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一
(黑龍江財經(jīng)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5)
?
人生何處不桃源
——從“桃園詩”看陶淵明的真我人生
楊 一
(黑龍江財經(jīng)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5)
很多人評價陶淵明是偉大的文學家、不朽的詩人。其實,陶淵明更是一位自然、智慧的哲人、真人!帶著一份“真”,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回歸田園,享受著大自然賦予的自由和灑脫,并創(chuàng)造了精神世界的桃花源。面對原始的自然與現(xiàn)實的政治社會,陶淵明結(jié)合了儒道釋三家的精髓,打造了一個和平安寧、平等公正、仁愛自由的中國式烏托邦。本文通過陶淵明所處時代的分析,闡釋了其“桃源詩”的成因,描繪了陶淵明渴望的理想社會圖景,及其詩詞中映射出的詩人言自心生的真我人格、樂天安命的人生境界。如果我們現(xiàn)代人能夠持有“抱樸歸真”的自然狀態(tài),那么,人生何處不是“桃花源”呢?
陶淵明;桃花源;真我;自由
魏晉時期,社會動蕩、政權(quán)更迭、民不聊生,同時儒學、玄學、佛學三教同傳,人民的思想不斷地整合與重組。在這種情況下,大多數(shù)魏晉士人選擇了用背離常理的放蕩或傲然行為來釋放內(nèi)心的驚恐與彷徨。陶淵明家這位也曾有過治國平天下理想的沒落貴族,面對社會的黑暗現(xiàn)實,選擇了投身山水之間,追求心靈與自然的融合,感受屬于生命本真的自由與喜悅。
從東漢末年到魏晉南北朝,整個三百多年間,戰(zhàn)亂不斷。漢族政權(quán)內(nèi)部爭權(quán)奪利以至改朝換代,北方少數(shù)民族南侵,整個中國大地從黃河流域到長江流域都是在鐵騎與血水中度過。戰(zhàn)亂給那個時代的人民帶來了水深火熱的災難,這樣的社會不是陶淵明所向往的。遙想陶淵明“少年有壯志,能文博學。”面對當時“朝廷無人莫做官”的社會風氣,陶淵明在《歸去來兮辭》中寫到:“世與我相違,復駕言兮焉求。”陶淵明從其曾祖陶侃始,三代為官,按照魏晉以來選官的制度,他不用考試就有了當官的資格。陶淵明第一次為官時才29歲,出任江州祭酒,管理的是五斗米教(道教)事務。由于不喜阿諛上級,不久他就辭去了江州祭酒的職務,回到他的故鄉(xiāng)過著悠哉悠哉的田園生活。第二次在晉安帝隆安三年至五年,當時荊、江二州刺史桓玄很欣賞陶淵明的文才,授他為軍府參軍,掌管軍中的文書簿籍。但桓玄只得其才不得其人,正值陶母西去,陶淵明以居喪為名,離開桓玄軍營。第三次為官是在晉安帝元興三年,被當時的鎮(zhèn)軍將軍劉裕召為參軍,東下京口(今江蘇鎮(zhèn)江市)赴任。沒想劉裕性情暴虐、唯親任用,陶淵明再次歸田。第四次為官是晉安帝義熙元年三月,當時的建威將軍江州刺史劉敬宣,給了陶淵明去京城遞交辭書的差事,原因是陶淵明乃東晉名臣陶侃之后。得了一個參軍的虛職,由于“耕植不足以自給”,陶淵明就出任了。在他完成了出使京城的使命之后,這“參軍”一職也結(jié)束了。第五次為官在晉安帝義熙元年,出任彭澤縣令。他雖看不上這小官,可是當縣令可以養(yǎng)家糊口。但當他又碰到被迫阿諛上司等違心事,終于忍不住內(nèi)心的痛苦,不再“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兒”,“少日自解歸”。“富貴非吾愿,帝鄉(xiāng)不可期”,離開了入世的世界,從此陶淵明發(fā)揚儒道之長,規(guī)避儒道之短,走進了玄學的世界,超越了一般歸隱的境界,找到了屬于自己的歸宿——隱居田園。
出仕,歸田,再出仕,再歸田。陶淵明對少年時的抱負和理想不抱希望?!段辶壬鷤鳌分忻鑼懥怂牟輳]生活:“閑情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惜去留。環(huán)堵蕭然,不蔽風日,短短穿結(jié),簞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p>
到了晚年,陶淵明更是遭遇了無家可歸、顛沛流離的生活。這樣的經(jīng)歷沒有讓他發(fā)出:“懷瑾抱瑜兮,窮不得所示”的慨嘆,而是用其妙筆描繪了一個美好的社會圖景——世外桃源。
陶淵明出生在仕人家庭,但他出生時家道已經(jīng)中落,隨著其父母的去逝和家族田產(chǎn)的失去,其生活變得更加的困頓。所以很早就參與到了農(nóng)耕之中,也就相較其它貴族仕人更近距離地接觸勞動人民。由于他仕人出身,學問又很突出,因此能更好的表達人民群眾的心聲。東晉末年,不斷的戰(zhàn)亂讓陶淵明深切的體會到勞動人民內(nèi)受統(tǒng)治階級的剝削與壓迫,外受胡族入侵之苦,活的如此凄慘。但門閥政治,土地兼并,又讓那些大地主階級的仕人得有廣闊的莊園,在那相對封閉的莊園里,農(nóng)民可以相對自然的耕種,這就給“桃花源”原型的形成帶來直觀的表象和感受。陶淵明內(nèi)心闊達,曾經(jīng)有一腔“愛國之心”想為百姓做點事情,但現(xiàn)實政治的墮落,使他的想法很難達到。因此在他人格的另一個天地,他要為自己和百姓找尋一個“極樂世界”般的世外之境,這就是桃花源。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是一個人跡罕至、喜樂祥和、豐衣足食的離苦得樂世界,在這個烏托邦里有一幅令古今中外的讀者羨慕不已的畫卷:“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他們過著“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钡呐c世隔絕生活。蕭遙灑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與自然合為一體,似乎真正成為了自然的一個細胞,享受著天地饋贈的平靜與愜意。同時,這里還是一個平等的世界,“農(nóng)務各自歸,閑暇輒相思。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陶淵明與勞動人民產(chǎn)生了真摯純潔的友誼,打造了他向往的平民文化世界。陶淵明為什么要打造這樣一片樂土,這是一個理想社會,沒有戰(zhàn)亂,人人平等,喜樂大同?!伴_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桃源的世界樸素自然、生機勃勃。這個景象的產(chǎn)生正是大時代一系列問題反方向的答案,這個答案就是陶淵明追求的理想社會,這個理想社會可以說是陶之后千百年間,中國人民追逐向往的社會。
由于魏晉玄學的影響,時人的思想得到了解放和闊達,陶淵明生活的時代為他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土壤,儒釋玄的發(fā)展,給予他無量的影響。因為他有過以往文人多不曾有過的田園生活,并且親自參加了農(nóng)耕,與農(nóng)民有了接觸,思想上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新的感受和啟發(fā),因而在崇尚駢體文風的晉代,能創(chuàng)造出與自然與人民接近的田園詩的風格,在中國詩歌發(fā)展史上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質(zhì)性天然,非矯厲所得;饑凍雖切,違己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陶淵明歸隱了。正如蘇東坡所言“欲仕則仕,不以求之為嫌;欲隱則隱,不以隱之為高”,這種率性與坦然充分地展現(xiàn)了他的的天然與本真?!俺颗d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陶淵明歸隱田園,在體力勞動中體會著勞動的艱辛,更有“代耕本非望,所業(yè)在田桑。 躬親未曾替,寒餒常糟糠?!钡臒o奈。但是他的身體是自由的,精神是愉悅的,于是“采菊東籬下,悠然現(xiàn)南山”的和諧自然之美才得以呈現(xiàn)在世人眼前。
在世俗人的眼中,人生需要的是學而優(yōu)則仕,光宗耀祖、留名青史。陶淵明曾祖父曾任大司馬,封長沙郡公。祖父和父親都曾官至太守,陶淵明自小接受儒學教育,自然有一顆治國之心。可惜“道不行”則“乘桴浮于?!?,他毅然選擇了脫離塵世的“逍遙游”!古人歸隱多選擇山林硅谷,而陶淵明則選擇了“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的田園生活。與百姓同樂,扎根土地,蓬勃生長,田園不僅滋長了莊稼,也滋潤了陶淵明的心田?!澳拘佬酪韵驑s,泉涓涓而始流。”只有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才能讓人真正感受到靈魂的流動與喜悅。
“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碧諟Y明寫的不是詩,而是生活?!敖裎也粸闃?,知有來歲不?”活在當下,活在一呼一吸間。陶淵明的快樂不是因為物欲的滿足,而是天性的保全與發(fā)展。耕田、折蔬、酌酒和讀書,物質(zhì)上的貧瘠已然不足為道,因為他已經(jīng)找到了世俗人生的真正樂趣——“草木扶疏欣生意,微雨好風我自足。”
陶淵明從困苦入仕的小我世界走進了遺世逍遙的大我世界,回歸到了他質(zhì)性自然真我人生中。表面看上去,田園的生活辛苦、悲涼、艱難、無奈,但其內(nèi)在的實質(zhì)卻是平靜、安然、喜樂、自由。他失去了現(xiàn)實的衣食無憂,換來了自然的擁抱,鄉(xiāng)鄰的真情。不必再趨炎附勢、委曲求全,而是白日耕田,日落心安。不隨俗、不順世,而是選擇順應自己的內(nèi)心,順應自然的天性。如葉嘉瑩先生的評價:“如以淵明之質(zhì)性而言,則歸園田方能保全其自然與真淳,而出仕則不免有‘違己交病'之患。所以淵明的歸田,既非為了虛浮的隱居的高名,也非為了世俗的道德的忠義,而只是為了在‘大偽斯興'的此一人世,保全其一份質(zhì)性自然的‘真我'?!?/p>
王國維說:“詩人對于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nèi),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nèi),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內(nèi),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陶淵明的桃源生活并不是完美的,靠天吃飯的農(nóng)耕生活常常是殘酷的:“炎火屢焚如,螟蜮恣中田;風雨縱橫至,收斂不盈廛。夏日長抱饑,寒夜無被眠;造夕思雞鳴,及晨愿烏遷?!钡?,他仍然選擇了“寧故窮以濟志,不委曲而累己?!彼诠麆趧又畜w會著自己的良知的安寧,在饑寒中感受著安貧樂道的自由?!跋葞熡羞z訓,憂道不憂貧。瞻望邈難逮,轉(zhuǎn)欲志長勤。秉來歡時務,解顏勸農(nóng)人?!?/p>
徜徉于大自然的永恒中,他感受到了生命“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的短暫,體會著“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的無奈。“去去百年外,身名同翳如?!碧諟Y明毫不掩飾他內(nèi)心的痛苦與悲涼,同時也更讓他學會了喜樂當下。面對死亡他表現(xiàn)了“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钡臑t灑;面對易逝的光陰,他發(fā)出了“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的慨嘆;面對勞作的辛苦,他享受于“靜念園林好,人間良可辭”的美好?!傲某嘶詺w盡,樂夫天命復奚疑”,生命源于自然,生命回歸自然。正如梁啟超先生所說的:“陶淵明一生都是為精神生活的自由而奮斗?!?/p>
實際上桃源是一個標志,它標志著功名利祿只是浮云、泡影。人生像蜉蝣浮游一樣短暫,《詩經(jīng)·曹風·蜉蝣》有云:“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憂矣,于我歸處?!彬蒡龅纳虝?,朝生暮死。我們?nèi)祟悓τ谡麄€宇宙而言又何嘗不是?有人追求千秋萬世不朽,有人追求聲色犬馬行樂,還有人追求長生不老,得道成仙……人生彈指一揮間,其實還有一種活法——向死而生,這是對生命的本質(zhì)活法。順從自己的內(nèi)心的反省?!扒锶f歲后 ,誰知榮與辱?但恨在世時,飲酒不得返?!弊鳛樯硖帠|晉末年亂世的隱士,陶淵明晚年常與廬山中的高僧、仙道交流,儒、道、釋三者的思想在他的靈魂里沖擊撞蕩。詩人抱持“養(yǎng)真”與“守拙”的態(tài)度享受著“活在當下”的喜悅,“中觴縱遙情,忘彼千載憂。且極今朝樂,明日非所求。”陶淵明達到了樂天安命的精神境界,拋去了一切背離本心的裝飾與負累,與天地合為一體,回歸本真,享受自由,實現(xiàn)了精神世界的天地人和。
當今社會高速的城市化、人工化,人們?yōu)榱俗非笏^的更好的生活,身心疲憊地勞碌著。陶淵明的詩意人生對當代人做了很好的醒示?!叭松鷼w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營,而以求自安?!北銡w真,回歸寧靜,對功名利祿重新審視,從而獲得淡泊的快樂,心靈的自由,生命的真我,那么人生何處不是“桃花源”呢?
[1]梁啟超.陶淵明之文藝及其品格[M].臺灣:臺灣九思出版社,1977.
[2]袁行霈.陶淵明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3]葉嘉瑩.迦陵論詩叢稿[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
[4]楊天芬.詩意人生——淺析陶淵明的隱逸[J].高校講壇,2008(7).
[5]張杰.談陶淵明后期隱逸生活的另一面[J].九江學院學報,2007(8).
[6]鐘憂民.陶淵明論集[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28-31.
[7]李建中.魏晉文學與魏晉人格[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8]戴建業(yè).澄明之境——陶淵明新論[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責任編輯 孫 葳]
2016-09-07
黑龍江財經(jīng)學院2013年度課題 “桃花源主題的溯源與流變”(2016YB14)
楊一,黑龍江財經(jīng)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古代文論。
I206
A
2095-0292(2016)06-013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