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全功
(浙江大學,杭州,310058)
?
這《紅樓》不是那“紅樓”
——互文寫作理念下英語小說《紅樓》評析
馮全功
(浙江大學,杭州,310058)
摘要:互文寫作的理念指具體文本的創(chuàng)作參考或利用了其他文本的題材或話語資源。美國華裔女作家 Pauline Chen寫的英語小說《紅樓》便是一部典型的互文小說,作者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廣泛參考了其他文本。其中,《紅樓夢》是《紅樓》的母體小說,也是其最重要的互文資源。以《紅樓夢》為參照,著眼于兩部小說之間的差異,本文主要從故事情節(jié)的變異、人物形象的變異、主題思想的變異和互文資源的變異四個方面對《紅樓》進行了評析,為國內讀者介紹這部典型的互文小說。
關鍵詞:互文寫作,變異,《紅樓》,《紅樓夢》
1. 互文寫作簡介
互文性 (intertextuality),也稱文本間性,是法國符號學家克里斯蒂娃受巴赫金的復調思想與對話理論的啟發(fā)于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一個概念,指“某一文本與此前文本乃至此后文本之間的關系”(克里斯蒂娃 2013:3)。這種關系是多元復雜的,或明或暗,包括引用、套用、化用、影射、抄襲、重寫等??死锼沟偻拚J為:“任何文本的構成都仿佛是一些引文的拼接,任何文本都是對另一個文本的吸收和轉換?!?轉引自秦海鷹 2004:19) 隨著文本理論以及互文性理論的發(fā)展,互文性的外延變得越來越大,甚至涵蓋了文化與主體層面?;ノ男缘膹V狹之分主要取決于對文本的理解,文本的外延有多大,互文性的范圍就有多廣。然而,無限擴大文本的外延就等于取消了文本,取消了互文性。就傳統(tǒng)的文本意義而言,我們也不妨說任何文本的生成都是汲取了相關互文資源的互文寫作,對任何文本的解讀也都需要互文解讀。結合國內外學者對互文性的理解,本文暫把互文性界定為不同文本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利用、相互指涉、相互滲透的關系(馮全功 2015:26)。對此定義有三點說明:(1)應把文本視為一個原型(認知范疇)概念,有典型(如某一文學作品)和邊緣(如某一口頭神話)之分;(2)相互主要是針對文學整體而言的,如《水滸傳》的創(chuàng)作影響了《金瓶梅》,《金瓶梅》影響了《紅樓夢》,《紅樓夢》影響了《京華煙云》等;(3)關系既可指現(xiàn)已發(fā)生的實在關系,又可指將要發(fā)生的潛在關系,克里斯蒂娃所謂“某一文本與此前文本乃至此后文本之間的關系”。當然,文學作品中已發(fā)生的實在互文關系是互文性理論的原型研究對象(最主要、最典型),很多學者也是如此界定的,如 Neubert & Shreve (1992:117) 就認為互文性指的是“某一給定文本與先前經(jīng)驗中遇到的其他相關文本之間的關系”。
互文性理論不僅是一種新的批評工具,也是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引導我們從實體走向關系,走向實體(文本)之間的關系性存在,與主體間性、文化間性等概念一樣,頗有關系本體論的意味。從互文性理論而言,任何文學作品都是一種互文性存在,與其他“文本”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任何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作也都是互文寫作。典型的互文寫作有以下兩個主要特征:(1)以文本話語層面的指涉為主要特征,包括話語和題材的借用、拼貼、改寫、變形等,透過這些顯性特征,可以發(fā)現(xiàn)文本之間的關系;(2)以文化學意義上的取舍和建構為主要目的,因為文本的借用與改寫本身就體現(xiàn)著借用者與改寫者的文化立場,對傳統(tǒng)文化和異域文化采取何種態(tài)度,接納或拒絕,順應或反叛,都是一種跨時空的文化交流(閔云童 2007:59)。互文性理論雖產(chǎn)生于20世紀60年代,但互文寫作卻是歷史悠久的文學創(chuàng)作實踐,尤其是版權意識不強的古代?!都t樓夢》的創(chuàng)作就體現(xiàn)出很強的互文性,最典型的表現(xiàn)便是其對以前大量文本的借用上,如《西廂記》、《牡丹亭》、《莊子》以及大量古典詩詞等,對揭示小說主題等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若把社會歷史或任何表意實踐都視為“文本”的話,《紅樓夢》中的互文性就更加廣泛了,基本上涉及整個中華文化。周汝昌(2006:243)甚至認為“《紅樓夢》是中華文化的代表性表現(xiàn),研究這個文化代表是我們今后的‘新國學’”。作為中國古典小說的巔峰之作,《紅樓夢》對后來文學文本的生成也具有深遠的影響,如林語堂的《京華煙云》、張愛玲的《傾城之戀》等都受《紅樓夢》影響。由于《紅樓夢》的未完成性與超經(jīng)典性,國內還出現(xiàn)了很多《紅樓夢》續(xù)書、如《續(xù)紅樓夢》、《紅樓復夢》、《紅樓圓夢》等,探討的內容也五花八門,或把原文悲劇改為“大團圓”,或借紅樓之名抒寫自己心中之塊壘,或直接續(xù)寫80回后之情節(jié),或借一個紅樓人物而演義,或借一段紅樓故事而敷演(胡文斌 1997:139)。這些續(xù)書也都是典型的互文寫作,成為紅學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互文寫作不僅可以跨越時空,也可以跨越語言、跨越文化,尤其是在跨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全球化時代。美國華裔女作家 Pauline Chen(陳佩玲)的英語小說TheRedChamber(2012)(以下用譯名《紅樓》稱之)便是一種典型的跨語言互文寫作,正如“作者按”(Author’s Note) 中所言,曹雪芹的《紅樓夢》激發(fā)了《紅樓》的寫作,《紅樓》重新想象了三個主要女性人物(林黛玉、薛寶釵與王熙鳳)的內心世界與內在動機,毫不計較對原作的情節(jié)是否忠實①。通讀小說《紅樓》不難發(fā)現(xiàn),其中有翻譯的成分,但更多的是一種重寫或“重新想象”,故事情節(jié)、人物形象、人物關系、人物命運、主題思想、歷史背景、互文資源等與母體小說《紅樓夢》都存在較大的差異,類似于流行于網(wǎng)絡中的“同人小說”的概念。《紅樓》是 Pauline Chen 的第一部寫給成人的小說,已被譯為法語、意大利語、西班牙語、荷蘭語、波蘭語和泰語六種語言②,“不但受到了媒體和讀者的關注甚至喜愛,讓《紅樓夢》之名不脛而走,而且激發(fā)了許多讀者閱讀原著的愿望”(劉澤權 2015:156),在西方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參照母體小說《紅樓夢》,著眼于兩者之間的變異,以下主要從故事情節(jié)、人物形象、主題思想與互文資源四個方面對《紅樓》進行評析。
2. 《紅樓》故事情節(jié)的變異
與母體小說《紅樓夢》相比,《紅樓》的故事情節(jié)較為簡單,首先抹去了《紅樓夢》中神秘的敘述色彩。小說中未出現(xiàn)女媧、茫茫大士、渺渺真人、空空道人、警幻仙子等虛幻人物,也沒有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絳珠仙草使之修成女體以及絳珠仙子下凡(林黛玉)還淚之說等神話敘事。寶玉的“通靈寶玉”與寶釵的“金鎖”也都與茫茫大士、渺渺真人相關,尤其是前者,寶玉生而含之,具有“除邪祟、療冤疾、知禍?!钡纳衿婀δ??!都t樓》中的賈寶玉也是生而含玉,但此玉并沒有接通神界,其在小說中的功能更多的是一種定情之物,就像《紅樓夢》中寶玉送給黛玉的舊手帕。在《紅樓》中,隨著寶黛之間情感的發(fā)展,寶玉把自己佩戴的玉送給了黛玉作為“定情之物”,后被寶釵無意發(fā)現(xiàn),告知賈母,賈母又把玉奪回,把黛玉關進了庫房,并派人專門把守,以斷絕其與寶玉“幽會”的機會?!都t樓夢》中這些美麗的神話與神奇的物品(通靈寶玉、風月寶鑒、金鎖等)是小說的有機組成部分?!都t樓》剔除了這些神話因素,也便剔除了母體小說中的“魔幻”色彩。
其次,《紅樓》添加了很多歷史因素與歷史人物,基于曹家經(jīng)歷,把小說放置在了康熙末年“真實”的歷史環(huán)境中。由于清代文字獄的盛行,曹雪芹在寫《紅樓夢》時,故意讓小說“無朝代年紀可考”,小說內容的指涉范圍也因而變得更加寬廣,從而成為整個封建社會的挽歌。《紅樓》共分為七大部分與一個尾聲,第一到第六部分的時間跨度為1721年5月到1723年10月,此為敘述的主體部分。第七部分的時間突然轉到1736年3月,簡單敘述了賈家十多年后主要人物的結局,尾聲則道出了寶玉出家以及黛玉嫁給甄士隱生了孩子的戲劇性結局,兩者的篇幅僅有寥寥幾頁。《紅樓》前六部分有很多次關于大清王朝的描述,如包衣、太監(jiān),尤其是有關誰有可能作為皇太子的討論,貫穿在人物話語之中,如賈政、雨村、寶玉等。胤褆太子與包衣的關系很好,賈珠中榜之后,胤褆賜對聯(lián)一副——“座上珠璣昭日月,堂前黼黻煥煙霞”。賈政堅信胤褆會成為皇太子,而雨村通過巴結夏太監(jiān),了解宮中內幕,認為雍正會成為皇太子,并建議賈政去掉胤褆的題字禮物等,以防其他太子成為皇帝惹來的麻煩。后來雍正發(fā)起宮中政變,讓太監(jiān)毒死重病的皇上,自己登上了皇位,并在半路上劫持了從西藏前線趕回京都的胤褆。緊接著賈府被抄家,罪名便是“勾結國家敵人犯了叛國罪,并從國家敵人手中接收禮物”③(Chen 2012:313)。顯然,由于皇室內斗,小說中胤褆被視為“國家敵人”,賈府被抄,四位賈府男子(賈政、賈璉、賈環(huán)與寶玉)踉蹌入獄,后經(jīng)薛蟠請親朋好友向皇上說情,終被提前釋放。
最后,《紅樓》故事的開篇、發(fā)展、結尾與母體小說《紅樓夢》也都有很大的不同。《紅樓夢》以女媧補天開篇,講述了“石頭”的來龍去脈,并通過甄士隱夢中偶聽一僧一道對談道出了寶玉和黛玉之間的前世因緣。然后通過甄士隱,引出賈雨村,通過賈雨村,引出林黛玉與冷子興,通過冷子興引出榮寧二府,可謂環(huán)環(huán)相扣,渾然一體。第二回才出現(xiàn)“賈夫人仙逝揚州城”的信息?!都t樓》的開篇便是林黛玉為她病重的母親(賈敏)熬喂湯藥,然后通過賈敏之口引出了賈府的人物,包括賈政、賈敬、賈寶玉、賈璉等?!都t樓夢》中的薛蟠涉及的人命案是因與馮淵爭奪丫頭(甄英蓮)而起,《紅樓》中同樣出現(xiàn)了薛蟠打人致死之事,具體原因也是為了爭買一個女孩,但死者變成了張華,其父狀告薛蟠謀殺,薛夫人(姨媽)請賈政幫忙開脫,賈政便結識了當時的知府大人賈雨村?!都t樓夢》中有賈璉偷娶尤二姐之事,《紅樓》開始不久賈璉便娶了熙鳳的丫頭平兒作二房,熙鳳雖不情愿,但有賈母替賈璉做主,自己也就無可奈何了。后來賈璉與平兒生了一女兒,取名巧姐,賈府被抄后,巧姐病死,平兒被賈母賣與他人。《紅樓夢》中的巧姐為熙鳳所生,也沒有夭折?!都t樓夢》中有賈寶玉“調戲”金釧被王夫人發(fā)現(xiàn),導致金釧被趕了出去,隨后金釧跳井自殺,賈環(huán)誣陷寶玉,賈政毒打寶玉的系列故事。《紅樓》中也有類似的情節(jié),但女主人公卻變成了銀釧,是賈母的丫鬟(王夫人在故事開頭就去世了),被賈母趕了出去。緊接著是賈環(huán)誣告寶玉強奸銀釧,寶玉挨打,隔了數(shù)月之后(篇幅近150頁)才突然是銀釧跳井,前后有點突兀,連貫性不如《紅樓夢》?!都t樓》寶玉將要挨打之時,還有很多賈政與寶玉的對話,賈政甚至還讓寶玉自己“脫掉袍子”,“轉過身來”接受挨打等,《紅樓夢》中的那種劍拔弩張的緊張氛圍沖淡了很多?!都t樓》中賈母雖然對黛玉有很大的偏見,但賈母的丫鬟雪雁卻一直對黛玉很好(在《紅樓夢》中雪雁是黛玉的丫鬟)。賈府被抄之時,雪雁告訴黛玉到自己家里避難。雪雁的哥哥甄士隱,盡管很窮,靠打鐵為生,但忠實可靠,一直悉心照顧著患病的黛玉。黛玉因肺炎行將就木之時,甄士隱為了完成黛玉的遺愿,把病重的黛玉帶回蘇州老家,途中由于氣候變暖,黛玉病情(肺癆)好轉,后來兩人在蘇州結婚生子,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寶玉出獄之后,得知黛玉已死(寶釵未證實的消息,也是道聽途說而已),痛不欲生,但由于種種原因,后來還是娶了寶釵,并與賈環(huán)(而非賈蘭)進場赴考,考試結束后便“逍遙”而去,做了和尚,時時懷著一顆愧疚的心,覺得是自己害死了黛玉?!都t樓》結局便是寶玉繼續(xù)做一名愧疚的行乞和尚,也不知道黛玉仍然活著,并過上了自己的家庭生活,相夫教子,雖然對寶玉依然心懷不滿,琢磨不透寶玉對她是真心還是假意。寶釵則獨守空閨,唯有教兩個侄子(賈璉與賈環(huán)的兒子)念書識字?!都t樓》的作者雖沒有讓黛玉“質本潔來還潔去”地死去,但人生的無奈與辛酸依然有所體現(xiàn),尤其是在寶玉身上,也有一定的悲劇意味,可謂“說道辛酸處,荒唐愈可悲”。
3. 《紅樓》人物形象的變異
《紅樓夢》中人物眾多,有名有姓的有數(shù)百人,并且各有各的“聲口”,一些次要人物塑造得也很典型,如齡官、茗煙、傻大姐等。《紅樓》則刪繁就簡,保留了母體小說中的部分主要人物,如寶玉、黛玉、寶釵、賈母、熙鳳、賈政、賈璉、平兒、雨村等,刪去了大部分“次要人物”,如賈珍、尤氏、迎春、湘云、可卿、尤氏姐妹等。人物關系也進行了重新組合,如賈敬與邢夫人是夫婦而非公媳關系,甄士隱變成了雪雁的哥哥,雪雁與銀釧成了賈母的丫鬟等。很多《紅樓夢》中的人物在《紅樓》的開始部分便死去了,如王夫人、賈敬、邢夫人等。還有很多在母體小說中基本上沒有任何關系的人物在《紅樓》中發(fā)生了密切的關系,如王熙鳳與賈雨村,林黛玉與甄士隱等。具體的人物形象也有很大的變異,不僅體現(xiàn)在人物外貌上,也表現(xiàn)在人物的性格上。
先說賈母,《紅樓夢》中的賈母是一位心地善良、面容和善的老太太,對身邊的小字輩也極盡呵護,是位懂得如何享受生活的樂天派?!都t樓》中的賈母則“冷心冷面,向來以實用主義為原則,從來不被個人情感所左右”(Chen 2012:463)。所謂“誰對家族有利,賈母就會偏愛誰”,包括寶玉、熙鳳、寶釵等。賈母對黛玉的態(tài)度在兩部小說中表現(xiàn)得最為不同?!都t樓夢》中的賈母對黛玉一直愛憐備至,到最后涉及寶玉的婚姻大事才開始對黛玉有所冷淡。《紅樓》中由于賈敏不聽賈母的婚姻安排,執(zhí)意要嫁給清貧有才的林如海,賈母懷恨在心,20年來與賈敏不說一句話,不寫一封信。即使賈敏死后,賈母對女兒的憤怒也沒有絲毫減弱,而是轉嫁到了外孫女黛玉身上。所以黛玉第一次進賈府時賈母對她就十分冷淡,林如海死后,得知黛玉要長期寄居賈府,賈母當面表示反對,說讓林的其他親戚管黛玉可能更好些,當賈政表示反對時,賈母又說將來黛玉需要嫁妝時賈政不要找她之類的。后來賈母發(fā)現(xiàn)了寶玉與黛玉的“不正當”關系,賈母甚至把黛玉鎖在庫房,并派專人看守,以杜絕其與寶玉見面。賈母的丫鬟雪雁曾說,“賈母唯一愛的人就是她自己”(Chen 2012:284),從賈母的各種表現(xiàn)也不難看出這一點。比如賈府被抄家后,賈母發(fā)現(xiàn)熙鳳放高利貸“致使”賈璉入獄,責備鳳姐,并狠狠地打了熙鳳一耳光。再如,賈母對巧姐之死表現(xiàn)得極為冷淡,責備鳳姐“揮霍錢”醫(yī)治巧姐,并在窮困潦倒時把平兒賣了換錢度日等。
薛寶釵的形象在兩部小說中也表現(xiàn)出很大的差異,尤其是她的外貌?!都t樓夢》中的寶釵“唇不點而紅,眉不畫而翠,臉若銀盆,眼如水杏”(曹雪芹、高鶚 1982:123),且“品格端莊,容貌豐美,人多謂黛玉所不及”(同上:69)。顯而易見,《紅樓夢》中的寶釵面貌還是很好看的,儼然是楊貴妃似的美人,作者也有“滴翠亭楊妃戲彩蝶”之說?!都t樓》中的寶釵雖然乳臀豐滿,皮膚潔凈,臉頰紅潤,但細加端詳,面容并不好看,小嘴巴,薄嘴唇與她的大臉盤不甚搭配,小眼睛還是單眼皮,讓整張臉顯得毫無表情④”(Chen 2012:31)。不管是換新衣服,還是新發(fā)型,寶釵總是對自己的外貌感到失望。賈母與賈政討論寶玉的親事時,賈母也承認寶釵的相貌只是說得過去,手與身材不錯,但臉不太好看。寶釵的肩膀肥肥的,脖子短短的,遠不如黛玉的容貌嬌麗。寶釵想,如果她和黛玉一樣漂亮的話,就很有可能引起寶玉的持續(xù)關注?!都t樓夢》中的寶釵對寶玉的感情是含而不露的,《紅樓》中的則相對明顯,并且有時醋意很濃,如故意打斷寶玉與黛玉的晚間幽會,告知賈母寶玉把自己的所佩之玉送給了黛玉等?!都t樓》中的寶釵也有更多“爭”的特征,如她覺得賣掉平兒,有所損失的是熙鳳,有所獲益的則是自己,更有利于自己將來在賈府獲得優(yōu)先地位。寶玉對黛玉癡心一片,寶釵的醋意以及相應的行為也是“爭”的表現(xiàn)。然而,寶釵的性格在兩部小說中也有很大的相似之處,尤其是“無情”的特征,如對金釧(《紅樓夢》中)與銀釧(《紅樓》中)跳井的冷漠反應,《紅樓夢》中寶釵聽說尤三姐自刎后,她“并不在意”,說什么“前生命定”,“只好由他罷了”,《紅樓》中巧姐死后,眾人痛哭,也只有寶釵與賈母的“眼睛是干的”等。此外,兩部小說中的寶釵也都老于世故,善于經(jīng)營,恪守婦道,頗得賈母歡心。
《紅樓》中的黛玉對愛情具有更多的主動性與適應性。黛玉回蘇州之際,寶玉明確表示喜歡黛玉,要讓賈母使其兩人訂婚等,黛玉從此似乎不再矜持,開始接受寶玉的撫摸與親吻,不幸被寶釵打斷。回到賈府之后,也許是孤獨,黛玉尤其喜歡寶玉的默默陪伴。有一次深夜,寶玉看望黛玉,聊了一會,不忍心打擾黛玉睡覺,臨走之際,黛玉突然感到少了點什么,脫口說了句,“你不想吻我嗎?”還有一次深夜,寶玉來看望黛玉之際,黛玉變得更為主動與開放,如“黛玉伸開胳膊抱住寶玉,把自己的臉埋在他的脖子里”,“躺在各自的臂彎里,黛玉朝他仰起臉,有點羞澀地吻了他”,“黛玉伸出手來,開始扯弄他的衣服”⑤,然后兩人就發(fā)生了肉體關系。這在母體小說中是不可想象的,《紅樓夢》中的黛玉潔身自好,在和寶玉共賞《會真記》之后,寶玉順口說了句“我就是個‘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傾國傾城貌’”(曹雪芹、高鶚 1982:325),委婉表達了自己的愛情,黛玉聽后很生氣,說什么寶玉“好好地把這些淫詞艷曲弄了來,還學了這些混賬話來欺負我”(同上:326)。即使臨死之時,黛玉的“身子是干凈的”,可謂“質本潔來還潔去”。在《紅樓》中,寶玉把自己佩戴的玉作為信物送給了黛玉,后被賈母發(fā)現(xiàn),向其索要時,黛玉有肢體掙扎,更有言語抗辯,努力守護著那份脆弱的感情。惜乎人愿難遂,《紅樓》中的林黛玉最終嫁給了甄士隱,也許是日久生情的真愛,也許是無奈的現(xiàn)實考慮。但在《紅樓夢》中,由于木石前盟的存在以及黛玉“情情”的性格特征,這種事情是絕對不會發(fā)生的。如果說《紅樓夢》中寶玉與黛玉更多的是精神共鳴的話,《紅樓》中兩人之間肉體誘惑的成分似乎更多一些。
《紅樓》中的寶玉強化了《紅樓夢》中寶玉的浪蕩公子氣,弱化了他的溫柔體貼?!都t樓》基本上保留了《紅樓夢》中寶玉調戲金釧的情節(jié),并且還添加了一些其他情節(jié),如黛玉未到賈府之前寶玉和寶釵的“嬉戲玩鬧”⑥,讓寶釵浮想聯(lián)翩,以為寶玉有情于她。在16歲生日那天,賈璉把寶玉帶到青樓里,安排了一位青樓女子陪伴寶玉,那是寶玉第一次和女孩睡覺,這一情節(jié)和《紅樓夢》中賈寶玉與花襲人偷試云雨情比較相似,都是寶玉的初次性愛體驗。《紅樓》中由于寶玉身邊缺少了很多女性,他的“體貼”之心或“情不情”的性格特征似乎很難得以表現(xiàn),即使對待黛玉,似乎也沖淡了很多。還有一點重要區(qū)別便是《紅樓夢》中的寶玉從不討論政治,討厭科舉,《紅樓》中的寶玉雖也討厭科舉文章,但對當下政治還是關注的,偶爾流露在自己的言語行為之間。
王熙鳳在《紅樓》中也很精明能干,頗得賈母歡心,但在賈府中的地位似乎沒有《紅樓夢》中那么顯赫。賈璉娶平兒作二房后,晚上就沒再光顧過熙鳳。熙鳳甚至主動“勾引”賈璉,賈璉也不上鉤。在賈璉護送黛玉去南方的幾個月里,熙鳳被雨村勾引,兩人多次在庫房內偷情,給人一種“蕩婦”的感覺。賈府被抄后,熙鳳一人獨撐眾人的生活,還被賈母責備花錢浪費,不會過日子等。在艱難困苦之際,賈璉在獄中,熙鳳不再與平兒爭風吃醋,對平兒與巧姐也算真心一片。為了避免平兒被賣,熙鳳到處借錢,甚至還找到了賈雨村家。賈璉出獄后,仍對熙鳳不聞不問,冷淡至極,熙鳳最后落了個郁郁而死的悲慘下場。
《紅樓》中薛蟠等其他人物的形象的變異也值得一提?!都t樓夢》中的薛蟠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呆霸王”,曾兩度打死人,調情調錯人遭毒打,美香菱也曾屈受貪夫棒?!都t樓》中的薛蟠被指控謀殺罪后(因爭奪丫頭打死張華),極度恐慌,害怕被抓,“呆霸王”似乎變成了“膽小鬼”。然而,最大的不同當屬薛蟠四處找關系營救獄中的賈家親戚。當時薛蟠還在南方做生意,聽說賈府被抄,便請眾親朋向皇上說情,寬恕賈家,可謂四處奔波,還請求北靜王幫忙,最后終于營救出賈府四人。薛蟠的義舉很大程度上出自感恩,但這也表明了他已不再是單純的“呆霸王”,人物塑造似乎有《紅樓夢》中薛蝌的影子。賈政也不再那么迂腐,有時還敢和賈母頂撞,據(jù)理力爭,如關于黛玉的去留以及寶玉的婚姻等。賈環(huán)開始也比較討人厭,如故意燙傷寶玉等,最后作者卻讓賈環(huán)通過了考試,做了高官(類似于《紅樓夢》中的賈蘭),并娶妻生子,寶釵甚至還引以為豪?!都t樓》中還有一些所謂的“主要人物”,由于著墨不多,幾乎形同虛設,比探春、惜春等。一些次要人物更是如此,如寶玉的丫鬟珍珠(襲人),小廝茗煙等,《紅樓》中只是出現(xiàn)了這些名字,并無任何細節(jié)描述。這也許與《紅樓》本身的容量有限有關,也許與作者的立意主旨或寫作技巧有關。
4. 《紅樓》主題思想的變異
有關《紅樓夢》的主旨,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梅新林曾總結了《紅樓夢》的三重主題說,即貴族家庭的挽歌、塵世人生的挽歌與生命之美的挽歌(梅新林 2007:363-393)。三重挽歌意味著三重悲劇,即家族悲劇、人生悲劇與女兒悲劇?!都t樓夢》敘述了整個封建制度的沒落,尤其是賈家,具有強烈的歷史滄桑感?!都t樓》中的賈家更多的是寶黛愛情故事的背景,雖然一度被抄,但后又中興,少了很多悲劇的氛圍,尤其缺乏一些渲染悲劇的細節(jié)描寫,包括詩詞曲讖?!都t樓夢》中生命之美的挽歌主要體現(xiàn)在眾女兒的死亡上,如黛玉、晴雯、鴛鴦、可卿、迎春、尤三姐、金釧、司棋等,所謂“千紅一窟”、“萬艷同杯”是也?!都t樓》中沒有出現(xiàn)那么多女性人物,不可能讓眾多“生命之美”被無情摧毀,從這點而言,又少了一層悲劇意味。黛玉在兩部小說中都是核心人物之一,《紅樓》中雖沒有讓黛玉得到寶玉的愛情,但最終還是與他人結婚生子,過上了幸福生活,僅黛玉這一人物命運的改變就大大沖淡了《紅樓》的悲劇性質,雖然其中也不乏銀釧、巧姐、熙鳳等人的死亡。針對《紅樓夢》中塵世人生的挽歌而言,《紅樓》缺少那種“究竟是到頭一夢,萬境歸空”的虛幻與悲涼,人生悲劇似乎轉化為了個人(寶玉)的愛情悲劇。
兩本小說主題思想最顯著的變異莫過于從靈魂向肉體的轉變,尤其是寶黛愛情?!都t樓夢》中也會涉及一些性愛描寫,但基本上都是一筆帶過,并沒有大肆渲染。讀罷《紅樓》則覺得作者寫的似乎正是曹雪芹所批判的“風月筆墨”,尤其是有關賈寶玉與林黛玉以及賈雨村與王熙鳳之間大幅度的性愛描寫?!都t樓夢》中的寶黛愛情基于兩者的前世因緣以及精神上的共鳴。由于前世因緣(木石前盟)的存在,《紅樓夢》中寶黛初次見面時各自的所思所言⑦就不覺得奇怪了,然而《紅樓》中寶黛初次見面寶玉也說了類似的話,即“我們之前是不是見過面?”“好生奇怪,倒像見過你一樣”⑧。當然,這是對母體小說中言語的移植,但由于《紅樓》舍棄了《紅樓夢》中的神話敘事,對這樣話語的移植就顯得有點牽強。正是前世因緣的存在,再加上“日則同行同坐,夜則同息同止”的親密關系,才會引發(fā)寶黛之間精神上的共鳴,黛玉從不勸寶玉官場揚名,光宗耀祖,而是任其隨性而為,逍遙“法”外。《紅樓夢》中的寶玉“天分中生成一段癡情”,警幻仙子等稱之為“意淫”,脂批所謂“意淫”“只不過是‘體貼’二字”。這種新奇的“意淫”可認為是寶玉靈魂深處的性情流露,基本上排除了肉欲的成分,類似于柏拉圖式的愛情?!都t樓》中黛玉進賈府時寶玉已經(jīng)18歲,不到幾個月,寶玉便對黛玉產(chǎn)生了感情,并且親吻了黛玉,告訴黛玉他想娶黛玉。黛玉從蘇州回到賈府,寶玉更是經(jīng)常夜間越窗看望黛玉,終于有一次,兩人發(fā)生了性愛關系。作者利用兩頁多的篇幅對此進行大肆渲染,詳加描述,為《紅樓》中描寫性愛最為詳細、最為露骨的地方,也是寶黛愛情的高潮部分。有了這次肉體關系,寶黛后來的愛情發(fā)展或者說寶玉對黛玉的思念似乎更多的是基于肉體誘惑而非靈魂共鳴。如寶玉在獄中回憶黛玉的一切,躺在粗糙的草墊子上,時?;孟膑煊竦纳眢w就在他下面,只要睜開眼睛就能看到她的臉龐⑨。試想,如果《紅樓》中的寶釵像黛玉一樣漂亮,寶玉先和寶釵而非黛玉體驗了美妙的肌膚之親,寶玉對黛玉的愛情還會那么刻骨銘心嗎?寶玉與寶釵結婚后還會出家當和尚嗎?王熙鳳和賈雨村之間的風流韻事也很大程度上助推了《紅樓》的肉體取向。賈璉與熙鳳之間也有部分性描寫,但基本上都是故事情節(jié)的陪襯,作者沒有給予太多的筆墨。賈璉南下后,賈雨村乘虛而入,先是在賈府花園里調戲熙鳳,然后竟然跑到家中找熙鳳,吻她,撫摸她,把她帶進了臥室。還有一次,參加完薛蟠的新婚宴會,雨村與熙鳳再次體驗那云雨之事,受到賈璉冷落后,熙鳳覺得麻木的自己正在蘇醒,又重新充滿了活力。之后熙鳳與雨村又多次在庫房內幽會,追前憶后,等待雨村成為熙鳳一周之內最快樂的時刻,作者對其間的云雨之事也有一定的細節(jié)描寫,有一次甚至還被寶釵無意發(fā)現(xiàn)。寶玉與寶釵結婚后,作者對他們的房事生活也有一定的描述。這些性描述、性敘事共同促成了《紅樓》的肉體轉向。
《紅樓夢》中強烈的女性思想在《紅樓》中也基本上被抹掉了?!都t樓夢》中的女性修辭場,如仙界的女媧、警幻仙子,俗界的賈母、劉姥姥、大觀園眾女子以及賈寶玉的言論觀點等,凡此種種說明曹雪芹有很強的崇陰抑陽、女尊男卑的傾向。結合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女性地位低下的事實,《紅樓夢》中的女性修辭可謂振聾發(fā)聵,警人耳目,給人一種全新的閱讀體驗。這種女性修辭與小說的主旨之一(生命之美的挽歌或女兒悲劇)是緊密相關的,通過女性之美的毀滅,更加譴責了封建社會的種種罪惡,《紅樓》很難體現(xiàn)這種女性悲劇?!都t樓》中雖也描寫了一些女子,但基本上都是平常女子,并無甚特異之處,包括黛玉、寶釵與熙鳳等,似乎稱不上謳歌女性或為女性平反的女性修辭。毫無疑問,《紅樓》是以愛情為主旨,以康熙末年為時代背景,主要敘述的是寶玉的愛情故事。兩相比較,《紅樓夢》的家族悲劇、人生悲劇、女兒悲劇似乎被置換成了《紅樓》中寶玉個人的愛情悲劇,后者的深刻性與包容性都不如前者。
5. 《紅樓》互文資源的變異
漢語小說《紅樓夢》是英語小說《紅樓》最強勢的互文資源,前者是后者的母體,是后者得以生存的前提。這是一種典型的互文寫作,其中也包括一些翻譯的成分,但總體而言重新書寫的內容遠遠大于翻譯的成分。母體小說本身存在豐富的互文關系,《紅樓》不僅移植了其中的部分互文關系,還創(chuàng)造了很多新的互文關系?!都t樓》對母體小說《紅樓夢》互文資源的借用主要包括小說書名、小說人物、故事情節(jié)、主題思想、具體文字等相同或相似的內容。當然,變異的部分也是基于母體小說,從中也可輕易讀出《紅樓夢》的影子。具體而言,相對《紅樓夢》而言,《紅樓》互文資源的變異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章節(jié)之前的題記。《紅樓》共分為七章(部分)與一個尾聲,每章之前都有一個題記,大部分引自中國古典詩詞。第一章的題記為寫在榮國府花園中石碑上的“感官花園,歡樂無限”,一定程度上渲染了小說開頭部分的歡快氛圍。第二章的題記為唐代韋莊一首詞的英譯,原詞為:“人人盡說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還鄉(xiāng),還鄉(xiāng)須斷腸?!鳖}記暗示了黛玉回揚州探父的情節(jié),并多多少少與尾聲中黛玉與甄士隱在揚州結婚安家的情節(jié)形成呼應。第三章題記源于晉曲《子夜歌》中的兩句話,即“歡愁儂亦慘,郎笑我便喜。不見連理樹,異根同條起”,點明了寶玉與黛玉之間“同悲傷,共歡喜”的愛情。第四章的題記是李煜的《虞美人》的英譯,即“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痹擃}記預示了賈府被抄后發(fā)生的“天上人間”的變化與“不堪回首”的經(jīng)歷,與南朝后主的經(jīng)歷與心情相仿。第五章的題記為李商隱《無題》詩中的一句,即“相見時難別亦難”⑩。原文中李商隱的這句詩變成了“別時容易見時難”,與其是說直接引用,不如說是巧妙化用,與寶黛終難相見或余生不再重逢的愛情悲劇與故事情節(jié)相互印證。第六章的題記為王沂孫的《齊天樂·蟬》中“漫想熏風,柳絲千萬縷”的英譯,突出了寶玉對黛玉、對昔日美好時光的空空思念。第七章為李商隱《錦瑟》的全譯,可謂“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由此可見,所有這些題記并非只是《紅樓》的華麗點綴,它們起著或暗示故事情節(jié)、或升華章節(jié)主題、或烘托小說氛圍的作用,是小說整體的有機組成部分。有些脂本《紅樓夢》也有一些作者自創(chuàng)的回前詩,對章節(jié)內容有概括與點評的作用,有時也會牽涉小說主題。《紅樓》中的題記是作者對前人文本的借用而非獨創(chuàng),但發(fā)揮著與《紅樓夢》回前詩相似的作用。
第二,正文對中國文學(文化)資源的引用。相對《紅樓夢》而言,《紅樓》 建立了很多新的互文性?!都t樓》第41頁賈政問寶玉都學了些什么,寶玉便背了一段孟子所說的“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筆者認為該句的引用不僅是為了構建小說情節(jié)的需要,也為了暗示寶玉眼中愛情的重要,強調了“所欲有甚于生者”也?!都t樓夢》與《紅樓》的末尾部分都有寶玉與寶釵關于“赤子之心”的討論,思想是一樣的,強調赤子之“無知無識無貪無忌”(寶玉的觀點),但情節(jié)有所區(qū)別,也可認為是對原文互文性的移植?!都t樓》第399頁寶玉想道的“虛無縹緲,人生在世,難免風流云散”也是對《紅樓夢》中相關引語的再現(xiàn),只是放在了不同的情節(jié),前者因寶玉出獄后得知賈家的盛衰變化有感而想起的,后者因妙玉被劫,對兩部小說表現(xiàn)的“人生如夢”的主題思想都有所強化?!都t樓》第472也還引用《三字經(jīng)》中的“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一定程度上渲染了寶釵教育賈璉與賈環(huán)兒子場景的真實性。與《紅樓夢》相比,《紅樓》對中國文學(文化)資源的有形利用少得多,如《紅樓夢》對《會真記》(《西廂記》)、《牡丹亭》等的引用都沒有被移植到《紅樓》中,不利于營造《紅樓》的愛情主旨,各章題記似可一定程度上彌補這種損失。作者沒有充分移植母體小說中的重要互文關系,或許與《紅樓》本身的容量與情節(jié)有關,或許是作者有意照顧英語讀者,為了提高譯文的可接受性,減少英語讀者的認知負擔與閱讀障礙。
第三,對霍克思與閔福德英譯《紅樓夢》的借鑒?;糇g《紅樓夢》(包括閔譯)的藝術造詣基本上已得到公認,也可成為《紅樓夢》復譯或小說創(chuàng)作的互文來源?!都t樓夢》的作者便引用了很多霍譯《紅樓夢》的文字,并在致謝中一一注明引用的地方,包括探春、寶釵與黛玉的燈謎、“祿蠹”的譯法、對“通靈寶玉”的描述、部分中醫(yī)診斷話語等,這種實事求是的精神與嚴謹態(tài)度是值得學習的。然而,國內有些《紅樓夢》的編譯者(如王國振、黃新渠)或多或少地借鑒了霍克思或楊憲益的譯文(尤其是王國振的編譯文,與霍譯的文字雷同率極高),而不加任何說明,這是要引以為鑒的。其中,《紅樓》中引用《莊子》與孟子“赤子之心”的話語也是用閔福德的譯文,作者對之也有所交代。這就形成了三重互文,首先與霍譯《紅樓夢》形成互文關系,其次與《紅樓夢》本身形成互文關系,最后與莊孟原文形成互文關系。如果《紅樓》的情節(jié)內容大部分或全部譯自《紅樓夢》而不是重新書寫的話,那么,《紅樓》作者對霍譯《紅樓夢》的借鑒便成了互文翻譯而不是互文寫作。
以上所述為《紅樓》寫作的主要互文資源,但不限于此,作者寫作時還參考了眾多其他文本資源,如清史與紅學等相關文本。如作者描述的清宮皇權更替的內幕肯定是有文本依托的,然后再對之進行藝術化加工,只是作者并未明確引用。作者在小說最后的注釋中還特別提到受脂硯齋的影響,包括寶玉入獄以及熙鳳掃雪拾玉的情節(jié)等。這些標明出處或未標明出處的文本借用或參考都是互文寫作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
6. 結語
互文寫作的理念在《紅樓》中得以充分彰顯,《紅樓夢》作為母體小說,是其最重要的互文資源。之所以說《紅樓》是一部完全獨立的小說,主要是因為《紅樓》中寫作的成分遠遠大于翻譯的成分,表現(xiàn)在故事情節(jié)、人物形象、主題思想、互文資源等方面都存在巨大的變異,給人一種既似曾相識又相對陌生的印象。在藝術性與思想性方面,《紅樓》似乎都不能與《紅樓夢》比肩,缺少母體小說中那種恢宏壯闊的大氣、波瀾起伏的情節(jié)、針砭時弊的鋒芒、細致入微的情感密度以及人生如夢的哲理深度。值得注意的是,《紅樓夢》各章節(jié)之間的銜接都非常巧妙,有明顯的話語標記語作為過渡,讀起來流暢順通,猶如一條滔滔東流的大河?!都t樓》的各章以及小節(jié)之間基本上沒有明顯的過渡,各章節(jié)猶如很多小積木堆積起來,共同構筑了這座文學屋舍,里面藏著許多鮮為人知的秘密?!都t樓》也可認為是《紅樓夢》的一部“續(xù)書”,只是書寫媒介與讀者對象不同而已,作者借紅樓之名抒寫自己心中的塊壘,并“已經(jīng)躋身美國暢銷書之列”,“網(wǎng)上好評如潮”(劉澤權 2015),一定程度上擴大了《紅樓夢》的世界影響力。這種“借體寄生”的互文寫作不失為中國文學經(jīng)典對外譯介與傳播的一種形式。然而,利弊總是相伴相生的,《紅樓》雖有利于激發(fā)英語讀者閱讀《紅樓夢》的興趣,但也容易形成對《紅樓夢》的先入之見,認為其也“不過爾爾”,混淆英語讀者對《紅樓夢》的審美解讀與價值判斷。整體而言,如果說《紅樓夢》是一棵參天大樹的話,《紅樓》就是生長在其旁的一棵不大不小的樹,并且是域外品種,引人注目?!都t樓》雖還不能與《紅樓夢》爭奇斗艷,比肩而立,但也有其存在的理由與價值,“是通向中國古典小說的一道開胃甜點,挑逗西方讀者探索中國文學的欲望”(劉澤權 2015:157),同時也為英語文學“大觀園”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
附注
① 此為筆者譯文,原文如下:TheRedChamberis inspired by Cao Xueqin’sDreamoftheRedChamber... My book,TheRedChambermakes little attempt to remain faithful to the original plot, but is a reimagining of the inner lives and motivations of the three major female characters. 以下所有引自原文的漢語內容,同為筆者所譯,如有必要則給出英語原文,以供對照。
② 參見網(wǎng)址:http://paulineachen.com/about/。有關作者的介紹、媒體對《紅樓》的評價等相關信息亦參見其個人網(wǎng)頁:http://paulineachen.com/。
③ 原文為:“We were sent to arrest Jia Zheng, Duke of Rongguo, as well as Jia Lian, Jia Huan, and yourself on the charge of treason and collaborating with enemies of the State. Also on the charge of receiving gifts from enemies of the State.”
④ 原文為:Baochai’s figure is womanly, with full hips and breasts... Her complexion is beautiful: almost poreless, with the flush of a peach on her rounded cheeks... but on closer scrutiny, her face is not really pretty. Her mouth is rather tight and thin-lipped for her broad face, and her smallish, single-lidded eyes make her face look expressionless.
⑤ 原文為:She flings her arms around him and buries her face in his neck... As they lie in each other’s arms, she lifts her face to his and kisses him, a little timidly... She reaches up and begins to tug at his gown.
⑥ 原文有這樣的話語:Finally rather than dodging her, he lets her crash full into his chest, and puts his arms around her... He holds her tighter, lowers his head. Is he going to kiss her? (Chen 2012:19)
⑦ 黛玉的所思為:黛玉一見,便大吃一驚,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見過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寶玉的所言為:寶玉看罷,因笑道:“這個妹妹我曾見過的?!?/p>
⑧ 原文為:“Haven’t I met you before?” he says... “That’s odd. I feel as if I’ve seen you before...”
⑨ 原文如下:Lying against the rough straw pallet, he will imagine it is her body beneath his, and that he has only to open his eyes to see her face. (Chen 2012:395)
⑩ 原文為:Parting is easy. / It’s the coming together that’s hard. Li Shangyin, “Untitled Poem” (Chen 2012:385). 原文回譯過來為:別時容易相見難,原作者可能有意誤用之,以暗示小說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也有可能是作者把南唐后主李煜《浪淘沙》中的“別時容易見時難”誤認為是李商隱《無題》詩中的第一句了(相見時難別亦難)。
參考文獻
Chen, P. 2012.TheRedChamber[M]. London: Virago Press.
Neubert, A. &G. M. Shreve. 1992.TranslationasText[M]. Kent: The Kent State University Press.
曹雪芹、高鶚.1982.紅樓夢(底本為庚辰本)[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馮全功.2015.論文學翻譯中的互文翻譯觀及其應用——以《紅樓夢》復譯為例[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8):21-27+13.
胡文斌.1997.《紅樓夢續(xù)書研究》序[J].文藝理論與批評(6):138-139.
劉澤權.2015.《紅樓夢》的蟬蛻——品陳佩玲之英語《紅樓》[J].紅樓夢學刊(5):146-158.
梅新林.2007.紅樓夢哲學精神[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閔云童.2007.互文性寫作:新的文本表意策略[J].當代文壇(1):59-61.
秦海鷹.2004.互文性理論的緣起與流變[J].外國文學評論(3):19-30.
周汝昌.2006.紅樓藝術的魅力[M].北京:作家出版社.
朱莉婭·克里斯蒂娃(黃蓓譯).2013.互文性理論對結構主義的繼承與突破[J].當代修辭學(5):1-11.
(責任編輯楊麗)
作者簡介:馮全功,博士,浙江大學外國語言文化與國際交流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翻譯修辭學、《紅樓夢》翻譯、職業(yè)化翻譯。電子郵箱:fengqg403@163.com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8921-(2016)04-0071-07
[doi編碼]10.3969/j.issn.1674-8921.2016.04.009
*本文得到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跨學科視域下的翻譯修辭學研究”(編號15NDJC138YB)和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基金的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