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霞
“慢教育”就是提倡日常生活式的教育,提倡潤物細無聲的教育,要改變“主要考知識”為“主要考見識”,不要追求一節(jié)課里讓學生強制性地記憶多少東西,而是要啟發(fā)他們的思維,開動他們的腦筋。我想就這一點而言,語文教學是不是特別需要“慢教育”呢?
語文教學有其自身的特點,作品與文章中很多內涵都是需要慢慢地體悟才能獲得的;語文素養(yǎng)與能力的培養(yǎng)是個日積月累、厚積薄發(fā)的過程;語文的課堂教學應該是從容優(yōu)雅的,需要一種寧靜致遠的心境,需要我們放慢一點腳步。那么怎樣在語文教育中落實“慢教育”呢?我想可以體現(xiàn)在這樣幾個方面。
一、教育的成功從等待開始——多一份鼓勵
剛上初一,學生和家長最擔心的就是語文,尤其是第一次考試以后,看到成績,心里落差很大?!吧狭顺踔?,數(shù)學、英語還好,就是語文成績往下掉?!边@樣的言論常常從家長口中聽到,學生也往往對初中語文望而生畏,信心不足。這個時候我們不妨放慢腳步,等一等孩子,多一些鼓勵,讓他們盡快適應初中語文的學習。創(chuàng)設生動的課堂,激發(fā)學習的興趣,讓他們充滿動力和信心,“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嘛!教育給予學生最重要的東西,其實不是知識,而是對知識的熱情、對自我成長的信心、對生命的珍視以及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
二、課堂教學的設計與過程——多一份耐心
語文教學,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它不光要求我們關注語言的魅力,還要培養(yǎng)孩子質疑與思辨的能力。這就要求學生也必須慢下來,慢慢地領悟語文的精微與深意。如果一節(jié)課上完了,沒有能在學生的心目中刻下深刻的印記,哪怕所教的內容非常多,也是無效的。如教《鄉(xiāng)愁》,學生們能知道“郵票”“船票”“墳墓”“海峽”是余光中鄉(xiāng)愁的載體,卻無法產生那種對鄉(xiāng)愁的理解與故鄉(xiāng)之思,那又有何用呢?所以,我覺得,慢應該體現(xiàn)在重點與難點的地方,慢在我們值得感悟與深思的地方,慢在學生需要指導的地方,慢在文本需要細讀的地方。這樣的慢,就是有價值的慢。
這樣的慢,也更需要我們多一份耐心:備課時,細致認真地解讀文本,合理設計教學內容與流程;課堂上,一個問題提出后,留下時間,耐心地等待學生思考與理解;課后,耐心地等待學生反芻與吸收,引導孩子進入生活,促成體驗生成。
三、目標定位短期與長期相結合——多一份信心
很多老師可能都會有這樣的心態(tài),教一篇課文就想把與這篇課文相關的知識都教給學生。如講一篇小說,講了三要素,還要講授各種描寫方法與表現(xiàn)手法;講一篇說明文,要涉及說明文的各個考點題型。其實很多時候貪多是嚼不爛的,孩子們一下子吸收過多,必然會消化不良。我們不妨給文本作特點分析,這篇課文最具什么特點,哪一種特征最典型,就設計這方面知識的強化教學,這樣一來,學生印象一定會深刻得多,學習效果一定會更好。“一課一得”看似少,但“得得相連”收獲必然多。
這就要求我們能系統(tǒng)地規(guī)劃初中三年的教學目標,既有整體的目標也有階段性的目標,既有長期的目標也有短期的目標。允許暫時達不到某個目標,但最終會實現(xiàn)整體目標。就像我們初一的孩子考語文,其實語文試卷初一和初三的差別并不大,所以他們會在很多地方失分,會覺得自己這也不會那也不會。我經(jīng)常對他們說某些地方暫時不會不要緊,以后我們會學到,但平時一定要認真學,一點點積累,相信你們以后慢慢地錯誤失分就越來越少了。像這樣對學生多一些寬容,增幾分信任,相信他們最后一定能達到最終的目標。
四、“慢教育”體現(xiàn)“高效率”——多一點恒心
其實教育的快和慢是辯證的,講究一個度。過快的節(jié)奏,吸收不好,消化不良,有些急功近利,揠苗助長,從教學效果來看其實反而是“慢”的,事倍功半。但如果放慢了教學節(jié)奏,注重積累,生成感悟,真切地進行文本細讀的能力培養(yǎng),形成一種良好的閱讀品質與學習習慣,那么這樣的慢,恰恰是高效率的。
記得普里什文在《林中小溪》一文里寫道:每一條小溪最終都會到達大洋。但我要說沒有一條小溪能以最短的直線距離到達,它們都是曲折而緩慢地前進的,需要堅持不懈、持之以恒,最終才能到達理想的大洋。我們所追求的其實不正是這樣“高效率”的“慢教育”嗎?當然我們在追求中一定要多一點恒心和毅力。
讓我們努力追求一種“高效率”的“慢教育”吧,這一點,無論是教師、學生,還是家長、社會,都應該達成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