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無組織群體性突發(fā)事件:內涵、成因與應對策略選擇

      2016-03-15 01:13:58董樹軍張軍佩
      湖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 2016年5期
      關鍵詞:群體性突發(fā)事件群眾

      董樹軍 張軍佩

      (湖南文理學院;湖南 常德 415000)

      無組織群體性突發(fā)事件:內涵、成因與應對策略選擇

      董樹軍 張軍佩

      (湖南文理學院;湖南 常德 415000)

      當前無組織群體性突發(fā)事件已經成為我國轉型期社會沖突的主要表現形式,是影響社會穩(wěn)定的突出問題和社會風險增大的重要信號。無組織群體性突發(fā)事件具有非直接利益性、難以預防性、強烈對抗性等特征,其發(fā)生具有多元化的社會誘因和情境性動因。針對無組織群體性突發(fā)事件的特征和成因,借鑒伯奇和古斯的“三階段模型”,提出從危機前、危機中、危機后三個階段采取相應的預防、應對和恢復策略選擇。

      無組織群體性突發(fā)事件;成因;應對策略

      無組織群體性突發(fā)事件最顯著特征表現在“非直接利益者”卷入,即眾多參與者與引發(fā)事件的“導火索”無關,而是出于路見不平或借題發(fā)揮,趁機表達對社會和政府不滿,發(fā)泄個人情緒?!胺侵苯永嫘浴笔菬o組織群體性突發(fā)事件區(qū)別于其他群體事件的最主要特點。如在國內引發(fā)廣泛關注的貴州省“甕安事件”,事后調查發(fā)現,在近萬名參與者中,絕大多數群眾與死者沒有任何利益關系,他們大多是借題發(fā)揮,想借助人多勢眾把事件鬧大,對政府施壓。

      (三)直接面對政府的對抗性

      在無組織群體性突發(fā)事件中,地方政府勢必成為關鍵當事方。民眾的分散性、無組織化、非理性,加上問題處理方式的單一化,很容易導致對抗性事件的發(fā)生。這正是無組織群體性突發(fā)事件發(fā)生的普遍內在邏輯,也是當下最大的風險因素。事件參與主體往往心存對社會和政府的不滿情緒,一旦政府應對不及時、處置不合理,這種情緒就會受到激化,發(fā)展成為對政府的指責和攻擊,最終導致民眾與政府之間的摩擦碰撞,乃至激烈沖突,事件因此呈現出對抗性的特點。

      一、無組織群體性突發(fā)性事件的內涵與特征

      無組織群體性突發(fā)事件指由某些社會矛盾引發(fā),以偶然事件為導火索,在場不特定多數人臨時自發(fā)組成的偶合群體,進行沒有合法依據的規(guī)模性聚集,并發(fā)生多數人言語或行為上的沖突,或表達利益訴求,或宣泄不滿情緒,嚴重影響社會正常秩序,破壞社會穩(wěn)定的各種事件。無組織群體性突發(fā)事件具有以下顯著的特征:

      (一)事件發(fā)生難以預測性

      與一般群體性事件相比,無組織群體性事件具有更強突發(fā)性,更加難以預防。當前基層民眾與地方政府之間缺少有效利益表達和溝通渠道,缺乏群眾與政府合理銜接的良性互動機制,導致地方政府無法對社會矛盾進行準確預測或及時化解。[1]當社會矛盾累積到一定限度,偶然事件就可導致無組織群體性突發(fā)事件。所以,無組織群體性突發(fā)事件往往沒有上訪、行政訴訟等前期過程,具有很強突發(fā)性,從偶然意外事件升級為規(guī)模性沖突的過程非常短,呈現出“不可預測”或“難以預測”的特點,使政府對于預期的社會矛盾失去判斷力。

      (二)參與主體非直接利益性

      (四)表達方式呈現非理性化

      無組織群體性突發(fā)事件中群體行為往往缺乏合法性與合理性。在無組織群體性突發(fā)事件中,謠言的出現起著煽風點火、推波助瀾作用,在群體中傳播著非理性種子,個人受到集體無意識裹挾,極易引發(fā)混亂并出現非理性行為。此外,事件現場沒有可以與政府進行直接溝通對話的組織或個人,沒有人去掌控突發(fā)事件整體局面,也沒有人事先為參與者設置行動準則,在個體之間循環(huán)的情緒感染與振蕩下,氣氛緊張就極易走向群體無理性。所以,相對其他類型群體性事件,無組織群體性突發(fā)事件激烈程度更大,破壞性更強,呈現出“暴烈性”“破壞性”“亂哄哄”的特點,往往會產生大規(guī)模社會騷亂,甚至出現打、砸、搶、燒等違法犯罪行為。[2]

      二、無組織群體性突發(fā)事件的成因分析

      (一)無組織群體性突發(fā)事件的誘因

      1. 轉型期的利益分化。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發(fā)展的轉型期,在這一時期,社會利益分化不斷加劇,收入分配差距不斷擴大,社會利益關系格局不斷調整。社會轉型和經濟轉軌還帶來了價值觀念的多元化,社會同質性逐步消解,異質性不斷增強,傳統(tǒng)的社會機制失去了存在的根基,伴隨而來的是社會階層分化的加速、利益格局的調整、新舊體制的碰撞,導致人們價值觀念紊亂,利益沖突加劇。再加上各種文化思潮的相互滌蕩,群眾的民主意識、權利意識、平等意識逐步增強,極易引發(fā)社會各階層之間的不平衡,引起社會利益沖突和公眾情緒的不穩(wěn)定。

      2. 政府決策行為失當。一些基層政府執(zhí)政能力不足,治理水平低下。在自上而下的“壓力型體制”下,基層政府為了完成上級分派的各項任務,采用強化政權機器等手段,政府及干部的行為出現強制性趨向,導致一些基層政府工作走形、變味,激化了干群矛盾、官民矛盾。[3]另外,部分政府工作人員在管理和執(zhí)法過程中“門難進、臉難看、話難聽、事難辦”的官僚作風以及滋生的有法不依、執(zhí)法犯法、以權謀私等違法行為,傷害了人民群眾的情感,形成了政府部門與群眾之間的大量矛盾,日積月累,受傷害的群眾面越擴越大,矛盾越積越深,當矛盾積壓超出群眾心理承受限度時,一個偶然事件就可能引發(fā)無組織群體性突發(fā)事件。

      3. 網絡媒體助燃作用。一方面,網絡是謠言和傳聞產生的溫床,網絡世界里,人們擺脫了現實生活中的“身份角色”和道德規(guī)范的限制,產生可以不對自己的行為后果負責的想法,從而因道德自律意識淡化引發(fā)道德失范現象,胡亂捏造和不負責任的傳播謠言;另一方面,網絡輿論往往傾向于關注社會丑陋面等負面新聞,而一些網絡媒體片面要求高點擊率,追求商業(yè)利益,對這些負面輿論進行大肆渲染,造成公眾對社會信任感消弱,人們的主流價值信仰發(fā)生扭曲、變形甚至迷失。傳聞、謠言等動員群眾情緒的信息內容具有放大效應,是現代化社會中集體行動的助燃因素。[4]

      (二)無組織群體性突發(fā)事件的動因

      1. 個體偶然事件是導火索。偶然發(fā)生的個體事件很容易成為無組織群體性突發(fā)事件的“導火索”。特納認為,聚眾的共同規(guī)范往往產生于一個不確定的環(huán)境中。在規(guī)范產生的過程中,一個符號性事件以及與之相伴的謠言往往會起到關鍵作用。“傷人”“死人”常常是事件的由頭,這些符號性事件之所以會吸引社會公眾的關注,常常是因為事件發(fā)展過程中出現了弱勢一方受傷、死亡等吸引公眾眼球的“亮點”。這些符號性事件以及與之相伴的社會傳言常常會引起社會公眾的反感,他們常常把事件歸咎于當地政府和有關部門的執(zhí)法不公、官員腐敗等問題,使得社會上的“仇富”“仇官”“仇警”等社會不滿情緒迅速發(fā)酵,從而使事件迅速升溫轉變?yōu)樯鐣狳c問題。

      2. 謠言的散播是催化劑。信息傳播理論認為,在社會生活中,集群行為的發(fā)生受到信息傳播的影響,其中就包括了謠言。無組織群體性突發(fā)事件中的謠言主要是通過各種非正式的渠道傳播,具有很強的動員和激發(fā)效應,它會引發(fā)人們對于某一問題的關注。傳統(tǒng)社會中,謠言主要靠是不明真相的群眾口頭傳播,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網絡和手機短信也成為重要的信息傳播途徑。通過網絡和短信,謠言的流轉速度更快,影響范圍更廣。有些時候,由于謠言的傳播,導致某些不明真相的群眾對政府或事件的真相產生誤解,由相信政府、支持政府或者中立方倒向反對政府攻擊政府的一方,從而導致了社會矛盾的激化,引發(fā)無組織群體性突發(fā)事件。

      3. 威脅移情產生對抗情緒。所謂威脅移情指的是這樣一種狀態(tài):由于社會權力和社會福利與每一個社會成員息息相關,因此,即使引發(fā)目標集體行動的直接起因與旁觀者無關,但旁觀者可能會產生聯想,認為在不遠的將來,同樣的事件很有可能會出現在自己身上,從而產生一種“聯想的威脅力”,激發(fā)起了旁觀者參與事件的意愿和情感。無組織群體性突發(fā)事件的參與者緊密聚合如同一體,產生了暫時一致的意識形態(tài)、價值觀念,群體規(guī)模不斷擴張。在群體情境的作用下,群體性事件參與者心理的無責性、盲目性、焦點性、排他性、潛意識浮現等特性更加突出。在群體心理的作用下,群體行為的感染性、同一性、非理性、攻擊性特點在集體行動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即群體對抗性情緒的產生。[5]

      三、無組織群體性突發(fā)事件的應對策略

      無組織群體性突發(fā)事件的應對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雖然無組織群體性突發(fā)事件演變迅速,具有高度的不確定性,但還是遵循一定的進程或發(fā)展周期。本文借鑒伯奇和古斯的“三階段模型”,依據無組織群體性突發(fā)事件自身的特征,將事件過程劃分為危機前、危機中、危機后三個階段,并分別采取相應的預防、應對和恢復措施。

      (一)預防階段:著力提高準確性和前瞻性

      1. 完善政府應急預案。無組織群體性突發(fā)事件一旦出現,往往要求相關部門在最短時間內做出正確決定。如果事先有應急預案,就可按照程序進行系統(tǒng)的指揮和處置。[6]因此,政府應當對當前各種社會矛盾進行分析,結合現有的工作經驗,根據無組織群體性突發(fā)事件的成因、類型、特點及后果,制定初步的應急預案,預案中要明確總的指導思想、處置原則、力量部署、物資準備、方法措施和紀律要求。一旦無組織群體性突發(fā)事件爆發(fā),要按照預案,結合具體情況,考慮事態(tài)發(fā)展的各種可能性,制定具體行動措施,開展處置工作。

      2. 加強政府人員培訓。政府工作人員的社會管理能力不僅表現在日常的程序化管理中,而且更表現在處理社會性突發(fā)事件中[7]。應對和處置無組織群體性突發(fā)事件是一項全新的任務,應督促各級政府工作人員進行深入學習并接受專業(yè)培訓,使其成為無組織群體性突發(fā)事件的處理專家。首先,要在政府工作人員中有針對性的加強專門培訓,提高應對無組織群體性突發(fā)事件的專業(yè)技能;其次,培訓中要進行案例示范,案例教學。應對無組織群體性突發(fā)事件需要實戰(zhàn)經驗,不能緊緊依靠臨時的、自發(fā)的經驗來處理,需要進行案例示范教學。最后,要經常組織開展應對無組織群體性突發(fā)事件的模擬演練活動。開展模擬演練活動,使政府工作人員熟悉自身的職責范圍、工作程序和處理方法,提高政府工作人員應對無組織群體性突發(fā)事件的實戰(zhàn)能力。

      (二)應對階段:著力提升快速性和控制性

      1. 迅速控制事態(tài)。迅速控制事態(tài)是穩(wěn)妥處理無組織群體性突發(fā)事件的基礎,先期處置是否得當,直接關系到事態(tài)是擴大還是平息,是整個處置工作的起點。從實踐來看,無組織群體性突發(fā)事件初期規(guī)模一般都不大,沖突也并不激烈,但如果處置不及時,就容易造成圍觀群眾越聚越多,規(guī)模越來越大,對抗性越來越強。所以,事件一旦發(fā)生,切忌拖、緩、慢,必須快速反應,組織相關力量以最快的速度趕赴現場,以最高的效率了解事件真相,以人性化的方式穩(wěn)定群眾情緒,采取必要措施進行區(qū)域隔離,防止事件進一步擴大,要抓早抓小、爭取主動,在第一時間做好處置工作,把事態(tài)控制在初始階段。

      2. 多部門統(tǒng)一聯動。群體性事件情況復雜,而參與處置的力量又來自不同部門,因此必須建立高效、統(tǒng)一的現場指揮小組,指揮各方行動,實施綜合方案。應對較大規(guī)模的無組織群體性突發(fā)事件,需要精心組織部署,明確責任分工,多部門聯動,才能形成合力,全面徹底的解決問題。各級政府要統(tǒng)一思想、統(tǒng)一認識、統(tǒng)一指揮、統(tǒng)一行動,形成堅強有力的領導核心,決不允許緊要關頭互相指責、推卸責任、各自為政。同時,各級黨政部門、公安司法部門、新聞媒體、基層干部都要落實責任,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分別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3. 領導直接對話。政府領導與群眾直接進行對話,是平息無組織群體性突發(fā)事件最為快捷有效的方法。無組織群體性突發(fā)事件中,參與主體往往處于“群龍無首”的狀態(tài),迫切需要有權威的政府人員出面溝通。因此,有關領導在面對無組織群體性突發(fā)事件時必須挺身而出,直接與群眾對話,耐心聽取群眾反映的情況和意見建議,解答群眾的問題和疑慮,表明政府的態(tài)度和解決問題的誠意,增進相互理解和信任,消除誤會和對立情緒。同時,針對事件發(fā)生的直接原因,要從政策法律的角度進行分析,明確問題的法律原因和解決途徑,盡可能在最短的時間內依法解決有關問題,消除事件的導火索和風險源。

      4. 依法采取強制措施。無組織群體性突發(fā)事件往往是合理要求伴隨著違法行為,所以在勸阻疏導不能奏效的情況下,必須堅持法制原則,嚴格按照法律法規(guī),采取強制性措施。對已經形成一定規(guī)模并可能向更大層面擴張的群體事件,要依靠事件主體所在單位,組織人員設置警戒線,層層攔阻,封閉現場和相關區(qū)域。當事件中違法犯罪行為越來越猖獗時,要及時調動武裝力量,組織優(yōu)勢警力,對沖擊黨政機關、襲擊干部和群眾、搶奪私人財物、破壞辦公設施的犯罪分子,進行抓捕并迅速帶離現場,防止事態(tài)和損失的進一步擴大。在執(zhí)法過程中,執(zhí)法機關和人員要嚴格依法辦事,既要依法懲罰一切違法犯罪行為,維護法治權威,又要準確運用法律,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

      (三)恢復階段:著力維護權威性和公正性

      1. 合理解決訴求。在事件平息之后,首先要認真反思群眾提出的問題,對于事件中群眾提出的正當訴求,要盡快解決,及時辦理,維護群眾的合法權利。對于在處置過程中政府部門為平息事態(tài)而做出的承諾,必須及時兌現,不能“只說不干講空話”,這樣才能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對于短期難以解決,或需要一定時間進行調查研究,或者需要與其它部門協(xié)調的工作,應該及時向群眾講明原因,做好溝通工作,尤其要做好信息公開,使群眾清楚事情進展的真實狀況,爭取群眾的理解和支持。而對于部分不合理甚至非法的要求,政府應該明確拒絕,并在拒絕時說明原因和道理,既不能態(tài)度強硬對群眾的要求置之不理,也不能因為害怕群眾鬧事就無視法律規(guī)定越權辦理,否則會縱容一部分人的囂張氣焰,不利于社會的長期穩(wěn)定與和諧。

      2. 強化責任追究。在無組織群體性突發(fā)事件的恢復階段,地方政府在查清事實的基礎上,應根據調查結果依法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這里的責任追究涉及兩類人員:一是事件中的違法犯罪分子。對于事件中有違法犯罪行為的人員要依法嚴厲處理。同時,要注意區(qū)分多數普通群眾和少數滋事鬧事或煽動者的不同,采取“團結多數,打擊少數”的政策,區(qū)別對待。在處理過程中,依法對違法犯罪人員進行處理,不僅可以維護法律的威嚴,更能強化廣大群眾的法律意識,對其以后的社會行為起到指引的作用。二是對涉及官員的責任追究。無組織群體性突發(fā)事件的發(fā)生,大多與當地政府侵害群眾利益、漠視群眾訴求有關,因此,對于因管理不善、工作失職而引發(fā)和激化無組織群體性事件的相關責任人,要嚴格依照有關規(guī)定,給予必要的處分,分別追究領導責任和直接責任,以強化政府管理人員和基層干部的群眾意識和責任意識,贏得社會的廣泛理解和支持。

      3. 加強心理干預。無組織群體性突發(fā)事件在造成社會秩序混亂、人身傷亡和財產損失的同時,還會給人們造成一定的心理壓力,引起人們的思想混亂和精神恐慌。各級政府應在了解事實的基礎上,進行正面宣傳教育,公布事件真相,宣傳政府相關政策,對相關人員進行心理干預。突發(fā)事件后的心理干預,主要是指調動各種可利用的內外資源,采取各種可能的或可行的措施,緩解消除人員的緊張、恐懼等心理失衡狀態(tài)。[8]首先,要在人民群眾中加強政治思想教育,在無組織群體性突發(fā)事件后發(fā)起和組織心理干預和救助,引導群眾認清心理失衡的根源和危害,安撫公眾心理情緒,理性確定救治目標,避免造成更大的心理傷害。其次,要充分發(fā)揮新聞媒體的心理引導作用,媒體不僅要向公眾提供有關事件的信息,更重要的是給公眾提供一個參與心理干預和救助的機會,積極動員非政府組織資源,加快公眾服務體系建立。[9]再次,發(fā)揮非政府組織在心理救助和干預中的積極作用。由具有共同的情感、價值、信仰、愿望的人緊密形成的非政府組織,具有政府所不具備的一些優(yōu)勢,在與普通群眾交流、溝通上更加容易。

      [1]劉琳“.無組織化”:轉型期群體性事件的主要風險因素[J] .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問題,2012,(2):38-48.

      [2]唐儉.地方政府應對群體性突發(fā)事件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新疆社科論壇,2010,(3)54-57.

      [3]魏云.壓力型體制下的行政問責模式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11: 113-115.

      [4]朱力,盧亞楠.現代集體行為中的新結構要素—網絡助燃理論探討[J] .江蘇社會科學,2013,(6):84-90.

      [5]陳浩,薛婷.工具理性,社會認同與群體憤怒—集體行動的社會心理學研究[J] .心理科學進展,2012,(1):127-136.

      [6]中國行政管理學會課題組.中國轉型期群體性突發(fā)事件對策研究[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15-31.

      [7]施雪華.當前中國社會管理的成就,問題與改革[J].學習與探索,2013,(3):27-36.

      [8]陳巖“.善治伙伴”:公共危機心理救助中的政府與非政府組織[J].學理論,2011,(18):48-49.

      [9]張軍佩.無組織群體性突發(fā)事件成因及對策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14:33-37.

      (責任編輯:許 燁)

      D630

      A

      1009-2293(2016)05-0064-04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非營利組織參與邏輯下的大學治理現代化研究”(項目編號:BIA140092)的階段性成果。

      董樹軍,湖南文理學院講師。

      張軍佩,湖南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

      【DOI】10.3969/j. issn.1009-2293.2016.05.017

      猜你喜歡
      群體性突發(fā)事件群眾
      多讓群眾咧嘴笑
      當代陜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8:22
      情牽群眾美好生活新期待
      人大建設(2018年10期)2018-12-07 01:13:56
      “群眾來求助”等十六則
      為群眾美好生活執(zhí)著追求
      人大建設(2018年1期)2018-04-18 11:29:59
      密切黨群關系在群體性事件治理中的作用及途徑
      學習月刊(2016年19期)2016-07-11 01:59:44
      突發(fā)事件的輿論引導
      清朝三起突發(fā)事件的處置
      文史春秋(2016年8期)2016-02-28 17:41:32
      談涉警網絡群體性事件的應對之策
      新聞傳播(2015年21期)2015-07-18 11:14:21
      突發(fā)事件
      小說月刊(2014年10期)2014-04-23 08:53:40
      論網絡與群體性事件
      长岭县| 泰兴市| 清流县| 界首市| 四子王旗| 龙胜| 册亨县| 吴川市| 东至县| 浑源县| 南岸区| 双鸭山市| 清原| 北票市| 荔浦县| 凌海市| 阿坝县| 托克托县| 阳春市| 通辽市| 临武县| 乐都县| 新巴尔虎右旗| 临漳县| 濉溪县| 甘泉县| 和林格尔县| 定安县| 青铜峡市| 伽师县| 凤凰县| 黄平县| 乌鲁木齐县| 宜兴市| 金寨县| 临清市| 罗山县| 禹城市| 民权县| 寿阳县| 辽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