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鍇
住在遼寧省于坨村的于黃氏老人今年已經(jīng)101歲了,四世同堂的她是全村唯一的百歲壽星。老人在長期的鄉(xiāng)村生活中,總結出一套獨特的“八要”養(yǎng)生經(jīng),很多村民都來借鑒學習。那么,老人的“八要”養(yǎng)生經(jīng)是什么呢?
1.心要平 老人的心態(tài)非常平和,知足常樂在老人身上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老人出生于貧苦農(nóng)民家庭,家中姊妹多,從小就過著吃不飽穿不暖的苦日子,還當過童養(yǎng)媳。新中國成立后,組建了家庭,分到了田地,蓋起了新房,結束了流離失所的日子?,F(xiàn)在,老人四世同堂,生活富裕,晚輩都很孝順,政府每月還發(fā)養(yǎng)老金,老人非常知足。
2.腦要用 老人認為,大腦多用則靈、不用則廢。晚輩們給她訂閱的報紙,老人每期必讀。老人說:“越讀報心里越敞亮,世上有那么多新鮮事,不看報咋知道呀?”家里的物件放在哪里、圈里的母牛何時配種等瑣事,晚輩們經(jīng)常詢問老人,老人一答一個準,毫厘不爽!
3.嘴要笑 愛笑者最健康,樂觀者能長壽,老人深諳此理。生活中,老人總是笑口常開。別人對此不理解,以為老人沒有愁事。老人說:“誰沒有不順心的時候啊?可光愁能解決啥問題?”聽得大伙頻頻點頭。老人還“發(fā)明”了一套“笑療法”:遇到難心事時,對著鏡子,笑上五分鐘,難心事就變得不那么難了。老人還“創(chuàng)作”了《十笑歌》:“一笑煩惱跑,二笑怒氣消,三笑萬事了,四笑病魔逃,五笑永不老,六笑樂逍遙,七笑人緣好,八笑健康到,九笑無價寶,十笑壽命高!”
4.胸要寬 四世同堂,一大家子人,難免會產(chǎn)生矛盾。這個時候,老人就會提到一副對聯(lián):“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腹大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崩先撕茈S和,凡事都看得開,從不斤斤計較。有時,晚輩們犯了錯或不聽話,她也不惱:“我這一大把年紀的人了,能跟孩子們計較嗎?”正因為老人有寬廣的胸懷,所以晚輩們有啥心事都喜歡跟這位“老祖宗”說。左鄰右舍介紹,于黃氏活了這么大歲數(shù),從沒跟村民們紅過臉、吵過架。
5.人要動 老人認為:生命在于運動,只有堅持鍛煉,才能身體好。老人差不多每天都要到外面走一走,呼吸一下鄉(xiāng)野的新鮮空氣,晚間到村頭的廣場上坐一坐,看村民們打球、下棋、扭秧歌。老人不主張“飯后百步走”,她認為飯后休息一個小時再出去散步,這樣對消化有利。老人坐在炕上時,還經(jīng)常從頭到腳按摩一遍,以疏通血管。
6.手要勤 老人長期生活在農(nóng)村,割草、放牛、種莊稼,樣樣農(nóng)活都會干,所以養(yǎng)成了勤勞的習慣。晚輩們說,老人在家中常年閑不住,爭著和兒媳、孫媳婦們做家務。一些勞動強度不大的家務,都是老人自己做,從不麻煩別人。即使百歲高齡了,洗臉、梳頭、穿鞋、上廁所等事情,她都堅持自己做。老人說:手一閑下來,人就老得快了。
7.食要度 老人不挑食,媳婦們一日三餐做啥她吃啥。但老人也有“四不吃”:不吃過涼、過熱的食物;不吃霉變、不潔食物;不吃大棚里種的蔬菜;不吃油炸食品。老人平時吃東西講究八分飽,細嚼慢咽,且不吃零食。她還自編了一首《飲食養(yǎng)生歌》:清淡飲食最為佳,五谷雜糧并不差。一日三餐八分飽,饑餓可配豆腐渣……
8.身要閑 老人認為,人要適度休息,這樣緊張的神經(jīng)才會松弛。老人時常到村頭廣場看村民們活動,從中體味快樂;在菜園里種了一些倭瓜、葫蘆和芍藥花,在親近作物和“拈花惹草”中放松身心,找到樂趣,得到休閑。
“人生七十古來稀,而今百歲不稀奇。道法自然重保健,桑麻之間有期頤!”這是一位村干部贈給于黃氏的一首詩。這首詩,也道出了村民們對老人的祝福。如今,老人每天都樂呵呵地生活著,在家中頤養(yǎng)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