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長松
對三年級的學生來說,如何把科學小品文教出語文味,如何讓學生學得輕松、學得有趣,并不是件易事。如何將老課文教出“新意”來,更是難上加難。在第一課時整體感知課文、品讀海底奇特聲音的基礎上,本課時重點讓學生感受海底世界動物活動的特點、植物的差異。教者從文體特點和兒童視角出發(fā),將讀中比、讀中品、讀中訓作為本課的教學思路。下面以其中兩個教學片段為例。
【片段一】
海參和梭子魚在行進速度上有著明顯差異,作者通過列數(shù)字、作比較來介紹它們的一快一慢。為了避免對說明方法空洞的說教,教者通過讀、演、說多種形式來讓學生感受海底世界動物活動的特點,學生學得興趣盎然。
出示:海參靠肌肉伸縮爬行,每小時只能前進四米。梭子魚每小時能游幾十千米,攻擊其他動物的時候,比普通的火車還要快。
師:這兩句是從哪個方面來寫活動特點的?
生:速度。
師:海參和梭子魚在速度上有何不同?
生:一慢一快。
生:海參太慢了,梭子魚太快了。
師:作者怎樣介紹這一慢一快的?
生:“只能、四米”“幾十千米、攻擊、比……還快”。
師:海參為什么這么慢?
生:它是靠身體伸縮前進的。
師:誰能來表演一下“伸縮”?
(生用頭、手臂、身體等部位形象展示“一伸一縮”)
師:普通的火車有多快?梭子魚在攻擊其他動物的時候,比——
生:比普通的火車還要快。
師:在介紹動物活動時,作者把梭子魚和火車放在一起作比較,讓我們明白了梭子魚到底有多快。海參到底有多慢呢?
出示填空:海參靠肌肉伸縮爬行,每小時只能前進( )米,比( )還要慢。
教者在教學說明方法時,并沒有具體講什么是列數(shù)字,什么是作比較,可學生卻能心知肚明,熟練掌握,并能知道本段文字作比較的說明方法究竟有何好處——梭子魚和海參究竟有多快,有多慢。教者在學生學習梭子魚后巧妙地出示了一道填空題,看似一道簡單的填空題,卻訓練了學生靈活運用作比較的說明方法,學生在讀中品味、訓練了語言文字,恰到好處,不留痕跡,起到了“潤物細無聲”的功效。
【片段二】
如何將字詞教學融入文本的閱讀教學中,如何將詞語融入到具體的語境中,“字不離詞,詞不離句”是其中的一大原則。同時,學生書寫質量的提高,也越來越受到高度關注。在關注學生養(yǎng)成正確的寫字姿勢的基礎上,教者特別重視對學生的寫字方法指導,從兒童的視角出發(fā),指導學生如何寫正確,如何寫工整,寫美觀。
出示:烏賊和章魚能突然向前方噴水,利用水的反推力迅速后退。有些貝類自己不動,但能巴在輪船底下做免費的長途旅行。
師:烏賊和章魚的活動方式各有什么特點?
(生自由讀,同桌交流)
師:大家喜歡旅行嗎?什么是長途旅行?
生:路途比較遠的才叫長途旅行。
師:海安至南通、海安到南京能叫長途旅行嗎?
生:不能。
生:海安到南沙群島的旅行才叫長途旅行。
生:海安到新疆。
生:海安到南極、北極,走好長時間的路才叫長途旅行。
師:這個詞中有兩個生字——“途”和“旅”,在書寫時怎樣才能把這兩個生字寫漂亮呢?
生:“途”是半包圍結構,走字底的捺要寫得舒展一點。
生:里面的“余”要向右邊一點。
生:“旅”是左右結構,要做到左窄右寬。
生:“旅”的右下角容易寫錯。
(師范寫,生臨摹,教師行間指導)
長期以來,廣大教師對寫字教學的價值缺乏科學認識,把寫字教學的過程簡單地認為是只要掌握基本技能就好了,而忽略了寫字教學的文化功能。其實,學習寫字就是學習文化的過程,是傳承中華文化瑰寶的過程,也是培養(yǎng)學生審美價值的過程,可謂是“一箭幾雕”!這樣的“機遇”怎能輕易放棄?教者把寫字教學融入閱讀教學過程中,扎實地訓練學生的語文功底。
著名特級教師王崧舟在《好課三味》中這樣說:語文味表現(xiàn)在“動情誦讀、靜心默讀”的“讀味”,“圈點批注、摘抄書作”的“寫味”,“品詞析句、咬文嚼字”的“品味”。科學小品文同樣也能圍繞這“三味”做足文章。語文課堂是師生心與心溝通的課堂,是師生共同成長的課堂,應該聽到拔節(jié)的聲音。一節(jié)語文課,最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落實語文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扎扎實實地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只要潛心研究、肯動腦筋,科學小品文同樣也能教出語文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