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朱熹與大慧宗杲交往及其思想史意義

      2016-03-15 13:59:16聰,王
      合肥學院學報(綜合版) 2016年2期
      關鍵詞:宋明理學朱熹

      劉 聰,王 燕

      (安徽工程大學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安徽 蕪湖 241000)

      朱熹與大慧宗杲交往及其思想史意義

      劉聰,王燕

      (安徽工程大學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安徽 蕪湖241000)

      摘要:在朱熹思想的形成和發(fā)展過程中,宗杲及其禪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早年的人際交往中,朱熹先后與宗杲的弟子道謙、宗杲本人來往密切。朱熹與道謙、宗杲二人的交往,必然涉及思想的交流融攝,這對后來朱熹思想的形成和發(fā)展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其一宗杲禪法中的頓悟內(nèi)容對朱熹的影響較為顯著;其二宗杲禪法是朱熹吸收華嚴思想的中介。

      關鍵詞:宋明理學;儒佛關系;朱熹;宗杲

      作為宋明理學集大成者,朱熹不僅因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了宋代理學而聞名于世,而且他與南宋著名僧人宗杲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這一交往過程對朱熹思想的形成和發(fā)展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

      1朱熹與宗杲師徒的交往

      在中國歷史上,僧人與士大夫密切交往的事例很多,其中尤以大慧宗杲與士大夫的交往為多。在宗杲及其弟子交往的士大夫中,朱熹是較為著名者。

      1.1朱熹與道謙的交往

      道謙,兩宋之際福建建州人,俗姓游,生卒年不祥。出生于儒學世家,早年聰慧,讀書過目不忘。后父母早亡,萌生出家之意。出家之初,無所省悟,后拜入大慧宗杲門下,編《大慧宗杲語錄》。宋高宗紹興七年(1137年),受宰相張浚之請,大慧宗杲支持杭州徑山寺,道謙隨同前往。據(jù)《道謙傳》[1]688記載,宗杲主持徑山寺不久,令道謙前往長沙給張浚送信。道謙最初認為此行無益于參禪,不愿前往,但在友人宗元禪師的陪伴下最初前往長沙。途中,宗元禪師告訴道謙:著衣、吃飯、屙屎、放尿、馱個死尸路上行是須自家去承當?shù)奈寮虑?,道謙聽罷大悟?!洞蠡燮沼X禪師年譜》中的“紹興八年”條也記載了此事。半年后,道謙返回,宗杲于半山亭望見道謙禪師,大喜,說道:“建州子,儞這回別也,於是日益玄奧。”[2]此后,道謙的名望逐漸增大,與當時的一些政界要人和學界名士交往密切?!段鍩魰贰独m(xù)傳燈錄》《補高僧傳》《聯(lián)燈會要》等中有道謙的傳記,其中《聯(lián)燈會要》第十七卷中有其“語錄”。

      在道謙交往的眾多士大夫中,朱熹無疑是最為重要者。據(jù)現(xiàn)有文獻記載,道謙與朱熹將往的事跡有:

      第一次是紹興十六年間,道謙與朱熹初次相見于福建建陽。南宋釋曉瑩所著《云臥紀談》中曾記載了道謙從徑山寺返回建陽后與朱熹交往的經(jīng)過:

      謙后歸建陽,結茅于仙洲山。聞其風者,悅而歸之,如曾侍郎天游、呂舍人居仁、劉寶學彥修。朱提刑元晦以書牘問道,時至山中,有答元晦。其略曰:“十二時中,有事時隨事應變,無事時便回頭,向這一念子上提撕‘狗子還有佛性也無,趙州云無?!瘜⑦@話頭只管提撕,不要思量,不要穿鑿,不要生知見,不要強承當。如合眼跳黃河,莫問跳得過隈不過,盡十二分氣力打一跳。若真?zhèn)€跳得這一跳,便百了千當也;若跳未過,但管跳,莫論得失,莫顧危亡,勇猛向前,更休擬議。若遲疑動念,便沒交涉也?!雹賉3]676

      據(jù)這段文獻記載,朱熹先致信道謙,道謙隨后回信。文中只記載了道謙回信的內(nèi)容,未提及朱熹寫給道謙之信的內(nèi)容。但元熙仲所集《歷朝釋氏資鑒》卷十一,記載了朱熹給道謙的一封信,當為朱熹寫給道謙的信:

      向蒙妙喜開示,應是從前文字記持,必識計校,不得置絲豪許在胸中,但以狗子話時時提撕。原受一語,警所示逮。[4]251

      以上兩段文獻未注明年代,但《朱子語類》中有朱熹回憶自己早年與禪僧交往的過程,可以與這段文獻相印證:

      某年十五六時,亦嘗留心于此。一日在病翁所會一僧,與之語。其僧只相應和了說,也不說是不是。卻與劉說,某也理會得個昭昭靈靈底禪。劉后說與某,某遂疑此僧更有要妙處在,遂去扣問他,見他說得也煞好。[5]2620

      “某年十五六時”,為紹興十四至十五年間;“病翁”,為朱熹早年的老師劉子羽。另據(jù)朱熹的《祭道謙文》文記載:“丙寅之秋,師來拱辰”,“丙寅”是指紹興十六年?!吨熳诱Z類》的記載是朱熹晚年的回憶,而《祭道謙文》是朱熹早年親自所作,故當以《祭道謙文》為據(jù),二人相識與紹興十六年,朱熹17歲時。

      結合上述兩篇文獻,我們大致可以還原道謙與朱熹初次相識的過程:紹興十六年間,17歲的朱熹在老師劉子羽處認識一禪僧,此禪僧后來告訴劉子羽說:“朱熹也理會得個昭昭靈靈底禪?!眲⒆佑饘⒋耸赂嬖V朱熹后,朱熹遂致信道謙問“趙州狗子”的話頭,道謙回信。

      第二次是紹興二十二年,道謙去世,朱熹作《祭道謙文》:

      我昔從學,讀易語孟。究觀古人,之所以圣。既不自揆,欲造其風。道絕徑塞,卒莫能通。下從長者,問所當務。皆告之言,要須契悟。開悟之說,不出于禪。我于是時,則愿學焉。師出仙洲,我寓潭上。一嶺間之,但有瞻仰。丙寅之秋,師來拱辰。乃獲從容,笑語日親。一日焚香,請問此事。師則有言,決定不是。始知平生,浪自苦辛。去道日遠,無所問津。未及一年,師以謗去。我以行役,不得安住。往還之間,見師者三。見必疑留,朝夕咨參。師亦喜我,為說禪病。我亦感師,恨不速證。別其三月,中秋一書。已非手畢,知疾可虞。前日僧來,為欲往見。我喜作書,曰此良便。書已遣矣,仆夫遄言。同舟之人,告以訃傳。我驚使呼,問以何故。嗚呼痛哉,何奪之遽。恭惟我?guī)?,具正論知。惟我未悟,一莫能窺。揮金辦供,泣于靈位?;兹缈?,超諸一切。[4]251

      事實上,朱熹的《祭道謙文》不僅僅追憶了二人相識的過程,更是對朱熹早年求學經(jīng)歷較為全面的回顧。如祭文所述,朱熹早年先學儒家經(jīng)典,而卒莫能通。后來問學于籍溪胡原仲、白水劉致中、屏山劉彥沖等三人,三人教朱熹“要須契悟”。由于“契悟”出自禪家,所以朱熹又問學于道謙。紹興十六年,二人相識。不到一年,道謙“以謗”離去,紹興二十二年,道謙去世。

      除以上兩次能考證時間的道謙與朱熹交往過程外,還有兩處關于道謙與朱熹交往的記錄。一是《答呂伯恭》第十七書中的記載:“密庵主僧從穆近已死……但此庵所入亦薄,非復謙老之時矣?!倍恰墩Z類》中朱熹回憶道謙教其靜坐的記載:“道謙言,《大藏經(jīng)》中言,禪子病脾時,只坐禪六七日,減食,便安。謙言渠曾病,坐得三四日便無事?!盵5]3034

      1.2朱熹與宗杲的交往

      紹興二十三年夏,24歲的朱熹初任泉州同安縣主簿,赴任途中,拜李侗為師。由于在此之前朱熹受禪學影響較深,曾請教道謙“契悟”之說,因此李侗對此時的朱熹并不滿意,直接指出了朱熹受道謙影響之誤:“初從謙開善處下功夫來,故皆就里面體認”[6]643,并要朱熹讀圣賢書,只看圣賢言語。在李侗的教導下,在同安的朱熹逐漸開始轉變以往注重禪悟的傾向:“后赴同安任,時年二十四五矣,始見李先生。與他說,李先生只說不是。某卻倒疑李先生理會此未得,再三質(zhì)問。李先生為人簡重,卻是不甚會說,只教看圣賢言語。某遂將那禪來權倚閣起。意中道,禪亦自在,且將圣人書來讀。讀來讀去,一日復一日,覺得圣賢言語漸漸有味。卻回頭看釋氏之說,漸漸破綻,罅漏百出!”[5]2620經(jīng)過讀經(jīng)反思,朱熹漸漸認識到佛禪“破綻罐漏百出”,悟佛禪之非。

      紹興二十五年十月,權臣秦檜死。次年正月,受秦檜政治迫害而謫居嶺南梅州的大慧宗杲得以回杭州。此時,宗杲有《朱主簿讀贊》致朱熹:“龐老曾升馬祖堂,西江吸盡更無雙。而今妙喜朱居士,睹面分明不覆藏?!盵7]154宗杲以龐居士前往馬祖道一處參禪而得悟為喻,邀請朱熹前來“睹面”會晤。在得到宗杲的邀請后,朱熹于紹興二十六年春,由同安前往潮州,拜會宗杲。途中,朱熹作詩《過飛泉嶺》:“梯云石磴羊腸繞,轉壑飛泉碧玉斜。一路風煙春淡泊,數(shù)聲雞犬野人家?!盵8]后來朱熹又有《次韻潮州詩六首》其四《山丹》中追憶此行:“昔游嶺海間,幾見蠻卉拆?!瓪w來今幾時,晤對袛寒碧。”[9]

      紹興二十八年,宗杲再度住持徑山寺,作一《偈》致朱熹,回憶與其交往的經(jīng)過,其間也流露出再次與其見面的心情:“徑山傳語朱元晦,相忘己在形骸外。莫言多日不相逢,興來常與精神會?!盵7]154

      對于宗杲與朱熹潮州會面所討論的具體內(nèi)容,雖然當事雙方?jīng)]有直接的文字記錄,但朱熹后來在與其弟子們的一次對話中隱約透露出端倪:“如杲老說‘不可說,不可思’之類。他說到那險處時,又卻不說破,卻又將那虛處說起來。如某所說克己,便說是外障;如他說,是說內(nèi)障。他所以嫌某時,只緣是某捉著他緊處。別人不曉禪,便被他謾;某卻曉得禪,所以被某看破了?!盵5]1057此時宗杲是名滿天下的著名禪僧,而年僅27歲的朱熹卻能體會到既不“說破”又從“那虛處說起來”的宗杲的本意,所以朱熹自稱“看破了”宗杲。

      2朱熹與宗杲思想的形成和發(fā)展

      17—27歲的十年,是一個人思想形成和發(fā)展的重要時期。朱熹在這個年齡段,先后經(jīng)歷了科舉考試、初仕同安、拜師李侗等對其思想產(chǎn)生重要影響的事件。與此同時,朱熹先后與宗杲弟子道謙、宗杲本人保持了較為密切的交往。這些交往不僅僅停留于個人友誼層面,對朱熹思想的形成和發(fā)展也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

      2.1朱熹早年重悟的思想傾向與道謙、宗杲二人的關系

      我們知道,在宋明理學中,陸王心學一向被認為重視頓悟,因此被視為與禪宗有“扯不斷、理還亂”的的關系。而重視格物致知,并以此批評陸九淵“流入禪學”的朱熹也并非完全放棄“契悟”。事實上。事實上,朱熹也是十分重視“契悟”在為學和道德修養(yǎng)中的作用。例如,朱熹解釋“格物貫通”時說:“是以大學始教,必使學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里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此謂物格,此謂知之至也?!盵10]1經(jīng)過今日格明日格的積累功夫,人的認識就會產(chǎn)生飛躍,達到豁然頓悟。朱熹不僅在學理上重視豁然頓悟,而且在他的思想發(fā)展的過程中,也有數(shù)次重要的頓悟。陳來曾指出,在朱熹早年的中和思想曾經(jīng)經(jīng)歷過兩次重要的演變,第一次即所謂“一日謂然嘆曰”的見解,學者一般稱為“中和舊說”;第二次是“乙丑之春”的“凍解冰釋”,一般稱為乙丑之悟。這兩次頓悟歷來被認為是朱熹思想發(fā)展的重要里程碑。[3]188

      事實上,朱熹之所以重視悟在為學和道德修養(yǎng)中的作用,并多次頓悟有得,這與他早年與道謙、宗杲等人的交往有關。朱熹在《祭道謙文》曾自述早年學習經(jīng)歷:“我昔從學,讀易語孟。究觀古人,之所以圣。既不自揆,欲造其風。道絕徑塞,卒莫能通。下從長者,問所當務。皆告之言,要須契悟。開悟之說,不出于禪。我于是時,則愿學焉。師出仙洲,我寓潭上。一嶺間之,但有瞻仰。丙寅之秋,師來拱辰。乃獲從容,笑語日親。一日焚香,請問此事。師則有言,決定不是?!庇纱丝梢?,朱熹早年讀《易》《語》《孟》時,無法理解其中的要義,遂向籍溪胡原仲、白水劉致中、屏山劉彥沖等三位老師請教,三位老師告之以“要須契悟”。而“契悟”一詞出自與禪宗,朱熹因此有了學禪的想法。道謙的到來,給朱熹提供了學習禪法的機會。于是朱熹向道謙請教“契悟之說”。雖然《祭道謙文》沒有提及道謙回答朱熹的具體內(nèi)容,但在《歸元直指集》中,我們可以發(fā)展一些線索:“晦庵致書于開善謙禪師曰:熹向蒙大慧禪師開示,狗子佛性話頭,未有悟入,愿授一言,警所不逮?!t答書曰:把這一念提撕,狗子話不要商量,勇猛直前,一刀兩段。晦庵覽之有省。”[12]461朱熹一時無法契悟出“狗子佛性”的話頭,遂請教道謙,道謙要其“勇猛直前,一刀兩段”。這一記錄可以與《歷朝釋氏資鑒》中的朱熹給道謙的書信相印證。

      道謙去世后,朱熹把學佛的目光投向了宗杲,并親自前往潮州向宗杲請教。雖然朱熹后來拜李侗為師,最終返歸孔孟之道,但其中關鍵的轉折還是類似于禪家契悟的“杜鵑夜悟”。紹興二十六年,朱熹因公事前往德化,住在一所寺廟中,寒夜聽著杜鵑的啼叫,苦讀《論語》,一連三四個夜晚通宵不眠地思考,忽然從程頤的解說中悟道“子夏之門人小子”章的涵義。后來朱熹回憶這次頓悟:“一日夜坐,聞子規(guī)聲。先生曰:‘舊為同安簿時,下鄉(xiāng)宿僧寺中,衾薄不能寐?!菚r正思量‘子夏之門人小子’章,聞子規(guī)聲甚切?!盵5]1211

      朱熹之所以能在向道謙、宗杲請教禪宗的“契悟”之道,并在以后的思想發(fā)展中多次以契悟的形式取得思想的轉折,這與道謙、宗杲等為代表的禪宗僧人一貫提倡的契悟法門有著密切的關系。我們知道,兩宋之際,以天童正覺為代表的默照禪的影響很大。這種禪法強調(diào)從靜觀默坐中進行內(nèi)心觀照,這是向佛教傳統(tǒng)的止觀修行方法的回歸。而宗杲、道謙則大力提倡看話禪??丛挾U主張確立某個話頭、問題進行自我內(nèi)省的參究體認,由疑入悟,特點是重參悟而不重靜坐收攝。因此,以反對默照禪面貌出現(xiàn)的宗杲的看話禪,十分強調(diào)“昭昭靈底禪”。朱熹向道謙學習的就是這種直指本性的內(nèi)在體認,以玄妙的“話頭”,借助神秘的直覺,達到豁然頓悟的禪法。后來李侗初見朱熹時說“初從謙開善處下功夫來,故皆就里面體認”,就是說朱熹深受宗杲的這種頓悟禪法影響。

      2.2朱熹吸收華嚴思想的中介是宗杲的禪法

      眾所周知,作為闡述作為宇宙本體的天理與萬物之間關系的“理一分殊”,是朱熹思想中的核心概念。然而追溯這一概念的理論淵源時,往往要涉及到華嚴宗的法界說中的“一”與“多”的關系?!耙弧睘橛辛δ苋荨岸唷?,“多”為無力能隨順“一”,被攝入于“一”中,由此“一”中容“多”,是“一中多”。又,“多”為有力,“一”為無力,則“多”容“一”,“一”入“多”,“多”中攝“一”,是“多中一”。一多關系的“一”,可指本體,也可指現(xiàn)象,此指現(xiàn)象,“多”是指現(xiàn)象。若“一”為本體,即本體與現(xiàn)象相即相入,圓融無礙。若“一”指現(xiàn)象,即現(xiàn)象與現(xiàn)象相容相入,圓融無礙。

      華嚴宗的“一”與“多”的關系與朱熹的“理一分殊”,二者具有十分相似的理論架構。朱熹說:“萬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原。但所居之位不同,則其理之用不一。如為君須仁,為臣須敬,為子須孝,為父須慈。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異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圣人所以‘窮理盡性而至于命’,凡世間所有之物,莫不窮極其理,所以處置得物物各得其所,無一事一物不得其宜。除是無此物,方無此理;既有此物,圣人無有不盡其理者。”[5]398以理為體,以萬物為用,萬物的存在,以理為根據(jù),萬物雖然各有其理,但萬物之理有都出自于一個共同的天理。此理為一,萬物為多,萬物各不相同,萬物的理各異其用,但都是本體之理的流行發(fā)用。因此,從理論架構上說,朱熹的“理一分殊”的確與華嚴宗的“一”與“多”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

      事實上,如果我們探究朱熹吸收華嚴思想的中介,宗杲是不能忽視的一個關鍵。在宗杲悟道的過程中,《華嚴經(jīng)》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據(jù)《年譜》的記載:“師四十歲,居虎丘。按,為錢子虛普說曰:‘余昔請益湛堂殃崛摩羅持佛語救產(chǎn)難’因緣,湛堂雖設方便,余實不曉。后因在虎丘看華嚴經(jīng),至‘菩薩登第七地’證無生法忍。云:佛子菩薩成就此忍,即時得入。”[13]797宗杲40歲時,居住在虎丘,因讀到《華嚴經(jīng)》中的“證無生法忍”時,頓悟了他曾向湛堂文準問過的一則公案。在宗杲的傳法過程中,他多次引用了華嚴宗的“一”與“多”的關系,以闡發(fā)自己的禪法理論。宗杲在臨安府景德靈隱禪院講解禪法時說:“還聞么?聞見分明是個甚么?當今圣主于此得之。于妙明心印,印十方華藏世界海,只在一塵中。于一塵中,垂衣治化,演出無量無邊廣大如虛空不可思議殊勝功德,利益法界一切有情。所謂圣壽廣大如虛空不可思議,圣量廣大如虛空不可思議,圣德廣大如虛空不可思議,圣學廣大如虛空不可思議,乃至圣智、圣慧、圣慈、圣聰皆悉廣大如虛空不可思議?!盵14]83宗杲這是利用華嚴宗強調(diào)一即多,一多相即、時空無礙思想,闡述本心的作用。他認為“妙明不生不滅”的本心可以契合如來華藏世界,這一本心可以把十方世界印入“一”中。而在這“一”中,含藏著十方華藏世界,這個“一”還可以“利益法界一切有情”。

      上文已經(jīng)論及朱熹在17—27歲的十年中,先后與宗杲的弟子道謙、宗杲本人有著較為密切的往來,并多次請教二人禪法。這些交往對朱熹的影響很大。紹興十七年,朱熹參加建州鄉(xiāng)貢考試得中,次年入都參加省試。就在赴臨安應試前,朱熹所帶的書箱中只放一本《大慧語錄》,可見其對此的鐘情。朱熹后來回憶此次省試時說:“及去赴試時,便用他(道謙)的意思去胡說。是時文字不似而今細密,隨入粗說。試官為某說動了,遂得舉?!盵5]2620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對宗杲禪法和《大慧語錄》十分熟悉的朱熹,必然以宗杲為中介,對華研思想中的“一”與“多”的關系有所了解,這在一定程度上成為朱熹后來借用華嚴思想提出“理一分殊”說奠定了基礎。

      3結論

      宋明理學尤其是朱熹理學與佛教的關系,一直是學術界關注的重要問題。而在朱熹思想的形成和發(fā)展過程中,宗杲及其禪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在朱熹早年的人際交往中,宗杲及其弟子道謙是重要的一環(huán)。宗杲的弟子道謙活動于福建地區(qū),這使得朱熹早在17歲時,就與其相識,并多次與其書信往來,詢問禪法理論。《大慧語錄》的編撰者就是道謙,因此朱熹很早就得以閱讀此書。道謙去世后,宗杲正好被貶謫梅州,此時任職同安的朱熹得以親自拜訪大慧。相對于此時尚年輕的朱熹而言,宗杲已經(jīng)是當時名滿天下的禪僧。朱熹與道謙、宗杲二人的交往,必然涉及思想的交流融攝,這對后來朱熹思想的形成和發(fā)展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

      其次,在朱熹的思想中,宗杲的臨濟禪法在兩個方面有明顯的印跡。其一,道謙、宗杲禪法中的頓悟內(nèi)容對朱熹的影響較為顯著。以反對默照禪面貌出現(xiàn)的宗杲禪法,強調(diào)以某個話頭、問題進行自我內(nèi)省的參究體認,由疑入悟。對于這種重視內(nèi)心覺悟的禪法,朱熹在《祭道謙文》中親自承認受其影響。其二,宗杲是朱熹吸收華嚴思想的中介。在宗杲的禪法中,華嚴思想尤其是華嚴宗的“一”與“多”的關系占用重要內(nèi)容。在宗杲的《語錄》中多次有他對華嚴宗的“一”與“多”的關系的禪法,而對熟知宗杲思想的朱熹而言,就有可能通過宗杲了解這一思想,并進而在以后的構建自身思想體系的過程中加以繼承和運用。

      注釋:

      ① 參閱《云臥紀談》(卍續(xù)藏第86冊)第676頁。關于《云臥紀談》成書時間,陳來認為“必在淳熙丁未之后”,參見陳來著《朱子哲學研究》。

      參考文獻:

      [1] 明河.補續(xù)高僧傳[M]//版本不詳.卍續(xù)藏:卷第十一第77冊.

      [2] 悟明.聯(lián)燈會要[M]//版本不詳.卍續(xù)藏:卷第十七.朱俊紅,???海南出版社,2010:152-153.

      [3] 陳來.朱子哲學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4] 熙仲.歷朝釋氏資鑒[M]//版本不詳.卍續(xù)藏:卷十一第76冊.

      [5] 黎靖德.朱子語類[M].北京:中華書局,1986.

      [6] 朱熹.延平答問:698冊[M]//文淵閣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7] 束景南.朱熹年譜長編[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8] 郝玉麟.廣東通志·山川田部[M]//文淵閣四庫全書:卷一零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9] 朱熹.朱熹集[M].郭齊,尹波,點校.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

      [10] 朱熹.大學章句[M].上海:中華書局,1983.

      [11] 陳來.朱子哲學研究[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0.

      [12] 熙仲.歸元直指集:卷下[M]//版本不詳 .卍續(xù)藏:第66冊.

      [13] 祖詠.大慧普覺禪師年譜[M]//版本不詳 .嘉興藏:第1冊.

      [14] 蘊聞.大慧普覺禪師語錄[M]//版本不詳 .大正藏:第47冊.

      [責任編輯:楊立平]

      On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Zhu Xi and Zong Gao and its Ideological Historic Significance

      LIU Cong,WANG Yan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Anhui Engineering University,Wuhu 241000,Anhui,China)

      Abstract:Zong Gao and his meditation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Zhu Xi’s thought.In the early years,communication between Zhu Xi and Zong Gao’s disciples and Zong Gao himself was close,which would certainly involve the exchange of ideas,and had a certain impact o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Zhu Xi’s thought.These effects can mainly be manifested in two aspects.Firstly,insight contents of Zong Gao’s meditation influenced Zhu Xi’s thought to quite a degree.Secondly,Zong Gao’s meditation is the medium for Zhu Xi absorbing Huayan thought.

      Key words:Neo-Confucianism;relationship between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Zhu Xi;Zong Gao

      收稿日期:2015-10-20修回日期:2016-01-18

      項目基金:2013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明代天主教與陽明新學關系研究”(13BZJ024)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

      作者簡介:劉聰(1973—),男,安徽宿州人,安徽工程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儒釋道三教關系;王燕(1980—),女,安徽岳西人,安徽工程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講師。

      中圖分類號:B24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371(2016)02-0007-05

      猜你喜歡
      宋明理學朱熹
      宋明理學的美育之道
      ——《宋明理學人格美育論》評介
      美育學刊(2022年2期)2022-04-11 11:01:44
      從習總書記考察朱熹園說起
      中華詩詞(2021年5期)2021-12-31 08:27:00
      YAU’S UNIFORMIZATION CONJECTURE FOR MANIFOLDS WITH NON-MAXIMAL VOLUME GROWTH?
      武夷山
      EnglishReadingTeachingBasedonSchemaTheory
      儒學發(fā)展歷史簡述
      船山學刊(2017年3期)2017-06-21 17:13:26
      為了鐐銬的起義
      論朱熹詩歌的沖雅之風
      “朱子深衣”與朱熹
      海峽姐妹(2016年4期)2016-02-27 15:18:14
      張載對宋明理學的歷史貢獻
      西部學刊(2015年7期)2015-08-20 17:18:17
      高淳县| 岗巴县| 孟村| 肃南| 金山区| 渭南市| 海兴县| 黄龙县| 邢台县| 克山县| 永登县| 行唐县| 浦江县| 湖北省| 红原县| 稻城县| 九寨沟县| 自贡市| 铁力市| 陇南市| 江川县| 嘉善县| 客服| 江陵县| 印江| 德兴市| 白沙| 兖州市| 山西省| 荆门市| 东乡县| 且末县| 启东市| 浪卡子县| 渑池县| 眉山市| 莎车县| 灵石县| 阿拉善盟| 淅川县| 永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