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1953年至1957年內地對港澳供應體系形成的歷史考察*

      2016-03-16 21:51:58唐富滿
      廣東社會科學 2016年4期
      關鍵詞:華潤配額生豬

      唐富滿

      1953年至1957年內地對港澳供應體系形成的歷史考察*

      唐富滿

      20世紀50年代中期,是內地對港澳市場供應體系初步形成的歷史階段。由于大陸已逐步確立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原來主要由市場調節(jié)的對港澳出口供應,成為政府經濟管理的新課題。中國政府為確保出口貨源,實行口岸分工和配額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港澳推銷機制。但新的供應體系尚在磨合中,無法做到充足而均勻地供應。通過歷史的考察,可從一個側面觀察計劃經濟體制確立期間對港澳供應工作中的矛盾與問題。

      出口供應 港澳市場 計劃經濟體制

      中國內地同港澳地區(qū)之間的經貿關系歷來非常緊密。祖國大陸對港澳地區(qū)的支持是全方位的,確保對港澳地區(qū)居民生活必需品的供應就是其中一項實實在在的內容。內地對港澳地區(qū)的出口供應,牽涉到生產、商業(yè)、交通和外貿等部門的協(xié)調與配合,與中國經濟體制及其轉型密切相關。在1953-1957年間,隨著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執(zhí)行,中國逐步確立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這幾年是內地對港澳市場供應體系與政策初步形成的歷史階段。本文擬就這一階段內地對港澳市場供應體系的形成作一系統(tǒng)的歷史考察,并由此觀察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的確立對港澳供應工作的影響及隨之進行的調適。①

      一、問題的由來

      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實行新民主主義的經濟制度,市場機制在對港澳貿易中起著重要作用。中國政府采取寬松和通融的政策,主要是沿用老辦法:一是繼續(xù)私營進出口商的聯(lián)號關系。在歷史上,粵港企業(yè)“聯(lián)號”現(xiàn)象普遍。香港商人通過在廣州的聯(lián)號,將內地土特產品銷往海外;廣州企業(yè)通過在香港的聯(lián)號,推銷內地商品并開拓外洋出口。②這些聯(lián)號的私營進出口商對許多商品的產、供、銷有較豐富的專業(yè)知識,同港澳、東南亞各地的華僑廠商的關系較為密切,常年向港澳及海外銷售副食品、土特產、手工業(yè)品、食品等。③二是允許港澳邊緣區(qū)的小額貿易。人民政府公布“港澳邊緣區(qū)肩挑小額貿易臨時管理辦法”④,由邊緣區(qū)的公社和大隊向社員收集水草、稻草、沙石、磚瓦、河涌雜魚、海螺、田螺等土特產品,經公社和外貿部門代理出口,取得外匯,換回化肥、農藥以及社員需要的其他生產資料。

      到1956年,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基本確立。原來主要由市場調節(jié)的對港澳貿易成為政府經濟管理工作的新課題。私營進出口商式微,地方對外貿易權收歸中央。1955年,邊緣區(qū)小額貿易也由國營企業(yè)接收。⑤在貨源問題上,由于社會主義工業(yè)化大規(guī)模展開,對生產資料的需求增加;農村土改和城市民主改革完成后,人民購買力增強,適銷港澳的商品特別是生活資料供求關系緊張。從1953年第3季度起,全國各地多種商品開始出現(xiàn)供不應求現(xiàn)象;第4季度糧食實行統(tǒng)購統(tǒng)銷以后,貨源問題更為嚴重。一向大宗出口的物資,停止或減少出口。據華潤公司統(tǒng)計:我國1953年出口香港的大豬、小豬、牛羊、雞、鴨、鵝、臘腸等17種商品,在貨源上存在內外銷矛盾。僅僅生豬對港出口,就因貨源沒有掌握而少出12萬頭,損失外匯480萬元。春雞、鴨也因同樣情況,廣州口岸出口由20多萬元減為數萬元。⑥

      海外業(yè)務關系的斷裂或空檔,給對港澳的出口供應帶來嚴重困難。外貿部門在1953年后,仍希望利用私商及其海外關系。外貿部1954年制定的方案說:在執(zhí)行擴大向港、澳出口工作中,對于國內私營出口商,“應特別指出要很好地、大膽地利用其經營能力、國外關系,以達到我擴大出口的目的。”⑦時至1956年,外貿部仍然強調:對于私營進出口商原來的國外業(yè)務關系和國內進貨關系必須注意保持,不能夠輕易打亂,絕不能“割斷”。⑧但由于社會主義改造步子加快,私營進出口商迅速萎縮。私商的海外業(yè)務關系中斷,但國營公司的海外業(yè)務關系沒有及時建立,形成“空檔”。例如對香港的副食品出口,從1953年第4季度開始,陸續(xù)為國營公司所代替。但國營公司因缺乏業(yè)務聯(lián)系無法直接銷售給香港的商人,只好委托駐港機構五豐行代銷。結果造成五豐行不堪重負,產生一連串貨到無人負責、無人管理現(xiàn)象,被私商壓價、騙價,好貨當次貨,江西的殘牛被香港衛(wèi)生當局焚燒700余頭。⑨到1954年夏,私商經營對港澳貿易的比重從70%急速退到20%。對港澳出口供應工作的缺點因此也不斷暴露:首先是國營力量跟不上來,又沒有很好地使用私商的力量,致使許多零星小土產收不上來;大宗出口商品的收購面窄了,品質規(guī)格也無形降低。⑩

      二、探索建立穩(wěn)定均衡的供應體系

      面對上述問題,中國政府明確保障出口貨源的“內銷服從外銷”方針,推行以口岸分工為基礎的配額管理體制,計劃經濟條件下對港澳市場的供應體系初步成熟,生豬、蔬菜等主要輸港商品逐步實現(xiàn)“按時、按量、均勻”供應的基本目標。

      (一)出臺新的政策措施

      1.貫徹確保貨源的方針政策

      對港澳市場供應,相對于國內消費來說是出口,存在內外銷矛盾。在半市場經濟時代,主要靠價格機制調劑;實行計劃經濟后,必須有政策保障。

      1954年6月,陳云在中央會議上闡述了“內銷服從外銷”方針,獲毛澤東的明確肯定。同年7月,由陳云起草的中央文件規(guī)定:“關于商品內銷和出口的關系,除糧食、油料等物資特殊規(guī)定限量出口外,其他物資在今后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國內市場的銷售應服從出口的需要。有些商品如肉類,應壓縮國內市場的銷售,保證出口;有些商品如水果、茶葉和各種小土產,應盡量先滿足出口,多余的供國內市場銷售?!必瀼亍皟蠕N服從外銷”方針,就是在編制經濟計劃時根據具體商品的國內外需要作好平衡和安排,保證國家出口創(chuàng)匯?!坝媱澕榷ǎ捅仨毐WC執(zhí)行,不經國務院批準,誰也不得擅自變更。”

      中國政府還嘗試從生產環(huán)節(jié)入手,解決貨源問題。毗鄰港澳的廣東省,既是港澳農產品市場內地貨源的最大來源地,又是供港澳農產品的“蓄水池”和生力軍。1954年,華南外貿分局就嘗試在廣東靠近港澳、運輸便利的地方劃出“外銷貨源生產地區(qū)”,產品專供出口,由外貿經營部門與合作社簽訂供應合同。在實踐中,佛山專區(qū)的塘魚“外銷區(qū)”,就是中國出口商品生產基地的最早形態(tài),“不過當時沒有冠以基地的稱號而已”。近鄰澳門的石岐、珠海、江門等地也建立了專門的蔬菜生產基地。這些外銷區(qū)建立后數年來一直保持對港澳的均勻供應。

      2.建立健全統(tǒng)籌與協(xié)調機制

      誠如著名經濟學家薩繆爾森所言:“沒有一個市場是孤立的島嶼”。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港澳事務主要由中共中央華南分局就近兼管。1953年1月,外貿部設華南特派員辦事處,兼管對港澳貿易。1954年3月,改設中南外貿局華南分局,是內地負責統(tǒng)籌協(xié)調對港澳供應的機構。

      1954年10月,對外貿易部召集全國對港澳出口工作會議,制定“關于擴大向港、澳出口(包括經港、澳轉口東南亞)的工作方案”,提出嚴格執(zhí)行統(tǒng)一掌握和口岸分工的規(guī)定。香港德信行、五豐行“以完成擴大向港澳出口工作為任務”,華潤公司對港澳出口工作亦為其主要任務之一。三個機構按所經營商品的分工,先行設立和健全糧油、果菜、罐頭食品等專業(yè)部門,受廣東省及有關總公司的雙重領導;外貿部并要求“華南對外貿易分局,應特別加強對我駐港、澳機構的領導、督促與檢查,并與全國各口岸經常取得密切聯(lián)系”。到1955年,外貿部設駐廣州特派員辦事處,統(tǒng)籌和協(xié)調對港澳出口供應。

      外貿部駐廣州特派員辦事處協(xié)調對港澳供應的工作方式是召集有關公司和省市外貿局負責人參加的出口工作會議,決議事項經外貿部批準后執(zhí)行。一般至少每半年一兩次(專業(yè)性或綜合性)。從與會議單位來看,經常參加此類會議的除德信行、五豐行和香港華潤、澳門南光公司外,與會的省市外貿局和專業(yè)公司(如食品公司、土產公司)主要來自上海、天津、青島及南方各省。其中,上海、天津主要供應工業(yè)產品;對港澳農副產品的供應省份,除廣東外,主要是湖南、廣西、江西以及福建、湖北,有時加上山東和四川。隨著時間的推移,對港澳市場供應省區(qū)不斷增多。

      1956年3月召開的“對港澳小副食品出口會議”明確了口岸分工之區(qū)劃:天津口岸,負責東北、內蒙、西北、華北;上海口岸,負責四川、江蘇、浙江、安徽;廣州,負責江西、湖南、廣東;廣西,兼管云南、貴州;青島,負責山東;福建,負責福建;武漢,負責河南、湖北。

      (二)輸港生豬配額管理之個案

      1953年之后,外貿部門嘗試推行以口岸分工為基礎的配額管理制度。從輸港生豬的情況看,配額管理制度的推行有一個在實踐中探索完善的過程。

      1.配額管理制度的制定

      從1953年6月開始,由華南外貿分局確定各口岸輸港生豬出口的配額。各口岸步驟基本上已趨一致,并能按配額互相配合。但有個別口岸因運輸條件所限及其他客觀原因,未能確實做到定時、定量、均勻出口。

      1954年8月31日,華南對外貿易分局(以下簡稱“分局”)主持制定《廣東生豬出口調配管理辦法》,共12條:(1)廣東生豬出口配額按月由中國食品出口公司廣州分公司(以下簡稱“穗食出”),聯(lián)系中國食品公司廣東省公司(以下簡稱“省內食”),于每月25日前上報分局批準后執(zhí)行;(2)各口岸配額之制定、調整及調度,由分局授權穗食出下達各口岸執(zhí)行;(3)各口岸內外食機構可提出建議意見,由外食機構于每月20日以前上報穗食出;(4)各口岸出口配額除特殊情況一般不作較大調整,各口岸機構可事先根據計劃組織貨源;(5)配額決定下達后,各口岸出口單位不得擅自隨意增減;(6)各口岸如臨時須變更出口配額,應由出口單位及時向穗食出反映;(7)惠州、九龍、江門、石岐、汕尾5個口岸如有特殊情況,可以每3天內調劑補缺,過期不補;(8)穗食出得臨時增減個別口岸一定時間內之出口任務;(9)如情況有重大變化須調整全省配額時,穗食出應事先報請分局批準;(10)各口岸海關根據出口單位申報之數量批準出口;(11)各口岸每天出口數量庫存情況,香港市場情況由穗食出每日反映省內食。(12)有關出口配額之執(zhí)行調整及臨時調度情況,每月由穗食出書面報分局。

      除廣東各口岸外,還要求廣西、湖南口岸也采取一致的配合。(1)湖南方面生豬出口數量,由華南外貿分局制定后,報請中南外貿局批準,歸由廣州海關按核定配額,執(zhí)行驗收事宜;(2)廣西方面生豬數量,由華南外貿分局制定后,會同廣西省商業(yè)廳,指示該省出口單位嚴格依照配額均勻出口。

      2.配額管理制度執(zhí)行中的問題

      1954年8月底,內地生豬因臺風影響未能按配額出口。9月5日,香港五豐行牲畜組根據港市生豬銷量一時見好,建議大幅增加要豬計劃。這是由于未能準確估計香港市場需求,責任在駐港機構。穗食出據此分配各口岸的增加數字。到9日上午,應香港方面要求,分局決定自9月11-13日停出3天,后又續(xù)停3天。關于此次事故損失,按外貿分局統(tǒng)計,損失360711港元。

      1955年春節(jié)過后(1月26日至31日),五豐行建議數為7200頭,而各口岸實發(fā)12199頭,造成積壓。到28日,五豐行要求暫停出口,但各口岸仍大量來貨。香港肉商則借機不肯多買,造成積壓。據五豐行報告,1月26日至2月6日止,途死、欄死與火化400多頭,損失額為港幣146271.75元。

      1955年中秋前后,輸港生豬也是脫銷與積壓交替發(fā)生。當年6月25日(農歷端午)至8月6日,國內貨源普遍緊張(其中7月份,廣東、廣西兩省落空7400頭),內地輸港生豬日均銷量僅1255頭(此前日均銷量1995頭)。廣州食出公司到湖南購得生豬14500頭。到8月中旬,各省來貨增多,香港庫存量激增。截至8月底,庫存達8045頭。據廣東土畜公司分析,造成此次積壓事故的原因,除湖南豬出口不均勻外,主要是廣西未能按配額出口。從8月26日到9月15日香港生豬積壓的21天中,廣西超出3979頭。廣東基本上做到均勻出口,但8月27、28兩日,廣東省公司緊急通知汕頭、惠州、深圳各口岸暫停出口。結果汕頭口岸未停,理由是未超配額,且已安排運輸,停止出口有困難。

      1956年11月初,內地供澳生豬貨源不穩(wěn)定,每日僅運到30-40頭。這種情形持續(xù)一周后,內地生豬仍未大量運來。但到1957年3月底4月初,各口岸生豬突然涌到。香港存量開始超過合理存量。而香港流行性感冒蔓延致消費縮減,造成重大經濟損失:香港方面,按市價損失49萬港元;深圳和廣州,損失人民幣37萬元。究其原因:⑴特派員辦事處,在思想上產生麻痹;⑵廣東,3月下旬到貨集中和超出及4月上旬超額輸出;⑶湖南大量超額到貨;⑷廣西、福建雖輸出不多,也是直接影響港存積壓和間接影響深圳積存的原因之一。

      3.配額管理制度初步完善

      1957年5月,廣州特派員召集上述五省牲畜家禽對港澳出口會議,總結過往工作的經驗教訓,并提出完善配額管理的11條規(guī)定:⑴完善匯報制度。⑵牲畜、家禽、鮮蛋、味蛋,仍按月制訂配額。⑶配額的確定,由特派員于每季前30天制訂,分省、分月安排。⑷嚴格執(zhí)行“均勻輸出”,并采取“前落空后不得補”原則。⑸明確輸出口岸責任。⑹各口岸每隔3天用便函或報表向廣州特派員匯報;駐港機構每日以電報送廣州食出。⑺擴建深圳倉庫,由湖南負責。⑻在售價掌握上,授權五豐行幅度由5%提高到10%。⑼出口畜禽、鮮、味蛋除嚴格執(zhí)行均勻輸出外,還必須加強品質、規(guī)格的挑選、檢驗和途中、欄、倉的保養(yǎng)工作。⑽食出公司派出干部2人駐廣州,在特派員領導下工作。⑾建議湖南成立外銷食品公司并加強駐廣州辦事處力量,爭取自裝、自運并在沿途設立供應站。

      隨著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的全面運作,1957年后,內地生豬輸港的口岸分工和配額管理制度也逐步成熟,輸港生豬積壓事故大幅減少。

      三、建立健全港澳推銷機制

      香港華潤公司和澳門南光公司,成為國內各貿易公司在香港、澳門的總代理,組織港澳推銷網絡;1957年創(chuàng)立的廣交會,則是對港澳供應的交流平臺。

      (一)華潤、南光公司的港澳總代理

      華潤的前身是1938年中共在香港創(chuàng)辦的“聯(lián)和行”。這是中共在香港的地下交通站,也是從事貿易工作的機構。1948年12月,改組建立華潤公司,按照當時華潤負責人錢之光的說法:“華是中華的華,代表中國,潤是毛潤之的潤”。華潤是“黨企”,公司名稱經中央審定,對中央辦公廳負責,直接由楊尚昆領導。1952年秋,中央決定華潤公司劃歸新成立的對外貿易部,貫徹執(zhí)行黨中央關于港澳工作的方針政策,同時為國貨出口港澳以及轉口到東南亞和世界其他地區(qū)服務。

      1953年以后,隨著社會主義改造的推進,由私商維系的港澳推銷網絡基本斷裂,出現(xiàn)不少混亂現(xiàn)象。經常處于“求銷不成”與“有需要而無供應”的矛盾中。當時中國內地產品在港業(yè)務關系只能局限于幾家香港大商行。我國商品的價格不能夠隨行就市,限價太死,常常背離國際價。在此混亂的出口形勢下,香港華潤公司建議:讓華潤作為國內貿易公司的“代理商”,與各出口公司訂立“代理協(xié)定”,對出口香港的商品“實行統(tǒng)一定價”。華潤公司的建議得到外貿部的肯定。華潤公司作為總代理的角色得以明確:華潤的作用是代理出口和海外采購,同時還要協(xié)助國內各進出口總公司和各口岸安排計劃,調度物資,還要協(xié)助外貿部制定國家的進出口計劃,提供參考價格。

      各公司分別與華潤公司達成代理意向。中國畜產公司1954年10月給外貿部和港澳辦的報告說:主要通過香港華潤公司進行業(yè)務,使其在港澳市場上經營中國畜產品起領導作用。華潤公司之代理傭金,一般商品仍照中央規(guī)定給1%傭金,新商品給2%傭金。中國礦產公司1954年10月制定的《1955年對港澳出口經營草案》說:為了集中掌握資本主義市場情況,應統(tǒng)一步調,避免多頭報價,統(tǒng)一由總公司直接洽銷或委托香港華潤公司洽銷,成交后由有關口岸公司辦理具體交貨工作,各口岸公司及地方國營或私營不對外洽銷。調派干部三人至五人到香港,在華潤公司領導下,辦理礦產業(yè)務工作。

      到1955年,中國進出口公司、中國食品出口公司、中國糧谷油脂出口公司、中國茶葉出口公司、中國機械進口公司、中國五金進口公司、中國土產出口公司、中國雜品出口公司、中國畜產出口公司、中國礦產公司、中國儀器進口公司、中國絲綢公司、中國運輸機械進口公司等國內13家總公司均與華潤簽署了代理合同。其中,中國畜產公司(甲方)與華潤公司(乙方)的代理協(xié)議說:甲方委托乙方為其在香港之業(yè)務代理。有關甲方之經營商品,乙方均有優(yōu)先采購或代購之權利。乙方須經常向甲方反映香港及其他海外市場價格情況、供求趨勢。如甲方有某些新小商品需委托乙方在港代銷者,在征得乙方同意后,方可發(fā)貨,乙方有權按市場價格出售。出售所得扣除一切費用、傭金及應付稅金后,全部匯向甲方。

      與香港華潤類似的有澳門南光公司。該公司于1949年8月28日創(chuàng)辦。當時周恩來和葉劍英認為:“在澳門這一特殊地區(qū),必須有我們自己的機構與組織?!睆?950年底到1951年12月,貿易部系統(tǒng)將有可能被美國凍結、扣留的約2.4億多美元的外匯和物資,絕大多數搶購搶運回國。這其間,由中共港澳工委領導的香港華潤公司、澳門南光公司積極組織貨源,港澳愛國工商業(yè)家不避風險,鼎力相助,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1952年,香港華潤公司和澳門南光公司都劃歸對外貿易部,貫徹執(zhí)行黨中央的港澳工作方針,同時為國貨出口港澳以及轉口到東南亞和世界各地服務。

      (二)擴大港澳推銷網絡

      增資香港中國國貨公司,是擴大港澳推銷網絡的一個成功范例。1938年,蔡聲白在香港組織中國國貨公司,經營百貨批發(fā)及零售。公司股份多數是官僚資本,1949年后轉為公股。華潤主要為其提供貨源,使之成為國貨銷售公司。1954年,國貨公司還在華潤公司的幫助下,在總店二樓開辟展廳,公開展覽國貨新產品,吸引了大批顧客前來參觀。這對宣傳國貨及該公司業(yè)務都起到了推動作用。1955年銷售金額比上年度增長四成以上,純利潤13萬余港元。批發(fā)方面更為蓬勃發(fā)展,商品遠銷東南亞的新加坡、泰國、婆羅洲等埠。1956年,華潤公司就利用國貨公司推銷商品提出改進意見:第一、公司擬派員參加董事會,對外不改變國貨公司原來的“灰色”面貌。第二、中層業(yè)務干部,華潤擬派批發(fā)副主任、會計各1名。第三、由華潤公司擔保其向銀行經營透支30至50萬港元,專作批發(fā)放賬用。報告得到批準。1957年華潤第一次派干部進入中國國貨公司。華潤公司副總經理何平開始參與該公司的業(yè)務管理。1958年營業(yè)額達到1150萬港元,純利潤45萬港元。1959年,華潤對中國國貨公司增資100萬元,保證了公司有足夠的現(xiàn)金流,零售業(yè)務得以迅速發(fā)展。

      1958年4月,董事會決定參加華僑發(fā)起的、以經營國產百貨批發(fā)業(yè)務為主的中國中發(fā)股份有限公司,投資港幣30萬元,中發(fā)公司也投資華潤公司30萬元。1958年底,華潤與王寬誠等5位港商協(xié)商,合作成立中藝(香港)有限公司,專營工藝品,商品包括首飾、雕刻、高檔家具、地毯、古玩、中式服裝等。這些商品在港澳和東南亞影響很大,成為千家萬戶的裝飾品和圣誕節(jié)的禮品。

      以中國國貨公司為基礎,以中藝公司為特色,華潤公司零售業(yè)在香港立足。

      香港和海外的經銷商隊伍多是愛國商人。大經銷商3000余家,加上零售商,這支隊伍有幾十萬人,他們的觸角介入到世界各個角落。對港澳出口供應形成這樣的鏈條:(貨源地)省市分公司——總公司——海關——華潤公司 (市場)。

      (三)創(chuàng)立廣交會的交流平臺

      在廣交會之前,通過舉辦展覽會推動對港澳出口有兩種嘗試:

      一是在廣州舉辦的各種物資交流會、商品展覽會。廣州因毗鄰港澳、華僑眾多,展會具有對外貿易性質。廣大港澳同胞和海外僑胞慣用內地生產的日用百貨、食品、土產和一些生產所需原材料。為適應這種需要,廣州的物資交流會都設有出口部,主要為港商華商服務。更重要的是,廣州還舉辦專業(yè)性的出口商品展覽會或出口物資交流會,在國內廠商和海外客商中累積了良好聲譽。

      二是華潤公司在香港舉辦的中國出口商品陳列。當時,華潤公司在香港的寫字樓常常是高朋滿座。許多商人前來,有一個目的就是“看貨”。于是,華潤出口部在辦公樓做了七個柜子用于陳列商品。先看貨,后簽購買合同,提高了效率。華潤公司總經理張平決定試辦一次展覽,獲外貿部出口局支持。各地的展品陸續(xù)運抵香港。1956年元旦,華潤公司舉辦的出口商品展開幕,吸引了商人和普通市民和海外游客,購買合同陡增。

      考慮到內地運至香港參展的商品畢竟有限,外貿部出口局副局長舒自清、華潤公司總經理張平和外貿部駐廣州特派員嚴亦峻于1956年春在廣州達成共識:舉辦全國性的出口商品展覽會。這個提議獲得廣東省和外貿部的支持。經國務院批準,中國出口商品展覽會于1956年11月至1957年1月在廣州舉行。華潤公司負責邀請港商回國參觀和交易。因效果良好,從1957年4月開始,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通稱“廣交會”)連續(xù)在廣州舉辦,直到2007年4月第101屆改名為“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

      廣交會非常重視港澳的作用。從展覽會交易情況看,對港澳成交的商品,不論在金額或品種上都居首位。這是因為出口到港澳的商品不僅是在當地銷用,而且大部分是轉銷國外。因港澳所需商品,大都與國內各大城市所需品種相近似。在20世紀50年代末,廣交會主要面向港澳地區(qū)和東南亞國家。例如,1957年4月召開的第1屆廣交會,“原則上只邀請港澳和新馬地區(qū)客戶”參加。應邀到會客商來自香港、澳門、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等19個國家和地區(qū)。其中港澳客商占83.48%,對港澳出口成交占成交總額的64.33%。據不完全統(tǒng)計,在20世紀50年代,港澳客商占到廣交會客商總人數的八成多。

      四、經濟體制轉型對港澳供應工作的影響與調適

      內地對港澳市場的供應體系,在本質上是計劃經濟體制的組成部分。通過對1953年至1957年內地對港澳市場供應體系與政策的歷史考察和分析,可從特定視角來觀察計劃經濟體制確立過程中的矛盾與問題。

      (一)不習慣嚴格執(zhí)行經濟計劃

      這一時期,對港澳市場供應的大問題是品質、規(guī)格不符,且無法穩(wěn)定均勻供應。例如,1956年“對港澳小副食品出口會議”總結的問題有:貨源品種不多,地區(qū)劃分不明確;對已打開銷路商品的加工原料缺乏有計劃的安排,因而造成互相碰頭與貨源中斷現(xiàn)象。在內外貿聯(lián)系和口岸間的協(xié)調配合,以及零售、批發(fā)的組織,均未能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實際上,這類問題仍廣泛存在。

      在1954年生豬積壓事故中,外貿部駐廣州辦事處沒有確定福建配額,但福建仍向港澳輸出生豬,使得積壓雪上加霜。在1955年中秋前后的積壓事故中,廣西外貿部門竟指示“梧州口岸豬牛不受配額限制,有貨可盡力輸出”。同時輸澳生豬也常發(fā)生“規(guī)格不符、包裝不善,運輸延誤”以及“原計劃不能貫徹執(zhí)行,貨源涌來時,則盡量發(fā)送,只要求減輕本身壓力,少存、少死亡的情況”。

      這些矛盾與問題,可歸結為利益沖突。地區(qū)利益沖突表現(xiàn)為以下兩方面:一是內地與港澳之間,一是內地各口岸或省區(qū)市之間。內地各口岸或省市區(qū)之間的利益沖突,表現(xiàn)為在貨源充足時,都不愿意削減配額;在貨源不足時,不按配額出口。就內地與港澳間的沖突論,外貿部門過于強調內地的積壓困難,甚至兩地等量齊觀,對港澳地區(qū)人多地狹的地情特點和特殊困難認識不足。有些口岸和地區(qū)在被要求削減輸港配額時,往往以貨物已裝船或收集,為免自身損失拒絕削減。例如1958年冬,在蒜頭銷售已近結束的時候,廣東湛江未經與五豐行聯(lián)系,于10月31日、11月5日發(fā)五豐行大蒜47噸;而青島10月31日發(fā)往香港的大蒜“快要出芽了”。對此,外貿部駐廣州特派員認為是“把口岸的庫存移往香港而已”。

      至于部門間的利益沖突,則以內外貿間的沖突最為嚴重。例如蔬菜,地銷、外調(內銷)、出口對品質規(guī)格要求不同,甚至相反。商業(yè)部門為完成自身任務起見,在貨源緊張時有意擠掉出口貨源。如只掛地銷、外調規(guī)格的收購價,不掛出口規(guī)格的收購價;或者雖然都掛了,但差價故意訂得不合理。

      (二)不熟悉市場供應工作規(guī)律

      在這一階段,內地對港澳市場供應工作的基本原則與政策框架,已初步奠定。但這些原則與制度并沒有得到很好地遵守和貫徹。如前所述,因輸港生豬屢屢發(fā)生積壓損失事故,有關方面厲行配額管理制度。但在事故過后就放松管理,簡直是“好了傷疤忘了痛”。結果,脫銷與積壓交替發(fā)生,周而復始,惡性循環(huán)。

      問題的根源可以歸結為,有關單位與官員還不適應對港澳供應工作之規(guī)律。這種不適應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⑴不善于駕馭個體經營與計劃經濟并存局面。生豬尚屬農民分散自養(yǎng),調查研究工作做得不夠,導致“計劃趕不上變化”。⑵計劃經濟以數字為標準,導致盲目追求計劃數量,未能根據貨源情況、市場供求關系,機動靈活地掌握售價。⑶脫銷與積壓交替發(fā)生的惡性循環(huán),影響了外貿部門對貨源與銷量的估算與預測,導致應對措施不夠果斷有效。

      而內地計劃經濟體制與港澳市場經濟體制并存,使得對港澳供應工作規(guī)律更難駕馭。下面試舉數例:(1)內地財經政策的設計與執(zhí)行,未能顧及對港澳的影響。1957年4月生豬積壓事故是內地政策調整影響港澳市場的典型案例。由于農民早就獲悉生豬收購價即將提高,大多待價而沽。因此當3月份全國作普遍而大幅度調整后,上市量隨即大大增加。加上部分地區(qū)發(fā)生豬瘟和春荒,更促使大量貨源在短期內集中上市,間接將壓力轉嫁到外貿身上。

      (2)有關部門對于港澳市場變化及其規(guī)律,缺乏了解與掌握。例如1954年生豬積壓事故,最初是因為五豐行牲畜組的宋世明、古玉溪等人,見9月初港市生豬銷量一時見好,便估計中秋節(jié)還會增加,草擬了大的要豬計劃。而實行自由市場經濟、崇尚自由生活方式的香港和澳門,與實行計劃經濟的大陸有很大差異。內地對港澳市場的出口分散在多個口岸,容易被香港私商操縱壓價。

      (3)對港澳市場競爭激烈的特殊形勢認識不足。由于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加深,各國政府都采取鼓勵出口、限制進口的政策。港英政府也嘗試對內地貨物進行限制。以魚貨為例,以前我國輸港咸水、冰鮮魚一直自由輸港,從無限制。但到1956年,港府“魚統(tǒng)處”官員表示:內地來魚不得“將部分存?zhèn)}候市而沽”,同時暗示將對大陸來魚進行限制。此前,魚統(tǒng)處就曾限制過日本魚輸港,因為日本貨到,致使魚價低跌,造成漁民生活困難。限制內地魚貨,也是要避免內地來魚大量輸港。

      1953至1957年,是內地對港澳市場供應體系與政策初步形成的歷史階段,也是大陸與港澳地區(qū)兩種不同經濟體制的磨合階段。1957年以后,隨著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的運作成熟,前述矛盾和問題逐步得到解決。在內地,各級政府特別是外貿部門逐步習慣嚴格執(zhí)行出口計劃,切實履行出口合同,在內銷服從外銷方針指導下確保貨源;各地區(qū)、各部門的大局觀念逐步增強,那種為局部利益不遵守出口配額、轉嫁經濟損失的情況越來越少。從海外的情況看,香港華潤公司和澳門南光公司加強了市場調查,掌握和預測市場行情的能力得到大大提升;華潤、南光公司作為國內出口總公司的港澳地區(qū)“總代理”,代銷各種出口商品,實現(xiàn)“統(tǒng)一對外”,避免各公司間惡性競爭的混亂現(xiàn)象。每年兩屆的廣交會,則在港澳商人和國內出口公司乃至生產部門架起交流平臺,及時傳遞港澳消費者需求和產品售后反饋,為內地提高出口商品質量,改善商品結構,改進生產經營提供意見和建議。這樣,內地基本上實現(xiàn)對港澳市場的穩(wěn)定供應。當然,有些問題是在20世紀60年代初,才得以根本解決的。

      ①相關研究主要有:沈覺人主編的《當代中國對外貿易》(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2年),王紅續(xù)的《新中國對港澳經濟貿易的政策》(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學報》,1998年第2期),唐富滿的《新中國成立初期內地對港澳市場供應的政策措施》(北京:《當代中國史研究》,2012年第3期),唐富滿的《中國政府對港澳市場供應體系和政策基本成熟的歷史考察(1959—1966)》 (北京: 《黨的文獻》,2013年第2期),唐富滿的《中國政府對港澳地區(qū)出口的配額管理及早期實踐》(廣州:《當代港澳研究》第12輯)。

      ②張曉輝:《從香港華商的興起看海內外華人經濟的交融(1840—1949)》,北京: 《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6期,第89頁。

      ③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廣東歷史》第二卷(1949-1978),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4年,第116頁。

      ④《邊緣區(qū)居民日用必需品定量輸入辦法草案(修正)》,湖北省檔案館:ZN17-2-303(中南局檔案)。

      ⑤中國食品進出口石岐支公司:《關于接收珠??h邊緣區(qū)出口業(yè)務的意見》(1955年3月21日),廣東省檔案館:325-1-114。

      ⑥《香港華潤公司副經理何平同志在華南第一次外貿會議關于港澳與東南亞市場情況的報告》(1954年),湖北省檔案館:ZN56-2-83。

      ⑦國務院(五辦):《轉發(fā)對外貿易部“關于擴大向港、澳出口(包括經港、澳轉口東南亞)的工作方案》(1954年12月6日),廣東省檔案館,204-1-340。

      ⑧李哲人:《對外貿易部關于全國對外貿易局長特派員會議的總結》(1956年1月27日),廣東省檔案館:235-2-12。

      ⑨《關于1954年下半年副食品對港澳出口及供應廣州工作的安排》,廣東省檔案館:325-1-43。

      ⑩華南外貿分局:《關于進一步擴大對港澳出口及經港澳轉口東南亞工作報告》(1954年9月29日),廣東省檔案館:302-1-24。

      [責任編輯 李振武]

      K271

      A

      1000-114X(2016)04-0097-10

      唐富滿,華南師范大學城市文化學院副教授,歷史學博士。廣州 510631

      *本文系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2014年度項目“中國政府對港澳市場出口供應制度及實踐研究(1949-1978)”(項目號GD14CDS01)的階段性成果。

      猜你喜歡
      華潤配額生豬
      生豬中暑的診斷及治療
      Tea'stone華潤萬象天地店
      生豬貼“秋膘” 管理要跟上
      碳減排量及碳配額的區(qū)別
      新疆鋼鐵(2021年1期)2021-10-14 08:45:42
      魚粉:秘魯A季配額低于預期,內外盤短期大幅上漲
      當代水產(2021年5期)2021-07-21 07:33:08
      入伏后,怎樣防止生豬中暑
      華潤湖北醫(yī)藥有限公司企業(yè)介紹
      魚粉:秘魯A季配額公布,國內外魚粉價格反彈
      當代水產(2019年5期)2019-07-25 07:50:52
      生豬 廣西生豬自成一極
      農家之友(2018年12期)2018-03-12 00:50:34
      華潤中信入股:社會辦醫(yī)轉向“航母”
      监利县| 红原县| 色达县| 江都市| 离岛区| 清水县| 微博| 高陵县| 洛川县| 伊通| 民乐县| 田阳县| 手机| 应用必备| 珠海市| 凤山市| 叶城县| 得荣县| 双峰县| 巩留县| 鹤庆县| 梓潼县| 荣昌县| 灵宝市| 汶上县| 巴中市| 喀喇沁旗| 泗洪县| 全州县| 奉节县| 嘉兴市| 阿巴嘎旗| 瑞安市| 绥德县| 寻乌县| 临夏县| 建宁县| 澎湖县| 象山县| 牡丹江市| 新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