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匯編
部編一年級語文教材十分注重配圖故事的完整性。比如在《zcs》一課中,老版教材是單一地出示三幅圖片,第一幅是一個小女孩在黑板上寫“z”,第二幅是一只刺猬代表“c”,第三幅是一條蠶在吐絲,代表“s”。而新教材只有一幅圖,上面畫著一只小熊在教三只刺猬寫字,教室旁的草叢中有一只蠶寶寶在吐絲,“zcs”很自然地融合在圖里。
部編新教材的綜合情境圖總是音相同,形相似。比如《iuü》一課中,圖片里一個孩子在自家門前的池塘邊玩耍。池塘里有雀躍的魚兒,彎曲著身體,代表ü;有浮出水面的烏龜,龜殼上的線條代表“u”;房子前衣架上晾著衣服,衣襟和扣子正好形似i。
新教材的圖片內容更簡單,看圖找拼音孩子更容易實現。對一年級的孩子來說,圖片越簡單,象征性字母越明顯越好。
部編一年級語文教材先識字再學拼音的調整,是教材編者在深入調研基礎之上的創(chuàng)新,是讓拼音回歸其本位的有力舉措。
其一,這種編排充分尊重了教育教學規(guī)律。以往的一年級語文教材有一個下意識的假定:剛入學的一年級新生是一無所知的,一切教學活動都應從零開始?;谶@種假定,我們的語文教學從學習“ɑ o e”等拼音開始。事實上,不少學生在入學前就有了一定的知識基礎,有些學生甚至能認讀幾百個漢字,背誦幾十首古詩詞。先學拼音再學漢字是無視學生學習基礎的教學行為,是在做違背教育教學規(guī)律的事。
拼音是看似簡單實則復雜多變的字母符號,對剛入學的一年級新生而言,要想全部認清、學會確實不易,這涉及敏銳的觀察力及持久的注意力等良好的學習品質,可剛入學的一年級新生偏偏缺少這些,一上來就學拼音,其難度是不言而喻的。更何況拼音對一年級新生而言是一套全新的知識體系,學習起來既枯燥又乏味,極易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其產生厭學情緒。
部編一年級語文教材從學習漢字“天、地、人”等入手,先學習一單元簡單漢字之后再來學習拼音,這不僅充分考慮了學生的原有基礎,溝通了課內外,實現了幼小有效銜接,同時也為學生學習拼音培養(yǎng)了相應的學習習慣、學習能力、學習興趣等。
其二,這種編排充分考慮了拼音的學習工具屬性。拼音是一種學習工具,把拼音的學習工具屬性恰當地體現在教材的編排中,這在以往的教材編寫中并沒有處理好。先學拼音再學漢字的編排,不僅造成教學的本末倒置,還增加拼音教學的難度,給一年級新生迎頭一棒,使他們產生畏難情緒。
部編新教材責任編輯徐軼給拼音做了準確定位:識字的工具、學習普通話的工具。為了切實體現這一定位,部編一年級語文教材把拼音教學往后挪了一個月左右,改為先識字再學拼音。如此一來,就在邊識字邊學拼音中把拼音教學與識字教學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實現了學習拼音服務于語文教學的目的,這是一種有機滲透、潤物無聲的巧妙編排。
前年,剛走出校門的我,在緊張和激動中走上了講臺,滿腔熱情地教孩子們讀“aoe”。我“音”正腔圓地教,孩子們趣味索然地學——有的看著我笑,就是不開口;有的大喊大叫,全然不顧四聲四調;有的無論你怎么教,就是學不會。今年的教學完全不同。教學“天、地、人”三個字時,我繪聲繪色給孩子們講盤古開天辟地的神話傳說。我要讓孩子們知道,文字中的世界廣闊無垠、精彩紛呈、美妙神奇,要進入這個奇妙的世界就必須多識字,從而激發(fā)他們識字和閱讀的興趣。這樣的識字教學,課堂上孩子們認真而專注,課外的學習也變得積極主動多了。隨著教學的推進,我潛移默化地灌輸拼音的作用:有一種方法能讓我們遇到不認識的字也不用人教,能讀更多的故事書,知道更多神奇的事,這種識字方法就是今后我們要學的拼音。學會了,我們寫句子時,不會寫的字也可以用拼音字母代替哦!在我一次次的灌輸中,我看到了孩子們期待的眼神。單調枯燥的拼音學習因為學生的內心需求而變得豐富生動許多,畏懼心理和學習壓力也得到緩解。
小朋友們剛踏入小學校門,學校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都不同于幼兒園,要慢慢去適應。教材開篇的“天、地、人”等漢字都是他們生活中常見常用的,不僅能幫助他們更快地度過小學生活適應期,順利地完成幼小銜接,還能提高他們的自信心、學習趣味性,讓他們輕松跨越第一道關卡,踏上語文學習之路。
部編一年級語文教材中先識字再學拼音是小改變,卻能產生很大的影響,它讓剛入學的小朋友可以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踏上學習之路!
拼音作為語言符號,孩子接觸得較少。從學生常見的漢字學起,讓他們不至于惶惑不安,給了一年級新生一個過渡期和適應期,讓剛入學的孩子感受到學習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