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彥振
(南京政治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3)
哈貝馬斯歷史唯物主義重建論評析
朱彥振
(南京政治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南京210003)
作為法蘭克福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哈貝馬斯不僅以其系統(tǒng)闡述的社會批判理論而聞名于世,而且還以其號召并踐行“重建歷史唯物主義”而廣為人知?;谕砥谫Y本主義社會的新變化,哈貝馬斯提出用“勞動和相互作用”代替“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用“社會一體化”代替“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用“社會的組織原則”代替“生產方式”的重建歷史唯物主義策略。就其訴求而言,哈貝馬斯力圖通過“創(chuàng)新發(fā)展”歷史唯物主義而使其與變化了的時代相匹配,但由于摒棄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其“重建”實際上否定和拋棄了歷史唯物主義。
哈貝馬斯;歷史唯物主義,勞動和相互作用;社會一體化;社會的組織原則
法蘭克福學派以“社會批判理論”而著稱。這種對社會現(xiàn)實及其理論進行批判的過程,也是一個解構的過程。在批判過程中,以霍克海默、阿多諾為代表的法蘭克福學派不僅把批判的矛頭指向了資本主義的文明,而且把整個人類文明都一起解構了。這一點在阿多諾《否定的辯證法》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從一定意義上說,《否定的辯證法》把社會批判理論推向了頂峰,以后很難再有什么大的發(fā)展了。在此背景之下,作為法蘭克福學派第二代的重要代表,哈貝馬斯提出要“重建歷史唯物主義”,就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在哈貝馬斯那里,“重建”不是“復辟”,因為“復辟”意味著回復到已經腐朽的狀況上去,而歷史唯物主義理論自從產生以來從來沒有腐朽過,而是一直生機盎然,充滿蓬勃朝氣?!爸亟ā币膊皇恰皬团d”,因為“復興”意味著更新已經為人所拋棄的傳統(tǒng),而歷史唯物主義理論雖然在個別國家或地區(qū)的貫徹落實過程中遭到過一定程度上的誤解,但卻從來沒有被拋棄過,因此也就沒有復興的必要。所謂“重建”就意味著,首先把歷史唯物主義的整個理論進行切分,然后再用一種適用于分析晚期資本主義社會的新的形式進行有機整合,從而形成新的理論體系,以便能夠更好地實現(xiàn)歷史唯物主義理論所確定的追求人類自由全面發(fā)展的理想目標。因此,對于富有無限生命活力的歷史唯物主義理論來說,根據(jù)社會現(xiàn)實發(fā)展的需要,將其理論體系的某些方面進行修正,這是一種正常的態(tài)度。
與自由資本主義不同,現(xiàn)實的資本主義已經進入了晚期資本主義階段。晚期資本主義出現(xiàn)的一系列重大變化是哈貝馬斯重建歷史唯物主義的始因。哈貝馬斯認為,他對歷史唯物主義的重建是奠基于以下四種事實之上的。
第一,在自由資本主義社會,國家與社會的分離是其重要特點,而到了晚期資本主義階段,由于國家對經濟過程的干預,國家與社會的分離就停止了,于是出現(xiàn)了國家和社會的相互交叉和重疊。“昔日按照自由市場的規(guī)則把管理權轉讓給私人的資本主義社會,必須在許多交往領域中讓社會交往先在政治上進行協(xié)調。但是,當資本主義社會的構成不再是作為國家的前提和基礎時,國家和社會就不再處于上層建筑和基礎的古典關系中?!保?](p240)在晚期資本主義社會中,政治已經不再依賴于經濟基礎,而具有了獨立性。此時再運用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分析模式已經不合適了。
第二,在晚期資本主義社會中,由于廣大居民階層的生活水平有了較大提高,從而失去了追求經濟解放的興趣和動力。哈貝馬斯認為,到了晚期社會主義社會里,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社會的生產力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發(fā)展,資產階級為了維護自己的統(tǒng)治地位,不得不采取措施來保障居民階層的經濟地位和政治地位,并改變了統(tǒng)治方式和策略,將原來的直接統(tǒng)治關系變成了匿名的間接強制,指令不再具有命令的形式,此時人們會感到,自己生活得很好,可以自由地做其想做的事情。因此,從表面上來看,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和《資本論》等著作中所揭露的經濟異化現(xiàn)象已經銷聲匿跡了,同時曾經存在于雇傭勞動契約中的赤裸裸的暴力統(tǒng)治關系也難覓蹤影了。
第三,由于晚期資本主義社會發(fā)生了重大變化,致使馬克思在批判資本主義過程中所發(fā)現(xiàn)的能夠承擔起推翻資本主義制度建設社會主義新社會的歷史使命的現(xiàn)實力量——無產階級,作為一個整體的階級已經不存在了。哈貝馬斯認為,在晚期資本主義社會中,即使在工人階級的核心階層中也很難發(fā)現(xiàn)存在著革命的階級意識了,即馬克思所說的對資本主義進行革命批判的人的心臟停止了跳動,從而失去了用科學理論武裝頭腦的革命主體。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所說的,革命理論一旦為群眾所掌握,也會變成物質力量,在當今晚期資本主義社會已經基本上不再有實現(xiàn)的可能性。
第四,俄國革命的成功和蘇維埃制度的建立,一方面證明了馬克思主義理論是一種能夠引領無產階級徹底改變自己命運的行動指南,另一方面由于把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簡單化地理解為經濟決定論,從而也使馬克思主義失去了生機和活力。哈貝馬斯認為,俄國革命缺乏具體的實現(xiàn)社會主義的目標,只是一種由力量弱小的無產階級領導發(fā)動的,由普通民眾參與的反對封建主義的革命運動。就其實質而言,這種發(fā)展道路實際所取得的成就落后于晚期資本主義國家的發(fā)展成就,更遠未達到歷史唯物主義理論所確立的實現(xiàn)人類解放的目標旨趣。
在對以上四種事實進行歸納概括的基礎上,哈貝馬斯進而將其重建歷史唯物主義的原因主要歸結為在晚期資本主義社會中出現(xiàn)的兩種社會發(fā)展趨勢上:國家干預經濟活動的增加和科學技術成為了第一生產力。這兩種新的發(fā)展情況改變了社會的結構,即破壞了政治活動依賴于經濟活動的原有格局,從而使資本主義從自由資本主義發(fā)展到了壟斷資本主義階段。由于當代資本主義發(fā)生的這些重大變化,運用馬克思根據(jù)自由資本主義社會正確提出的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的重要社會條件也就不存在了。因此,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必須重建,才能承擔起分析、批判當代資本主義的歷史使命。
在哈貝馬斯看來,當代資本主義社會所發(fā)生的這些變化迫切需要一種新的理論能夠對其進行分析與概括。而現(xiàn)有的或傳統(tǒng)的歷史唯物主義已經不具備分析晚期資本主義社會的能力了。而只有經過重建之后的歷史唯物主義理論才能夠勝任分析、解釋和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的任務。具體來說,哈貝馬斯對歷史唯物主義的“重建”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用“勞動和相互作用”理論代替“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理論。
我們知道,生產力是人類在生產實踐過程中形成的改造和影響自然以使其適合社會需要的物質力量,其基本要素包括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而哈貝馬斯則認為,生產力是由生產者的勞動力、技術上可以運用的知識和管理生產過程的知識構成的。哈貝馬斯對生產力概念內涵的闡述進一步凸顯了科學技術知識在生產力中的重要作用。那么,什么是生產關系呢?哈貝馬斯認為,生產關系是與生產力的一定發(fā)展水平相適應的“一定的交往形式”。
在對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概念進行修正的基礎上,哈貝馬斯進一步提出了如下見解:第一,在科學技術已成為第一生產力的發(fā)達資本主義社會中,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依賴于公認的學習機制,而不再受制于生產關系的調整。哈貝馬斯認為,通過學習機制能夠解釋認識潛能的增長,并進而實現(xiàn)認識潛能向提高生產力的工藝和戰(zhàn)略的轉化。第二,生產力的發(fā)展并不必然導致生產關系的變革和生產方式的革新。在晚期資本主義社會中,科學技術既是第一生產力,同時也是一種為資產階級的政治統(tǒng)治服務的意識形態(tài)。哈貝馬斯舉例說,波利尼西亞和南非發(fā)生的事件就是明顯的事實。在這些社會里,由于種種客觀的影響的限制,生產力的發(fā)展并沒有使原有的生產關系發(fā)生變革和實現(xiàn)生產方式的革新。第三,在晚期資本主義社會中,雖然由于認識潛能的增長也會出現(xiàn)使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不一致的狀況,從而造成了一些制度的問題,但是,資本主義國家可以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來解決這些矛盾和沖突,并將它們保持在可控的范圍之內。哈貝馬斯認為,資本主義的合理化主要是來自下面的合理化,即從社會勞動的根基處獲得了經濟的合法性,因而具有獨特的優(yōu)越性。在晚期資本主義社會中,由于科學技術的運用,生產力產生了巨大的累積性進步,以此為出發(fā)點的工具理性活動可以在各個領域得到較為充分的發(fā)展,因此,資本主義的政治統(tǒng)治能夠從下面而不是從上面借助于文化傳統(tǒng)得到合法化。
既然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理論由于還不夠抽象,已經不適用于說明發(fā)生了重要變化的晚期資本主義社會了,那么應該用什么理論來替代呢?哈貝馬斯說:“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聯(lián)系,似乎應該由勞動和相互作用之間的更加抽象的聯(lián)系來代替?!保?](p71)在哈貝馬斯看來,所謂勞動就是按照以經驗知識為基礎的技術規(guī)則所進行的改造自然界的工具活動。所謂相互作用,就是按照人們必須遵守的規(guī)范、以符號為媒介的交往活動。
其次,用“社會一體化”理論代替“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理論。
對于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內涵及其相互關系原理,哈貝馬斯的看法主要有以下三點:第一,不能把“基礎”和“經濟結構”等同看待。哈貝馬斯認為,如果把“基礎”等同于“經濟結構”,那么就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基礎領域和經濟是始終一致的。事實上,把“基礎”與“經濟結構”等同看待不是無條件的,而是只有在資本主義社會才能適用的。比如,在原始社會中,起基礎性作用是血緣系統(tǒng),在后資本主義社會中,起基礎作用的將會是教育和科學系統(tǒng)??傊鲆暲碚摰倪m用范圍,將“基礎”的內涵不加反思地理解為“經濟基礎”是不正確的。第二,“基礎”和“上層建筑”的區(qū)分是相對的。哈貝馬斯認為,只有在歸根到底的意義上,我們才能說,經濟基礎決定政治上層建筑和思想上層建筑。而對于社會歷史過程中的個別現(xiàn)象來說,經濟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等等在有些情況下是基礎,在另一些情況下則是上層建筑。也就是說,在現(xiàn)實的社會發(fā)展過程中,法律的、政治的和意識形態(tài)的因素等等都有可能起基礎性作用,而不只是經濟因素起基礎作用。因此,二者的區(qū)分是相對的。第三,晚期資本主義的社會和國家已經超越了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關系原理的適用范圍。在晚期資本主義社會,科學技術既是第一生產力,又是一種意識形態(tài),起著維護資產階級政治統(tǒng)治合法性的作用,再加上資本主義國家干預經濟活動的增強,對經濟發(fā)展進行了持續(xù)的調整,使社會發(fā)生了重大的變化。由于經濟基礎和政治上層建筑的關系發(fā)生了重要變化,政治不再只是一種上層建筑現(xiàn)象了,社會也不再是獨立的作為國家基礎的領域了,從而也就不能再運用馬克思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關系原理來分析晚期資本主義的社會和國家了。
既然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關系理論已經不能適用于分析晚期資本主義社會了,那么應該用什么樣的理論取而代之呢?哈貝馬斯認為,根據(jù)晚期資本主義的社會現(xiàn)實條件,可以用“社會一體化”的理論來取代“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理論。那么,“社會一體化”的內涵是什么呢?哈貝馬斯說:“我和杜爾克姆一樣,都把社會一體化理解成為社會的生活世界關于價值和規(guī)范的統(tǒng)一性的保障?!保?](p117)在哈貝馬斯看來,所謂社會一體化是指社會的生活世界關于價值和規(guī)范的統(tǒng)一性的保障。其具體內涵包括三個層面:一是一般的行為結構;二是對道德和法律起決定性作用的世界觀結構;三是制度化的法律結構和具有約束力的道德觀念結構。
再次,用“社會的組織原則”理論代替“生產方式”理論。
什么是生產方式呢?哈貝馬斯指出:“生產方式的特征是通過生產力的一定發(fā)展水平和一定的社會交往形式,即生產關系,表現(xiàn)出來的?!保?](p111)所謂生產方式就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tǒng)一。哈貝馬斯認為,在馬克思的理論當中,生產方式的概念是重建歷史的鑰匙,馬克思把歷史理解為生產方式的不連續(xù)的系列,從這個序列的邏輯發(fā)展順序中,人們看到了社會進化的方面。“歷史唯物主義的出發(fā)點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變化,不是相互獨立的,而是形成了一些結構,它們相互聯(lián)系,產生了有限的、同結構相類似的發(fā)展階段,因此產生了一系列從發(fā)展邏輯上看是有順序的生產方式?!保?](p112)在哈貝馬斯看來,正統(tǒng)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把生產方式分為五種:一是文化高度發(fā)展前的原始部落和氏族社會的原始公社的生產方式;二是古代的,建立在奴隸制基礎上的生產方式;三是封建的生產方式;四是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五是社會主義的生產方式。這五種生產方式標志著社會進化的全部階段。哈貝馬斯認為,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生產方式理論來理解歷史存在著如下的缺陷:第一,歷史唯物主義所提出的“主體即社會”的思想,忽視了個體主體在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哈貝馬斯認為,要想全面準確地把握社會發(fā)展過程,就必須在重視社會主體的前提下,高度重視個人主體以及主體間性的重要性。第二,社會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的混合形式和過渡形式的問題不能通過生產方式理論來予以解決。哈貝馬斯認為,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的一個特征是接受了具有邏輯發(fā)展順序的生產方式。而在現(xiàn)實的人類社會發(fā)展過程中,既定的經濟結構與生產方式相一致的現(xiàn)象只是在極少數(shù)情況下才出現(xiàn),在更多的情況下,由于文化的相互滲透或時空的壓縮會出現(xiàn)多種生產方式的組合而形成的混合的社會形態(tài)。更重要的是,實際的人類社會發(fā)展并沒有沿著既定的生產方式依次更替。這些問題通過生產方式理論是無法進行解決的。第三,歷史唯物主義理論只將社會發(fā)展的動力歸結為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而沒有從語言交往、道德規(guī)范等人類更深層次的結構去揭示社會發(fā)展的動力。哈貝馬斯認為,學習機制是社會發(fā)展的動力。
既然生產方式理論存在著如此多的缺陷和問題,應該用什么來代替生產方式理論,以更好地劃分社會形態(tài)呢?哈貝馬斯提出了“社會的組織原則”的概念。他說:“我所說的組織原則,是一些高度抽象的原則,是在巨大的進化動力中表現(xiàn)出來的自然特性,標志著不同階段上的新的發(fā)展水平?!保?](p9)“我認為,社會的組織原則是借助于學習能夠成為現(xiàn)實并把社會的某種新的學習水平制度化的種種革新?!保?](p124-125)在哈貝馬斯看來,社會的組織原則是由許多抽象規(guī)則構成的,因而在表達社會發(fā)展水平上是高度抽象的。對于一定社會的經濟結構來說,應從兩個方面進行研究:一是從經濟結構中已變成一種具體的聯(lián)系的生產方式上進行研究;二是從當時占統(tǒng)治地位的生產方式所歸屬的社會形態(tài)上進行研究。
哈貝馬斯說:“任何一種社會形態(tài)都是由基本的組織原則所決定的”。[4](p9)社會的組織原則在社會形態(tài)當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因而能夠比生產方式概念更好地說明一種社會形態(tài)的特征。在此基礎上,哈貝馬斯認為,根據(jù)社會的組織原則,社會發(fā)展過程可以區(qū)分為四種社會形態(tài):一是原始社會。在原始社會,年齡和性別等原始角色是其組織原則,親緣系統(tǒng)是其制度的核心。二是傳統(tǒng)社會。在傳統(tǒng)社會,具有政治形式的階級統(tǒng)治是其組織原則。三是資本主義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又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自由資本主義社會,其組織原則是雇傭勞動與資本之間的關系;第二階段是有組織的資本主義社會(即晚期資本主義社會),其組織原則是國家干預經濟和商品市場、資本市場以及勞動力市場的組織化。四是后資本主義社會。后資本主義社會是指國家社會主義社會,因為國家精英始終控制著社會絕大多數(shù)的生產資料。
毋庸置疑,哈貝馬斯所以要重建歷史唯物主義,乃是因為伴隨著資本主義社會現(xiàn)實的變化,歷史唯物主義的現(xiàn)有理論在闡釋力方面遭到了挑戰(zhàn)。因而,哈貝馬斯“重建”之立論的重要前提是歷史唯物主義與社會現(xiàn)實之間的脈動關系。就這一點來看,其“重建”本身是符合歷史唯物主義內在要求隨著時代的變化發(fā)展而發(fā)展的本真精神的,對此,恩格斯明確指出:“我們的理論是發(fā)展著的理論,而不是必須背得爛熟并機械地加以重復的教條?!保?](p562)而就資本主義社會的現(xiàn)實來看,從自由競爭時代的資本主義演進到當代資本主義,整個社會構成和運作方式都發(fā)生了諸多重大變化,在此前提下,如果僅僅執(zhí)著于既有的理論觀點,是無法給予變化了的社會現(xiàn)實以有力的闡釋的,正如馬克思所說:“正確的理論必須結合具體情況并根據(jù)現(xiàn)存條件加以闡明和發(fā)揮?!保?](p433)但也正如這句話所隱含的另一層深意,“闡釋和發(fā)揮”或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必須要建立在對正確的基本觀點的堅持的基礎之上的。也就是說,真正意義上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是“堅持”基礎上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而離開了堅持的發(fā)展則必定會畸變?yōu)槔碚摗奥肪€”的根本改寫。從這個角度來看,哈貝馬斯雖然在重建的訴求方面值得學習和借鑒,但由于其對重建的實施建立在對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的徹底摒棄的基礎上的,因而其“重建”的結果已然不再是歷史唯物主義,而實際上是哈貝馬斯自己的交往行為理論了。誠如洛克莫爾所說:“哈貝馬斯在他的《重建歷史唯物主義》這本書中關于重建歷史唯物主義的文章里,不僅僅談到了歷史唯物主義的重建,還同時完善了他自己的理論,這并不是一個巧合。值得注意的是,在之后的文章中,哈貝馬斯迅速地拋棄了重建歷史唯物主義這個想法。”[7](p157)具體來說:
首先,哈貝馬斯用“勞動和相互作用”理論取代“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理論的觀點是錯誤的。哈貝馬斯說:“《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第一卷的精確分析表明,馬克思對相互作用和勞動的聯(lián)系并沒有作出真正的說明,而是在社會實踐的一般標題下把相互作用歸之勞動,即把交往活動歸之為工具活動?!保?](p33)通過仔細研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哈貝馬斯的批評誤解了馬克思勞動概念的內涵。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馬克思明確指出:“這樣,生命的生產,無論是通過勞動而生產自己的生命,還是通過生育而生產他人的生命,就立即表現(xiàn)為雙重關系:一方面是自然關系,另一方面是社會關系;社會關系的含義在這里是指許多個人的共同活動,不管這種活動是在什么條件下、用什么方式和為了什么目的而進行的?!保?](p532)在《雇傭勞動與資本》中,馬克思指出:“人們在生產中不僅僅影響自然界,而且也相互影響。他們只有以一定的方式共同活動和互相交換其活動,才能進行生產。為了進行生產,人們相互之間便發(fā)生一定的聯(lián)系和關系;只有在這些社會聯(lián)系和社會關系的范圍內,才會有他們對自然界的影響,才會有生產?!保?](p724)由此可知,在馬克思那里,勞動并不等于工具活動。勞動本身既蘊含著人與自然關系的維度,也蘊含著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維度,而這一點恰恰為哈貝馬斯所忽視,從而造成了嚴重的誤解。不僅如此,哈貝馬斯以發(fā)達資本主義社會發(fā)生了重大變化為理由而否定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概念也是缺乏說服力的。與自由資本主義社會相比,隨著生產力的迅速發(fā)展和國家干預經濟力度的增強,發(fā)達資本主義社會確實發(fā)生了重大的變化,但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并沒有發(fā)生質的變化,生產力的決定性作用并沒有失效而是在資本主義范圍內以更加曲折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生產關系的概念是不存在過時問題的,在一定的社會歷史階段,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發(fā)展,過時的只是與生產力的發(fā)展不相適應的落后的具體的社會關系。
其次,哈貝馬斯的“社會一體化”理論,看到了在晚期資本主義社會,社會結構中的經濟、政治、意識形態(tài)等因素相互作用構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并且在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具體階段上,并不都是經濟因素起決定作用,政治、意識形態(tài)等等也有可能起決定作用。這對于克服把歷史唯物主義曲解為經濟決定論的缺陷來說,是有積極意義的。但是,哈貝馬斯用“社會一體化”理論來代替“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做法卻是錯誤的。哈貝馬斯看到了社會歷史過程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并且各個要素相互作用,在一定的條件和范圍內都有可能發(fā)揮決定作用,這是對的,但是決不能由此就否定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關系原理。我們知道,人要想生存下來,首先必須解決衣食住行等基本物質需求問題,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活動,這是一個簡單的事實,無需過多的理論證明。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當中所說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是從歸根到底的意義上來說的,而不是說經濟因素在任何時代任何條件下都是起決定作用的,若如此的話,歷史唯物主義豈不成了可以拿來到處套用的固定的、僵化的教條和公式?正如恩格斯所說:“如果有人在這里加以歪曲,說經濟因素是唯一決定性的因素,那么他就是把這個命題變成毫無內容的、抽象的、荒誕無稽的空話。”[5](p591)經濟因素在歸根到底的意義上起決定作用,這是馬克思恩格斯考察人類社會歷史過程得出的科學結論,是不容否定的,否則就會滑向歷史唯心主義。
最后,哈貝馬斯運用“社會的組織原則”理論對社會發(fā)展過程進行了細致而深入的分析,對我們了解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歷程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但是因此放棄生產方式理論的做法卻是錯誤的。很顯然,哈貝馬斯摒棄生產方式,是以其認為“社會的組織原則”在判定“社會形態(tài)”的問題上優(yōu)越于“生產方式”為前提的。但問題的關鍵在于,架構起一個特定社會形態(tài)的“組織原則”的自足性和徹底性,也就是說,一個社會形態(tài)到底采取何種組織原則恰恰在物質生產領域這一更為深層次的根源。正如馬克思所深刻指出的:“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yè)資本家的社會。”[8](p602)無疑,封建社會和資產階級社會無疑體現(xiàn)著不同的社會組織原則,并且這種差異恰恰是由基于兩個歷史階段以獨特的生產工具為標識的“生產方式”造成的。正因為如此,社會組織原則根本無能力承擔起界定特定社會形態(tài)類型的作用。這種無能充分地體現(xiàn)在哈貝馬斯對社會形態(tài)類型劃分的缺陷上。具體表現(xiàn)在,他不僅無法刻畫出傳統(tǒng)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后資本主義社會的根本特征,而且也因此無法界劃出這些歷史階段之間的本質性差異。比較突出的問題在于,哈貝馬斯嚴重誤解了資本主義社會兩個階段之間的關系。無論是其所說的第一階段還是第二階段,其決定性的因素都在于它們都是由以雇傭勞動和資本關系為核心的生產方式決定的。實際上,任何一個社會的組織原則的根源都在深層次的物質生產領域。所謂的資本主義社會第二階段國家對經濟的干預,也不過是力爭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內對資本的生產方式進行完善。作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統(tǒng)一體,生產方式構成了社會形態(tài)到底處于何種類型的根本標尺。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指出:“各種經濟時代的區(qū)別,不在于生產什么,而在于怎樣生產,用什么勞動資料生產。勞動資料不僅是人類勞動力發(fā)展的測量器,而且是勞動借以進行的社會關系的指示器?!保?](p210)
總之,哈貝馬斯在重建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的過程中,運用社會學、心理學、政治學、文化學、人類學等多種學科的理論資源,通過新的理論建構反映了當代資本主義的社會現(xiàn)實,對于我們認識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發(fā)生的新變化,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但是,哈貝馬斯試圖用“勞動和相互作用”取代“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用“社會一體化”取代“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用“社會的組織原則”取代“生產方式”的重建歷史唯物主義策略,是打著“重建”的幌子,在解釋和批判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則的過程中,闡發(fā)了自己的交往行為理論。正如法國學者洛克莫爾所指出的:“與其說哈貝馬斯留給我們的是得以重建的歷史唯物主義,還不如說他留給我們的是另一種有待進一步發(fā)展的新思想,……哈貝馬斯現(xiàn)在將他自己的思想看成是對歷史唯物主義的必要補充,然而最終,當他自己的思想發(fā)展得更為充分之后,他就會用自己的思想來取代歷史唯物主義?!保?](p155)這段話告訴我們,哈貝馬斯表面上是“重建”歷史唯物主義,實際上卻否定和拋棄了歷史唯物主義,這種態(tài)度是我們絕不能接受的。
[1]哈貝馬斯.理論與實踐[M].郭官義,李黎,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2]哈貝馬斯.作為“意識形態(tài)”的技術與科學[M].李黎,郭官義,譯.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
[3]哈貝馬斯.重建歷史唯物主義[M].郭官義,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4]哈貝馬斯.合法化危機[M].劉北成,曹衛(wèi)東,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7]洛克莫爾.歷史唯物主義:哈貝馬斯的重建[M].孟丹,譯.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8]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張曉予
B089.1
A
1003-8477(2016)09-0011-06
朱彥振(1977—),男,哲學博士,南京政治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外學者歷史唯物主義觀的理解史研究”(11AZX001),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晚期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觀研究”(14BZX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