化的“個人主義”。對此,李則綱解釋道:“就是不使心為行役,精神與肉體,都能遂其自然。能這樣,做人的責任,就算盡了。這種精神,直是個人與宇宙融成一片,與造化同流。所以在先生的意識中,似乎最親切的,莫如人與自然的關系,只要能遂其基本的要求,能享受自然的賜予,什么一切一切,都是無足道念?!盵4](P7-8)這其中的要旨是“人與自然的關系”——“精神與肉體,都遂其自然”,“個人與宇宙融成一片、與造化同流”,即莊子《逍遙游》所謂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辨,以游無窮”[34](P14)。李則綱重申道:“構成他(陶淵明)這種人生觀的要素……可以分為兩層說:一曰‘真’……他既然確認了有一個‘真’的世界存在,則一切非真之物,雖然紛紛擾擾于他的面前,自然不足以動其心……一曰‘自然’?!匀弧瘍蓚€字,也是陶淵明從農村社會里,親自體驗出來……不知不覺的他自己的人生觀就從這里滲透出來?!盵4](P30-31)真,即是自然,即是“道”——老莊哲學的理論根本,也是陶淵明“自然化的個人主義”人生觀的根基。“個人主義”的價值體系之一就是“個人本身就是目的,具有最高價值,社會只是達到目的的手段”[28](P406),而且“個人主義者往往把國家看作是一種不可避免的弊病,贊賞‘無為而治’的口號”[28](P406)。陶淵明的“個人主義”恰恰體現(xiàn)于精神自由、人格獨立、疏離官場、任情隨性等。李澤厚說:“這種所謂‘個人主義’,在某種歷史情境下,可以起解放作用。在專制政治非常嚴酷的情況下,反社會的性格有它的反抗意義,包括古代的陶淵明?!盵35](P58-62)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陶淵明回歸田園以保持純真善良的本心的生命過程,即如其身后哲人陸九淵所言“人精神在外,至死也勞攘,須收拾自作主宰”[36](P454),回歸田園之舉即是陶淵明“個人主義”光芒的閃耀。

      20世紀伊始,王國維的《人間詞話》以融會古今、貫通中西所產生的新思維、新理論、新方法審視陶淵明,認為陶淵明是“豪杰之士”,陶詩為“無我之境”,王國維的研究開啟了新陶學。李則綱對陶淵明人生觀的闡釋便屬于新陶學的成果?!拔逅摹边\動爆發(fā)時,李則綱二十八歲,處風華正茂之年。他號召知識分子須有“陶淵明先生的自足的個人主義”,這是他接受“五四”新思潮的一個佐證。

      3.村居之苦與樂

      既然鄉(xiāng)村育成素志,既然鄉(xiāng)村鑄就人生觀,那么,鄉(xiāng)村自然是陶淵明的身心歸來處。“先生出仕的原因,實在是為著衣食問題”[4](P8),這是古今學者的共識。對于“恥見督郵便歸來”的觀點,李則綱卻不以為然?!跋壬鷼w里之志,不待《歸去來兮辭》之作,已大白了……因為鄉(xiāng)村的生活,啟示了他的‘真想’,結集了他的‘素襟’,所以無論如何,他覺得別種的社會,是比不上他的恬靜的鄉(xiāng)村,甜蜜的家庭。所以在初出的時候,就以離鄉(xiāng)為苦,可見這不是什么見督郵不見督郵的問題了?!盵4](P10)“真想初在襟”(《始作鎮(zhèn)軍參軍經曲阿》)[15](P158),“素襟不可易”(《乙巳歲三月為建威參軍使都經錢溪》)[15](P189)才是陶淵明歸來的根本動因?!耙驗檗r村生活,啟示了他的‘真想’,在先生的胸懷里,自有一個自給自足的樂土,對于其他情趣不投的場合,自然無足掛念”[4](P11)。對于歸田的旨趣(意義),通過對《始作鎮(zhèn)軍參軍經曲阿》《歸園田居》等數(shù)篇陶作的剖析,李則綱得出結論說:“是其出也,完全為了饑驅。其歸也,又覺得不如固窮,以遂其性愛山丘的夙愿。所以我們推究先生歸田的旨趣,只須知道先生不愿意做‘羈鳥’‘池魚’罷了。不必拿什么晉室將傾、見機而作的那些話來推測,反較真切。”[4](P12)李則綱以實證的方法反駁“晉室將傾、見機而作”等臆斷的、不切實際的觀點。解讀陶淵明歸來后的內心世界、分享這位偶像鄉(xiāng)居生活的苦與樂是《從農村破產想到陶淵明》的主要內容。

      村居務農,首先要忍受勞作之苦。“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歸園田居》其三)[15](P79),“晨出肆微勤,日入負耒還。山中饒霜露,風氣亦先寒。田家豈不苦?弗獲辭此難”(《庚戌歲九月中于西田獲早稻》)[15](P205)。李則綱認為這些作品“只是先生實際生活的自述”[4](P13),而并非有所隱喻,他否定“草盛豆苗稀”如屈原香草美人之法而喻“君子少而小人多”的觀點,認為“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37](P1226)正是這類陶詩的注腳。李則綱把陶淵明“勠力耕?!狈Q之為“自做耕牛”,問道:“到農村去的朋友們,你們固然明白農作是一樁最苦的事,但是你們有沒有忍受這種苦痛的精神,能不能親自去出血汗呢?”[4](P13-14)并號召到農村去的朋友們取法這種“自做耕牛”的精神。

      村居躬耕,還要忍受貧窮之苦。陶淵明歸田后多有號寒啼饑之作:“貧居依稼穡,勠戮力東林隈”(《丙辰歲八月中于下潠田舍獲》)[15](P208),“弱年逢家貧,老來更長饑”(《有會而作》)[15](P266),“炎火屢焚如,螟蜮恣中田。風雨縱橫至,收斂不盈廛。夏日長抱饑,寒夜無被眠。造夕思雞鳴,及晨愿烏遷”(《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15](P98),“饑來驅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門拙言辭”(《乞食》)[15](P93)。從詩中看,確實窮困潦倒,然而“吾駕不可回”[15](P228)。陶淵明一面忍受著貧寒饑餓之苦,一面享受著田園生活的自由快樂,“是苦痛與歡樂交織著”[4](P20)。固窮與安貧樂道是儒家的人生觀與生活態(tài)度,也是陶淵明價值觀的重要一面。李則綱認為:“孔子說:‘一簞食,一瓢飲,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這話好像是贊頌陶淵明先生的?!盵4](P22)確實,儒家的固窮與安貧樂道“也就是先生能獨行其是,安于農村生活的原因”[4](P22)。

      陶淵明歸來后的物質生活是貧窮的,如何對待這種困厄?李則綱認為他“因為不滿意目前的現(xiàn)狀,就別開生面地生出兩種懷想:一種是古代的社會,一種是烏托邦”[4](P23)。是的,回望往古可以寄托情志,可以減輕現(xiàn)實的壓力,這是陶淵明的一種解脫方式?!坝朴粕瞎牛食跎?。傲然自足,抱樸含真”(《勸農》)[15](P35),“仰想東戶時,余糧宿中田。鼓腹無所思,朝起暮歸眠。既已不遇茲,且遂灌我園”(《戊申歲六月中遇火》)[15](P199)“遙遙望白云,懷古一何深”(《和郭主簿》其一)[15](P128),陶淵明頻頻地暢想遠古,回望初民,是迫于政治的黑暗殘酷與現(xiàn)實的苦難而發(fā)出的,意在以此找出精神逃路,緩解現(xiàn)實的壓抑。另一種解脫方式就是他的理想國了。李則綱專辟一章剖析陶淵明所向往的古代社會,他認為《桃花源記》是受莊子“夫赫胥氏之時,民居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莊子·馬蹄》)[34](P249)的啟發(fā)并“深寄其慨慕的情緒”[4](P24)。對于烏托邦的實質,李則綱道:“因為古代社會既不可遇,遂產生了一種烏托邦的幻想。這種幻想,無非是先生憧憬的古代社會的復現(xiàn)……蓋淵明追懷古代社會,蓄之既久,不覺而有這種烏托邦的構想……古代社會的追念,烏托邦的幻想,這都不過是先生于無可如何之中聊以自解而已?!盵4](P24-25)烏托邦般的“桃花源”確實是陶淵明的另一個“逃生通道”。誠然,李則綱所說的冥想往古與幻想烏托邦確實是陶淵明擺脫苦難的精神勝利法,但這還不夠全面。陶淵明歸田來后二十二年的躬耕勞作,不可能時時地依賴冥想過日子?!皽Y明正以脫略世故,超然物外為意”[38](P434),最能體現(xiàn)陶淵明生存智慧的是,他用詩、酒、琴、書等手段來調節(jié)日復一日的、平凡單調的、艱辛的勞作生活,以此減輕身體的疲勞,沖淡或化解心靈的苦澀,達到精神上的愉悅、逍遙。陶淵明是詩哲,不僅是因為陶詩富含令人醍醐灌頂?shù)恼芩迹钪匾氖撬哑D難困頓的生活詩化、藝術化了。他的生活超越物質層面而進入精神世界,達到“長嘯天地間,獨立萬物表”[39]的人生境界。

      “‘此事真復樂’,實是先生喜極而狂的話”[4](P15)。有了排遣痛苦的諸多手段,有了精神逃路,陶淵明的歸來人生便柳暗花明,精神境界便得以升華——恬靜、淡泊、自由、快樂。李則綱認為“先生個人在農村里遂其享樂的幸福”[4](P23),“他所享受的樂境,適足以抵償他所身受的辛苦”[4](P14)。這樣看來,陶淵明倒是一個幸福的歸田人了。

      家居之樂。陶詩云:“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歸園田居》其一)[15](P73),“藹藹堂前林,中夏貯清陰。凱風因時來,回飆開我襟”(《和郭主簿》其一)[15](P127),“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讀山海經》其一)[15](P334)——李則綱用這些陶詩來論證:陶淵明居于美宅之中,怡然自樂。

      遨游之樂。李則綱大段落地引述梁啟超在其著作《陶淵明》中對廬山地區(qū)優(yōu)美的自然風物和悠久的歷史文化極富詩意的描述,“北襟江,東南西鄱陽湖……陶淵明的鄉(xiāng)土”[23](P5-6)。并深情地贊嘆道:“這是何等天機!何等的樂趣!這樣的生活,無怪他老先生情愿做個農夫?!盵4](P17-18)陶淵明性愛丘山,所以山水成為他唯一鐘情且不離不棄的愛戀對象,“揚楫越平湖,泛隨清壑回。郁郁荒山里,猿聲閑且哀。悲風愛靜夜,林鳥喜晨開”(《丙辰歲八月中于下潠田舍獲》)[15](P208),“久去山澤游,浪莽林野娛。試攜子侄輩,披榛步荒墟。徘徊丘壟間,依依昔人居”(《歸園田居》其四)[15](P80),“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歸去來兮辭》)[15](P391)?!跋壬脏l(xiāng)村的愛好,美化了自然。而自然的情趣,又凈化了先生。先生漸漬林泉丘山之美,至此殆與造化冥契……先生胸中殆有一個美的宇宙、樂的世界在那里活活潑潑的顯現(xiàn)”[4](P15)。陶淵明歸田躬耕雖有勞頓之苦與貧窮之患,但造物者偏愛他,賦予美妙絕倫的山川風物,讓他能時時沉浸在林莽之游,獨享園林之好。

      聚飲之樂。李則綱認為,“招致鄰友,揮茲一觴”是“陶淵明先生尋樂的方法”,“也是他常玩的把戲”[4](P18)。他引述了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五、《移居》其二、《飲酒·故人賞我趣》等多篇酒詩,剖析論證其“一個好酒好客的醉翁”[4](P18)的觀點。李則綱說:“蓋先生性既好飲,而又愛友。所以農務之暇,多與鄰舍共醉……蓋先生沖淡為懷,胸無物我,不僅那些奇文共欣賞的人,樂與共晨夕,就是隴畔的耕侶,鄰舍的傖翁,也是共話桑麻的好友?!盵4](P19-20)酒,是物質的,是陶淵明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但對陶淵明來說更是精神的,是他的生命之物。陶公“性嗜酒”(《五柳先生傳》)[15](P420),且“寄酒為跡”[8](P3067)。憑借這個媒介來體悟天道、思考人生、調節(jié)自我、超越現(xiàn)實,甚至齊一生死。李則綱從陶淵明的《飲酒》詩看出“他胸中一團的樂氣,直把整個的宇宙溶化了”[4](P15),其原因在于“對于宇宙的奧妙和流化,在先生的意識里,認為已有透知”[4](P15)。對于陶酒與人生,清人方東樹從反面立意說:“由于不悟大道,故惜情顧名,而不肯任真,不敢縱飲,不知即時行樂。此即 ‘身后名不如生前一杯酒’……然唯其能固窮,是以能忘憂而飲酒?!盵40](P112)陶淵明任真、固窮、縱飲、忘憂、及時行樂,就是因為他已大徹大悟,而酒恰恰是他悟道的重要手段。

      對于陶淵明的生存智慧,李則綱總結道:“總而言之,淵明的為人,是從大自然里找出安身立命之地。從消極的悲觀的人生,轉變到積極的樂天的人生。這種與自然混合的氣象,實由他最能了澈人生的意義。他這種了澈,可以說完全從農村里得來。所以與其說陶淵明是晉室的高士,倒不如說他是一個農村里最能體驗自然了解人生的哲人?!盵4](P31)陶淵明歸田后的日子是艱苦卻悠然的,原因在于他的生存智慧吸納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對于這種文化精華,清人鐘秀的解讀最為恰切,“人只要心有主宰,若假托之辭,何必莊、老,何必不莊、老。何必仙、釋,何必不仙、釋。放浪形骸之外,謹守規(guī)矩之中,古今來元亮一人而已”[41]。陶淵明,這位鄉(xiāng)村泥土育成的詩人、哲人,用他的生命詮釋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結語

      無論從生命實體還是從文化歸屬上看,陶淵明都天然地屬于鄉(xiāng)村。所以學者慣于立足鄉(xiāng)村視角解讀陶淵明,“一位赤貧的農民”[23](P14)“一個農民文學家”[42]“農村里的哲人陶淵明”等等?!叭松鷼w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營,而以求自安?”(陶淵明《庚戌歲九月中于西田獲早稻》)[15](P205)生存是人類的首要問題,而“人類基本的精神,基本的要求”[4](P2)恰恰是李則綱這部著作的理論基點,他認為“這似乎是我們易于了解陶淵明一個最大的理由”[4](P2)。李則綱對陶淵明無比敬仰,因而在字里行間都飽含感情。他在著作的開頭深情地說:“……這些疑案,都暫且不管。只將他老先生真實的生活稍談一談,希望將我們可敬可愛的陶淵明先生最值得遺給后人的精神,再新鮮起來”[4](P2)。那么“陶淵明先生最值得遺給后人的精神”是什么?李則綱有自己的獨悟,“我們以為陶淵明先生,他的偉大,他的崇高,他最值得被人們景仰的,并非在他不肯為五斗米折腰,賞菊東籬,壺觴自酌。是他從淳樸無偽的農村里,悟出真正的人生,認識大自然的優(yōu)美,認識農村生活的珍貴,他是真能了解人生意義的第一人”[4](P2)。立足于泥土、立足于農村來體悟并挖掘陶淵明文化價值,這正是李則綱由當時的農村破產所想到進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陶學研究成果。

      [1]李修松.李則綱年表[A].李修松.李則綱遺著選編.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6.

      [2]安徽省地方志辦公室.安徽水災備忘錄[M].合肥:黃山書社,1991.

      [3]彭定求,等.全唐詩:卷636[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4]李則綱.從農村破產想到陶淵明[J].安徽大學月刊,1933(2).

      [5]獨立評論引言[J].獨立評論:創(chuàng)刊號,1932(1).

      [6]曹金祥.20世紀30年代“獨立評論派”的農村教育思想[J].中國礦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

      [7]何思源.鄉(xiāng)村教育之重要[C]//馬亮寬.何思源文集:第2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

      [8]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M].北京:中華書局,1995.

      [9]陳鼓應.老子注釋及評議[M].北京:中華書局,1984.

      [10]樓宇烈.王弼集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1980.

      [11]王錦文.禮記譯解[M].北京:中華書局,2001.

      [12]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

      [13]文中子.止學全集[M].北京:海潮出版社,2011.

      [14]謝薖.竹友集:卷四[C]//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5]龔斌.陶淵明集校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16]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卷十三[C]//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59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17]邱嘉穗.東山草堂陶詩箋:卷二[C]//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3-239.濟南:齊魯書社,1997.

      [18]方宗誠.陶詩真詮[C]//柏堂遺書.清光緒八年刻本.

      [19]沈德潛.古詩源:卷八[M].北京:中華書局,1963.

      [20]陶淵明研究資料匯編:上冊[M].北京:中華書局,1962.

      [21]高振農.大乘起信論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1992.

      [22]喬根鎖.本覺:中國佛教心性本體的根本內涵——漢唐佛教心性論研究之三[J].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2009(5).

      [23]梁啟超.陶淵明[M].上海:商務印書館,1923.

      [24]李則綱.從農村破產想到陶淵明[M].安慶:連城鄉(xiāng)村教育社,1935.

      [25]甘蟄仙.中國之托爾斯泰[N].晨報副刊,1922.8.1-8.11.

      [26]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全宋詩:卷一三二二[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27]杜甫.遣興五首:之三[C]//仇兆鰲.杜詩詳注:卷之七.北京:中華書局,1979.

      [28]中美聯(lián)合編審委員會.簡明大不列顛百科全書:第3冊[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5.

      [29][法]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下冊[M].董果良,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

      [30]陳獨秀.敬告青年[C]//獨秀文存.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

      [31]魯迅.文化偏至論[C]//魯迅全集:卷一.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32]司空圖.二十四詩品·飄逸[C]//郭紹虞.詩品集解、續(xù)詩品注合訂本.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

      [33][德]尼采.快樂的科學:卷四[M].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1986.

      [34]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M].北京:中華書局,1983.

      [35]劉再復,李澤厚.個人主義在中國的沉浮[J].華文文學,2010(4).

      [36]陸九淵.語錄:下[C]//陸九淵集:卷三十五.北京:中華書局,1980.

      [37]李紳.憫農:其二[C]//全唐詩:卷484.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38]葉夢得.石林詩話:卷下[C]//何文煥.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1.

      [39]趙秉文.和淵明飲酒[C]//閑閑老人滏水文集:卷五//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0]方東樹.昭昧詹言[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

      [41]鐘秀.陶靖節(jié)紀事詩品[M].北京:國家圖書館藏,清刻本.

      [42]倬之.一個農民文學家——陶淵明[N].晨報副刊,1924.12.11-14.

      [責任編輯 孫 葳]

      A New Discovery of the Social Value of Tao Yuanming ——Theoretical accomplishment ofFromtheruraleconomicbankruptcythinkofTaoYuanmingby Li Zegang

      LIU Zhong-wen

      (College of Education and Literature, Suzhou Vocational University,Suzhou 215104,China)

      FromtheruraleconomicbankruptcythinkofTaoYuanmingis a specific work about Tao Yuanming, it written by Li Zegang in 1933. Based on the social reality in China’s rural areas in 1930s, Li Zegang explored Tao Yuanming's social value to save the depressed countryside, with profound historical insight and sensitive political observation using philosophical theory of contentment and moderately done in Taoism, Li Zegang demonstrated the social value of Tao Yuanming’s return to the countryside, and he thought Tao Yuanming is an example to return to the countryside and a model of satisfaction and know stop. Li Zegang appealed on his friends who study rural issues to imitate Tao Yuanming to return to the countryside to revival it. Meanwhile, Li Zegang considered Tao Yuanming’s nostalgic feelings and utopian society had no positive meaning to reform social and revival of rural areas. In Li Zegang’s ideas, Tao Yuanming was the first person to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life and the philosopher in the rural areas, the points of view come from three reasons,the land where Tao Yuanming lived nourished his ambition and casted his outlook on life, and his realm of life was sublimated by the bitter and sweets of his farming life.

      Li Zegang;Tao Yuanming; salvation;philosopher

      2016-09-27

      劉中文,曾任哈爾濱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現(xiàn)就職于蘇州市職業(yè)大學教育與人文學院,文學博士,主要從事中古文學研究、陶淵明接受研究等。

      I206

      A

      2095-0292(2016)06-0127-09

      猜你喜歡
      陶淵明農村
      農村積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你好,陶淵明
      “煤超瘋”不消停 今冬農村取暖怎么辦
      提高農村小學習作講評的幾點感悟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7:48
      素心人陶淵明
      特別健康(2018年3期)2018-07-04 00:40:20
      陶淵明:永恒話題與多元解讀
      《陶淵明 飲酒》
      中華詩詞(2017年5期)2017-11-08 08:48:02
      四好農村路關注每一個人的幸福
      中國公路(2017年16期)2017-10-14 01:04:28
      陶淵明的隔世情懷
      不為五斗米折腰
      乌拉特后旗| 辽宁省| 广丰县| 慈利县| 中阳县| 新疆| 开远市| 临湘市| 达日县| 探索| 瓦房店市| 江陵县| 潮州市| 象州县| 凤冈县| 龙山县| 醴陵市| 崇州市| 大竹县| 娄底市| 徐汇区| 古交市| 习水县| 杨浦区| 霍林郭勒市| 湘西| 忻城县| 固镇县| 彩票| 安庆市| 休宁县| 建瓯市| 收藏| 灌南县| 兰溪市| 仁寿县| 昌宁县| 延川县| 株洲县| 西乌珠穆沁旗| 铅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