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琛,崔一冰
( 1.石家莊鐵道大學(xué) 外語系,河北 石家莊 050043;2.上海大學(xué) 文學(xué)院,上海 200444)
英漢感官動詞的隱喻對比研究
□何 琛1,崔一冰2
( 1.石家莊鐵道大學(xué) 外語系,河北 石家莊 050043;2.上海大學(xué) 文學(xué)院,上海 200444)
感覺是人們獲取客觀世界信息的直接方式。人們對世界的認(rèn)識和思考正是借助語言得以表達。隱喻已被廣泛認(rèn)為是一種思維方式和認(rèn)知手段,人類頭腦中的概念系統(tǒng)大多是以隱喻的方式建成的?;诟拍铍[喻理論,通過對比英漢感官動詞在隱喻中的同異性可表明隱喻對于語義的變化所起到的重要影響。
概念隱喻理論;感官動詞;通感;認(rèn)知語義學(xué)
認(rèn)知語言學(xué)興起于20世紀(jì)80年代,其理論前提認(rèn)為“認(rèn)知”是存在于語言和客觀世界之間的層次,語言的詞義并不直接反映客觀世界而是反映了人們用來認(rèn)識外部世界的認(rèn)知結(jié)構(gòu),其核心觀點強調(diào)經(jīng)驗觀,“語義是基于經(jīng)驗感知的,概念是通過身體,大腦和對世界的體驗而形成的,并只有通過它們才能被理解?!盵1]人類正是通過具體的經(jīng)驗來隱喻性地理解和表達抽象的思維、情感、態(tài)度等概念,并通過不同的語言系統(tǒng)來反映相似的認(rèn)知過程。[2]
亞里士多德最早將隱喻作為一種修辭格進行研究,萊考夫和約翰遜在1980年出版了《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提出了概念隱喻理論,指出隱喻是語言和認(rèn)知之間的橋梁。隱喻不是孤立的個別現(xiàn)象,而是在一定文化中形成的系統(tǒng)化的體系。認(rèn)知語言學(xué)的不斷發(fā)展揭示了語義與人們身體經(jīng)驗的密切聯(lián)系,凸顯了與身體經(jīng)驗相關(guān)的隱喻思維在認(rèn)識世界的過程中所發(fā)揮的重要作用。從認(rèn)知角度來看,五官感覺是人類最基本的身體經(jīng)驗,通過感官人類可以直接獲取外界信息并以語言的方式來傳遞和表達信息。感官動詞也在語義變化過程中以隱喻方式獲得了許多意義。隱喻是語言中詞義變化的重要方式。隨著隱喻研究的興起,認(rèn)知,心理等各學(xué)科的學(xué)者都加入隱喻研究,他們從各個角度來證明隱喻在人類認(rèn)知和社會活動中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趙艷芳就指出:“人的思維過程是隱喻的,其表現(xiàn)形式之一便是語言中概念體系中的隱喻?!盵3]以概念隱喻理論為指導(dǎo),通過對比分析英漢感官動詞在隱喻使用中的同異性,更好地揭示語義與人類的認(rèn)知關(guān)系。
萊考夫和約翰遜(Lakoff & Johnson)認(rèn)為“在日常生活中,隱喻是無處不在的,不但在語言中,而且在思想和行為中。我們賴以進行思考和行為的日常概念系統(tǒng)在本質(zhì)上也基本是隱喻性的。”[1]3隱喻是從一個具體的,易于理解的“始源域”向一個抽象的,較難理解的“目標(biāo)域”的映射。在人類平時交流中,往往使用熟悉的,具體可見的概念來比對思維中陌生抽象的概念,形成認(rèn)知對應(yīng)關(guān)系。
萊考夫把五官感覺:視覺、聽覺、嗅覺、觸覺、聽覺視為“基本范疇”,認(rèn)為它們是一套認(rèn)知概念潛勢的表征域。[1]117斯威徹爾(Sweetser)對英語中的感官動詞的語義轉(zhuǎn)變現(xiàn)象做了研究。她的理論指出,在英語中屬于人體感官范疇的詞語往往帶有與之相應(yīng)的人類精神意識活動范疇的多義現(xiàn)象。同時,具體感官詞在人們認(rèn)知經(jīng)驗的推動下會與其相關(guān)的精神活動領(lǐng)域進行系統(tǒng)的語義隱喻投射。[4]45在之后的研究中,斯威徹爾還發(fā)現(xiàn)英語中有關(guān)視覺的詞語多用來表示心智活動或施控行為,聽覺方面的詞語多用于表示接受、服從等受控行為,在表示嗅覺、觸覺和味覺方面,更多的表示的是與個人主觀感受、喜好體驗等有關(guān)的意義。[4]23-45事實上,人類的語言存在著認(rèn)知共性,這一現(xiàn)象在漢語中也有所體現(xiàn),語義絕大部分都是由具體的感官經(jīng)驗向抽象的精神領(lǐng)域進行的隱喻映射。通過英漢五類感官詞的隱喻對比來分析這兩大語言的認(rèn)知共性和差異性。
(一)英漢隱喻的共性分析
客觀世界中各種事物之間存在著某些方面的共享特征,這就為隱喻機制的形成提供了客觀基礎(chǔ)。隱喻作為思維工具體現(xiàn)了人類思維的共性,而這種共性表明各種語言使用者都能利用隱喻化思維相互交流。比如,英漢兩種語言都有把美麗的女人比作“花”的思維慣式,它就成了兩種文化共同的隱喻,所以隱喻機制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
1.英漢視覺隱喻的共性表達
視覺是種完全由人們主動控制的感覺,也是我們獲取客觀世界信息的最初源頭,也最具有真實性。[4]33正是基于視覺的主動性和客觀性,所以英漢在使用隱喻時都將其與思維心智,施控方式相聯(lián)系。在漢語中,最常用的視覺動詞是“看”和“見”,英語中相對的表達為“l(fā)ook”和“see”。
A.“看”和“l(fā)ook”隱喻“想、思維”、“考慮”。 舉例:
(1) We should look at a problem comprehensively and indifferently.
我們應(yīng)該全面,客觀得看問題。
(2) 你看開點,別糊涂。
兩個例句中的“看”強調(diào)的是通過頭腦思考,實際所表達的意思不僅僅是用眼睛接觸物體,更指“想”和“思考”。
B.“見”和“see”隱喻“明白”、“理解”。舉例:
(1) Do you see what I mean? 你明白我什么意思嗎?
(2) She doesn’t see the point of the story。她沒有理解故事的要點。
(3) I can see the advantages of the scheme. 我能明白這個計劃的優(yōu)勢所在。
(4) 日久見人心。
上例中的視覺動詞都脫離了原始本意,從看到具體的事物隱喻為明白、理解某事的本質(zhì)。
C.“看”和“l(fā)ook”隱喻“對待”,“觀點、態(tài)度”。舉例:
(1)look up/down (尊敬/蔑視某人/事)
(2) look on sth/sb with sth (以某種態(tài)度看待某人/事)
(3)“看重、看輕、看不起、看得起”
(4) 我不想處處看人眼色。
上例在短語或句子中的隱喻都是通過人們先看到并認(rèn)識某事物,隨后在頭腦中產(chǎn)生對待它的態(tài)度,甚至還可以產(chǎn)生某種觀點。
D.“看”和“l(fā)ook”隱喻“施控”。舉例:
(1)Who will look after the children while their mother is in hospital?
當(dāng)這些孩子的母親住院時,誰將會來照顧他們?
(2) 父親唯一的愿望就是讓我看管好這個家業(yè)。
上例中的隱喻源于視覺的主動性,人們對視覺的控制力很強,可以對某個對象盯住不放,所以是一種施控的表現(xiàn)。所以在隱喻中“看”多被解釋為“管理”,“控制”。
2.英漢聽覺隱喻的共性表達
與視覺相比,聽覺的自主選擇性弱于視覺。人們有選擇看或不看的權(quán)利,但是聽往往是被動行為,大多時候人們是很難拒絕外界聲音進入的。在真實性方面,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其客觀性也弱于視覺。因此,英漢常將聽覺隱喻表達與接受信息,受控行為相聯(lián)系。漢語中,最常見的聽覺動詞是“聽”,“聽見”,英語中相應(yīng)表達是“l(fā)isten”和“hear”。
A. “聽”和“l(fā)isten”隱喻“受控”、“服從”。 舉例:
(1) If what he says is right, I will listen; if what he says is wrong, I will not listen. 他說的對,我就聽;不對,我就不聽。
(2) 他是很聽話的孩子,我的話句句聽。
聽覺由于側(cè)重對外界的接受行為,較為被動。上例中,如果聽話者要通過說話者所說的話來判斷對否,前提一定是先“聽見”內(nèi)容,所以此處的“聽”或“l(fā)isten”不再表示生理上聽這個動作,而是隱喻為服從,聽從。
B.“聽見”和“hear”隱喻“允許”。舉例:
(1)I’ve always wanted to be an actor but Dad wouldn’t hear of it.
我總是想成為一名演員,但父親就是不允許。
(2) 我不要聽見任何不負責(zé)的預(yù)言。
上例中的“聽見”或“hear”都隱喻為了“允許”,漢語中的“不要聽”多數(shù)情況下表示“我不允許”。
C.“聽到”和“hear”隱喻“接受信息”。舉例:
(1)Have you heard from Cherry? 你有收到謝瑞來信嗎?
(2) 已經(jīng)好幾年沒有聽到他的消息了。
此處,“聽到”已經(jīng)不再是單純的用耳朵去接受信息,它隱喻為以信件,郵件等多種方式獲取外界信息,有著接受信息這層意思。
D.“聽到”和“hear” 隱喻“理解”。舉例:
(1)I hear you.我理解你。
(2) 你別聽到裝沒聽到。
上例中,聽覺動詞引申成為了“理解”這個意思,
3.英漢嗅覺隱喻的共性表達
嗅覺基本都是被動行為,人們只要呼吸,就沒有選擇聞或不聞的自由。嗅覺的對象是氣體,其本身無形的特征導(dǎo)致了它的不確定性,人們往往不會直觀發(fā)現(xiàn)氣味的來源,而需要通過感受去尋找線索,這又引發(fā)了人們在判斷過程中的主觀性。基于嗅覺的不確定性和被動性,英漢都將嗅覺隱喻與心理體驗、主觀感受等抽象事物聯(lián)系在一起。漢語中常見的嗅覺動詞是“聞”和“嗅”,英語中常用動詞是“smell”。“聞”原本是聽覺詞,是用耳朵感知聲音,之后通過通感使其語義演變?yōu)楦兄獨怏w,與“嗅、嗅到”意思相近。兩者的區(qū)別在于“聞”是種被動感知,強調(diào)結(jié)果,而“嗅”則表示用鼻子主動去感知氣體。
A.“smell”和“聞”,“嗅”隱喻“懷疑”和“猜測”。舉例:
(1)He smelt trouble and got up to leave.他懷疑有麻煩了,便起身離開了。
(2) 他嗅/聞到了危險。
B.“smell”和“聞”,“嗅”隱喻“察覺”和“感受”。舉例:
(1)The reporter began to smell a good story.這名記者開始察覺到了好題材。
(2) 從他身上能聞到一股書生氣。
(3) 他嗅出這兒的火藥味很濃。
4.英漢觸覺隱喻的共性表達
觸覺的特殊性在于其接觸性,它在認(rèn)知客觀物體時都是通過觸摸來獲得直接和具體感受。但是,在缺乏視覺的情況下觸覺會不可靠,因為不同的物體可能引起相似的觸覺,就像盲人摸象一樣,所以觸覺也存在著主觀性和不確定性。英漢中往往將觸覺方面的隱喻表達和接觸、試探等抽象情感領(lǐng)域相結(jié)合。漢語中常見的觸覺動詞是“觸”、“摸”、“碰”,英語中相應(yīng)的動詞是“touch”、“grasp”。
A.“摸”和“touch”,“grasp”隱喻“試著去理解”,“探尋”。舉例:
(1)He could not touch the meaning of the poem.他無法理解詩的真諦。
(2)I don’t grasp your meaning.我不懂你這是什么意思。
(3) 我也摸了行情。
(4) 要摸透情況才能解決問題。
B.“觸”和“touch”隱喻“精神碰觸”意為“觸動、感動”。舉例:
(1)Her tragic story touched our hearts with deep sorrow.
她的經(jīng)歷很悲慘,我們都深受感動。
(2) 她譏諷的言語觸到了他的痛處。
C.“碰”和“touch”隱喻“處理”、“打交道”。舉例:
(1)We didn’t touch the last item on the agenda.我們還未進行議程最后一項。
(2)I wouldn’t touch her with a ten-foot pole.我絕對不會和她打交道。
(3) 我是不會去碰那個偽君子的。
D.“碰”和“touch”隱喻“使用”。舉例:
(1)John never touches alcohol.約翰向來滴酒不沾。
(2) 毒品這東西,我是不敢碰的。
5.英漢味覺隱喻的共性表達
味覺和觸覺一樣,對于它的感知需要通過直接接觸才能體驗。但是,味覺的感知往往因人而異,個人喜好程度的差異也會對個體產(chǎn)生不同的刺激,因此味覺的產(chǎn)生帶有主觀性。一般情況下,要感知物體的味道必須先親口嘗一下,但接觸性也決定了危險性,所以“嘗”帶有試探性意味。同樣,要了解某件事也要親身實踐,所以“嘗”和人的體驗是分不開的。在英漢中味覺隱喻往往體現(xiàn)在與個體主觀感受、喜好有關(guān)的經(jīng)驗中,并帶有一定程度的試探性。漢語中的常用味覺動詞是“嘗”,英語中的表達是“taste”。
“嘗”和“taste”隱喻“體驗、經(jīng)歷”。舉例:
(1)‘taste power/freedom/failure/defeat/delights’
(體驗權(quán)力、自由、失敗、挫敗、高興等滋味)
(2)Although he was young, he had tasted the bitterness of life.
盡管他還年輕,他已經(jīng)飽嘗了生活的苦楚。
(3) 第一次嘗到了躊躇的滋味。
(4) 什么都嘗一嘗,經(jīng)驗自然就豐富了。
(二)英漢隱喻的差異性分析
隱喻中的認(rèn)知問題還涉及不同文化中深層次的價值觀念和心理趨向差異。比如,有時喻體及其設(shè)喻方式貌似相關(guān)無幾,有時幾乎一模一樣,但其間隱含著巨大的文化心理差異,從而造成不同語言之間的“文化沖擊”。
1.英漢視覺感官詞的隱喻差異性
英語中“see” 可以隱喻“預(yù)見、想象”,而漢語中的“見”無法隱喻該層面,例如:
(1)How do you see the future of the market economy? 你如何預(yù)見未來的市場?
(2)I cannot see her changing her mind. 我無法想象她會改變主意。
(3)Her colleagues see her as a future Prime Minister.
她的同事設(shè)想她將來能當(dāng)首相。
上例中的“see”可以直接表示預(yù)見、想象的意思,但是在漢語中僅通過一個“見”字無法隱喻“對將來的看法”這層意思,必須要加入詞綴“預(yù)”才能表達出“事先”、“展望”的意思,如:“你如何預(yù)見你的將來?”在這點上,英語中的視覺動詞“see”比漢語“見”多了一層隱喻義。
2.英漢聽覺感官詞的隱喻差異性
漢語中,“聽”可隱喻“判斷”、“評價”,而英語中用來隱喻“判斷”的聽覺動詞是“hear”而非“l(fā)isten”,這點和上文中所提的“hear”隱喻“允許”有關(guān)。因為聽的行為必定涉及說話人和聽話人兩個對象,一般聽話者在接受說話者的信息后,同時在獲得對方允許的情況下給予反饋,從而使說話人聽取其意見并從中去判斷,衡量他們所反饋的建議是否正確等,因此“hear”更能隱喻“判斷”。舉例:
(1)The jury had heard all the evidence. 陪審團聽取了所有證據(jù)(并做出了判斷)。
(2)Which judge will hear the case? 哪位法官將審理這件案子?
(3)‘聽證會’
(4) 說來聽聽。
3.英漢嗅覺感官詞的隱喻差異性
在英語中,嗅覺動詞“sniff”和“smell”可以用來隱喻“蔑視”、“厭惡”等一系列讓人感到不愉快的心理感受或情感體驗,而在漢語中并不能直接以嗅覺動詞“聞”或“嗅”來表達。一般而言,漢語會選擇與嗅覺有關(guān)的名詞或形容詞來隱喻。比如漢語中常用“香”來表示受歡迎的、美好的事物,“臭”則被認(rèn)為是不好的、讓人厭惡的東西或行為。舉例:
(1)His generous offer is not to be sniffed at.他的慷慨厚意不可嗤之以鼻。
(2)‘Nobody understands me,’ he sniffed.“誰都不理解我,”他埋怨說。
(3) 他被人嗤之以鼻。
(4) 他的劣跡早已臭名遠揚了。(臭名聲)
(5) 吃香 (表示很流行,受歡迎)
(6) 一家人團圓,窮日子也過得香甜啊。
人的五官雖然在通常情況下各具其能,但是在特殊情況下,感官之間可以彼此溝通和轉(zhuǎn)化。在語言中,這種現(xiàn)象被稱作“通感”?!巴ǜ小?synaesthesia)一詞源于希臘語。通感是人類感知和認(rèn)識客觀世界,以及給事物命名的一種重要手段,它是從某個感官范疇的認(rèn)知域通向另一感官范疇的認(rèn)知域,即以某一感官的感受去類比另一個感官的感受。[5]簡言之,通感是種認(rèn)知方式,是感官之間的映射過程。這一過程反映在人類語言的運用中,就產(chǎn)生了“通感式隱喻”,這也正是形成語義引申和擴展的重要方式之一。上文提到過的漢語嗅覺動詞“聞”其實就是超越聽覺范疇演變?yōu)樾嵊X范疇的一個很好例子。另外,漢語中的“味”有味覺和嗅覺兩種含義,“重”既可用來形容嗅覺(氣味重)又可修飾味覺(口味重)。這種交錯相通能使人們的感知超越始源域而向目標(biāo)域投射。英漢中存在著大量的通感隱喻。例如:英語中,可以用視覺動詞look來表示listen這個動作,同樣,用see來表示hear。舉例:
(1)Well, look here, Smith, I shall not be back this afternoon.
好,聽好了,史密斯,我今天下午不回來。
(2)Let’s see what he has to say. 讓我們聽聽他要說什么。
漢語中,我們也會看到類似表達。舉例:
(1) 不光要看他怎么說,還要看他怎么做。
(2) 他見母親這樣說,知道扭不過,只得作罷。
上例中,第一句中的“看”,“l(fā)ook”其實已通感為“聽”和“l(fā)isten”,而第二句中的“見”和“see”則通感為“聽到”及“hear”。烏爾曼(Ullmann)將通感的規(guī)律總結(jié)為:感覺的移動方向主要由較低級向較高級的感官,由較簡單向較復(fù)雜的感官移動。[6]例如:sharp原指觸覺感受,表示“尖銳”,同時也可表示較高級感受;表示嗅覺的sharp smell,表示味覺的sharp pepper,表示聽覺的sharp words,表示視覺的sharp pin。萊考夫的概念隱喻理論指出,隱喻往往是從人們易于理解且比較熟悉的始源域映射到難以理解且相對陌生的目標(biāo)域。可見,這一理論同樣適用于通感。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jié)論:通感的本質(zhì)是隱喻。
隱喻是語義演變的一種主要方式,通過尋找新的抽象概念與已認(rèn)知事物的相似點,不斷地認(rèn)知和創(chuàng)造新事物,用對已有事物的認(rèn)識來處理、對待、思考、表達新的概念,于是產(chǎn)生了兩個認(rèn)知域之間的投射,發(fā)展了語義范疇的抽象意義。[7]本文以概念隱喻理論為基礎(chǔ),通過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五個方面,對英漢感官動詞在隱喻中的使用進行了對比分析。我們通過對比不難發(fā)現(xiàn),感官中表示視覺類的詞語大多與施控行為有關(guān),也與心智、思維等方面有關(guān)聯(lián);相比之下,聽覺類的詞語更多是與遵守、服從等受控行為有關(guān);嗅覺、味覺、觸覺這三方面的詞語由于存在較強的主觀性和不確定性,因此多與個人情感體驗、個人喜好等有關(guān)。正是由于人類語言存在認(rèn)知共性,因此英語和漢語在隱喻方面的運用有著很大的相似度,也證實了概念隱喻“以身喻心”的普遍性。當(dāng)然,英語和漢語畢竟是兩種不同類型的語言,由于文化上的差異,人們在感官體驗概念化方面或多或少存在差異性,這也就引起了英漢感官隱喻方面的差異性??傊?,通過分析了解中西方在概念隱喻方面的共性和個性,我們能更好地在不同民族之間建立起思維和心理的關(guān)聯(lián)性,這也為今后人類揭示語義和認(rèn)知規(guī)律的相關(guān)性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
[1]Lakoff G. &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陳佳.英漢視覺常規(guī)隱喻比較[J]. 解放軍外國語學(xué)院學(xué)報,2003(1):20.
[3]趙艷芳.認(rèn)知語言學(xué)概論 [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4]Sweetser E. From Etymology to Pragmatics—Metaphor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Semantic Structure[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5]Ullmann S. The Principles of Semantics[M].Oxford: Basic Blackwell,1957.
[6]Ullmann S.Language and Style[M]. Oxford: Basic Blackwell, 1964.
[7]賴祎華,聞俊紅,歐陽友珍.隱喻思維與語義演變[J].南昌大學(xué)學(xué)報,2004(3).
本文責(zé)編:楊 萍
A Contrastive Study on Metaphors of Sense Verb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He Chen1, Cui Yibing2
(1.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Shijiazhuang Tiedao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Hebei, 050043;2.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44)
Sense is the direct way for people to get the information of the world. People express their understanding and thinking of the world by means of language. Metaphor has been widely considered as a way of thinking and cognition. Human’s concept system in their minds is mostly built in a metaphorical way. The contrastive study on metaphors of sense verb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proves that metaphor has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change of semantic based on the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sense verbs; synaesthesia; cognitive semantics
2016—03—24
2015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xué)發(fā)展研究課題《英漢概念隱喻對比分析及跨文化應(yīng)用》(2015040503)
何 琛(1982—),女,河北石家莊人, 石家莊鐵道大學(xué) 外語系,博士生,講師; 崔一冰(1989—),男,湖北武漢人,上海大學(xué)文學(xué)院,博士生。
G642
B
1008—8350(2016)02—005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