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俊明++++徐保紅
摘 要: 獨立學院交互設計模式是在解決目前獨立學院課程教學實踐中存在的交往互動阻隔的基礎上提出的教學范式。它能夠實現(xiàn)超越主體間性的課程交往互動、逾越“順從記憶”的習性認知、規(guī)避教師的教學倫理失范。這種教學范式在認識論、方法論及課程論層面具有其特定的依憑與價值邏輯。
關鍵詞: 獨立學院 互動媒體 交互設計
創(chuàng)新課程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并培養(yǎng)具有高度社會適應性的人才是獨立學院追求內涵發(fā)展的關鍵。當前制約我國獨立學院課程教學內涵提升的壁壘有哪些?如何才能卓有成效地實現(xiàn)獨立學院的課程教學內涵提升?本文著重對此做詳細探討,以期對當前我國獨立學院課程教學內涵的提升有所助益??v觀影響當前我國獨立學院課程教學內涵提升的主要壁壘[1],概言有四:其一,師生交往主體間性失動。就本質而言,教育是教師與學生、學校與社會等主體之間的交往互動實踐,該過程的核心是各主體間交往互動的平等性,而非單純的控制與單向傳遞性。其二,學生學習順從慣習失偏。在學校場域,學生的習性養(yǎng)成是決定內涵提升的關鍵因素。概據(jù)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的觀點,“習性在養(yǎng)成的過程中會依據(jù)以往的經驗以及習得的知識采取行動”。在應試教育模式下步入獨立學院的學生,因長期不良的學習方式與理念,習得了“順從記憶”的學習習性,在這種習性模式下,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普遍欠缺,進而形成了依賴性與順從性的人格特征。其三,教師教學倫理失范。教師的素質是決定內涵提升的質量保證,教師在教學行為中體現(xiàn)的倫理價值特征決定獨立學院內涵提升及其發(fā)展能否提升,然而,面對社會變遷及人們對教育本質的拷問,當前我國獨立學院的教學倫理是相對失范的,其表現(xiàn)是:一方面是教學倫理失范。自韓愈提出“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之后,一些教育思想家與教育實踐家開始認同“傳授性”的教學倫理觀,但令人遺憾的是,這種教學倫理觀成為制約獨立學院內涵提升的嚴重壁壘。另一方面是教師角色倫理失范。有學者指出,大學教師至少應該涵蓋“作為社會成員”、“作為學校成員”、“作為學生社會化的承擔者”、“作為自身社會化的承受者”四種不同角色。其四,獨立學院制度失靈。獨立學院作為一種新型辦學模式,在其存在和發(fā)展過程中產生了很多矛盾與困惑,這些矛盾與困惑主要表現(xiàn)在對獨立學院的管理模式和外部環(huán)境支持方面。目前相對高標準的要求,使得獨立學院的教學質量壓力和外部競爭壓力顯得異常強烈。但是,獨立學院在依托母體辦學,師資、教學設施等與母體共享的體制、機制下,在教學資源各個方面的安排中缺乏優(yōu)先權,造成學科與課程發(fā)展在投入與組織模式中的先天不足。另外,獨立學院應在與社會資源共享過程之中,缺乏有力的制度保證與能力架構。
一、獨立學院實施互動媒體的管理學課堂教學交互設計模式分析
從心理學層面講,教學的有效性就是一種各學習主體關于多感官的統(tǒng)一作用發(fā)揮過程,是教學內容與其心智有效結合的過程[2]。多樣化課程教學能夠充分實現(xiàn)學生關于知覺系統(tǒng)、視覺系統(tǒng)、聽覺系統(tǒng)等多樣化的學習感官系統(tǒng)的有機結合與作用發(fā)揮。首先,多樣化課程教學模式能夠照顧不同學生的智力結構,并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和教學觀,做到因材施教。其次,多樣化課程教學模式是學生主體主動學習的體現(xiàn),學生的原有知識結構狀態(tài)對其學習新的知識具有重要的同化作用?!霸S多研究發(fā)現(xiàn),學習者的元認知活動是影響遷移的一個重要因素”[3]。多樣化課程教學模式可以從多個層面實現(xiàn)教學內容的靈活轉化,做到新知識與學生原有知識結構的有效結合與遷移,進而實現(xiàn)教學價值的最大化。
1.超越主體間性的課程交往互動模式
從具體管理及教學運行中體現(xiàn)了“重自主、重實踐”的教育理念,重自主,就是能夠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教學過程善于從學生認知角度理解和加工教學內容,把學生當成教學活動的積極參與者、學習本身的執(zhí)行者,引導學生自主地理解知識、自主地發(fā)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重實踐,就是在課堂教學中,以任務為主線,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
2.逾越“順從記憶”的習性認知
多樣化課程教學模式的深化勢必會影響學生對于學業(yè)的要求和課程學習態(tài)度的轉變,這種自后而前的轉變,是一種學習理念的蛻變。這就從根本上解決了學生單純注重知識點的記誦,而忽略了知識應用的問題[4]。同時,這樣的教學模式,從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自學能力,這種自學能力的實現(xiàn)是與不同個體的學習習慣和先天氣質類型相適應的,是一種自然而為之的自主自發(fā)學習,達到了一定的探究式學習的可能性。
3.規(guī)避教師教學倫理失范
在獨立學院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作為課程的直接實施者,是為達到一定教育目的,在充分挖掘有效的教育資源過程中,有目的地選擇課程教學內容,從而為學生服務的主體,那么多樣化課程教學模式的完善,就意味著教師必須進行與此相適應的教學方法改革。
二、獨立學院實施互動媒體的管理學課堂教學交互設計程序設計
多樣化課程教學模式出現(xiàn)是高校教學在不斷適應內外部環(huán)境要求下的必要體現(xiàn)和可能性實現(xiàn)。其價值訴求包括如下維度:在目標訴求方面,多樣化教學模式要求“以知識與技能為載體,注重過程與方法應用,實現(xiàn)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形成與體驗”的目標實現(xiàn)[5];在教學方法訴求方面,多樣化課程教學模式要求教學方法多元化,根據(jù)知識的特點采取適宜的教學方法,靈活采用參與式教學、互動式教學、探究式教學、體驗式教學等教學方法;在教學情景訴求方法,可以根據(jù)教學需要靈活選擇與知識相呼應的教學情景,課堂內與課堂外相結合。如此,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模式,使學生能夠真正參與課堂教學,保證知識傳遞的有效性,從而提升課程教學內涵。事實上,從具體的管理學課堂互動媒體環(huán)境中的教學交互實踐來看,這些淺層結構形式之間是不可分離和割裂的整體,而且彼此之間存在一定的交叉和滲透,它們之間存在立體化的結構關聯(lián)。
其實際的系統(tǒng)結構見圖1。
圖1 學生專業(yè)學習支持系統(tǒng)結構
在長期的高等教育發(fā)展過程中,我們已經明確了這樣的結論:有什么樣的哲學意識與哲學觀,就會有相應的教學行為發(fā)生和課程實施行為,在一定的課程教學背后總有一種哲學思想或哲學意識在起主觀主導作用。從哲學層面講,多樣化課程教學模式是事物不斷發(fā)展變化的結果,是對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一種辯證否定。
首先,從課程教學的本體論層面分析,課程教學是一種典型的教師與學生二者緊密互動的組織狀態(tài),是在師生互動基礎上實現(xiàn)的關于課程內容本身的價值評判與選擇。教師針對課程內容的價值屬性,加上自我研究,實施一定的自主的多樣的教學。同時,學生作為課程價值評判主體,對課程內容選擇具有影響作用,因為“對高校課程實施對象的價值評判主要涉及人的本性,追問人的本性是什么,有沒有教育的可能性”,據(jù)此,針對獨立學院學生及教學的特殊性,多樣化課程教學模式是這種本體論哲學思想的體現(xiàn)與發(fā)展。
其次,從課程教學的認識論層面分析,課程教學的主體因社會需求而加之于承受客體的一種科學層面的自我意識,且這種意識行為的發(fā)生是學生作為課堂教學主體作用發(fā)揮之基礎上的,實質上是多樣的社會認知活動。“從事社會認知活動,首先是因為有建立在人類需要基礎上的必要性,其次還應有從事這種活動的可能性”。多樣化課程教學模式在社會機制發(fā)生重大變異、社會形態(tài)發(fā)生結構性變遷的緊要時期,當然能夠適應社會的需求,也具有一定的教學可能性[6]。
最后,從教學的前后秩序看,整個教學活動都是在“教學主體的二重性、教學內容的二重性和教學過程的二重性”等教學的二重性基礎上實現(xiàn)的。這種教學的二重性恰是多樣化課程教學模式實現(xiàn)的方法論指導價值,主要表現(xiàn)在一是從教師和學生兩個都具有實踐性主體身上規(guī)定他們在教學活動中的應然與實然狀態(tài),從而實現(xiàn)教學方法實施主體和學習方法接受主體的合主體性原則;二是需要在一定的方法論作用下,既要執(zhí)行傳授教學內容具有確定性知識的任務,又要引導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學習不確定性知識、應用知識;三是根據(jù)教學過程的預期與非預期的二重屬性,采用多樣的教學方法,使學生不斷對知識具有新穎的興趣和對知識的渴望,也在一定程度上實現(xiàn)維果茨基“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的價值推斷,實現(xiàn)課程教學的價值最優(yōu)化。
參考文獻:
[1]雅斯貝爾斯.鄒進,譯.什么是教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3.
[2]唐華英.布迪厄習性概念淺析[J].法制與社會,2011(2).
[3]胡金平.學術與政治之間的角色困頓:大學教師的社會學研究[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6.
[4]吳康寧.教育社會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95-198.
[5]王小明.學習心理學[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9.265.
[6]楊愛程.西方課程論的哲學社會學基礎評介[J].比較教育研究,1992(6):2-3.
基金項目:浙江省高等教育課堂教學改革項目“基于互動媒體的管理學課堂教學交互設計模式改革與實踐”(kg2013569);浙江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2014SCG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