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亮何帆康祝婷
(1.云南民族大學教育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2.云南民族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3.云南民族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
苦行與資本主義
孟亮1何帆2康祝婷3
(1.云南民族大學教育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2.云南民族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3.云南民族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摘要:韋伯是現(xiàn)代社會學的奠基人,他有許多著作,本文旨在揭示他《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關于宗教中的苦行與今的資本主義聯(lián)系。
關鍵詞:韋伯;資本主義;苦行
隨著現(xiàn)代性的展開,世俗化命題包括三個方面,宗教的衰弱并走向滅亡;功能分化;私人化。
伴隨產生的世俗主義, 包含三個特點:規(guī)范性,應然(宗教就應該消失);未經反思的意識形態(tài)上;特定的人類發(fā)展觀(宗教遁出)
現(xiàn)代性與宗教的不相容。事實事非如此?
現(xiàn)代性的資本主義受宗教影響,韋伯在第一卷最后留下一個非常宏大的問題——理念如何在歷史中產生作用? 換言之,就是宗教信仰是怎樣影響經濟制度的?
說到這里,我們不得不提到一個詞——“苦行”(禁欲),在17世紀出現(xiàn)的,加爾文教派、德國的虔敬派以及請教派,這些教派都是苦行的擔當派,這也體現(xiàn)了韋伯的原則,也就是方法論上的個人主義原則,如果抽象的原則上沒有具體的人或事物承擔,這個原則就不成立,在歷史當中就無法發(fā)揮作用。
加爾文教派是韋伯重點描述的,發(fā)表《基督教要義》影響深遠。加爾文教派的神學有兩個特色:1.神恩蒙選,一個人取得多大成就不是有自己努力決定的,而是上帝的旨意。2.預定論,哪些人被上帝選中,很早之前就已經出來了。圣經有這樣一段話“就如神從創(chuàng)立世界之前的,在基督里挑學了我們,使我們在他面前成為圣潔,沒有瑕疵。又因為愛我們,就按著自己的意旨所喜悅的,預定我們借著耶穌基督的兒子名分,使他榮耀的恩典得到稱贊......”其中的神學基礎是表現(xiàn)為全知、全能、全在、至善、超越、絕對,奧古斯丁也曾提出。也是由于加爾文教派的兩個神學特色,其教徒們產生了空前的孤獨感,“對宗教改革那個時代而言,人生最重要的事莫過于永恒的救贖,如今就此他只能獨行其道,去面對亙古以來既已確定的命運。沒人能幫助。”因此,加爾文教派的生活目的就是為了榮耀神,而不是個人的享受?!熬融H確證”就是其不斷產生的疑問——“我是被揀選的嗎?而我又如何能確定這樣的被揀選?”人要以孜孜不倦的勞動來確定自己的身份,有系統(tǒng)的檢視自我形成。
歸結起來,宗教的信仰與理性存在諸多關聯(lián)。 人生下來需要不斷的反省,克服天生的弊端,養(yǎng)成獨特的苦行性格,最終達到人的理性化。所以宗教改革的意義在于任何一個基督徒都必須是個僧侶終其一生。如今,此種禁欲與苦行封起了修道院的大門,轉身步入市井紅塵,著手將自己的方法論灌注到俗世的日常生活里,企圖改造成一種在現(xiàn)世卻又不屬于俗世也不是為了此世的理性生活。”
宗教觀念如何落實在人們的經濟生活中,對資本主義的財富時間觀,巴克斯特這樣說道:“財富本身是非常危險的。道德上真正拒斥的是在財產上的安然歇息,是財富的享受及隨之而來的怠惰與肉欲尤其是離奇神圣的生活追求。”“時間是無限寶貴的,喪失每一刻鐘就是喪失為增耀神的光榮而勞動的每一刻鐘?!逼鋭趧佑^是勸勉人要刻苦地持續(xù)肉體勞動或精神勞動,勞動具有雙重動機,第一個是勞動是有效的禁欲手段,第二個是勞動根本上是神規(guī)定的生活本身的目的。韋伯進一步要求要理性的勞動,要講系統(tǒng)講方法,這樣還會增加神的榮耀。
而對當代中國人來說,財富就是意味著證明自己,意味著享樂和支配權,這與西方世界截然相反,因為宗教的精神,西方收集財富不是為了此世,而是為了信仰,為了使自己信仰的神增加榮耀。
韋伯的理性與信仰,可以用下面幾句話概括:人從出生開始,就要入世苦行,去勞動,當有了財富的時候,不要過分自由與享樂,更不要奢侈消費,要對財產理性使用,以致富為終極目的而追求財富,通過最高的苦行手段——世俗勞動,最后通過禁欲的強制節(jié)約而導致資本的形成。
通過理性與信仰,韋伯最后提出了“斷根”的資本主義,在現(xiàn)代,原本的朝圣者漸漸地變成了經濟人,形成了獨特的市民風格,當思想的宗教根基枯死以后,功利的傾向不知不覺地潛入稱雄?!坝钪嬷刃颉敝?,清教徒想要成為職業(yè)人,而我們則必須成為職業(yè)人,因為禁欲已從僧院步入職業(yè)生活,并開始支配世俗道德,從而助長近代經濟秩序的(雖然受到機械生產技術與經濟的前提條件所束縛)那個巨大宇宙的誕生;而這個宇宙秩序如今以壓倒性的強制力,決定著出生在此機制當中的每一個人(不只是直接從事經濟生產經營活動的人)的生活方式——而恐怕直到最后一車的化石原料燃盡為止,都還是如此。
韋伯把資本主義稱為鋼鐵牢籠——對于外在事物的顧慮,應該只是想像見披在圣徒肩上的,隨時可以卸下的薄斗篷,然而,命運卻使得這件斗篷變成了鋼鐵般的牢籠,禁欲已著手改造世界,并在這世界踏實地發(fā)揮作用,結果是,這世間的物質財富?如今已史無前例地贏得了君臨人類之巨大且終究無以從其中逃脫的力量,如今,禁欲的精神已溜出了這牢籠,是否永遠,只有天曉得,總之,獲勝的是資本主義,它已盤根在機械文明的基礎之上,并且再也不需要這樣的支柱了。沒有人知道,將來會是誰住在這個牢籠里,在這個驚人的發(fā)展的終點,是否會有全新的先知出現(xiàn)?舊的思維與理想是否會強勁地復活?或者,要是兩者皆非,那么會是以一種病態(tài)的自尊自大來粉飾的、機械化的石化現(xiàn)象?果真如此,對此以文化發(fā)展之最終極的人物而言,就可能有是真理了,“無靈魂的專家,無心地享樂人,這空無者竟自負已登上人類前所未達的境界?!?/p>
參考文獻:
[1]李小兵.資本主義文化矛盾與哲學非理性主義[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10(06)
[2](德)維爾納·桑巴特著,劉北成校.奢侈與資本主義[M].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3](德)韋伯(Weber,M.)著,于曉,陳維綱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M].三聯(lián)書店, 1987
[4]王晶晶.制度背后的精神——讀馬克斯·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J].東方企業(yè)文化.2014(17)
[5]榮玉巧,馬玉龍.資本主義精神與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再讀《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的啟示[J].世紀橋.2011(09)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1-019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