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研究進展與學界共識:民族國家及其建構問題簡論

      2016-03-19 06:03:26
      東方論壇 2016年1期
      關鍵詞:民族國家民族主義全球化

      于 春 洋

      (復旦大學 民族研究中心,上海 楊浦區(qū) 200433;內蒙古工業(yè)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中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理論研究會 統(tǒng)戰(zhàn)基礎理論上海研究基地,上海 楊浦區(qū) 200433)

      ?

      研究進展與學界共識:民族國家及其建構問題簡論

      于 春 洋

      (復旦大學 民族研究中心,上海 楊浦區(qū) 200433;
      內蒙古工業(yè)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中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理論研究會 統(tǒng)戰(zhàn)基礎理論上海研究基地,上海 楊浦區(qū) 200433)

      摘 要:作為當今國際政治體系的基本分析單位,民族國家在全球化時代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與挑戰(zhàn),并由此促發(fā)了中外學界對于民族國家及其建構問題的研究興趣。從對民族國家本體的關注到對民族國家建構的探討,學界相關研究的進展與民族國家的現(xiàn)實境遇密切相連。研究中達成的共識主要包括:民族國家的建構具有階段性特征,可以依據不同的標準而把其建構方式進行類型學劃分;在民族國家建構過程中,國家認同的重要性無可替代;民族國家建構本身的重要性得到中西方學者的普遍重視;承認民族國家建構與民族主義之間有著極為密切的關聯(lián)。分析表明,民族主義既是催生民族國家建構、推進民族政治發(fā)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威脅國家主權統(tǒng)一、領土完整,破壞和分裂現(xiàn)存民族國家,阻止和隔斷民族國家建構。

      關鍵詞:民族國家;民族國家建構;民族主義;全球化

      近年來,民族國家及其建構問題逐漸進入到中西方學者的研究視野并且備受關注,其原因主要在于:民族國家經由西歐的初創(chuàng)、北美洲和大洋洲的衍生發(fā)展以及后來的全球性擴展,無論是否愿意,贊成或者反對,我們已然生活在一個由民族國家構成的國際關系體系之中。而隨著全球化時代的到來,民族國家遭遇到了嚴峻的沖擊和全方位挑戰(zhàn),這一現(xiàn)實導致怎樣通過民族國家建構來讓人類歷史迄今為止最高層次的國家形態(tài)適應全球化的發(fā)展,成為一個迫切需要做出回答的問題——它既是無法回避的理論問題,更是至關重要的現(xiàn)實問題。本文旨在就中外學界有關民族國家及其建構問題的研究情況進行一個初步的梳理,為這一領域相關研究的開展提供可供參考的文獻準備。

      一、研究進展:從民族國家到民族國家建構

      針對民族國家而進行的研究最早可以上溯到15世紀,一些大名鼎鼎的學者諸如馬基雅維利、布丹、霍布斯等人在自己著書立說的過程中進行了有關國家問題的最初討論。他們認為國家作為政治共同體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并獨享由此派生出來的利益,他們的討論為現(xiàn)代國家理論的出現(xiàn)和國家主權觀念的誕生創(chuàng)造了條件,并且也為民族國家問題的研究奠定了學理基礎,提供了早期準備。有關民族國家問題的早期研究主要集中于對西歐民族國家創(chuàng)建的描述與評析。如果以不同學科的研究視角作為分界,學者們的研究主要是從歷史學和發(fā)生學的角度來描述民族國家的產生及其發(fā)展脈絡問題,從民族學和人類學的角度來分析人種與國家的分布狀況與兩者的結合問題,以及從哲學和政治學的角度來討論國家建設、現(xiàn)代化與民主化等問題。

      20世紀初期,西方許多國家開始推行帶有明顯同化主義色彩的民族政策(主要針對國內少數族群),試圖以此來實現(xiàn)國家內部的民族一體化。然而讓這些國家始料不及的是,國內少數族群的族群意識在國家強制同化政策的刺激之下紛紛開始覺醒,不僅日益表現(xiàn)出了對于國家同化主義政策的不滿,而且還開始提出了一系列旨在要求平等權利、希望得到國家承認與尊重的主張,并且開始付諸于游行示威等實際行動來爭取和捍衛(wèi)自身權利。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一些學者開始注意到國內少數族群問題對于民族國家的穩(wěn)定與發(fā)展所具有的重要意義,開始注意到文化平等與族際關系問題,并且把它們納入到民族國家的研究領域之內。這一時期,有很多學者受到18世紀維科(Giambattista Vico)和赫德爾(Johann G. Herder)在當年提出的多元論思想的啟發(fā),開始主張每一種文化都有自身存在的特殊意義與價值。美國黑人解放運動領袖伯·杜波伊斯(B. Dubois)在1903年寫就了散文集《黑人的靈魂》(The Souls of Black Folk),開始為黑人獲取平等權利而搖旗吶喊;魯斯·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則從文化人類學的視角研究了族群文化對于民族國家的種種影響,陸續(xù)出版了《文化的類型》(Patterns of Culture,1934)、《種族:科學與政治》(Race:Science and Politics,1940)、《菊與刀》(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1946),等等。

      伴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結束和民族解放運動在亞洲、非洲的廣泛興起,許多新興民族國家如同雨后春筍一般出現(xiàn);而后冷戰(zhàn)時代分裂性民族主義在蘇聯(lián)及東歐所造成的巨大影響也讓那些曾經謳歌民族主義的人看到了它的破壞性力量。與此同時,全球化逐漸成為一種勢不可擋的潮流,對于民族國家以及當今以民族國家作為基本分析單位而構成的國際關系體系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由此,民族主義和全球化成為這一階段民族國家問題研究的兩個重要視角,大量著作紛紛涌現(xiàn),各種新理論——如全球治理理論、認同理論、多元文化主義理論、社群主義理論等等也開始粉墨登場。這一時期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著作有:安東尼·史密斯(Anthony D. Smith)在《全球化時代的民族與民族主義》《民族主義:理論、意識形態(tài)、歷史》等論著里把族群作為研究的起點,從這一概念出發(fā),在對族群與民族之間的差別進行辨析的基礎上指出民族其實是被構建出來的。及至全球化時代的來臨,因由族群與民族國家之間張力的普遍化,國內很容易就出現(xiàn)認同客體向族群回歸而國家不再占有認同制高點的局面,國家的統(tǒng)治由此出現(xiàn)了統(tǒng)治合法性危機。因此,面對國內多族群多文化的特性,建構或重構民族國家的統(tǒng)治合法性就變得非常重要。此外,厄內斯特·蓋爾納(Ernest Gellner)的《民族與民族主義》、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的《想象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埃里克·霍布斯鮑姆(E.Hobsbawm)的《民族與民族主義》、吉爾·德拉諾瓦(Gil Delannoi)的《民族與民族主義:理論基礎與歷史經驗》、卡爾頓·海斯(Carlton Hayes)的《現(xiàn)代民族主義演進史》、休·西頓-沃森(Hugh Seton-Watson)的《民族與國家——對民族起源與民族主義政治的探討》、埃里·凱杜里的《民族主義》等等,都屬于此類研究中的代表作。在這其中也不乏對于民族國家建構問題的最初討論。

      西方學界對于民族國家建構問題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學者及其著作主要包括有:菲利克斯·格羅斯(Feliks Gross)的《公民與國家——民族、部族和族屬身份》,該書以國家的歷史演進軌跡作為出發(fā)點,將國家劃分為公民國家與部族國家這兩種基本形態(tài),并對兩種形態(tài)國家的優(yōu)缺點進行了比較分析,進而著重強調了公民身份在建構民族國家的過程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該書還就如何解決和處理族群多元文化問題進行了深入思考,闡述了自己獨到的見解;塞繆爾·亨廷頓(Samuel P. Huntington)的《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與《我們是誰——美國國家特性面臨的挑戰(zhàn)》兩部著作,分別從國家之間(世界秩序)與國家內部(國家特性)兩個不同的向度分析了因由不同文化群體的異質性而帶來的一系列矛盾與沖突,主張通過高揚盎格魯-新教文化的方式來重振美國的國家特性,拯救業(yè)已衰微的國家認同;安東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在《民族-國家與暴力》《現(xiàn)代性的后果》《第三條道路:社會民主主義的復興》等一系列論著之中就民族國家的產生問題進行了非常深入地思考。概括而言,吉登斯運用歷史與理論兩相統(tǒng)合的方法,以國家中心主義作為研究的出發(fā)點,就民族國家的產生歷程進行了系統(tǒng)分析。他主張民族國家這種國家形態(tài)的產生不僅只是一個民主化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權力不斷集中化以及權力不斷向社會進行深層滲透的過程,而這個過程又是在現(xiàn)代化的進程之中得以展開的。在此基礎之上,吉登斯在歐洲國家的背景之下詳細探討了全球化背景之下的民族國家發(fā)展問題、國家與社會的關系問題,以及福利國家、公民社會等問題。相似的研究成果還有查爾斯·蒂利(Charles Tilly)的《強制、資本和歐洲國家(公元990—1992年)》《城市和歐洲國家的興起》,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的《國家構建:21世紀的國家治理與世界秩序》等等。此外,在西方的社群主義者和多元文化主義者比如尤爾根·哈貝馬斯(Jürgen Habermas)、威爾·金里卡(Will Kymlicka)、查爾斯·泰勒(Charles Tylor)、戴維·米勒(David Miller)等人那里,也能看到對于民族國家建構的零星討論。

      相比之下,民族國家及其建構問題引起國內學者關注的時間很短,相關研究的起步也較晚。目前,在這一領域形成的較具代表性的著作主要有:周星的《民族政治學》(1993)、寧騷的《民族與國家——民族關系與民族政策的國際比較》(1995)、郭少川的《民族國家與國際秩序》(1998)、徐迅的《民族主義》(1998)、劉鴻武等人的《從部族社會到民族國家——尼日利亞國家發(fā)展史綱》(2000),周平的《民族政治學導論》(2001)、馬戎的《民族社會學》(2004)、王建娥與陳建樾主編的《族際政治與現(xiàn)代民族國家》(2004)、賈英健的《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國家研究》(2005)、關凱的《族群政治》(2007)、高永久的《民族政治學概論》(2008)、王希恩的《全球化中的民族過程》(2009)、洪霞的《歐洲的靈魂:歐洲認同與民族國家的重新整合》(2010)、王宇博的《漸進中的轉型——聯(lián)邦運動與澳大利亞民族國家的形成》(2010)等等。這些著作都或多或少地從不同層面涉及到了對于民族國家及其建構問題的思考。整體而言,從宏觀的、系統(tǒng)的、規(guī)范的意義上進行研究的文獻較多,深入到某一具體民族國家的框架之下,進行個案的、具體的、實證的研究文獻較少,還有一些文獻從比較政治的角度進行了相關問題的討論。

      另外,可以把寧騷的《論民族國家》(載于《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年第6期)、李紅杰的《論民族國家及其選擇的多向性》(載于《民族研究》2003年第5期)、郭艷的《全球化時代的后發(fā)展國家:國家認同遭遇“去中心化”》(載于《世界經濟與政治》2004年第9期)、楊雪冬的《民族國家與國家構建:一個理論綜述》(載于《復旦政治學評論》2005年第1期)、徐勇的《“回歸國家”與現(xiàn)代國家的建構》(載于《東南學術》2006年第4期)、周平的《對民族國家的再認識》(載于《政治學研究》2009年第4期)和《民族國家與國族建設》(載于《社會科學研究》2010年第2期)、陳明明的《從族裔到國族》(載于《社會科學研究》2010年第2期)、王建娥的《國家建構和民族建構:內涵、特征及聯(lián)系——以歐洲國家經驗為例》(載于《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2期)、王文奇的《民族主義與民族國家構建析論》(載于《史學集刊》2011年第3期)等等,看作是國內學界在民族國家建構問題研究領域的代表性論文。在上述學者及其研究文獻的共同推動之下,國內關于民族國家及其建構的研究從無到有,從零散描述走向系統(tǒng)深入,對于后續(xù)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鑒和啟發(fā)意義,并且提供了重要的文獻基礎。

      二、學界共識:幾個一般性的分析結論

      綜觀中外學界對于民族國家及其建構問題的研究,不難發(fā)現(xiàn)其中達成了一些具有共識性的分析結論。現(xiàn)將這些結論梳理如下。

      首先,民族國家的建構具有階段性特征,可以依據不同的標準而把民族國家的建構方式進行類型學劃分。比如,安東尼·吉登斯提出“根據工業(yè)與軍事力量的強弱”可以把民族國家劃分為六種不同的類別,而“依照原初的國家形成方式的不同”則可以把它劃分為四種類型;[1](P316-325)邁克爾·曼(Michael Mann)主張將歐洲民族國家的發(fā)展歷程劃分為四個階段;[2](P236-270)吉爾·德拉諾瓦注意到幾次“民族主義浪潮”性質的不同,并以此為依據而將民族國家的創(chuàng)建劃分為五個階段;[3](P12-13)安東尼·史密斯根據民族國家的政治理念、社會基礎和產生機制的不同,把“民族”(國家)模式劃分為西歐的“公民的‘民族’模式”(a civic model of the nation)和亞洲、東歐的“族群的‘民族’模式”(an ethnic model of the nation);[4](P11)菲利克斯·格羅斯則做出了“公民國家”與“部族國家”的區(qū)分。在格羅斯看來,“公民國家是由自由公民組成的聯(lián)合體。由此,在共同地域范圍內生活居住的全部具備公民資格的居民都是國家的成員,而不管其族群(ethnicity)、出身、宗教或文化背景怎樣”。而部族國家則與此不同,它“通常會把族群(ethnicity)、宗教和政治制度糅合成為一個單一的屬性和原則。所以,部族國家是一種難以容納平等權利,甚至無法容忍社會少數群體(minorities)存在于該組織內部的排他性制度”;[5](P6)等等。此外,國內學者寧騷、馬戎、賈英健等人也進行過有關民族國家建構階段劃分的相關研究。

      其次,在民族國家的建構過程中,國家認同的重要性無可替代。如前所述,冷戰(zhàn)結束之后,伴隨分裂性民族主義在全球范圍內的生長與蔓延,致使很多民族國家由統(tǒng)一走向分裂,族群民族主義的涌動和滋生以及地方政治體系的興起,日益消解和侵蝕著國家認同,并因此對民族國家的存續(xù)構成巨大威脅。與此相聯(lián)系,學界對于民族國家話語下的國家認同、族群認同和文化認同給予了高度關注,涌現(xiàn)出一批杰出的研究成果。比如美國學者曼紐爾·卡斯特(Manuel Castells)的《認同的力量》、德國學者尤爾根·哈貝馬斯(Jürgen Habermas)的《包容他者》與《后民族結構》、法國學者阿蘭·圖海納(Alain Touraine)的《我們能否共同生存:既彼此平等又互有差異》、美國學者喬納森·弗里德曼(Jonathan Friedman)的《文化認同與全球性過程》等等。值得注意的是,世紀之交的臺灣學者對于國家認同問題的研究令人印象深刻,出版了很多高水平的專著,比如葛永光的《文化多元主義與國家整合——兼論中國認同的形成與挑戰(zhàn)》(1991)、石之瑜的《后現(xiàn)代的國家認同》(1996)、江宜樺的《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1998),以及孟樊的《后現(xiàn)代的認同政治》(2001)等等。大陸學者如鄭曉云在《文化認同論》(1992)中,張海洋在《中國的多元文化與中國人的認同》(2006)中,也有對于相關問題的深入探討。

      第三,盡管不同學者的研究領域、秉持觀點、學科視野大相徑庭,但民族國家建構本身的重要性還是得到了越來越多的學者的重視,尤其是在當代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比如,菲利克斯·格羅斯指出,“今天,建設一個多民族國家已經成為一個完美的社會和自足的國民經濟的一個基本前提”?!白非笸昝郎鐣?,建設一個具有更大包容性的多民族國家,我們就是在冒一種風險,即把我們的努力同人性善的一面相聯(lián)系、把希望寄托于人道的風險。這個風險必須要冒。否則,我們就會重新回到充滿暴力、宰割、酷刑和迫害的苦難歷程”;[6](P9-11)弗朗西斯·福山認為,“與民族國家聯(lián)系在一起的那種傳統(tǒng)的軍事力量,如今顯然不足以滿足它們的需要。歐洲人所言極是,有許多軟實力(soft power)也很重要,比如國家建構……無論如何,國家建構的藝術將成為國家力量的關鍵要素,其重要程度絕不遜于傳統(tǒng)的軍事力量”[7](P116);鮑伯·杰索普(B. Jessop)則主張,“在當前的以知識作為基礎的全球化經濟之中,民族國家依舊重要?!皇钦谧呦蛳?,而是正在被合理想象、合理設計、合理調整以回應全球化的挑戰(zhàn)”[8]。國內也有學者洞見到了這一問題,認為全球化給民族國家?guī)淼囊幌盗袉栴}和挑戰(zhàn)“既不是對‘更多市場、更少國家’觀念的簡單移植,也不是預示著民族國家的衰弱,充其量,它只是表明凱恩斯主義的福利民族國家遭到了侵蝕”[9]。由此,怎樣對全球化時代的民族國家進行“重新想象、重新設計、重新調整”,通過多種途徑去進行民族國家建構,實現(xiàn)民族國家的自我完善與發(fā)展是極具實質意義的事情。

      最后,幾乎所有研究者都愿意承認民族國家建構與民族主義兩者之間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鑒于學界對于這一內容的討論較為集中又關乎民族國家及其建構全局,我們將在下文進行專門討論。

      三、討論的延伸:民族國家建構與民族主義的關系

      民族國家的建構與民族主義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民族主義為民族國家建構提供了不竭的動力源泉與合法性的來源,從而推動民族國家建構,而民族主義理論更是成為進行民族國家建構的主要依據以及理論視角。從其普遍意義上看,民族主義對于民族國家建構的推動作用有兩種基本表現(xiàn)形式:一種是創(chuàng)建新的民族國家;一種是在已有的國家政治架構之內,完成對于國家民族的整合,亦即促使國內不同族群形成統(tǒng)一的民族意識和國家認同。然而必須承認,這種劃分也是比較粗略和含混的,因為民族主義催生民族國家建構的這兩種形式和兩個方面的作用并不是截然分立的,事實上,兩者之間存在著相當程度的交叉與耦合。

      就其第一種基本表現(xiàn)形式而言,“民族產生政治訴求的緣由與民族主義締造民族的過程息息相關。而民族就其本意而言并不是一個權力結構,也不會為各種權力的有效執(zhí)行而創(chuàng)造出彼此關聯(lián)的一系列社會部門,因此民族的政治訴求只能通過與國家發(fā)生關系的方式加以滿足,而民族與國家之間的這種關聯(lián)也在推動著國家朝向民族國家的方向嬗變”[10]。由此我們發(fā)現(xiàn),民族由民族主義締造,而民族為了實現(xiàn)自身的利益訴求,就產生了創(chuàng)建民族國家的愿望。同時,除了具有歷時性特點之外,民族國家的創(chuàng)建也受到多方面復雜因素的影響。在這樣一種民族與國家互動共生、密切關聯(lián)的背景之下,民族主義創(chuàng)建民族國家的功效得以體現(xiàn):“通過建立行之有效的行政管理體系、開辟統(tǒng)一而運作良好的市場、發(fā)展教育等方式,民族主義摧毀了以習俗、方言與宗族等多種樣式在場的地方主義,以此為強有力的民族國家的創(chuàng)建掃清了障礙?!盵11](P1)

      另外,民族主義在新的民族國家的創(chuàng)建方面所發(fā)揮的又一重要作用在于形成維系新建民族國家得以存續(xù)的內部紐帶,亦即民族對于新建民族國家的認同。這一認同的建構勢必會與其他不同形態(tài)的認同(宗教認同、血緣認同、地緣認同、語言認同等)發(fā)生關系,產生摩擦與碰撞、達成交匯與融合。這里需要格外強調的是,民族主義在促成民族認同國家的時候并不是要消除或者取代其他形態(tài)的認同——事實上,這也是不可能被消除或者取代的——一個更為現(xiàn)實的選擇,是要對因由多種形態(tài)認同的存在而導致的民族內部差異性進行整合,確保民族認同國家在各種認同形態(tài)之中處于的最高層次。

      就其第二種基本表現(xiàn)形式而言,民族國家的具體建構歷程是紛繁復雜、歷時長久且多種多樣的,然而其民族主義的內涵卻擁有驚人的相似性:“民族主義讓現(xiàn)今普遍存在的國家形態(tài)在擁有主權之外,還擁有了邊界清晰的集體身份認同”[10]。正是在這種意義上,美國歷史學家C.E.布萊克也主張,現(xiàn)代民族國家十分依賴它的公民的各種不同形式的合作與認同,而共同的語言和共同的歷史經驗這樣一些民族要素則構成了民族國家獲得公民支持的重要基礎,民族主義業(yè)已被證明是確保和鞏固公民對于國家最低限度的忠誠的“最有效的工具”[12](P11-15)。

      除此之外,還要看到民族主義與民族國家建構的另一種作用方式,那就是威脅國家主權統(tǒng)一、領土完整,破壞和分裂現(xiàn)存民族國家,阻止和隔斷民族國家建構。這種情況從上個世紀末期開始表現(xiàn)得尤其明顯:民族主義似乎一夜之間就發(fā)展成為破壞國家統(tǒng)一、危及地區(qū)穩(wěn)定的巨大力量。這一時期,“民族主義在全球范圍普遍表現(xiàn)出一種新的動向,從以往服務于國家整合轉向了破壞國家整合的方向”[13](P67)。而在全球化背景之下興起的跨國公司、區(qū)域經濟共同體和超國家政治集團紛紛從外部挑戰(zhàn)民族國家邊界的同時,“民族主義趨向于一種更加碎片化的表達……不斷被強化的異質性因素不斷滲透于身份政治的操演之中,致使原本就較為脆弱的身份認同更加破碎,最終導致了國族身份認同的瓦解”[14](P157)。于是我們不無遺憾的看到,在民族主義(起碼是力量之一)的推動之下,蘇聯(lián)和東歐的社會主義國家整體坍塌,蘇聯(lián)分裂為15個國家,南斯拉夫分裂為8個國家,捷克斯洛伐克也未能避免。甚至,這種分裂的壓力至今也依然在困擾著這一地區(qū)。

      無疑,作為現(xiàn)實世界發(fā)生的各種關乎民族國家及其未來走向問題的解釋性回應,學界對于民族國家及其建構問題的研究還會持續(xù)下去。希望本文所進行的這種梳理與總結可以給相關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啟發(fā)與借鑒。

      參考文獻:

      [1] 參見[英]安東尼·吉登斯.民族-國家與暴力[M].胡宗澤,趙力濤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8.

      [2] [英]邁克爾·曼.社會權力的來源(第二卷)[M].陳海宏等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 參見[法]吉爾·德拉諾瓦.民族與民族主義:理論基礎與歷史經驗[M].鄭文彬,洪暉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5.

      [4] Anthony D.Smith. National Identity, London: Penguin Books, 1991.

      [5] Gross, Feliks. The Civic and the Tribal State: The State,Ethnicity, and the Multiethnic State, Westport: Greenwood Press, 1998.

      [6] [美]菲利克斯·格羅斯.公民與國家——民族、部族和族屬身份[M].王建娥,魏強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3.

      [7] [美]弗朗西斯·福山.國家建構:21世紀的國家治理與世界秩序[M].黃勝強,許銘原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4).

      [8] [英]鮑伯·杰索普.重構國家、重新引導國家權力[J].何子英譯.求是學刊,2007,(4).

      [9] 郁建興.論全球化時代的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J].中國社會科學,2007,(2).

      [10] 王文奇.民族主義與民族國家構建析論[J].史學集刊,2011, (3).

      [11] Anthony D.Smith. Nationalism and Modernism:A Critical Survey of Recent Theories of Nations and Nationalism, New York: Routledge, 1998.

      [12] 參見[美]C.E.布萊克.現(xiàn)代化的動力:一個比較史的研究[M].景躍進,張靜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13] 關凱.族群政治[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7.

      [14] Chatterjee, Partha. Empire and Nation: Selected Essays 1985-2005,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10.

      責任編輯:侯德彤

      Nation-state and Its Construction: Research and Consensus

      YU Chun-yang
      ( Center for Ethnic Studies,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China )

      Abstract:Nation-states have met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and aroused foreign and domestic scholars' interest in nation-states and their construction. The development of those scholars' resear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real situation of nation-states. Scholars have reached such consensus: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states is characterized by stages; in this construction process, the importance of national identity is irreplaceable; both foreign and domestic scholars are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such construc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nationalism. Analysis shows that nationalism can promote nation-states' construction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and also threatens the integrity of a nation's sovereignty and territory, destroy and split nation-states.

      Key words:nation-state; construction of nation-states; nationalism; globalization

      作者簡介:于春洋(1975-),男,蒙古族,內蒙古烏蘭浩特人,民族政治學博士,內蒙古工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碩導,復旦大學民族研究中心在站博士后,中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理論研究會統(tǒng)戰(zhàn)基礎理論上海研究基地研究員,主要從事民族理論、民族政治學研究。

      基金項目: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第58批面上一等資助項目(2015M580280)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2015-12-18

      中圖分類號:D0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7110(2016)01-0093-05

      猜你喜歡
      民族國家民族主義全球化
      從震旦到復旦:清末的外語教學與民族主義
      論王船山民族主義思想的近代嬗變
      原道(2020年1期)2020-03-17 08:10:32
      新舊全球化
      英語文摘(2019年6期)2019-09-18 01:49:16
      全球化減速:全球化已失去動力 精讀
      英語文摘(2019年5期)2019-07-13 05:50:24
      全球化陷阱
      商周刊(2017年8期)2017-08-22 12:10:06
      全球化會削弱國家認同感嗎
      人民論壇(2016年33期)2016-12-27 16:49:27
      19世紀俄羅斯邊疆民族政策鏡鑒
      人民論壇(2016年30期)2016-12-05 14:44:26
      宋代是否已是“民族國家”?
      看歷史(2016年5期)2016-06-03 16:05:39
      民族國家與自由民主話語具有普適性嗎?
      人民論壇(2016年9期)2016-04-07 17:34:21
      全球化戰(zhàn)略必須因地制宜
      IT時代周刊(2015年8期)2015-11-11 05:50:18
      彭阳县| 唐山市| 翼城县| 东平县| 维西| 赣榆县| 井研县| 乐山市| 嵊州市| 河间市| 通化市| 吉安县| 汉川市| 社旗县| 永吉县| 曲松县| 泰和县| 郴州市| 辽中县| 南川市| 牙克石市| 鸡泽县| 汕尾市| 武邑县| 焦作市| 米脂县| 原阳县| 循化| 丽水市| 梁河县| 涿州市| 湘乡市| 修水县| 黔西县| 武山县| 舒兰市| 股票| 南汇区| 保靖县| 湖南省| 岳池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