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世華
(江漢大學(xué)武漢語言文化研究中心,湖北武漢,430056)
?
明清文學(xué)研究
小論“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
盧世華
(江漢大學(xué)武漢語言文化研究中心,湖北武漢,430056)
內(nèi)容摘要:在明代《三國志演義》中出現(xiàn)的諸葛亮形象“近妖”現(xiàn)象,源自元代《三國志平話》、元代三國戲等作品里的諸葛亮形象。在元代三國題材通俗文學(xué)作品里,諸葛亮是一位隱居道士,因為撒豆成兵揮劍成河而被認(rèn)作神仙。明代嘉靖本《三國志通俗演義》已經(jīng)在努力使諸葛亮人化、儒士化,但是由于祭東風(fēng)等情節(jié)需要,也因為在元代和明代初期的讀者心中已經(jīng)形成諸葛亮高明神通的形象,尚不能盡去諸葛亮的“妖”氣。這一細(xì)節(jié),既體現(xiàn)了《三國志通俗演義》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對元代三國故事的繼承,可見此部小說創(chuàng)作的新思想:即努力摒棄元代三國故事中的民間氣息和草莽氣息,歷史化和現(xiàn)實化三國故事,卻又不能盡去此“弊”的矛盾。
關(guān)鍵詞:諸葛亮;近妖;《三國志平話》;元代三國戲;《三國志通俗演義》
在評價《三國志演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而夸飾過度時,學(xué)者常常引用魯迅先生的“欲顯劉備之長厚而近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1]。即由于《三國志演義》過度地夸飾劉備的仁厚和諸葛亮的才能,致使他們超出了現(xiàn)實中人物的常理,其形象變形失真,無法讓讀者相信。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不僅會產(chǎn)生懷疑,甚至還會有一絲反感。因為近偽、近妖顯非真善真賢,而是裝出來騙人的,就是說劉備在演戲騙取同情,諸葛亮的超凡能力是作者捏造的。通過研究《三國志演義》的成書史,我發(fā)現(xiàn)導(dǎo)致其人物形象失真的真正原因,并非是出自《三國志演義》作者的夸飾虛構(gòu),而是因為這些作品繼承了此前說話人、戲曲作品和小說作品所創(chuàng)作的“典型”形象所致。
在嘉靖本《三國志通俗演義》卷之八“定三分亮出茅廬”中,這樣寫諸葛亮:“玄德見孔明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眉聚江山之秀,胸藏天地之機,飄飄然當(dāng)世之神仙也。”[2]此時,諸葛亮并非鞠躬盡瘁的大儒,而是得道的世外高人,在他身上更多的是道家氣息。
此后,“七星壇諸葛祭風(fēng)”,通過敘述諸葛亮設(shè)壇、祭風(fēng),則更具體地展示了他所精通的道術(shù):
孔明……來南屏山相度地勢,令軍士取東南方赤土筑壇。方圓二十四丈,每一層高三尺,共計九尺。下一層插二十八宿旗:東方七面青旗,按角、亢、氐、房、心、尾、箕,布蒼龍之形;北方七面皂旗,按斗、牛、女、虛、危、室、壁,作玄武之勢;西方七面白旗,按奎、婁、胃、昴、畢、觜、參,踞白虎之威;南方七面紅旗,按井、鬼、柳、星、張、翼、軫,成朱雀之狀。第二層,周圍黃旗六十四面,按六十四卦,分位而立。上一層用四人,各人戴束發(fā)冠,皂羅袍,鳳衣博帶,朱履方裾。前左立一人,手執(zhí)長竿,竿尖上用雞羽為葆,以招風(fēng)信;前右一人,亦執(zhí)長竿,竿上系七星號帶,以表風(fēng)色;后左一人,捧寶劍;后右一人,捧香爐。壇下二十四人,各持旌旗寶蓋,大戟長戈,黃鉞白旄,朱旛皁纛,環(huán)繞四面。壇臺已成,旗旛已布,專等孔明登壇作法。十一月二十日,是甲子吉辰,孔明沐浴清齋,身披道衣,散發(fā)跣足,來到壇前……孔明緩步登壇,觀瞻方位已定,焚香于爐,注水于盂,仰天暗祝。……周瑜對魯肅說:“孔明之言謬也。隆冬之時,怎得東南風(fēng)乎?”肅曰:“吾料孔明必不敢謬。”漸漸近三更時分,忽聽得風(fēng)聲響,旗幡動轉(zhuǎn)……瑜駭然曰:“此人有奪天地造化之功,有鬼神不測之術(shù)……”[3]
借東風(fēng)的儀式這么復(fù)雜,東風(fēng)來得那么準(zhǔn)時,不僅周瑜,我們也覺得諸葛亮真有鬼神不測之術(shù)。周瑜的謀略僅表現(xiàn)為凡人之智,而諸葛的才能可達(dá)神人之機。這樣,周瑜和諸葛亮才能高下立見,只是諸葛亮的高超帶上了“妖”術(shù)的色彩了。
此后,諸葛亮常常授予將領(lǐng)錦囊妙計來指揮戰(zhàn)爭,當(dāng)將領(lǐng)在諸葛亮指定的地點、時間拆開錦囊時,恰好正確地指導(dǎo)了將領(lǐng)破敵制勝。千百年來,智者如云,能夠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還是有的,但這常常是人算加上運氣一起造就成功的。像諸葛亮這樣,次次都能未卜先知料事如神,讀者不禁會產(chǎn)生懷疑。諸葛亮之神奇還不止于此,他竟然還能觀星相而知自己生死,也有祈禳北斗增壽的法術(shù)。哪怕是去世之后,還能用自己的陰魂鎮(zhèn)起將星,使之不墜,最后還能“死諸葛走生仲達(dá)”,用智于逝后?!度龂狙萘x》的文章寫得的確精彩,然而讀者終究是難以相信其真實性,諸葛之智的確有些“近妖”了。
真實的諸葛亮,據(jù)《三國志》記載:“亮才,于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干,優(yōu)于將略?!保?]雖然“亮性長于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陣圖,咸得其要云”[5]。但是,他僅是一位隱居的大賢,不是神仙,也沒有祭風(fēng)、鎮(zhèn)將星等超自然的神通。那么,這是《三國志通俗演義》在塑造人物形象時過度夸張所致嗎?是否還有其他原因?qū)е轮T葛亮被神化?
理解這一問題,需要理解三國故事的流傳史,特別是在《三國志通俗演義》產(chǎn)生之前的三國故事面貌以及諸葛亮的形象。元代已經(jīng)有《三國志平話》這部歷史小說,也有大量的三國戲曲,翻檢《三國志平話》,我們很意外地發(fā)現(xiàn),在那些故事里,諸葛亮毫不含糊地就是一位神仙。比如徐庶在向劉備舉薦諸葛亮的時候,他如此說:
徐庶曰:“南有臥龍……臥龍者,諸葛也,見在南陽臥龍岡蓋一茅廬,姓諸葛,名亮,字孔明,行兵如神,動止有神鬼不解之機,可為軍師?!保?]
劉備等去拜訪諸葛亮?xí)r:
皇叔引三千軍,同二弟兄直至南陽鄧州武蕩山臥龍岡庵前下馬,等候庵中人出來。卻說諸葛先生,庵中按膝而坐,面如傅粉……有道童告曰:“庵前有三千軍,為首者言是新野太守漢皇叔劉備?!毕壬徽Z,叫道童附耳低言,說與道童。道童出庵對皇叔言:“俺師父從昨日去江下,有八俊飲會去也?!被适宀谎浴瓕懺娨皇?。詩曰:
獨跨青鸞何處游,多應(yīng)仙子會瀛洲;
尋君不見空歸去;野草閑花滿地愁。[7]
可見,諸葛亮住的是庵,使的是道童,他的身份是道士了。而劉備在詩中也稱他出游為仙游,去會仙子。
當(dāng)劉備第三次拜訪,諸葛亮準(zhǔn)備見他的時候,《三國志平話》這樣介紹諸葛亮:
諸葛本是一神仙,自小學(xué)業(yè),時至中年,無書不覽,達(dá)天地之機,神鬼難度之志;呼風(fēng)喚雨,撒豆成兵,揮劍成河。司馬仲達(dá)曾道:“來不可當(dāng),攻不可守,困不可圍,未知是人也,神也,仙也?”[8]
在這里,《三國志平話》就直接說他本來是神仙,然后再經(jīng)過學(xué)習(xí),就如虎添翼,精通了多門法術(shù)。為了證明這一點,還提前引用了死對頭司馬懿的話,說不知道諸葛到底是人還是神還是仙了。這次“接見”劉備,也是在道院,似乎他的凡世身份是道長。諸葛亮雖然讀書,可是沒有一點儒士的氣息,他讀書的目的大概是以神人的身份進(jìn)一步修煉超凡的法術(shù)。
此后,寫諸葛亮祭風(fēng),就很簡單:
后說軍師度量眾軍到夏口,諸葛上臺,望見西北火起。卻說諸葛披著黃衣,披頭跣足,左手提劍(據(jù)影印本補),叩牙作法,其風(fēng)大發(fā)。[9]
劉備在白帝城去世時:
卻說軍師壓住帝星,差一萬軍民去白帝城東,離二十里下寨,般(搬)八堆石頭;每一堆石上有八八六十四面旗……元帥陸遜大驚!眾官問,呂蒙曰:“擺木為陣,火也;草陣,水也;石陣,為迷也。眾官不見每堆石上有六十四面旗,按周公八卦看,諸葛會周天法,八百萬垓星官,皆在八堆石上?!保?0]
諸葛亮在這里擺的是什么奇陣,很難得知。但是從呂蒙的話看,該陣十分厲害,石陣上面居然有八百萬垓星官,就是有大量的神人在那里了。陸遜、呂蒙顯然自認(rèn)為沒有能力化解這陣,諸葛的高超就遠(yuǎn)非陸、呂二人所能望及了。當(dāng)然,諸葛憑借的是布陣之術(shù)和神力的結(jié)合。
諸葛亮七擒孟獲,他的法術(shù)也起著關(guān)鍵的作用。
又?jǐn)?shù)日,引軍南到蠻界,至瀘水江。其江泛溪熱,不能進(jìn)。武侯撫琴,其江水自冷。軍師令軍速過,言:“不聞蠻景,煙瘴瀘水;蜈蚣、巴蛇,乃蠻地毒物。”過江沒百里下寨……又無數(shù)日,有蠻要戰(zhàn)?!瓋绍妼﹃?,蠻將阜高處,令人撒下毒藥。武侯急下馬,披頭跣足,持劍祭風(fēng)。蠻王在南,漢軍在北,軍師祭風(fēng)北起,蠻軍仰撲者勿知其數(shù)。軍師捉了蠻王……去無數(shù)日,軍師與蠻軍對陣。軍師出,喝三聲,南陣上蠻王下馬?!U王歸寨,與眾官評議,使人多驅(qū)虎豹。前后一月,又搦戰(zhàn)。軍師會其意。無五日對陣,蠻王令人打出虎豹來。諸葛喝一聲絕,倒千人。一手仗牌,一手提劍,后立名曰蠻牌……軍師引軍過焦紅江,其熱不可受,皆退其頭發(fā),戴七盤巾。軍師又行數(shù)日,其熱不能行也?!謸崆?,建興二年,是六月半,大雪降中間,軍到焦紅江,深闊無計可過。軍師令人造風(fēng)輪,隨風(fēng)而過,正落在住處蒲關(guān)。蠻王曰:“諸葛非人也,乃天神也!”[11]
在征討孟獲的戰(zhàn)爭中,每逢環(huán)境險惡、大敵當(dāng)前,諸葛亮都是靠道術(shù)克服的。他撫琴就能讓炎熱的江水降溫,使自己的軍隊安然通過;他通過祭風(fēng)改變風(fēng)向,讓空氣中投的毒反而吹向孟獲自己;甚至通過大喝,就能讓孟獲跌下馬來,喝退眾人、虎豹;也能通過撫琴令在六月半普降大雪,改變炎熱的氣候,也給過熱的江水降溫。他還可以造風(fēng)輪,載著士兵們乘風(fēng)飛過三里闊的焦紅江。這讓孟獲不得不相信諸葛亮不是人,而是天神。與這樣的天神打仗,屢戰(zhàn)屢敗也就很正常,投降是必然的選擇!
諸葛亮去世前,為了迷惑司馬懿,讓他不知道這一軍情,“當(dāng)夜,軍師扶著一軍,左手把印,右手提劍,披頭,點一盞燈,用水一盆,黑雞子一個,下在盆中,壓住將星。武侯歸天”[12]。去世后——
至當(dāng)夜,狂風(fēng)過處,見一神人言:“軍師令我來送書?!彼抉R接看,書中之意略云:“吾死,漢之天命尚有三十年,若漢亡,魏亦滅,吳次之,爾宗必有一統(tǒng)。若爾執(zhí)迷妄舉,禍及爾也?!彼抉R看罷,有不從之意。神人大喝。司馬喏喏言曰:“愿從軍師之令?!鄙袢怂焱扑抉R倒地,叫聲不迭,覺來卻是一夢。以此司馬各立邊疆,不與漢爭鋒,還朝。[13]
諸葛化作神人,不僅預(yù)料到了三國次第而亡、晉統(tǒng)一三國的歷史結(jié)局,而且嚇阻了司馬懿,使之服從自己的命令,退師還朝。
在《三國志平話》中,諸葛亮的勝利,主要靠的是他的法術(shù),他就是一位道士、神人!換句話說,他不是“近妖”,而是比妖還要高明的“神”。由此我們得知,在《三國志通俗演義》出現(xiàn)前,諸葛亮在元代通俗小說中的形象本身就是神仙,他廣大的神通和高超的法術(shù),得自先天的賜予和后天的學(xué)習(xí)。他的這一神仙形象已經(jīng)廣泛地為讀者所知。
是否因為《三國志平話》的作者迷信或幼稚,為了夸大諸葛亮的神奇,才把諸葛亮寫成神仙呢?在元代其他文學(xué)作品里,諸葛亮的形象是否不同呢?我們可以參見元雜劇。今存元雜劇中,以諸葛亮為主要人物的雜劇有多部,其中王仲文的《七星壇諸葛祭風(fēng)》、王曄的《臥龍岡》等雜劇已佚,王仲文的《諸葛亮秋風(fēng)五丈原》僅存殘曲。但仍然有以下作品可供了解元代雜劇中的諸葛亮形象。比如,《劉玄德醉走黃鶴樓》第一折開篇,諸葛亮這樣說道:
貧道復(fù)姓諸葛,名亮,字孔明,道號臥龍先生……在于臥龍岡辦道修行。自玄德公請貧道下山……俺兩家合兵一處,拒敵曹操。貧道祭風(fēng),周瑜舉火,黃蓋詐降,燒曹兵八十三萬,片甲不回。[14]
諸葛亮這里自稱“貧道”,而且道號臥龍先生,其身份顯然是道士了,他在臥龍岡是“辦道修行”。諸葛亮提到自己曾祭東風(fēng),在赤壁之戰(zhàn)中起到了關(guān)鍵性作用。這顯然是他的人生標(biāo)志之一。
第二折,又大致重復(fù)一遍:
(諸葛亮領(lǐng)卒子上,云)筆頭掃出千條計,腹內(nèi)包藏萬卷書。貧道諸葛亮是也……我夜觀乾象,玄德公有難……周瑜他要傷害玄德公。量你怎出貧道之手。想當(dāng)日赤壁之間,貧道問周瑜要一枝令箭鎮(zhèn)壇,貧道留到今日。我將此箭藏在拄拂子里面,憑此箭著主公無事而回。[15]
諸葛亮能夜觀星象得知玄德有難,可見知天知地,精通道術(shù),能事先預(yù)知人物命運。他把令箭藏在拄拂子里,可見他常常拿著拄拂子,是一副方外人士的打扮。該劇第四折,諸葛亮復(fù)述道:
(孔明上,云)決勝千里施謀略,坐籌帷幄掌三軍。幼年隱跡南陽野,復(fù)姓諸葛號臥龍。貧道諸葛孔明是也?!毜兰里L(fēng)……貧道領(lǐng)關(guān)、張追趕。某夜觀乾象,見主公有難……貧道今日收兵……[16]
再一次強化了他的道士身份。
無獨有偶,在另一部元雜劇《諸葛亮博望燒屯》中,諸葛亮也是精通法術(shù)的道士。其第一折,劉備的陳述:
俺待舉兵與曹操交鋒,爭奈無軍師。有徐庶曾言,南陽鄧州臥龍岡有一仙長,復(fù)姓諸葛,名亮,字孔明,道號臥龍先生。此人才欺管、樂,智壓孫、吳。論醫(yī)起死回生,論卜知兇定吉。劍揮星斗怕,書動鬼神驚。六韜三略,妙策神機。[17]
這里稱諸葛為仙長,又有道號,顯然是得道的道士。這里具體地闡明了他超凡的才能和法術(shù),他謀略過人,勝過古代軍事家管仲、樂毅、孫武、吳起;他精通醫(yī)術(shù),能起死回生;他能占卜預(yù)知吉兇;甚至他能驚鬼神、嚇星斗。很顯然,此處是把諸葛亮說成是無所不能、超越所有的古今第一謀士,而他的這種能力顯然是建立在超凡法術(shù)的基礎(chǔ)上的。因此,在劉備請諸葛亮出山時,他并非因為出游而沒有遇上,而是他知道了,卻并不愿意管塵世的煩擾:
貧道復(fù)姓諸葛,名亮,字孔明,道號臥龍先生……貧道耕鋤于隴畝。近日之間,有新野太守劉備來謁兩次。貧道不曾放參??墒菫楹??我避其煩冗。不知俺出家兒人,倒大來幽靜快活也呵。(唱):
【仙呂·點絳唇】數(shù)下皇極,課傳《周易》,知天理。飽養(yǎng)玄機,常有那尊道德參玄意。
【混江龍】有朝一日,我出茅廬指點世人迷。憑著我劍揮星斗,我志逐風(fēng)雪。圣明君穩(wěn)坐九重龍鳳闕,顯出那大將軍八面虎狼威。(云)道童,你見么?(道童云)師父,您徒弟見甚么?(正末唱)……我恰才袖中發(fā)課,你去那門外觀窺。安排著香桌,準(zhǔn)備著烹茶……[18]
在此處,諸葛亮作為方外人士的特征就更具體了,他喜歡幽靜快活,與世無爭。他日常研究《周易》,研究占卜,以知天理、養(yǎng)玄機。在他身上似乎有全真道士的影子。
劉備請求諸葛亮出山的說辭是:“告吾師屈高就下。今日得見尊顏,如撥云霧而睹青天,德助軍威,揮寶劍而遣風(fēng)云雷雨,全在吾師揮毫一助。師父,你那七星劍上呼風(fēng)雨,六甲書中動鬼神。九天挽得銀河水,愿與三軍洗戰(zhàn)塵。師父若下山去呵,施展你黃石公《三略》法,顯揚你那呂望《六韜》書?!保?9]劉備欽佩諸葛所擅長的首推法術(shù),其次才是兵法。
第二折,諸葛亮行兵布陣,也近乎巫術(shù):
大小眾將,聽吾將令……左列千隊鐵衣郎,右排萬余金甲將。轅門列五運轉(zhuǎn)光旗,中軍搠順天八卦蓋。八卦蓋者,是乾、坎、艮、震、巽、離、坤、兌。東方旗青如藍(lán)靛,上有日月星辰;西方旗雪色金色,隔天河鎖南辰北斗;南方旗烈火燒天,上有十二員神將;北方旗擺似烏云,上有九曜星官;中方杏黃旗上,蛟龍戲二十八宿。[20]
為了對付諸葛亮的法術(shù),曹操還專門請了管通做軍師。管通也是道士,而且跟諸葛亮是同學(xué)。請看該劇第四折對管通的介紹:
(管通上,云)寶劍離匣邪魔怕,瑤琴一操鬼神驚。講罷《黃庭》心散澹,綸巾羽扇細(xì)論文。貧道曹丞相麾下管通是也。本貫?zāi)详栢嚳h人也。幼年與龐德公、諸葛亮同堂學(xué)業(yè),彼各學(xué)成文武全才。今有曹丞相,將我取到魏地,教練三軍,拜為軍師之職。[21]
顯然,管通操琴也具有巫術(shù)的效果。
在另一部元雜劇《兩軍師隔江斗智》中,諸葛亮也同樣地介紹自己為“貧道”,道號臥龍先生等,因為未卜先知,才能出錦囊妙計,讓東吳賠了夫人,氣壞了周瑜。就不在此處一一引出。
其實,在元雜劇中,不僅諸葛亮是道士,管通是道士,徐庶也是道士。高文秀的《劉玄德獨赴襄陽會》中,徐庶不肯進(jìn)取功名,只在母親身邊“修行辦道”,侍養(yǎng)母親,也全真養(yǎng)性,動輒自稱“貧道”。他通過一陣風(fēng)就能判斷有軍情。而且,在此劇中,諸葛亮的朋友司馬徽、龐德公等人,均是道士。
由此可見,元代《三國志平話》和元雜劇里的諸葛亮形象是一致的,他的身份是道士,以隱居修道養(yǎng)性為業(yè)。他的侍者也稱作道童。后來,他的住所稱作庵。雖然他也讀書,但是卻無意于塵世功名,志逐風(fēng)雪,甘愿逍遙世外,保全本性。他以奇門遁術(shù)、道術(shù)和精通各種兵書見長,他能劍揮星斗,具有許多超自然的法力,因而是神仙、仙長。諸葛亮的這一形象是元代小說、戲曲和受眾所共同接受的,為時人所熟知。在元人心中,他不像是一位儒家的謹(jǐn)慎盡職的賢相,反倒是一位道教法力神奇的國師。
由此可見,跟《三國志通俗演義》相比,諸葛亮“近妖”的形象,在元代有過之而無不及?!度龂就ㄋ籽萘x》在元代諸葛亮形象的基礎(chǔ)上,已經(jīng)做出了很多改變,作者努力把諸葛亮人化,減少他神化的成分。在《三國志通俗演義》中,諸葛亮出場時不是道士,而是隱士,不是神,而是世外高人。在很多情節(jié)里,作者在很多場合下,努力把諸葛亮塑造成一位儒雅的軍事家、外交家,比如舌戰(zhàn)群儒一節(jié),諸葛亮是以大義戰(zhàn)勝諸儒的。但是,導(dǎo)致諸葛亮“近妖”的情節(jié),如祭東風(fēng)、五丈原鎮(zhèn)將星等,已經(jīng)深入人心,這也是三國故事中的核心部分,不可或缺,如果砍掉這些故事的話,三國故事必然傷筋動骨,影響全局。諸葛亮的神機妙算也是元代三國故事中最精彩的內(nèi)容之一,不容刪改?!度龂就ㄋ籽萘x》繼承這些經(jīng)典情節(jié),就容易出現(xiàn)“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的問題。諸葛亮“近妖”并非由于《三國志通俗演義》的作者刻意夸大、神化諸葛亮的才能,而是因為在繼承而又改編元代三國故事、元代諸葛亮形象時,在努力“人化”他的形象時,未能全部改掉其道氣、仙氣,而露出來的馬腳。換句話說,“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的過錯,并不應(yīng)該由《三國志通俗演義》來承擔(dān)。相反,站在三國故事流傳史的角度,對比元朝三國故事,我們應(yīng)該看到《三國志通俗演義》在脫去元代三國故事的民間氣息、神話色彩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正如《三國志通俗演義序》所言,“前代嘗以野史作為評話……其間言辭鄙謬,又失之于野,士君子多厭之”,所以,本演義“留心損益”,以至于“事記其實,亦庶幾乎史”[22]。該演義是努力在恢復(fù)史實。然而,由于世代累積型的創(chuàng)作方式?jīng)Q定了《三國志通俗演義》肯定要吸收其批評的《三國志平話》已經(jīng)創(chuàng)作完善的許多精彩情節(jié),就理所當(dāng)然地留下了元代三國故事的印跡。因此,我們只有結(jié)合元代三國故事,才能更清楚地看到《三國志通俗演義》的創(chuàng)作規(guī)律,合理評判與此相關(guān)的許多現(xiàn)象。
為什么在元代的三國故事中,諸葛亮?xí)且晃痪ǚㄐg(shù)的道士呢?竊以為有以下原因:
第一,這樣寫作可以增強三國故事本身的魅力。無論是《三國志平話》還是三國戲曲,其面對的對象都是普通民眾。新奇的想象、聳人聽聞的情節(jié),是吸引他們興趣的要點。本來,在說話人那里,有一分奇事,一定要說成三分,沒有的事情,也需要捕風(fēng)捉影,虛張聲勢。獲取讀者的關(guān)注,即抓住受眾的眼球,是這些從事通俗文學(xué)創(chuàng)作者們的追求。所以,在元代平話中,我們不僅看到了許多新奇的妖術(shù),也看到了傳奇的勇力,比如張飛之勇。造奇寫異、夸飾虛構(gòu)就成了通俗作家的常用手段。這也正是通俗文學(xué)得以成功的重要秘訣,元代通俗文學(xué)的繁榮局面也證實了他們創(chuàng)作的故事對于民眾的強烈吸引力。他們創(chuàng)作的這些故事、形象還長期留在人們心中,進(jìn)一步影響到未來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
第二,這樣創(chuàng)作故事可以使諸葛亮的形象在元代受眾心中更為高大。在元代人心中,儒學(xué)已經(jīng)沒有了宋代獨尊的地位,而是降為各種謀生職業(yè)之一。偃武修文的宋王朝沒能戰(zhàn)勝崇尚實利和武力的草原民族。在蒙元強悍的軍事力量面前,儒士的力量顯得多么弱?。‘?dāng)然,宋元更替的歷史原因是多方面的,然而在元初已經(jīng)形成的政治局面影響下,人們并不能看到儒士超越于其他人群的能力,反倒是看到了筆下有千言,心中無一策的書生們的局限。把諸葛亮塑造成世外高人,他的身份就不能僅僅是一位讀書人。他高逸脫俗的品性、非凡的才華識見,放在方外人士的身上才更合適。經(jīng)歷過激烈的宋元軍事斗爭的人們可能會有這樣的印象,只有一位精通法術(shù)的神仙式人物才能力挽狂瀾,抵御強敵,建立不朽功勛。因為敵人太強大了,戰(zhàn)爭太殘酷了。必須有“撒豆成兵、揮劍成河”的法術(shù),才能抵擋得了。所以,這樣塑造諸葛亮形象,一定程度上留下了元代社會狀況和人們預(yù)期心理的影響。
第三,服務(wù)于情節(jié)的需要。諸葛亮只有精通巫術(shù),才能填補火攻中的祭東風(fēng)、解決赤壁之戰(zhàn)中的關(guān)鍵問題。我們都知道杜牧的詩句“東風(fēng)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點明了赤壁之戰(zhàn)勝利的偶然性,元代平話和雜劇要把這個勝利寫成必然,祭東風(fēng)就成了關(guān)鍵情節(jié)。而把這一重要任務(wù)放在諸葛亮身上自然是最合適的。這就要求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有鬼神不測之法力了。其他如“死諸葛走生仲達(dá)”這種奇聞,也需要諸葛亮有一定的法術(shù)才容易讓讀者相信。
此外,在元初全真教盛極一時,影響很大。我們從雜劇中更明確地看到徐庶就曾直言要全真養(yǎng)性,在家修道的說法。大概同屬于江夏八俊的諸葛亮等人都是此中人物。所以,元人把諸葛亮塑造成道士、神仙,為了修行而隱居在茅廬里,不肯出山,也有全真道士的影子。
注釋:
[1]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插圖本)》第十四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11~112頁。
[2](明)羅貫中:《三國志通俗演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368頁。
[3](明)羅貫中:《三國志通俗演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472~473頁。
[4](晉)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第691頁。
[5](晉)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第691頁。
[6](元)佚名《三國志平話》卷中,鐘兆華《元刊全相平話五種校注》,成都:巴蜀書社,1990年,第424~425頁。
[7](元)佚名《三國志平話》卷中,鐘兆華《元刊全相平話五種校注》,成都:巴蜀書社,1990年,第425頁。
[8](元)佚名《三國志平話》卷中,鐘兆華《元刊全相平話五種校注》,成都:巴蜀書社,1990年,第426頁。
[9](元)佚名《三國志平話》卷中,鐘兆華《元刊全相平話五種校注》,成都:巴蜀書社,1990年,第437頁。
[10](元)佚名《三國志平話》卷中,鐘兆華《元刊全相平話五種校注》,成都:巴蜀書社,1990年,第474~475頁。
[11](元)佚名《三國志平話》卷中,鐘兆華《元刊全相平話五種校注》,成都:巴蜀書社,1990年,第476~477頁。
[12](元)佚名《三國志平話》卷中,鐘兆華《元刊全相平話五種校注》,成都:巴蜀書社,1990年,第482頁。
[13](元)佚名《三國志平話》卷中,鐘兆華《元刊全相平話五種校注》,成都:巴蜀書社,1990年,第483頁。
[14](元)朱凱《劉玄德醉走黃鶴樓》,《孤本元明雜劇》卷七,上海:上海涵芬樓印行,第1頁。
[15](元)朱凱《劉玄德醉走黃鶴樓》,《孤本元明雜劇》卷七,上海:上海涵芬樓印行,第5頁。
[16](元)朱凱《劉玄德醉走黃鶴樓》,《孤本元明雜劇》卷七,上海:上海涵芬樓印行,第14頁。
[17](元)闕名《諸葛亮博望燒屯》,《孤本元明雜劇》卷八,上海:上海涵芬樓印行,第1頁。
[18](元)闕名《諸葛亮博望燒屯》,《孤本元明雜劇》卷八,上海:上海涵芬樓印行,第1~2頁。
[19](元)闕名《諸葛亮博望燒屯》,《孤本元明雜劇》卷八,上海:上海涵芬樓印行,第2~3頁。
[20](元)闕名《諸葛亮博望燒屯》,《孤本元明雜劇》卷八,上海:上海涵芬樓印行,第5頁。
[21](元)闕名《諸葛亮博望燒屯》,《孤本元明雜劇》卷八,上海:上海涵芬樓印行,第15頁。
[22]《三國志通俗演義序》,(明)羅貫中:《三國志通俗演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