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中國的南瓜文化遺產(chǎn)

      2016-03-20 14:02:49李昕升盧勇
      地方文化研究 2016年4期
      關鍵詞:南瓜文化

      李昕升,盧勇

      (1.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中華農(nóng)業(yè)文明研究院,江蘇南京,210095;2.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經(jīng)濟管理學院,江蘇南京,210095)

      中國的南瓜文化遺產(chǎn)

      李昕升1,盧勇2

      (1.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中華農(nóng)業(yè)文明研究院,江蘇南京,210095;2.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經(jīng)濟管理學院,江蘇南京,210095)

      美洲作物南瓜在明代中期傳入中國之后誕生了豐富的南瓜文化,與其他作物文化一道,是中國農(nóng)耕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南瓜文化大體上包括南瓜精神、南瓜民俗、南瓜觀賞文化、南瓜名稱文化、南瓜與民間文學、南瓜飲食文化六大部分,每一部分都包含了深刻的內(nèi)涵,它們共同作用,最終形成了南瓜文化的中國本土化和豐富多彩的南瓜文化遺產(chǎn)。

      中國;南瓜;文化遺產(chǎn);民俗

      美洲作物南瓜在中國已有五百年左右的種植歷史,①李昕升,王思明,丁曉蕾:《南瓜傳入中國時間考》,《中國社會經(jīng)濟史研究》2013年第3期??此茣r間很長,實際上在漫長的作物史中并不長久。中國是世界作物的起源中心之一,本土作物紛繁蕪雜、歷史悠久,誕生了豐富的作物文化,對中國乃至世界影響很大。游修齡先生認為中國文化史,是谷物生產(chǎn)孕育出來的精神遺產(chǎn)。②游修齡,曾雄生:《中國稻作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頁。筆者認為將“谷物”換為“作物”更加確切。即使是域外作物,因為傳入中國的時間的遲早,也決定了作物文化誕生的早晚、深度各不相同。

      明代中期方才同時傳入中國東南沿海和西南邊疆的南瓜,③李昕升,王思明:《南瓜在中國的引種推廣及其影響》,《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14年第4期。在我國主要栽培作物中無疑屬于“晚輩”。但是,畢竟南瓜在我國也經(jīng)歷了長期的引種和本土化的過程,還是誕生了豐富的南瓜文化。與谷物文化豐碩的研究現(xiàn)狀截然不同,南瓜文化尚無人涉及,除了傳入時間相對較晚之外,學術界對非典型糧食作物的文化關注不多也是重要原因,但是南瓜文化絕對不是單薄和不重要的,亟需梳理以填補空白。

      南瓜文化是以南瓜生產(chǎn)為主要活動的社會群體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是南瓜生產(chǎn)史孕育出來的文化遺產(chǎn),是中國農(nóng)耕文化的組成之一。南瓜文化的主要內(nèi)容,是圍繞著生產(chǎn)、加工利用南瓜而形成的生產(chǎn)方式、習俗觀念、制度文化等,屬于廣義的“文化”概念,既包括物質創(chuàng)造活動,也包括精神創(chuàng)造活動。本文主要闡述南瓜的精神創(chuàng)造活動及其結果。反映在文字記載上的南瓜文化豐富多彩,創(chuàng)造了不同的文化內(nèi)涵,造就了多樣的文化符號。

      一、南瓜精神

      德國作家于爾克·舒比格(Jürg Schubiger)的經(jīng)典作品《當世界年紀還小的時候》在該書結尾的最后一句話是:“洋蔥、蘿卜和蕃茄不相信世界上有南瓜這種東西,它們認為那只是空想,南瓜默默不說話,它只是繼續(xù)成長。”①[德]于爾克·舒比格:《當世界年紀還小的時候》,成都:四川少年兒童出版社,2006年,第190頁。極其傳神的描繪了“南瓜精神”。但南瓜精神并不只是誕生在國外并從國外傳入,在我國的本土化過程中也誕生了“南瓜精神”,其精髓是:默默的成長?!俺聊鴪皂g”,是南瓜精神的最好詮釋。

      英國科學家為了試驗南瓜的生命力,就在南瓜上不斷地加砝碼,直到達到它能承受的最大限度為止。有一個被砝碼壓得最多的南瓜,待它成熟的時上面已經(jīng)壓著幾百斤的砝碼,這個南瓜看上去和其他南瓜毫無二致,但是一刀切下去,這個南瓜卻把刀給彈開了,斧子劈下去也彈開了,最后只能用電鋸鋸開,里面果肉的強度,已經(jīng)相當于一棵成年樹干的強度?!俺聊鴪皂g”,是南瓜精神的最好詮釋。

      南瓜精神主要包括三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說成就一番事業(yè),能力和見識固然重要,心態(tài)和性情也很關鍵,道出了成功的一般規(guī)律。有些人心浮氣躁、好高騖遠、急功近利,以如此心氣為人、做事,或許能有小的成績,卻終歸難有大成就。誠如劇作家吳祖光的《南瓜詩》:“苦樂本相通,生涯似夢中。秋光無限好,瓜是老來紅?!?/p>

      南瓜精神的第二層含義是“不爭論”,映鑒著信念、信心之堅定。當南瓜被臆斷為“只是空想”后,南瓜固然可以為自己辯解,可它卻選擇了“默默不說話”。“不說話”并非理屈詞窮的木訥,而是明確目標追求后的執(zhí)著;不是膽怯畏縮,而是堅定理想信念后的沉穩(wěn)。無論任何事情,想贏得所有人的認同和百分百的支持,既不現(xiàn)實也無必要。對自己認準的事、確定的路,毫不動搖地堅持,不懈怠地努力,才能有所作為。

      南瓜精神的第三層含義代表了艱苦樸素的精神和不忘根本的精神。這與南瓜長期以來的救荒作用密切相關,南瓜往往是貧家用以代飯。在革命年代,尤推革命根據(jù)地的“紅米飯,南瓜湯”,養(yǎng)活了無數(shù)的仁人志士,并且代表了那個年代艱苦樸素的精神,才解放了全中國。在倡導“勤儉節(jié)約”、“艱苦奮斗”作風的今天,南瓜的艱苦樸素精神,具有重要的象征意義。同時,革命先輩拋頭顱、灑熱血,換來了今天的美好生活,一碗“南瓜湯”,憶苦思甜,不忘根本。一首歌“紅米飯哪,南瓜湯……”從井岡山流傳到四面八方,唱出了“艱苦創(chuàng)業(yè)打天下”的雄壯聲音。②《陳毅與“南瓜宴”》,《杭州日報》,1996年8月12日。如同詩歌《南瓜與紅米》中所說:“紅米飯南瓜湯/是一首歌謠/是一種底蘊/為華夏的脊梁補鈣/將偌大的中國撐起/紅米飯啊南瓜湯/耐幾代人尋味與回味/中華民族的那段歲月/假如不是南瓜與紅米/如今/我們可能還要天天吃著/南瓜與紅米?!雹坌ど毓猓骸赌瞎吓c紅米》,《人民日報》,1998年7月14日。

      潘衍桐是較早(1798)單獨歌頌南瓜的詩人,詩名《寄慨》,南瓜寄托了潘衍桐的山水田園、淡泊閑適的情感,“歲暮剖南瓜,瓜即卒歲資,顏色亦自好,中有子離離,來年子復子,依舊繞東籬,東籬有嫣花,非不美及時,一經(jīng)秋霜來,零落辭故枝,瓜瓞慶綿綿,物類恒如斯?!雹埽ㄇ澹┡搜芡骸秲烧爿捾幚m(xù)錄》卷6,光緒浙江書局刻本?!澳瞎洗笥诋Y,豆花紛上屋,平生愛閑適,長此愿已足,借人書一瓻,謄寫未暇讀?!雹荩ㄇ澹﹪涝眨骸犊录疑金^遺詩》卷3,光緒湖州叢書本。這是乾嘉年間文人嚴元照的詩。清末民初黃小帆有《清園詩話》:“南瓜未種雨霏霏,小麥含煙碧四圍。隴上流連翹首望,膏田水足谷芽肥。”“客來索畫語難通,目既朦朧耳又聾。一瞬未終年七十,種瓜猶作是兒童?!边@是畫家齊白石的《南瓜》詩。這些詩作中一股鄉(xiāng)土之風帶著濃濃的閑適之情撲面而來,詩人的心志、趣味都令人向往。南瓜在某種情境下成了田園生活的代名詞,提到南瓜心里便涌起一種回歸自然的悸動。

      二、南瓜民俗

      南瓜的引種和本土化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民俗文化,成為了中國文化和農(nóng)業(yè)文化遺產(chǎn)的組成部分,以各地區(qū)的“南瓜節(jié)”最有特色。歷史時期不同地區(qū)形成多姿多彩的南瓜民俗。

      (一)毛南族“南瓜節(jié)”

      每年農(nóng)歷九月初九是嶺西土著毛南族的“南瓜節(jié)”,家家戶戶便把從地里收獲的形狀各異的大南瓜擺滿樓梯,供人觀賞,由年輕人到各家走門串戶,評選出“南瓜王”,評選過程不單要看外觀還要看質地,待眾人意見達成一致選出“南瓜王”后,主人掏出瓜瓤,把南瓜籽留作來年的種子,然后把瓜切成塊,放進小米粥鍋里,用文火煮得爛熟,先盛一碗供在香火堂前敬奉“南瓜王”,爾后眾人一齊享用。①周舟:《毛南族“南瓜節(jié)”》,《民族論壇》2003年第6期。

      (二)侗族“南瓜節(jié)”

      每年農(nóng)歷八月十五是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二江程陽一帶侗族的南瓜節(jié),主要是由兒童們打南瓜仗。節(jié)日前夕,由男女兒童以村落為單位自由參加,分別組成南瓜隊和油茶隊。南瓜隊第一個任務是偷南瓜,為打南瓜仗作準備,偷南瓜在晚上進行,看到菜地里的南瓜。摘下一個瓜,在那里插一朵花,以示主人瓜已被偷,主人發(fā)現(xiàn)南瓜被盜,也毫不在意,人們都認為南瓜節(jié)偷瓜不算偷。南瓜隊備足了南瓜,然后去找煮茶對象,負責煮茶的稱為油茶隊,由女孩子組成。節(jié)日當天,南瓜隊抬著串好的南瓜來到煮茶對象的村寨,村寨老少都趕來觀賞,爭相去摸南瓜,以摸到南瓜為最吉利。晚上人們煮吃南瓜,喝女孩子煮的油茶,兒童們開始投入打南瓜仗的戰(zhàn)斗,男女兵分兩陣,嬉笑打鬧,通宵達旦。

      (三)惠州“南瓜節(jié)”

      廣東惠州惠城區(qū)蘆洲鎮(zhèn)東勝村的南瓜節(jié)也是一年一度慶典,目前在爭取申報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慶典活動全由村民自己操辦。開場儀式過后,還有進村巡游環(huán)節(jié),巡游環(huán)節(jié)是三年一次,每當巡游隊伍經(jīng)過自家門前時,各家各戶都燃放鞭炮、懸掛彩旗慶賀。當?shù)啬瞎瞎?jié)是一年中最熱鬧的節(jié)日,比過春節(jié)還要重視。村里專門推舉出一群熱心又德高望重的村民,成立了理事會負責具體籌備、操辦。村民們也很踴躍,現(xiàn)場助興的舞獅隊、鑼鼓隊都是村民自發(fā)組織的。“南瓜節(jié)”早已變成回鄉(xiāng)聚會、探親訪友的好機會。南瓜節(jié)期間,外出村民紛紛回鄉(xiāng),拜親祭祖,村民們還捐款捐物,支持家鄉(xiāng)的公益事業(yè)建設。

      據(jù)說南瓜節(jié)的由來是后人為了紀念這位從南瓜里出生、對東勝村村民有恩的趙侯爺,就把每年的趙侯爺升天日的農(nóng)歷二月十三定為南瓜節(jié),并延續(xù)至今。②《傳統(tǒng)南瓜節(jié)有望成非遺》,《惠州日報》,2012年3月7日。雖然傳說并不可信,但傳說本身的流傳就是南瓜文化在民俗中的反映。

      (四)祈子民俗

      歷史上的中國流行著“食瓜祈子”的風俗,在各地非常流行。早在清代中期,湖南醴陵縣就有:“南瓜,蔓生開黃花,實圓而扁,醴俗好事者于中秋夜盜瓜,鼓吹至人家,名曰送瓜兆生子?!雹奂螒c二十四年(1819)《醴陵縣志》卷7《物產(chǎn)》。嘉慶12年(1807)陳文述《頤道堂集》的《瓜辭》亦反映這樣的大型風俗:“漢鎮(zhèn)中秋夕,以金翠飾南瓜,具衣冠音樂,送少婦望子者,亦禖祝遺意也,賦此以補荊楚歲時之缺”,詩云:“種瓜南山下,瓜瓞何綿綿,亦如母生子,根蒂相鉤連,漢皋十萬戶,戶戶羅嬋娟,生男豈不好,聞言心喜歡,八月十五夕,明月光團圓,摘瓜擇美好,金翠登綺筵,媵以多子榴,配以同心蓮,導以明燈燭,從以雜管弦,送之入洞房,寶床馥青煙,嬋娟出拜嘉,羅袖嬌翩翩,明年當此夕,瓜仍滿中田,懷中牙牙雛,解看圓月圓?!雹埽ㄇ澹╆愇氖觯骸额U道堂集》“詩選”卷25,嘉慶十二年刻本。陳文述自言《瓜辭》“補荊楚歲時之缺”,有《荊楚歲時記》是對南北朝時期荊楚地區(qū)歲時活動的記錄,當時早于南瓜傳入近一千年,自然沒有該習俗,既然陳文述能夠補缺,說明“南瓜得子”的習俗,不但影響很大,而且是年年如此。

      嘉慶二十年(1815)黃鉞《壹齋集》有詩:“縱偷為戲莫相嗤,瓜壓茅檐豆繞籬,生子居然南有兆,可知女亦是蛾眉。”緊接著黃鉞對該詩解釋說:“中秋婦女如郊原籬落閑隨意摸索,得南瓜宜男,得扁豆生女,謂之摸秋,白扁豆謂之蛾眉,豆松漠紀聞金最嚴治盜,惟正月十六日,縱偷一日以為戲?!雹伲ㄇ澹S鉞:《壹齋集》卷7《古今體詩七十四首》,咸豐九年許文深刻本。

      晚清張祥河在《小重山房詩詞全集》記載:“中秋……宜男心愿豈終賒,一曲杉湖是妾家,小屐弓弓更盡后,陽橋南去摘南瓜?!雹冢ㄇ澹埾楹印缎≈厣椒吭娫~全集》桂勝集,道光刻本。也把得子的愿望寄托在南瓜上。近代時期更加流行,尤其在農(nóng)村中廣泛流傳著送南瓜得子的習俗,“中秋夕,衡州有送瓜之俗。凡娶婦而數(shù)年不育者,則親友必有送瓜之舉……受瓜者設盛筵款之,若喜事然。婦得瓜,即剖食之”,以上海為例,“所食為南瓜,且謂必須夫婦同食一瓜也?!雹郏ㄇ澹┬扃妫骸肚灏揞愨n》第34冊《迷信》,上海:商務印書館,1928年,第4頁。

      民國有人專門的記載:“送南瓜。廬縣習俗。凡婦人之久不孕者,其親屬于中秋夜送以新折南瓜,謂可生子,富貴之家則窮極奢侈以耀市井,有旗、鑼、轎、傘、皂、隸等儀仗,瓜連葉、蒂盛盒中,二人扛之,前又有二人抬一蓮花燈亦極美麗,最后則送瓜人坐轎隨之,受禮之家設筵款待,所費不資?!雹芡跫瘟遥骸端湍瞎稀?,《婦女雜志》,1917年第3卷第12期。民國與嘉慶年間相比,該民俗既有繼承也有發(fā)展,時間是“中秋夜”沒有變化,但從“盜瓜”發(fā)展為光明正大“折瓜”,該民俗也變得越來越繁瑣,從簡單的“鼓吹至人家”到“富貴之家則窮極奢侈以耀市井”,從該記載中可以清晰的看到“送南瓜”的復雜習俗。

      (五)其他民俗

      王培荀《聽雨樓隨筆》載:“嘉定有南瓜會,或數(shù)年或七八年,忽南瓜中結一最巨者,集眾作會賽神,沈玨齋曾見之長約二丈,橫臥高五六尺,觀者駭絕?!雹荩ㄇ澹┩跖嘬鳎骸堵犛陿请S筆》卷3,道光二十五年刻本。南瓜高產(chǎn),常能培育出巨型南瓜,重點是記載可見上海嘉定的“南瓜會”,或是中國最早的南瓜節(jié),與迎神賽會結合到了一起。在河北沙河縣記載南瓜“遇有婚喪可用以作蔬”,⑥民國二十九年(1940)《沙河縣志》卷六《物產(chǎn)志上》。屬于別樣的婚喪文化。

      三、南瓜觀賞文化

      南瓜本身美觀、可愛,適合觀賞,甚至還有專門用于觀賞的品種,因此南瓜具有十足的觀賞文化。南瓜的觀賞文化也包括作玩品和貢品。“南瓜……邑人供玩賞不恒食”,⑦民國《泰縣志稿》卷18《物產(chǎn)志》?!澳瞎?,色赤而小可為供”,⑧嘉慶八年(1803)《合肥縣志》卷8《物產(chǎn)》?!澳瞎项?,能經(jīng)久,圓形,有紅綠白各色,頗美觀”,⑨民國二十三年(1934)《靜??h志》卯集土地部《物產(chǎn)志》?!澳瞎稀幻希钟屑t瓜,形圓扁有瓣,色紅土人戲作燈,呼為燈瓜,亦可煮食”,⑩道光十一年(1831)《延川縣志》卷1《物產(chǎn)》。“金瓜,三月種八月食,老則色紅可觀”,(11)民國二十一年(1932)《華亭縣志》卷1《物產(chǎn)》?!澳瞎?,俗名金瓜,又名倭瓜……今邑未有食者,僅作供玩”(12)民國十四年(1925)《漳縣志》卷4《物產(chǎn)》。等,全國各地均能體現(xiàn)南瓜的觀賞文化價值。南瓜作為貢品尤以福建最為突出,以光緒福建邵武廳神明慶典中的飲食為例,惠安祠三王誕辰慶壽儀品,由鄉(xiāng)民負擔的公派果子號數(shù),其中五號中就有南瓜干。(13)李軍:《宋代以降閩北邵武和平地區(qū)的信仰與生活》,《第二十八屆歷史人類學研討班論文集》,未刊,2014年11月1日-2日,第169頁。

      形態(tài)多樣的南瓜,往往因其特殊的形態(tài)更加引人注目,成為一奇,一時間獵奇者觀賞者不絕于路,《山齋客譚》載1700年事:“瓜龍??滴醺?,東城下章孝家所植南瓜,忽生龍形首口,耳目爪鬣粗具領,前一瓜特大為其寶珠,觀者履滿?!雹伲ㄇ澹┚靶氰迹骸渡烬S客譚》卷7,乾隆抱經(jīng)堂鈔本。巧合的是,清末揚州府同樣有“番瓜幻龍”,②符節(jié):《番瓜幻龍》,《點石齋畫報》1897年第496期。一時間鄰里不絕,聲名大噪?!肚迨犯濉芬苍小埃ㄏ特S)九年春,麻城民間番瓜成人形?!雹圳w爾巽:《清史稿》,卷41《志十六·災異二》。長成人形的南瓜當是也引起了不小的風波,否則不足以被《清史稿》收錄。民國掌故作家鄭逸梅也記:“粵南隘口鄉(xiāng)莫和園,有南瓜一株,邇?nèi)战Y一瓜如龍形,首身四足俱備,長四五尺,頷須稱之,宛然潛影九淵飛躍天庭之物也,斯亦奇已。”④鄭逸梅:《花果小品》,上海:中孚書局,1936年,第187頁。還有南瓜蔓,湘潭縣“咸豐二年,萬嘉寨農(nóng)圃有南瓜蔓結成龍形,或言此神藤有神可治人疾,惑者祈焉,疾果愈,請禱者,日數(shù)百,知縣有疾亦往禱之,無應,瓜蔓亦萎”,⑤光緒十五年(1889)《湘潭縣志》卷9《五行第九》。龍形南瓜蔓不單具有觀賞價值,還因迷信祈禱,使之具有了一種信仰文化。

      以南瓜為原料非常適合食雕,成為雕刻(食雕)文化的一部分。“未熟時土人每雕花草人物之形于其上,迨七夕中秋取以獻月,亦古風也”,⑥光緒十一年(1885)《姚州志》卷3《物產(chǎn)》?!澳瞎掀湫螠唸A,其色紅潤,頗覺可愛,結實時,茍以小刀畫成文字之類,及刀痕漲滿,而花紋具在,古雅可觀”,⑦不暑:《南瓜》,《家庭常識》1918年第4期。南瓜雕亦有較高的審美價值。南瓜燈其實也是南瓜雕的一種,在西方南瓜燈未傳入我國時,已有人將南瓜用于雕刻觀賞,充分說明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

      隨著西方文化的傳入,西方節(jié)日文化也影響到了我國,與南瓜密切相關的萬圣節(jié)在我國日漸流行,南瓜燈(掏去南瓜種子,刻成人面形,眼睛、鼻子、嘴巴都鏤空,在里面點燈)也不再陌生,成為一種文化符號,南瓜燈文化融入本土文化。南瓜燈制作的簡潔性和參與的趣味性使其完全融入了人們的生活。筆者最早所見南瓜燈的記載在民國時期的圖文滑稽故事《番瓜救了小松鼠》,⑧宏修:《番瓜救了小松鼠(附圖)》,《兒童知識》1947年第15期。圖中的南瓜樣貌完全是南瓜燈。

      四、南瓜名稱文化

      南瓜的多樣名稱,⑨詳見李昕升,丁曉蕾,王思明:《南瓜名稱考釋》,《山東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2期。屬于佳蔬的名稱文化,反映了各地多樣的風土。南瓜的不同稱謂帶有一定的附屬意義,這些附屬意義蘊含著與歷史學(原產(chǎn)地信息、民族交流信息、人口流動信息、時代信息、飲食文化信息),語言學和修辭學(方言分區(qū)信息、與修辭格相關的語義信息、與修辭相關的語音信息),認知心理學(對顏色的認知信息、對生長期的認知信息),生物學(品種變異信息、時令信息)等相關的信息。⑩余康發(fā):《方言詞“南瓜”的文化色彩考察》,《江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第5期?!捌涔系僬叫斡斜跛朴?,俗因稱官印曰飯瓜蒂頭”,(11)民國十三年(1924)《定??h志》卷7《物產(chǎn)志》。用南瓜蒂來形容官印,十分形象而生動,也是一種名稱文化;“料質煙壺。有倭瓜(即俗所渭北瓜也)瓤。西瓜水(紅色)各色……”,(12)(清)陳瀏:《匋雅》卷下《匋雅十六》。用南瓜瓤來形容陶制煙壺,也是如此。

      地名文化中也受南瓜影響,在湖北省宜城市東北十五公里處,有綿綿數(shù)十公里的長山,山腳下有一小村莊名南瓜店(現(xiàn)為宜城市新街鄉(xiāng)羅屋村),相傳民國初年,當?shù)剞r(nóng)民何氏兄弟為謀生計,在此開店,因土地貧瘠,無酒食可賣,專煮南瓜賣與往來行人,因此得名“南瓜店”。1940年,我國抗日戰(zhàn)爭中以身殉國最高將領(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中犧牲的最高將領)張自忠上將,在此殉國,該戰(zhàn)役即名為“南瓜店之戰(zhàn)”。

      “瓜”有時作為一種蔑視甚至謾罵的詞語,如“傻瓜”、“呆瓜”,稱日本人為“倭人”或“倭寇”,在抗日戰(zhàn)爭期間,有將日本人稱為“倭瓜”的習慣,“倭瓜”本來就是南瓜的常用別稱。如民國時有文章載:“三百余傷兵在震旦大學大禮堂治療,這些身受了國仇與私仇的人們,傷愈后還不是把倭瓜殺一個干凈!”以及“北站陣地:大刀隊匍匐前進,預備砍殺倭瓜,以享國人。”①《血戰(zhàn)畫報》,1937年第2期。黎廬的原創(chuàng)故事《矮南瓜》②黎廬:《矮南瓜》,《新亞》1943年第9卷第6期。就是指代柏生這個人的,屬于一種蔑稱。

      五、南瓜與民間文學

      乾隆《元和縣志》載:“南瓜,貧家用以代飯,元宋有詩:西風茅屋臥寒瓜”,③乾隆二十六年(1761)《元和縣志》卷16《物產(chǎn)》雖然詩中描繪寒瓜并不是南瓜,是作者的誤判,但卻等于賦予了南瓜文化意義。

      與南瓜相關的民間傳說也很多。民國時期就有“今科解元老南瓜也”④《靈異述文:老南瓜》,《道德月刊》1936年第3卷第7期。的故事。南瓜的一著名別稱“金瓜”的由來,眾說紛紜,清人張宗法提到:“典故《集異傳》云:一婦性至孝,家甚貧,夫出死,婦養(yǎng)姑甚勤,時年遭蝗饑,谷貴,婦惟種南瓜一畦,婦采食梗葉,以其瓜奉姑,又擇其可貨者易米以養(yǎng),蟲亦不害,結實亦繁,中有一瓜堪熟,婦懷歸剖之,內(nèi)子盡暴黃金,時人以為孝感所致,號其名曰金瓜?!雹荩ㄇ澹堊诜?,鄒介正等校釋:《三農(nóng)紀》卷9《蔬屬》,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1989年,第296頁。革命根據(jù)地群眾巧妙地將雞蛋裝進掏空了瓜瓤的南瓜送來慰勞紅軍,紅軍始料不及,因而有了“南瓜生蛋”的傳奇故事,流傳至今。杰克南瓜燈的傳說也從國外傳入中國,獲得了國人的精神認同。

      民國時期還流行一些歌頌南瓜的歌曲或歌謠。如《煮番瓜》F調(diào):“番瓜開黃花,花謝結番瓜,公婆嘴兒饞,叫媳婦快煮瓜,先飽皮,后削瓜,忙的汗沙沙,才把番瓜煮熟啦,公一碗,婆一碗,姑娘小叔合一碗,媳婦沒得吃,爬到灶上啃鍋鐵?!雹扌熘偌儯骸吨蠓稀?,《兒童世界》1925年第16卷第8期。蘇州歌謠《南瓜棚》:“南瓜棚,著地生,外公外婆叫我親外甥,娘舅叫我堂前坐,舅母叫我灶下坐,一碗飯,冷冰冰,一雙箸,水淋淋,一盆菜,三兩根,勿關得我娘舅事,總是舅母攪家精?!雹哧懶侨纾骸赌瞎吓铩?,《蘇州振華女學???930年5月。魯西民歌《南瓜葉》:“南瓜葉厚頓頓,俺在老娘家住一春,老娘看見怪喜歡,妗子看見光瞅俺,妗子妗子你別瞅,麥子黃了俺就走。”⑧尹承管:《南瓜葉》,《民眾》1948年第2卷第7期。

      南瓜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深受文人愛戴,早在萬歷年間《西游記》第十回中就提到了“劉全以死進貢南瓜”的故事,《紅樓夢》及其各種續(xù)傳、后傳、新傳以及其他多部文學作品均提到南瓜,清末吳趼人在《情變》第一回中大篇幅的敘述了南瓜救荒的故事。受南瓜影響的文學作品較多,本文不再詳細介紹。

      六、南瓜飲食文化

      “飯瓜,鄉(xiāng)人藏至冬,杪和粉制糕,名萬年高”,⑨同治《上??h志札記》1卷《物產(chǎn)》隨著人們對南瓜認識的深入,南瓜糕被賦名“萬年高”,具有步步升高的文化意向?!按迦巳∠哪瞎现险呤焓持?,或和米粉制餅名曰南瓜餅”,⑩宣統(tǒng)二年(1910)《諸暨縣志》卷19《物產(chǎn)志一》在今天非常普遍的特色食品南瓜餅,可見在我國源于清末,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南瓜餅在今天非常流行,其特殊性在于,除了飲食文化之外,更形成了一種認知文化與傳播文化,南瓜餅是感恩節(jié)和圣誕節(jié)的一種傳統(tǒng)甜食。

      民國作家鄭逸梅很欣賞南瓜飲食文化,并做了詳細介紹:“瓜什九為扁圓形,間有垂垂而長者,表皮粗陋異常,癭贅累累,食必削去之。取其瓤肉,和于粉中,并以豆沙為餡,可制南瓜團子,以充點心,殊耐饑可口也。又煮南瓜分甜咸二種。甜者用糖霜豬油,咸者用鹽及蝦米,然咸者不及甜者之佳,以瓜本微帶甘味也。南瓜之花,亦有烹而食之者,居停但杜宇家,曾于清晨摘花朵若干,和以面粉蔗糖,入沸油中煎之,微焦,勺之起,登盤充餌,嘗之腴雋甘芳,無可言喻,時老畫師錢病鶴亦在座,為之贊不絕口,謂如此佳品味,請紀述之,以補古人食譜之不足?!雹汆嵰菝罚骸痘ü∑贰?,上海:中孚書局,1936年,第187-188頁。南瓜花都上升到了一個極高的地位,味美“無可言喻”、“贊不絕口”,“以補古人食譜之不足”反映了南瓜飲食文化的發(fā)展。

      七、結語

      總之,經(jīng)過五百年的歷史,南瓜在我國的引種和本土化對中國文化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實現(xiàn)了南瓜文化的中國本土化,成為中國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南瓜文化。即使是祖國最西北角的新疆軍區(qū)某邊防團,“南瓜文化”開展的豐富多彩,令人驚嘆,有“南瓜文化鬧邊關”的贊嘆,具體活動如:“碩果累累迎金秋”,“背南瓜練俯臥撐新鮮刺激”,“威風鑼鼓震軍營”,“看誰拍(南瓜)拍的好”,“團長給知識競賽獲勝者頒發(fā)南瓜”,“讓南瓜也學點唐宋詞”等。②韓柱栓,劉是何:《“南瓜文化”鬧邊關》,《軍營文化天地》2006年第4期。在南瓜文化本土化的影響下,近年也誕生了一些新的“南瓜節(jié)”,如2010年9月1日,黑龍江寶清首屆南瓜文化節(jié)盛大啟幕,該南瓜文化節(jié)每兩年舉辦一次,2010年6月29日在安徽合肥還隆重舉辦了首屆長豐南瓜節(jié),2012年舉辦了第二屆,這些新時代的南瓜節(jié)“以瓜為媒、以節(jié)為友”,不但推廣了南瓜文化,也帶動了南瓜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

      (責任編輯:袁生)

      Pumpkin Culture in China

      Li Xinsheng1,Lu Yong2
      (1.Institution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Jiangsu,210095;2.Postdoctoral Station of Colla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210095)

      American crops pumpkin was introduced into China after mid Ming dynasty which has been bring rich pumpkin culture,with other crop culture,making up important part of China farming culture.Chinese pumpkin culture generally includes pumpkin spirit,folk custom of pumpkin,ornamental culture of pumpkin,name culture of pumpkin, pumpkin and folk literature,food culture of pumpkin.Each part has contained the profound connotation,they act together, eventually forming pumpkin culture which is Chinese localization and forming rich and colorful culture of pumpkin.

      China;Pumpkin;Culture;Folk custom

      K892.28

      A

      1008-7354(2016)04-0058-07

      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項目“美洲救荒作物在中國的引種推廣及動因影響研究”(項目批準編號:2016SJD770001);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一等)“‘一帶一路'視野下美洲作物在中國的推廣及影響研究”(項目批準編號:2015M580439);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人文社科基金面上項目“美洲救荒作物在中國的本土化研究”(項目批準編號:SK2016002)階段性研究成果。

      1.李昕升(1986-),男,漢族,河北秦皇島人,博士,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經(jīng)濟管理學院師資博士后,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中華農(nóng)業(yè)文明研究院研究人員,研究方向為農(nóng)業(yè)史;2.盧勇(1978-),男,漢族,江蘇泰州人,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中華農(nóng)業(yè)文明研究院副教授、人文社科處副處長、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農(nóng)業(yè)史。

      猜你喜歡
      南瓜文化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南瓜燈
      南瓜
      大灰狼(2018年10期)2018-10-31 14:47:16
      誰遠誰近?
      南瓜皮的神奇作用
      海峽姐妹(2018年3期)2018-05-09 08:21:10
      南瓜車開動啦
      南瓜小怪
      张家界市| 新巴尔虎右旗| 潮州市| 通渭县| 常德市| 惠安县| 海淀区| 宣武区| 云和县| 新丰县| 九寨沟县| 延庆县| 磐石市| 鹤壁市| 枣庄市| 广水市| 耒阳市| 万州区| 石棉县| 台江县| 日喀则市| 思茅市| 新田县| 徐州市| 五寨县| 罗城| 萨迦县| 江津市| 手机| 博白县| 温州市| 车险| 海口市| 亳州市| 武清区| 青神县| 赣州市| 革吉县| 乐清市| 江永县| 理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