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鳴
?
《中國名師》的教育信仰
●羅鳴
法國哲人笛卡兒曾說:讀一本好書,就是與許多高尚的人談話。也有人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一位智者進行心靈的交流。也曾有人這樣形容讀書:“閱讀不能改變人生的長度,但可以改變人生的寬度;閱讀不能改變人生的起點,但可以改變人生的終點?!苯┠?,因職責所系,我一直通過閱讀為自己“充電”,力求自己的精神源泉擁有源源不斷的“活水”。至今,給我啟迪最深的便是《中國名師》教育叢書系列,它就像一位智者,循循善誘地引我向前。
《中國名師》系列內容涵蓋廣泛,包括教學藝術、個性教學、示范課堂、育人魅力等多方面。其中有一篇名為《用心演奏美麗樂意》的文章,講的便是語文大師支玉恒的故事。原來,富于傳奇色彩的語文大師支玉恒,快40歲才由體育教師轉做語文教師,結果一鳴驚人,一踏上講臺便教出了自己的個性。他在“以讀為本”“自主參與”“語感訓練”“合作探究”“個性培養(yǎng)”等方面都有其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他的教學展示了“開放而有序”的語文課堂結構,創(chuàng)設了他本人所提倡的“享受教學”“享受學習”的教學情境。
誠然,支老師教學“簡化”。在《匆匆》這節(jié)課上,他簡化了教學手段、也簡化了教學步驟。課上沒有過多的環(huán)節(jié),也沒有過多的問題,僅僅讓學生讀課文,與文本進行對話。在不知不覺中,讓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提高了閱讀的能力和習慣。
誠然,支老師在“用心”做教育。在《匆匆》的教學中,用心靈誦讀、用心靈傾聽、用心靈傾訴是這堂課的主線。課堂上,他這樣啟發(fā)學生:“我們學習這類包含作者內心世界的文章,也應該像作者那樣,用心靈去閱讀、去體會,去感受,去領悟?!贝髱熌恰坝眯膯l(fā)式”的教學藝術,猶如醍醐灌頂,給我?guī)砹酥T多思考。
于是,在《中國名師》這本書里,我獲得了我職業(yè)生涯的第一筆財富——教學的藝術不在于絞盡腦汁、花樣百出,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如果我也像支老師那樣刪繁就簡、洗盡鉛華,那么我也能在教學之路上演繹出屬于我的美麗的樂意,不是嗎?
《中華名師》系列就像一位向導,在了解于永正、竇桂梅、孫雙金、薛法根等名師的過程中,我更深刻地理解了教育。
當我在教學工作中有所突破,沾沾自喜時,它借魏書生、華應龍、孫雙金等大師告訴我:“創(chuàng)新和超越”才是一份通行證。一個成功的教師只有終身學習,不斷改善教學機智,施愛于生,才更值得敬佩。于是,我收起自己的自負,向著更新的高度沖刺——做人只有不斷創(chuàng)新、不斷超越才能獲得更多的機遇。當我為班里的叛逆學生而苦惱,糾結萬分時,它借特級教師霍懋征的事跡教導我:“放寬胸懷,學會等待”;當我為后進生的學習成績憂心時,它又借特級教師鮑當洪指引我:“用愛心點亮學生心中的明燈”;當我為構建良好師生關系而無頭緒時,又是它借模范教師殷雪梅教給我:“用微笑贏得學生的微笑”……
正是這一次次的教誨,讓我變得豁達而釋然,我為擁有這樣一位“智者”而感到慶幸。它告訴我:學習名師不盲目,不要在名師的光環(huán)下迷失自我;名師的成長靠的是自己幾十年如一日的耕耘和積淀;面對名師的教育思想、教學理念,我們應該保持足夠的理性;名師的教學理念與方法要把它放在具體的教學環(huán)境中實踐和論證;學習名師要抓住精髓。
齊白石曾經說:學我者生,似我者死。我們在向這些大師們學習的時候,切忌表面模仿、切忌表面復制。作為學習者的我們,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我們不僅要學習名師的講課,還要認深入研究那教學片斷,直至舉一反三,活學活用。
與這位“智者”交談已然成為我職業(yè)生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本書能給一個人帶來的改變是無窮盡的,讀書如同做人,要堅持不懈并有自己的目標與方向,生而為人,即使不能非富即貴,也可以做一個富裕的讀書人,“腹有詩書氣自華”,當今的教育現狀,正需要有信仰的人去改變。
(作者單位:宜城市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周小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