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 鋒
(安徽省宣城市人民醫(yī)院輸血科 242000)
?
·個案與短篇·
羊水栓塞致DIC患者的輸血分析
聶 鋒
(安徽省宣城市人民醫(yī)院輸血科 242000)
羊水; 栓塞; DIC; 輸血
產科急性彌漫性血管內凝血(DIC),是因為產科多種致病因素如羊水栓塞、產后大出血等激活了機體內凝血系統(tǒng),導致廣泛性微血管血栓的形成,體內大量的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消耗掉,并繼發(fā)性地引起纖溶亢進,從而引起臨床上廣泛性出血的一組綜合征[1]。而羊水栓塞引起的DIC病情最為兇險,發(fā)展迅速,患者死亡率高,臨床上遇到此類患者,應采取有效的治療方案,科學、合理輸注血液成分,為DIC的糾正提供有效的保障?,F(xiàn)就本院成功搶救羊水栓塞致DIC患者1例的臨床輸血進行分析,并總結如下。
患者,女,25歲,漢族,已婚。因“停經39+3周,下腹痛伴陰道見紅1 d”入院。入院后給予胎心監(jiān)護、吸氧等治療,該患者于2016年2月2日20:00出現(xiàn)規(guī)則宮縮,次日3:50胎膜自破,流出清色液體,立即行胎心監(jiān)護。10 min后該患者出現(xiàn)暈厥,呼之不應,鼾聲呼吸,雙目上翻。子宮呈宮縮較強,持續(xù)30 s至1 min,間隔約30 s,胎心聽診不清,血壓110/59 mm Hg,脈搏100次/min。陰道檢查:宮口開4~5 cm,考慮羊水栓塞,立即給予地塞米松30 mg靜脈推注,氨茶堿0.25 g靜脈滴注,氫化可的松300 mg靜脈滴注,急診行子宮下段剖宮產術,術前診斷:羊水栓塞;孕39+3周G1P0ROA臨產;剖宮產手術順利。手術室留觀。術后1 h出血600 mL,1 h后該患者出現(xiàn)陰道流血漸增多,鮮紅,不凝固,血常規(guī)檢查血紅蛋白78 g/L,血小板計數(shù)52×109/L??紤]羊水栓塞并發(fā)DIC,為保全患者生命,需立即切除子宮,向患者家屬講明病情并經家屬同意簽字。立即行全子宮切除術+膀胱鏡下雙側輸尿管置管術(泌尿外科會診)。血凝檢查結果:凝血酶原時間33.0 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115.1 s、纖維蛋白原0.97 g/L、D-二聚體4.81 mg/L。術中共開通4組靜脈通道(深靜脈置管)給予擴容,24 h內輸懸浮紅細胞38 U,新鮮血漿4 400 mL、血小板2個治療量、冷沉淀60 U、全血400 mL,地塞米松20 mg,甲基強的松龍40 mg,氨甲環(huán)酸止血,頭孢曲松、甲硝唑預防感染及補液等各項搶救措施,術中出血約8 000 mL,尿量4 950 mL,色淡紅,手術過程順利,麻醉滿意,術后送至ICU治療,患者于2月12日轉入產科繼續(xù)治療,共住院20余天后好轉出院。
羊水栓塞被定義為在分娩過程中羊水物質進入了母體血液循環(huán)引起的急性肺栓塞、過敏性休克、DIC、腎功能衰竭或猝死等一系列嚴重癥狀的綜合征[2]。
DIC出血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機體內廣泛形成了微血管血栓,消耗了大量的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并繼發(fā)纖溶亢進,使出血加重。實驗室凝血檢測表現(xiàn)為凝血酶原時間、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延長,纖維蛋白原明顯減少,血小板計數(shù)嚴重減少。本例患者各項實驗室檢查及臨床癥狀均符合羊水栓塞并發(fā)DIC的診斷標準[3]。在臨床治療過程中,及時去除了病因并采用解除痙攣及抗過敏藥物。及時、合理輸注了各種血液成分,尤其是在消耗性低凝期的早期適時大量地輸入了懸浮紅細胞、新鮮血漿、血小板和冷沉淀,補充了患者血容量及體內大量被消耗的凝血因子。因為在高凝期之后的消耗性低凝血期是補充凝血因子的最佳時期,從而為成功搶救本例患者提供了保障。
在手術過程中,因血站只能供應1個單采血小板,不能滿足該患者當時的病情,所以在無單采血小板緊急供給的情況下,筆者為患者輸注了1個治療量冰凍血小板,結果表明也有較好的止血作用。表明了該血液制劑急需時可作為機采血小板的補充[4]。
本例所輸?shù)膽腋〖t細胞均選擇保存期在3周之前的,因為超過3周的庫存血不宜用于DIC搶救。庫存血在保存期間,其血液中的氨、鉀升高,紅細胞碎屑也伴隨增多。而且紅細胞破壞后所釋放的紅細胞素亦有促凝作用[5]。
產科DIC當血液處于高凝狀態(tài),促凝物質不斷進入血液循環(huán)時,不宜直接補充凝血因子或輸血,此時應在運用肝素的基礎上補充凝血因子。但在臨床實踐中發(fā)現(xiàn)DIC時很難見到典型的高凝期,一旦確診,患者往往已處于高凝與低凝的交界期或纖溶期,特別是產科DIC患者,體內常有較大的創(chuàng)面,如果使用不當反而增加出血。所以在產科凡是能通過增補新鮮冰凍血漿而能得到有效治療的產科DIC,均沒有必要使用肝素[6]。本例患者很快由高凝期發(fā)展為低凝期,故在臨床治療中并沒有使用肝素。
羊水栓塞并發(fā)DIC病情異常兇險,而且病死率高。近年來,隨著產科、麻醉科、ICU、輸血科等多學科的參與,死亡率有所下降。因此,對于此類患者,醫(yī)院各個學科應該通力協(xié)作,努力降低孕產婦死亡率及遠期致殘率。
[1]劉亞萍,陸平芳,張莉.應用成分輸血搶救產科DIC的體會[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07,28(8):941-942.
[2]樂杰.婦產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208-210.
[3]葉任高.內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684-688.
[4]劉景漢,歐陽錫林,王青梅,等.低溫保存血小板在外科手術的應用[J].中國輸血雜志,2001,14(3):139-141.
[5]陳妙嬋,蔡葵.成分輸血搶救產科DIC的應用[J].實驗與檢驗醫(yī)學,2010,28(4):419-420.
[6]石琴,許惠利.產科DIC 13例分析[J].血栓與止血學,2009,15(4):184-185.
10.3969/j.issn.1673-4130.2016.20.068
C
1673-4130(2016)20-2946-02
2016-02-23
2016-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