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臨海傳統(tǒng)宗祠裝飾風格的時代演變特征及成因初探

      2016-03-16 09:40:07滕雪慧
      臺州學院學報 2016年5期
      關鍵詞:柱礎臨海卷曲

      滕雪慧

      (臨海市博物館,浙江 臨海 317000)

      臨海傳統(tǒng)宗祠裝飾風格的時代演變特征及成因初探

      滕雪慧

      (臨海市博物館,浙江 臨海 317000)

      臨海保存有大量作為宗族物化象征的宗祠建筑。梁架與檐柱是臨海傳統(tǒng)宗祠的重點裝飾部位,集中體現(xiàn)出臨海傳統(tǒng)宗祠時代風格的遞嬗演變。臨海傳統(tǒng)宗祠無論梁端刻飾,還是柱頭雀替、柱礎都存在一個由穩(wěn)重、樸實到浮華、簡陋的變化趨勢,折射出區(qū)域社會的興衰和變遷。

      臨海;宗祠;梁架;雀替;柱礎

      臨海是東南沿海的一個小城市,明清間宗族社會發(fā)育成熟,至今臨海鄉(xiāng)間尚保存有大量作為宗族物化象征的傳統(tǒng)宗祠建筑。在本世紀初的全國第三次不可移動文物普查中,臨海市調(diào)查統(tǒng)計現(xiàn)存?zhèn)鹘y(tǒng)宗祠80余座。這些宗祠建筑匯聚了當時當?shù)刈羁季康墓に?,最華美的裝飾,代表了歷史時期鄉(xiāng)里公共建筑的最高水平。梁架與檐柱是宗祠中最重要的裝飾部位,本文嘗試從宗祠正廳明間梁架兩端刻飾與檐柱裝飾兩個方面考察臨海傳統(tǒng)宗祠裝飾風格的時代演變特征,并分析其社會成因。

      一、臨海傳統(tǒng)宗祠裝飾風格演變的考察

      (一)梁端刻飾

      臨海傳統(tǒng)宗祠屬于我國古代木構建筑體系,梁架是其主要組成部分。明間一般采用五架抬梁或插梁結構。作為主梁的五架梁梁端刻飾保持了時間上的延續(xù)性,具有系統(tǒng)考察時代特征的價值,且同一宗祠內(nèi)部的梁端刻飾通常是相同的,故本文以明間五架梁梁端刻飾為代表進行分析。

      五架梁梁端通常處理成圓弧形,美觀莊重。其梁端刻飾最基本的元素是兩葉向下卷草的外側草葉沿梁端圓弧延伸構成的圓形圖案。

      清代前中期,五架梁梁端加以刻飾的宗祠較少。張岙蔡氏宗祠五架梁端刻飾的卷草紋下部伸展出兩片子葉,頂端刻畫一個小圓,形似豆芽。

      嘉慶、道光時期臨海宗祠五架梁梁端加以刻飾的比例大大增加。從形態(tài)上來講,大部分的梁端卷草呈豆芽形,如牌門朱氏宗祠、芙蓉黃氏宗祠、汾川李氏宗祠等。少數(shù)梁端卷草出現(xiàn)一些變化,如下八年項氏宗祠梁端圓形卷草裝飾整體上較扁,草葉散開卷曲的幅度較大,兩葉卷草之間增加了一葉,外側草葉獨立刻畫卷葉,不再是簡單順沿梁端弧圓。新樓金氏宗祠五架梁端亦為較扁的圓形裝飾圖案,卷草三葉,外側卷草呈花瓣狀,卷草幾近首尾相連。

      下八年項氏宗祠與新樓金氏宗祠梁端卷草的發(fā)展趨勢在咸豐、同治時期得到了進一步的深入。卷草內(nèi)側草葉散開的方式多樣化,中間增加草葉,外側花瓣式草葉的刻畫更加向上延伸,與彎曲的卷草根部呼應。這種裝飾圖案可以稱為三葉花瓣式卷草紋。能夠確定為這一時期的宗祠中,絕大部分的五架梁端刻飾為這種圖案,如嵩浦李氏宗祠、后楊楊氏宗祠、開井金氏宗祠、穿山七年金氏宗祠、北澗羅氏宗祠、西莊朱氏宗祠等。

      光緒時期除了一小部分三葉花瓣式卷草外,出現(xiàn)了倒卷草,草葉由下向上延伸,如方家岙何氏宗祠,這也許是刻畫時沒有注意方向造成的。這一時期,卷草形態(tài)最重要的變化是內(nèi)側增加了更多的細弱草葉,以石佛洋徐氏宗祠、龍里楊氏宗祠最具代表性,可以稱為卷須花瓣式草葉紋。

      進入民國后,宗祠梁端刻飾多樣化,除少量三葉花瓣式卷草外,卷草紋形態(tài)出現(xiàn)各種變化,有的已經(jīng)超出了兩葉卷草的基本形態(tài),這些梁端刻飾可以稱為花樣卷草紋。如下高高氏宗祠梁端上方卷草根部卷曲成圓,與外側花瓣草葉相對稱;陳婆岙王氏宗祠梁端卷草根部卷曲,與外側草葉形成同心圓形態(tài);龍泉陳氏宗祠梁端卷草根部在下方,草葉肥厚,外側草葉呈花瓣式,外端還刻飾蝙蝠圖案;小芝何氏宗祠梁端卷草被壓縮到一角,卷草根部在下方,外側草葉順時針方向卷曲成同心圓;前塘朱氏宗祠兩端刻飾是兩束不同形態(tài)卷草的結合,完全脫離了兩葉卷草的形態(tài);廟西金氏宗祠梁端卷草根部卷曲呈同心圓,內(nèi)側增添了更多細弱草葉;包山包氏宗祠五架梁端處理成魚嘴形,整體裝飾圖案形態(tài)已發(fā)生質(zhì)的變化,卷草根部卷曲為同心圓,內(nèi)側草葉增多,一部分卷曲成同心圓,亦可視為兩束卷草的結合。

      從清前中期較為簡單的豆芽式卷草紋,到咸豐、同治時期三葉花瓣式卷草的發(fā)展,再到光緒時期的卷須花瓣式草葉紋的出現(xiàn),可以看出五架梁端刻飾存在一個花化、細化的趨勢。這種趨勢到民國時期發(fā)展到極致,出現(xiàn)了各式花樣卷草紋。

      表1 上文所引宗祠梁端刻飾統(tǒng)計表

      (二)檐柱柱頭裝飾及柱礎

      1、柱頭裝飾

      由于存在大量無法確定明確年代的清代晚期宗祠,同時也由于柱頭裝飾的延續(xù)性,我們無法得知柱頭裝飾風格轉(zhuǎn)變的具體年代。不過,我們?nèi)钥梢砸罁?jù)年代比較確切的宗祠,考察其中大的變化趨勢。

      臨海傳統(tǒng)宗祠的檐柱前經(jīng)常設有牛腿支撐挑檐枋,兩側設有雀替連接檐柱與檐檁。牛腿造型變化較小,這里主要討論雀替。

      從統(tǒng)計看,清代前中期,檐柱柱側全部采用雙直或單直斜撐??滴跄┠甑膹堘淌献陟簦柑嫖恢檬╇p直斜撐,直撐無刻畫,其下丁字為正常曲,直撐之間的插板僅端頭刻較小卷曲紋。檐柱前牛腿位置亦施雙直斜撐,結構與雀替位置的雙直斜撐相似,只是直撐上部不再承托平行的子雀替,而是直接承托固定挑檐枋的托木。乾隆時期宗祠數(shù)量也不多。這一時期檐柱雀替位置往往設有直木斜撐,但形式上有些變化。如下周周氏宗祠明間檐柱與檐檁之間的雙直斜撐,下面的丁字外觀上變得直而斜,直撐上刻平行直線。直撐之間的插板刻飾較深。后田金氏宗祠檐柱兩側為單直斜撐,下部丁字上承二升,直撐上又承子雀替,檐柱前為單直斜撐支撐挑檐枋,形制與檐柱兩側斜撐基本相同。

      結合民居看,臨海康熙以前的民居有明更鋪巷蔣氏民居和康熙時期傅濂故居兩處,柱頭皆使用直木斜撐??梢钥闯銮∫郧?,直木斜撐應是包括宗祠、民居在內(nèi)的臨海木構古建筑比較普遍的檐柱支撐形式。

      圖1 張岙蔡氏宗祠檐柱柱頭裝飾

      圖2 下周周氏宗祠檐柱柱頭裝飾

      嘉慶時期的隔溪吳氏宗祠明間檐柱雀替與之前的直木斜撐有了很大的不同,下部丁字斜直,上為卷曲花草紋承子雀替。樓下鄭氏宗祠檐柱雀替丁字上以蓮花托粗大“S”形獸紋,上再承雀替。牌門朱氏宗祠明間檐柱兩側為方折回紋雀替,下部雕刻站立人物。

      道光時期,坦頭呂氏宗祠明間兩側為“S”形雀替,面積較大,中間部分或為盤曲夔龍,或為盤曲龍,或為卷曲枝葉,上部的子邊線斜直,刻劃平行直線。水岙王氏宗祠、下八年項氏宗祠檐柱兩側為大面積的“S”形卷曲花紋雀替。嶺下劉氏宗祠檐柱設龍紋斜撐雀替,下面部分為三重龍頭斗,其上有大朵牡丹花托子雀替。汾川李氏與杜橋新樓金氏宗祠檐柱兩側為“S”形卷曲龍紋雀替。芙蓉黃氏宗祠檐柱設有夔龍雀替。

      這一時期也有少量其它形式的雀替。下灣葉氏宗祠檐柱兩側雀替為兩重子,上承卷云紋、方折回紋雀替,缺少了一般雀替的中間部分。王山頭王氏宗祠設弧形回紋雀替。北澗王氏宗祠明間檐柱設雙直斜撐,直撐上刻平行直線。

      從嘉慶、道光兩朝宗祠柱頭裝飾可以看出,直木斜撐逐漸減少,占主要地位的是面積較大的各式“S”形卷曲紋雀替,并開始出現(xiàn)一些小面積的回紋雀替。

      圖3 隔溪吳氏宗祠檐柱柱頭裝飾

      圖4 樓下鄭氏宗祠檐柱柱頭裝飾

      圖5 坦頭呂氏宗祠檐柱柱頭裝飾

      圖6 水岙王氏宗祠檐柱柱頭裝飾

      咸豐、同治時期的檐柱雀替發(fā)生了變化。此時依然有一定數(shù)量的“S”形卷曲紋雀替,如開井金氏宗祠、穿山七年金氏宗祠、北澗羅氏宗祠明間檐柱兩側依然為“S”形卷曲龍紋雀替。另一方面,體量較小的雀替逐漸增多。后楊楊氏宗祠雀替為卷花小雀替。大泛湯氏宗祠檐柱設有曲回紋雀替。偶爾還會有直木斜撐雀替出現(xiàn),如婁村李氏宗祠明間檐柱設雙直斜撐雀替,但與清早中期的直木斜撐風格差異較大,裝飾性極強,體現(xiàn)在下部丁字以及上部的子雀替中的栱子發(fā)生變形,中部插板的刻飾細而花巧。

      光緒時期承襲了咸豐、同治的發(fā)展趨勢,“S”形卷曲雀替仍占有一席之地,如殿前陳氏宗祠、方家岙何氏宗祠、橫路董氏宗祠、石鼓胡氏宗祠。弧形回紋雀替繼續(xù)增加,如嶺里錢氏宗祠、山頭何氏宗祠、大路章氏宗祠。此外,龍里楊氏宗祠檐柱兩側為較小的曲回紋雀替;石佛洋徐氏宗祠檐柱兩側為斜撐式曲回紋雀替。

      圖7 后楊楊氏宗祠檐柱柱頭裝飾

      圖8 龍里楊氏宗祠檐柱柱頭裝飾

      進入民國,宗祠檐柱不設雀替的情況大量增加,簡化的斜撐式雀替依然存在,如洋高山李氏宗祠?!癝”形卷曲紋雀替數(shù)量大減,但依然有少量宗祠采用極為復雜華麗的三層結構雀替,如小芝何氏宗祠檐柱雀替下部為站立人物,中部為“S”形卷曲龍紋雀替,上部則是流暢的卷草紋雀替。這一時期雀替形制以小型回紋雀替為主,如陳婆岙王氏宗祠、高莊田李氏宗祠、三份李氏宗祠、上宅李氏宗祠、上莊章章氏宗祠、龍泉陳氏宗祠、前塘朱氏宗祠、包山包氏宗祠、下莊朱氏宗祠等。

      圖9 小芝何氏宗祠檐柱柱頭裝飾

      圖10 陳婆岙王氏宗祠檐柱柱頭裝飾

      從以上對不同時期柱頭裝飾的考察,可以看出直木斜撐的使用主要在清早中期,以后呈現(xiàn)減少的趨勢,嘉慶、道光時期的柱頭雀替以“S”形卷曲紋雀替為主,裝飾上呈現(xiàn)出繁復、巨麗的審美特征。咸豐、同治時期出現(xiàn)了曲折回紋雀替,這種面積相對較小、結構簡單的雀替形式在光緒至民國初年被大量采用,“S”形卷曲紋雀替已較為少見。至民國晚期出現(xiàn)了一縷“S”形卷曲紋雀替的回潮,不過已是最后的回響。

      2、柱礎

      除了柱頭,柱礎也是檐柱裝飾的重要部分。柱礎即柱下的基礎,其主要功用在于將柱身所承荷載擴散于地面。柱礎一般為石質(zhì),可以阻隔地面潮氣,保護木質(zhì)檐柱?!爸A大約可分兩部:其上直接承柱壓地者為礎;在柱與礎之間所加之板狀圓盤為。其用法有二,有有礎無者,有兩者并用者?!保?]

      對于柱礎的統(tǒng)計表明,清代前中期,除了罐式以外,也會見到袋式、鼓式柱礎。如張岙蔡氏宗祠、蔣家山蔣氏宗祠均既有袋式也有鼓式柱礎。隔溪吳氏宗祠有鼓式、罐式柱礎。結合臨海較早時期的民居看,明代更鋪巷蔣氏民居、太平天國臺門內(nèi)民居以及清康熙時期的傅濂故居柱礎均為腹部居中的鼓式。此后無論是宗祠,還是民居,基本不再有袋式柱礎出現(xiàn),鼓式柱礎也較少。據(jù)此推測,袋式、鼓式為相對較早的柱礎形制。

      從嘉慶至同治時期,絕大部分柱礎為罐式,出現(xiàn)兩例燈籠式柱礎,即道光五年大田嶺下劉氏宗祠、咸豐六年后楊楊氏宗祠柱礎,其腹部上下向內(nèi)直收,呈燈籠狀。光緒至民國,出現(xiàn)了以下吳吳氏宗祠、包山包氏宗祠柱礎為代表的六例燈籠式柱礎,二例鼓式柱礎,其他均為罐式,表明光緒以后燈籠式柱礎數(shù)量有一定增加。

      綜上可知,袋式、鼓式柱礎是較早期的柱礎形式,而燈籠式柱礎則是清末民國時期的柱礎形式。這為臨海古建筑斷代提供了一個參照標準。袋式柱礎由于重心偏下,呈現(xiàn)沉穩(wěn)、重拙的審美特點;腹部在中間的鼓式柱礎則展示出端正、大方的風格特征;而燈籠式柱礎由于重心偏上顯得頭重腳輕,不夠穩(wěn)重,反映出求新求異的審美取向。

      圖11 張岙蔡氏宗祠柱礎

      圖12 蔣家山蔣氏宗祠柱礎

      圖13 嶺下劉氏宗祠柱礎

      圖14 下吳吳氏宗祠柱礎

      圖15 包山包氏宗祠柱礎

      通過以上對臨海傳統(tǒng)宗祠建筑構件裝飾風格的分析,可以看出無論是梁端刻飾,還是柱頭雀替、柱礎都存在一個由穩(wěn)重、樸實到浮華、簡陋的趨勢。

      二、社會成因分析

      臨海傳統(tǒng)平民宗祠開端于南宋,至明,隨著嘉靖朝準許民間得聯(lián)宗立廟,從此各省州縣紛紛建立祠堂家廟,“宗祠遍天下”,臨海的宗祠也得到較大發(fā)展。明末魯王朱以海據(jù)臨海監(jiān)國,臨海成為浙東抗清斗爭的政治中心,是罹受兵燹的重災區(qū)。清初的“遷?!币步o臨海帶來了巨大災難,“拆毀民房木料,沿邊造作木城。臨邑遷棄十有九圖?!保?]康熙十三年又有“甲寅之亂”,耿精忠據(jù)閩叛亂,浙江提督塞白理率兵援溫,經(jīng)臺,大掠臺城。《臨??こ橇质献谧V·重修大宗祠記》描述甲寅之亂時臨海社會狀況:“逆藩跋扈,侵凌我疆,王師徂遏,以斗大之區(qū)集百萬之旅,民居不足容,住及公廨。時米珠薪桂,卸屋材以爨。向來幾筵之地,竟成瓦礫之場。”明末清初改朝換代的兵火毀壞了絕大部分的宗祠建筑。臨海現(xiàn)已無清以前宗祠實物,所見傳統(tǒng)宗祠皆為清早中期至民國遺存,其裝飾風格的演變與這一時期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密不可分。

      隨著東南沿海反清復明斗爭漸歇,耿精忠等藩王叛亂的平定,清廷統(tǒng)治日漸穩(wěn)固。朝廷采取了一系列休養(yǎng)生息、恢復民生的措施??滴醵杲獬=院笥窒嗬^出臺免除雜役賦稅的政策。撰于康熙四十九年的《義城金氏大宗祠記》謂:“比年以來,恩詔頻頒,今年而蠲免其全,明歲而減征其七,湛恩汪,有加無已。固終綱目以來,未有之運會也?!敝链?,臨海又迎來了相對平靜的發(fā)展時期,社會經(jīng)濟逐漸恢復。經(jīng)雍正、乾隆朝的進一步發(fā)展,社會呈現(xiàn)出政治穩(wěn)定、經(jīng)濟繁榮的景象。

      在這種大背景下,宗族社會得到恢復和發(fā)展。清廷認識到扶植宗族對穩(wěn)定社會秩序的重要意義,大力支持宗族發(fā)展??滴蹙拍觐C布了《上諭十六條》,確定了宗族在基層行政與司法上的具體功能,使宗族發(fā)展日益政治化,普及化。臨海也不例外,整個區(qū)域社會被納入宗族管理體系,作為宗族象征的宗祠也得到空前發(fā)展。撰于康熙五十四年的《臨海大石殿前朱氏本支譜·大宗祠義》謂:“宋雖有景堂之建,而作者尚寬。迨今而家有大小宗祠矣?!笨梢娖鋾r臨海宗族社會蓬勃向上的態(tài)勢。此時,在經(jīng)濟實力上,宗族有足夠的能力建造富麗堂皇的宗祠。在政治勢力上,宗族對區(qū)域社會的控制是強而有力的,這導致其對區(qū)域主流文化控制需求的增強,而能宣揚宗法精神的宗祠裝飾正是這種文化控制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這個層面上,宗族對宗祠裝飾文化影響力的需求是強烈的。此時宗族在政治、經(jīng)濟與文化精神上的強勢與自信正是造成宗祠裝飾穩(wěn)重、樸實的關鍵原因。此外,盛世之下,包括臨海在內(nèi)的廣大民眾在心理亦是自信而穩(wěn)定的,形成了社會群體華麗但不失穩(wěn)重的時代審美傾向,這也是形成宗祠裝飾風格時代特征的重要因素。

      社會發(fā)展相對好轉(zhuǎn)的狀態(tài)至嘉慶時開始逆轉(zhuǎn)。咸豐年間,社會混亂日益嚴重,民變兵亂不絕于書,社會混亂不斷加劇,土匪橫行跋扈,普通民眾失去了社會秩序的憑依。面對外界的壓力和沖擊,宗族團結御敵自保變得重要。此外,清代晚期臨海資源與人口失調(diào)的壓力也是前所未有的。臨海本身可耕地就不多,人多地少的矛盾日漸突出。社會的混亂以及人口增加帶來的激烈生存競爭,促進了清晚期宗族社會的繼續(xù)發(fā)展。但隨著整體國勢的衰頹,宗族經(jīng)濟實力已大不如前,在宗法文化上無力進取,僅追求維持基本的社會控制。

      從嘉慶、道光時期至光緒、宣統(tǒng)年間,臨海傳統(tǒng)宗祠梁端卷草刻飾從規(guī)整到松散、夸張、變形的演變十分明顯,檐柱裝飾也趨向細小、花巧。這正是清晚期國運日漸式微,地域宗族社會走向沒落,民眾心理出現(xiàn)浮躁焦慮狀態(tài)的體現(xiàn)。

      民國是一個混亂無序、充滿苦難的從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轉(zhuǎn)型的時代。宗族、宗祠存在的基礎被動搖,傳統(tǒng)宗族社會趨向瓦解。在制度層面,民國政府于1929年至1930年頒布了新的律法,“廢除了傳統(tǒng)的宗祧繼承制度,同時規(guī)定一夫一妻制、男女經(jīng)濟地位平等,否定了幾千年中國家庭社會以父權為中心的宗法觀念,使宗族制度失去了舊有的法律保護和政府庇護?!保?]在思想層面,自由、平等、人權思想被人們接受,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宗族、宗祠被受新思潮影響的人們視作封建毒瘤,是中國走向解放的阻礙。大量宗譜材料記載了當時社會變革給宗族、宗法所帶來的巨大沖擊?!杜R海埠頭朱氏宗譜》載有民國八年所撰《景山公派下串合輩分序》,謂:“當今無長無幼,概云平等,囂然創(chuàng)不經(jīng)之說,而宗族大防幾為之潰?!薄杜_西潢水葉氏宗譜序》載當時人“方習于海外無人倫之說,咸謂人須自立。逮其成長,即當離其父祖兄弟以快其情欲之私。由說將其家之不存,族于何有?于是逆亂紛然,禽而聚,獸而散,見有反古復始為敬宗合族之舉者,則群起而嘩笑之?!?/p>

      宗族勢力衰退,經(jīng)濟實力有限,宗祠建筑整體上趨向簡單粗陋是不可避免的。同時,宗族的文化控制力大大減弱,在通過宗祠裝飾強化宗法精神方面也力不從心。這是大量民國宗祠梁柱無裝飾或裝飾極簡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由于社會處于全面變革時期,民眾出現(xiàn)否定既定秩序,求新求異的心理需求。此時宗祠裝飾中出現(xiàn)的求新求異審美追求正是建立在這種社會文化心理基礎之上的。

      綜上所述,作為人們智慧與情感的結晶,臨海傳統(tǒng)宗祠建筑裝飾風格的演變是區(qū)域社會興衰與變遷的折射,也是我們認識理解地方宗族社會的重要途徑。

      [1]梁思成.中國建筑藝術圖集[M].北京:百花文藝出版社,2007:245.

      [3]楊婉蓉.試論民國時期農(nóng)村宗族的變遷[J].廣東社會科學,2002 (2):83-88.

      On Times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Ancestral Halls’Decorations Style in Linhai City and its Causes

      Teng Xuehui

      (Linhai Museum,Linhai,Zhejiang 317000)

      Many traditional ancestral halls and its decorations are preserved in Linhai city.The decorative style of beam and peripheral column reflects times evolution of traditional ancestral halls. The style evolution from steady,plain,flashy to simple consisted in 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beam decorations,sparrow brace and plinth reflects the weakness of architectural spirit and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regional society.

      Linhai;ancestral halls;beam structures;sparrow brace;plinth

      10.13853/j.cnki.issn.1672-3708.2016.05.006

      2016-06-30

      滕雪慧(1981- ),女,江蘇銅山人,文博副研究員,歷史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臨海區(qū)域社會史。

      猜你喜歡
      柱礎臨海卷曲
      唐代宮廷建筑柱礎石探析
      北方文物(2022年3期)2022-11-04 01:46:40
      臨海余豐里民宿
      “腳下的風景線”——柱礎
      中華民居(2020年6期)2020-06-09 05:47:50
      紹興地區(qū)傳統(tǒng)柱礎樣式演變及保護研究
      臨海不完全折騰指南
      海峽旅游(2019年3期)2019-05-14 08:30:48
      剪紙作品
      汽車冷沖壓U形梁卷曲的控制
      夜讀
      詩林(2016年5期)2016-10-25 06:24:48
      新作文·小學低年級版(2016年4期)2016-05-14 09:47:14
      DCS550卷曲宏在復卷機退紙輥控制中的應用
      中國造紙(2015年7期)2015-12-16 12:40:50
      区。| 会理县| 通许县| 务川| 崇义县| 丽江市| 台中市| 儋州市| 白银市| 黄大仙区| 浑源县| 南乐县| 鄂尔多斯市| 洪洞县| 泗阳县| 巴彦县| 澳门| 沈丘县| 岗巴县| 鹿邑县| 霍山县| 象州县| 三穗县| 谢通门县| 张掖市| 获嘉县| 正定县| 武胜县| 青川县| 新田县| 武冈市| 福安市| 武川县| 綦江县| 铜陵市| 手游| 泸溪县| 柳河县| 达孜县| 赣榆县| 柞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