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鵬宇
故宮博物院器物部館員,主要從事歷史文獻方面的研究工作
神仙壽隱九月菊神的由來
陳鵬宇
故宮博物院器物部館員,主要從事歷史文獻方面的研究工作
菊花,或被贊為長壽之方,或被用于修仙之術,或被認為是隱逸君子,到清代,清尚高蹈的隱逸之士陶淵明更是被尊為九月花神,受到皇家的尊崇。人以菊名,菊以人重。由壽而仙,由隱而神,菊花的種種意象交織在一起,為人們傳唱至今。
清乾隆 沈源、唐岱合繪 圓明園四十景圖之第二十三景“濂溪樂處”巴黎國家圖書館藏《圓明園四十景圖》于乾隆九年由沈源、唐岱奉敕繪制。乾隆三十四年,建匯萬總春之廟于第二十三景“濂溪樂處”南部
農(nóng)歷九月,金風漸起,百草凋零,而菊花往往于此時盛開,引得文人雅士競相歌詠。細檢其文,菊花或被贊為長壽之方,有「延壽翁」之稱(【宋】吳自牧《夢粱錄》);或被用于修仙之術,有「食之者通神」之譽(【西晉】傅玄《菊賦》);又或被認為是隱逸君子,有「正直渾厚之氣」、「清逸沖穆之光」(【明】賈如魯《愛菊論》)。在清代,菊花更是被尊為九月花神,受到了皇家的尊崇。乾隆時期,圓明園和避暑山莊都修建起名為「匯萬總春」的花神廟。廟仿西湖「湖山春社」而建,供奉與十二月相對應的「十二花神」。據(jù)考證,九月的花神為菊花,神主是陶淵明。
或壽或仙,或隱或神,菊花為何有如此豐富的意象?又為何能夠?qū)K揪旁??追本溯源,這要從數(shù)字九的寓意說起。
在古人的意識中,數(shù)字往往有神秘的意味?!独献印吩疲骸傅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埂痘茨献印ぬ煳挠枴方忉尀椋骸傅朗加谝唬欢簧?,故分而為陰陽,陰陽合和而萬物生?!购喍灾?,就是道代表一,分為陰陽代表二,一與二之和得到三。所以「三」往往用來綜括事物。如天地間有「三才」,上古有「三皇」,社會秩序要有「三綱」。清代學者汪中總結(jié):「于是先王之制禮,凡一二所不能盡者,而以三為之節(jié)?!梗ā厩濉客糁小妒鰧W·內(nèi)篇·釋三九》)「三」自乘得九,古人采用十進位制,九是進位前最大的數(shù)字。《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天地之至數(shù),始于一,終于九?!顾浴妇拧雇脕硇稳菔挛锏臉O致。如天有九重、地有九州、人有九族。所謂「三之所不能盡者,則以九為之節(jié)」。數(shù)字又分陰陽,偶數(shù)為陰,奇數(shù)為陽,九是最大的陽數(shù)。《易》學家稱為「老陽」,表示陽氣已經(jīng)宣泄到了極致?!墩f文解字》云:「九,陽之變也?!辜词钦f陽氣將向陰氣轉(zhuǎn)變?!洞呵锓甭丁放c《白虎通》皆云「九,究也」,意味著陽氣究盡,陰氣將興。
為孔子所推崇的夏歷將季秋之月定為九月。源自先秦的《禮記·月令》記載九月的物候是「草木黃落」,并言:「是月也,霜始降,則百工休。乃命有司曰:寒氣總至,民力不堪,其皆入室?!购畾鈱⒅粒獢坎孛窳?。秦朝歷法甚至以九月為歲終。
漢代,陰陽五行學說流行。當時的學者往往將時歷與樂律、干支乃至陰陽五行相對應?!妒酚洝ぢ蓵吩疲骸妇旁乱?,律中無射,陰氣盛用事,陽氣無余也。故曰無射。其于十二子為戌。戌者,言萬物盡滅,故曰戌?!?/p>
司馬遷將九月與十二樂律中的「無射」律相對應,并將「無射」解釋為「(陽氣)無余」。九月對應的地支是十二支中的最后一位—「戌」,意思是萬物皆滅。九月給時人的肅殺印象可見一斑。
清晚期 象牙雕十二月花神之九月菊神陶淵明通高一五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九月九日,兩個陽極之數(shù)與月日相應,故稱「重陽」。陽極而衰,又是兩陽相并,今人雖稱佳節(jié),在漢人看來,實在是一年中的大限。后世仍有重九日為「陽九之厄」的說法。這一說法源自西漢,本指「九年的旱災」。(《漢書·律歷志》)以重陽節(jié)為「陽九之厄」,雖有張冠李戴之嫌,但也反映了漢俗之孑遺。
既逢大限,總要想個克制、躲避的法子。一派蕭條之中,唯有菊花欣欣向榮。上古歷書《夏小正》就記載,九月「鞠榮」?!妇稀辜淳栈?,「榮」指盛開?!对铝睢贩笱転椤妇嫌悬S華」,意為菊開出黃色的花朵(現(xiàn)在的菊花有多種顏色,花期亦有不同。這是千百年來人工栽培的結(jié)果。唐代以前的古書中記載的菊花只有黃色花一種,于秋天開放)。黃為后土之色,代表「中正」。菊花被認為得土氣之正。九月季秋,五行屬金。金土相生,菊花也就成了蕭瑟秋景中人們唯一的慰藉,因而有了辟邪祛惡的意味?!讹L土記》云:「漢俗,九日飲菊花酒,以祓除不祥?!埂段骶╇s記》也記載,漢初皇宮內(nèi)九月九日要飲菊花酒。(《西京雜記》卷三)可知飲菊酒以辟邪之風大略興起于西漢。
東漢時又有了登高避厄的風俗?!独m(xù)齊諧記》記載:
汝南桓景隨費長房游學累年,長房謂曰:「九月九日,汝家當有災厄,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咕叭缪?,齊家登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飲酒,婦人帶茱萸囊,蓋始于此。
菊花是短日照植物,性喜高燥之處。登高賞菊、采菊的風俗也就流行開來。
在漢人看來,菊花既然能祛災避厄,也就能益壽延年。東漢《風俗通義》記載:
南陽酈縣有甘谷,谷中水甘美。云其山上有大菊菜,水從山上流下,得其滋液。谷中三十余家,不復穿井,仰飲此水,上壽百二三十,中者百余歲,七八十者,名之為夭。菊華輕身益氣,令人堅強故也。(今本《風俗通義》無此條,為后人所輯出。參見王利器《風俗通義校注》,中華書局,一九八一年,五九八頁)。
明 朱瞻基 行書七絕重陽詩頁故宮博物院藏
菊水如此神奇,歷任南陽太守每月都要遣人索取。太尉胡廣本來「久患風疾」,但常飲酈縣菊水,后來年及百歲,時人以為「非惟天壽,亦菊所延也」。(事見南朝宋盛弘之《荊州記》,原書已佚,《太平御覽》九百九十六卷所引)
魏晉時期,國家分裂,社會動蕩,致力于在大一統(tǒng)體制下詮釋世間萬物的陰陽五行思想逐漸消退,對「九」的避忌也逐漸淡化。時人注意到,「九」與「久」諧音,「重九」反而成了寓意長久的「佳名」。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鐘繇書》云:「歲往月來,忽復九月,為陽數(shù)而日月并應,俗嘉其名,以為宜于長久,故以享宴高會?!梗ā端囄念惥邸肪硭模┮虮芗啥嬀频歉叩膫鹘y(tǒng)變成了慶賀佳節(jié)的享宴高會。在玄學興盛、神仙思想風靡的背景下,菊花從延壽之方變成了神仙之食。東晉道教領袖葛洪就對菊花十分推崇,在他的著作《神仙傳》中有「康風子」以「服食甘菊花、柏實散」而「得仙」。(今本《神仙傳》無此條,《藝文類聚》八十一卷所引。參見胡守為《神仙傳校釋》,中華書局,一九八一年,五頁)?!侗阕印酚涊d有「劉生丹法」,即用菊花汁等和丹,「蒸之三十日,服一年,得五百歲」?!队窈健份d有王子喬「變白增年方」,主要成分也是甘菊,其成效有為「一日三服,百日輕潤,一年發(fā)白變黑,服之二年,齒落再生,五年八十歲老人變?yōu)閮和?。(原書已佚,《本草綱目》卷十五所引)實際上,古人早有茹食菊花的傳統(tǒng),屈原《離騷》中就有「夕餐秋菊之落英」的句子。但在當時人眼中,菊花顯然已經(jīng)成了長生不老的仙藥。
北宋 趙令穰 陶潛賞菊圖卷絹本設色畫心縱三〇厘米 橫八四厘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飲酒對菊也成了重陽佳節(jié)的盛事。鐘會《菊花賦》云:「于是季秋九月,日數(shù)將并。置酒華堂,高會娛情。百卉凋瘁,芳菊始榮。」(《藝文類聚》卷八十一)
然而,寒士是買不起酒的。陶淵明《九日閑居》云:「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陶淵明集》卷二)《續(xù)晉陽秋》亦記載:「陶潛九月九日無酒,宅邊東籬下菊叢中摘盈把,坐其側(cè),未幾,望見白衣人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醉而后歸?!梗ㄔ瓡沿?,《太平御覽》卷三十二所引)
「白衣送酒」固然傳為佳話,但畢竟「家貧不能常得」。(【東晉】陶淵明《五柳先生傳》)良辰美景之中,菊花往往是詩人唯一的寄托。在陶淵明的詩中,菊花屢次出現(xiàn),最負盛名的當數(shù)那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風標清粹,令人神往。自此之后,菊花與「東籬」、「陶令」等意象聯(lián)系在了一起。如膾炙人口的元稹《菊花》詩:「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p>
明 唐寅 東籬賞菊圖軸紙本設色縱一三四·六厘米 橫六二·二厘米上海博物館藏
陶淵明《歸去來辭》又有「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松柏遇寒而后凋,為圣人所稱,菊花凌霜盛開,陶淵明首次將之與松柏并列,賦予了其堅貞的品格,為后人所嘆賞。陸游因之賦詩:「菊花如端人,獨立凌冰霜?!梗懹卧婎}為:「陶淵明云『三徑就荒,松菊猶存』,蓋以菊配松也。余讀而感之,因賦此詩?!梗?/p>
陶淵明本人身處晉宋之際,易代之后心念前朝,不僅征辟不就,就連新朝的年號也不提。菊花有花瓣結(jié)密者,盛開之后并不飄落,而是枯于枝上。后世遺民也以之為寄托。南宋遺民鄭思肖就有《寒菊》詩:「花開不并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p>
總之,陶淵明之后,菊花作為隱逸君子的象征,被賦予了種種美德。而原本「延壽之方」「神仙之食」的色彩則逐漸淡化。宋代劉克莊曾評價:
菊之名,著于《周官》,詠于詩騷,植物中可方蘭桂,人中惟靈均淵明似之。后漢胡廣,貴壽偶然耳,乃托菊水以自神,糞土之評萬古不磨。嗚呼!非廣之辱,菊之辱也。(劉克莊《跋建陽馬揖菊譜》)
史載,后漢胡廣祿位熏心,劉氏鄙夷之,認為他糟蹋了菊水之名,是對菊花的侮辱,顯然已不能體諒漢人服菊水以延壽的背景。
《紅樓夢》中,海棠社題詠菊花,黛玉詩云:「一從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風說到今?!箍芍^確論。人以菊名,菊以人重。千載之下,陶淵明不僅為文人所追慕,更為民間所崇拜。終于,清尚高蹈的隱逸之士作為九月菊花之神進入宮廷,受到了皇家的供奉。由壽而仙,由隱而神,菊花的種種意象也就交織在一起,為人們傳唱至今。
清 石濤 陶詩采菊圖軸紙本設色 故宮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