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我國高等教育治理研究綜述——基于知識圖譜的新視角

      2016-03-18 10:25方澤強
      關鍵詞:高教研究者大學

      方澤強

      (1.云南師范大學 職業(yè)技術教育學院,云南 昆明 650092; 2.云南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 云南 昆明 650091)

      ?

      我國高等教育治理研究綜述
      ——基于知識圖譜的新視角

      方澤強

      (1.云南師范大學 職業(yè)技術教育學院,云南 昆明 650092; 2.云南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 云南 昆明 650091)

      關鍵詞:高等教育治理;知識圖譜;述評 被認為是一篇文章的核心。一般認為,高頻次的關鍵詞??梢员挥脕泶_定某個研究領域的熱點〔4〕。依據CiteSpace“關鍵詞共現(xiàn)分析”的處理,得到圖2和表1。

      摘要:通過CiteSpace工具對1998年以來收錄于CSSCI的篇名(詞)為“高等教育治理”的論文進行可視化分析并得出以下結論:論文數(shù)量總體呈增長趨勢;不同年度有不同研究熱點;產生了甘永濤、龔怡祖等代表性學者和浙江大學等代表性研究機構;形成大學治理結構等6個研究領域和相應的知識基礎。對于不同的主題,已有研究中既有共識,也有分歧。今后,高等教育治理的價值體系研究需要凸顯,大學治理環(huán)境等主題必須加強,高等教育治理現(xiàn)代化綜合研究亟需開展,實證方法加以應用成為必須,域外研究應堅持本土意識并注重文化比較。

      Visual Analysis of Higher Education Governance Researches in China—A New Perspective of Knowledge Map

      FANG Ze-qiang1, 2

      (1.CollegeofVocationalandTechnicalEducation,YunnanNormalUniversity,Kunming650092,China;2.InstituteofPublicAdministration,YunnanUniversity,Kunming, 650091,China)

      Abstract:With CiteSpace tool we analyzed visually higher education governance papers on CSSCI since 1998 and drew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number of paper was on the rise in general, different research focuses existed at different times, and a group of representative scholars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s emerged such as Gan Yong-tao, Gong Yi-zu and Zhejiang university respectively, formulating six university governance research areas and corresponding knowledge bases. For different subjects, commonalities and differences coexist. In the future, it is suggested that higher education governance value shall be highlighted in research, university governance environment topics enhanced, higher education governance modernization developed comprehensively, empirical methods adhered to, and outside researches focused while attention paid to cultural comparison.

      提高高等教育治理能力和現(xiàn)代化水平是當前高等教育學界的重要任務。在此背景下,梳理高等教育治理研究成果,對進一步深化該領域的理論研究,并為高等教育治理實踐提供指引具有重要價值。為此,筆者借助CiteSpace工具對收錄于CSSCI的篇名(詞)為“高等教育治理”的論文進行收集、處理,生成相關知識圖譜,在此基礎上深度解讀分析“高等教育治理”研究狀態(tài),并展望和探索今后的研究目標及方向。

      一、分析工具及研究步驟

      (一)分析工具和數(shù)據來源

      通過數(shù)據收集、分析以及相關技術,生成知識圖譜,以此展示某領域研究具體狀況的方法當前已在國際上盛行〔1〕。CiteSpace正是一種通過數(shù)據分析生成知識圖譜的流行軟件工具。該軟件通過作者合作、機構合作、關鍵詞共現(xiàn)、文獻共被引等分析生成對應的知識網絡,以此展現(xiàn)某研究領域的知識結構。目前CiteSpace可分析的中文元數(shù)據有來自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數(shù)據庫(1998年至今)和中國知網(CNKI)的文獻。后者無法進行文獻共被引和作者共被引分析,因為CNKI的引文數(shù)據未完全開放。因此,在本研究中筆者使用的是CSSCI數(shù)據。

      (二)研究的理論基礎

      1.共引分析理論

      斯莫和格利菲斯、伊琳娜·馬莎科娃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用“共引分析”研究學科的演進發(fā)展狀態(tài)。他們認為,當兩篇文獻共同被第3篇文獻引用時,這兩篇文獻就形成共被引的關系。文獻共被引能夠體現(xiàn)同被引文獻之間的結構關系,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學科之間存在的聯(lián)系〔2〕。

      2.社會網絡分析方法理論

      該理論認為,社會結構可視為一個網絡,在這個網絡中,不同成員之間構成了某種聯(lián)系。通過分析該網絡,能夠發(fā)現(xiàn)成員之間的聯(lián)系。由此,社會網絡分析方法被認為可用來研究某個科學(學科)的合作網絡及其相應情況。這一點后來被實踐充分證明是正確的〔2〕。

      立足上述理論,CiteSpace的創(chuàng)建者美籍華人陳超美教授設計了文獻共被引分析、作者合作分析等功能,通過這些功能可生成相關網絡。其中,作者合作網絡能顯示不同作者在研究網絡中的不同位置及作用,機構合作網絡能展現(xiàn)具體研究領域中不同研究力量對比及其整體研究格局,關鍵詞共現(xiàn)網絡能反映某個研究領域不同階段的研究熱點及其具體內容,文獻共被引網絡能夠呈現(xiàn)某個研究領域的知識構成基礎及知識奠基人的情況〔3〕。這樣,某個學科的知識結構以可視化方式呈現(xiàn),從而研究者可深入分析該學科的發(fā)展情況。

      (三)具體研究步驟

      第一步,在CSSCI數(shù)據庫中檢索收集元數(shù)據。本研究將檢索條件設為:篇名(詞)=高等教育治理或大學治理;文獻類型=論文;年=1998~2014。結果,獲得符合條件的文章共154篇。

      第二步,將CSSCI搜索到的元數(shù)據導入CiteSpace(版本:3.9.R6),并通過該軟件的轉換器功能將這些元數(shù)據轉換成CiteSpace可識別的數(shù)據。

      第三步,設定參數(shù)和相關條件,運用CiteSpace分別開展作者合作分析、機構合作分析等,生成不同的知識圖譜。在此基礎上對知識圖譜進行分析解讀,得出結論。

      二、高等教育治理研究成果概貌

      (一)成果數(shù)量

      在1998~2014年,154篇“高等教育治理”論文分布如圖1所示:

      圖1 1998~2014年“高等教育治理”論文分布情況

      如圖1所示,近20年“高等教育治理”論文數(shù)量總體上呈增長趨勢,表明“高等教育治理”受學術界關注度逐年增長,其研究力量顯著增加。

      (二)主題變遷

      圖2是1998~2014年“高等教育治理”研究主題年度變遷的整體概貌。表1顯示每年高等教育治理論文中的高頻詞。

      立足圖2和表1,結合1998~2014年發(fā)表的文獻,進一步確認了不同年度的主要研究主題:2005年為大學治理能力;2006年和2007年均為大學治理結構;2008年為大學自治;2009年為現(xiàn)代大學制度與大學治理;2010年為大學章程與大學治理;2011年為國外大學治理;2012年為大學內部治理;2013年為教授治校與大學治理;2014年為大學治理中的社會參與。

      圖2 1998~2014年“高等教育治理”論文的關鍵詞共現(xiàn)年度情況(Top N per slice=15)

      表1 1998~2014年“高等教育治理”論文的高頻詞

      根據CiteSpace統(tǒng)計結果整理所示。

      (三)研究群體

      根據CiteSpace的“作者合作分析”,得出高等教育治理研究作者圖譜,如圖3所示。

      圖3 1998~2014年“高等教育治理”研究的作者(Top N per slice=15)

      在圖3中一個節(jié)點對應一位作者,節(jié)點大小代表發(fā)文數(shù)量,節(jié)點越大,表示作者發(fā)文數(shù)量越多,反之則相反。節(jié)點間的連線表示對應的作者有合作關系,連線粗細表明合作強度,越粗表示合作強度越強,反之則越弱。通過對圖3的分析,可得出三個結論:第一,高等教育治理研究領域的研究者數(shù)量眾多,呈多元研究格局;第二,高等教育治理研究領域產生了一批代表性學者,如甘永濤、龔怡祖、蔣洪池、范文曜、朱家德、羅澤意等;第三,高等教育治理研究者的合作研究和“單兵作戰(zhàn)”研究并存。

      (四)研究機構

      再讓學生四人小組合作,給足時間讓學生充分討論、交流,教師巡視。教師巡視時可以讓學生悄聲表述自己對這個問題的理解,不限制學生思路。時刻關注學情,參與其中,對需要幫助的學生,不斷啟發(fā),適時給予幫助與引導。

      根據CiteSpace的“機構合作分析”,得出高等教育治理研究機構圖譜,如圖4所示。

      圖4中,節(jié)點所對應的標識、大小以及節(jié)點連線、連線粗細的表征均與圖3相同。據此,通過分析該圖可得出兩點判斷:第一,浙江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南京農業(yè)大學等機構是開展高等教育治理研究的主要單位;第二,不少機構在高等教育治理研究方面進行合作,但從研究機構格局看,合作網絡還比較小。

      圖4 1998~2014年“高等教育治理”研究的機構(Top N per slice=15)

      三、高等教育治理研究的具體領域及知識基礎

      文獻計量學認為,引文構成了研究的前沿,而被引文獻則構成了某個研究領域的知識基礎〔5〕,因此,可通過“文獻共被引”、“作者共被引”分析高等教育治理研究領域的知識基礎及奠基學者。根據CiteSpace的“文獻共被引分析”和“作者共被引分析”,可得到圖5、圖6。

      圖5是共被引文獻生成的知識圖譜。分析圖5發(fā)現(xiàn),這些共被引文獻構成了“提高大學治理的有效性”、“現(xiàn)代大學治理中的學生權力閾限、問題及對策”、“通過章程的現(xiàn)代大學治理”等16個簇類。也就是說,這些簇類是近20年高等教育治理研究的16個研究子領域。結合施引文獻和共被引文獻對這些研究領域進一步分析,發(fā)現(xiàn)它們可歸并為6個領域,分別為高等教育治理的理論、大學治理的有效性、大學治理與大學章程和現(xiàn)代大學制度的關系、大學治理結構、高等教育治理模式、國外高等教育治理經驗。換言之,這6個領域是近20年高等教育治理研究的范圍。進一步分析可發(fā)現(xiàn),就論文共被引情況來看,伯頓·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統(tǒng)——學術組織的跨國研究》(杭州大學出版社,1994)、俞可平《治理與善治》(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別敦榮《中美大學學術管理》(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2000)、約翰·范德格拉夫《學術權力——七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比較》(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約翰·布魯貝克《高等教育哲學》(浙江教育出版,2002)、羅伯特·伯恩鮑姆《大學運行模式》(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3)、張維迎《大學的邏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羅納德·埃倫伯格《美國的大學治理》(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李福華《利益相關者理論與大學管理體制創(chuàng)新》(教育研究,2007年第7期)以及龔怡祖《大學治理結構:現(xiàn)代大學制度的基石》(教育研究,2009第6期)等著論和論文的共被引率極高,即它們是近20年高等教育治理研究的知識基礎。

      另就作者共被引情況來分析,發(fā)現(xiàn)俞可平、張維迎等學者的被共引率極高(見圖6和圖7)。也就是說,這些研究者的研究觀點、成果被其他研究者高度認同和采納,他們在一定意義上是高等教育治理研究領域的知識奠基人和創(chuàng)造者。

      圖7 1998~2014年“高等教育治理”高共被引情況

      四、高等教育治理研究的主題分析

      (一)高等教育治理的基本理論

      此方面包含大學治理的內涵、理論基礎、分析框架、現(xiàn)實可能性、理念等主題,以及從不同視角研究大學治理問題。對于高等教育(大學)治理的內涵,學界基本形成共識,認為高等教育(大學)治理是政府、市場、大學及其他社會組織共同對高等教育(大學)進行的管理,強調多中心協(xié)調與共治、溝通與合作。在理論基礎方面,有研究者提出大學治理的理論基礎有大學理念理論、委托代理理論等,并認為在不同理論視角下,大學治理關注的重點是不同的,實踐中應注意各種理論的不同價值取向及合理性〔6〕。另有研究者認為新公共管理與多中心治理理論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方高等教育治理的理論基礎〔7〕。就理論基礎而言,發(fā)現(xiàn)目前對這些理論是否存在缺陷和不足方面缺少深度剖析和研究。在分析框架方面,有研究者將政府中心、學術自治以及市場導向作為三個支點,將程序性自治和實質性自治作為兩個維度,組合建立起相關的高等教育治理分析框架〔8〕。這為我們提供了分析大學治理的理論工具。在治理可能性方面,有研究者認為今后我國高等教育發(fā)展方向是高等教育治理,但目前我國欠缺治理所需要的制度基礎和社會條件〔9〕。對此有學者持相反看法。在治理理念方面,有研究者分析了老子“無為而治”理念〔10〕、孟子“善治”思想〔11〕在大學治理中的應用。還有研究者提出,大學治理的道德訴求是“以德治教”和“以德治?!薄?2〕。在筆者看來,無為而治、善治等理念在高等教育治理方面應用的分析還不太充分,且可行性欠缺,如何在實踐層面推動還有待觀察并需創(chuàng)造條件、提出對策。在研究視角方面,研究者的切入點呈多樣化。有研究者從社會參與的角度對大學治理進行研究〔13〕。還有研究對高等教育中介機構〔14〕、高等治理問責制〔15〕、大學治理項目制〔16〕、地方大學治理〔17〕、高等教育治理的政府責任〔18〕等進行研究??傮w來看,多“點”研究豐富了高等教育治理研究的內容,但從縱深層次看,某些方面的研究還有待深化。

      (二)大學的有效治理

      (三)大學治理結構

      大學治理結構是高等教育治理研究的研究熱點。大學治理結構主要分為大學治理的宏觀結構和微觀結構兩個層面,并由此衍生許多研究點。在宏觀方面,有研究者認為利益主體對大學控制權力的訴求和現(xiàn)實可能性的矛盾沖突會影響大學治理結構,并提出文化因素是影響大學治理結構變化的內部核心要素〔23〕。該觀點啟示我們:治理結構雖然重要,但更為根本和重要的是要關注治理文化。有研究者分析大學治理能力與治理體系之間的關系,認為大學治理環(huán)境和治理體系的改觀和完善有利于促進大學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24〕。有研究者以治理的理念、結構和機制作為分析框架,對當前我國高等教育治理結構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進行分析〔25〕。在微觀方面,有研究者從學生角度分析大學治理結構,指出現(xiàn)代大學的核心利益相關者是學生,而當前我國學生參與大學治理存在制度缺失和實踐參與虛置的問題〔26〕。有研究者從校長的視角分析,認為大學治理的核心行動者是大學校長,并對大學校長職業(yè)化發(fā)展提出建議〔27〕。還有研究者從教師參與大學治理進行分析,并就參與形式等提出建議〔28〕。此外,還有從校友、政治學、經濟學等不同視角〔29~31〕對大學治理結構進行探討。需要指出,上述研究大都采用理論和思辨研究方法。除此之外,還有采用實證研究方法。如有研究者以社會參與大學治理為研究主題,對來自不同高校的81名校級領導干部展開問卷調查并得出具體結論〔32〕。還有研究者對4所國外高校進行案例分析〔33〕。實證研究為我們深入了解高等教育治理的現(xiàn)狀提供了更詳實可靠的結論。

      (四)大學治理與大學章程和現(xiàn)代大學制度

      在大學章程與大學治理方面,有研究者認為大學章程能夠有效保障大學自治和學術自由,并進一步地認為大學章程發(fā)揮作用的關鍵在于治理環(huán)境〔34〕。有研究者認為章程是大學管理的基本政策依據,建設大學章程能有效推進大學治理〔35〕??傮w上看,大學章程與大學治理的關系的探討還需進一步深化。如有了大學章程就能夠實施有效的大學治理嗎?什么條件能夠保障和提升大學章程的實施?這些條件是由誰來創(chuàng)造的,校方管理者、教師、學生,還是其他?我國大學章程在治理結構的規(guī)定上是否存在問題?在大學制度與大學治理方面,有研究者認為大學治理的推進需要改革相關的制度來保障,如參與機制等〔36〕。還有研究者提出,為了避免改革被碎片化、表象化等風險,需要建立相應制度并尋找制度供給背后的邏輯,該研究者同時還建構以大學四個基本權力主體為分析工具的解釋框架,勾勒出新格局下我國大學治理改革的制度供給邏輯〔37〕??傮w來看,大學治理必須依靠制度革新成為當前的共識。值得注意,去行政化是大學治理研究一個重要的“點”。有研究者認為從行政管制走向服務創(chuàng)新是對大學治理指向的回歸,也是大學行政化去與取的重要內容。為此,要形成行政權力、學術權力、社會權力相互制衡和協(xié)調的制度〔38〕。還有研究者認為,我國大學“去行政化”改革必須先確保大學內部的學術權力,使大學學術事務按照大學教育自身規(guī)律來決定,而非外部壓力或行政命令可以決定大學學術事務〔39〕。這些觀點為進一步推動大學治理實踐給予指導。

      (五)高等教育治理模式

      高等教育治理模式主要集中于分析大學治理模式的類型和特點。有研究者認為大學自治模式有國家主導型、社會參與型和專業(yè)中介型三種,提倡在我國應實施社會參與型治理,并對其主張進行闡述〔40〕。有研究者從另一種角度劃分大學治理模式:一種是行政型治理模式,以國家監(jiān)督為特點;一種是關系型治理模式,以內部人監(jiān)督為特點;一種是復合型治理模式,以中介機構監(jiān)督為特點,并對三種模式的特點進行分析〔41〕。還有研究者認為高等教育治理模式有市場型治理、解制型治理、參與型治理、彈性化治理四種〔42〕??傊?,無論是三種還是四種治理模式,都為我們在實踐中推動和研究大學治理提供了理論工具,使人們注意不同模式的不同特點。尤須提及的是,有研究者從文化視角分析大學治理模式,認為改進大學治理,提高大學治理績效,關鍵不在于大學治理制度,而在于參與者能夠在文化上有效認同大學治理〔43〕??梢哉f,大學治理“文化模式”的解析為我們深入認識大學治理提供了新的視角。

      (六)國外高等教育治理經驗

      對國外高等教育治理進行研究并據此對我國高等教育治理提出經驗啟迪和建議,是近幾年高等教育治理研究的重要研究焦點。在研究范圍方面,主要是對美國、英國、日本等發(fā)達國家進行研究;在研究重心方面,涉及外國的治理結構、模式、治理現(xiàn)代化等。舉例來說,在宏觀層面,有研究者對英國高等教育治理進行研究。該研究者指出,英國政府通過組建商業(yè)、創(chuàng)新和技能部這一新機構來管理高等教育,同時,把高等教育基金委員會作為政府一大學之間的“聯(lián)接器”,這為政府更好地治理高等教育創(chuàng)造了條件〔44〕。有研究者對美國加州高等教育總體規(guī)劃進行分析,認為美國較好地處理了各類高校功能的劃分、政府和高校的關系,滿足平等和追求卓越的關系,在此基礎上實現(xiàn)了有效治理〔45〕。還有研究者對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等國的治理進行分析和闡述〔46~48〕。除國別分析外,還有研究者對西方高等教育治理進行總體分析,認為西方大學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經歷了一場治理結構再造運動,先后出現(xiàn)了回應民主訴求范式以及提高績效范式兩種大學治理范式。目前處于從回應民主訴求范式轉向提高績效范式的階段〔49〕。微觀層面,有研究者對阿姆斯特丹大學和牛津大學的治理結構〔50~51〕、大學董事會協(xié)會〔52〕、大學募款制度〔53〕等進行詳細分析。值得一提的是,有研究者對歐洲高等教育治理研究成果進行研究,這是對治理研究的元研究。該學者認為,目前歐洲在治理方面的研究是將治理的內容指標化,這種方式為高等教育治理的比較研究和實證研究提供了基礎〔54〕。

      五、對今后高等教育治理研究的建議

      綜觀已有研究成果,其成績體現(xiàn)為:研究范圍廣泛,涉及治理理論、模式、結構等多個主題;研究方法綜合化,有采用理論研究方法,有采用實證分析方法,還有把兩者結合開展研究;研究視角多樣化,如從校友、學生、董事會、教師等多個視角探討完善大學內部治理結構;研究與“元研究”并進,不僅有研究高等教育治理理論與實踐問題,還有對高等教育治理研究的研究。但理性來看,也存在不足,這正是今后的研究目標和重點。

      第一,重視高等教育治理價值體系研究。高等教育治理的價值追求有平等、協(xié)商、參與、公平、公正等,多元價值容易造成價值沖突。如平等要求一視同仁,協(xié)商意味著有所傾斜,在高等治理實踐當中如何合理處理這些矛盾,需要進行理論研究。另外,上述價值中,哪種價值在前,哪種在后,應是何種排序?這些也必須回答。已有成果在高等教育治理的價值研究方面稍顯不足,今后應進一步加強。

      第二,深化高等教育治理環(huán)境等主題研究。已有大部分成果側重分析論述實施高等教育治理的可能性,對實施治理的條件和困難則較少進行分析,特別是缺乏在整個時代和社會背景下分析高等教育治理的條件和環(huán)境。實際上,高等教育有效治理離不開整個社會治理環(huán)境的改善。必須從現(xiàn)實條件出發(fā),研究高等教育治理的“應為”與“能為”,使研究真正切合現(xiàn)實,有效推動實踐,而非從理論上“空談”,忽視實踐操作性。另外,對高等教育治理理論基礎也需深入剖析。如高等教育實施多中心治理,那么,最終由哪個中心負責決策?我國目前是否有多中心治理的可行性?這些理論問題目前仍未引起高度重視。

      第三,推進高等教育治理現(xiàn)化代綜合研究。提高高等教育治理現(xiàn)化代能力成為我國政府和社會各屆的重要任務。從已有研究成果看,這一問題的關注度比較少。實踐的發(fā)展需要理論研究的支撐,因此應進一步開展高等教育治理現(xiàn)代化的理論研究、政策研究和應用研究。不僅應研究何謂高等教育治理現(xiàn)代化,也要弄清楚治理現(xiàn)代化指標是什么,更要探索采用何種措施推動治理現(xiàn)代化。

      第四,采用實證方法推進研究的準確性和基礎性成為必須。已有研究成果雖多,然更多的是從理論層面探討高等教育治理問題,缺乏用實證數(shù)據作為支撐和分析,觀點的提煉和表述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經驗判斷上的。尤須提及的是,我國高等教育治理的突破口在于政府改革與放權以及管理方式方法的轉變。在這些方面,政府管理得如何、大學和社會各屆的滿意度如何都缺乏基礎數(shù)據,這必然導致高等教育治理研究的“虛化”和“薄弱”。在當前“大數(shù)據”時代,亟需采用實證方法推進高等教育治理研究的“效度”和“信度”。

      第五,域外研究應堅持本土意識并開展文化比較研究。已有研究成果中有不少研究國外高等教育治理的,其“國外經驗”—“國內啟思”的研究思路已成為“一般”模式。此類研究的不足之處是缺少深入分析中外異同,說理不足,建議措施也難以操作。如在美國公立或私立大學,由校內外組成的董事會是決策機構,在治理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在我國,公立大學實施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是我國國情的需要,如此,我國在大學治理的決策機構方面是否照搬美國經驗就值得考量。因此,今后要強化中外高等教育治理比較研究,明確異同,深入分析不同情境和條件,特別要樹立本土意識并進行文化比較。

      參考文獻:

      〔1〕Chen G.CiteSpaceII:DetectingandVisualizingEmergingTrendsandTransientPatternsinScientificLiteratur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57(3):359-377.

      〔2〕侯海燕.基于科學圖譜的計量學進展研究〔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部,2006:26,29.

      〔3〕陳悅,陳超美,等.引文空間分析原理與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64-65.

      〔4〕Belvaux G,Wolsey L A.Bc-prod:ASpecializedBranch-and-cutSystemforLot-sizingProblems〔J〕.ManagementScience,2000,46(5):724-738.

      〔5〕Person O.TheIntellectualBaseandResearchFrontsofJASIS1986-1990〔J〕.Journal of the Amerci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1994,45(1):31-38.

      〔6〕李福華,尹增剛.論大學治理的理論基礎——國際視野中的多學科觀點〔J〕.比較教育研究,2007,(9):51-56.

      〔7〕甘永濤.從新公共管理到多中心治理:兼容與超越——西方國家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的路徑、模式與啟示〔J〕.中國高教研究,2007,(5):34-36.

      〔8〕蔣洪池,馬媛.高等教育治理模式及其經驗觀測維度的比較分析框架〔J〕.比較教育研究,2012,(5):43-47.

      〔9〕陳正華.中國高等教育治理:現(xiàn)實還是理想〔J〕.高教探索,2006,(4):4-8.

      〔10〕程晉寬.論“無為而治”的大學治理理念〔J〕.現(xiàn)代大學教育,2013,(1):107-111.

      〔11〕吳磊,王中原.孟子“善治”思想及其對當代大學治理的啟示〔J〕.大學教育科學,2013,(5):101-105.

      〔12〕余承海,曹安照.當代中國大學治理的道德訴求〔J〕.大學教育科學,2013,(3):17-20.

      〔13〕郝永林.大學治理的社會參與:中國情境及其實現(xiàn)〔J〕.大學教育科學,2014,(3):29-36.

      〔14〕范文曜.高等教育治理的中間機構〔J〕.復旦教育論壇,2007,(6):5-7.

      〔15〕許杰.論治理視野中高等教育問責制的完善〔J〕.教育研究,2009,(10):54-59.

      〔16〕姚榮.大學治理的“項目制”:成效、限度及其反思〔J〕.江蘇高教,2014,(3):12-16.

      〔17〕劉暉.地方大學治理:特征、理念與模式〔J〕.教育研究,2008,(7):54-58.

      〔18〕龍獻忠,胡穎.論高等教育多中心治理視野下的政府責任〔J〕.現(xiàn)代大學教育,2007,(1):35-38.

      〔19〕許杰.提升公共性:高等教育治理的主要價值訴求〔J〕.江蘇高教,2008,(3):14-16.

      〔20〕朱家德.我國大學治理有效性的歷史考察〔J〕.中國高教研究,2014,(7):25-31.

      〔21〕朱家德.提高大學治理的有效性——20世紀60年代以來西方大學治理結構變化的總趨勢〔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6):123-130.

      〔22〕瞿振元.建設中國特色高等教育治理體系 推進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J〕.中國高教研究,2014,(1):1-4.

      〔23〕熊慶年,代林利.大學治理結構的歷史演進與文化變異〔J〕.高教探索,2006,(1):40-43

      〔24〕陳金圣.重塑大學治理體系:大學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實現(xiàn)路徑〔J〕.教育發(fā)展研究,2014,(9):20-26.

      〔25〕彭紅玉.我國高等教育治理結構的反思——結構功能主義的視角〔J〕.高教探索,2007,(6):5-8.

      〔26〕孫芳,王為正.現(xiàn)代大學治理中的學生權力閾限、問題及對策——以阿爾都塞的勞動分工理論為視角〔J〕.中國高教研究,2014,(7):38-41.

      〔27〕宣勇,鐘偉軍.論我國大學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校長管理專業(yè)化〔J〕.高等教育研究,2014,(8):30-36.

      〔28〕郭卉.如何增進教師參與大學治理——基于協(xié)商民主理論的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12,(12):26-32.

      〔29〕李珍剛.校友參與與現(xiàn)代大學治理結構的完善〔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5):140-146.

      〔30〕劉虹.大學治理結構的政治學分析〔J〕.復旦教育論壇,2013,(6):17-22.

      〔31〕張端鴻.大學治理結構的經濟學分析〔J〕.復旦教育論壇,2013,(6):23-28.

      〔32〕丁月牙.社會參與大學治理——基于高校內部的視角〔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4,(8):71-76.

      〔33〕李成剛,等.大學治理結構中學術力量和行政力量的配置與定位研究——基于四所國外高校的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4,(8):11-16.

      〔34〕袁本濤.現(xiàn)代大學制度、大學章程與大學治理〔J〕.探索與爭鳴,2012,(4):69-72.

      〔35〕吳麗萍.基于大學治理權平衡視角的大學章程建設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1,(9):28-29.

      〔36〕李洪修.大學治理的制度邏輯及其選擇〔J〕.大學教育科學,2012,(6):18-22

      〔37〕羅志敏.我國大學治理的制度供給邏輯〔J〕.教育發(fā)展研究,2014,(5):1-7

      〔38〕張文江.大學治理的回歸與超越——兼論大學行政化的“去”與“取”〔J〕.高教探索,2012,(4):8-10.

      〔39〕朱浩,陳娟.從美國大學治理的歷史演進看我國大學的“去行政化”改革〔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6):138-143.

      〔40〕王洪才.大學治理的內在邏輯與模式選擇〔J〕.高等教育研究,2012,(9):24-29.

      〔41〕甘永濤.大學治理結構的三種國際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2):72-76.

      〔42〕龍獻忠,劉鴻翔.論高等教育發(fā)展的治理模式〔J〕.高等教育研究,2007,(2):49-54.

      〔43〕劉慶斌,劉愛生.大學治理的文化模式解析與啟示〔J〕.江蘇高教,2013,(3):8-11.

      〔44〕張紅峰.英國宏觀高等教育治理模式的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13,(3):56-61.

      〔45〕章新勝.加州高等教育總體規(guī)劃與美國高等教育治理〔J〕.中國高教研究,2005,(12):39-40.

      〔46〕孫倫軒,陳·巴特爾.加拿大大學治理:傳統(tǒng)與變革高教探索〔J〕.高教探索,2013,(4):57-60.

      〔47〕王世權.日本國立大學治理制度的源流考察及創(chuàng)新發(fā)展〔J〕.日本學刊,2013,(2):133-149.

      〔48〕孫冰紅,等.澳大利亞的大學治理結構與運行模式及啟示〔J〕.中國高等教育,2011,(17):60-62.

      〔49〕朱家德.從回應民主訴求到提高績效:西方大學治理范式的發(fā)展演變〔J〕.中國高教研究,2013,(3):62-66.

      〔50〕程接力,鐘秉林.阿姆斯特丹大學治理結構剖析及啟示〔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3,(6):85-90.

      〔51〕蔣馨嵐,徐梅.牛津大學治理改革的行為過程透視——基于支持聯(lián)盟框架的分析〔J〕.高教探索,2011,(3):61-67.

      〔52〕甘永濤.大學董事會協(xié)會:影響美國大學治理的重要力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6):127-131.

      〔53〕張偉.美國大學募款制度及其對大學治理結構的建構〔J〕.高等教育研究,2012,(12):96-103.

      〔54〕王處輝,朱焱龍.歐洲高等教育治理研究的新動向及其啟示〔J〕.中國高教研究,2014,(5):13-19.

      (責任編輯:陳艷艷)

      Key words:higher education governance; knowledge map; review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4474(2016)01-0009-10

      中圖分類號:G649.20

      作者簡介:方澤強(1981-),男,廣東惠來人。講師,博士,博士后,主要從事高等教育基本理論、政府治理與高等教育發(fā)展研究。E-mail:fangzq1981@126.com。

      基金項目:2015年云南省本科質量工程高校轉型發(fā)展研究項目重點課題“云南省高等教育治理現(xiàn)代化研究:地方本科院校治理的視角”(2015BZGA01))

      收稿日期:2015-11-07

      猜你喜歡
      高教研究者大學
      “留白”是個大學問
      高等教育中的學生成為研究者及其啟示
      《大學》
      高教明星“獵鷹”
      48歲的她,跨越千里再讀大學
      大學求學的遺憾
      研究者稱,經CRISPR技術編輯過的雙胞胎已出生??茖W將如何回應?
      研究者調查數(shù)據統(tǒng)計
      醫(yī)生注定是研究者
      高教強省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研究
      邵阳县| 民乐县| 鸡东县| 万安县| 昌平区| 津南区| 偃师市| 阿拉善盟| 隆安县| 翁牛特旗| 龙山县| 裕民县| 张家川| 秀山| 哈密市| 昌吉市| 镇巴县| 霍林郭勒市| 全州县| 永靖县| 旬邑县| 璧山县| 绵竹市| 连城县| 潮州市| 开远市| 井冈山市| 常德市| 郯城县| 钟祥市| 庄河市| 汉沽区| 屏东县| 冷水江市| 益阳市| 井冈山市| 甘洛县| 文水县| 高雄县| 花垣县| 博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