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愛國主義優(yōu)良傳統對客家政治學發(fā)展的建構意義

      2016-03-16 07:31:21施保國嘉應學院廣東梅州514015
      廣東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 2016年3期
      關鍵詞:客家優(yōu)良傳統民族精神

      施保國(嘉應學院,廣東梅州514015)

      ?

      愛國主義優(yōu)良傳統對客家政治學發(fā)展的建構意義

      施保國
      (嘉應學院,廣東梅州514015)

      摘要:客家文化既傳承著中原文化的底蘊,又吸收著遷徙地文化的精華,其文化本源與流變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相互作用,形成了獨特而多樣的客家優(yōu)良傳統。如能實現以愛國主義優(yōu)良傳統為研究視域的突破,既抓住了客家文化的精髓,也更好地豐富和發(fā)展民族精神,充分發(fā)揮愛國主義優(yōu)良傳統在客家政治學發(fā)展中積極作用。在致力于國家的強盛治理建設、捍衛(wèi)國家權威和尊嚴的精神建構、維護國家獨立的主權建構等方面對愛國主義進行現代闡釋,對于客家政治學發(fā)展具有積極的意義。

      關鍵詞:民族精神;客家;愛國主義;優(yōu)良傳統

      客家族群是居住在粵贛閩等南方地區(qū)甚至東南亞乃至全世界的漢族一支特殊的民系。他們根自中原,在跨越千年的數次大遷徙過程中,客家人既傳承著中原和諧文化的底蘊,又吸收著遷徙地文化的精華,其文化本源與流變的特殊性和普遍性、原鄉(xiāng)性與客鄉(xiāng)性相互作用,形成了獨特而多樣的客家優(yōu)良傳統,具有豐富的精神內涵[1]。在黨的十八大精神指引和地域文化研究熱的大背景下,如何發(fā)掘客家優(yōu)良文化傳統,推動客家政治學的建構和發(fā)展,推動經濟崛起和中國夢建設,顯然是極具時代意義的大課題。目前的客家文化研究可謂多元繁雜,如能實現以愛國主義優(yōu)良傳統為研究視域的突破,既抓住了客家文化的精髓,也更好地豐富和發(fā)展民族精神,充分發(fā)揮愛國主義優(yōu)良傳統在客家政治學發(fā)展中的積極作用??图业膼蹏髁x優(yōu)良傳統指的是客家歷來以多種方式表達的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在致力于國家的強大建設、捍衛(wèi)國家的權威和尊嚴、維護國家的主權獨立等方面對愛國主義進行現代闡釋,以客家特有的經歷和思維方式建構著客家政治學。

      一、“治為天下強”——強盛發(fā)展與客家政治學的治理建構

      在中國傳統政治思想中,國家治理既包括處理各種政治關系,又包括對國家的治理,如“道洽政治,澤潤生民”(《尚書·畢命》),“掌其政治禁令”(《周禮·地官·遂人),“有教,然后政治也,政治,然后民勸之”(賈誼:《新書·大政下》)。中國政治思想史主要闡述中國古代和近代歷史上處理各種政治關系的思想以及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作為一門學科,中國政治治理具有思想的聯系性和整體性,與愛國思想、變革理論、治理倫理等密切聯系在一起,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政治哲學和倫理政治[2]。

      在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中,具有強盛發(fā)展的愛國主義傳統始終是歷史發(fā)展的主線和民族精神的核心。“熱愛祖國、矢志不渝”,“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位卑未敢忘憂國”,“維護統一、反對分裂”,“同仇敵愾、抗御外侮”等通俗易懂的話語表達了愛國主義的情感,追求國家的強盛發(fā)展是愛國主義的主題,這也是客家政治學治理建構的基礎。今天,國家治理建構的內涵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提升到新的高度,各族兒女以各種方式投身到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愛自己的骨肉同胞、愛祖國的燦爛文化及愛自己的國家的事業(yè)中去。他們相互團結友愛,努力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事業(yè)作出積極貢獻。羅香林在《客家研究導論》中說:“客家民系最富愛國保族的思想,這因他們先人,昔年曾受北部異族壓迫,向南遷徙非出己愿,當其輾轉達至大江南北岸時,不知經了幾多流離、幾多顛簸,而后九死一生,幸存著一部分系裔,舊恨難消,父以傳子,子以傳孫,一種嫉憤外族的情懷,遂致歷久不釋,這也許就是他們民族思想的來源吧。”[3]

      客家政治治理表現在客家人對國家政治法律制度有著高度的認同[4]。客家族譜的很多家法族規(guī)中有十分明顯的要求,規(guī)定族人遵守國家法令、皇帝圣諭及時完納國家稅糧等。如江西客家寧都黃氏族譜錄圣諭衍義六條,“固常揭于家約中,每遇祭祀焚香畢宣讀,俾子子孫孫知所遵守矣”[5]。朱氏族規(guī)規(guī)定族人要“守正法”:“國家法令森嚴,稍不自檢即罹于法而不知。究守法之方,只在守分。為父兄者誠以守分之事朝夕訓誨。如所編家規(guī)一一遵行,遇官府告示更牢記在心,自不誤投法網。至若錢糧租稅,尤應早完,庶免拖累?!保?997年贛南上猶崇義南康聯修沛國堂朱氏族譜[Z])

      近代以來,由于帝國主義列強的入侵,打破了包括客家人在內的中華民族的田園美夢。近代客家在對待異質文化的問題上表現出心懷天下的胸襟和寬容的氣度,不害怕“異端”、“邪說”,而是兼容并蓄,甚至直接進行文化嫁接,拿來為我所用,致力于國家的強大建設,推動國家治理的建設和發(fā)展。為了振興國家、救亡圖存、救萬民于水深火熱之中,中華民族必須以“敢為先下先”的精神創(chuàng)新變革,海納百川,從客家康梁的變法維新到孫中山的三民主義綱領,無處不體現出求新、求強的愛國主義思想,推動著客家政治學的治理建構??涤袨?、梁啟超才情卓越,變法圖強??涤袨槿诠沤裰型馕幕癁橐惑w,創(chuàng)立近代中國第一個以變革為主旋律的大同政治思想建構體系。他的《大同書》提出了建設無私產、無階級、人人相親、人人平等的大同世界的理想,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就政治而言,他要求變君主專制為君主立憲制。他認為,東西國之強,皆以立憲法、開國會之故。所謂國會,就是君與國民共議一國之政法。他的婦女解放、取消國界和階級、政府議會化等求強思想,立意高遠,盡管在推行實踐過程中遇到挫折,但絲毫不湮沒其對近代中國政治思想史和強國夢實現的深遠影響。

      在近代的維新運動中,著名的啟蒙思想家、外交家、客家精英黃遵憲,在漫長的外交生涯中,親力親為,表現愛國主義思想感情,他呼吁變法改革、竭盡所能地致力于國家的強大建設,致力于國家治理建構。他指出:“弱供萬國役,治為天下強”[6]。他認為只有變法才能擺脫貧困落后走向富強,只有使國家富強才是真正的愛國。他呼吁:“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非講武不可矣”[7]。有了軍事和鞏固的國防,才能抵御外來侵略,使國家強盛、社會穩(wěn)定、百姓安康、人民富有?!按绱绾由酱绱缃?,侉離分裂力誰任?杜鵑再拜憂天淚,精衛(wèi)無窮填海心?!保?]黃遵憲的詩表現了對于祖國危亡的無限憂慮,強烈抒發(fā)了作者為救國而愿意貢獻自己一切的堅定信心。

      客家后裔孫中山義憤填膺,通過組建興中會、同盟會、中華革命黨、中國國民黨等組織團結力量,進行艱苦卓越的革命實踐活動,推翻了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新的民主制度,是國家治理的前提條件。他的愛國主義精神品格體現在他為強國夢而進行的不折不撓的斗爭實踐中。1894年10月,孫中山成立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興中會組織,宣傳反清思想。在興中會章程中孫中山明確提出:“是會之設,專為振興中華、維持國體起見”。這是“振興中華”口號的由來。“我中華受外國欺凌,已非一日”,“方今強鄰環(huán)列,虎視鷹瞵,久垂我中華五金之富、物產之繁。蠶食鯨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實堪慮于目前”;“堂堂華夏,不齒于鄰邦,文物冠裳,被輕于異族。有志之士,能無扶膺?”這些言語表達了愛國志士的滿腔悲憤和強烈的以挽救民族危亡為己任的使命感[9]。1905年同盟會成立后,在他的直接策動和領導下,爆發(fā)一系列反清武裝起義,如:1907年5月的廣東黃岡起義,6月惠州七女湖起義,9月欽州起義,12月廣西鎮(zhèn)南關起義,1908年3月廉州和上思起義,4月間的云南河口起義以及1910年2月廣州新軍起義等;辛亥革命后又相繼發(fā)生“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等等,沉重地打擊并最終摧毀了封建社會的腐朽統治。1911年爆發(fā)的辛亥革命是比較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趕走皇帝、推翻封建專制統治、宣告君主專制統治時代的終結,有力地沖擊著帝國主義在東方的殖民體系,所以列寧把辛亥革命看作是“亞洲的覺醒”[10]。正因為“先行者”孫中山及其領導的中國民主主義革命,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成功做出積極的鋪墊。

      共和國元帥、客家精英葉劍英戎馬一生,為國家治理和祖國的強盛建設鞠躬盡瘁、無怨無悔,他憂國憂民、為國為民,從南昌起義、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到粉碎“四人幫”、新時期愛國統一戰(zhàn)線的形成、國家的現代化建設等等,他都立下了豐功偉績,成為愛國主義精神實現和國家治理建構成功的典范。

      客家華僑時刻關心著自己家鄉(xiāng)和祖國治理建設的狀況。戰(zhàn)爭會激發(fā)他們故有的國家民族觀念和愛國主義熱情,他們通過各種方式為祖國的獨立和自由奔走呼號;祖國的翻身解放和改革發(fā)展,令他們熱血沸騰。因居海外,客家人對愛國主義思想感情理解得更加透徹。為了改變祖國落后的局面,他們解囊相助、捐資捐款、投資助建,為祖國的日益強大和現代化事業(yè)做出積極貢獻。張弼士、黃遵憲等客家人是一代又一代愛國客家人的杰出代表。張弼士在南洋致富后,除了以極大的愛國熱忱回國投資實業(yè)外,還為國家發(fā)展獻計獻策。他先后捐款投資百數百萬元在各地辦教育、興學校,為開啟民智、提高國人文化素質、培養(yǎng)人才做出許多積極的貢獻。他說:“國家近來貧弱之故,皆由于人才不出;人才不出,皆由于學校不興”[11]。在他任粵漢鐵路督辦、廣東佛山鐵路總辦及商部考察外埠大臣等職期間,他利用各種機會向清政府提出振興商務與發(fā)展實業(yè)的整個計劃,認為如此“中國增億兆之資,利權既挽,主權自尊,戰(zhàn)勝之機,固不盡在折沖間矣”[12]。

      曾憲梓說:“祖國有恩于我,我必須終身回報祖國。只要金利來不破產,曾憲梓不死,我對祖國的回報就不會停止。”田家炳說:“最美鄉(xiāng)中水,最親故鄉(xiāng)人。故園情深,對生我養(yǎng)我的家鄉(xiāng)和人民,我總有說不盡的深深眷念!慎終追遠,崇本敬祖,這是先父留給我的深深影響。家鄉(xiāng)山多田多,父老鄉(xiāng)親每日辛苦勞作,日子過得不寬裕,每每感念于此,我就想為家鄉(xiāng)多做一點事?!保?3]熊德龍先生事業(yè)有成后,雖身居國外卻心系父邦,彰顯愛國情結。他說:“我雖是老外的長相,沒有中國血統,但我對中國有特殊的感情,我一顆百分之百的中國心和一腔百分之百的客家情?!薄耙粋€人有了錢,就要為民眾做好事,為國家做貢獻,才能體現人生的價值?!保?4]熊德龍在各種場合,都以一個中國人自居,以能為國家做出貢獻為自豪。

      二、“爭吾國人之體面”——捍衛(wèi)國家的權威和尊嚴與客家政治學的精神建構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和這個民族賴以生存的精神支柱。中國共產黨在十六大報告中指出:“在五千多年的發(fā)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敝腥A民族依靠這種偉大的民族精神力量,時刻捍衛(wèi)國家的權威和尊嚴,才能使得中華文明得已在世界民族史上獨放異彩。今天,在經濟全球化及西方價值觀的猛烈挑戰(zhàn)下,各種利益煩擾錯綜復雜,遠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異化現象呈現,只有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才能應對各種歷史性挑戰(zhàn)。

      弘揚中華民族精神需要有對國家深厚的熱愛的感情。客家祖先從中原南遷而來,他們繼承了漢民族數千年來形成保家衛(wèi)國的愛國主義精神傳統。他們因自身的顛沛流離,在時時為客、處處為客的窘境中,最為深切地體味到祖國的可愛、維護祖國尊嚴的重要性,用許多諺語表達對祖國權威和尊嚴的呵護之情。如“一寸國土一寸金”;“國家國家,有國才有家”;“舍命才算真豪杰,愛國方成大丈夫”;“盡忠報國,盡孝守家”;“家貧出孝子,國亂識忠臣”;“戶要常開窗,國要常選材”;“國難思良將,家貧思賢妻”;“國富民強,國破民亡”;“失去家人,痛苦一生;失去祖國,痛苦萬代”,等等,都說明了國家的尊嚴和權威在客家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客家精神充分表現了捍衛(wèi)國家權威和尊嚴的精神建構原則。1938年,胡文虎就指出,客家精神包括吃困耐勞、剛強堅韌、團結奮斗、冒險創(chuàng)業(yè),這種精神“可擴而大之,使成為中華民族之精神可也。或善而運用之,使成為救國精神,亦無不可說也”[15]。清末民初,張弼士為客家精神的杰出代表,他以“中華民族是不可辱的”闡釋了愛國的內涵在于捍衛(wèi)國家的權威和尊嚴。1898年,張弼士因事擬乘德國郵船公司班輪赴新加坡,隨行有助手兩人和私人醫(yī)生一人,需購票四張,均頭等艙。不料德輪船公司竟無理規(guī)定華人不得坐頭等艙。張弼士大怒,把4張船票撕得粉碎,大吼要辦海運?!疤缫暼肆耍腥A民族是不可辱的!清廷不辦海運,我張某辦!”“寧毀家以爭吾國人之體面也”。他不久即在巴城和亞齊分別創(chuàng)辦裕昌遠洋輪船公司和廣福遠洋輪船公司,公開聲明為華人服務,且特定一條,拒絕德人乘坐,與德輪相抗衡,最終迫使德國郵船公司取消了華人不得乘坐頭等倉的歧視規(guī)定。他的這種捍衛(wèi)國家權威和尊嚴的舉動受到西方刮目相看,也極大地鼓舞了國人的愛國熱情,也從實際行動中弘揚了民族精神。

      當代客家僑領熊德龍先生在多種場合公開聲明,他的養(yǎng)父母是中國人,因此他就不允許別人肆意歪曲中國、說中國的壞話,尤其是海外報紙。1993年,他斥巨資收購美國《國際日報》,以報紙弘揚中華文化和捍衛(wèi)祖國的尊嚴成為他追求的目標?!半m無華裔血統,但我卻有一顆百分之百的中國心,這是父母給我的,他們教會了我堂堂正正做人?!保?6]他以辦報等多種方式捍衛(wèi)著祖國的權威和尊嚴以及深刻地表達了對祖國無比熱愛的感情。

      三、“刺血三上書”——保家衛(wèi)國與客家政治學的主權建構

      文化心理層面“是整個文化結構中最穩(wěn)定的部分,是整個文化的靈魂。如果要用本末分解文化,說物質技術是末,制度理論是本的話,那么,文化心理則是本中之本,是大本”[17]。文化心理的這種特性,對客家政治學的主權建構原則起著重要作用。正因為文化心理是整個文化結構中最穩(wěn)定的部分,所以無論客家人漂泊到世界的任何地方,他們都有強烈的尋根意識和保家衛(wèi)國的赤誠情懷[18],客家人有著強烈的主權捍衛(wèi)意識。

      為了抵御外患,客家民眾崇尚武術,各種卷館、國術館較多,練習拳法的人數眾多,他們平時強身自衛(wèi),戰(zhàn)時則馳騁沙場為國效力,“義憤一呼,同仇立應,雖屠腸隕首相望而不之顧”[19]。客家人面對強敵,雖“挺刃相加,死而無悔”,并置“屠腸隕首”于不顧,其愛國主義精神感人肺腑。宋末元初,留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過零丁洋》)千古絕唱的文天祥是江西客家人,他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譜寫了一曲動天地、泣鬼神的偉大愛國主義詩篇,他為了自己民族和國家的主權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他起兵勤王所率隊伍多是粵贛邊區(qū)的客家人。他在粵東召集義軍時,受到廣泛響應。據統計,當時梅州地區(qū)人口總數不超過萬人,但愿意追隨文天祥從軍的竟然有八千人之多,如愛國詩人黃遵憲所云:“男執(zhí)干戈女甲裳,八千子弟走勤王。崖山舟覆沙蟲盡,重戴天來再破荒?!保?0]

      祖籍廣東蕉嶺、出生于臺灣的客家人丘逢甲的愛國主義感情通過一系列捍衛(wèi)國家主權的行動來表達?!恶R關條約》簽訂后,臺灣被日本割占。丘逢甲不顧個人安危,利用自己的社會地位、政治聲望,多次領導激憤的臺灣人民組織義軍反抗日軍的侵略。他或“奔走相告,以守土拒倭號召鄉(xiāng)里”,號召臺灣人民“人自為戰(zhàn),家自為守”;或以建立“臺灣民主國”的方式捍衛(wèi)主權、誓死抵御。他“抗倭守土”的血書,“刺血三上書、呼天不得直”的廢約再戰(zhàn)請求展現了他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崇高的愛國主義感情。臺灣淪陷后,丘逢甲在家鄉(xiāng)梅州和潮州、汕頭等地以興辦教育的方式報效祖國。他倡導新學,支持康梁維新變法,使國家強盛;他曾利用廣東教育總會會長、廣東咨議局副議長的職務之便,投身于孫中山的民主革命,與革命黨人參與籌劃潮州黃岡起義等革命活動,為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他擁護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學說,認為:“是吾志也,吾欲行民主于臺灣,不幸而不成,今倘能成于內地,余能及身見之,九死而無所恨也”?。?1]

      在推翻舊社會“三座大山”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偉大征程中,共和國元帥葉劍英嘔心瀝血,為國家主權的獨立和革命的勝利作出偉大的貢獻。在抗日戰(zhàn)爭中,出現了許多客家將領,如蔡廷鍇、蔣光鼎、趙一肩、張發(fā)奎、謝晉元、薛岳、范漢杰等,他們與全國人民一道留下許多可歌可泣的愛國主義傳統。

      綜上可知,在漫長的遷徙和艱辛創(chuàng)業(yè)生活中,客家人血液里維系了中原文化的優(yōu)良傳統,奔流著粗狂、冒險、耐勞、剛強的品性,留下大量愛國主義優(yōu)良傳統,延續(xù)并拓展者民族不屈不擾的精神氣魄。以愛國主義優(yōu)良傳統的治理建構、精神建構和主權建構為考察視域,可謂抓住了客家優(yōu)良政治傳統的根本,利于拓展客家優(yōu)良政治傳統的空間和范圍,充分發(fā)揮愛國主義優(yōu)良傳統在客家政治學發(fā)展中的建構作用。當然,除了客家愛國主義優(yōu)良傳統之外,客家文化中的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崇文重教、廉潔清正、樸實節(jié)儉、開拓創(chuàng)新、和諧發(fā)展等優(yōu)良傳統也具有較豐富的內涵,構成客家學建構的新維度。

      參考文獻:

      [1]施保國.從客家圍龍屋層級文化看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J].廣東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3(1).

      [2]曹德本.關于中國政治思想史研究方法論的幾個問題[J].政治學研究,2003(2):50-51.

      [3]羅香林.客家研究導論[M].廣東省興寧市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2003(27):198.

      [4]鄒春生.物質、制度、精神:客家文化的層次結構[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5(12).

      [5]黃峭公后裔與客家文化編委會.黃峭公后裔與客家文化——贛南寧都[M].香港:中華文化發(fā)展基金會出版社,2004.66-69.

      [6]錢仲聯.人境廬詩草箋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503.

      [7]楊天石.黃遵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54.

      [8]錢仲聯.人境廬詩草箋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715.

      [9]劉加洪.河洛文化與客家優(yōu)良傳統[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61.

      [10]孫中山全集(第1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5:349.

      [11]丘峰.“葉落歸根”與“落地生根”—論東南亞客屬會館的特征及其地位與作用[J].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1997 (3).

      [12]張金超.張弼士實業(yè)成功原因探析[J].嶺南文史,2005(3).

      [13]李錦讓,田家炳.我只是人世間一粒小小的塵土[N].梅州日報,2009-07-10.

      [14]劉加洪.河洛文化與客家優(yōu)良傳統[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75.

      [15]房學嘉,冷劍波,肖文評,鐘晉蘭.客家商人與企業(yè)家的社會責任研[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12:41.

      [16]熊德龍.中國父母給我中國心[EB/OL].中國新聞網,2011-09-18.

      [17]龐樸.近代以來中國人的文化認識歷程[J].教學與研究,1988(1):29.

      [18]鄒春生.物質、制度、精神:客家文化的層次結構[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5(12).

      [19]吳永章.客家文化概論[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0:279.

      [20]黃遵憲.己亥雜詩.人境廬詩草箋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810.

      [21]徐博東,黃志平.丘逢甲傳[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144.

      [責任編輯:余偉]

      中圖分類號:D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6949(2016)03-0103-05

      基金項目:廣東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點基地客家研究院項目“客家圍龍屋文化研究對客家學發(fā)展的方法論意義”(13KYKT16);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GD13XMK06);廣東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2015〈173〉)。

      收稿日期:2016-03-18

      作者簡介:施保國(1970-),男,安徽合肥人,廣東嘉應學院社會科學部副教授,博士,中國政治倫理學會理事,研究方向:哲學與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歡
      客家優(yōu)良傳統民族精神
      發(fā)揚優(yōu)良傳統,弘揚雷鋒精神
      “艱苦奮斗,密切聯系群眾”的優(yōu)良傳統不能丟
      客家傳統女裝結構設計初探
      贛南客家傳統器具設計的文化語境
      論閩西鋼琴音樂創(chuàng)作與客家民歌的融合
      東方教育(2016年3期)2016-12-14 21:00:40
      《狼圖騰》與中國的圖騰文化
      論“尚中貴和”思想對建構和諧社會的指導意義
      淺析古詩文中蘊涵的儒家文化精髓
      時代呼喚寫意中國畫
      客屬地區(qū)圖書館客家專題文獻資源建設
      科技視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9:26:18
      米易县| 甘德县| 邵阳县| 鄂伦春自治旗| 含山县| 安义县| 阳谷县| 睢宁县| 垣曲县| 马鞍山市| 八宿县| 富锦市| 龙川县| 即墨市| 临泉县| 固安县| 澄江县| 蛟河市| 九寨沟县| 柳林县| 当涂县| 怀来县| 安阳市| 祁连县| 通州市| 田东县| 康保县| 富宁县| 内黄县| 泽库县| 通城县| 沙田区| 苍溪县| 淮滨县| 拜城县| 库伦旗| 城固县| 鄂尔多斯市| 措美县| 西盟| 兰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