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晴宇
(江蘇聯(lián)合職業(yè)技術學院無錫旅商分院,江蘇 無錫 214045)
用蘇州話寫小說
——范小青市民文學的閱讀審美
顧晴宇
(江蘇聯(lián)合職業(yè)技術學院無錫旅商分院,江蘇 無錫 214045)
范小青的蘇州話方言寫作采用活潑自然的方言俚語,使小說表現(xiàn)出幽默、諷刺的藝術審美格調。注重從古老的風俗習慣、方言俚語等地域性文化特征來描寫城市的老區(qū)居民以及他們富有傳統(tǒng)的鄉(xiāng)村特征的生存方式。蘇州話的寫作使小說文本保持了俚俗的原生態(tài),培育了審美的慢節(jié)奏,并產生了閱讀的親近。
范小青;蘇州話;方言;文學;審美
范小青別具一格的蘇州話方言寫作給當代都市文學寫作帶來了一股清新之風。她關于蘇州市民文學的方言小說大多從文化學的視角來描寫一個個大城市里的“村莊”,描寫城市的老區(qū)居民以及他們富有傳統(tǒng)的鄉(xiāng)村特征的生存方式,尤其注重古老的風俗習慣、方言俚語等地域性文化。
“注重從日常生活中提煉表現(xiàn)語言,甚至直接采用活潑自然的方言俚語,這就使得不少市井小說表現(xiàn)出幽默、諷刺的藝術審美格調,因此,從對文學作品的接受角度來看,市井小說都能產生雅俗共賞的審美效果?!狈缎∏嗵K州話的寫作使小說文本保持了俚俗的原生態(tài),培育了審美的慢節(jié)奏,并產生了閱讀的親近。
范小青的文學創(chuàng)作注意從傳統(tǒng)的、民間的、通俗的文藝中,吸收了成功的藝術經驗,運用到小說創(chuàng)作中,使其筆下的市井小說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通俗品格。
范小青的市井小說很注意開頭的“入話”?!肮糯挶竞蛿M話本的入話,是為了適應說書人鎮(zhèn)場的需要而設置的,多以詩詞或小故事組成,與正文有著相似或相反的意義上的聯(lián)系,可以互相引發(fā)。”它具有引人入勝的藝術效果,后來成為俗套。范小青在創(chuàng)作時巧妙地借用了這一程式,并加以創(chuàng)新。
市井小說的入話大致可以分為兩類:
一是以方言俗語入話。
在此僅從對人物的稱呼上簡要介紹方言俗語入話的特點?!袄细裟辍保ā渡矸荨罚┮馑际抢喜凰赖模蝗鹪坪闷?、吃素好婆(《瑞云》),“好婆”是蘇州話特有的對年老婦女的稱呼,同為吳方言區(qū)的江浙滬等地,稱呼年老婦女為“阿婆”,唯獨蘇州話稱呼“好婆”;“戇大”(《光圈》)指的是呆頭呆腦的男性,類似于憨厚老實易上當受騙的人,也指腦子不正常的人;文寶娘娘(《梔子花開六瓣頭》)、大嬢嬢(《個體部落紀事》),“娘娘”、“嬢嬢”都是對已婚婦女的稱呼,這種人物通常具有親近、和善、慈愛、溫柔的性格;“張師母”和“張家姆媽”(《褲襠巷風流記》)都是對祖母輩老年人的稱呼,但稍有區(qū)別,“師母”體現(xiàn)的是家庭的文化背景,或者是家庭從事的工作比較文氣,“姆媽”一般來說該老年女性一直是家庭婦女,未曾從事過正式工作;“蘇阿爹”(《真娘亭》)是對姓蘇的老年男性的客套稱呼,用于相熟的人之間;“女小人”、“乖囡”就是“小姑娘”、“乖寶寶”的意思,以上稱呼不一而足都是具有蘇州市井特色的稱呼。
二是以豐富的文物、民俗知識入話,為讀者理解內容作了必要的知識準備。
《天硯》中關于故事發(fā)生地——地脈島的來歷作了介紹:地脈就在這座小島下面。地脈島上有一個洞穴,直潛水底,深不可測,并且無所不通,怎么個通法呢,據(jù)說是“東通王屋,西達峨嵋,南接羅浮,北連岱岳”,所以號稱地脈。
《瑞光》 舍利塔,十三層。建于……重建于……重修于……相傳,塔頂常放五色祥光,故改名瑞光塔。
《文火煨肥羊》 從前有高僧云游四方,在這個小城某街巷的井臺邊歇腳飲馬,馬先飲而后溲,溲處忽生蓮花,故巷名即蓮花巷。
《褲襠巷風流記》 褲襠巷原本不叫褲襠巷,叫天庫巷,響當當?shù)拿?。傳說很早以前……
從此引出典故傳說,解釋得名來由,介紹風土人情、市井風俗、文化傳統(tǒng),為文本的展開設置時間、空間,營造舒緩悠遠或市井煙火的氛圍,并由此進入故事的敘述。正是有了神秘的傳說由來,市井生活風情更具有了縱深的文化底蘊,市井行為有了吳地特有的文化傳承,
在解釋為普通話的過程中總有不到位和不能盡興之處,就像外文始終難以翻譯出唐詩的風采一樣,普通話的寫作也使吳地文學稍遜風騷,方言寫作則能盡可能地還原吳地民間俚俗的本來表達。當然,由于語言文字的局限性,在表現(xiàn)蘇州人事時亦難免有不能盡興之處。
范小青的蘇州市井小說語言豐富多彩,市井俚語、古語文言齊備,文白雜揉,雅俗兼具。既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又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小說語言表現(xiàn)出來的是雅俗共賞的民俗特征,為都市寫生的市井文學其語言突出表現(xiàn)為人物對話的親昵性、調謔性,描繪語言的幽默性,敘述語言的通俗性大眾化、口語化,空間插筆的抒情性。這種語言特色與中國傳統(tǒng)話本語言息息相關,更決定于他們的民族化、大眾化、通俗化心理。因為寫市民生活的小說不可能脫離市民語言,否則就不可能真切反映他們的生活,也不可能為廣大市民階層所接受,更不可能成為民族化的作品。
在蘇州市民文學的創(chuàng)作中,以陸文夫為例,他的語言風格主要體現(xiàn)在幽默風趣上,間或也有蘇州方言冒出,如《美食家》中朱鴻興面店跑堂的吆喝聲:“來哉,清炒蝦仁一碗,要寬湯、重青,重交要過橋,硬點!”就具有濃郁的蘇州風味,解釋成普通話就是“馬上來,清炒蝦仁一份,多放面湯,多放蔥蒜,面澆頭另外盛放,也要多一點,面煮筋道”,典型的蘇州老面客的語言,但陸文夫在小說敘述性文本中對蘇州方言的運用并不普遍。
同為吳地作家的范小青,卻在用蘇州方言表現(xiàn)地域文化特色方面具有獨到之處。如“門檻精得六六四”、“面皮厚,鉆子也鉆不進”、“膽大有官做,膽小有屁吃”等都比較好理解,“假老戲,蘇空頭”、“嚼白蛆”、“敲耳光”、“老宿貨”、“擺面孔”等可能吳方言以外的讀者理解起來就比較困難了,指的是“說套話空話”、“無聊講廢話”、“打耳光”、“老不死的”、“擺臭臉”,這都是粗俗鄙陋的市井語言,無風雅不甜軟,卻也是地道的蘇白。
“寧和蘇州人吵架,不和寧波人說話?!蓖幱趨欠窖缘貐^(qū),但在話語節(jié)奏、發(fā)音方法、發(fā)音部位的差異還是比較大的。蘇州話在吳方言中語音表現(xiàn)更尖、細、脆,因此聽來更軟,所謂吳儂軟語,講的就是蘇州話。一個字會產生若干次語調的變化,因此很多字詞在蘇州話中有余音裊裊之感,有一唱三嘆之感,有變化多端之感,有如聞聲樂之感,在閱讀時發(fā)音的特征緩沖閱讀節(jié)奏和情態(tài)節(jié)奏。蘇州話寫作意蘊也頗耐人尋味,顧左右而言他,言在此而意在彼,聲東擊西,指桑罵槐,含沙射影,也使得行文多有閱讀空白,讀者每每至此,會產生會意一笑,或浮想連連。由于以上的原因,用蘇州話書寫的文本,以吳方言讀,甚至很難使閱讀進程更快一點。
一種方言好聽與否,其實不在于是否易懂,而是主要取決于語調、語速、節(jié)奏、發(fā)音以及詞匯等方面。吳語至今保留了相當多的古音。在聽覺上,一種方言如果語速過快,抑揚頓挫過強,我們往往稱這種話“太硬”,如寧波話;但如果語速過慢,缺乏明顯的抑揚頓挫,我們往往稱這種話“太侉”,如河南活。蘇州話語調平和而不失抑揚,語速適中而不失頓挫,在發(fā)音上,感覺是較靠前靠上,這種發(fā)音方式有低吟淺唱的感覺。
在其他的吳方言著作中,比如《海上花列傳》、《九尾龜》、《九尾狐》、《海天鴻雪記》等,都顯現(xiàn)了這個“慢”閱讀的特點。
范小青的《豆棚閑話》,以拉家常的敘述方式,不僅善于用典、詼諧幽默、富有情趣,而且柔和軟綿、含義深刻、富有韻味,其聲細而糯,其音清而亮,如溪澗流水,雅靜而好聽,難怪外地人稱蘇州人罵人就像唱歌,一唱三嘆,余音裊裊,也是濃縮了對蘇州話的一種贊美之情吧!
當然,蘇州話的文學創(chuàng)作也有其無法避免的缺憾,非吳地人始終難以領略蘇州話文本之美,且有一些始終找不到發(fā)音和意蘊完全伏貼蘇州話的字詞。
無論是鄉(xiāng)土小說還是市井小說都講述的是一方土地上的故事,都受到一定地域的限制,語言不可避免帶有或多或少的方言。對于方言的御用早有論爭,魯迅先生說:“若用方言,許多字是寫不出來的,即使用別字代出,也只為一處地方人所懂,閱讀的范圍反而小了?!崩仙嵯壬f:“用一些富有表現(xiàn)力的方言,加強了鄉(xiāng)土氣息,不是不可以,但不要貪多,沒有多少意思的,不易看懂的方言,干脆去掉為是?!薄柏澯猛琳Z本為增加表現(xiàn)力,反而適得其反,別處的人看不懂,還有什么表現(xiàn)力可言呢?”
“杜絕運用”或是“為了表現(xiàn)適當用”的方言運用觀點在當前已引不起人們的爭論,作家們的我行我素使目前小說中方言的運用呈上升趨勢。眾所周知的是方言的確能表現(xiàn)出某種民族地方特色,又可以增強通俗性大眾性,還可以補充普通話的某些表達不足。重要的是如何使已用的方言更加大眾化?如何來透出民族地方特色?方言的運用的確是一個很謹慎的問題,必須掌握分寸和限度,要改造不能照搬,太生僻、太粗野、太方言化的不能用。有些方言不能以普通話替代,放棄他們又難以傳達特殊的語味和表現(xiàn)特定風情,這就要在廣大讀者理解其義的前提下加以適當選擇改造。運用方言要注意移植它的語音語調來豐富語言的表現(xiàn)力,還要注意它向書面語的轉換,要借助書面語的優(yōu)勢來表現(xiàn)方言運用的美麗。但方言來自鄉(xiāng)野,不免給人以粗野之感,我們的作家處理這個問題的相同之處是加工改造,用一些高雅的語言和書面語言加以限制規(guī)范。具體作法是人物對話方言含量多,敘述描寫議論中雅言和規(guī)范之漢語占絕對優(yōu)勢;知識層次高的人少用或不用方言,知識層次較低的人多講一些方言。
[1]范小青.在那片土地上[M].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1990.
[2]高松年.從地域文化視角讀解范小青小說[J].浙江學刊,1995,(3).
[3]范小青.褲襠巷風流記[M].北京:作家出版社,1987.
[4]范小青.怎么做女人[M].北京:群眾出版社,1996.
[5]喬治·齊美爾.大都市和精神生活[A]//康少邦,張寧,等,編譯.城市社會學.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
[6]王堯.清唱的魅力[A]//把吳鉤看了.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
[7]范小青.走不遠的昨天[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8]范小青.錦帆橋人家[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0.
責任編輯:陳冬梅
I206.7
A
1671-4288(2016)04-0028-03
2016-04-21
顧晴宇(1980-),女,江蘇無錫人,江蘇聯(lián)合職業(yè)技術學院無錫旅游商貿分院講師,文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