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中國現代文學文獻學”筆談(六則)

      2016-03-24 05:31:34
      關鍵詞:現代文學史料材料

      “中國現代文學文獻學”筆談(六則)

      但凡一個成熟的學科,都應當具備相對穩(wěn)定的文獻學基礎。近年來,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日益深入,數字資源日益普及,國內外現代文學界在相關文獻的搜集與整理方面取得了非常豐碩的成果,出現了很多新的動向。文獻或史料之于現代文學研究的重要性已經得到了普遍認可,但現代文學文獻學概念體系,文獻整理規(guī)范、文獻深度發(fā)掘與現代文學學科的內在關聯等方面的重要議題,也還有深入商討的價值?;诖?,2016年4月長沙理工大學文法學院、長沙理工大學中國文學文獻整理與研究中心聯合中國現代文學館、中華文學史料學學會,共同召開“中國現代文學文獻學的理論與實踐國際學術研討會”,就現代文學文獻學的理論與實踐層面的諸多議題進行深入商討。來自國內外四十余個學校、科研院所和學術期刊的六十余位專家參加了會議。日前,不少提交會議的學術論文已經見諸多種重要的學術期刊,我們也特意組織了這次“中國現代文學文獻學”筆談專欄,作者共六位,從“30后”到“80后”,依序為北京大學中文系洪子誠教授、北京大學中文系商金林教授、中國社科院文學所劉福春研究員、清華大學中文系解志熙教授、長沙理工大學中文系易彬教授、華東師大中文系王賀博士(未參加此次會議)。其中,洪子誠、劉福春兩位學者的論文是以會議發(fā)言為基礎、補充修訂而成的,其他四位則都是專門另寫的。相信隨著本次國際學術會議的召開以及相關論文的發(fā)表,中國現代文學文獻學將迎來新的發(fā)展契機。

      當代文學的史料問題

      洪子誠

      (北京大學 中文系,北京)

      這個題目是很久以前提交給研討會籌備組的,下面我要談的內容,準確說應該是“我在當代文學史研究中存在的問題”。陳子善先生剛才休息的時候說,史料工作是一個基礎,我們也可以說重視史料是研究者的一種“職業(yè)倫理”。你首先要把事實弄清楚,然后才有你的觀點和分析。當然,也不是材料越多越好,材料越多研究就越出色。就像有的學者說的,要學會記住,但也要學會忘記。至于記住哪些,忘記哪些,這對研究者的研究目標、視野、智慧都是一種考驗。材料也必須有某種理論框架才能獲得價值,必須加以編排、修訂,才能成為文學史的史實。設想在20世紀80年代,或者“十七年”,作家的經濟收入,版稅稿酬什么的,以及報刊刊載的書籍廣告,會得到研究者的重視嗎?而到了20世紀90年代,文學生產的文學體制問題得到關注,這些現象自然就納入研究者視野。

      我長期從事文學史研究、寫作,還算是比較重視史料的。這二三十年,基本上是在翻閱各種作品集、報刊雜志度過的。20世紀80年代,不止一次從頭到尾翻讀過《文藝報》《人民文學》《譯文》《世界文學》等重要刊物。1991年到1993年在日本東京大學,也把資料室的《人民日報》逐年搬到研究室翻看。我開玩笑說,像我這樣沒有才氣的人,注定因為翻讀舊書刊鼻孔灰塵堵塞。不過,比起在座的諸位,像陳子善、解志熙、商金林、劉福春、金宏宇、易彬先生來,我就差的很多。20世紀70年代末編寫當代文學史,就碰到過很多史料問題,因為缺乏窮根究底的毅力,不少問題雖然發(fā)現,卻淺嘗輒止,只是在文章和書里提一下,沒有耐心進一步清理辨析。比如許多從民國時期進入當代的作家對自己作品的修改,比如田間1980年代詩集新出現的“街頭詩”的真?zhèn)?,比如開明版“新文學選集”的編纂方式,等等。馮至1920年代《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中的詩收入《馮至詩文選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時,有許多修改,當時仔細比較過,但是只在一篇談馮至藝術個性的文章中提及,沒有就這個問題展開研究。事實上,馮至先生的修改,不只是意識形態(tài)方面的問題,還與當年推行的“漢語規(guī)范化”有關。語言的變遷與時代風尚,與政治變遷之間的關系,通過這些修改也許可以尋繹出有意味的問題,但是都沒有去做。

      另外,我近期的研究、論著,由于缺乏嚴格態(tài)度,也經常出現差錯。《中國當代文學史》1999年出版以來,有十多位讀者口頭或書面指出其中史料的錯誤,或不夠精確的地方。一直到最近,還通知出版社改正關于《晚霞消失的時候》是“手抄本”這一子虛烏有的說法。我也沒有注意到趙振開的《波動》有四種版本,這是河南大學的李建立老師告訴我的?!秵栴}與方法——中國當代文學史講稿》[1]也有一些錯誤。下面舉兩個例子。

      一個是我談到茅盾1958年發(fā)表的《夜讀偶記》,認為茅盾的《夜讀偶記》對“現代派”文藝的批判性觀點,可能受了盧卡契的影響,因為他們的主張、論述方式都有相似的地方。后來,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劉瑋婷在學位論文《〈夜讀偶記〉中的盧卡奇影響》中,對我的猜想提出質疑。她認為這個猜想不能成立,茅盾關于“現代派”的基本看法1920年代末已經形成,《夜讀偶記》的論述與這些看法相近,《夜讀偶記》只是它們的延伸。這個事實弄清楚,其實并不難,不是復雜的史料發(fā)掘問題,但是我沒有去做。另外,《夜讀偶記》中說1920年代用“新浪漫主義”來指稱“現代派”。但茅盾在1920年代使用“新浪漫主義”這個概念的時候,并不是單指“現代派”,有著復雜的內涵。我也沒有對這個問題加以說明。其實,王中忱教授1980年代的論文就已經指出這一點[2]。

      《問題與方法》里頭的另一個差錯是,我認為在馬克思主義美學范疇里,對“現代派”的批判性態(tài)度和理論邏輯,系統論述應該始于匈牙利的盧卡契。但實際上不是這樣。賀桂梅在《“新啟蒙”知識檔案——80年代中國文化研究》[3]這本書中糾正這個錯誤。她說,卡林內斯庫在《現代性的五副面孔》里考察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的“頹廢”概念的時候指出,“首先提出一整套藝術頹廢理論的當是俄國的革命哲學家普列漢諾夫”,他對西方資產階級文化頹廢的解釋,成為蘇聯批評的標準主題,這些觀點在日丹諾夫思想專制時期得到加強,而且也為一些更富有學識的理論家,如盧卡奇、克里斯托弗·考德威爾所遵守……。賀桂梅說,“因此可以說,茅盾及50-70年代中國主流文壇對‘現代派’的拒絕可以從國際共運正統理論中找到資源?!?/p>

      普列漢諾夫其實我還不算十分陌生,1961年大學畢業(yè)后剛參加工作那幾年,曾經讀過一些理論書,當時大陸出版的普列漢諾夫有關文藝理論的兩本書,就認真讀過,還做過筆記。一本是《論西歐文學》,呂熒先生譯的,另一本是曹葆華譯的《沒有地址的信 藝術和社會生活》,①還有《論個人在歷史中的作用》等。如果真的要探討馬克思主義文論關于這個問題論述的“起源”的話,顯然不應該忽略普列漢諾夫。但是我也沒有進一步去思考和探究,重新查看相關資料。這些都屬于教訓,在這個由文學史料專家們參加的會上講這些顯然不合適。這些差錯,在去年《問題與方法》出增訂版的時候,我采用了批注的方式加以糾正。但可能還有別的紕漏沒有發(fā)現。

      這些年,當代文學史料工作的重視程度有了加強,許多學者做了艱苦的努力,特別在重要作家研究資料整理方面。當然,和古代、現代文學比起來,還是有不夠的地方。其中部分原因屬于觀念上的,覺得比起理論、觀點來,史料問題是次一等的:這是“觀念”勝于“觀看”。去年,是蘇聯的杰出作曲家肖斯塔科維奇逝世四十周年,為了紀念他,作家出版社出版了《見證:肖斯塔科維奇回憶錄》這本書?!兑娮C》這本書的英文版1979年由美國的哈珀與羅出版社出版,很快,北京的外文出版局1981年就以“內部發(fā)行”的方式推出中文譯本。1998年,花城出版社將它納入“流亡者譯叢”,2015年作家出版社出版新的版本。這三個本子其實都是同一本子,都是葉瓊芳的譯本,仍然是原來的譯本,編排上也都將英文版的“原版本封面介紹”放在書的最前面。這本書標明是“口述回憶錄”,標明是蘇聯音樂學者伏爾科夫記錄、整理(伏爾科夫后來移居西方)。但是書出來后,關于它是否是肖斯塔科維奇的“口述回憶錄”,在西方和蘇聯一直存在爭議。蘇聯當年激烈否認它的真實性,說它是捏造的偽書,這或許可以理解為意識形態(tài)動機,不過西方一些學者,包括蘇聯文化和肖斯塔科維奇研究專家,也都提出質疑,指出書中許多與事實不符的地方,以及作為“口述回憶”在文體上存在的矛盾,有的就直接指出這是一本偽書。

      但是,不管是花城出版社,還是作家出版社在出版《見證》的時候,都不提它的真?zhèn)蔚臓幷搯栴},都認可“原版本封面介紹”對《見證》的“目擊者”回憶的真實性和“口述回憶錄”的文體性質,認為它是一部“講真話”的書,重要性來自對被掩蓋的真相,對集權國家人的兩面性和不幸處境的揭示。我不清楚是出版者不知情(似乎不大可能),還是認為真?zhèn)螁栴}不重要?我之所以要提這本書,因為它涉及的問題超出音樂界。這關系到我們對一個重要作家,甚至對一個時代的狀況的認識。

      作家版《見證》出來后,北大英語系高峰楓教授寫了文章,根據英文資料整理了簡要的《見證》爭議史。講到他曾經受這本書很大影響(他讀的是1981年外文出版局的本子)。文章引了《見證》中據說是肖斯塔科維奇的一段話,大意是說當一個人死后,別人就會把他端上餐桌,讓他的子孫后代系上餐巾,拿著刀叉去叉死人的肉來吃,可是死人的肉有一個缺點,就是涼得太慢,所以要澆上肉汁,讓它變成肉凍;我不愿意往死人身上澆肉凍,我要提供一個真實的人的面貌。高峰楓指出,“伏爾科夫給肖斯塔科維奇的回憶澆上肉凍了嗎?澆了多少?但可悲的是,即使這段非常毒舌的話,誰又能保證一定就是肖斯塔科維奇的原話呢?”在這里,文獻學的問題,辨?zhèn)蔚膯栴},不僅是學科的基礎問題,而且是關于我們的歷史記憶的問題。高峰楓說得好:辯偽、考證,這些聽上去無比繁瑣枯燥的學術工作,其實離我們并不遙遠,有時會直接顛覆曾經塑成我們世界觀的書籍……②

      再說一下作品的版本問題。在座的金宏宇先生是做版本研究的,很出色,他的博士論文就是這個題目。不過從整體上說,當代文學史這個方面還是做得不夠?,F在,作家的經歷,以及文學制度等的史料比較重視,復雜的版本問題還有待深入開展。前些年,因為對“潛在寫作”存在爭議,推動了一些研究者關注作品(尤其是詩歌)方面的版本問題,包括作品寫作、發(fā)表時間的勘察。我討論韓少功的《爸爸爸》這篇中篇小說的時候,開始也沒有注意版本問題,2006年修訂《中國當代文學史》,根據的也是1980年代的本子。2012年在中國人民大學參加程光煒、王德威教授主持的“小說的讀法”研討會,會上,日本和光大學的加藤三由紀教授的論文,是研究《爸爸爸》的。里面談到作者對這個中篇的修改,我才知道。加藤三由紀說,這篇小說韓少功2006年人民文學出版社版的“中國當代作家系列”中的《爸爸爸》,有大幅度修改,修改字數達六千多字。可是國內的研究者,很多都沒有提版本問題,沒有說明陣營的是哪個本子。加藤教授告訴我,日本的鹽田伸一郎早就對《爸爸爸》的修改寫過文章,中譯也已在中國發(fā)表,我后來才查到鹽田申一郎的《尋不完的根》,已經收入張志忠編的《在曲折中開拓廣闊的道路》這本書里。雖然加藤教授的“新版本與其說是舊版本的修訂,還不如說是重新創(chuàng)作”的說法還可以斟酌,但新版本確實包含了值得重視的新的因素。就是20世紀80年代的時候那種“國民性象征”有一定程度的削弱,作為殘障人的叫做丙崽的個體具體性有了突出。修改的這個取向,是否蘊含時代,是否也包括韓少功思想變遷的軌跡?

      最近幾年,我陸續(xù)寫了一些總題為“材料與注釋”的文章,到現在估計有六七篇,包括發(fā)生在“十七年”中一些重要的文學事件,如1957年中國作協黨組擴大會議,1962年的“大連會議”。我采用材料編輯、注釋,嘗試另一種歷史敘述方式。選取的材料,主要是反右運動和“文革”期間,一些受到迫害的文藝界人士的檢討材料,這些材料在“文革”中由“造反派”組織編印,在社會有一定范圍的傳播。也就是說,已經發(fā)生過“社會影響”——我不是要發(fā)掘“秘聞”、隱私。不同當事者,或同一當事人在不同時間對同一事件的敘述之間,通過編輯所形成的“互文性”,是我注意的一點,原意是想加深對歷史復雜性的認識。

      今年年初寫了最后一篇之后,這個系列文章就結束了。不想繼續(xù)的原因有這樣幾個,一個是什么事情在我這里都是維持的時間總是很有限,開始“雄心勃勃”,不久就興味索然。這也是我沒有耐心做史料研究的原因。更重要的問題是,這些材料能不能成為當代文學的史料,一直存在疑問。當然,在寫這些文章的時候,已經是把它們作為史料處理,但是總感到困惑。我們不是生活在“文革”,也就是說“檢討材料”有著私密的性質;公開使用它們是不是合適?如何讓讀者真切了解這些材料產生的特定背景,感受人無法掌握自己命運的歷史氛圍?還有是,使用這些材料,不管你是否愿意,使用者顯然處于一種道德優(yōu)勢,道德高地:這是應該成為事實的嗎?

      舉一個例子來說,“文革”剛發(fā)生的時候,1966年6月到7月間,中宣部副部長林默涵,中宣部機關和中央出版系統的“造反派”開了他五次批斗會,后來被迫寫了很長的《我的罪行》。這篇檢討書曾印刷“以供批判”。《我的罪行》雖然有許多自我譴責的文字,但也提供了當代文藝界,特別是周揚的不少材料。這些材料,和我們已經了解的材料比照,有較高的可信度。所以,我寫了《材料與注釋:林默涵的檢討書》。如果我們將《我的罪行》與1967年發(fā)表的,署名姚文元的《評反革命兩面派周揚》對比,認為兩者存在某種關聯,應該不是隨意推測?!段业淖镄小匪峁┑氖聦?,包括它論述邏輯,可能是為姚文元的這篇文章提供了一個基礎,特別是對周揚的“變色龍”“兩面派”等的分析。

      但是,我們究竟能在什么樣的意義上引用這些材料;在引用這些材料的時候,如何提示當事人的非常處境;而且,這些材料是否應該單獨、孤立使用,而可能導致讀者因不能掌握更多情況而誤判;即使當事人在壓力下有心理、性格軟弱的表現,但是你是否有理由在這樣的時候加以渲染……因而,《材料與注釋:林默涵檢討書》的開頭,我寫了這樣一段文字,盡管它們并不能消除我的困惑、不安:

      米蘭·昆德拉曾經將《罪與罰》(陀思妥耶夫斯基)與《審判》(卡夫卡)做過比較,指出拉斯柯爾尼科夫承受不了他的罪惡的重壓,為了獲得安寧而自愿受罰,而“在卡夫卡那里,邏輯正好相反,受罰者不知道懲罰的原因,懲罰的荒謬性難以承受,致使被告者為了獲得安寧,總想給自己的痛苦找到一個說明”,昆德拉將此稱為“懲罰尋找錯誤?!蔽覀儺斎徊荒苷f“文革”中的受迫害者不知道受懲罰的理由,不過,這種理由,在一定程度上是突然虛構、并逐漸積累起來的,它要求被迫害者無條件接納。從林默涵這份認罪書的某些部分里,不是可以見識卡夫卡《審判》第七章里講述的這樣的故事嗎:“(K)決定檢查自己全部的生活和全部的過去,‘直到某一個細節(jié)’,‘罪惡感’的機器開動起來了,被控者尋找他的錯誤?!笔堑?,就在那個時間,制造“罪惡感”的機器開動起來了。

      [注釋]

      ① 《論西歐文學》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于1957年,《沒有地址的信藝術和社會生活》出版于1962年,后面一本1964年以書名《論藝術·沒有地址的信》由北京三聯書店再版。

      ② 高峰楓:《肖斯塔科維奇的“見證”》,上?!稏|方早報·上海書評》2015年11月8日。就《見證》真?zhèn)蔚臓幷?,我也寫過文章:《〈見證〉:真?zhèn)沃g和之外》,《文藝爭鳴》2016年第4期。

      [1]洪子誠.問題與方法——中國當代文學史講稿[M].北京:三聯書店,2002(2015年增訂版).

      [2]王中忱.論茅盾與新浪漫主義文學思潮[J].浙江學刊,1985(4):58-66.

      [3]賀桂梅.“新啟蒙知識檔案——80年代中國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I209.6

      A

      1672-934X(2016)06-0063-04

      10.16573/j.cnki.1672-934x.2016.06.010

      2016-10-08

      洪子誠(1939-),男,廣東揭陽人,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當代文學史、中國新詩等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歡
      現代文學史料材料
      五代墓志所見遼代史料考
      土木工程材料的認識和應用
      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的第三只眼——評季進、余夏云《英語世界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綜論》
      國際漢學(2020年1期)2020-05-21 07:23:42
      史料二則
      郭沫若學刊(2019年3期)2019-10-12 08:10:00
      新材料贏得新未來
      商周刊(2018年18期)2018-09-21 09:14:44
      例談數據史料的辨?zhèn)闻c解讀
      最美材料人
      史料教學,史從何來
      材料
      論中國現代文學多重視角下的鄉(xiāng)土敘事
      唐山文學(2016年11期)2016-03-20 15:25:59
      汉沽区| 瑞丽市| 济阳县| 诏安县| 通城县| 阳春市| 枣庄市| 宿州市| 顺义区| 安多县| 昔阳县| 富民县| 胶州市| 河南省| 磴口县| 姚安县| 夏津县| 富蕴县| 昂仁县| 芦溪县| 木里| 福鼎市| 大埔区| 新密市| 安泽县| 丹巴县| 沧源| 永修县| 唐海县| 长乐市| 桂林市| 特克斯县| 建昌县| 法库县| 张家港市| 荥阳市| 巴楚县| 沿河| 宽甸| 民勤县| 筠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