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茗弈
【摘要】《燭之武退秦師》作為高中生接觸到的第一篇文言文,其教學(xué)意義遠非僅僅掌握重點文言詞語及特殊文言句式。本文試圖通過分析燭之武的勸諫藝術(shù),找到與新課標(biāo)高考大綱中考查“語言表達簡明、連貫、得體、準(zhǔn)確、鮮明、生動”這一要求的契合點,達到“立足文本,服務(wù)高考”的目的。
【關(guān)鍵詞】燭之武退秦師 勸諫藝術(shù) 語言得體準(zhǔn)確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1-0105-02
《燭之武退秦師》是人教版新課標(biāo)高中《語文?必修1》第二單元中的第一篇文言文,言簡而意豐,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它不僅是一篇藝術(shù)性較強的史傳文章,更是一篇展示完美勸諫游說藝術(shù)的典范文章。那么,成功的勸諫游說,該具備哪些條件呢?就《燭之武退秦師》一文來看,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創(chuàng)建融洽和諧的談話氛圍
成功勸諫的前提是使被勸諫者愿意聽勸諫者說話,燭之武見到秦穆公后并沒有慷慨陳詞,展示鄭國君臣同仇敵愾、誓死一戰(zhàn)的決心,因為那只會激起秦穆公的怒氣,加速鄭國滅亡。燭之武當(dāng)然明白這一點,因此他坦誠地說道:“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边@番示弱迎合了秦穆公這位入侵者的自大傲慢心理,使秦穆公解除了戒備心理,談話的氣氛隨之輕松。緊接著,燭之武話鋒一轉(zhuǎn),“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彼坪踉捴杏性?,不由得秦穆公不聽下去。良好的開端奠定了此次勸諫的感情基礎(chǔ),成功近在眼前。
二、抓住解決矛盾的關(guān)鍵所在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離。”燭之武緊緊抓住了“利”字做文章:秦、晉圍鄭,完全與秦?zé)o關(guān),秦國所以出兵,一是與晉國有同盟關(guān)系,二是秦穆公想借此撈一把以擴張自己的勢力。當(dāng)他知道亡鄭只能對晉有利,而對秦不僅毫無好處反而有害的時候,他就會不惜跟同盟軍決裂,反過來幫助鄭國。燭之武正是抓住了這一關(guān)鍵,大談而特談亡鄭于秦不利,存鄭于秦有大利,從而使得秦穆公心動,堅決退兵。
三、設(shè)身處地為對方著想
勸說他人的目的無非三種:利己、利他、既利己又利他。這其中,利己目的的勸說最為艱難。燭之武卻巧妙地將一場以利己(利鄭國)為目的的勸諫轉(zhuǎn)化為表面上是利他(利秦國)行為的勸諫,且道理淺顯明白:亡鄭對秦?zé)o利而有小害;舍鄭于秦?zé)o害而有小利;就未來看,晉亡鄭后野心未泯,恐將對秦有大害。這一番談話無一不是為秦國的現(xiàn)在及將來做打算,燭之武娓娓道來,不能使一代霸主秦穆公不為秦國的將來做打算。
四、巧用多種勸諫技巧
燭之武的確是“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之將傾”的風(fēng)云人物,他在游說中采用了“以退為進”“偷換概念”等多種論辯技巧。明明是要保全鄭國,卻在游說過程中對鄭國的安危只字不提,而是處處談到秦國的利益,不知不覺中達到了“存鄭”的目的,是為“以退為進”;而由晉惠公曾經(jīng)“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的背信棄義推知晉惠公的哥哥晉文公將來也會背信棄義,邏輯上的荒謬被一個可以涵蓋晉國所有君王的含混稱呼“晉君”輕輕巧巧地掩蓋了,不露痕跡,是為“偷換概念”……邏輯的魅力在此,語言的魅力在此!
以上所說的是燭之武勸諫成功的內(nèi)在因素,其實,成功的游說還依賴于地利、人和,燭之武游說秦穆公也不例外。
首先說地利。秦晉圍鄭,鄭形勢危急,但秦晉兩軍卻分兵駐扎,“晉軍函陵,秦軍氾南”,正是這一有利的地理優(yōu)勢,才使?fàn)T之武有機會單獨與秦穆公接觸,才可能游說成功。
其次說人和。燭之武在正確的時間遇到了兩個勉強算是“正確”的人,使得他此次游說成功。一是善于納諫、勇于自責(zé)的鄭文公?!拔岵荒茉缬米?,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表面上看,鄭文公是一個禮賢下士、從諫如流的君主?!叭秽嵧觯右嘤胁焕??!毖酝庵饩褪牵耗闳ヒ娗啬鹿?,是幫我的忙也是幫你的忙,你如果不肯幫忙,對你也沒有好處。話里含有威脅的意味。其實,鄭文公本身就不算是什么明君,當(dāng)年慢待重耳,就可看出他是個目光短淺又自私的人,如今來求燭之武,也不過是無計可施、孤注一擲罷了。雖然鄭文公在大兵壓境、事到臨頭才開始低姿態(tài)求賢,未免心有不誠,但畢竟這也多多少少使得燭之武那因懷才不遇而滿腹怨懟的心得以暫時平復(fù)。二是慧眼識英雄的伯樂——佚之狐。“國危矣!若使?fàn)T之武見秦君,師必退!”短短的一句話,肯定了燭之武的力挽狂瀾的過人能力。一個眼光獨到、知人善薦的伯樂形象躍然紙上。當(dāng)然,翻翻史料,這個“伯樂”的真實動機或許會讓人沮喪?!皣R?!”那么鄭國到底危險到什么地步了呢?此時,叔詹作為替罪羊已經(jīng)被殺。當(dāng)年,重耳(即后來的晉文公)流亡經(jīng)過鄭國,“鄭文公亦不禮焉。叔詹諫曰:‘臣聞天之所啟,人弗及也。晉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將建諸!”叔詹曾勸鄭文公對重耳,要么待之以禮,要么殺了他,以絕后患。鄭文公未聽,終致禍患。發(fā)生在公元前630年的秦晉圍鄭事件,晉文公最初提出的要求就是要鄭國交出叔詹,鄭國也迅速響應(yīng),殺了叔詹以討好晉文公,但晉文公還是未退兵,而是進一步要求鄭文公出城來見,要當(dāng)面羞辱于他。因此,勸退秦師這件事太過兇險,無人敢承擔(dān)。據(jù)史料記載,叔蹇曾向鄭文公舉薦佚之狐去說服秦穆公。但佚之狐確實是“一只狐”,他有自己的小算盤:只身入虎狼之地,對自己能否說服秦穆公沒有把握,如果惹惱了秦穆公,自己掉了腦袋不算,還可能毀了一世英名。而讓燭之武去,既能提高成功的幾率,又能在成就燭之武的同時自己也落個“伯樂”的美名……但無論如何,正是佚之狐的“若使?fàn)T之武見秦君,師必退!”這句貌似憂國憂民實則狡猾推諉的話語,給了燭之武一個難得的機遇,給了歷史一筆靚麗的色彩。
《普通高等學(xué)校招生全國統(tǒng)一考試大綱》中對于“語言文字運用”部分有考查“語言表達簡明、連貫、得體、準(zhǔn)確、鮮明、生動”的要求,其實在實際教學(xué)中,把《燭之武退秦師》作為案例,也是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