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
【案例描述】
最近一段時間,A同學精神狀態(tài)不佳。正當我打算找她聊聊以了解情況時,卻收到了她的“求助信”——
我是班上的宣傳委員。一個半月前,學校通知要開展經(jīng)典誦讀比賽,班主任囑咐我把活動組織好。隊形排練時,我覺得自己設計的隊形方案很新穎,可是,有些同學總起哄說不好,弄得我很難堪。之后,在決定領讀的人選時,同學們又跟我發(fā)生爭執(zhí),不配合我的工作,個別班委也不支持我。為此,我和他們發(fā)生了激烈的爭執(zhí)。爭執(zhí)無果之后,我們找班主任裁定。最終,班主任決定用我的隊形方案和角色人選進行排練,我們班也在比賽中取得了一等獎的好成績。
比賽結束后,我感覺很多同學故意疏遠我、孤立我,處處與我作對。甚至在一次檢查作業(yè)時,一位同學就是不讓我檢查,還說“憑什么都得聽你的”。我覺得特別委屈,我是班委,老師讓我管作業(yè) ,他們當然要聽我的了?,F(xiàn)在,只要一到教室,我心里就堵得慌,亂得很。和同學的交往變少了,上課注意力也不太集中,學習效率明顯下降。老師,希望您能幫幫我,這樣下去,我會受不了的。
【案例分析】
從信中,我發(fā)現(xiàn)她有幾個不合理的想法:
1.我是班委,所以同學們都要聽我的話。
2.我是為班級服務,所以同學們都要聽我的。
由此可見,造成A煩惱的原因并不是經(jīng)典誦讀比賽這一具體事件,而是這一事件背后的不合理認知。所以,處理此問題的關鍵是改變其不合理認知。為此,我決定采用合理情緒療法。
“合理情緒療法”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埃利斯于20世紀50年代創(chuàng)立,該理論認為引起人們情緒困擾的并不是發(fā)生的事件本身,而是人們對事件的態(tài)度、看法、評價等認知情況,因此改善或者改變情緒困擾的主要途徑不是致力于改變外界事件。因為事件本身不具有好與壞之分,差與強之別,只有當人們賦予自己的偏好、欲望和評價時,才會產(chǎn)生各種無謂的煩惱和困擾,所以應著力改變的是人的認知。通過改變認知進而建立合理信念,促進心理的健康發(fā)展,使人格趨向完善。
合理情緒療法的具體方法是通過與求助者交流,找出情緒困擾的具體表現(xiàn)(emotional and behaviroral consequences,簡稱C),以及與其對應的誘發(fā)事件(activating events,簡稱A),對兩者之間不合理信念(beliefs,簡稱B)進行分析,使求助者領悟到自己的問題與自身非理性信念的關系,幫助求助者建立合理信念,從而消除不良情緒。因此,其核心理論又稱為“ABC理論”。
晚自習時,我找到A,想通過聊天幫她解決問題。以下是我和她之間的對話:
A:我覺得特委屈,我是班委,為班級勞心勞力,為什么同學們還是不喜歡我,不聽我的?
師:是啊,作為班委不被同學理解和支持的確很委屈。不過,按你所說,你是班委,同學們就應該聽你的,是嗎?
A:當然了。
師:所以,你信奉的是:同學們都應該聽班委的話?
A:是的,我是班委,我負責這項活動,同學們?yōu)槭裁床宦犇兀?/p>
師:那作為班級一員,你也聽其他班委的話?
A:這……,也不都是,其他班委如果說對了,我當然要聽了;說的是錯的,我也不能聽啊!
師:你做班委時,你要求其他同學都要聽你的話;而你作為班級一員,對于其他班委的話,你有的聽,有的不聽。你的說法是不是前后矛盾呢?
A:(語塞)那不一樣啊,我是為了班級利益著想,我在為班級做貢獻??!
師:那是不是只要為班級利益著想,為班級做貢獻的班委的話,你都會接受呢?
A:我想是的。
師:在你們班的經(jīng)典誦讀比賽中,和你持不同意見的班委,是不是故意想損害班級利益呢?
A:(猶豫)好像也不是,他們都熱愛班級。
師:你的意思是他們也是為了班級利益著想,也是為班級做貢獻,對嗎?
A:嗯,是的!
師:你前面說只要為班級利益著想、為班級做貢獻的班委的話你就會聽,但在這次經(jīng)典誦讀中,你卻沒有聽同樣是為班級利益著想的另外幾位班委的話。你的說法是不是前后矛盾呢?
A:(思考)我好像明白了,我要求別的同學必須聽我的話有些絕對了。可他們不聽我的話,班級活動又怎么開展呢?
師:事實上,你不也沒有完全聽其他班委的話,而班級活動也在正常開展嗎?
A:(思考)我明白了,同學們有自己的自由,不能苛求他們必須聽班委的話。
師:對,正是由于你的絕對要求沒有得到滿足,你才苦惱煩躁的。
A:(露出微笑)我懂了,謝謝老師!
通過以上談話,我意在讓A認識到:她的真正問題不在事件本身,而在于她對事件的認知,前后兩種不同的認知會出現(xiàn)兩種不同的結果。即:
【案例反思】
自那次聊天之后,A打開了心結,對人對事,不再以班委的身份去要求別人聽自己的了。班上同學覺察到她的改變,也紛紛向她拋出了“橄欖枝”,她再一次融入到集體之中。
合理情緒療法意在讓學生樹立正確認知,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源上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當然,這種方法一方面要求老師充實心理學理論知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要認識到學生的認知難免出現(xiàn)反復,老師要做好打持久戰(zhàn)的準備。
(作者單位:鄒平一中山東濱州 256200)
責任編輯 余志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