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主持 寧霄
月令
八月節(jié)令戲之《大保國》《嘆皇靈》《二進宮》
專欄主持 寧霄
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是國人心中分量極重的一個節(jié)日,因此也成為傳統(tǒng)戲曲中一個重要的意象,很多戲曲故事甚至直接設(shè)定在八月十五發(fā)生。《大保國》《嘆皇靈》《二進宮》即是其中之一。
這三出戲現(xiàn)在還常演于舞臺。講的是明萬歷皇帝幼年登基,太后欲在八月十五讓位其父李良,徐彥昭、楊波(戲畫中寫作「楊孛」)抗辯被貶,二人調(diào)來兵馬保護皇靈,并二次進宮與太后和解,平定江山。
故宮博物院現(xiàn)藏有《頭進宮》《嘆皇靈》《二進宮》戲畫各一張。從內(nèi)容上看,《頭進宮》即是現(xiàn)在演出的《大保國》,表現(xiàn)的是徐、楊上殿,唱到「那一旁坐的是奸賊李良」的情景。按,李雁妃(即太后,亦稱「李艷妃」。宮中《大保國》劇本里太后自稱李宣氏,或是歷史上「李選侍」之訛)吩咐李良「殿角伺候」,李良應(yīng)當是一直坐在大邊(觀眾所見的舞臺右側(cè))的,現(xiàn)在都改為站立并暗上暗下了。另外李雁妃是抱著喜神(道具嬰兒)的,桌上還擺放著王帽。
其實《大保國》《頭進宮》兩種本子昇平署都有。據(jù)劇本來看,《頭進宮》是銜接在《大保國》和《嘆皇靈》之間的。劇情很簡單,李良在得到玉璽的第二天封鎖了李雁妃的昭陽院,李雁妃向楊波寫了求救書信,徐彥昭之女徐小姐在宮中保駕,將信拴在箭上,射向楊府。這出戲主要是李雁妃有幾段唱,唱詞文字也很粗糙,很像梆子戲移植的,大約在宮里演出也不多。
《嘆皇靈》戲畫中畫了四將,各標為「馬方、二公子、三公子、四公子」,還多一個框空著未寫名字,推測可能是少畫了一將,還有一將應(yīng)是老生扮相。圖中的丑角應(yīng)當是趙飛。按,《嘆皇靈》現(xiàn)在一般寫作「探皇陵」,應(yīng)以「嘆皇靈」為是。徐彥昭有「叫一聲眾兒郎你們且回避,后宮院看一看那李氏艷妃」詞,又有「龍樓閣走」,「來奪龍樓」字樣,則此「皇靈」應(yīng)在宮中,指先皇的靈柩、靈位。
從扮相上看,戲中徐彥昭所戴之侯帽還是老的。朱家溍先生曾講過:「臺頂(帶翅和戟頭的一種盔頭)如果不插盔纓,老式的又叫『耳不聞』或『侯帽』,兩旁雙翅下垂,略往上卷,素凈大方。現(xiàn)在流行高大雙翅加黃穗的這種,是金少山演《二進宮》時最先戴的,現(xiàn)在流行的都是這樣?!苟P(guān)于徐、楊換蟒的問題,歷來有不少說法,從戲畫上看,《大保國》徐穿白蟒,楊穿綠蟒;《嘆皇靈》同前;《二進宮》徐穿紫蟒,楊穿白蟒。三出中楊波都不戴三尖(武將的一種領(lǐng)子)。還有一點很有趣,楊波在《大保國》《二進宮》中戴的髯口都是「白三」,卻偏偏在當間的《嘆皇靈》中戴了「黲三」。這是根據(jù)不同演員的不同演法而畫,還是單純的錯誤,不得而知。
「大、嘆、二」這三出戲是較早出現(xiàn)的皮黃戲,咸豐年間即有在宮中演出《大保國》《二進宮》的記載,歷代名角也多在宮中承應(yīng)過這幾出戲。咸豐十一年七月初二日,咸豐帝去世前的半個月,葉中興、吳全祿、沈長兒在如意洲承應(yīng)《二進宮》,葉中興即是富連成班主葉春善之叔。其他如汪桂芬、譚鑫培、陳德霖、郎得山等都有演出此劇的記載。昇平署《大保國》的劇本則標明是「劉春、怡云、李五」的演出本,怡云即孫怡云,李五即李順亭。
故宮博物院還藏有百代唱片公司為胡素仙灌制的《大保國》唱片,以及為小雙處、小文奎、小金花灌制的《二進宮》唱片,現(xiàn)在亦不易聽得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