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馬克思主義國家觀建立的邏輯演進與啟示

      2016-03-15 05:51:57蔣茜
      武陵學刊 2016年3期
      關鍵詞:唯心主義黑格爾市民

      蔣茜

      (中共中央黨校 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091)

      ?

      馬克思主義國家觀建立的邏輯演進與啟示

      蔣茜

      (中共中央黨校 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091)

      馬克思主義國家觀是由馬克思建立的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國家觀,其國家觀的建立并非一蹴而就,經歷了三個歷史階段,即對理性唯心主義國家觀質疑、對理性唯心主義國家觀的徹底揚棄以及歷史唯物主義科學國家觀的建立。探索馬克思在建立科學國家觀過程中的思想轉變,有助于我們深刻理解馬克思主義國家觀,用馬克思主義國家觀提供的科學方法來認識分析當下的國家問題。

      馬克思主義;國家觀;歷史唯物主義;邏輯演進

      馬克思主義國家觀是由馬克思建立的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國家觀,其國家觀的建立為馬克思、恩格斯以及之后的馬克思主義者提供了研究國家問題的正確態(tài)度和科學方法,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正是建立在馬克思主義國家觀的基礎之上不斷豐富和發(fā)展的。但是,馬克思主義國家觀的建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受黑格爾的影響,早期馬克思所持有的國家觀是理性的唯心主義國家觀,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促使馬克思國家觀發(fā)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在這個轉變過程中,馬克思又是如何理清國家與市民社會之間的關系,并最終完成了向馬克思主義國家觀的重大轉變的?深入探討這些問題,有助于我們進一步認識和把握馬克思主義國家觀,并用其科學的方法來面對全球化進程中各種紛繁復雜的國家問題。因此,本文主要從歷史演進的角度,探尋馬克思國家思想的轉變,對馬克思主義國家觀的形成發(fā)展過程進行系統(tǒng)梳理。

      一、馬克思主義國家觀形成的邏輯演進

      (一)萌芽:對理性唯心主義國家觀的質疑

      由于受到資產階級革命時期一些啟蒙思想家的影響,馬克思早期的國家觀帶有理性唯心主義色彩,流露著自然法學者的痕跡。作為當時“青年黑格爾學派”的代表人物,馬克思吸收了黑格爾《法哲學原理》中“理性法”的思想,把法律視為理性和正義的代表,認為國家是超越等級特殊利益而具有普遍理性的化身。

      馬克思這種關于理性的國家觀點集中在他早期(主要是指馬克思在離開《萊茵報》之前)的一些文章中。例如,馬克思在《評普魯士最近的書報檢查令》中,就明確表達過這樣的觀點,他認為“國家應該是政治的和法的理性的實現”[1]14。隨后,馬克思在《第179號〈科倫日報〉社論》中,進一步闡述了“不應該把國家建立在宗教的基礎上,而應該建立在自由理性的基礎上”[1]127。與維護宗教的神學國家論相比,理性唯心主義國家觀表現出了一定的先進性與進步性,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馬基雅弗利、康帕內拉和其后的霍布斯、斯賓諾莎、胡果·格勞修斯,以及盧梭、費希特、黑格爾等人都已經用人的眼光來觀察國家了,他們是從理性和經驗中而不是從神學中引申出國家的自然規(guī)律。”[1]128

      那么,究竟是什么促發(fā)了馬克思對理性唯心主義國家觀的質疑?這種質疑主要是基于馬克思在《萊茵報》工作的實踐認知。馬克思在《萊茵報》工作期間,國家與法的關系問題成為其所關注的焦點。馬克思開始用唯心主義的理性國家觀反對普魯士封建專制統(tǒng)治,隨著與普魯士政府論戰(zhàn)的升級,馬克思更加廣泛地接觸到許多社會問題,尤其是經濟問題。在對經驗事實的實證研究中,理性唯心主義國家理論越發(fā)顯示出單薄與不足。主要體現在兩方面:其一,馬克思發(fā)現代表“普遍理性的”國家觀與現實中的國家處處背離。在《關于林木盜竊法的辯論》一文中,馬克思就談到“國家權威變成林木占有者的奴仆。整個國家制度和多種行政機構的作用都應該脫離常規(guī),都應該淪為林木占有者的工具;林木占有者的利益應該成為左右整個機構的靈魂。一切國家機關都應成為林木占有者的耳、目、手、足,為林木占有者的利益探聽、窺視、估價、守護、逮捕和奔波”[1]160。這段話深刻揭露了普魯士國家和政府在現實中并沒有成為全體人民利益的代表,卻成為了林木占有者的工具,成為了有產階級利益的代表。在馬克思看來,國家本來應該作為第三種力量的理性代表,維護公眾的利益,而事實上卻并非如此。其二,在對市民生活的研究中,馬克思發(fā)現國家與法的基礎并不是“絕對理念”或者理性,國家似乎并不受個人意志支配,而是受著某種“客觀規(guī)律”決定的。在《摩塞爾記者的辯護》一文中,馬克思指出:“在研究國家生活現象時,很容易走入歧途,即忽視各種關系的客觀本性,而用當事人的意志來解釋一切。但是存在著這樣一些關系,這些關系決定私人和個別政權代表者的行動,而且就像呼吸一樣地不以他們?yōu)檗D移。”[1]216那么,這個“客觀規(guī)律”到底是什么呢?馬克思把它稱為困擾自己的“苦惱的疑問”,雖然此時的馬克思對這個問題并不太清楚,但毫無疑問,在《萊茵報》的實踐使馬克思產生了對理性唯心主義國家觀的質疑。

      (二)轉變:對理性唯心主義國家觀的揚棄

      如果說在《萊茵報》工作中的實踐經驗開啟了馬克思對“理性唯心主義國家觀”的質疑,那么,隨后“從社會舞臺退回書房”所進行的理論研究,使馬克思最終獲得了解決思想疑問的鑰匙,完成了對黑格爾理性唯心主義國家觀的徹底揚棄。

      對于實踐中所產生的那個“苦惱的疑問”,隨著馬克思理論研究的深入,其答案也越來越清晰。那么,決定國家與法的那個“客觀關系”究竟是什么?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一文中做出了回答:“家庭和市民社會本身把自己變成國家。它們才是原動力……政治國家沒有家庭的天然基礎和市民社會的人為基礎就不可能存在。它們是國家的必要條件?!保?]251馬克思認為,決定國家與法的客觀基礎并不是個人的意志,而是黑格爾所蔑視的“市民社會”。此時,馬克思的國家觀已經發(fā)生了重大轉變。馬克思強烈批判了黑格爾關于國家產生社會、絕對理念產生社會實體的唯心主義國家觀,提出了與之截然相反的唯物主義國家命題,即“市民社會決定國家”,這是馬克思國家理論發(fā)展中的一個歷史性跨越。因為這個命題的提出把人們對國家的認識從思辨的天國拉回到了現實世界中,使馬克思的國家觀離科學的歷史唯物主義國家觀更近一步了。

      為了更好地理解“市民社會決定國家”這個命題,我們有必要再思考這一階段使馬克思國家觀發(fā)生轉變的理論源泉以及馬克思從這些理論研究中吸取了什么等問題。

      總體來說,馬克思思想的轉變得益于三方面。其一,費爾巴哈唯物主義對馬克思的影響。費爾巴哈在1841年出版的《基督教的本質》中,對以黑格爾為代表的德國唯心主義哲學進行了批判和清算,并重新確立了唯物主義思想的權威,他指出:“存在是主體,思維是賓詞。思維從存在中來?!保?]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思想,剝開了黑格爾唯心主義神秘的外紗。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一文中,馬克思明確說到:“黑格爾任何地方都把理念當做主體,而把真正的現實的主體……變成了謂語。而事實上發(fā)展卻總是在謂語方面完成的。”[1]255這一批判,直接指出了黑格爾在國家觀上的唯心主義理論前提的荒謬。可見,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思想把馬克思從唯心主義的迷霧籠罩中解救了出來,這種影響是深遠的。對此,恩格斯有過這樣一段描述:“馬克思曾經怎樣熱烈地歡迎這種觀點,而這種觀點又是如何強烈地影響了他(盡管還有批判性的保留意見)?!保?]218這種“批判性”體現在日后對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的批評中。

      其二,馬克思又重新系統(tǒng)地研究了黑格爾的國家理論,認為撇開唯心主義國家觀的包裹,黑格爾學說中的合理內核是值得肯定的??梢哉f,馬克思之所以得出“市民社會決定國家”這一結論,正是源于他站在了黑格爾的肩膀上。因為,黑格爾是近代思想史上第一個將市民社會與國家政治相區(qū)分的思想家,馬克思正是在繼承市民社會與國家分離思想的基礎上,在對黑格爾國家理論的批判中,找到了進一步研究的方向。同時,馬克思在批判黑格爾的過程中,也看到了黑格爾思維中生動的辯證性,這為他日后創(chuàng)立辯證唯物主義做好了鋪墊??偟膩碚f,再次系統(tǒng)地研究黑格爾的國家理論,對馬克思所產生的影響是巨大的。恩格斯說:“馬克思從黑格爾的法哲學出發(fā),得出這樣一種見解:要獲得理解人類歷史發(fā)展過程的鑰匙,不應該到黑格爾所描繪成的‘大廈頂端’的國家之中去尋找,而應該到黑格爾所那樣蔑視的‘市民社會’中去尋找?!保?]這說明對黑格爾的分析批判為進一步發(fā)現市民社會背后的經濟關系指引了方向,為馬克思從現實與歷史的角度研究國家問題打開了一條通路。

      其三,馬克思在寫作《黑格爾法哲學批判》的過程中,大量閱讀了歐洲政治思想方面的著作,其主要內容跨越了2 500年的人類歷史,形成了越來越被研究者們所重視的歷史學筆記,即《克羅茨那赫筆記》。筆記的主要內容圍繞國家與市民社會的關系展開,從筆記的“索引”可以看出,“此時的馬克思主要有兩條顯性的思考線索:一是社會結構中的階級關系和政治結構;二是經濟領域的財產關系和所有制結構。這兩條顯性線索背后隱藏著一個共同的主題,即國家與法的形成、發(fā)展,國家產生的共同主題將上述兩條線索有機結合在一起,而《克羅茨那赫筆記》則是在這兩條線索的串引下,用不同時期的歷史實證材料,從以下兩個向度證明在《萊茵報》和《黑格爾法哲學批判》時期提出的命題——市民社會決定國家”[5]。

      綜上所述,馬克思正是通過這個階段的理論研究,科學地認識到了國家與社會的關系,初步形成了“市民社會”是“國家”的基礎的科學命題,完成了對理性唯心主義國家觀的徹底揚棄。但此時,離建立科學的歷史唯物主義國家觀還有一段距離。由于馬克思對市民社會還沒有太多了解,所以,還不能回答究竟是市民社會中的什么因素起著決定作用。但是,這個命題的建立卻為下一步的研究指明了正確方向,即“對市民社會的解剖應該到政治經濟學中去尋找”[6]。

      (三)建構:唯物主義科學國家觀的建立

      經過前一階段的轉變,馬克思意識到要對市民社會有進一步的了解,就應該到政治經濟學中去尋找答案。從1843年底開始,馬克思閱讀了法國和英國經濟學家薩伊、亞當·斯密、李嘉圖、西斯蒙第、詹姆斯·穆勒等人的主要著作以及恩格斯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寫下了七本摘要性筆記和評述。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政治經濟學成果,主要體現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和《神圣家族》兩部著作中。在這兩部著作中,馬克思開始從市民社會的物質生產來解釋國家,并初步闡述了國家與經濟基礎的關系,雖然對經濟基礎的概念和內涵還比較模糊,但令人鼓舞的是,已經基本形成了歷史唯物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的初步思想。接下來,就是對這些觀點進行全面論證了。

      馬克思真正把對國家問題的思考置于現實世界,并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對“市民社會”進行解剖,是在1846年與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完成的。正是在這部著作中,第一次全面闡述了他們創(chuàng)立的歷史唯物主義觀。在書中,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生產力在生產方式及其全部社會生活中的決定作用,并闡明了歷史唯物主義的真正內涵,指出唯物史觀就在于“從直接生活的物質生產出發(fā)來考察現實的生產過程,并把與該生產方式相聯(lián)系的,它所產生的交往形式,即各個不同階段上的市民社會,理解為整個歷史的基礎,然后必須在國家生活的范圍內描述市民社會的活動,同時從市民社會出發(fā)來闡明各種不同的理論產物和意識形式,如宗教、哲學、道德等等,并在這個基礎上追溯它們產生的過程”[7]42-43。

      此時,對于國家的本質,馬克思也有了清晰的認識。馬克思恩格斯通過分工理論和所有制理論,較為成熟地探討了包括國家本質在內的一系列國家理論的基本問題,且第一次真正意義上闡述了國家產生的階級根源和階級利益本質。馬克思認為隨著分工的發(fā)展產生了不同的階級,“這些階級是通過每一個這樣的人群分離開來的,其中一個階級統(tǒng)治著其他一切階級。從這里可以看出,國家內部的一切斗爭不過是一些虛幻的形式——在這些形勢下進行著各個不同階級間的真正的斗爭”[7]38,“國家是屬于統(tǒng)治階級的各個個人借以實現其共同利益的形式”[7]70。馬克思從事實出發(fā),從歷史實際出發(fā),在紛亂復雜的國家現象中揭示了被掩埋的國家本質,即國家的階級性。與此同時,馬克思進一步提出國家是為維護統(tǒng)治階級的階級統(tǒng)治服務的,在市民社會中取得合法性是其存在的基礎,為此,國家必然要承擔社會的公共職能。由此可見,國家具有雙重屬性,是階級性與公共性的統(tǒng)一,階級性是國家的本質,體現了國家的特殊性;公共屬性是國家的基礎,體現了國家的一般性。而資產階級的國家理論,雖然其理論的具體形態(tài)不同,但它們都只從國家的公共屬性出發(fā),堅持超階級的國家觀。

      伴隨著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的建立以及馬克思對國家本質的深刻認識,馬克思主義國家觀得以最終確立?!翱茖W的國家觀本質上是階級的國家觀……在馬克思對國家的階級實質達到了正確的認識,把整個國家理論建立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礎上,認識到國家是階級社會的政治的上層建筑,它的基礎是社會的經濟結構,是生產關系的總和。有了這兩點,就標志著馬克思已經建立了唯物主義的科學的國家觀?!保?]到此時,馬克思在《萊茵報》時期的疑問和困惑,已經得到了完滿的解答:決定國家的客觀關系,即市民社會中的經濟基礎已浮出水面。不僅如此,國家與市民社會中經濟基礎的關系在隨后馬克思致巴.瓦.安年柯夫的信中更加清晰、準確地進行了描述:“在人們的生產力發(fā)展的一定狀況下,就會有一定的交換和消費形式。在生產、交換和消費發(fā)展的一定階段上,就會有一定的社會制度、一定的家庭、等級或者階級組織,一句話,就會有一定的市民社會。有了一定的市民社會,就會有不過是市民社會的正式表現的一定的政治的國家?!保?]320-321。

      二、馬克思主義國家觀的時代價值

      馬克思主義國家觀的誕生并非一蹴而就的。這個過程完成于馬克思的青年時代,經歷了萌芽、轉變、構建三個階段的歷史發(fā)展,馬克思通過理論上廣泛吸取人類優(yōu)秀文化成果,實踐中密切聯(lián)系“市民社會”,進而完成了從理性唯心主義向歷史唯物主義的轉變,并最終看清了國家的本質,建立起了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國家觀。馬克思主義國家觀在今天仍然具有現實意義和指導價值。

      第一,從馬克思主義國家觀的形成過程看,國家是從市民社會中產生并高于社會的,由市民社會中的經濟基礎所決定;不同的經濟基礎決定了不同類型的國家,對國家的認識需要從經濟基礎出發(fā)。例如奴隸制國家、封建制國家、資本主義國家以及社會主義國家最根本的不同,就在于其經濟基礎的差別。而經濟基礎的核心是生產資料所有制,所以,在一個社會中,經濟基礎往往是通過經濟制度表現出來的。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制度是以資本主義私有制為主的雇傭勞動制度,這就決定了資本主義國家的根本屬性,是服務于資產階級,作為資產階級的代表出現的。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制度是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這就決定了社會主義國家應該代表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站在人民大眾的根本立場上。這是資本主義國家與社會主義國家最本質的不同。但是,從國家的公共屬性來說,在執(zhí)行公共職能的時候他們又有很多共同之處,因此,在公共服務領域,資產階級國家一些好的管理方式和治理措施是值得學習和借鑒的。

      第二,既然作為上層建筑的國家是由市民社會中的經濟基礎決定、由經濟基礎作為支柱托起的,那么,如果這個支柱被削弱,整個國家上層建筑也將搖搖欲墜。因此,經濟制度的發(fā)展完善對于國家的發(fā)展起著根本性的決定作用。就我國來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確立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的基本經濟制度,這是推動中國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支柱。堅持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首先就是要毫不動搖鞏固和發(fā)展公有制經濟。如果削弱作為主體的公有制經濟,削弱國有經濟的主導地位,就等于喪失了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也就談不上社會主義國家的發(fā)展。進一步鞏固和發(fā)展公有制經濟,就要適應時代發(fā)展、經濟環(huán)境變化和科學技術進步的新情況,積極推行公有制的多種實現形式,找到與市場經濟有效融合的途徑和方式。同時,非公有制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積極發(fā)展非公有制經濟,關注非公有制企業(yè)的內部成長,賦予非公有制經濟健康、公平的外部環(huán)境也是十分必要性的。

      第三,國家對市民社會具有反作用,國家治理的方式和能力也影響著整個社會的發(fā)展。在改革開放前,由于我們實行的是單一的公有制,國家所有的經濟活動都是由政府計劃實施的,從而形成了一種全能型的政府治理模式。這種模式極端化的結果就是,社會缺乏活力,生產力發(fā)展水平不能得到有效提高,經濟發(fā)展不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拔母铩苯Y束后,我們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人民生活極端貧困,物質極度匱乏。這就迫切需要舉全國之力進行經濟建設,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來謀發(fā)展。問題是由誰主導國家的經濟建設?改革開放初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處于起步階段,市場主體弱小,社會組織缺失,在這種情況下,政府成了經濟建設的主角和主導,并且有力地促進了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所以,當時采用政府主導的發(fā)展模式和治理模式有其歷史必然性。經過三十多年的發(fā)展,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但隨之而來的是政府主導的發(fā)展模式的弊端越來越明顯。一方面隨著市場的成熟和社會組織的發(fā)育成長,它們對政府管理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希望參與社會的共同治理。另一方面,單純依靠政府主導的治理方式已經不再適合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出現了一列問題:政府以強力介入資源配置帶來了經濟效率低下、政治腐敗以及社會領域的不平等與矛盾沖突等等問題。這些問題,如果處理不好,就會吞噬掉改革發(fā)展的成果,嚴重影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因此,以習近平同志為首的黨中央,立足時代,立足現實,在馬克思主義國家觀的指導下,從戰(zhàn)略高度提出了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問題,為國家治理做出了總體安排,這無疑是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中國化的又一重大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上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115.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409.

      [5]劉軍.國家起源新論——馬克思國家起源理論及當代發(fā)展[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26.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8.

      [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8]鄒永賢.國家學說史:中[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696.

      (責任編輯:張群喜)

      Logical Evolution of Marxist View of State and Its Enlightenment

      JIANG Qian
      (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 of Marxist Theory,Party School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Beijing 100091,China)

      Marxist view of state was founded by Marx and is of scientific historical materialism.Its establishment experienced three stages:questioning of rational idealistic view of state,sublation of rational idealistic view of state,establishment of scientific historical materialistic view of state.To explore the change of Marx’s thought in the process of establishing scientific historical materialistic view of state is conducive to our deep understanding of Marx’s view of the state and using scientific methods to understand and analyze problems of state.

      Marxist;view of state;historical materialism;logical evolution

      蔣茜,女,四川成都人,中共中央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博士,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D03;A811

      A

      1674-9014(2016)03-0036-05

      2016-02-12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當代資本主義勞資關系與國家調節(jié)研究”(14CKS015)。

      猜你喜歡
      唯心主義黑格爾市民
      絕對者何以作為實存者?——從后期謝林對黑格爾哲學的批判來看
      早期斯拉夫派宗教哲學家對德國唯心主義的闡釋與批判
      哲學評論(2021年2期)2021-08-22 01:52:40
      論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的三大層次
      話劇的盛會·市民的節(jié)日
      影劇新作(2018年4期)2018-07-27 01:17:28
      打造城市名片 方便市民出行
      人大建設(2017年2期)2017-07-21 10:59:25
      叔本華與黑格爾的情理之爭及現代啟示
      淺談哲學的基本問題
      青年時代(2017年5期)2017-03-10 22:12:37
      International Volunteers for G20 Summit in Hangzhou
      文化交流(2016年10期)2016-10-27 03:10:44
      “星座”的哲學探究
      簡述黑格爾的哲學史觀與方法論
      人間(2015年21期)2015-03-11 15:23:41
      林州市| 静宁县| 沂南县| 信宜市| 久治县| 平顶山市| 平阴县| 津南区| 巧家县| 延寿县| 永胜县| 桂东县| 遂昌县| 涞源县| 乌苏市| 阿瓦提县| 广安市| 江华| 社会| 自治县| 承德县| 五台县| 克山县| 年辖:市辖区| 曲周县| 瑞昌市| 莱阳市| 卢龙县| 呼和浩特市| 永嘉县| 措勤县| 尼木县| 中牟县| 崇仁县| 南澳县| 蕉岭县| 来安县| 民县| 武胜县| 定西市| 印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