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紅燁,張玉萍,曾海金
(廣東省高州市人民醫(yī)院,廣東茂名 525200)
?
·基礎(chǔ)護理·
改良靜脈穿刺方法對腦卒中偏癱患者靜脈穿刺成功率的影響
周紅燁,張玉萍,曾海金
(廣東省高州市人民醫(yī)院,廣東茂名525200)
摘要:目的觀察改良靜脈穿刺方法對腦卒中偏癱患者靜脈穿刺的應(yīng)用效果。方法將200例腦卒中偏癱住院患者按入院單雙日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100例,觀察組采用改良靜脈穿刺方法進行靜脈穿刺,對照組按常規(guī)方法進行靜脈穿刺,比較兩組患者血管充盈度、回血程度及一次穿刺成功率。結(jié)果觀察組血管充盈度、回血明顯程度均優(yōu)于對照組,靜脈一次穿刺成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jié)論采用改良靜脈穿刺方法可提高腦卒中偏癱患者靜脈穿刺成功率。
關(guān)鍵詞:腦卒中;靜脈穿刺;偏癱肢體;止血帶
doi:10.3969/j.issn.1671-9875.2016.03.022
靜脈輸液是住院患者治療疾病常用的給藥方式和腸外營養(yǎng)的重要途徑。腦卒中患者大部分是老年人,常需要反復(fù)靜脈用藥。目前臨床上對于需長期輸液且靜脈條件差的患者,普遍采用深靜脈穿刺或行PICC留置靜脈通道。但部分腦卒中偏癱患者血液黏稠度增加,呈高凝狀態(tài),加上長期臥床,血流減慢易導致血液凝滯,增加靜脈血栓形成的風險,是PICC導管相關(guān)性血栓發(fā)生的危險因素[1-2]。導管置入可引起血流動力學變化,型號大的導管占據(jù)體積大,導致血流速度減慢,容易誘發(fā)血栓[3]。因此,外周靜脈穿刺仍是神經(jīng)內(nèi)科臨床靜脈輸液的重要途徑。腦卒中患者由于疾病、年齡、體質(zhì)等因素使血管壁硬化、彈性差、肌肉組織松馳,對血管壁包裹作用降低[4],同時偏癱肢體被動體位,不能配合握拳,血管充盈度較差,增加穿刺難度。為了提高腦卒中偏癱患者靜脈穿刺成功率,筆者嘗試對靜脈穿刺方法進行改良,并與常規(guī)方法進行比較,現(xiàn)將結(jié)果報告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采用便利抽樣的方法,選取2014年6月至12月在神經(jīng)內(nèi)科住院治療的腦卒中偏癱患者200例,按入院單雙日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100例。對照組:男84例,女16例;年齡47~86歲,平均(59.2±5.4)歲;腦梗死84例,腦出血16例;住院時間7~32 d,平均(18.0±7.2)d;偏癱肢體肌力3~4級68例,0~2級32例。觀察組:男87例,女13例;年齡45~91歲,平均(59.0±6.3)歲;腦梗死83例,腦出血17例;住院時間9~40 d,平均(20±6.8)d;偏癱肢體肌力3~4級62例,0~2級38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種、病程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1.2方法兩組均使用同一廠家生產(chǎn)的輸液器,型號規(guī)格相同,均使用7號針頭,固定專人操作。
1.2.1對照組采用《臨床技術(shù)操作規(guī)范-護理分冊》中的方法進行靜脈穿刺[5],囑患者平臥后在穿刺點上方6 cm處扎止血帶,護士在穿刺部位皮膚輕拍打6 次,常規(guī)消毒皮膚,等待血管充盈(從扎止血帶到針頭進入皮膚時間約40~120 s),操作者左手握緊患者的手掌并繃緊穿刺皮膚,右手持針與皮膚成40~45°角度,沿向心方向刺入血管,見回血后再平向前進0.5~1 cm,松開止血帶并固定針頭,調(diào)節(jié)滴速,協(xié)助患者取舒適臥位。
1.2.2觀察組同對照組穿刺點上方6 cm處扎1根止血帶,然后操作者把左手放在選定血管穿刺點下方6 cm,向心方向擠壓按摩患者肢體4~6次,常規(guī)消毒皮膚,待血管充盈后,在穿刺點下方6 cm扎第2根止血帶(從扎第1根止血帶到針頭進入皮膚時間約40~120 s),操作者左手握緊患者手掌并繃緊穿刺皮膚,右手持針與皮膚成40~45°角度,沿向心方向刺入血管,見回血后再平向前進0.5~1 cm,先松第1根止血帶,再松第2根止血帶,固定針頭,調(diào)節(jié)滴速,協(xié)助患者取舒適臥位。
1.3評價指標與方法
1.3.1評價指標
1.3.1.1靜脈充盈度評價標準靜脈充盈度分為3等級,明顯充盈:血管明顯凸出皮膚表面,觸摸具有較大張力;較充盈:血管凸出皮膚表面,觸摸具有張力;不充盈:血管可見無凸出皮膚表面,觸摸張力不足。
1.3.1.2回血度的評價標準明顯回血:針頭進入血管后即見回血,回血長度≥1 cm;有回血:針頭進入血管后回血緩慢,回血長度<1 cm;不回血:針頭進入血管有落針感,頭皮針無回血,擠壓頭皮針管才可見回血或仍無回血。
1.3.1.3穿刺成功判斷標準一次穿刺針頭就進入血管,回血好,固定后觀察30 s,液體滴注良好為穿刺成功。穿刺針未刺入靜脈或刺入靜脈后液體滴注不良,局部出現(xiàn)疼痛、腫脹、淤斑等情況為穿刺失敗。
1.3.2評價方法由1名副主任護師和1名主管護師參加研究,1人負責靜脈穿刺,1人負責觀察穿刺情況并做好記錄,每例患者評價1次。
1.4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 SPSS 17.0 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兩組血管充盈度、穿刺回血程度比較采用秩和檢驗,成功率比較采用x2檢驗。
2結(jié)果
2.1兩組患者血管充盈度比較見表1。
表1兩組患者血管充盈度比較
例(%)
2.2兩組患者穿刺時回血程度比較見表2。
表2兩組患者穿刺時回血程度比較
例(%)
2.3兩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比較見表3。
表3兩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比較
例(%)
3討論
3.1改良靜脈穿刺方法提高穿刺成功率靜脈穿刺成功與否受患者靜脈顯露程度的影響[6]?;颊邷\靜脈的顯露程度與穿剌前結(jié)扎止血帶時間的長短密切相關(guān),結(jié)扎止血帶時間過短,淺靜脈充盈欠佳,結(jié)扎止血帶時間過長,可影響動脈血流通,使組織缺血低氧,繼而影響肢體淺靜脈的有效暴露[7]。李蔓玲[8]研究報道,扎止血帶后40~120 s進行靜脈穿刺為最佳穿刺時間(穿刺成功率為98.33%);腦卒中患者穿刺時握拳無力,表淺靜脈回血緩慢,在患者穿刺點下方,向心擠壓肢體,可增加靜脈血回流,加快表淺靜脈充盈,利用物理摩擦起熱使局部組織溫度升高,改善血液循環(huán),血管擴張,靜脈充盈暴露[9],待血管充盈飽滿后扎上第2根止血帶,阻斷靜脈血返流回分支,達到充盈和固定血管作用,利于穿刺成功。本研究數(shù)據(jù)顯示,采用改良靜脈穿刺方法,患者的血管充盈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穿刺針進入血管后的回血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改良靜脈穿刺方法能提高腦卒中偏癱患者靜脈一次穿刺成功率,減少重復(fù)穿刺,減輕患者痛苦。
3.2注意事項老年腦卒中患者,需長期反復(fù)靜脈用藥,根據(jù)保護血管的原則,不宜長期在同一肢體血管進行穿刺,應(yīng)雙上肢甚至四肢外周血管輪換交替使用,以健側(cè)、上肢優(yōu)先,當健側(cè)肢體無法選擇血管時,選擇癱瘓側(cè)肢體血管。使用微量注射泵靜脈給藥時,因速度慢、劑量少,需24 h持續(xù)用藥,不宜選偏癱側(cè)肢體血管。
參考文獻:
[1] 楊郁文,孫秋華,黃雙英,等.中心靜脈置管致深靜脈血栓形成 的危險因素分析及防范對策[J].護理與康復(fù),2008,7(6):449.
[2] Yi XL,Chen J,Li J,et al.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PICC-related upper extremity venous thrombosis in cancer patients[J].J Clin Nurs,2014,23(5/6):837-843.
[3] 陸廣美,鄧小嵐,謝士芳.腦卒中老年患者PICC后上肢靜脈栓塞影響因素病例對照研究[J].護理學報,2015,22(6):60-62.
[4] 陸曉燕.老年慢性病患者逆行靜脈穿刺的臨床效果觀察[J].中國民康醫(yī)學,2012,24(10):1211.
[5] 中華醫(yī)學會.臨床技術(shù)操作規(guī)范-護理分冊[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6:43-47.
[6] 呂艷.淺靜脈穿刺兩種不同握拳法的對比觀察[J].護理學雜志,2004,19(11):23.
[7] 王琳.止血帶在靜脈穿刺中的應(yīng)用現(xiàn)狀[J].天津護理雜志,2014,22(4):362-363.
[8] 李蔓玲.扎止血帶時間長短對淺靜脈穿刺成功率的影響[J].護理研究,2001,15(3):168-169.
[9] 殷磊.護理學基礎(chǔ)[M].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243-254.
中圖分類號:R4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9875(2016)03-0263-02
收稿日期:2015-11-3
作者簡介:周紅燁(1970-),女,本科,副主任護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