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旺(暨南大學文學院,廣東廣州510000)
?
“詩中有畫,畫所難畫”*——王維詩中的畫境研究
張永旺
(暨南大學文學院,廣東廣州510000)
摘 要:王維的詩曾被蘇軾評為“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世稱妙評。王維詩、畫、音樂兼通,在詩里則往往喜歡將詩情、畫意、樂感等感覺雜糅,甚而融進禪意悟道,盡可能豐富完整地表達自我感受。然而,詩與畫畢竟是兩類不同藝術門類,內(nèi)容與形式、蘊含與表現(xiàn)都不一致,二者不可輕易等同。因此,王維一些詩境有濃郁的畫意,卻難以用畫將詩意完全地表現(xiàn)出來,即“詩中有畫”,卻“畫所難畫”。
關鍵詞:詩中有畫;畫所難畫;詩中畫境;詩畫之別;王維
蘇軾評王維“味摩潔之詩,詩中有畫。觀摩潔之畫,畫中有詩”,[1](P97)悟到詩與畫可以互相包含,世以為妙評。然而《世說新語·巧藝》第二一:“顧長康道:‘畫手揮五弦易,目送歸鴻難’”??梢?六朝時就已經(jīng)有大畫家認識到畫也有不能包含詩的時候。①蘇軾生前,參寥也舉杜甫詩對蘇軾說:“‘楚江巫峽半云雨,清聳疏簾看奕棋’,此句可畫,但恐畫不就爾。”亦是一證。《津逮叢書》本《東坡題跋》卷三《書參寥論杜詩》。張岱《瑯擐文集》卷三《與包嚴介》評論王維《山路》:“‘藍田白石出,玉川紅葉稀’尚可入畫;‘山路原無雨,空翠濕人衣’,則如何入畫?又《過香積寺》詩‘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泉聲’、‘危石’、‘日色’、‘青松’皆可描摹,而‘咽’字、‘冷’字決難畫出?!边@似乎是專對蘇軾上說的修正補充。沿著張岱說,細讀王維詩,會發(fā)現(xiàn)王維很多寫景詩句“詩中有畫”,卻“畫所難畫”。
“詩中有畫”,而“畫所難畫”,是由詩與畫分屬于兩種不同的藝術體裁決定的。錢鐘書把萊辛《拉奧孔》主要觀點概括為:“繪畫宜于表現(xiàn)物體或形態(tài)而詩歌宜于表現(xiàn)動作或情事?!辈⒃?“萊辛認為一篇‘詩歌的畫’,不能轉化為一幅‘物質的畫’,因為語言文字能描敘出一串活動在時間里的發(fā)展,而顏色線條只能描繪出一片景象在空間里的鋪展。”[2](P36)這基本道出詩畫之別。本文擬首先對王維為畫所難畫的詩句進行歸類,分析闡釋哪些情景下詩中畫境不能為畫所描摹,并試對詩與畫兩種體裁進行比較。②有些詩句或兼有幾種情境,歸類乃是為分析便利,這其實更說明詩歌具有形式與內(nèi)容上的靈活性。
王維詩中所謂“畫所難畫”的詩句很多,依據(jù)一定的標準,可分為以下幾種。
(一)聲響
唐代徐凝《觀釣臺畫圖》:“畫人心到啼猿破,欲作三聲出樹難?!盵3](P5414)已經(jīng)道破詩不能表達聲響。宋代錢鍪言:“終朝誦公有聲畫,卻來看此無聲詩?!雹蹍桖槨端卧娂o事》卷五九引《全蜀藝文志》載錢鍪《次袁尚書巫山詩》。則已經(jīng)明確蘊含詩是有聲畫,畫是無聲詩的觀點。
“聲喧亂石中”(《青溪》)④趙殿成《王右丞集箋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下同,茲不贅述。與“泉聲咽危石”(《過香積寺》)為繪溪流泉水佳句?!靶蹦鼙磉_出流水的活躍碎流貌;“咽”能表達出泉水的阻滯礙澀貌,都構成亂石流水圖,而第一句畫境清奇鮮活,第二句畫境清奇幽寂。然而,畫可描摹其畫面,其聲音則不可繪。
其他如“長松響梵聲”(《登辨覺寺》)、“谷靜唯松響”(《游化感寺》)、“松聲泛月邊”(《游悟真寺》)、“松含風聲里”(《林園即事寄舍弟》)、“細枝風響亂”(《沈十四拾遺新竹生讀經(jīng)處同諸公之作》)等,皆如此。
(二)狀態(tài)持續(xù)性保持與轉換
“萊辛所謂繪畫只表達空間里的平列,不表達時間上的后繼?!盵2](P36)故畫只能定格空間一瞬,不能描繪持續(xù)過程。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寒山日暮,殘光漸暗,色轉蒼翠,秋水潺流,日夜不息,構成一幅寒山秋水圖,畫境流動清真。表示日日夜夜的“日”字與持續(xù)變化的“轉”字,意在描摹山色的轉變與秋水的持續(xù)過程,蘊含著大自然大化流行,生生不息意味。畫對景物只能靜態(tài)呈現(xiàn),故無緣繪出此境。“跳波自相濺,白鷺驚復下”(《欒家瀨》)。激流越石,跳波互濺,白鷺悠棲,駭勢驚飛,顧識珠波,虛驚一場,復飛而下,構成一幅白鷺驚飛圖,畫境活躍精神。這一過程體現(xiàn)了自然界的鮮活與生動,然而因有戲劇性的持續(xù)場景,自然為畫莫及。
“興闌啼鳥換,坐久落花多”。游興闌珊,啼鳴暗轉,歇坐久長,落花堆砌,構成了一幅雅士獨賞花鳥圖,畫境幽靜含蓄,典雅美麗。然而,詩歌正在景物隨時日流轉中出神。畫表達不出這樣持續(xù)性的畫境。
“蹴鞠屢過飛鳥上,秋千競出垂楊里”。蹴鞠少男意氣高,秋千少女歡情極,構成了一幅極美的少男少女游戲圖,極有日常生活氣息,畫境勁健洗練。詩句將娛樂事寫得極富動感,以動態(tài)見歡情,畫不能畫此持續(xù)性動感,也不能將夸張事寫實,因而難達意。
其他如“大壑隨階轉”(《韋給事山居》)、“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送梓州李使君》)等,也如此。
(三)客觀事物主觀情意化
詩歌可以將人的情思蘊寓進物象里,使得客觀事物主觀情意化,而畫只能客觀描摹事物。
“潤芳襲人衣”(《藍田石門精舍》)。山林潤濕,野芳流動,撲襲人衣,構成一幅野芳醉人圖,畫境清奇,綺麗沖淡。而本句詩眼在“襲”,把本來客觀無意的“潤芳”寫得極為流動活潑,似帶上人的情思,故意與人流戀嬉戲。這把客觀現(xiàn)象進行詩意主觀化地描摹,立馬振起空寂幽靜的環(huán)境,寫得詩味濃郁有情致。畫便不能輕易將客觀事物主觀情意化,同時“芳”又屬于嗅覺,這便都使畫望此意而退卻。
“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送沈子福歸江東》)。春情無極,遍布南北,留君不可,春光盛麗,思情如春,托情春色,為我護行,構成一幅春色送別圖,畫境清奇委曲。在詩句里,艷美春光被詩人人化,承載著人的情思,細細呵護友人,足以慰懷詩人不忍離別之傷。將無生命的事物人化,賦予人的情思,于詩輕而易舉,于畫則難于上青天。
其他如“復有垂楊拂酒杯。若道春風不解意,何因吹送落花來”(《戲題盤石》)、“流水如有意”(《歸嵩山作》)、“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竹里館》)、“花對池中影”(《林園即事寄舍弟》)等,皆如此。
(四)詩家虛境
詩歌可以創(chuàng)造世上不存在的虛境,用以表達反常合道的真實情感,畫有虛墨,而不能畫此詩家虛境。
“坐看蒼苔色,欲上人衣來”(《書事》)。雨洗蒼苔,色澤鮮明,閑慵坐賞,觀愛彌久,草色浸潤,恍惚上衣,構成一幅雅士禪坐幽賞圖,畫境清奇精神。詩句乃詩意錯覺,自實觀之,直是荒誕之說,自虛觀之,真無上詩家妙境。然此詩家絕妙虛境,不容畫繪出,若畫坐實虛境,則又呆板無生氣,失其詩意神韻。
“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山中》)。青天無雨,山樹濃密,蒼翠欲滴,人橫山道,行程既久,翠似濕衣,構成一幅雅士山間郊游圖,畫境清奇空靈。山之空明朗靜,翠秀欲滴貌全靠“濕”字營造出詩家虛境而達意。這種詩意幻覺營造詩家虛境,畫所難及。
“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漢江臨泛》)。漢江浩浩,郡邑若浮,波瀾壯闊,奔動遠空,構成一幅水勢蒼茫渾闊圖,畫境雄渾勁健,豪放洗練。詩句極富動感,態(tài)勢雄壯,力度剛強。漢江水勢之浩大奔騰貌實得力于“浮”、“動”二字渲染,“浮”字見巧、“動”字見力。然而,前句乃意念想象之貌,后句為夸張之態(tài),事愈虛而情愈實。畫則難畫此虛境,故難達此蒼茫渾闊之態(tài)勢。
(五)詩中禪境
詩歌可以在所描摹的景物之中,蘊寓深刻的哲理,而畫只能如實地描摹出景物,無法暗示出其哲理。
“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秋夜獨坐》)。深夜獨坐,一燈如豆,秋雨瀟瀟,雨落山果,草蟲凄鳴,構成一幅悲士雨夜悟道圖,畫境委屈含蓄,沉重悲慨。詩人夜中不寐,靜聽自然動息,由自然大化流行而悟及時光暗轉不返,人年歲亦與日俱增,生命隨之消逝難逆。此雖含強烈畫面氣息,而卻意在通過畫面?zhèn)鬟_出深刻的禪理,畫境難至。
“返影入深林,復照青苔上”(《鹿柴》)。余暉照林,斜穿林際,碎光灑苔,斑駁細疏,構成一幅余暉灑苔圖,畫境幽空靜謐。首先,陽光在照耀深林、青苔之前,之中,之后,其溫度、色彩都發(fā)生了變化,此乃物理自然,而自然生生不息的變化,卻給詩人某種道的啟悟,詩句深刻的禪理蘊含在不動聲色的自然描寫中。此詩中禪境難蘊寓于畫。其次,“返”字則意味著日光白日亦照耀幽林,日照具有持續(xù)性;而“復”字又意為余暉入林,又穿林越林而碎灑青苔,乃有意遞進鐘意于青苔意。畫不能表達持續(xù)性,也不能表達情感意味上的遞進意。再次,暗淡余暉照幽林,此同“日色冷輕松”意,難入畫者。
“秋雨間疏鐘”(《黎拾遺昕裴秀才迪見過秋夜對雨之作》)。秋雨瀟瀟,鐘隔雨聲,聲響斷續(xù),構成一幅秋雨聞鐘圖,畫境超詣實境,清幽靜謐。詩美在于雨與鐘兩種聲響交織,而至鐘聲杳冥飄渺,有迷離情思,特別能傳達那種虛無空幻的禪意。這種由聲響啟示出來的禪意,更是畫莫可傳達。
其他如“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終南別業(yè)》)、“菱蔓弱難定,楊花輕易飛”《歸輞川作》等,皆如此。
(六)事物間構成授受關系
畫只能表達事物靜態(tài)空間陳列,不能畫出一物對另一物的授受關系。
“日色冷輕松”(《過香積寺》)。夕陽西落,暮照翠松,冷寒逼人,構成一幅暮日照松圖,畫境清奇委曲。詩句以反常合道之法,通過日照松樹的畫面,把日暮殘照那股寒涼逼人的意味體現(xiàn)出來,此為詩家真實。然而日色與松構成感覺上授受關系,此虛境真情,恰難成畫。
“丘山斂余照”(《木蘭柴》)。夕陽西下,余暉消退,似山收斂,構成一幅落日丘山圖,畫境新奇。本句詩思新巧奇特,在于夕陽余暉本自斂,而詩竟把余暉由動作發(fā)起者轉換成授受者,丘山被突出來,并被賦予了人的情思,這種由詩轉換角色,成為授受關系,同時客觀事物主觀情意化,使得畫難表達此意。
(七)詩歌特定語序含深意
詩歌可以使用特定語序,表達人類的認識活動先后過程,也可以把特定詞語前置或后置,來有意突出此意,畫則只能平列物象。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山居秋暝》)。竹林喧嘩,浣女歸家,蓮花搖曳,漁舟穿梭,構成一幅秋日婦人活動圖,畫境自然疏野。詩句語序特別,先“竹喧”而繼“浣女”,先“蓮動”而續(xù)“漁舟”,這遵循人類認識世界的思維順序,“竹喧”與“蓮動”乃耳聽目視,“歸浣女”與“下漁舟”乃理性判斷。畫只表達靜態(tài),難以表達此思維順序,聲響與動態(tài)也無力而為。其他如“園廬鳴春鳩,林薄媚新柳”(《晦日游大理寺韋卿城南別業(yè)》其二)、“柳色春山映,梨花夕鳥藏”(《春日上方即事》)、“落日鳥邊下,秋原人外閑”(《登裴迪秀才小臺作》)、“岸火孤舟宿,漁家夕鳥還”(《登河北城樓》)等,皆如此。
(八)詩家特定寫作手法
1.詩境蘊寓物象詩意品格
詩歌可以在描摹物象時,賦予其特定的詩意品格,而畫無傳統(tǒng)積淀,不可輕易賦予品格。
“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辛夷塢》)。澗戶寂寥,無人幽至,花開花謝,隨應時節(jié),構成一幅辛夷幽生圖,畫境沖淡自然。辛夷花不為無人而不芳,而花開花落,花自己并不以為意,花開無所喜,花落亦無哀,這同人對名利患得患失杳然不同。這蘊寓了辛夷花的一種幽獨高潔、堅貞高尚的品格。此由詩境蘊寓物象詩意品格便難以入畫。
2.詩境以動襯靜
詩家可以運用以動襯靜的手法,寫動得靜,而畫只能表達靜態(tài),不能表達動景,更不能襯靜。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鳥鳴澗》)。皓月出山,素輝灑林,光耀驚鳥,鳴澗不止,構成一幅月出驚鳥圖,畫境清奇委曲。明月乍然相照山林,鳥兒為明光所擾乍然相驚,不時鳴叫的詩境體現(xiàn)出了一種動勢之美,而詩人的目的恰恰是利用動勢來反襯出整個月色下山林的空靜之美。此即以月出鳥鳴之動反襯山林幽寂之靜,愈寫動,而愈顯靜。畫雖可畫此境,然其詩境以動襯靜之效果、場景持續(xù)過程、鳥剎那相“驚”之意味,恐畫不及。其他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也是以清泉淙淙流動,發(fā)出嗚咽聲,來反襯整個山林的空寂寧靜。
3.詩家特定用字難成畫
詩家有時可以使用特定用字,事無其實,而字可得妙,因事無其實,故畫不可達其字意。
“溪上人家凡幾家,落花半落東流水”(《寒食城東即事》)。溪邊人家蕭索,落花半鐘流水,構成一幅溪花落水圖,畫境疏野清新。詩味郁厚正在“半”字表意,落花似含嬌嬉情意,有意半拋泥塵半隨流水,情思婉轉清逸。若用畫筆,便難著“半”意。
從上述詩歌的分析中,我們看出王維寫景詩極為有神韻,尤其是其詩中畫境,合在一起可以說就是一部對司空圖《二十四詩品》的注解本詩集。其寫景詩主沖淡自然,清奇含蓄,而又明秀典雅,精神形容,這是王維修佛禪,性雅好自然的結果。王維努力以新的視角觀自然,顯得詩思奇巧,常能突破前人意境而出新;能細細觀察體悟自然界,故詩筆能細致入微地體物,又加其思厚意深,尤其是其佛禪修養(yǎng)精深,法眼觀物,物無不真,雖是自然景物的真切寫真,而頗有禪意,故神貌理意俱足。
總體說來,王維的身世、遭遇以及性格都使他特別偏愛佛禪與道家思想,并造詣精深,故觀物也偏愛以恬淡、虛無思想為本,這些在根本上影響了王維的詩與畫的精神意趣。王維山水詩與水墨畫造詣都極高深,二者相互影響,相互啟發(fā),神理相通,比如其詩之遣詞造句與畫之色彩筆法都極注意虛實處理,山水詩與水墨畫都偏愛秀美景色,都喜歡表達空靜閑淡的旨趣,風格上都主空靜靈動與明秀自然。①“靜故了群動”,這是入道之語,也是詩畫中的一類精神,王維即使描摹動景,也仍然要表達出“靜”的精神意趣??梢哉f王維山水詩與其水墨畫是二位一體,共同成為王維抒寫空靜恬淡思想的媒介。這是其詩畫相通之處。
然而上述所分析的詩句又無一例外都含有濃郁的畫境情味,且又都超出畫境,能提供比畫更豐富多元的審美感受。王維在這些詩里,用精工秀麗的語言,盡可能地將多種感官融進詩句,使審美感受立體化;由于詩思妙悟,以自我情趣投射自然,改變物物之間故有關系,或是讓物帶上人的情思,甚至以己之感賦予物以高尚品格,這樣就給人全新審美感受;甚至一任想象行文,以巧思創(chuàng)造出不存在的虛境,表達奇特妙悟之實情,達到虛實相生的效果;王維道禪修養(yǎng)高深,有時把精深禪意與悟道不動聲色地融進詩中自然的描摹當中,似無行跡,而又妙不可言;王維有時以卓犖絕倫的寫作技巧,改變?nèi)粘UZ言語序,使用詩家特定用語及特定的詩性寫作手法,這樣使詩意有別于自然本原,而意蘊豐厚。而這些特色手法都為畫所不具備,王維將這些手法靈活運用,出之以臻入化境而歸于自然平淡的風格,一片神行,空靈蘊藉,故能給人豐富的有意味的美感,讓人迷醉忘返。②當然,那些能為畫所畫的詩句也能達到至美,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使至塞上》)、“日落江湖白,潮來天地青”(《送邢桂洲》)等,這些靜態(tài)畫境一樣可達到美的極致。而這其實正是王維繼陶淵明、大小謝諸人之踵,繼續(xù)拓展對山水田園的表現(xiàn)空間,豐富山水田園詩意味的表現(xiàn)。
綜上分析,可見詩與畫存在著不少差異。這種差異實際上是由其各自特點所決定:詩以文字構成,可以描摹聲、色、味、氣、觸五感,可以敘述一段完整的事件與持續(xù)的場景,可以用比興手法創(chuàng)造不存在的詩家虛境,可以將客觀事物主觀情意化,可以描摹客觀事物而蘊寓深刻哲思,甚至其一些文學手法的運用乃至語序的排列都可以使原本事物含義擴展。并且,上述特點可以一并囊括在一首詩里,形式內(nèi)容較為靈活;畫由線條與色彩構成,可以描摹人物、山水、花鳥,手法可工筆,可寫意,但都得在二維平面空間展開,時間上只表示一瞬的靜態(tài)場面。相比于詩,畫表現(xiàn)對象與表現(xiàn)面相對狹窄,故上文分析許多詩句有畫意,而畫所難畫。當然,詩與畫之體有別,雖表現(xiàn)方式、內(nèi)容存在差異,而就其可表現(xiàn)出來的意境、神韻、情味來說,則各有千秋,不可強分優(yōu)劣。
參考文獻:
[1]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
[2]錢鐘書.七綴集[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2.
[3]彭定求.全唐詩(增訂本):第七冊[M].北京:中華書局,1999.
[責任編輯 陳義報]
“Paintings in Poems,Paintings that are Difficult to Draw”——A Research on the Paintings in Wang Wei’s Poems
ZHANG Yong-wang
(Jina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0,China)
Abstract:Sushi gave such an insightful comment on Wang Wei’s poetry as“Reading the poems of Mo Jie is like appreciating paintings in poems.”Since Wang wei is good at poems,drawing and music, he tends to compose poems with the elements from painting,music and even Zen.Thus the combination enables him to fully express himself.However,poetry and painting,after all,are two different kinds of art,and they are different in content and form,nature and appearance.So neither of them can be replaced by each other.Therefore,Poetry of Wang Wei is a rich in the pictorial images of paintings,but it is difficult to draw the poetry in paintings,which is“Paintings in poems,paintings that are difficult to draw”.
Key words:paintings in poems,paintings that are difficult to draw;artistic conception of Poem;the difference between poetry and painting
中圖分類號:I222.7=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1734(2016)01-0053-04
作者簡介:張永旺,在讀碩士,從事唐詩研究。
*收稿日期:2015-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