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冠男 王宏志
( 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哈爾濱 150040)
·針灸經絡·
小針刀挑割法配合中藥熏洗治療跖管綜合征的臨床觀察
陳冠男王宏志*
( 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哈爾濱150040)
目的: 探討小針刀挑割法配合中藥熏洗治療跖管綜合征臨床療效。方法: 將60例跖管綜合征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應用小針刀挑割法配合中藥熏洗治療,對照組應用局部封閉治療,治療結束后進行治療效果對比分析。結果: 治療組臨床有效率為96.6%,對照組臨床有效率76.6%。兩組比較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結論: 小針刀挑割法配合中藥熏洗治療跖管綜合征具有安全性好,創(chuàng)口小,療效顯著,恢復速度快,費用較低等優(yōu)勢,符合價值醫(yī)學規(guī)律,值得推廣。
小針刀挑割法中藥熏洗跖管綜合征
跖管綜合征又稱踝管綜合征或跗管綜合征,是一種臨床較為常見的局部管腔狹窄性疾病,臨床多表現為足底麻木疼痛,行走困難,踝關節(jié)活動受限,目前治療多為外用膏藥或局部封閉治療,效果欠佳,容易反復發(fā)作,而本院通過小針刀挑割法配合中藥熏洗治療跖管綜合征患者起到了很好的治療效果。臨床觀察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骨傷科病房跖管綜合征患者6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30人,男21例,女9例;年齡18~60歲,其中18~30歲5例,31~40歲15例,41~50歲9例,51~60歲1例,病程1個月~1年。對照組30人,男19例,女11例;年齡18~60歲,其中18~30歲4例,31~40歲16例,41~50歲8例,51~60歲2例,病程1個月~1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診斷標準
依據《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中跖管綜合征的診斷標準。診斷依據為:1)足底麻木,疼痛,感覺異常。2)屈跖實驗及Tinel實驗均為陽性。3)肌電圖檢查顯示脛后神經傳導速度改變。4)足正側位X線片無改變。
1.3排除標準
有嚴重的內臟疾病及肝腎功能嚴重不全者;嚴重的糖尿病患者;嚴重的骨質疏松癥及骨腫瘤結核患者;嚴重的凝血功能障礙及自發(fā)出血傾向者。
2.1小針刀挑割法
治療組:治療組采用挑割法配合中藥熏洗進行治療。挑割法治療的具體操作方法如下:
(1)體位:患者患側臥位,健肢伸直,患肢屈曲向前,將患足內踝朝上,患足外踝墊軟枕。
(2)體表定位:定位分裂韌帶的起點與止點,沿著內踝的后下緣與跟骨的最后緣畫一條直線,沿著足內踝的前緣與跟骨底內側的最前緣畫一條直線,所畫的2條直線之間的區(qū)域即為分裂韌帶的分布區(qū),在此區(qū)間內以手指觸摸脛后動脈搏動并作連續(xù)線狀標記,于跟骨向內踝方向叩擊誘導出神經傳導支配區(qū)并作線狀標記,沿神經血管走行標記線分別于上方和下方1cm處,以兩條所畫直線區(qū)域內痛點為進針點,需避開神經血管走行。
(3)術者戴無菌口罩、帽子、手套,內踝至足跟內側用碘伏消毒液大范圍反復消毒3遍。消毒后在施術部位鋪無菌洞巾。取%1利多卡因注射液2ml局部浸潤麻醉。
(4)術者持自制弧形針刀,在以上定的兩點進針刀,進針方向與脛后神經走向平行,針刀體與皮膚保持垂直。針刀經過皮膚、皮下到達分裂韌帶,突破分裂韌帶后延平行標記線方向向上挑起,有一定阻力感時,順勢于分裂韌帶上挑割2~3刀,由于脛后神經,脛后動脈位于踝管深處,此挑割法為向上分割松解,輕巧操作,可較易避開神經血管,安全性大大提高。
針刀術后,拔出針刀,囑患者跖屈及外翻患足,在跖屈外翻至最大位置時術者用力跖屈及外翻患足2~3次,以進一步松解局部組織粘連,針眼覆蓋創(chuàng)可貼,指壓止血1分鐘,并用無菌棉加壓覆蓋,一周治療1次,治療2次。
2.2中藥熏洗治療
次術后次日行中藥熏洗,每日2次,每次30min,每劑中藥連用2天,一周為一療程,治療兩周。采用本院外用熏洗處方如下:伸筋草30g,海桐皮20g,防風20g,紅花20g,川椒15g,羌活15g,透骨草20g,川芎20g,威靈仙15g,延胡索20g加入適量水煮沸,取木桶倒入藥液泡腳,水面需沒過踝關節(jié),溫度以稍熱且能耐受為佳。
2.3局部封閉治療
對照組:對照組采用1%鹽酸利多卡因注射液1ml混合復方倍他米松注射液1ml?;继幘植肯?,取痛點進針進行局部封閉治療。每周治療1次,治療2次。
3.1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費佛爾(Pfeiffer)[2]提出的以疼痛為評價指標的療效評價標準,評價術后療效。優(yōu):疼痛消失,功能不受限,無需其他治療良:滿意,患足有輕度疼痛,需口服或外用藥物輔助和治療,功能不受限;差:術后無改善或癥狀加重。
3.2療效評定結果
治療組療效屬優(yōu)的19例,癥狀基本緩解療效屬良的10例,無效評價為差的1例,優(yōu)良率為96.6%,對照組療效屬優(yōu)的15例,癥狀基本緩解療效屬良的8例,評價為差的7例,對照組療效優(yōu)良率為76.6%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跖管綜合征患者多有踝關節(jié)反復扭傷,過度勞累,外傷史,中醫(yī)誘因多為外感風寒濕邪,其臨床表現為一系列的神經卡壓體征。原因是跖管是在內踝下側的一個狹窄的骨性通道,上面有分裂韌帶覆蓋,下面有跟骨內側面組成的扁形管腔,中間有脛后動脈、脛后神經、拇長伸肌、趾長屈肌通過[3],由于管腔容量有限且過于狹窄,一旦受損,局部出現無菌性炎癥,伴有軟組織粘連,同時有神經局部水腫,就會造成脛后神經受到壓迫,出現足底間歇性疼痛,麻木等癥狀,嚴重者步行困難,夜間疼痛難以入睡。而目前對于跖管綜合征的治療西醫(yī)多為封閉治療或手術治療,效果不理想,手術創(chuàng)傷較大,費用較高,并且禁忌癥較多,以及長期應用激素類,抗生素藥物易產生一系列不良反應,不易為患者接受。而通過中醫(yī)小針刀的挑割法對跖管韌帶進行松解,能夠有效地緩解神經卡壓癥狀,并且能夠較為容易的避開脛后神經血管。同時配合中藥外用熏洗治療,方中伸筋草祛風散寒,除濕消腫,伸筋活絡為君藥,海桐皮祛風濕通經絡,防風、川椒疏風散寒,同時配以紅花,川芎,延胡索等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熏洗可使熱力內注,各中藥有效成分在熱力引導下,透達經絡,促進血液循環(huán),使藥物更加有利于滲透皮膚達到治療的效果,從而根本上改善局部炎癥以及神經根受壓的狀況,并具有效果好,費用低,創(chuàng)傷小,不易復發(fā)等優(yōu)點,總的臨床療效很好,值得推廣。
[1]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46.
[2]PfeifferWH,CracchioloA.Clinicalresultsafter tarsaltunneldecompression.JBoneJointSurg(Am), 1994;76(8):1222
[3]肖楚麗,鄧云.踝管的應用解剖[J].解剖學研究2014;36(6);410
(2015-11-14收稿)
* 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哈爾濱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