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 旭
(北京語言大學(xué) 人文社會科學(xué)學(xué)部,北京 100083)
?
《說文解字注》中的“引伸假借”研究
嚴 旭
(北京語言大學(xué) 人文社會科學(xué)學(xué)部,北京 100083)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在闡釋詞義的發(fā)展變化時使用一種獨特的表述“引伸(申)假(叚)借”①本文在論及“引伸(申)假(叚)借”時,采用段注中出現(xiàn)次數(shù)最多的字形“引伸假借”;而在單獨論及“引申”和“假借”這兩個術(shù)語時,采用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字形“引申、假借”。,共46處。所要描述的情形大多屬于引申,包括詞義的擴大、轉(zhuǎn)移和相關(guān);有的屬于假借,包括本無其字和本有其字;有的表示“引申和假借”,包括在引申的基礎(chǔ)上假借和表示“引申、假借”;還有的既非引申也非假借,包括語境活用和疊音詞。使用“引伸假借”,是由于詞義系統(tǒng)的復(fù)雜性、段注語言的概括性以及對引申和假借偶有混淆而造成的。
《說文解字注》;引申;假借;引伸假借
許慎云:“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令長是也?!倍斡癫谩墩f文解字注》的解釋是“依傍同聲而寄于此”,“凡事物之無字者皆得有所寄而有字”②許慎著,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756頁。本文此后引用《說文》段注,只括注書中的頁碼,不再另加腳注。獨立引文括號外為許慎原文,括號內(nèi)為段玉裁注。?!傲?、長”二字的縣令、縣長義,是由號令的令、長久的長假借而來。段玉裁提出假借有“三變”:一是假借之時本無其字,假借之后終古未制正字;二是假借之后遂有正字,假借字與正字仍多通用;三是后代出現(xiàn)的錯字,與正字也構(gòu)成假借關(guān)系?!墩f文》中的“以為”指本無其字的假借,“古文以為”指本有其字的假借。裘錫圭將假借分為無本字、本字后起、本有本字等三種[1](P181-182),與此有異曲同工之妙。
假借的本質(zhì)是對語言中的某一意義,依照它的讀音,借用一個已有的同音字的形體來寄托它的含義。段玉裁注“所”字云:“于本義無涉,是真叚借矣?!?p717)注“緹”字云:“凡古語詞皆取諸字音,不取字本義,皆假借之法也?!?p650)注“饋”字云:“今字以餽為饋,此乃假借,其義本不相通也。”(p220)他已經(jīng)認識到是語音表達概念,必須以音求形,以形說義,本義明然后假借始明。
引申是指從本義發(fā)展出與之相關(guān)的新義。陸宗達、王寧認為:“引申是一種有規(guī)律的詞義運動。詞義從一點(本義)出發(fā),沿著它的特點所決定的方向,按照各民族的習(xí)慣,不斷產(chǎn)生新義或派生新詞,從而構(gòu)成有系統(tǒng)的義列?!盵2](P10)蔣紹愚認為:“引申是基于聯(lián)想作用而產(chǎn)生的一種詞義發(fā)展。甲義引申為乙義,兩個意義之間必然有某種聯(lián)系,或者說意義有相關(guān)的部分?!盵3](P71)
假借屬于文字現(xiàn)象,引申屬于詞匯現(xiàn)象。在語言實際中,二者存在密切的聯(lián)系。一方面,詞義不斷通過引申分化產(chǎn)生新義,有時就會借助已有的字來表示新的詞義,從而促進文字假借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同時,如果新義也用原義所用的字來表示,則假借字的本義和借義存在引申關(guān)系。如“西”字本義為鳥在巢上,日落西方,鳥兒歸巢,故借為方位詞“西”。另一方面,本有其字的假借,如果假借字所表示的詞義與正字的詞義相關(guān),往往會被誤認為是詞義引申。
然而,與引申有關(guān)的假借僅是少數(shù),純是聲音的假借則占絕大多數(shù)。通常而言,段玉裁能夠清晰地區(qū)分引申和假借。如“衷,里褻衣”,注云:“引伸為折衷,假借為中字?!?p395)“波,水涌流也”,注云:“《左傳》‘其波及晉國者’,《莊子》‘夫孰能不波’,皆引伸之義也。又假借為陂字?!?p548)但他有時將與本義無關(guān)的假借解釋成與本義引申有關(guān)的假借,或直接解釋成引申關(guān)系,是其主要缺失。如“莫,日且冥也”,注云:“引伸之義為有無之無。”(p48)裘錫圭說:“對那些難以確定究竟是語義引申還是文字假借的現(xiàn)象,最好持存疑態(tài)度。寧可放過一些語義引申中的現(xiàn)象,也不要去犯把假借曲解為引申的錯誤,我們應(yīng)該盡可能客觀地去研究語言現(xiàn)象,不應(yīng)該去創(chuàng)造語言現(xiàn)象?!盵1](P192)
段注在闡釋詞義的發(fā)展變化時,除了引申、假借,還使用一種獨特的表述“引伸假借”,共46處。其中25處寫作“引伸假借”,14處寫作“引申叚借”,6處寫作“引伸叚借”,1處寫作“引申借為”。既然段玉裁能明確認識到引申和假借的區(qū)別,那他為什么會將這兩個概念合在一起使用呢?考查這46處“引伸假借”,我們發(fā)現(xiàn)段玉裁使用“引伸假借”所要表達的情形分為多種:
(一)表達引申
此類字段注說明了本義與其他各義之間的聯(lián)系,引申理據(jù)有說服力,并舉出文獻例證。說是“引伸假借”,實際想要表達的是引申關(guān)系。
1.詞義擴大
此類字還有:粗(p331),由粗米引申為凡物之不精者。狃(p475),由犬性忕習(xí)(諳熟,習(xí)慣)引申為凡忕習(xí)之稱。臭(p476),由犬循著氣味獲知蹤跡,引申為一切氣味。類(p476),由犬的種類相似引申為一切相似。交(p494),由兩腿交叉引申為凡兩者相交之稱。
2.詞義轉(zhuǎn)移
對“家”字本義的理解歷來存在分歧?,F(xiàn)在一般認為較好的解釋是,豬是先民最重要的家畜之一,人的家中往往人豬同處,因此用“宀”下有“豕”會意來表示人家,而不認為是引申。
3.詞義相關(guān)
此類“引伸假借”屬于由事物或動作的相似、相關(guān)而發(fā)生的引申關(guān)系。翔(p140),本義為鳥展翅回旋,引申為人行走時雙臂張開的樣子。膍(p173),本義為牛百葉(一說鳥胃),引申為厚。銛(p706),本義是一種臿類的農(nóng)具,引申為鋒利,“引伸假借”為取,這是由動作的工具到動作本身的引申。栵(p254),本義是斗拱的最小部分,引申為小木叢生。朱(p248),本義是赤心木,引申為純赤色。霿(p574),本義為天有霧氣,晦暗不明,引申為亂。阿(p731),本義為大陵(一說曲阜),引申為曲、美,“引伸假借”為曲意迎合,即阿諛的阿。這是由曲和美引申出來的。陔(p736),本義為階次。古樂章名《陔夏》取義于“行動的節(jié)制、戒限”,這是由有次序引申出來的。
獨(p475),本義是“犬相得而斗”,引申為單獨、孤獨。段注云:“犬好斗,好斗則獨而不群,引伸叚借之為專一之偁?!边@正是從犬相斗到孤獨之義的引申理據(jù)。但隨后又說“戾、獨等字皆叚借義行而本義廢矣”,則是將引申和假借相混了。
對“之”字的“引伸假借”義的說明在“封”字下:
此類“引伸假借”的字中有一小部分,段玉裁的主觀意圖是說明字義的引申,但引申理據(jù)比較牽強,引申關(guān)系幽微不明,或是缺乏文獻證據(jù)。對于這些字,仍然按照段玉裁的說解將其歸入詞義相關(guān)的引申,但將其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如下:
主,許慎說本義為燈中的火苗。段注云:“其形甚微而明照一室,引伸假借為臣主、賓主之主”。(p214-215)從字形上看,許說有理,段注的引申理據(jù)也能成立。但燈火義的用例最早見于魏張晏《漢書》注,而君主義早在《尚書》中就已有使用了。因此,引申關(guān)系是否成立,還有待商榷。
靜,許說本義為審,段注說由色彩詳審得當(dāng)引申為人心審度得宜:
靜,宷也。(上林賦靚糚,張揖注曰:謂粉白黛黑也。按靚者,靜字之假借。采色詳宷得其宐謂之靜,考工記言畫繢之事是也。分布五色,疏密有章,則雖絢爛之極,而無淟涊不鮮,是曰靜。人心宷度得宐,一言一事必求理義之必然,則雖緐勞之極而無紛亂,亦曰靜。引伸假借之義也。安靜本字當(dāng)從立部之竫。)(p215)
段玉裁認為安靜的“靜”是假借字,本字是“竫,亭安也?!?p500)注云:“凡安靜字宜作竫。靜其叚借字也。靜者,審也?!迸c此相互發(fā)明。他引用了《上林賦》“靚糚”一詞的注釋“粉白黛黑”,認為“靚”是“靜”的假借字,以此證明“靜”的本義與色彩有關(guān)。“靚,召也?!?p409)段注:“《廣雅·釋言》曰:令,召,靚也……亦爲(wèi)靚妝之靚……《廣韻》曰:古奉朝請亦作此字……郭注《上林賦》云:靚糚,粉白黛黑也?!蓖瑯右昧恕办n糚,粉白黛黑”這條注釋,但并沒有說明“靚”是假借字?!办n糚”一詞的解釋僅見《上林賦》注,且不論“靚”究竟是不是“靜”的假借字,即使是,“靜”解作色彩詳審得當(dāng)也僅此一例孤證,由形容色彩到形容人心的引申缺乏足夠的依據(jù)。段注在“竫”字下說是假借,在“靜”字下卻又給出一套引申理據(jù)的說辭,表明段玉裁自身也搖擺于引申和假借之間,有強說理據(jù)之嫌。
匡(p636),本義是一種方形容器,引申為匡正。段注又認為匡刺義是由匡裝得不平引申而來,則略顯牽強?!爸场?p164)的本義“油脂放久了”與“積聚財貨”并無明顯關(guān)聯(lián)?!靶范嘧恪币膊蛔阋允贡玖x為蟹醢的“胥”(p175)引申為“相與”?!榜恪钡母痹~義與本義之間應(yīng)視為假借關(guān)系更為合適。
還有個別字,段玉裁根據(jù)許慎之說闡明引申關(guān)系,而許慎所說的本義有誤。隨著甲骨文、金文的發(fā)現(xiàn)和研究,許說得到糾正。如此,盡管段注有誤,仍然按照他使用“引伸假借”這一表述的原意,將其歸入詞義相關(guān)的引申。如:
止,段氏認為從本義“下基也”發(fā)展為“足”是“引伸假借”之法:
“止”的甲骨文字形“象簡化之人足形”[4](P125),人足就是它的本義,而不是所謂的“引伸假借”?!爸埂焙髞硪隇橥V怪?,又為人足這一義項另造了“趾”字來表示。
“止、朋(p148)、烏(p157)、來(p231)、韋(p234)、西(p585)、子(p472)”這七個字,段玉裁在每個字的注釋中都兼提其余各字,但在“止”下注“引伸假借”,在“來”下注“引申”,在其余五字下注“假借”。他一方面認為“韋”表皮革、“來”表到來、“西”表西方、“子”表人稱、“烏”表烏呼、“朋”表朋黨都是假借義;另一方面,又為它們分別尋找了引申理據(jù)。按,“韋”的字形為方框周圍有兩個“止”,本義是圍繞,與皮革義是假借關(guān)系?!皝怼北玖x為瑞麥,但到來的來并不是因為此麥從天而降而引申來的,而應(yīng)是假借?!拔鳌睂儆诒玖x與假借義有一定關(guān)聯(lián)的假借?!白印毕蟠箢^小兒之形,本義就指人。“烏”象烏鴉之形,“烏呼”則是純記音的嘆詞?!芭蟆钡淖中问莾纱悮?,與朋友義是假借關(guān)系。
至(p584),段注認為是由鳥從高處飛落到地面“引申叚借”為到來。其實“至”的甲骨文象箭射達目標,本義就是到達。
(二)表達假借
1.本無其字的假借
果,木實也(p249)。段注云:“引伸假借為誠實勇敢之偁。”朱駿聲則直陳是假借:“果……假借為敢。《論語》:‘由也果?!ⅲ骸^果敢決斷也?!盵5](P486)郭錫良也認為:“這個‘果’字與‘果實’的‘果’不是一個詞,屬于同音假借。”[6](P55)朱、郭二說為是。
而(p454),本義為胡須,段說“引伸假借”為語詞?!耙唷⒍?、焉”這類虛詞是僅借其音描摹聲情,假借義與本義無關(guān)。
不(p584),許說本義為鳥向上飛不下來,段說“引伸假借”為否定詞。按,許慎所說的本義有誤。“不”的甲骨文字形象花萼?!对姟ば⊙拧こiΑ罚骸俺iχA,鄂不韡韡?!编嵭{:“承華者曰鄂,‘不’當(dāng)作拊。拊,鄂足也?!薄稘h語大字典》:“高鴻緒《中國字例》:‘羅振玉曰:“像花不形,花不為不之本義?!薄?,原意為鄂足,象形字,名詞。后借用為否定副詞,日久而為借義所專,乃另造柎字以還其原?!墩f文》解形誤,所訓(xùn)為假借義。”[7](P11)表否定義的“不”是表花萼的“不”的假借字。
2.本有其字的假借
校(p267),本義為木制的囚籠。段玉裁引《周禮·校人》注,認為校人的“?!笔潜葤浀摹皰洝钡募俳枳?,管馬的官員要比挍、照看馬匹,所以叫校人。按,“?!庇赡厩粢隇闁艡?,管理馬匹的官員在柵欄中養(yǎng)馬,所以叫校人,并不是因為比挍馬匹,應(yīng)當(dāng)視為引申關(guān)系。
淰,濁也(p562)。段注云:“禮運曰:龍以為畜,故魚鮪不淰。注:淰之言閃也。凡云之言者,皆假其音以得其義。蓋濁其本義,閃其引伸假借之義也?!薄凹倨湟粢缘闷淞x”,說的正是“淰”假借為“閃”。
(三)表達“引申和假借”
有時段玉裁說“引伸假借”,實際指的是“引申和假借”。具體又分兩種情況:
1.在引申的基礎(chǔ)上假借
2.表示“引申、假借”
某字的一系列用例中,有的是引申,有的是假借,段玉裁用“皆引伸、假借也”作為總結(jié)。古書無標點,讀者容易將“引伸與假借”誤當(dāng)作一個詞。
“皆本義之引申假借”囊括三個用例,分別是《楚辭》中的“軼迅風(fēng)于清源”,《漢書·地理志》中的“沈水入于河,軼為熒”和《司刑》鄭玄注中的“過失若舉刃欲斫伐而軼中人者”。三例中的“軼”分別是超越、溢出、越過的意思?!拜W”的本義為后車超越前車,第一、第三例中的“軼”用的是引申義,而第二例中的“軼”通“泆”,用的是假借義。因此,這里的“引申、假借”是指“引申和假借”。
鬈,髮好也(p426)。段注云:“本義謂髮好。引伸為凡好之偁。凡說字必用其本義。凡說經(jīng)必因文求義,則于字或取本義,或取引伸假借,有不可得而必者矣?!边@里的“引伸假借”也是指“引伸、假借”,不是針對某一個字的用法,而是說解釋經(jīng)書可以根據(jù)語境選用本義、引申義或假借義。
紛(p658),本義是馬尾韜,即扎束馬尾的絲麻織物。段注的“皆引申、叚借也”囊括三個用例:《羽獵賦》注“紛,旗流也”,意思是旗子末端的飄帶,是從馬尾韜引申出來的;《尚書傳》的“盾紛”和《離騷》的“繽紛”則是假借用法。
墳(p693),段注根據(jù)許說,認為本義是墓,引申為高地。“厥土黑墳”“地墳”是引申用法,“遵彼汝墳”假借為“坋”,“墳衍”假借為“濆”,所以說“墳之義多引申、叚借用之。”按,“墳”的本義應(yīng)是“大防”,即堤岸、高地。如《爾雅·釋丘》:“墳,大防。”《釋地》:“墳?zāi)笥诤訅??!薄对姟と陦灐罚骸白癖巳陦灐!眰鳎骸按蠓酪病!薄柏释梁趬灐钡摹皦灐币馑际俏滞粒瞧湟炅x?!皦炑堋钡摹皦灐币鉃樗?,其實就是本義,并非“濆”的假借字。
葘(p41),段玉裁認為本義是休耕一年后重新耕種的田地。因為雜草豎立,所以“考諸經(jīng)傳,凡入之深而植立者皆曰葘”。又云:“其他若毛傳‘木立死曰葘’,《漢書》‘事刃公之腹中’,《急就篇》‘分別部居不襍廁’,漢太學(xué)石經(jīng)‘以人為側(cè)’,皆此字之引伸假借。又假為烖害字。”《毛傳》的“木立死曰葘”,是“葘”的引申義;而《漢書》的“事”、《急就篇》的“廁”、漢石經(jīng)的“側(cè)”,都是“葘”的假借字。
(四)既非引伸又非假借
還有一類“引伸假借”既不是引申,也不是假借。它們有的是本義在語境中的活用,有的是字與疊音詞的關(guān)系。
1.語境活用
豤,豕齧也(考工記:髺豤薜暴不入市。注云:豤,頓傷也。此引伸假借字)(p455)。
豤,本義是豬啃?!犊脊び洝返囊馑际?,器物外觀上有像被豬啃了一樣的明顯損傷,不能上市售賣,“豤”做狀語,用的仍是本義,是非常生動形象的描述。
軜(p726),本義是驂馬內(nèi)側(cè)系于軾上的韁繩?!洞蟠鞫Y》“六官以為轡,司會均入以為軜”的意思是,六官和司會這兩個職能部門就像內(nèi)外韁繩一樣,相互配合得當(dāng),維系著國家這架馬車的運轉(zhuǎn)。這是“軜”字本義的比喻用法。
2.疊音詞
“旭、仙、勿、洸”四字,段注認為該字與該字組成的疊音詞是“引申假借”的關(guān)系:
旭,日旦出皃(釋訓(xùn)曰:旭旭,蹻蹻,憍也。郭云:皆小人得志憍蹇之皃。此其引伸叚借之義也)(p303)。
僊,長生僊去(小雅:婁舞僊僊。傳曰:婁,數(shù)也。數(shù)舞僊僊然。按僊僊,舞袖飛揚之意,正引伸假借之義也)(p382)。
勿,州里所建旗。象其柄,有三游,襍帛,幅半異所?趣民(趣者,疾也。色純則緩,色駁則急,故襍帛所以促民……凡宂遽偁勿勿。此引伸假借)(p453)。
洸,水涌光也(邶風(fēng)曰:有洸有潰。毛曰:洸洸,武也。潰潰,怒也。大雅:武夫洸洸。毛曰:洸洸,武貌。此引伸假借之義)(p548)。
疊音詞是以語音模擬聲音或描摹情態(tài),漢字只起記音的作用。“旭”和“旭旭”、“仙”和“仙仙”、“勿”和“勿勿”、“洸”和“洸洸”之間并無引申或假借的關(guān)系。
由此可見,“引伸假借”所描述的情形十分蕪雜,并非一種科學(xué)的術(shù)語。段注中使用“引伸假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是表達“引申和假借”的“引伸假借”,是段玉裁語言風(fēng)格的概括性和詞義發(fā)展的復(fù)雜性共同造成的。一個漢字所代表的詞在發(fā)展變化的過程中,既會發(fā)生詞義的引申,又會發(fā)生文字的假借,甚至可能彼此先后疊加。段玉裁列舉出種種現(xiàn)象,并用“引伸假借”加以總結(jié)。這種情況并非他的認識不足,只是高度概括的表述方式加上缺少標點符號而造成的誤解。
二是意圖表達引申或假借,卻使用“引伸假借”,可能是因為段玉裁自身也感到模棱兩可。有時一個詞經(jīng)過多次引申,已與本義相去甚遠。有時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詞義引申系統(tǒng)中某個環(huán)節(jié)脫落,也容易使人誤認為某個義項的產(chǎn)生是假借現(xiàn)象。一些單純記音的詞,如方言詞、擬聲詞、嘆詞等,通常與字形義無關(guān)。語境中的比喻等活用,也常常淆亂對詞義的理解。加之許慎和段玉裁都未能見到甲骨文,對本義的說解偶有失誤,因此,有些現(xiàn)象很難斷定究竟是引申還是假借。
三是段注中并未自始至終地貫徹對引申和假借區(qū)別的認識,而是時有混淆。明顯的例子如:
黕,滓垢也(借黕爲(wèi)黑皃。引申之義也)(p489)。
闡釋的都是引申之義,卻又說是“假借之法”,或是“借為”某字。
段玉裁注《說文》前后長達三十余年,他的思想觀點也在不斷發(fā)展并趨于成熟。段注中對“假借”概念的界定大多在全書靠后的部分,如“于本義無涉,是真叚借矣”(p717),“凡古語詞皆取諸字音,不取字本義,皆假借之法也”(p650),“用此字之聲而不用此字之義者,乃可定為假借”(p757)等,表明他在晚年對于假借和引申的區(qū)別已經(jīng)有了較為明確的認識。
總之,對于“引伸假借”這一表述,需要仔細辨析,但不必苛求古人,更無須據(jù)此否定段玉裁對假借、引申理論的精妙總結(jié)和深刻認知。
[1]裘錫圭.文字學(xué)概要[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99.
[2]陸宗達,王寧.訓(xùn)詁與訓(xùn)詁學(xué)[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
[3]蔣紹愚.古漢語詞匯綱要[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89.
[4]徐中舒.甲骨文字典[K].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89.
[5]朱駿聲.說文通訓(xùn)定聲[M].北京:中華書局,1984.
[6]郭錫良.古代漢語[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
[7]徐中舒.漢語大字典[K].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2.
[責(zé)任編輯 薄 剛]
2016-10-12
嚴旭,北京語言大學(xué)人文社會科學(xué)學(xué)部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語言學(xué)文獻。
H161
A
2095-0292(2016)06-007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