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鋼(湖南城市學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研究所,湖南益陽413000)
?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弘揚中國精神主題教學模式研究*
王鋼
(湖南城市學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研究所,湖南益陽413000)
摘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弘揚中國精神是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條主線。高?!爸袊F代史綱要”課程發(fā)揮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和歷史綱要課的特點和優(yōu)勢,以弘揚中國精神為教學主題開展教學改革實踐。探索構建弘揚中國精神主題教學模式,關鍵在于把握好弘揚中國精神主題教學目標定位,以專題教學形式精心整合教學內容,加強和完善教學方法和情境營造,努力增強“綱要”課弘揚中國精神的教學實效。
關鍵詞: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弘揚;中國精神;主題教學模式
Abstract:To realize the Chinese dream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we must promote the Chinese spirit, which is a main line of the curr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course of "the outline of Chines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history" in university should play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and history education course, carrying out teaching reform practice with promoting the Chinese spirit as the teaching theme. The ke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heme-based teaching model of promoting the Chinese spirit lies in grasping the theme teaching goal orientation of promoting the Chinese spirit, carefully integrating teaching content in the form of thematic teaching, strengthening and improving teaching methods and situations, and making efforts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spirit on the course.
Keywords:Outline of Chines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History; promotion; Chinese Spirit; theme -based teaching model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中國精神包括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髓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高?!爸袊F代史綱要”課程(以下簡稱“綱要”課)必須發(fā)揮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和歷史綱要課的特點和優(yōu)勢,以弘揚中國精神為教學主題,精心設計教學情境,充分運用愛國主義情感、改革創(chuàng)新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仰的力量,在傳授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升華學生思想道德情操,形成教育合力,從而達到“提高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說服力和感染力”[1]的效果,為青年大學生的成長發(fā)展提供強勁的精神動力支持和深刻的思想啟迪,達到立德樹人的教育目的。
(一)弘揚中國精神是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條主線
中華民族在長期歷史發(fā)展和現時代改革開放實踐過程中培育了偉大的中國精神,它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精神支撐,是一個民族得以維系和凝聚的精神紐帶。特別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經歷了從輝煌到衰弱、從落后挨打到再崛起的起伏,充分認識到了以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為內容的中國精神是當代中國人民的精神信仰,反映著當代中國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仰追求?!斑@種精神是凝心聚力的興國之魂、強國之魄。愛國主義始終是把中華民族堅強團結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創(chuàng)新始終是鞭策我們在改革開放中與時俱進的精神力量。全國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揚偉大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不斷增強團結一心的精神紐帶、自強不息的精神動力,永遠朝氣蓬勃邁向未來?!盵2]為此2014年3月教育部關于《完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提出要“以弘揚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tǒng)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為主線……引導學生完善人格修養(yǎng),關心國家命運,自覺把個人理想和國家夢想、個人價值與國家發(fā)展結合起來,堅定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的理想信念?!盵3]這實際上就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特別是“綱要”課指明了教學改革方向,向大學生弘揚中國精神,開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論課體現時代最強音,貫徹落實中央最新精神的現實要求。
(二)“綱要”課應把弘揚中國精神作為自身教學改革的切入點
“綱要”課具有思想政治理論課和歷史綱要課的特點和優(yōu)勢,可是當前“綱要”課教學存在的一個重要問題,在于師生特別是教師對于課程教學的定位出現偏差,把思想政治理論課和歷史綱要課的屬性割裂開來,單純地把“綱要”課教學作為抽象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或者純歷史學科的學術教育,在教學過程中要么機械宣讀、生硬照搬思想政治理論的大道理,缺乏理論的深入論證和現實關照,缺乏歷史情境的啟迪和價值觀念的引導,理論過于抽象而說服力不夠;要么側重以“純科學、價值無涉”的所謂“中立”立場進行歷史學科知識的講解介紹,在追求學術的同時弱化了“綱要”課的思想政治教育屬性,在注重知識傳授的同時忽視了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品格的養(yǎng)成,脫離了思想政治理論課育人的實際。
“綱要”課教學應充分利用好其思想政治理論課和歷史綱要課的特點和優(yōu)勢,把二者有機結合起來,靈活創(chuàng)造和發(fā)揮“綱要”課教學空間,不斷尋求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改革創(chuàng)新,體現出課程教學特色。中國精神是中國社會歷史發(fā)展道路上中國人民創(chuàng)造出來的寶貴精神財富,表現在各個時期的歷史人物和事件之中,蘊含著十足的社會“正能量”。針對青年大學生特殊群體,在他們中學已有歷史知識的基礎上,為引導他們深化對中國近現代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的理性認知,充分挖掘中國精神的寶貴教學資源,以弘揚中國精神開展“綱要”課主題教學,無疑是一個很好的教學改革切入點。
所謂“綱要”課弘揚中國精神主題教學,就是根據“綱要“課程性質和大學生教學對象的成長特點確定教學目標定位,通過對“綱要”課教材內容的深度研究和再組織,提煉教材內容體系中蘊含的主要理論問題,根據教學目標定位謀劃“教學主題”,圍繞“教學主題”構建教師、學生、教材三維互動的教學平臺,從而促進“綱要”課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有效轉化,實現提高教學實效的目的。主題教學以專題形式組織教學,以問題鏈引導教學,并據此設計相應的教學框架和程序?!熬V要”課主題教學主要圍繞兩方面展開:一是在教學目標定位上,找準課程教學設計的重心和依托,把握好教學的指導思想,使得教學內容和方法始終服從于自身的教學定位;二是在教學內容方面,在教學目標定位的指引下,通過教學內容的主題式整合來促進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有效轉化;三是在教學方式方法方面,通過主題引導的教學方法綜合創(chuàng)新來促進“綱要”課知識體系向價值體系和信仰體系有效轉化。
(一)“綱要”課弘揚中國精神主題教學目標定位
1.準確把握中國精神教育的豐富內涵
教育部關于《中等職業(yè)學校德育大綱(2014年修訂)》明確規(guī)定了“中國精神教育,包括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教育,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中共黨史與國情教育等?!盵4]《中國普通高等學校德育大綱》也急需進行相應修訂。在歷經苦難和奮斗輝煌的中國近現代史上,中國精神的表現形式和載體是異常豐富的,如體現在中國人民不畏強暴,奮起反抗外來侵略,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大無畏英雄氣概,仁人志士們苦苦求索國家出路、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如辛亥精神、五四新文化精神等;如中國共產黨人在馬克思主義偉大旗幟指引下在革命階段培育出了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戰(zhàn)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階段培育出了雷鋒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大慶精神、深圳特區(qū)精神、抗洪精神、抗擊“非典”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災精神、北京奧運精神等既富有民族特色、又極具時代特征的中國精神。這些中國精神的表現形式和載體,蘊含于“綱要”課教學內容的各個章節(jié),緊扣中華民族的時代脈搏和歷史命運,貫穿于相應重大歷史人物和事件,反映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國情,具備極強的教學說服力和感染力,是任課教師值得去提煉挖掘和教學發(fā)揮的素材。要重點分析中國精神的內涵及其發(fā)展,讓學生在解讀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中感悟中國精神形成和升華的歷史軌跡,激發(fā)大學生對中國精神的情感認同和理性追求,使學生以繼承和弘揚中國精神為己任,將中國精神內化于個人品格,努力踐行。[5]
2.注重中國精神教育的情感體驗
青年大學生學習“綱要”課的目的,不僅僅是掌握課程所要求的理論知識,更要銘記民族歷史上遭受的苦難,傳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歷史上涌現出來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和精神信仰,用民族的精神家園充實頭腦,凝聚“根”的意識,養(yǎng)成和具備實現民族復興偉大事業(yè)的品格和能力?!熬V要”課開展中國精神教育要遵循近現代中國社會發(fā)展的歷史進程及其內在規(guī)律,生動描述中華民族人民群眾中的仁人志士、特別是中國共產黨人在遭受侵略苦難中為救亡圖存、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英勇奮斗、艱苦探索而孕育出的中國精神。引導學生深刻感受、體驗中國精神,深刻領悟毛澤東同志關于“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的真諦,是“綱要”課的重要教學內容。所以在“綱要”課教學中要使學生在掌握歷史知識的同時能接受中國精神的熏陶,獲得足夠的情感體驗,才能實現教學打動人心、自覺認同的教學目的。
3.緊密結合中國近現代史“四個選擇”發(fā)展規(guī)律來展開
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社會主義道路和改革開放的“四個選擇”是中華民族歷史與中國人民的選擇,這是中國歷史發(fā)展內在邏輯和客觀規(guī)律,因而“綱要”課弘揚中國精神主題教學要始終圍繞“四個選擇”規(guī)律為基礎展開,中國精神是在中國人民為主體的社會歷史發(fā)展實踐中而形成的,當中華民族遭受外族入侵,備受西方列強蹂躪欺凌的時候,愛國主義精神表現得更加強烈、更加鮮明,尋求救亡圖存、民族復興的正確發(fā)展道路就是中國精神的時代誘因,而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社會主義道路和改革開放的“四個選擇”在中國近現代歷史不同時期發(fā)揮了決定性的引導作用,從而徹底改變了中國人民的歷史命運,成為支撐當代中國精神的核心和靈魂?!熬V要”課弘揚中國精神主題教學要堅持以“四個選擇”發(fā)展規(guī)律為指導,把“四個選擇”滲透于中國精神教育的各個環(huán)節(jié)。
(二)“綱要”課弘揚中國精神主題教學的內容整合
“綱要”課弘揚中國精神主題教學要立足于以上教學目標定位,設計和實施專題教學,主題式整合教學內容。從中國精神在不同歷史階段的具體表現形式和特色凝練各專題教學主題,探索建構“綱要”課弘揚中國精神主題教學模式的教學內容和方法手段,從教材對應章節(jié)進行專題備課,制定反映近代以來中國精神發(fā)展規(guī)律及不同歷史階段各具特色的中國精神內容的主題教案,從而實現課程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
1.主題式教學內容的整合
作者的弘揚中國精神主題教學根據課程教材體系設計了四個教學主題:第一專題以“近代以來為救亡圖存、振興中華的傳統(tǒng)民族精神”為主題,對辛亥精神、五四新文化精神進行教學內容的整合設計;第二專題以“中華民族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精神”為主題,對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進行教學內容的整合設計;第三專題以“社會主義建設初期的艱苦創(chuàng)業(yè)精神”為主題對抗美援朝精神、大慶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等進行教學內容的整合設計;第四專題以“改革開放以來的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為主題對深圳特區(qū)精神、抗洪精神、抗擊“非典”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災精神、北京奧運精神等進行教學內容的整合設計。四個教學主題前后繼承,彼此緊密聯(lián)系又相對獨立,在中國近現代歷史發(fā)展進程的基礎上適時地開展了中國精神教育,在堅持課程教學大綱的同時創(chuàng)建了自身的教學特色。
2.構建融知識體系、價值體系和信仰體系三個立體層次于一體的教學體系
教師要充分發(fā)揮自身教學智慧和教學藝術,努力實現課程教學大綱的教材體系向創(chuàng)建自身特色的教學體系有效轉化。在教學體系中構建知識體系、價值體系和信仰體系的三個立體層次,集知識傳授、素質提升和品格養(yǎng)成的三重功能于一體,使大學生在進一步了解國史國情的基礎上獲得中華民族發(fā)展進步的精神力量,為個人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凝聚共識、提供自信,使“綱要”課成為一門對大學生終身有益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
“綱要”課弘揚中國精神主題教學的知識體系要把握好中國近現代社會發(fā)展和革命發(fā)展的歷史進程中對國史、國情的“兩個了解”及其面臨的“兩大歷史任務”,深刻領會歷史和人民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選擇了改革開放等“四個選擇”的歷史必然性。
“綱要”課弘揚中國精神主題教學的價值體系要充分挖掘課程教學資源,史論結合,滲透“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于中國精神教育之中。
“綱要”課弘揚中國精神主題教學的信仰體系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作為當代中國人民的理想信念,引導學生認識中國近現代史實質上是近代以來中國人的追夢史,以“天朝上國”迷夢的夢碎、“振興中華”的鑄夢、“民族復興”的圓夢等艱難探索歷程,最終在中國共產黨人領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逐步接近民族復興偉大目標。在這個認識的基拙上,引導學生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理想信念,傳承和踐行中國精神,抵制各種思想雜念的侵蝕,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三)“綱要”課弘揚中國精神主題教學的方法選擇和情境營造
1.課堂理論教學注重寓情感人的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
探索課堂理論教學上如何堅持史論結合,采用多種手段展現中國精神,如向學生生動講述中國近現代鮮活的歷史進程,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一些有代表性的視頻資料。探討運用理論灌輸法、實踐教育法、榜樣示范法、自我教育法、激勵感染法等多種教學方法開展弘揚中國精神主題教學,通過教師專題講授引導,提出問題組織學生參與課堂討論,發(fā)表體會感言,甚至發(fā)動和指導學生自己備課、制作課件,布置必讀書目撰寫讀書報告,參觀當地歷史紀念展館,訪談老一輩口述歷史,回到課堂向全班匯報和交流對中國精神的認知和領悟,也可以通過教學空間進行網絡交流。通過多種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其目的是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其中,認知和體會中國精神的厚重,從而實現內化于心,達到教育“春風化雨”、塑造學生品格的目的。
2.課外實踐教學注重校內校外文化活動的開展和情境營造
高度重視課外實踐教學對弘揚中國精神主題教學的作用,一方面在校園文化建設上,協(xié)助學校黨委宣傳部、學生工作處和校團委等各職能部門舉辦展現中國精神的校園文化活動,開通校園“紅色網站”,創(chuàng)建教師個人教學空間,在校園主要活動場所建造蘊含中國精神的人文景觀,如我校在校園內建造了國內最長道德經文化石墻,在教室、走廊懸掛偉人、名人的畫像和語錄,以及組織學生欣賞和編演、制作展現中國精神主題的歷史戲劇、微視頻等各種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另一方面努力創(chuàng)造條件走出校門,就近充分挖掘地方紅色教育資源,開辟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社會實踐教學基地開展以愛國主義教育、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新教育為主要內容的暑期“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活動、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見習活動和大學生社區(qū)服務為重點的青年志愿者服務活動。
3.課程教學的學生考評方式亦要相應改革
有效的學生考評是引導學生傳承和弘揚中國精神,實現知行合一、堅定理念信念的有效路徑。探索大學生認知中國精神的多樣化教學考核形式,在了解中國國史、國情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要改變過去期末考試“一考定終身”的考評方式,探索綜合考查學生的知識底蘊、思想素質、理想信念和精神氣質。如我校對學生知識考查和實踐教學表現實行“五五開”,知識考查施行定量化的計算機考試,創(chuàng)建計算機考試程序和海量題庫,參考學生到考試專用機房隨機抽題、定時測試,每位學生抽題各不相同,必須在規(guī)定時間獨立完成,較好地考察了學生對課程知識的掌握水平,另外學生在參與實踐教學活動的表現情況和展示水平上綜合考評的50%。這種考評方式往往因其具有的全面性、客觀性和時代性而更易為學生所接受,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也很高,因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不僅較好地衡量了教學實效,同時也成為激發(fā)學生信念、自覺規(guī)范行為、弘揚中國精神的有力抓手。
中國精神是中華民族在追求文明進步、邁向偉大復興的事業(yè)中表現出來的磅礴氣概和精神氣質,其內容博大精深,涵蓋寬廣,對全民族、社會、個人在內容上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和要求,但任何一種精神,終究是通過社會成員個人在思維觀念、行為方式、價值取向、態(tài)度意識等方面的具體形式表現出來。建構“綱要”課弘揚中國精神的主題教學模式,對青年大學生加強中國精神的培養(yǎng)和熏陶,有利于引領社會價值觀念和理想信念、鞏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培養(yǎng)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支持。
參考文獻
[1]中國共產黨中央宣傳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2005年2月7日)[M].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文獻選編(1949-2008),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214.
[2]習近平.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會上的講話[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2013lh/2013-03/17/c-115052635.htm(20 13-03-17).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完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指導綱要[N].中國教育報,2014-04-03(3).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等職業(yè)學校德育大綱(2014年修訂)[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 oe/s3051/201501/xxgk-183069.html(2015-01-07).
[5]宋妍.加強大學生中國精神教育探究[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4(7):89.
作者簡介:王鋼,湖南靖州人,湖南城市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6)06-0034-03
*課題項目: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弘揚中國精神主題教學模式研究”(課題編號14c20),湖南城市學院2015年教改項目“思想政治理論課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回答”中國問題“主題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