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燕
[摘 要]進行語文教學設計時應開展學情分析,以達到因材施教的教學目的。教師要了解學生對語文學習的期望,了解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了解學生的學習習慣,了解學生對教材內(nèi)容產(chǎn)生的心理變化。在學情分析的基礎上,教師要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手法,根據(jù)學習意義進行深度教學,從而提高語文教學質(zhì)量。
[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 教學設計 學情分析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09-006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因材施教成了當前教育的主流。如何根據(jù)學生的不同特點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成了廣大小學語文教師面臨的共同難題。然則,作為一個合格的小學語文教師,只有在教學設計中對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全面了解,才能夠采用相應的措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由此可見,學情分析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學情分析的原因
如果說學生是一張潔白無瑕的紙,那么教材就如色彩艷麗的水粉一般,我們教師所要做的就是利用這些水粉將那張平淡無奇的白紙變成一幅絕世佳作。因材施教是教育界的永恒話題,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更是素質(zhì)教育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由此可見,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我們教師一定要對學生的興趣愛好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礎上明確自身的教學目標,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學情分析的具體內(nèi)容
1.了解學生對語文學習的期望
在中國,從牙牙學語之初,學生就已經(jīng)開始接觸語文了,在還未接受系統(tǒng)化學習的幼兒時代,學生就已經(jīng)在父母的影響下識得了一些簡單的漢字,如“天”“上”“下”等。因而在小學初級教育階段,教師如果不能對學生學習語文的期望有一個明確的定位,就不能更有針對性、更有趣味性地展開教學。如在講解《花瓣飄香》這篇文章時,如果我們不能明確學生對這篇文章的學習期望,我們就無法確定自己應采用何種方法來提高學生對小女孩送花行為的理解,更不能激發(fā)學生去表達自己對媽媽的孝心。
2.了解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
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因此,如果我們在不了解學生生活環(huán)境的基礎上就判斷學生的性格特點,不僅不利于我們開展教學活動,甚至還會降低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最簡單的例子:家庭生活條件好的孩子與家庭生活條件差的孩子在事物的認知上就存在一定的差異。家庭條件好的孩子,他們對計算機司空見慣,而家庭條件差的孩子則對茶米油鹽的認知更勝一籌。由此可見,我們要了解學情,那么對學生生活環(huán)境的了解就必不可少。如在講解《荷花》這篇文章時,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可以要求家庭條件相對較好,對計算機熟練掌握的學生自行去網(wǎng)上搜集一些荷花的圖片;而對于家庭條件相對較差,但是動手能力強的學生,我們可以要求他們自己動手做一些荷花。
3.了解學生的學習習慣
在我們教育界,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習慣決定成敗。”如果一個學生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那么他在學習過程中就很難取得成就。而素質(zhì)教育同樣提出:知識的傳授是教育活動中的顯性教育,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是教育活動中的隱性教育,與顯性教育具有同等地位,甚至高于顯性教育。由此可見,我們在設計教學時,要在充分了解學生學習習慣的基礎上引導其養(yǎng)成更好的習慣,進而推動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如許多學生都有預習的習慣,但是預習的過程卻過于混亂,此時,教師就可以進行強制性引導。如在講解《我應該感到自豪才對》這篇文章時,就可以強制學生根據(jù)教師所提出的問題進行自主預習。預習的題目設定為:這篇文章中出現(xiàn)了哪些人物?小駱駝一開始的心情是怎么樣的?小駱駝身上的各個部分有什么作用?小駱駝最后的心情是怎么樣的?通過這些問題進行循序漸進的引導,進而逐步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預習習慣,最終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4.了解學生對教材內(nèi)容產(chǎn)生的心理變化
當前的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每一個單元都有一個特定的學習主題,而學生在面臨不同的主題時,所表現(xiàn)出的興趣會有所差別。因此,我們在設計教學時,要了解學生對教材內(nèi)容的心理變化,從而采取不同的教學手段。對于一些趣味性較高的文章,我們要根據(jù)學生對它的興趣采用情境教學法;對于一些說明類文章,為了提高學生對所說明事物的認知,我們可以借助多媒體進行教學。通過不同的教學手段激發(fā)學生對每一類文章的學習興趣是因材施教的根本手段。
三、了解學情的具體措施
了解學情以觀察為主,作業(yè)相佐,預習為輔。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要了解每一個學生的性格特點,最主要的做法就是觀察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xiàn)。具體包括:上課舉手是否積極;回答問題時聲音是否洪亮且有自信;上課時是否會出現(xiàn)小動作等。不僅如此,我們也要通過學生的預習以及作業(yè)情況對學生近期的學習情況有一個準確的了解。如在講解《蘋果里的五角星》這篇文章時,就可以為學生布置兩種不同種類的預習作業(yè)。其一是與動手操作相關(guān)的預習作業(yè),要求學生回家分別對蘋果橫切一刀、豎切一刀,然后觀察蘋果核的差別,畫出示意圖;其二是常規(guī)的預習作業(yè),如生字詞的組詞、課文的分段等。在學生完成了這兩項預習后,我們就可觀察不同學生的作業(yè)完成情況,從而判斷學生的性格特點。通常情況下,有些學生能夠?qū)⒌谝豁椬鳂I(yè)完成得十分完美,我們要對這部分學生采取相對靈活的教育方式;而對于第二項作業(yè)完成得十分完美的學生,則表明他們更加適應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針對不同的學生運用不用的教學形式,以保證我們的教學更具針對性。
四、在學情分析的基礎上設計教學的有效措施
1.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手法
雖然每一個學生都存在一定的差異,但是在長期的觀察下,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當前的小學生成長的背景差異不太大。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就要善于利用學生的成長背景,尋求其中的共同點,進而對不同的教學內(nèi)容采取更加科學、更具有生動性的教學手法。如在講解《人類的“老師”》這篇文章時,我們就要選擇一些與學生的生活背景更加貼合的事物來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相對于教材中輪船的制作、穩(wěn)定結(jié)構(gòu)的構(gòu)成這些抽象的知識,學生對熒光棒這些物體的熟識度、使用程度更高。因此,教師在講解這篇文章之前,可以先向?qū)W生展示熒光棒,然后告訴學生熒光物質(zhì)是人們從螢火蟲身上得到啟發(fā)而發(fā)明的。在此背景下,再引導學生學習《人類的老師》這篇文章,學生的學習效率會更高。
2.根據(jù)學習意義進行深度教學
我們在學情分析的基礎上已經(jīng)對學生有了一個較為全面的了解。在設計教學時,我們就應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如在講解《我不是最弱小的》這篇文章時,我們就可以讓一些覺得自己弱小的學生站起來,引導他們樹立信心,并努力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在講解《第一次抱母親》這篇文章時,我們要引導班級里部分與母親針鋒相對的學生去理解母親的付出,進而改變他們的態(tài)度,使他們明白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換取母親的快樂。在講解《談禮貌》這篇文章時,可潛移默化地引導部分不講禮貌的學生養(yǎng)成講禮貌的好習慣。
學情分析就如小學語文教學設計中的一劑催化劑,有利于推動小學語文教學效率的提升,是教學設計中必不可少的組成成分。語文教學中進行充分的學情分析,有利于教師更好地把握教材,更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進而實現(xiàn)因材施教的教學目標。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