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城市設計學院 吳 昊 焦洪贊
?
試談信息時代的師生關系營建
武漢大學城市設計學院吳昊焦洪贊
計算機及信息技術的高速發(fā)展,使我們進入信息時代。在信息時代,大眾教育階段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已經發(fā)生變化。高校教師必須調整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使教師的教學知識體系、角色體系和交流體系適應信息時代的變化。
信息時代 師生關系 角色轉換
隨著高校的不斷擴招,中國的高等教育由幾十年前的精英教育階段步入大眾教育階段,這使學生數量陡增、校區(qū)擴張、師生之間的距離拉大。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存在良莠不齊的現象,可能帶來雙向的負面效應。信息時代,大眾教育改變了傳統(tǒng)的師生關系。高校教師如何認知這個特殊的時間節(jié)點,并做好變化或準備呢?
首先,信息時代帶來師生角色的變化。傳統(tǒng)的師生關系,教師是絕對的知識權威,大多數情況下學生并不質疑教師的教學。學生從高中過渡到大學時,教師的這一角色有所動搖。大學內較為開放的知識獲取途徑及知識傳授方式,使學生獲得更多平等交流的機會。
信息時代,高校教師的權威性進一步減弱。除以專家角色從事科研領域的研究外,其余所有知識都可以通過網絡獲取。隨著智能手機終端及電信網絡的發(fā)展,這一趨勢越發(fā)明顯。換句話說,教師與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是平等的。在某些學生感興趣的領域,學生的知識儲備甚至比教師要多。這是信息時代的鮮明特點,會直接導致學生對教師的授課技術或是授課水平有更高要求。一份使用多年的教案會面臨窘迫狀況:教案內容過于陳舊,便捷的網絡上傳機制使照本宣科的教案內容被共享,教師會產生負面情緒,學生會質疑教師的責任心。
其次,信息時代,教師的教學面臨各種技術沖擊。各類社交軟件,如qq、微信、微博、知乎,不僅讓信息的流通速度極大提升,也帶來更為多元的師生交流方式。從信息流通的角度分析,學生對教師、對課程的評價將不再局限于口口相傳,正面或是負面的信息都有可能在短期內傳遍整個學校,個別熱點信息有可能呈幾何數級擴散影響傳遍全國。教師必須更注意自身的言行以及授課細節(jié)。無論是qq、微信等即時通訊軟件,還是論壇等可匿名的網絡社交空間,改變師生交流方式,使交流變得更平等、直接,師生關系將面臨比以前更復雜的局面。
為營建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要對自身角色的定位和對自身素質的要求,進行有針對性的改變。
角色定位方面,教師或教材不再是知識(信息)的唯一來源。教師不再是書本知識的唯一傳授者。更多的時候教師是引導者,引導學生用適合的方法獲取有價值的信息,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
信息時代帶來海量信息,也使學生準確獲取信息的難度提升。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選擇、獲取、利用正確信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協助學生構建完整的學習框架。此外,師生關系需要根據角色變化做出調整,體現師生關系的平等。
我國自古以來有“教學相長”的理念。《論語》中寫道:“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焙芏鄷r候,教師具備的評價定分職能使雙方難以做到師生角色的互換。信息時代下的大學教育,師生有可能向這種對等的地位邁進一步。教師放下身段真心與學生交朋友,就有更多的機會了解學生群體,實施更為有效的教育手段。只有雙方站在更為平等的角色上,教師對學生的引導才能更注重客觀說服、依托理性,而不是依靠權威幫助學生思考學習。
信息時代對教師素質的要求提高,要求的提高可以從兩個方面闡述。從教師行為來說,對教師的教學態(tài)度或課程教學要求有所提高。大學生對教師的印象來源于整個學生群體和教師群體。教師一旦形成負面形象,想扭轉就得付出很多努力。這就對教師教學提出更高要求。從教師能力來說,當單純的記憶型信息不再成為優(yōu)勢,專業(yè)領域的科研能力以及教學技能就成為更為重要的方面。
根據西南交大的學生問卷調研顯示,教師的科研能力、教學能力直接影響學生對教師的信任感。其中不少學生認為難以與教師形成有效互動。教師的科研能力不屬于能通過簡單的信息獲取就能獲得的。因此,在專業(yè)科研領域有所進展的教師,或者在專業(yè)領域更多偏向實踐型技能的教師,都可以取得本專業(yè)方向的優(yōu)勢,從而重新獲取權威地位。教師通過獲取學生信任更快捷地實施教學。在教學技能方面,教師與學生平等的交流互動很重要。在信息時代,教師應該注重對新技術的接納與學習,除應用新技術的遠程教學(虛擬授課)外,教師還可以主動參與學生社交媒體等。
[1]宋清華,董曉慧.大眾化背景下高校師生關系新探[J].教育與職業(yè),2008
[2]左 葉,王思琦.能力與品質視角下大學生對高校教師的信任研究——以西南交通大學為例[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
ISSN2095-6711/Z01-2016-06-0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