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燊 趙艷林 張 林
中國.寧波大學心理學系暨研究所(浙江寧波)315211△通訊作者 E-mail: zhanglin1@ nbu.edu.cn
?
拒絕敏感:研究與展望*
劉燊趙艷林張林△
中國.寧波大學心理學系暨研究所(浙江寧波)315211△通訊作者E-mail: zhanglin1@ nbu.edu.cn
【摘要】拒絕敏感是個體焦慮地預期他人行為中的拒絕,并且對拒絕線索易感以及過度反應的一種傾向。研究者主要是從拒絕敏感的形成過程及其對個體心理社會功能的影響方面展開研究,近年來研究者開始關注高拒絕敏感個體的認知加工機制以及特殊群體的拒絕敏感特點。本文對拒絕敏感的基本觀點與研究現(xiàn)狀進行了系統(tǒng)梳理,并指出未來研究需針對拒絕敏感的心理結構、不同拒絕情境下高拒絕敏感個體對社交信息的認知加工特點,以及拒絕敏感的本土化研究等問題展開,為提高我國大學生的社會交往能力提供了科學依據(jù)。
【關鍵詞】拒絕敏感;人際關系;認知加工;綜述
Liu Shen,Zhao Yanlin,Zhang Lin
College of Teacher Education,Ningbo University,Ningbo 315211,China
當前人們生活在一個迫切需要團隊合作的時代,每個人的生存與發(fā)展都離不開他人的幫助與支持,良好的人際關系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當人際關系出現(xiàn)問題時,一部分個體能夠較好地處理自己與他人的關系、改善不利的人際關系,從而重新恢復之前良好的人際關系;而另一部分人則容易被人際關系問題所困擾,他們經(jīng)常會與社交中的他人發(fā)生言語爭執(zhí)甚至肢體沖突。張瑩瑞和李濤將這二者的差異表述為拒絕敏感[1]。所謂拒絕敏感(Rejection sensitivity,RS)是指個體焦慮地預期社會交往情境中來自他人言語和行為的拒絕,對拒絕線索易于敏感以及作出過度反應的一種傾向或可能性[2],且這種傾向或可能性可以被定義為個體應對社會威脅線索的一種防御性或保護性系統(tǒng)[3]。也就是說,高拒絕敏感個體在與他人的社會交往過程中,經(jīng)常擔心自己是否會被社會交往情境中的他人所拒絕,對他人可能的拒絕存在焦慮性的預期,且預先認為別人會拒絕自己的要求從而形成擔心會被拒絕的圖式[4]。這種圖式一旦形成便會在個體腦中根深蒂固,在以往的社會交往中,即使對于一些模棱兩可或者中性的人際交往情境,高拒絕敏感個體也能感受到來自他人的拒絕,從而產(chǎn)生沮喪、憤怒、攻擊行為等過度的行為反應[5]。這種消極的行為反應一方面加劇了高拒絕敏感個體自身亞健康心理的形成,另一方面也會給別人的心情帶來困擾。
經(jīng)典的人際關系理論認為,童年期經(jīng)歷家庭暴力、被父母忽視的兒童在成年后會產(chǎn)生一系列人際交往關系問題,比如攻擊性行為、暴力行為以及誹謗行為等[6-8]。早年父母的這些不恰當行為可能給兒童傳遞了拒絕的信號,當這種信號被內(nèi)化為一種穩(wěn)定的心理結構或圖式時,兒童在將來與他人的社會交往中則會尤其關注這些拒絕信號,且認為自己會遭到來自他人的拒絕,Downey和Feldman把這一類人稱為“對拒絕敏感的人”[2]。近年來,國外的大量研究已經(jīng)證明,拒絕敏感與個體不良的心理與人際功能有關,高拒絕敏感個體常伴隨較高的痛苦、抑郁情緒以及攻擊與暴力行為、人際關系質(zhì)量更差。
2013,52(6):189-194
[15]余俊英.具身認知視角下的身體隱喻研究[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12(11):80-82
[16]殷融,蘇得權,葉浩生.具身認知視角下的概念隱喻理論[J].心理科學進展,2013,31(2):220-234
[17]李榮榮,麻彥坤,葉浩生.具身的情緒:情緒研究的新范式[J].心理科學,2012,35(3):754-759
[18]李云媛,莫永華.具身認知的教育意義和潛在價值研究[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29(3):110-114
近年來,研究者開始轉向探討高拒絕敏感個體的認知加工和神經(jīng)機制以及特殊群體的拒絕敏感特點,拒絕敏感的研究對個體心理和人際困難的預防和干預具有重要的作用。
Downey和Feldman于2010年提出了拒絕敏感的社會認知模型,這個模型目前被廣泛用于描述社會交往情境中來自他人的拒絕對個體認知、情緒和行為的影響,而這種影響對個體的自我發(fā)展和人際關系調(diào)整具有重要的意義。Romero-Canyas等進一步完善了拒絕敏感的社會認知模型來揭示拒絕敏感的認知機制,他們認為個體在早期成長中的拒絕經(jīng)驗會使他們形成一種對他人會拒絕自己的焦慮預期[9-10]。下面將簡單介紹拒絕敏感的社會認知模型。
根據(jù)拒絕敏感的社會認知模型,個體在童年期被拒絕的經(jīng)歷促使其習得了對拒絕的焦慮性預期,當成年后在社會交往情境中遭遇相似的人際情境時,這種拒絕的預期或圖式很容易被激活,從而促使他們將模棱兩可的或者中性的人際線索(包括明確的和模糊的)知覺為拒絕信號。因此,這種對拒絕的焦慮性預期即是拒絕敏感的核心成分。當暴露在同樣的或相似的社會人際交往情境中時,高拒絕敏感個體會知覺到更高水平的拒絕,產(chǎn)生更強烈的認知和情感反應,進而誘發(fā)出消極的情緒及行為反應。而高拒絕敏感個體這些消極的情緒與行為反應則可能會成為誘發(fā)他人真正拒絕的潛在原因,由此便驗證了其先前對拒絕的焦慮性預期,即自驗預言[7]。因此,高拒絕敏感個體的這種動力加工系統(tǒng)一旦形成,則可能導致他們擔心的結果-社交拒絕,見圖1[1,10-11]。
圖1 拒絕敏感和社會認知模型
Downey等認為,拒絕敏感是一種起源于早期拒絕經(jīng)歷的防御性或保護性的動機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在個體遭遇拒絕威脅時會迅速地激發(fā)防御性或保護性行為反應以保護個體遠離拒絕這樣消極不利情境[2]。因此,在一些可能存在拒絕的社會人際交往情境中,高拒絕敏感個體不確定自己是否會被拒絕或者被接納,這時防御性或保護性動機系統(tǒng)則被自動化地激活以覺察或者監(jiān)控相關的拒絕信號,并促使個體對覺察到的威脅信息作出快速的反應。已有的行為學和電生理學的研究都說明了拒絕敏感是一種防御性或保護性的動機系統(tǒng),如Downey和Feldman的研究表明,高拒絕敏感個體傾向于把模棱兩可的或中性的社會交往線索(包括明確的和模糊的)解釋為拒絕信號[2]。Romero-Canyas等的研究發(fā)現(xiàn),當給被試觀看相同的有關社會交往的視頻之后,高拒絕敏感個體相較于低拒絕敏感個體會體驗到更強烈的拒絕感受,且誘發(fā)更消極的情緒[10]。Downey等采用驚恐探測范式研究拒絕敏感的功能,結果表明,相較于低拒絕敏感個體,高拒絕敏感個體在瀏覽與拒絕相關的圖片時會表現(xiàn)出更加強烈的驚恐反應,但在觀看其他刺激圖片時則沒有表現(xiàn)出這種反應[3]。
因此,行為學和生理學的證據(jù)都表明在社交拒絕線索存在時,拒絕敏感這一防御性或保護性動機系統(tǒng)可能會被自動化地激活,從而保護個體避免受到來自社會交往情境中他人的拒絕。
自拒絕敏感這一概念被提出以來,已有的國內(nèi)外相關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對拒絕敏感與個體心理—社會功能之間關系的探討。以往國內(nèi)外大量的研究已經(jīng)證明拒絕敏感和個體消極的心理—社會功能有關,高拒絕敏感個體的情緒更消極,社會適應能力更差。例如,London等的研究發(fā)現(xiàn),拒絕敏感可以預測未成年人及大學生的焦慮與孤獨情緒[8],高拒絕敏感大學生的自我概念清晰度更低[12],為了維持與他人的關系他們傾向于壓抑自己的觀點或態(tài)度而不會與別人發(fā)生言語或行為上的沖突[13]。Romero-Canyas等的研究表明,當拒絕威脅到個體的自我認同時,高拒絕敏感個體傾向于討好拒絕者而維持與他們現(xiàn)存關系以獲得贊賞從而重拾自我認同[10]。李媛媛等有關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社會焦慮的關系研究表明,拒絕敏感和成人依戀共同在父母教養(yǎng)方式影響社會焦慮的關系中起到中介作用[14]。趙艷林等的研究發(fā)現(xiàn),拒絕敏感與個體的特質(zhì)焦慮、人際敏感、社交回避及苦惱呈顯著的正相關,與自尊呈顯著的負相關。因此研究得出以下結論,個體拒絕敏感越高則人際敏感度越高,焦慮、社交回避及苦惱的程度越嚴重,自尊水平越低[15]。
由此可見,拒絕敏感與個體心理與社會適應存在密切的關系,但拒絕敏感與個體的心理及社會適應之間存在怎樣的因果關系還需縱向研究或?qū)嶒炑芯窟M一步證實。
近年來,研究者開始關注拒絕敏感個體的認知加工特點,相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高拒絕敏感個體注意特點的探討。Mor和Inbar的研究發(fā)現(xiàn),高拒絕敏感個體在對社交拒絕線索的自我參照編碼和回憶上都存在加工偏向,但并沒有表現(xiàn)出注意加工偏向[16]。Berenson等采用情緒Stroop范式和點探測范式考察了高拒絕敏感個體的注意特點,研究發(fā)現(xiàn),在情緒Stroop任務中,高拒絕敏感個體對社交威脅詞具有較長的顏色命名反應時;在點探測任務中,拒絕敏感與對威脅面孔的注意回避有顯著相關[17]。Ayduk等考察“hot”關注與“cool”關注在調(diào)節(jié)高拒絕敏感性個體在拒絕之后的敵意反應之間所起到的作用,結果發(fā)現(xiàn),操縱高拒絕敏感個體的注意關注能夠中斷其自動化的拒絕-敵意聯(lián)結[18]。
綜上,有關高拒絕敏感個體認知加工特點的研究主要探討了高拒絕敏感個體的注意特點,研究結果也表明高拒絕敏感個體在對社交拒絕信息的加工可能存在偏向,但高拒絕敏感個體是否在其他認知加工階段也存在偏向仍需相關研究進行深入地探討。
20世紀90年代以來,研究者就拒絕敏感展開了廣泛探討,目前有待進一步研究。
5.1拒絕敏感的結構有待實驗驗證
“拒絕敏感”最早出現(xiàn)在精神病學領域,但臨床研究并沒有關注早期的拒絕經(jīng)歷如何影響個體對當前的心理加工過程。Downey等認為,拒絕敏感來源于個體童年早期被父母拒絕的經(jīng)歷,導致成年后在相似的人際情境中焦慮性地預期來自他人的言語和行為拒絕,從而產(chǎn)生一系列消極的情緒和行為反應[2]。已有研究發(fā)現(xiàn),拒絕敏感性與低自尊、社交焦慮等人格特質(zhì)有較高相關[19],那么拒絕敏感與自尊以及社交焦慮是否具有相似的人格結構呢?它們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如何,還需要進一步探討。
5.2導致拒絕敏感的生物學因素有待深入挖掘
既然以往大量研究已經(jīng)表明父母和同伴耳濡目染式的因素只能部分解釋個體形成拒絕敏感的原因,那么將來有關拒絕敏感的研究就應該關注除了這些已知的因素外其他潛在可能的因素。筆者認為,既然“拒絕敏感”這一概念最早來源于精神病學領域,那么拒絕敏感這種人格或者個性特征與遺傳的傾向性就有可能存在關系,而這一觀點的實證研究在當前國內(nèi)和國外的學術界似乎稍顯薄弱。因此,筆者認為將來有關挖掘拒絕敏感影響因素的研究就可以從這個角度切入。
5.3關于高拒絕敏感個體的認知加工機制有待深入
目前有關高拒絕敏感個體認知加工機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其注意特點的探討,研究結論還存在爭議。高拒絕敏感個體對拒絕信息更加敏感還是容易被鎖定在其中以致難以擺脫呢?是否也同樣存在記憶、解釋等偏向呢?另外,在不同人際拒絕情境下高拒絕敏感個體的認知—情感加工是否存在差異?因此,在不同人際拒絕情境下探討高拒絕敏感個體的認知加工特點更加具有現(xiàn)實意義。
5.4關于拒絕敏感的本土化研究有待開展
拒絕敏感概念自提出以來,在國外已經(jīng)展開研究。從最初的拒絕敏感成因,到拒絕敏感對個體心理和人際功能的影響,高拒絕敏感個體的認知加工特點以及相關的腦神經(jīng)生理機制均已得到豐富的研究成果。目前國內(nèi)有關拒絕敏感領域的實證研究還不多見,因此要進一步加強對拒絕敏感特點的本土化研究,了解中國大學生拒絕敏感的特點,為提高中國大學生的社會交往能力提供科學依據(jù)。
5.5關于拒絕敏感在測量學研究中的作用應該多角度研究
已有的國內(nèi)外大量的研究都傾向于將拒絕敏感作為一個中介變量去研究[14],而將拒絕敏感作為調(diào)節(jié)變量去考察的研究很少。拒絕敏感就其本質(zhì)而言更多是和人格特質(zhì)相關,一般在考察人格特質(zhì)相關的變量時多基于調(diào)節(jié)效應的角度。未來有關拒絕敏感的測量學研究可多從調(diào)節(jié)效應的角度入手,通過與拒絕敏感的中介效應進行對比從而更多的研究拒絕敏感的作用機制。
參考文獻
[1]張瑩瑞,李濤.拒絕敏感的認知與神經(jīng)機制[J].心理科學進展,2013,21(11):1939-1948
[2]Downey G,F(xiàn)eldman S I.Implications of rejection sensitivity for intimate relationship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6,70(6):1327-1343
[3]Downey G,Mougios V,Ayduk O,et al.Rejection sensitivity and the defensive motivational system: Insights from the startle response to rejection cues[J].Psychological Science,2004,15(10):668-673
[4]White B A,Kistner J A.Biased self-perceptions,peer rejection,and aggression in children[J]. 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2011,39(5):645-656
[5]Barlow D H,Ellard K K,Sauer-Zavala S,et al.The origins of
·綜述·
收稿時間:(2015-07-18)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編號: 12BSH055);寧波大學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基金項目“面孔吸引力和相似性影響擇偶意愿:你更喜歡長得美的還是長得和你像的?”;寧波大學大學生科技創(chuàng)新計劃(SRIP)項目“二態(tài)性面孔線索下個體的注意偏好及面孔倒置的影響:來自行為和眼動的證據(jù)”
doi:10.13342/j.cnki.cjhp.2016.01.039
中圖分類號:R39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1252(2016)01-0148-04
Rejection Sensitivity: Research and Prosp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