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虹霞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商研究》編輯部,湖北武漢430073)
學術期刊編輯修改權的能動行使及其保證
王虹霞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商研究》編輯部,湖北武漢430073)
在不同的學術期刊編輯實踐中,編輯對修改權行使的內容和限度存在不同的認識和做法。從人的能動性的主觀維度,學術期刊編輯行使修改權的行為應該是主動的、積極的并在促進學術發(fā)展這一目的支配下的能動行為。學術期刊編輯能動行使修改權對于提高編輯質量和學術質量、平衡編者與作者雙方的正當利益、培養(yǎng)學者型編輯等具有重要意義。不過,編輯修改權的能動行使是有限度的,作者思想的獨特性、語言表達的多樣性、法律規(guī)定的明確性、職業(yè)道德的約束性等都為編輯修改權的能動行使設定了具體的邊界。為了實現(xiàn)這種有限度的能動,學術期刊編輯需要以優(yōu)秀的人格和過硬的能力作為保證。
學術期刊;修改權;能動行使;限度;學者型編輯
一般來說,學術期刊都會在特定位置(如封二)明確指出“編輯部有權對文稿進行修改或處理”,有的期刊為表示嚴謹態(tài)度,會聲明雜志所做出的是“技術性修改或處理”。這體現(xiàn)出當下學術期刊編輯在編校工作中的通行做法。不過,由于人們對何為“技術性修改或處理”的認識存在模糊性,因此在不同的學術期刊編輯實踐中,編輯對修改權行使的內容和限度存在不同的認識和做法。有的學術期刊要求編輯工作盡善盡美,而這背后的要求就是要盡可能地對文章進行字斟句酌,將編輯修改權的行使發(fā)揮到極致;有的學術期刊則以學術文章“文責自負”為借口,放棄行使修改權。在筆者看來,上述兩種行使編輯修改權的做法各有利弊,尤其是直接放棄修改權的做法更是對編輯工作的不負責任,實不足取。筆者認為,作為學術期刊編輯,修改權的行使應該是有限度的能動。本文擬對這種有限度的能動及其實現(xiàn)進行探究,以期有益于澄清人們對編輯修改權的認識,更好地完成編輯修改工作,實現(xiàn)編輯與作者雙方的共贏,進而更加凸顯學術期刊的社會價值。
何為編輯修改權的能動行使?有學者細致區(qū)分了編輯修改權行使過程中的能動模式和被動模式,并將能動模式解釋為“編輯在沒有得到作者授權的情況下,依據其自身對學術論文主題的理解,對學術論文觀點、論據、文字、結構等進行整體修改,也可以稱為是實質性修改。”[1]應該說,持這一主張的學者從編輯客觀活動維度對能動模式進行了準確理解,不過,結合能動性的哲學意涵,尤其是人的能動性的主觀維度,對編輯修改權的行使問題亦應注意到人的主觀維度,即修改權的行使應該是主動的而非被動的、是積極的而非消極的、是促進學術發(fā)展這一目的支配下的行動[2]而非敷衍不作為。簡言之,學術期刊編輯能動行使修改權是一種自覺的、有目的的、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3]那么,為什么強調學術期刊編輯需要能動行使修改權呢?學術期刊編輯能動行使修改權具有何種意義?
(一)符合學術期刊出版活動規(guī)律
學術期刊是積累和展示人類思想發(fā)展狀況的重要載體,“經由及時發(fā)表重要的具有知識增量意義的學術論文,而會在建構學術傳統(tǒng)和實質性推進學術發(fā)展的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4]因此,學術期刊應當以學術為本。并且,由于學術思想對社會現(xiàn)實的關照,其問題意識來源于對現(xiàn)實社會中存在問題的理論思考,因此學術研究也能夠有效地回應現(xiàn)實社會,盡管是以一種理論的姿態(tài)。在由“頭腦中的思想”轉換為“紙面上的文字”并最終成為能夠流傳于世的出版物的過程中,編輯工作的地位可謂重中之重,其是學術期刊出版工作的核心環(huán)節(jié)。只有經過包含編輯創(chuàng)造性精神勞動的加工、潤色和完善活動,反映學科領域前沿發(fā)展的學術作品才能順利得到發(fā)表。編輯的加工、潤色和完善活動是編輯能動行使修改權的具體體現(xiàn)。編輯作為學術期刊出版的把關人,能動行使修改權是其義務之所在,亦是體現(xiàn)學術期刊編輯對刊物負責、對學術負責的應有之意,是編輯嚴謹求實、精益求精的職業(yè)倫理的要求之所在,符合學術期刊出版活動規(guī)律,是學術期刊正常出版的基本保證。
(二)有利于克服消極行使編輯修改權的不利影響
與筆者主張的能動行使修改權相對的是一種消極被動、甚至放棄行使修改權的行為。這主要體現(xiàn)在:認為學術期刊表達的是觀點和思想,只要不影響讀者理解就可以不進行加工;將作者“文責自負”作為理由,對稿件只是進行形式方面的粗略處理,疏于查找核對,也不及時請教其他編輯或與作者進行溝通,甚至放任有結構不合理、語言不通順和數(shù)字符號運用有錯誤之處,導致刊物出版質量下降。學術期刊編輯也淪為簡單糾正錯別字、標點符號的“排字工”。實際上,在從事學術期刊編輯工作過程中,編輯最經常期待的是能得到好稿源,最理想的狀態(tài)是能夠一字不動“原稿刊登”的稿件。但是,這不符合人類認知的理性有限性,也違背出版工作規(guī)律。因為即便是具有很深學術創(chuàng)見和價值的文章或者是某學科領域學術權威的稿件,在思想表達、行文規(guī)范方面也不可避免地會出現(xiàn)不足,加之,作者對于期刊的風格、選題和定位的了解和認知有限,此時編輯能動行使修改權將有利于克服消極被動、放棄行使修改權所帶來的不利影響,提高學術期刊的編輯出版質量和學術質量。
(三)有助于規(guī)避過度行使編輯修改權可能導致的風險
所謂過度行使編輯修改權,指的是編輯在斟酌過程中不光針對具體的文字、形式還包括對具體內容的增刪修改,甚至親自操刀查閱相關資料對文章內容進行實質改動。雖然不排除有不少編輯是抱著精益求精的態(tài)度展開實質性修改的,這樣的編輯可以說是“無名英雄”,甚至很多時候都可稱得上“第二作者”,但是無論如何過度行使修改權的本質未變。并且,這種做法存在較大的風險。過度行使修改權容易使編輯濫施刀斧,改變作者原意,將編者觀點強加給作者,尤其是“一些編輯修改稿件時把作者的稿件當素材處理,按照自己的喜好對稿件大幅度刪改,把作者稿件的風格喪失殆盡,使其面目全非”。[5]這實質上侵害了作者正當?shù)谋磉_權、破壞了文章的完整性。編輯能動行使修改權既能夠充分體現(xiàn)編輯的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又能夠有效規(guī)避過度行使修改權所帶來的風險,有效平衡編者和作者雙方的正當利益。
(四)有益于學者型編輯的培養(yǎng)
當下,隨著信息傳播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各種媒體傳播平臺的競相出現(xiàn),知識和信息的更新速度加快,要求編輯在修改每一篇文章時都以“重新寫作”、“第二作者”的標準進行,必然會極大地耗費編輯個人編審和校對其他稿件的時間和精力,而每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因此這樣的要求很不現(xiàn)實,這是以犧牲編輯其他業(yè)余時間甚至身體健康為代價的,已不符合新條件和新形勢下對編輯的要求。在新形勢下,僅僅以“為他人做嫁衣裳”來作為編輯的行為要求已不完全跟得上學術期刊編輯工作的發(fā)展形勢,因此要更新理念,爭當學者型編輯。能動行使修改權觀點的提出預設了以下前提,即編輯要進行編校修改的文章基本符合刊物的要求,否則根本不可能通過刊物的多重審核,這意味著編輯要肯定作者的研究能力和語言表述,以一種積極能動的態(tài)度行使修改權而又不“越俎代庖”,從而將編輯從很多無謂的時間“耗費”中解放出來,利用對學術信息的敏感和把握進行一定深度的學術研究,這有利于編輯向學者化的方向發(fā)展,也有利于編輯與作者進行深入的學術對話,促進學術編輯工作的良好展開。
如上述,筆者主張編輯修改權的行使應該是能動的,但能動行使不是說編輯可以胡亂行使,任意妄為,編輯能動行使修改權存在具體的邊界。
(一)作者思想的獨特性
一般來說,學術期刊刊載具有學術創(chuàng)新意義的研究成果,以學術論文為主,并不直接服務于普通讀者,而主要服務于相關領域具有一定專業(yè)素質的專家、學者,屬于“小眾刊物”。不過,學術期刊承擔的責任卻十分重大,這種責任是通過刊發(fā)的文章傳遞出的思想所帶來的社會影響來實現(xiàn)的。學術類文章尤其是社科類學術文章,不同于單純的抒發(fā)情感類散文、也不同于即時報道的時事新聞,更不同于具有特定模式和套路的公文,而是學者圍繞自己所關心的理論或現(xiàn)實問題,通過精心研讀大量的既有研究文獻,找到研究該問題的新的切入點,并運用契合主題的適當?shù)难芯糠椒ǎ浻瑟毩嬎?、詳細論證、推敲琢磨之后創(chuàng)作出來的,體現(xiàn)了較為獨特和鮮明的思想性、創(chuàng)新性和個人風格。編輯在進行修改時,要尤其尊重作者思想的獨特性,修改權的能動行使要以能夠凸顯而非模糊作者思想的獨創(chuàng)性為邊界。
(二)語言表達的多樣性
編輯在行使修改權時,對語言文字進行修改這一點人們并無疑義,不過如何修改也涉及編輯能動行使修改權時的邊界。有些編輯“默視甚至無視作者的語言和行文風格而按照編輯個人的偏好和習慣進行修改,強求一律,沖淡甚至替代了原文風格,將文風各異的稿件無原則地納入到編輯所謂‘統(tǒng)一’的風格框架內”,[6]這顯然沒有注意到編輯進行修改時需要注意到作者語言表達的多樣性,逾越了能動行使修改權的邊界?!鞍偌覡庿Q、百花齊放”這一出版方針內在地包含著對作者表達思想的多樣性的鼓勵,而多樣性是通過語言表達的多樣性體現(xiàn)出來的。例如,有的作者習慣引經據典,語言表達富有文采,文風較為活潑;有的作者語言表述較為嚴謹、樸實甚至刻板;等等。但無論何種表達方式,只要不妨礙作者講道理、不影響讀者對文章中學術思想的理解和接受,那么編輯就應當尊重作者的語言表達風格,而沒必要都按照自己的思維和表述習慣進行“傷筋動骨”式修改,使得編輯出來的文章“千文一面”,毫無特色。
(三)法律規(guī)定的明確性
根據有關編輯出版的法律規(guī)范,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以下簡稱《著作權法》)、《出版管理條例》、《圖書質量管理規(guī)定》、《圖書校對工作基本規(guī)程》等,編輯能夠行使修改權且編輯的加工修改必須達到國家規(guī)定的質量標準。例如,《著作權法》第10條第3款規(guī)定:“修改權,即修改或授權他人修改作品的權利”;第4款規(guī)定:“保護作品完整權,即保護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權利”;第34條規(guī)定:“報社、期刊社可以對作品作文字性修改、刪節(jié)。對內容的修改,應當經作者許可?!边@是著作權法對編輯著作權的明確限制。編輯行使修改權應當嚴格按照法律規(guī)定的標準,對于文章中出現(xiàn)的不嚴謹、不正確和不符合期刊體例格式等規(guī)范的地方進行修改,既不能無視文章出現(xiàn)的不符合法律、規(guī)范的地方,也不能超越法律等規(guī)范的規(guī)定越權任意行使修改權。
(四)職業(yè)道德的約束性
中國出版工作者協(xié)會于2004年頒發(fā)的《中國出版工作者職業(yè)道德準則》制定了“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力求堅持兩個效益的最佳結合;樹立精品意識,提高出版質量;遵紀守法,廉潔自律;愛崗敬業(yè),忠于職守;團結協(xié)作,誠實守信;艱苦奮斗,勤儉創(chuàng)業(yè);遵守外事紀律,維護國家利益”八方面的內容。盡管這八方面的內容規(guī)定得范圍較為寬泛,但其中對編輯工作的要求還是比較明確的,即要求“認真把好出版物的質量關,提高內容、編校、印裝質量;反對粗制濫造、玩忽職守的行為;尊重作者,保護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職業(yè)道德的約束也為編輯能動行使修改權提供了邊界。
(一)人格保證
編輯工作瑣碎、繁雜、嚴肅而辛苦,編輯付出的努力和貢獻往往是隱性的,因此編輯工作的意義并不能夠得到所有人的理解和認同,尤其在當下社會大環(huán)境整體比較浮躁的情況下,加之學術期刊編輯相比教學科研人員在待遇和績效考核等方面普遍呈現(xiàn)出弱勢,導致編輯不容易得到公正的評價和衡量,難以靜心做好字斟句酌的修改工作。在這種條件下,編輯的人格更是保證能動行使修改權的關鍵。具體說來,
其一,要樹立尊重作者的精神,在行使修改權時能夠做到設身處地為作者著想。編輯在行使修改權時對作者的尊重體現(xiàn)在“盡量準確把握作者的意圖,理解并欣賞作者的行文風格,改動作品必須有憑有據,不能想當然……應該充分掌握原文,了解作者的意圖,體會作者用詞達意的良苦用心,既要準確理解作者表達的內容,也要領會作者的寫作風格”。[7]
其二,要擁有無私奉獻的精神,這是編輯能動行使修改權的根本人格保證。無疑,編輯的修改加工工作也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智力勞動,其間蘊含編輯的學識和勞動成果,尤其是編輯在修改稿件時經常會為了辨析某詞語是否運用得當、核實某材料引證是否精確無誤、斟酌某語句是否通順規(guī)范等而需要大量查閱相關學術資料和文獻、付出巨大的心力。如果編輯欠缺無私奉獻的精神,那么在編輯修改工作中就無法做到積極能動和認真負責,無法保證編輯修改權的正當行使。
其三,要具備團結協(xié)作的態(tài)度。學術期刊編輯的團結協(xié)作態(tài)度體現(xiàn)在整個編輯出版工作中,在編輯修改權方面,一般而言在責任編輯進行編輯加工之后,還需要編輯之間互校和執(zhí)行編輯的通校,在互校和通校環(huán)節(jié),不能因為自己并非文章的責任編輯而消極對待,對于其他編輯提出的修改疑問不能一概無視,而是需要積極主動地核實、斟酌,進而做出修改與否的決定。
(二)能力保證
第一,學術能力。一般來說,學術期刊的作者是某一領域頗有研究的專家學者,呈現(xiàn)在編輯面前的文稿濃縮了專家學者的思想精華,因此要能夠做到恰當?shù)?、能動地行使修改權,學術期刊編輯就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學術能力,否則對相關領域的稿件就無法進行實質內容(如稿件選題、寫作質量、創(chuàng)新性等)的判斷,繼而無法對哪些內容能夠改、怎么改、如何修改才能保證既提升文章的學術質量又不歪曲、篡改作者的思想等問題很好地予以把握。因此,提升學術能力對于編輯在正當限度內能動行使修改權的意義重大。不過,因為編輯既有的知識結構和學術積累有限,不可能掌握稿件所涉及的所有專業(yè)領域,所以提高學術能力要求編輯能夠以“優(yōu)秀的學術研究者”[8]要求自己,持續(xù)進行學習和深度思考,更新和深化自身的知識結構,成為某一學科領域的專家。不僅如此,還要在“?!焙汀吧睢钡幕A上努力做到“廣”和“博”,不斷了解相關學科領域的發(fā)展動態(tài)和前沿成果,努力做到“?!迸c“博”的結合,從而更好地為所編校的稿件把好專業(yè)質量關。
第二,編校能力。對稿件進行編校是學術期刊編輯工作中的核心,為更好地保證能動行使修改權的實現(xiàn)且不逾越能動邊界,應該進一步提高編校能力。很明顯的是,編輯對文章的修改并不是簡單的“的”、“地”、“得”之間的修改,而是一項需要在各方面進行認真斟酌與核對的系統(tǒng)工程。這就需要編輯做到先“粗”后“細”,這里的“粗”不意味著編輯放棄編校原則,對存在的問題視而不見,而是首先從大的方面對稿件進行整體把握,如文章標題的擬定能否涵蓋全文意思、各級標題表意是否精準以及相互之間的邏輯聯(lián)系是否順暢、各部分論證是否合理等。在大的問題解決完之后再著手進行“細?!?,這要求編輯對文章從頭至尾進行細致審讀,包括使摘要的寫作更合乎要求、關鍵詞的設定更合理,并糾正文中錯別字和用錯的標點符號、細致推敲遣詞造句以及悉心核對引文注釋等。只有經過“先粗后細”的編校,才能既解決論證邏輯等大問題又不錯過如標點符號等小問題,使編校質量得到提高,“最終使稿件的主題思想更加鮮明、邏輯結構更加嚴謹、字句使用更加規(guī)范、數(shù)據材料更加準確”,[9]更能體現(xiàn)文章的創(chuàng)新性和學術價值,達到發(fā)稿要求。編校過程中的每個環(huán)節(jié)都考驗著編輯的編校敏感性和能力。這需要編輯在日常工作中做個“有心人”,不斷總結積累有關編校規(guī)范等方面的知識,經常翻閱工具書解決心中疑問,并能夠虛心積極地向其他編輯請教和學習,不斷提高編校能力。
第三,溝通能力。編輯所做的既是文字工作,背后更是與人打交道的工作。編輯行使修改權對稿件進行加工整理不是個人創(chuàng)作,而是在與作者對話,尤其是在出現(xiàn)論證不太清晰、邏輯不太周延、原始出處有待核實等情況時,編輯就不能想當然或“越俎代庖”代替作者寫作,此時就需要與作者進行溝通。要注意的是,一是溝通要及時進行,因為作者返修需要時間且編校過程中的修改也可能不止一次,而編輯出版具有時間限制,所以編輯要與作者溝通好修回的時間;二是掌握好溝通技巧和策略,編輯與作者在溝通時應當“因人制宜、因稿制宜,通過適當?shù)耐緩胶头椒ㄅc作者進行充分的溝通交流,認真聽取作者的意見,準確把握作者的思想脈搏,找準問題的關鍵點和突破口”。[10]既不盲目自大,也不妄自菲薄。如果遇到作者明確提出對文章原文不得進行修改的情況,編輯也不能將之作為消極對待修改權的理由,而忽略了文章中可能出現(xiàn)的政治問題、規(guī)范問題和常識問題,此時編輯應當堅持原則,要在前文所提出的限度之內積極協(xié)調??傊?,編輯與作者之間的溝通只有是真誠的、善意的,編輯的工作才能得到作者的理解,也才能調動作者的積極性,共同為提升文章的學術質量作出努力。
學術期刊編輯收到的學術文章只是“璞玉”,只有經過編輯的創(chuàng)造性“打磨”,才能成為“美玉”,更好地呈現(xiàn)給讀者。學術期刊編輯修改權的有限度能動行使問題,體現(xiàn)了編輯與作者之間關系的平衡,實現(xiàn)既能夠為編輯“減負”又能夠充分尊重作者發(fā)表權的良好效果,且有限度地能動行使修改權與編輯精益求精的追求并不沖突,這實際強調的是要注意修改權行使的“度”。把握好修改權行使的“度”是編輯實踐理性的體現(xiàn),需要編輯在實際工作中不斷地摸索,以更好地兼顧作者的利益和刊物的要求,并在客觀上推進學術研究的不斷深入和繁榮發(fā)展。
[1]徐雨衡.簡議學術期刊編輯修改權行使能動模式和被動模式的運用[J].中國編輯,2011,(4):61.
[2]編輯修改權的行使屬于“目的理性”的行動范疇。關于“目的理性”的問題,參見[德]馬克斯·韋伯著,顧忠華譯.社會學的基本概念[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3]自覺性、目的性和創(chuàng)造性是能動性的基本特征。參見顧乃忠著,主觀能動性研究[M].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1991.
[4]鄧正來.中國學術刊物的發(fā)展與學術為本[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5,(4):7.
[5]賈明.科技期刊編輯應正確行使修改權[J].編輯學報,2007,(4):19.
[6]郭紅明,繆文樺,曹莉.“有所為有所不為”——論學術期刊編輯修改權[J].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16,(1):85.
[7]熊錫源.編輯如何用好作品修改權[J].編輯之友,2010,(5):81.
[8]胡浩志,耿卓,鄧菁.專家審稿制度下學術編輯的職業(yè)定位與發(fā)展[J].出版科學,2016,(1):48.
[9]申海菊.編輯加工活動中修改權與編輯的人格追求[J].編輯學報,2010,(6):481.
[10]吳永華.論科技期刊編輯的溝通能力建設[J].編輯學報(增刊),2011,(12):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