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復興
?
教育不能無“知”而“行”——讀《尊重每一個孩子的發(fā)展權》的幾點感悟
劉復興
最近讀了季俊昌、蔣世民撰寫的《尊重每一個孩子的發(fā)展權——齊魯名校長張廣利的“知”與“行”》(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年2月),有幾點感悟不吐不快。
讀此書,我們真實體悟到張廣利是把“尊重每一個孩子的發(fā)展權”作為自己的教育信仰,而且把這一信仰深深地植根于心靈,成為自己踐行素質教育思想的主導教育觀念。為了切實落實這一教育觀,張廣利熟知教育先哲的精論,并廣泛結交教育名家,汲取奮力前行的精神動力和思想力量,真正做到了知得真切、知得篤實,行得明覺、行得精察,這種以“知”引領“行”,以“行”領悟“知”的做法,成為張廣利高效辦學、鑄造教改品牌的法寶。
在不斷的爭鳴探索中,教育伴隨著人類文明一路向前。在這條大道上,留下了孔子、蘇格拉底、杜威、蘇霍姆林斯基等無數(shù)先哲大師的身影,他們的真知灼見祛除了教育的蒙昧和暗影,照亮了教育逶迤前行的方向和道路。他們的教育思想之結晶如夜空的璀璨星辰,永遠值得我們珍視、仰望和懷念。因此,研讀經典,實踐經典,是永不過時的教育正道。但遺憾的是,時下許多所謂的教育人、教育家已被社會的浮躁和名利所裹挾,難以靜下心來研讀經典、體味經典,對先哲大師僅僅熟知其名,略通皮毛,用于談資,至于其思想要義,實則一竅不通,一片無知。尤其是一些校長們,無知而不自知,僅憑個人主觀臆想或嫁接之概念,大搞所謂教育教學之改革,以為改革即真理,改革即先進,改革即有為,改革即有功,鼓動著教育改革如潮水涌動,泡沫起舞,各種“概念”眼花繚亂,聒噪不止,實為追名逐利之徒,嘩眾取寵之音,勞民傷財之舉。
先哲大師早已指明的教育常識,都是亙古常新的真理,不會因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真正的教育家從來都不是魔術師,其對教育的觀點不會日新月異,花樣翻新,像魏書生,多年如一日地講“教育民主”、“教育科學”,貌似老生常談,實則定力十足,緊緊把握住了教育的根脈??梢赃@樣說,先哲的精要之論、經驗之談,是我們泛舟教育之海的思想燈標,它時時導領著教育人一路前行,直達我們應該奔赴的教育目標。
教育必須“知行結合”、“知行本一”。像蘇霍姆林斯基這樣的教育大家,其思想之“知”如不染雜質的晶體那么晶瑩透亮,其實踐之“行”如頂尖的藝術大師那樣充滿了赤誠和睿智,其敘述其知其行的語言樸實無華,鮮活生動!在我們的身邊,是否也有像蘇霍姆林斯基這樣的教育人呢?也許他們的教育之“知”之“行”還遠遠達不到蘇霍姆林斯基那樣的高度,甚至終生也難以企及,但他們起碼在向榜樣看齊,胸懷理想與激情,努力地追求著“知行合一”的教育境界。他們追隨蘇霍姆林斯基等人的腳步,在自己的一片教育天地里默默耕耘,開拓出了不俗的業(yè)績,讓千千萬萬個孩子終生受益——他們一樣值得我們尊敬!筆者認為,張廣利校長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對教育的認知和行動,雖然還存在種種差距和不足,但與“概念式”教育改革有所不同,因為在他的心里,始終裝著孩子,始終為了孩子,并為此不懈地努力和奮斗著?!白鹬孛恳粋€孩子的發(fā)展權”,他的教育思想閃爍著人道主義的光輝。
張廣利為教育前行者樹立了光亮“路標”。可以說,張廣利既是仰望星空的理想者,又是腳踏實地的實干家,他用自己的方式探索和踐行著教育中的人道主義。這種追求也許有功力、修為和境界的差距,但毫無疑問,他的努力方向是正確的,是值得為之鼓與呼的。只要找到了路,就不怕路遠。筆者相信,假以時日,他必將在教育的大道上走得越來越遠,必將為后來者留下前行的路標。把他的所知所行記錄下來、存留下來,為后來者提供一面鏡子,為前行者樹立一個路標,似乎也是一件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情。
“知”不盡,“行”無涯。對作者季俊昌、蔣世民兩位同志而言,解讀張廣利辦學思想的過程也是解讀自身的過程,兩者是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因為在這個過程中,一些模糊的認識將會變得清晰,一些復雜的糾纏將變得簡潔,一些猶豫的信念會變得堅定。所以,我深深地感到:“知”不盡,“行”無涯,“知行合一”的教育追求永遠在路上。無論是筆者還是作者,無論是張廣利校長,抑或其他教育人,都將對教育的追求不斷地延伸和升華……
(作者系西北師范大學副校長、教育學博士、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