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澤青 劉永亮[淮北師范大學, 安徽 淮北 235000]
?
宇文所安唐詩譯介研究系列(三)
宇文所安唐詩英譯中留白手法的使用研究
⊙劉澤青劉永亮[淮北師范大學, 安徽淮北235000]
摘要:留白是詩歌創(chuàng)作中經(jīng)常使用的藝術手法。宇文所安在詩歌翻譯時,充分運用留白手法,最大限度地傳譯出唐詩的風格與意境,也有機地平衡了譯文的“存真”與“易讀”;留白手法在詩歌翻譯中的廣泛使用不僅可以使譯文讀者感受到中國古典詩詞的“言外之意”“象外之旨”,也提升了詩歌的審美價值。
關鍵詞:宇文所安唐詩英譯留白
“留白”雅稱“余玉”,本是繪畫術語,是中國畫的一大技法,指中國畫構(gòu)圖中的無墨處。畫家在作畫時刻意留出必要的空白,產(chǎn)生一種“空靈”之美,給欣賞者留下無限想象和思索的空間。正如著名思想家王船山在《詩繹》中所言:“無字處皆其意也。”書法作品中的“飛白”,繪畫作品中的“留白”,文學作品中的“空白”,經(jīng)典樂曲中的“余白”,都是藝術中的至高境界,這種以無勝有、虛實相生的藝術手法顯示了中國傳統(tǒng)的藝術智慧和美學思想,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
留白可以營造出很強的空間感,還可以賦予創(chuàng)意以廣袤深遠的意境,更可以給人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唐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強調(diào)的是言已盡而意無窮的“無言之美”,追求的是“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共鳴效應。詩人歷來將“言外之意”“象外之旨”作為詩歌創(chuàng)作的最高境界,留白技法對實現(xiàn)這一目標起了關鍵作用。它不僅體現(xiàn)了詩人的匠心獨運,更留下空白的余地讓讀者去想象,極大地豐富和提升了文學審美的藝術性。在詩歌英譯過程中,如何運用留白手法成功地傳達原詩的風格與意境是詩歌翻譯的重點和難點。在眾多的詩歌譯作中,傳統(tǒng)的詩歌翻譯側(cè)重于詞語語法層面上的翻譯,缺乏對詩歌意境及讀者審美能力的關注。近些年來,人們越來越重視詩歌翻譯中意象和意境的再現(xiàn),而不僅僅是詩義的傳達。正如蔣堅松在其英譯本《菜根譚》的后記里所提出的那樣,翻譯要充分重視“作者傾向”,表達時要敢于“以模糊對模糊,以朦朧對朦朧”①,講究的是風格一致。此外,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理論思想及審美角度等諸多方面的差異,詩歌漢英翻譯過程中的困難和障礙隨處可見,因而在翻譯過程中可能產(chǎn)生諸如文字、文學、文化等方面的缺失,這便使得留白手法在詩歌翻譯中成為一種必然。本文在西方接受美學理論的基礎上,運用中國傳統(tǒng)美學中的“留白”策略,對宇文所安的唐詩英譯進行分析研究。
(一)留白與詩歌的內(nèi)在關聯(lián)
詩歌是一種語言高度凝練的藝術形式,它用最簡練的語言表達極為豐富的情感,或創(chuàng)造具有象征意義的審美意象,達到“一語百義”的表達效果,這就必須有舍有棄,虛實相生,詩歌的“留白”藝術便成為一種必然。在唐詩中,詩人們經(jīng)常運用留白手法來構(gòu)造詩的意象,寥寥數(shù)筆卻能在讀者心中勾勒出無數(shù)畫面,言近旨遠,含蓄雋永。如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比妰H二十字,卻意境深遠。前兩句,詩人運用極其樸素的語言,短短十個字就形象而又概括地把萬里江山引入讀者的視野,讀來使人如臨其地,心曠神怡。后兩句把詩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讀者展示了更廣闊的視野,看似平鋪直敘,實則含義深遠,耐人尋味。讀者在讀此詩時可以領略詩人的博大胸懷,亦可作為自己向上進取、步步高升的勉勵。由此看出,留白是詩歌的重要特征,因此,古詩英譯中譯者就應盡量保持這一特征,這無疑是對原文的一種“信”。
(二)留白與接受美學的內(nèi)在關聯(lián)
接受美學認為任何一個文本都具有召喚結(jié)構(gòu),具有未定特性,呈現(xiàn)出多層面和開放式的圖式結(jié)構(gòu)。在讀者未閱讀之前,文本當中是存在大量的空白和未定,而不同的讀者對其會有不同的理解和填充。在翻譯過程中譯者首先是原作的讀者。作為特殊意義的讀者,譯者的最終目的不是闡釋、理解原文,而是要將他闡釋的原文用另一種語言符號傳達出來。他以讀者身份對原作的解讀并不能影響或代替目的語讀者對譯作的解讀。換言之,譯作仍需具有未定性,應當由讀者根據(jù)自己的生活體驗、學識素養(yǎng)、審美觀念等對作品進行解讀,譯者不能以自己的理解來代替讀者重構(gòu)文本。譯作具有與原作類似的未定性不僅是對原作的“信”,而且也為目的語讀者提供了真實的重構(gòu)文本的機會和廣闊的閱讀、想象空間。
留白恰恰提供了這樣一種未定性。讀者可根據(jù)自身經(jīng)歷及情感體驗對詩歌中的意象產(chǎn)生豐富的想象和聯(lián)想,即接受美學中所描述的“讀者與文本中豐富的空白相互激蕩,高度發(fā)揮想象力”。因此,譯者應盡量保持原詩的留白特征,以最大限度地展現(xiàn)原詩的藝術價值。
(一)追求審美效果
留白是中國詩、書、畫推崇的藝術手段,其終極追求是“境生象外”。藝術留白,正如“斷臂的維納斯”,因殘缺、空白而激發(fā)了欣賞者的想象力,給人們提供了更大的審美空間。譯者在詩歌翻譯時要盡量保留原作的留白,使讀者在解讀過程中,讓“意”與“象”發(fā)生撞擊與強化,從而引領讀者去探求詩歌豐富的審美內(nèi)涵。以唐朝詩人孟浩然的《早寒江上有懷》為例:
木落雁南渡,北風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遙隔楚云端。
鄉(xiāng)淚客中盡,孤帆天際看。
迷津欲有問,平海夕漫漫。
詩人并沒有詳細描述早寒是怎樣的一幅畫面,但選擇了“木落”“雁南渡”“北風”等具有典型性的意象來點明季節(jié)。宇文氏在翻譯時直接保留了詩中的留白手法,譯作:“Trees shed their leaves,the geese cross south,and the north winds bring cold to the river.”②落木蕭蕭,鴻雁南翔,北風呼嘯,江上寒冷。讀者置身于這樣一幅場景中,根據(jù)自己的切身經(jīng)歷,也許會感到寒冷,也許會感到凄涼,甚至感到悲哀?!班l(xiāng)淚客中盡,孤帆天際看。”被譯為:“Tears for home have been spent in travels;I watch a lone sail at the margin of sky.”③思鄉(xiāng)眼淚已流盡,客旅生活無比辛酸?!皌ears”是情,“sail”是景,情景交融,充分表達了作者的思鄉(xiāng)之情。透過譯文,讀者可仔細揣摩詩人的心情,亦可結(jié)合自身,想象另一種空間和意境。最后一聯(lián)譯為:“Having missed the ford,if you should ask——level lake and vast floods in the evening.”④黃昏時分,滔滔江水,漫漫無邊,加上天色昏暗,這種景色烘托出作者迷茫的心境,此句從字面義到蘊含義構(gòu)成了詩的留白,該歸隱還是從政,讀者可以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去填充空白。這種留白給讀者提供了積極參與的機會和發(fā)揮想象力的空間,激勵讀者在閱讀和欣賞詩歌的過程中不斷探求“象外之象”,細細品味詩歌因留白而產(chǎn)生的自由、空靈、博大之美。
(二)追求言外之意
詩人在詩歌創(chuàng)作過程中,往往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感經(jīng)常是虛無縹緲,飄忽不定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因此,詩人經(jīng)常會采取“以實寫虛”的方式抒寫情感,正如劉熙載所言:“山之精神寫不出,以煙霞寫之;春之精神寫不出,以草樹寫之?!雹輳亩_到“意在言外”的表達效果。以李白的《烏夜啼》為例:
黃云城邊烏欲棲,歸飛啞啞枝上啼。
機中織錦秦川女,碧紗如煙隔窗語。
停梭悵然憶遠人,獨宿孤房淚如雨。
宇文氏將此詩譯為:
The Crows Cry by Night
Besides the walls in yellow clouds,
the crows are ready to roost,
Back they fly with a Caw,caw,caw,
and cry out on the boughs.
Weaving brocade upon her loom,
a girl from the river of Qin
speaks beyond a window of gauze
green like sapphire mist.
Then,downcast,she stops her shuttle,
recalling the man far away,
and stays in her chamber all alone where her tears fall like rain.⑥
宇文氏翻譯此詩時,直接保留了原詩中的留白。起首兩句:“Besides the walls in yellow clouds,the crows are ready to roost,Back they fly with a Caw,caw,caw,and cry out on the boughs.”繪出一幅秋林晚鴉圖,夕陽西下,成群的烏鴉從天際飛回,啞啞地啼叫,令人感到煩亂不已,心緒惆悵。在這黃昏時刻,烏鴉尚知要回巢,而遠在天涯的征夫,何時才能歸來呢?這兩句描寫了環(huán)境,渲染了氣氛,讓譯語讀者在有聲有色的自然景物中體會到了那種思念的愁緒,同時保留了漢語言的文化意蘊,給讀者留下“言近旨遠”“意在言外”的藝術效果。
中間兩句:“Weaving brocade upon her loom,a girl from the river of Qin speaks beyond a window of gauze green like sapphire mist.”這里的“a girl from the river of Qin”讀者可以理解為秦川女,亦可理解為唐時征夫的思婦。詩人不對秦川女做任何容貌服飾方面的描寫,只讓你在暮色迷茫中,透過煙霧般的碧紗窗,依稀看到她的身影,聽到她低微的語音,因為在本詩中要讓讀者感受的是她的內(nèi)心情感而非外貌。譯文中采用了模糊限定詞“l(fā)ike”,完美演繹了原詩的留白意蘊,也給讀者保留了一定的發(fā)揮自己想象和審美的空間。
最后一句譯為:“and stays in her chamber all alone where her tears fall like the rain.”此句直接移植原文的比喻,摒棄解釋性翻譯,對“tears fall like the rain”的原因沒有解釋,讓讀者自己去思考和想象,較好地保留了原文的象外之境。
詩歌的藝術“留白”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它能極大地擴展詩歌的內(nèi)容和空間,吸引讀者不斷探索,豐富了詩歌的內(nèi)涵,使詩歌的藝術魅力經(jīng)久不衰、歷久彌新。在詩歌這樣的模糊語境中,文本對不同的讀者可能會有不同的召喚,不同經(jīng)歷的讀者可能會獲取不同的感受。詩歌譯者作為先于目的語讀者的特殊讀者,不能以自己對原作的理解去完全填補文本中的空白,而應盡量保留原詩的空白,待讀者自己去理解與體會。留白式的翻譯不是直接把原詩的文字進行白描式的翻譯,而是利用自己對原詩的理解,把原詩中意象組合所產(chǎn)生的意境經(jīng)過翻譯形成了具有獨特整體氛圍感覺的藝術形象,外在的意象與內(nèi)在的意境相互契合,創(chuàng)構(gòu)出詩歌所具有的一種完形,給目的語讀者留下“言近旨遠”“意在言外”的藝術效果。再則,在翻譯過程中恰當?shù)剡\用留白策略,借以表達一種空靈、含蓄之美,給欣賞者留下無限的想象空間和余地,這亦是對讀者極大的尊重。因此,研究留白策略也可為中國古詩英譯提供一個新的思考角度和視角。
① 蔣堅松:《菜根譚》,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②③④⑥ Stephen Owen.An Anthology of Chinese Literature:Beginning to 1911.New York:Norton 1996.
⑤ 劉熙載:《藝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作者:劉澤青,碩士,淮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語言學;劉永亮,碩士,淮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
編輯:杜碧媛E-mail:dubiyuan@163.com
進士題名碑研究系列(二)
基金項目:本文系安徽省教育廳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項目“模糊思維和宇文所安唐詩譯介研究”(SK2015A 74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