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風景的對話性與情節(jié)的逆轉(zhuǎn)——以《傲慢與偏見》為中心

      2016-03-16 13:09:54周丹丹
      關(guān)鍵詞:對話性奧斯丁傲慢與偏見

      周丹丹

      (上海工程技術(shù)大學 社會科學學院, 上海 201620 )

      ?

      風景的對話性與情節(jié)的逆轉(zhuǎn)——以《傲慢與偏見》為中心

      周丹丹

      (上海工程技術(shù)大學 社會科學學院, 上海 201620 )

      摘要:英國女作家簡·奧斯丁最受讀者歡迎的《傲慢與偏見》,其故事發(fā)展中具有關(guān)鍵作用的情節(jié)逆轉(zhuǎn)出現(xiàn)于伊麗莎白游覽彭伯里莊園之時。在彭伯里莊園之行中,風景敘事以對話的方式呈現(xiàn),花園風景代替主人達西與伊麗莎白展開審美性與物質(zhì)性的雙重“對話”,由此消除了伊麗莎白對達西的偏見,男女主人公之間看似不可化解的矛盾在風景中消解,最終通向奧斯丁式的圓滿結(jié)局。在此,風景從渲染人物和故事情節(jié)的環(huán)境背景,轉(zhuǎn)化為前臺的敘事者,并推動小說情節(jié)發(fā)生逆轉(zhuǎn)。

      關(guān)鍵詞:簡·奧斯??;《傲慢與偏見》;風景;對話性

      英國女作家簡·奧斯丁(Jane Austen, 1775-1817)的《傲慢與偏見》描寫了達西的傲慢與伊麗莎白的偏見,以及兩人在消除各自的傲慢與偏見的過程中贏得的愛情。但小說初稿的標題為《初次的印象》,小說情節(jié)的發(fā)展以及達西和伊麗莎白最終獲得的美滿愛情,卻是對“初次的印象”的否定。這是小說情節(jié)發(fā)展中的一個關(guān)鍵環(huán)節(jié),即情節(jié)的逆轉(zhuǎn)。與奧斯丁同時代的小說家司各特指出:伊麗莎白·班納特是在看到彭伯里莊園之后,才對自己拒絕了莊園主人感到后悔。[1]小說中,伊麗莎白自己也調(diào)皮地說過,她可能是從參觀彭伯里莊園的時候愛上達西的??梢姡聋惿椎暮蠡诨蛘哒f小說情節(jié)的逆轉(zhuǎn),與彭伯里莊園有著十分密切的關(guān)系。

      不少研究者已經(jīng)指出,奧斯丁小說中有一個十分醒目的意象:莊園。莊園是奧斯丁小說的標志性場景,是她講述的婚嫁故事中男女主人公愛情開始和發(fā)展之地,[2]紳士淑女們在此聊天、散步、跳舞、喝茶、會客、談情說愛。[3]從小說的譜系來看,奧斯丁小說的莊園情結(jié)可謂維多利亞小說中莊園群像的先導。一般而言,莊園是小說情節(jié)發(fā)生的主要場景或背景,具有營造小說氛圍的象征意義。[4](P.3)在奧斯丁的六部小說中,《傲慢與偏見》里以伊麗莎白的視角展開的莊園描摹最濃墨重彩?!艾斁S斯·貝蒂認為,在僅有一次的莊園景致的細部描摹中,奧斯丁以與眾不同的細節(jié)描繪了一行人在彭伯里莊園的散步。這一路走來的道路迂回曲折,處處有著如畫的美景,吉爾品式的場所時隱時現(xiàn)。”[5]除了作為奧斯丁如畫風景的美學趣味的展現(xiàn),這一部分描寫在小說情節(jié)發(fā)展中也具有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

      正如林斯特龍等人所指出:風景在本質(zhì)上是一種對話現(xiàn)象,交流存在于風景中的核心符號。因此,符號學可以為分析風景形成的過程提供足夠的工具,因為它們總是多方交流的結(jié)果,并且取決于參與方的符號范疇化。[6]視覺化的風景的形成過程是對話性的,通過對話的展開,風景被風景欣賞者所建構(gòu),并進而對風景欣賞者產(chǎn)生影響。彭伯里莊園之行中,伊麗莎白偏見的消除正是基于彭伯里莊園風景的言說,莊園風景作為他者,構(gòu)成與伊麗莎白展開對話的主體性言說的風景。風景要素與伊麗莎白構(gòu)成多重對話的關(guān)系,風景的言說代替了缺席的達西,風景與伊麗莎白之間的對話實際上是達西與伊麗莎白之間的對話。在對話過程中,風景要素扮演了“說服者”的角色,莊園風景從渲染人物和故事情節(jié)的環(huán)境背景,轉(zhuǎn)變?yōu)榍芭_的敘事者,最終逐漸化解了伊麗莎白對達西的偏見,推動情節(jié)發(fā)生逆轉(zhuǎn)。

      對話理論是俄國文藝理論家米哈伊爾·巴赫金(М.М.Бахтин, 1895-1975)在研究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時提出來的。他認為:陀斯妥耶夫斯基作品的驚人之處,首先就在于語言的大類和細類異常紛繁多樣,而且每一類都表現(xiàn)得極為鮮明。其明顯占據(jù)優(yōu)勢的是不同指向的雙聲語,尤其是形成內(nèi)心對話關(guān)系折射出來的他人語言,即暗辯體、帶辯論色彩的自白體、隱蔽的對話體。[7](P.270)巴赫金的對話理論探討了幾種不同關(guān)系的對話:作者與主人公、主人公與主人公、作者與讀者?;诓煌膶υ捴黧w,文本呈現(xiàn)雙聲、復調(diào)等話語形式,而當文本中只有作者本人的聲音時,小說就呈現(xiàn)獨白的話語形式。因此,巴赫金將小說劃分為“獨白型”和“復調(diào)型”兩種類型。在“獨白型”小說中,作者的聲音淹沒了人物的聲音,人物受制于作者并體現(xiàn)作者的意圖。而在“復調(diào)型”小說中,作者的聲音同所有人物的聲音處于平起平坐的地位,沒有主導性的、控制性的聲音存在,作品中“有著眾多的……具有充分價值的、獨立而不相融合的聲音和意識”[8](P.29)。各種話語可以交相辯難、詰責,從而最大限度地解放文本的話語形式和敘事形式,使文本呈現(xiàn)話語狂歡的自由狀態(tài)。

      巴赫金對小說中人物與作者、人物與人物之間的對話關(guān)系的分析論述,涉及到一個重要的概念——他者。對話的實現(xiàn),正是基于他者的存在才得以進行。他者是指“一切與我相異且外在于我的主體或主體性存在,包括具體的你或他,也包括蘊涵意義的物質(zhì)的或思想的存在與環(huán)境,甚至包括我試圖擺脫的那部分自我或自我意識”。[9](P.44)可見,具有主體性的他者的存在是對話的前提,因為對話意味著至少有兩種聲音出現(xiàn),單一的聲音只能構(gòu)成獨白,而不能形成對話。但是,他者并不意味著一定是另外的人物,主人公自我意識分裂為幾個部分,各個部分之間相互構(gòu)成他者的存在關(guān)系,在這種情況下,對話仍然能夠展開。在巴赫金提出的“他者”概念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他者的聲音也包括“蘊涵意義的物質(zhì)的或思想的存在與環(huán)境”。因此,風景作為蘊含意義的物質(zhì)性存在與環(huán)境,同樣可以作為對話的他者。而且,風景就其本質(zhì)而言,本身也是對話性的。在《傲慢與偏見》中,彭伯里莊園的風景就是這樣一個與女主人公伊麗莎白進行對話的他者。

      彭伯里莊園的風景敘事猶如音樂的樂章,極具節(jié)奏和韻律。對話的序曲剛剛拉開,其中就暗含了一個最高的音階:在彭伯里當個主婦也還不錯吧。[10](P.274)在風景敘事的最初,敘事情節(jié)直接到達預(yù)設(shè)的高潮部分的音階強度。在小說敘事中,這種敘事手法稱為“預(yù)敘”。對于彭伯里莊園的風景敘事而言,這個最高音階是強有力的風景語言的表現(xiàn),說明風景對伊麗莎白具有強大的說服力。因此,她才會在剛進入彭伯里莊園的時候就馬上被風景敘事的力量壓倒,而情不自禁地說出這句話。很顯然,她的第一反應(yīng)還有待證據(jù)來支撐。所以,這個最高的音符之后,是一段風景敘事的回旋樂章,然后,逐漸平穩(wěn)地向更高的音階攀爬。達西先生的兩次出現(xiàn),打斷了風景敘事的節(jié)奏,是樂曲中的短暫休止符,是風景與伊麗莎白的對話之間的插敘。在風景畫面、伊麗莎白、達西的交替更迭中,多重聲音相互爭奪伊麗莎白內(nèi)心的位置,最終,偏見的自我意識的聲音在多重聲音的合奏中漸漸消隱。

      從整章來看,伊麗莎白和嘉丁納夫婦初進彭伯里莊園時,風景敘事的篇幅和所占比例比本章其它部分都大。這是風景敘事的序曲部分,同時也是蘊含了最高音階的風景敘事部分。在展現(xiàn)了一幅英國自然風景園林的圖景之后,伊麗莎白馬上冒出一個大膽的念頭,開始夢想在彭伯里當女主人。

      彭伯里莊園在一個山谷里面,伊麗莎白和嘉丁納夫婦從山谷的另一邊進入。伊麗莎白在對面很高的山坡上,看到的是彭伯里莊園的全景俯瞰圖。風景自我展現(xiàn)的方式與伊麗莎白的視角密切相關(guān),因為作者在此運用的是第三人稱限知敘事,而不是第一人稱全知敘事,因此,風景的呈現(xiàn)方式是由伊麗莎白觀看它們的方式和視角決定的。此處,第三人稱限知敘事的視角,將風景和伊麗莎白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風景不是游離于或獨立于女主人公的自由的敘事元素,而是被女主人公緊密控制著,風景空間作為行動著的地點(acting place),而非行為的地點(the place of acting),[11](P.160)它與女主人公之間的對話產(chǎn)生高度的緊張感,營造出強大的敘事張力。

      彭伯里莊園是一個典型的英國自然風景園。英國的自然風景園是一種風行于18世紀的英國園林風格,它吸收了中國古典園林的造園藝術(shù),否定了歐洲大陸的造園傳統(tǒng),反對園林建筑中使用生硬的直線圖案以及人工修建的非天然狀態(tài)的樹木的做法,拋棄規(guī)則的幾何式園林,創(chuàng)造了不規(guī)則的園林樣式。其創(chuàng)造者認為,人工與自然融為一體才是最大的成功。小說中的彭伯里莊園很好地體現(xiàn)了這一點:沒有一絲一毫人工的痕跡。兩岸的點綴既不呆板,也不做作。這與中國園林中疊山理水所達到的“雖由人作,宛自天開”[12](P.3)的趣味十分一致。小說先有一大段有關(guān)園林風景的描述:它的地勢和位置,曲曲折折的路,石頭建筑周圍的風景,屋前的形狀不規(guī)則的小溪,屋后的樹林。伊麗莎白情不自禁的感嘆在園林美景的聲音之后響起,風景的語言之后緊跟被風景打動的伊麗莎白的內(nèi)心意識的聲音,兩種聲音開始了第一個回合的對話交談,風景敘事剛剛拉開它的序曲。

      全景俯瞰圖之后,伊麗莎白的視角轉(zhuǎn)向室內(nèi),從室內(nèi)的一個特定方位眺望室外的風景。此時,伊麗莎白正在移步換景:每走進一個房間,伊麗莎白都會走到窗口看窗外的風景。風景的大全景敘事之后,細部特寫鏡頭的敘事開始了。風景要素一再從不同的角度重復敘事,在伊麗莎白心中交疊出重重的影像。風景敘事的節(jié)奏變得繁復密集,風景與風景之間互相疊印,在每一個不同方位的窗口,山谷、小溪、林木、小山等風景要素中展開不同的敘事。此處,由于小說敘事的精簡性要求,作者沒有詳細展開伊麗莎白在每一個窗口分別看到了怎樣不同的風景,但是,風景的重疊敘事和它們與伊麗莎白展開的對話的分量依然可以被感受到。因此,室內(nèi)在窗口處移步換景的風景敘事,如同回旋曲,反復密集地加強了對話的力量。

      之后,室外的風景敘事由室內(nèi)的家族畫像接續(xù)。在家族畫像與伊麗莎白的對話之前,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聲音:管家奶奶的聲音?!拔覀儾粦?yīng)該小看了雷諾奶奶對她的主人的這種稱贊”,此處,第三人稱的間接敘事轉(zhuǎn)換為作者的直接敘事。雷諾奶奶的聲音加入風景敘事與伊麗莎白的對話,并與風景敘事站在同一立場,對抗伊麗莎白內(nèi)心的偏見意識。小說中用簡短急促的句子,一連用了幾個動詞,道出了伊麗莎白在聽到雷諾奶奶的聲音之后復雜、精微、隱曲的心聲:伊麗莎白一直聽下去,先是奇怪,繼而懷疑,最后又極想再多聽一些。(Elizabeth listened, wondered, doubted, and was impatient for more.)三個動詞,將伊麗莎白跌宕起伏的內(nèi)心摹寫出來。雷諾奶奶的聲音是對達西人品的肯定,家族畫像的聲音正是接著雷諾奶奶的聲音,繼續(xù)與伊麗莎白進行的對話。

      伊麗莎白在雷諾奶奶的帶領(lǐng)下由樓下來到樓上,在這里,“不懂藝術(shù)”的伊麗莎白忽略了許多優(yōu)美的油畫,直奔家族畫像:專門去尋找那個面熟的人的畫像。At last it arrested her,在這個被動句中,畫像成為主語,伊麗莎白成為被畫像“逮捕/吸引”的人。達西先生的畫像在此代替了不在場的達西,內(nèi)心感情已經(jīng)發(fā)生改變的伊麗莎白面對畫像,將她的感情投射到達西的替代物身上。她不禁對畫里的那個人產(chǎn)生了“一陣親切之感”,這是她對達西“從來沒有過的感情”:伊麗莎白在這幅畫像跟前站了幾分鐘,欣賞得出了神,臨出畫室之前,又走回去看了一下。她站在畫像前,“只覺得他一雙眼睛在盯著她看”,畫像對伊麗莎白凝視的目光不過是伊麗莎白的自我感覺,這種感覺意識的發(fā)生,意味著達西在她心中分量的加強,以及她的偏見意識的減弱。此處,畫像代替缺席的達西與伊麗莎白展開對話。在伊麗莎白參觀了室內(nèi)房間和家族畫像之后,本來不在家的達西突然出現(xiàn),風景敘事的樂章出現(xiàn)第一個休止音符。

      從進入彭伯里莊園開始,到參觀完家族畫像,風景敘事的第一輪對話至此結(jié)束。當他們來到室外時,畫像中凝視伊麗莎白的眼神真的出現(xiàn)在她面前,這是伊麗莎白始料未及的:達西提前趕回彭伯里,意外與伊麗莎白相遇。

      達西的出現(xiàn),調(diào)節(jié)了風景敘事的節(jié)奏。節(jié)奏就是某種形式的重復,重復表現(xiàn)為顯性重復(包括排比、對偶、同義擴延、縮減、音韻呼應(yīng)、穿插等以及由它們構(gòu)成的頭韻、尾韻、疊韻、交叉韻、疊句等外在韻律)和隱性重復(包括對比、省略、并置、變形、發(fā)展以及由它們構(gòu)成的內(nèi)在韻律)——確切地說,隱性重復就是變化。[13](P.75)如果說全景圖式和特寫角度的風景敘事和畫像的凝視是同義擴延的顯性重復節(jié)奏的話,那么,達西的出現(xiàn)則是發(fā)展的隱性重復。這個休止音符在顯性重復的節(jié)奏中調(diào)節(jié)了敘事的進度。它既是上一輪風景敘事的結(jié)束和總結(jié),也為下一輪風景敘事奠定了基礎(chǔ)。當風景敘事再次以綿密而繁復的節(jié)奏出現(xiàn)的時候,作為對話一方的伊麗莎白已經(jīng)在第一輪風景對話的攻勢之下,開始滑向認同達西的一邊。

      變奏就是“始終圍繞一個素材(可能是一個中心樂思,也可能是一個節(jié)奏原型)而變化”[13](P.79)。第二輪風景敘事以變奏曲式展開。伊麗莎白和嘉丁納夫婦來到室外,從莊園建筑所在山谷走到河邊,然后從河邊走上另一邊的山坡。游覽了一陣以后,他們又從山坡上下來,再次來到河邊,從河邊又走到莊園建筑所在的那邊山谷。風景敘事往復交錯于河邊兩側(cè)的山谷,敘事線條如同伊麗莎白上坡和下坡的曲線,忽而高升,忽而下降,忽而轉(zhuǎn)入狹窄的小夾道。此時,風景敘事的聲音不是高音,而是十分柔和的中低音。在上坡、下坡、沿河邊行走、在山坡上東游西逛的過程中,風景的無數(shù)側(cè)影都展現(xiàn)在伊麗莎白的眼前。此時的風景敘事,呼應(yīng)了回旋曲中伊麗莎白在房間的各個窗口看到的風景敘事,從室內(nèi)眺望的視角轉(zhuǎn)換為從室外直接觀看的視角,并與序曲中全景俯瞰的風景敘事互為補充。至此,風景敘事完成了以各個音階與伊麗莎白進行的對話與交談:全景俯瞰是高音,從窗口眺望和在室外的各個角度觀望是中低音。一首風景敘事的樂曲即將接近尾聲。

      最后,達西第二次出現(xiàn)。此時,兩輪風景敘事已經(jīng)結(jié)束,伊麗莎白的彭伯里莊園之游也即將結(jié)束。達西的兩次出現(xiàn)編織在風景敘事的話語過程中,它在調(diào)節(jié)風景敘事節(jié)奏的同時,也制造了一種重復的效果,而“重復建立了文本整體統(tǒng)一的聯(lián)系”。[14]風景敘事話語和達西的交替出現(xiàn),以及風景敘事的重復與達西兩次出現(xiàn)的重復,建立了彭伯里莊園風景敘事文本整體統(tǒng)一的聯(lián)系,也即風景對話的整體統(tǒng)一聯(lián)系。風景對話的效果如何,它說服伊麗莎白的程度如何,皆由達西的兩次出現(xiàn)予以檢驗。達西的第一次出現(xiàn)推動風景敘事轉(zhuǎn)向下一輪對話;達西的第二次出現(xiàn),為兩輪風景敘事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在小說情節(jié)發(fā)展中,情節(jié)逆轉(zhuǎn)意味著情節(jié)的因果鏈條上的事件突然轉(zhuǎn)變。在《傲慢與偏見》中,伊麗莎白對達西的偏見的消除,正是一個意外的情節(jié)發(fā)展。以18世紀的認識論來看,傲慢與偏見是兩種難以克服的認知狀態(tài)。但是,奧斯丁在小說中打破了這個預(yù)期,使一場不可能的愛情成為可能。

      彭伯里莊園為情節(jié)逆轉(zhuǎn)的發(fā)生提供了可能性,并最終促使這一逆轉(zhuǎn)變?yōu)楝F(xiàn)實。對話式的風景敘事只是風景敘事的形式,是風景言說展開的方式。風景敘事最終說服伊麗莎白,是因為風景既代表了特定階層的審美趣味,也表征著財產(chǎn)和社會地位。她游覽彭伯里莊園所體現(xiàn)出來的對“園林的短暫的熱情”,“對大自然和自然風光的依戀”,[15](P.540)是中上等階級穩(wěn)定的價值觀念、特權(quán)和勢力的展現(xiàn)?!昂敛黄婀?,我們看到伊麗莎白,這個奧斯丁所有女主角中最有個性魅力和思想獨立性的一個,也不會忽略婚姻的經(jīng)濟價值。……伊麗莎白一度因為氣惱達西‘攪黃’了姐姐英吉和彬格萊的親事而拒絕了他的求婚。如我們所知,她的氣惱里也摻雜著物質(zhì)利益的失望——作為妹妹,她當然希望姐姐能如愿嫁給一個條件優(yōu)越而且又愛著她的人了。但是,在目睹了達西的彭伯里莊園的宏偉和高雅的氣派之后,也不禁有些悔意。當兩人前嫌盡釋,終成眷屬,伊麗莎白不禁要說自己‘成了天下最幸福的人’,而且比任何人的幸福都要‘名副其實’。她所謂的名副其實暗示了她的雙重收獲——她不僅得到了愛情,而且晉升為全英國最美麗最富有的一座莊園的女主人,‘舒舒服服地過一輩子風雅有趣的生活’?!盵16]

      因此,花園風景與伊麗莎白之間對話的最終成功,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莊園風景既有美學上的意義,更具財富、身份和階級地位的表征功能。花園之美和它體現(xiàn)的審美趣味,代表了一種超越世俗的理想。伊麗莎白終于找到一塊人間“福地”,滿足了她心中對真正的愛情和幸福的渴望。與此同時,和奧斯丁筆下的所有女主角一樣,物質(zhì)利益也是伊麗莎白理想婚姻的可靠保障。畢竟,在伊麗莎白所處的時代,一個普通人家的女孩子只有嫁得好才是唯一的出路。因此,審美和社會財富成為風景與伊麗莎白對話過程中非常具有說服力的因素,隨著伊麗莎白在園中游覽的過程的展開,她對達西的偏見在風景的敘事話語中逐漸消除,花園敘事的說服力使小說情節(jié)在此發(fā)生逆轉(zhuǎn),并且這一情節(jié)逆轉(zhuǎn)十分合乎情理。隨著傲慢與偏見的消除,小說情節(jié)便逐漸向結(jié)尾處伊麗莎白與達西圓滿的婚姻方向發(fā)展。

      參考文獻:

      [1]Marghanita Laski.JANEAUSTEN[M]. New York: Thames & Hudson,1997.

      [2]張素玫.浪漫的名利場——論簡·奧斯丁小說中的莊園形象[J].伊犁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

      [3]王謹.簡·奧斯丁的“莊園情結(jié)”評析[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1).

      [4]徐揚.論英國維多利亞小說中的莊園[D].南京大學碩士畢業(yè)論文,2005.

      [5]何暢.風景的階級編碼——奧斯丁與如畫的美學[J].外國文學評論,2011,(2).

      [6][愛沙尼亞]卡蒂·林斯特龍,卡萊維·庫爾,漢尼斯·帕朗文.風景的符號學研究——從索緒爾符號學到生態(tài)符號學[J].彭佳譯.鄱陽湖學刊,2014,(4).

      [7][俄]巴赫金.詩學與訪談[M].白春仁,顧亞鈴譯.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8][俄]巴赫金.陀斯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M].白春仁,顧亞鈴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8.

      [9][俄]巴赫金.巴赫金文論選[M].佟景韓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10][英]奧斯丁.傲慢與偏見[M].王科一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0.

      [11][荷]米克·巴爾.敘事學:敘事理論導論[M].譚君強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12]陳從周.說園[M]//陳健行攝影.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2.

      [13]張箭飛.論魯迅小說的音樂性[J].文藝研究,2002,(2).

      [14]張箭飛.魯迅小說的音樂式分析[J].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2001,(1).

      [15]張箭飛.奧斯丁的小說與啟蒙主義倫理學[J].武漢大學學報,1999,(2).

      [16][英]安德魯·桑德斯.牛津簡明英國文學史(下)[M].谷啟楠,韓加明,高萬隆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

      (責任編輯:吳芳)

      收稿日期:2015-09-21

      基金項目:上海市教育科研重點項目“基于大中銜接視角的一般理工類高校大學語文課程建設(shè)研究”(A1511)、上海工程技術(shù)大學《大學語言》課程建設(shè)項目(A3-0601-16-01201)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周丹丹(1980-),女,湖北宜昌人,法學博士,上海工程技術(shù)大學社會科學學院講師,主要從事外國文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I10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2338(2016)04-0099-05

      DOI:10.3969/j.issn.1674-2338.2016.04.011

      Dialogue with Landscape and Reversion of the Plot:A Case Study ofPrideandPrejudice

      ZHOU Dan-dan

      (Social Science School, 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 Shanghai 201620, China)

      Abstract:Pride and Prejudice, the most popular novel written by Jane Austen, presents a reversion of the plot when the heroine Elizabeth visited Pemberley Park. Landscape as a potential dialogist in a conversation between the heroine and Pemberley Park, changes Elizabeth’s prejudice of the park’s owner and makes the reversion of their relationship possible. Obviously, the narrative of landscap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resolving the seemingly-unresolved obstacle between pride and prejudice.

      Key words:Jane Austen; Pride and Prejudice; landscape; dialogue

      猜你喜歡
      對話性奧斯丁傲慢與偏見
      簡·奧斯丁的《傲慢與偏見》教會讀者什么
      英語文摘(2019年5期)2019-07-13 05:50:28
      簡·奧斯丁:別樣的“文化研究”
      《海浪》的復調(diào)特征解讀
      簡·奧斯?。核婆笥?,似陌生人
      看世界(2017年4期)2017-02-24 18:59:47
      可憐又可悲的女人
      文教資料(2016年20期)2016-11-07 11:28:22
      《傲慢與偏見》漢譯文片斷對比評析
      An Analysis of Mr. Bennet in Pride and Prejudice
      論摘要語篇的對話性與人際意義構(gòu)建
      高中歷史對話性課堂的構(gòu)建
      EFL/ESL課堂LC1與LC2的跨文化對話性
      外語學刊(2010年2期)2010-01-22 03:31:06
      梅河口市| 乃东县| 犍为县| 盖州市| 巴彦淖尔市| 美姑县| 五台县| 慈溪市| 高安市| 蒲江县| 裕民县| 固安县| 方山县| 巴塘县| 瑞丽市| 宜兰市| 东乌| 巴彦淖尔市| 邯郸市| 河北区| 安西县| 自贡市| 尉氏县| 桓仁| 全椒县| 哈尔滨市| 阳城县| 永靖县| 华坪县| 建始县| 富阳市| 盐山县| 南江县| 浦城县| 元朗区| 都匀市| 武城县| 玉田县| 武宣县| 澜沧| 高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