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梁啟超與漢語中的日語譯詞

      2016-03-16 10:20:34何紹斌楊曉雨劉娣
      時代文學·上半月 2015年12期
      關鍵詞:催化梁啟超

      何紹斌 楊曉雨 劉娣

      摘 要:多數(shù)學者認為,中國開始大量接觸日語譯詞是從梁啟超(1873-1929)于日本橫濱創(chuàng)立《清議報》開始的。日本幕府執(zhí)政時期,外國的侵略使日本遭受重創(chuàng)。明治維新以來,小國日本迅速崛起,躋身于世界強國之列。梁啟超認為中國應該積極借鑒日本改革經(jīng)驗,模仿日本學習西方,所以在他的著作中,他積極使用日語譯詞,對日語譯詞在中國的傳播和推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梁啟超;日語譯詞;傳播推廣;催化

      引言

      有關研究梁啟超的文章可謂汗牛充棟。國內(nèi)出版的有關梁啟超的書籍共計360多部,論文1200多篇。[1] 對于他的研究,不僅限于本國,海外學者也紛紛把他當作研究對象。但是這些著作中大部分都是偏重其文學方面,至于他譯學方面的研究則寥寥無幾,即使有,也只是簡單提及日語譯詞,沒有深入研究日語譯詞在文化傳播中發(fā)揮的作用。在為數(shù)不多的相關研究中,大部分都聚焦于他在翻譯理論和翻譯實踐中做出的貢獻,而關于梁啟超與漢語中的日語譯詞關系的研究則少之又少。正如勞隴所說:“我國的翻譯理論者,對于這樣一份寶貴的遺產(chǎn),至今還沒有能夠進行系統(tǒng)的研究而擷取其精華,這實在不能不引為憾事”。[2]相較而言,對同樣在日語譯詞傳入中國方面產(chǎn)生影響的嚴復等人的研究中不僅有關于他本人主要的翻譯觀、翻譯理論的研究,也有對具體譯詞的研究,比如說向仍東在《嚴譯新詞探究》中,沈國威在《近代中日詞匯交流研究》中專設一章,寫了嚴復的譯詞與新國語的呼喚,深入探討嚴復譯詞流傳或消亡的原因。而關于研究梁啟超對待外來詞的情況則很少。

      有鑒于此,本文擬探討梁啟超作為中間橋梁,在中國傳播和推廣日語譯詞中做出的巨大貢獻。

      一、梁啟超的翻譯思想

      在翻譯理念上,首先,梁啟超看到“中國官局舊譯之書,兵學幾居其半”;“今將譯書而譯,當知西人之所強者兵,而所以強者不在兵”[3]。就是說,當時中國官局所譯之書大多為兵學之書。但是,雖然當時西方兵學突出,可是西方強盛的主演原因并不在于兵學,我們應該學習那些真正使西方強大起來的書籍,即“則當譯之本”[4]。所謂當譯之本,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四個方面:(一)“當以盡譯西國章程之書,為第一義。西國各種之章程,類皆經(jīng)數(shù)百年、數(shù)百人、數(shù)百事之閱歷,而講求損益,以漸進于美備者也”;[5](二)“學校為立國之本,則宜取其學堂定課之書”。[6] 科教興國,翻譯西方學校的教科書,學習他們的教育理念; (三)“夫政法者,立國之本也。必盡取其國律、民律、刑律等書,而廣譯之”。[7] 學習西方治國經(jīng)驗,維護社會穩(wěn)定;(四)“史者,所以通知古今,國之鑒也。”[8]以史為鏡,讀史明智。

      其次,他提出“定公譯之例 ”[9],即統(tǒng)一翻譯名詞術語,使翻譯者遵循這個定例。他對人名、地名、官制、名物、度量衡、紀年等都做了統(tǒng)一的說明。地名、人名只需“為記號而設,求其舉此號,而聞者知為何人何地足矣”。[10]官制的話,因為單用音譯看不出職位的職能,所以,能意譯就意譯,不能意譯,采用音譯。至于名物,中國本國有的器物,就以中文名字命名;中國沒有的,就參考已譯書籍,選擇常用譯法。國內(nèi)沒有也未被翻譯過的,就按照它的功能本質來命名。度量衡方面,“列國并立,則衡量必不一,列國既通,則必于其不一者,而思所以一之。取萬國之律度量衡,列為一表:一英尺為中國若干尺,一英里為中國若干里?!盵11]把外國的度量衡換算成國人熟知的度量單位。從紀年來說,“凡記某國之事,則以其國之紀年為正文,而以孔子生年,及中國歷代紀年旁注于下?!盵12]

      最后,他號召培養(yǎng)“養(yǎng)能譯之才”[13],即“凡譯書者,于華文、西文及其所譯書中所言專門之學,三者具通,斯為上才;通二者次之;僅通一則不能以才稱矣”。[14] 想成為真正的翻譯人才,僅精通中西雙語是不行的,還需要某個學科的專業(yè)知識作支撐。與此同時,他也十分重視留日學生的翻譯團體,他曾在《清議報第一百冊祝辭并論報館之責任及本館之經(jīng)歷》中評論當時(1901年)的譯書匯編社說:“客冬今春以來,日本留學生有《譯書匯編》、《國民報》、《開智錄》等之作?!蹲g書匯編》至今尚存,能輸入文明思想,為吾國放一大光明,良好珍誦。”[15] 在他的影響下,赴日學生日益增多,正如梁啟超《行人失辭》所說:“現(xiàn)計諸生來者,數(shù)以逾四五百人……東京現(xiàn)時留學生數(shù)百人中,由官費者不過強半耳。其余則自備資斧,茹根嘗膽而來,而近數(shù)月來陸續(xù)渡航者,幾乎無船無之”[16]。這些留日學生回國后以日文為工具和中介, 積極學習和翻譯西方社會科學名著,在翻譯時以更好傳播西學為主,并不拘泥于用詞是中國已有詞匯還是日譯新詞,推動了日語譯詞在中國的傳播。

      此外,梁啟超重視利用報刊宣傳西學,他首先于1898年在日本橫濱創(chuàng)辦《清議報》,以“主持清議,開發(fā)民智”為宗旨,一面抨擊慈禧太后為首的封建頑固派,一面頌揚光緒皇帝。此外,該報大量介紹西方資產(chǎn)階級政治學說,每月發(fā)行3次,共出了100期,影響尤為廣遠。于1901年12月停刊后,又在1902年2月創(chuàng)辦了《新民叢報》 ,它繼承《清議報》的宗旨和特色,以更大的規(guī)模來介紹日譯西學,直至1907年停刊為止,共出96期。不僅重視報刊宣傳,他也很看重譯書局的作用,于是,在他的引領下,翻譯、出版日文書籍的機構如雨后春筍般爭先冒出,包括商務印書館、譯書匯編社、廣智書局、教育書籍出版社等。

      二、梁啟超推廣日語譯詞的動機

      梁啟超早年時期便具有維新思想,甲午戰(zhàn)爭的失敗使他更加相信以維新思想為指導,加速變革的重要性。

      他在1896年8月9日在上海與汪康年一起創(chuàng)辦了《時務報》 ,這是維新運動時期維新派最重要的、影響最大的機關報。梁啟超為《時務報》撰寫政論,積極活躍在政治舞臺,傳播新思想,在愛國知識分子和一部分開明官僚中引起強烈反響。1898年甲午戰(zhàn)敗,中國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允許在華設廠等一系列不平等條件,加劇了中國的民族危機,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再加上西方列強為滿足本國利益,紛紛把目光聚焦到中國,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主權受到前所未有的危機,這更加堅定了梁啟超向西方學習的決心。

      但在當時的時代條件下,直接譯西書難度高、時間長、效率低。日本作為與我國一衣帶水的國家,在明治維新期間,通過日譯西書,學習歐美科技文化等,使其迅速躋身于世界強國。且大多數(shù)日本漢字都是以漢語為雛形而創(chuàng)制的,“日本與我為同文之國,自昔行用漢文,自和文肇興,而平假名片假名等,始與漢文相雜廁,然漢文猶居十六七” [17]。梁啟超認為日語與漢語同文同種,易懂易學,“茍能強記半歲,無不盡通者。以此視西文,抑又事半功倍也。”[18] 因此,他認為中國人讀日譯西書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東渡日本,通過借鑒日本,向西方學習,提升國力。

      三、梁啟超對日語譯詞的傳播

      在日語譯詞傳入中國的過程中,有些譯詞消亡了,有些譯詞流傳下來了。梁啟超在向中國傳播這些譯詞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本文以“經(jīng)濟”、“社會”、“國家”和“自治”這四個詞為例,簡要探討梁啟超在日語譯詞傳入中國中所起到的橋梁作用。

      “經(jīng)濟”一詞在公元4世紀初東晉時代就已正式使用了,如《晉書·長沙王乂傳》載,“八王之亂”期間,長沙王司馬乂(277-304)致書其弟成都王司馬穎(279-306),稱他們“同產(chǎn)皇室,受封外都,各不能闡敷王教,經(jīng)濟遠略”。《晉書·殷浩傳》稱贊殷浩(303-356)“足下沉識淹長,思綜通練,起而明之,足以經(jīng)濟”。[19] 它是“經(jīng)邦”、“經(jīng)國”和“濟世”、“濟民”,以及“經(jīng)世濟民”等詞的綜合和簡化,含有“治國平天下的意思”。在《古代漢語大詞典》中的意思為“‘經(jīng)世濟民;治理國家,杜甫《上水遣懷》書‘古來經(jīng)濟才,何事獨罕有。《宋史·王安石傳論》:‘以文章節(jié)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經(jīng)濟為己任。”。[20] 而我們現(xiàn)在使用的“經(jīng)濟”明顯和古代使用的已經(jīng)有很大區(qū)別。這主要是因為這個詞流入日本之后,日本人在明治維新期間學習西方文化,翻譯西方書籍時,借用這個詞來翻譯西文中的“Economy”,并賦予它新的含義。中國學者在譯“Economy”時,雖然當時最一般的譯詞是理財,但是大多數(shù)學者持有不同的觀點。我們以梁啟超和嚴復的討論為例,嚴復將其譯為“計學”,然而,梁啟超提議將其譯為“政術理財學”或者“平準學”。雙方爭持不下。后來,《新民叢報》第7 號提出譯為“生計學”,最后梁啟超認為“暫用‘生計,以待后賢”。[21]提到“經(jīng)濟”的來源時,嚴復提出“日本譯之以經(jīng)濟”,[22]由此看出,他認為“經(jīng)濟”是日本譯詞。梁啟超也同樣認為“經(jīng)濟”是日本譯語。初期使用“經(jīng)濟”時都會標注“日本譯”。“以天演家物競天擇、優(yōu)勝劣敗之公例推之,蓋有欲已而不能已者焉。故其爭也,……,非屬于政治之事,而屬于經(jīng)濟(用日本名,今譯之為資生)之事。” [23]經(jīng)濟”現(xiàn)代的意思除了“經(jīng)世濟民”外,還有“ ①國民經(jīng)濟的總稱,也指國民經(jīng)濟的各部門,比如:工業(yè)經(jīng)濟等;②對國民經(jīng)濟有價值或影響的,比如:經(jīng)濟作物;③耗費較少而獲益較大,如:經(jīng)濟實惠的家用轎車?!盵24]啟超在“經(jīng)濟”一詞廣泛使用于中國方面,起到了不可小覷的作用,從下面兩張圖表中可見一斑:[38]

      圖1 中國采用的“經(jīng)濟”與“生計”

      圖2 梁啟超采用的“理財”、“生計”與“經(jīng)濟”

      如圖2所示,梁啟超在1906年使用“經(jīng)濟”一詞的頻率是1896年以來的最高峰,他在當年《民報》的論戰(zhàn)中積極使用“經(jīng)濟”。這對論戰(zhàn)的讀者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如圖1所示,在1906年,中國采用的“經(jīng)濟”一詞首次達到高峰。梁啟超在1907年對“經(jīng)濟”的使用達到了低值,同年,中國使用“經(jīng)濟”的頻率也相應減少。在1909年后的一段時期,梁啟超使用“經(jīng)濟”的頻率低于“生計”,同樣的,中國也出現(xiàn)了這種變化。在1911年,梁啟超和國人使用“經(jīng)濟”的頻率又達到了低值??梢姟敖?jīng)濟”一詞在中國的傳播和使用變動幾乎完全吻合梁啟超的推廣力度。

      另外,“社會”一詞的演變過程也是中日譯詞競爭的范例。中國古代就有“社會”這個詞,不過過去的和現(xiàn)在的意思已經(jīng)發(fā)生了變化,古代的意思是“‘舊時鄉(xiāng)村學塾逢春、秋祀社之日或其他節(jié)日舉行的集會,如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秋社》:‘八月秋社……市學先生預斂諸生錢作社會,以致雇倩祇應、白席、歌唱之人。歸時各攜花籃、果實、食物、社糕而散。春社、重午、重九,亦是如此?!盵25]

      但是,因為日本將這個詞借來翻譯西文“society”,詞義發(fā)生了變化,所以現(xiàn)在的意思是“①由一定的經(jīng)濟基礎和上層建筑構成的整體。②泛指由于共同物質條件而互相聯(lián)系起來的人群。”[26]梁啟超在“社會”一詞重新傳入中國中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他在《新民叢報》第三年第一號(1904)開始,設置了“新釋名”欄目,“社會”一詞也在這個欄目中出現(xiàn)過,“社會者眾人協(xié)同生活之有機的有意識的人格的之渾一體也……中國於此字無確譯?;蜃g為群?;蜃g為人群。未足以包舉全義。今從東譯”[27]。他還在《新民叢報》中專設一欄講“社會學”,并有六章,分別是“(一)原人狀態(tài)、(二)社會與境遇、(三)社會之起原、(四)社會之發(fā)達、(五)社會之性質、(六)社會之目的”[28]。

      像這樣的詞,還有國家、自治等。“國家”在古漢語中是“① 諸侯稱國,大夫稱家。如《孟子·離婁上》:‘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國家。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趙歧注‘國謂諸侯之國,家謂卿大夫之家也。② 指皇帝” [29],在現(xiàn)代漢語中,它的解釋為“① 階級統(tǒng)治的工具,同時兼有社會管理的職能。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diào)和的產(chǎn)物和表現(xiàn),它隨著階級的產(chǎn)生而產(chǎn)生,也將隨著階級的消滅而自行消亡。② 指一個國家的整個區(qū)域。” [30] 梁啟超曾經(jīng)在新民叢報中提到“國家之於國民也其恩輿父母同蓋?!盵31] “一曰對於一身而知有國家;二曰對於朝廷而知有國家;三曰對於外族而知有國家;三曰對於世界而知有國家。” [32]

      同樣的,“自治”在古漢語中是“自己治理自己。如《三國志·魏志·毛玠傳》中‘使天下人自治,吾復何為哉!” [33],在現(xiàn)代漢語中,意思為“民族、團體、地區(qū)等除了受所隸屬的國家、政府或上級單位領導外,對自己的事務行使一定的權力?!?[34] 比如梁啟超在《新民叢報》中的“以地方自治為立國之本”“而不聼民自治也,救之之道,聼地方自治而已。” [35]。

      不僅如此,梁啟超還在《清議報》上親自主筆,翻譯了日本作家柴四郎的政治小說《佳人奇遇》,并且為這部翻譯小說寫了一篇序《政治小說〈佳人奇遇〉序》。在國內(nèi)引起很大反響,在傳播日語譯詞的同時,也把中國文學翻譯事業(yè)推上了高峰。此外,他還創(chuàng)作了我國第一部政治小說——《新中國未來記》,又一次地在中國引起了轟動?!霸谖魵W洲各國變更之始,其魁儒碩學、仁人志士往往以其身所經(jīng)歷,及胸中所懷政治之議論,一寄之于小說”。[36] 所以他號召有識之士致力于翻譯政治小說,聯(lián)合同志在上海創(chuàng)辦大同譯書局,以維新政法為政治目標?!耙宰g書為強國第一義……本局首譯各國變法之事,即將變未變之際一切情形之書,以備今日取法?!盵37]

      四、小結

      甲午戰(zhàn)爭失敗后,中國領土、領海等主權均受到嚴重侵犯,民族危機空前加深。作為愛國人士,梁啟超急切地想通過學習西方思想來改變中國當時的局勢,于是,他把目光投向了日本這個成功學習西方、國力顯著增強的國家。

      他積極提倡學日語、譯日書,通過翻譯翻譯小說,將日語譯詞傳入中國。

      在翻譯思想方面,梁啟超提出了“則當譯之本”、“定公譯之例”和“養(yǎng)能譯之才”的理念,并重視報刊、譯書局等翻譯陣地的作用。

      至于推廣日語譯詞的動機方面,由于他一開始就有維新思想,甲午戰(zhàn)爭的失敗促進這一想法更好地貫徹在實踐當中,再加上前文所述的諸多因素,他最終選擇了日本。

      日本在學習西方的過程借用古漢語詞匯來翻譯西方的部分詞語,并賦予這些古漢語新的含義。梁啟超在將日本著作翻譯成中文書籍時,大量使用這些日語譯詞,甚至專門介紹它們的新義、新用法,使社會大眾慢慢地了解到日語譯詞。這些譯詞漸漸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可見,梁啟超在日語譯詞傳入中國的過程中扮演著催化劑和橋梁的作用,為國人向西方學習提供了一個捷徑,對中國現(xiàn)代哲學、社會政治學、經(jīng)濟學、歷史學、文學以及現(xiàn)代漢語的形成等都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

      參考文獻:

      [1]李喜所.梁啟超與近代中國社會文化[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834.

      [2]勞隴.“意譯論——學習梁啟超先生翻譯理論的一點體會”[J].外國語,1996,4:60.

      [3]——[13]羅炳良.變法通議[M].北京:華夏出版社, 2002:144-156.

      [14]蔣林.論梁啟超的翻譯主張及其譯學貢獻[M].韶關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8,2(29).

      [15]飲冰室文集類編,上[M].第794頁.

      [16]實藤慧秀著,譚汝謙、林啟彥譯.中國人留學日本史[M].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2:33.

      [17]《飲冰室合集 文集之一》,“論譯書”,第76頁.

      [18]梁啟超,“變法通議”,載梁啟超全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50.

      [19]鄒進文,張家源.Economy、Economics中譯考:以“富國策“”理財學“”計學“”經(jīng)濟學”為中心的考察[J].河北經(jīng)貿(mào)大學學報,2013,7.

      [20]徐復等.古代漢語大詞典(新一版)[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5:1434-1435.

      [21]梁啟超.新民叢報第八號[M].1902,5:98-99.

      [22]劉群藝.“理財學”、“生計學”與 “經(jīng)濟學”—梁啟超的翻譯及其經(jīng)濟思想解讀[J].貴州社會科學,總304期 第四期,2015年4月.

      [23]梁啟超,《論近世國民競爭之大勢及中國前途》,第四節(jié),今日世界之競爭國民競爭也,1899年10月.

      [24]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六版):大字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682.

      [25]徐復等.古代漢語大詞典》(新一版)[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5:1900.

      [26]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六版):大字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1148.

      [27]梁啟超.新民叢報[M].第三年第二號,1904年,第113-115頁.

      [28]梁啟超.壬寅新民叢報匯編[M].新民叢報出版,1902:863.

      [29]徐復等.古代漢語大詞典(新一版)[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5:912.

      [30]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六版):大字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496.

      [31]《新民叢報》第五節(jié) 論公德 第9頁.

      [32]《新民叢報》第六節(jié) 論國家思想 第11頁.

      [33]徐復等.古代漢語大詞典(新一版)[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5:2003.

      [34]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六版):大字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1729.

      [35]梁啟超.新民叢報[N].公民自治篇,215.

      [36]陳玉剛.中國翻譯文學史稿[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9,8:42.

      [37]郭延禮.中國近代翻譯文學概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226.

      [38]金觀濤,劉青峰.從‘經(jīng)世到‘經(jīng)濟——社會組織原則變化的思想史研究[J].臺大歷史學報,2003,32:139-189.

      課題:本文是上海大學生創(chuàng)新活動計劃項目“近代譯詞與現(xiàn)代漢語的形成”的部分成果。

      編號:CXS201508003

      (作者單位:上海海事大學外國語學院)

      猜你喜歡
      催化梁啟超
      梁啟超中國通史撰述略考
      貌合神離:護國運動期間的梁啟超與日本
      近代史學刊(2020年2期)2020-11-18 09:11:34
      梁啟超:成為一個不惑、不憂、不懼的人
      海峽姐妹(2020年5期)2020-06-22 08:26:12
      多酸化學的研究及應用
      重視隱性德育關注心靈成長
      甘肅教育(2016年23期)2017-02-09 13:11:40
      二氧化氯組合工藝處理PTA工業(yè)化廢水的研究
      碳納米管在煙火藥中的應用
      文學經(jīng)典催化高教情商教育
      青年文學家(2015年8期)2016-05-09 13:41:06
      梁啟超的婦女觀研究
      文學教育(2016年27期)2016-02-28 02:35:11
      知命與努力:作為“新民”的梁啟超
      马尔康县| 武夷山市| 乾安县| 环江| 成都市| 建始县| 延长县| 太湖县| 东莞市| 邻水| 霞浦县| 雷山县| 临沧市| 申扎县| 祁连县| 遵义县| 佳木斯市| 青龙| 安达市| 延长县| 左权县| 漳浦县| 台山市| 石柱| 武山县| 台南市| 景泰县| 乐昌市| 云安县| 麟游县| 大埔区| 开江县| 余干县| 松阳县| 呼和浩特市| 老河口市| 阿拉善盟| 日照市| 佳木斯市| 宜黄县| 凤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