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重華
(大慶職業(yè)學院,黑龍江 大慶 163255)
·書 評·
子規(guī)夜半猶啼血 不信東風喚不回
——淺說王寶大老師所創(chuàng)“新古體詩”
李重華
(大慶職業(yè)學院,黑龍江 大慶 163255)
哈爾濱師范大學王寶大教授的“擬陶新古體詩”,以他的《恬靜的山村》和《奔騰的碧溪》兩本詩集而證明了他的實績。但我通讀兩部詩集之后卻覺得他創(chuàng)作的“新古體詩”是意境新穎、氣勢掠人的,與陶淵明描摹隱居生活反映無奈心態(tài)的五言古風詩大兩樣!所以不必用“擬陶”這頂帽子來罩它,“新古體詩”就足夠了。
“擬陶”;新古體詩;評論
和王寶大老師的相識、相知,正如他所說“深厚情誼始于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初”,而且他留給我的記憶是一位熱情奔放的浪漫詩人形象。這有他送給我的他的詩集《復調的晚宴》作證,他所說的“深厚情誼始于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初”就是他寫在這本書的扉頁上給我的贈詞。所以,王寶大老師在我的印象中始終是一位熱情奔放的浪漫詩人的形象,而且鮮明深刻。
最近在我們大學同學畢業(yè)50周年聚會時,意外得到了王寶大老師的兩本詩集:一本《恬靜的山村》;一本《奔騰的碧溪》。可當我收心攏神認真讀這兩本詩集的時候卻使我驚詫不已!原來駐入我心中的王寶大老師那熱情奔放的浪漫詩人的形象模糊了,隱去了……逐漸出現(xiàn)在我腦中的卻是一位生活在崇山峻嶺中的小溪旁農(nóng)家小院里的城里來的教授、詩人,面對奔騰的碧溪、恬靜的山村的對景抒懷、浮想聯(lián)翩、奇思遐想……不見了他的無羈浪漫,所見的卻是行吟澤畔的古賢似的形象……尤其他自云“擬陶新古體詩”,并說“學陶之詩亦得沛然出矣”,說明他對自己的詩已有定位,而評者又趨之若鶩,更有“大家”為其張目、吶喊、攏音、定調……于是,王寶大老師“擬陶新古體詩”便成定論。而我讀完《恬靜的山村》和《奔騰的碧溪》之后卻未能“入流”,還頗有點兒標新立異!我覺得王寶大老師的詩是“新古體詩”是確實的,是毋庸置疑的,但卻不能以“擬陶”限定之!為什么這么說?從王寶大老師的自述看,所謂“擬”,它有“模擬”“擬照”之意;“陶”,無二解,就是陶淵明的詩了。“擬陶”就是“模擬”“擬照”陶淵明的詩的意思。陶淵明是我國文學史上偉大詩人之一,他的詩歌多寫田園生活,描寫的多是田園景物,反映的多是農(nóng)村生活、農(nóng)作勞動的情景,這是與他脫離官場、歸隱田園的實際生活緊密相關的。而他之所以這樣寫正是要立起一面純凈、美好的鏡子,通過它照出封建官場的腐朽與黑暗,這是陶詩最突出的藝術特點。他不去直接揭露和鞭撻封建官場的黑暗、腐朽,而是潑墨揮毫描寫和刻畫田園生活的舒適和美好;而他把田園生活描寫和刻畫得越舒適和美好,就越能顯示出封建官場的黑暗和腐朽,這對揭露和鞭撻封建官場的黑暗和腐朽,收到了無與倫比的藝術效果。例如《歸園田居其一》:“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噯噯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久在樊籠里,復得歸自然?!边@是一幅何等和諧自然的中國古代農(nóng)村的風俗畫呀!這是陶淵明脫離官場歸隱田園后寫的一首詩,也是陶淵明所謂田園詩的代表作。詩開宗明義道出他脫離官場、歸隱田園的原因:“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接著做了個自我否定:“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年”!“三十年”啊!何其漫長和遙遠!如今回來了,那心情就像那被拴住的鳥兒又回到了癡戀著的舊有的山林,也像那池塘的魚兒又回到了思念著的那原先的池塘。他要重新開始原有的農(nóng)民的生活,要開荒種地,要老守田園。他的追求只是眼前有十余畝田地,身邊有八九間房屋就足矣!房前屋后有榆樹和柳樹的蔭涼,桃子和李子摘下來擺在堂上隨時可用。遠處可以看到不太清晰的村莊,近處可以看到鄰家的縷縷炊煙??梢月牭缴钕镏械墓方?,可以看到樹梢上的雞鳴。庭院中沒有敷滿灰塵的雜物,房子留有一間間干凈的閑屋。像一只久久被圈在籠子里的鳥兒,終于掙脫了籠子重新飛回了大自然!這就是陶淵明為我們展示的他此時此刻的全新的生存環(huán)境和心理投影,從而確立了他田園詩的獨特的韻味和格調。
而王寶大老師呢?通讀他《恬靜的山村》中的169首詩和他《奔騰的碧溪》中的208首詩,卻不曾發(fā)現(xiàn)一首“擬陶”詩!例如《恬靜的山村》中的《山居》看來最像“擬陶”詩了!請看:“山居異情調,地遠洗塵心。院中百卉茂,窗下綠蔥芹。好雨潤平疇,和風吹苗新。野簌百種鮮,山肴千類頻。鵝鴨隨處游,牛羊自成群。雞豚肥農(nóng)家,古柳掩巷深。此地我靜居,心也似水純?!比绻豢赐鯇毚罄蠋煂ψ约旱脑姷淖晕叶ㄎ?,誰能看出這是“擬陶”詩呢?這純粹是一首觸景生情之作,與陶淵明的詩沒有一絲半縷的聯(lián)系。再比如《奔騰的碧溪》中的《小潭》:“石旁臥小潭,風姿尤安閑。峰外翠玉降,林內(nèi)明鏡嵌。水凝恒立樹,葉搖偶見天。林鳥池邊唱,松鼠石畔歡。盡飲各自去,波消復平瀾。潭淺明見底,一望心境安?!边@又哪里能看出陶詩的影子呢?如前所述,陶詩總是將美好的田園風光與黑暗的官場鬼蜮襯托來寫的,從中不難看出“建安風骨”對他的深遠影響。“擬陶”怎么“擬”?這種“風骨”怎么能“擬”得下來呢?正如俗話所說:“畫皮畫虎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道理是一樣的。到新疆去吃羊肉串,那個鮮美可口勁兒就不用說了,其他任何地方都別想吃到新疆鮮美可口的羊肉串!為什么?新疆人給出的答案是:新疆的水草喂養(yǎng)出來的新疆的羊,才會產(chǎn)生出新疆的鮮美可口的羊肉串!這道理古人早就悟透了?!蹲髠鳌分杏涊d的《晏子將使楚》的故事中,晏子就說過這樣的話:“橘生于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被氐健皵M陶”上來,陶詩就是陶詩,別人是無法“擬”的!陶淵明這方“水土”只能產(chǎn)生陶淵明及其詩!
王寶大老師的勤奮、才華、刻苦、追求,使他寫出了“新古體詩”“帽兒山田園與自然詩系列之一”“之二”兩本詩集,這成果就夠豐碩的了,這情境就夠可喜可賀的了。所以我認為不必將它裝在“擬陶”的“籠子”里,它就是“新古體詩”而已矣!因為中國詩歌體制的變遷,先是“四言”(《詩經(jīng)》),后逐漸發(fā)展變化到“五言”(“騷體”為另類),漢樂府、古詩十九首為其發(fā)軔之作,后來又到“七言”,至唐代詩歌發(fā)展到鼎盛時期。陶詩為“五言”,王寶大老師“新古體詩”也為“五言”,只以此“擬陶”是大可不必的。因為古代“五言”并非陶淵明一家。陶淵明之前有孔融、王粲、劉楨、陳琳、阮瑀、徐幹、應瑒等所謂“建安七子”以及阮籍、左思、劉琨等,再往前又有《古詩十九首》《漢樂府》;其后則有謝靈運、鮑照、謝朓、庾信等,都是基本運用“五言”的形式創(chuàng)作詩歌,尤其是“民歌”也是“五言”一以貫之,例如《木蘭詩》。所以用“新古體詩——帽兒山田園與自然詩系列”來定位或解讀王寶大老師的詩作,就最恰當不過了,避免了畫蛇添足之嫌。說到此腦中忽然閃出宋代王令《送春》一詩中“子規(guī)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兩句詩,這不正是現(xiàn)在苦行苦吟創(chuàng)作新古體詩的王老師的形象寫照嗎?他沒有陶淵明“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的憂怨;也沒有他“清晨聞扣門,倒裳往自開”的落魄;更沒有他“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虛幻……而有的卻是“遇有殺豬日,幾近過大年”的歡樂;“燈下?lián)]毫時,走筆詩連篇”的愜意;“碧緞裹靜水,墨玉泛靈光”的遐想……可見王老師的“新古體詩”從內(nèi)容到形式都是獨立的、自由的,完全不必硬戴一頂“擬陶”的帽子,使他失去了應有的“精氣神”。
〔責任編輯:衛(wèi)宇坤〕
I206
A
1002-2341(2016)06-0151-02
2016-08-15
李重華(1943-),男,黑龍江呼蘭人,教授,主要從事寫作與現(xiàn)當代文學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