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胡宏的天命觀及其現(xiàn)代啟示

      2016-04-04 01:48:18張洪波
      關(guān)鍵詞:立命天命本心

      張洪波

      (三峽大學(xué) 馬克思主義學(xué)院, 湖北 宜昌 443002)

      ?

      論胡宏的天命觀及其現(xiàn)代啟示

      張洪波

      (三峽大學(xué) 馬克思主義學(xué)院, 湖北 宜昌 443002)

      胡宏是古代少有的成體系的思想家,其心性論及天命論的理論結(jié)構(gòu)前后呼應(yīng),是有意識地建構(gòu)起來的。命-性-心的天命流行的理路與心-性-命的盡性至命的理路統(tǒng)一在其理論體系中,造就了其心性論與天命觀的基本特色,即確認(rèn)人所受之天命即是人的本心本性,客觀性的天命與主觀性的性命統(tǒng)一在其心性論中,心以成性,當(dāng)以乾道之剛健不息的性格修養(yǎng)心性,以成就人所受之性命,成就仁義之道,理性以至命,至于貧富窮通則可付之于外在的命運了。

      胡宏; 天命觀; 命性; 心誠; 中仁

      胡宏,字仁仲,崇安人,生于宋徽宗崇寧四年(公元1105年),卒于高宗紹興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是宋室南渡之際理學(xué)發(fā)展的關(guān)鍵人物之一,著名經(jīng)學(xué)家胡安國的次子,因長期寓居湖南衡山五峰之下,學(xué)者稱為五峰先生。五峰家學(xué)淵源,全祖望對其評價頗高:“紹興諸儒,所造莫出五峰之上。其所作《知言》,東萊以為有過于《正蒙》,卒開湖湘學(xué)統(tǒng)?!盵1]1366號稱東南三賢的朱熹、呂祖謙、張木式都深受胡宏的影響。

      胡宏是中國古代少有的成體系的思想家,其心性論架構(gòu)是有意識地建立起來的,在心性論基礎(chǔ)上成就的天命觀天道觀既是其組成部分,也是其自然的發(fā)展,頗具啟發(fā)意義。其心性論成就了其天命觀天道觀,而其天命觀天道觀也豐富和發(fā)展了其心性論,渾然一體,構(gòu)成了五峰理學(xué)思想的基本框架,也決定了他的基本的世界觀與價值觀,對我們現(xiàn)代社會的人們確立什么樣的世界觀價值觀仍有參考意義。

      一、胡宏的心性論

      胡宏是古代少有的成體系的思想家,其體系的理論結(jié)構(gòu)是有意識的確立并被反復(fù)強調(diào)的,應(yīng)該首先彰顯出來,請看《知言》:

      胡子曰:誠者,命之道乎!中者,性之道乎!仁者,心之道乎!惟仁者為能盡性至命。[2]1

      是故誠成天下之性,性立天下之有,情效天下之動,心妙性情之德。[2]21

      天下莫大于心,患在不能推之爾。莫久于性,患在不能順之耳。莫成于命,患在不能信之耳。[2]25

      人盡其心,則可以言仁矣。心窮其理,則可以言性矣。性存其誠,則可以言命矣。[2]26

      誠,天命。中,天性。仁,天心。理性以立命(所立之命是個體化的),惟仁者能之。委于命者(盡心盡性以立命,個體性的命不是消極被動地實現(xiàn)的),失天心。失天心者,興用廢。[2]41

      “命-性-心”或者“心-性-命”的概念結(jié)構(gòu)非常清楚,且有兩條敘述的路線:一條是自上而下的,由命至性至心;一條是自下而上的,由心至性至命。為什么這么區(qū)分呢?因為天、人之間天在上,是客觀的,人在下,有主觀性?!疤烀鼮樾浴笔侨寮易浴吨杏埂贰兑讉鳌范鴣淼膫鹘y(tǒng),人之性是由天賦予的,五峰自然繼承了儒學(xué)、理學(xué)的這個傳統(tǒng)。這種敘述的方式不是隨意的,它當(dāng)下顯露出命、性、心三者的關(guān)系。

      首先我們注意到《知言》開宗明義開始于自上而下的結(jié)構(gòu),“誠者,命之道乎!中者,性之道乎!仁者,心之道乎!”[2]1這很自然,因為“天命之謂性”是傳統(tǒng)觀念,大家都接受的,以“命”為開端,卻沒有說“天命”,這卻別有深意,后當(dāng)自明,不過緊隨其后的一條已經(jīng)透露了其基本意向:“靜觀萬物之理,得吾心之悅也易。動處萬物之會,得吾心之樂也難。是故仁智合一,然后君子之學(xué)成?!盵2]1既要認(rèn)識天下之理,還要在實踐中安守本分,此條之“命”既是天命,也是人所受之命。既是理論的開端也是理論的終點,由始學(xué)至大成,其敘述的順序與理念的邏輯是一貫的。

      《中庸》有言“天命之謂性”,五峰說:“天命為性,人性為心。”[2]4為什么不是“命”而是“天命”呢?因為“命”有二義:第一,天之所命于人者;第二,人因天命所成就者(即人自己之性命或命運,即個人一生之生命活動)。開篇之大綱“誠者,命之道乎”兼有二義,故無“天”字。因為儒者都能接受“天命為性”的觀念,何況“天”早已被“二程”人文化了,“天即理”是“二程”兄弟開創(chuàng)的,以之作為理論開端,是對儒學(xué)傳統(tǒng)的繼承。

      這只是開端,只是繼承了已有的理論成果。張載說:“天授于人為命(自注:亦可謂性),人受于天則為性(自注:亦可謂命)”[3]324。有趣的是,張載的這種區(qū)分在五峰這里完全一樣,有兩個方向,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由天命而人性,和由人性而至命,人既受之后就有了自己的性命。天之所命與人之所受,似無不同,其區(qū)別實則很重要。天命是實實在在的、真實無欺的,是實有,這是“誠”的首要的意義,也是北宋諸子留下來的傳統(tǒng)。不只張載有這個觀念,周敦頤早說過:“誠者,圣人之本。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誠之源也。乾道變化,各正性命,誠斯立矣?!盵1]482然既受之后又如何呢?儒家沒有一個類似于西方的上帝,造了人類之后還要管著人類,儒家的天只是理。五峰是如何規(guī)定或者說如何理解闡明人所受之人性的呢?

      天之所授是誠實無欺的,人物之所受是既定的,既受之性有什么樣的品性或者說有什么樣的規(guī)定性呢?五峰直接給出了性的規(guī)定性,即“中者,性之道乎!”中和之道也不是五峰的獨創(chuàng),這是《中庸》的傳統(tǒng),張載和“二程”也討論中和的問題,程頤以為“中也者,寂然不動之時也”。五峰于伊川之中和說頗不贊成,他在《與曾吉甫三書》中闡明了自己的觀點,他說:“竊謂未發(fā)只可言性,已發(fā)乃可言心。故伊川曰‘中者,所以狀性之體段’,而不言狀心之體段也。心之體段,則圣人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是也。未發(fā)之時,圣人與眾生同一性,已發(fā),則無思無為,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圣人之所獨。夫圣人盡性,故感物而靜,無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眾生不能盡性,故感物而動,然后朋從爾思,而不得其正矣?!盵2]115五峰此段所論之意最重要者在于肯定未發(fā)之時“圣人與眾生同一性”,此是性體,是大本。并且未發(fā)只可言性,已發(fā)乃可言心。然而眾生雖具同一性,卻只是潛在的,是未發(fā),圣人發(fā)而中節(jié),而眾人卻不能做到,常發(fā)而不中節(jié)。

      可是為什么以中狀性之體段呢?因為萬物各足其分:“至哉!吾觀天地之神道,其時無衍,賦形萬物,無大無細,各足其分,太和保和,變化無窮也。凡人之生,粹然天地之心,道義完具,無適無莫,不可以善惡辨,不可以是非分,無過也,無不及也,此中之所以名也?!盵2]332所謂的中既是“在中”之中,即未發(fā)之中,也是“中和”之中,是各足其分、各得其所的理想狀態(tài)。所以又說“中者,道之體,和者,道之用,中和變化,萬物各正性命而純備者,人也,性之極也。故觀萬物之流形,其性則異,察萬物之本性,其源則一?!盵2]14所謂“純備者”,是指“人也者,天地之全也。何以知其全乎?萬物有父子之親焉,有報本反始之禮焉,……然而謂之禽獸而不與人為類,以其不得其全,不可與為類也。人雖備萬物之性……”[2]14

      性是萬事萬物的根源,所謂“性立天下之有”,萬事萬物皆性所有,“大哉性乎,萬理具焉,天地由此而立矣。世儒之言性者,類指一理而言爾,未見天命之全體者也?!边@是五峰存在論的基本觀念,一切存有、實有皆性所為,它超越了人性論的領(lǐng)域,直接天道。

      天地之間一切都是性中所有之事,人倫物理自然也是性中本有之事:“天命不已,故人生無窮。具耳目口鼻而成身,合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而成世,非有假于外而強成之也,是性然矣。圣人明于大倫,理于萬物,暢于四肢,達于天地,一以貫之。性外無物,物外無性。是故成己成物,無可而無不可焉?!盵1]6仁、義、禮、知等皆是性中本有之物,所謂道義全具焉。性本論既規(guī)定了天地萬物的存在論秩序,也規(guī)定了人性論的倫理道德秩序。理學(xué)家們一般未將宇宙的存在論秩序和人生的倫理道德秩序作嚴(yán)格區(qū)分。

      然而人雖備萬物之性,卻只是潛在的,要通過本心體現(xiàn)出來,所謂“天命為性,人性為心”?!靶圆荒懿粍樱瑒觿t心矣。”五峰既以未發(fā)為性,已發(fā)為心,則性之顯現(xiàn)為心,而且性體必須通過本心顯現(xiàn)出來:“天命之謂性,性,天下之大本也。堯、舜、禹、湯、文王、仲尼六君子先后相紹,必曰心而不曰性,何也?曰:心也者,知天地,宰萬物,以成性者也。六君子盡心者也,故能立天下之大本?!盵2]328正如牟宗三先生所言,此“成性”,“是形著之成,而非本無今有之成”[4]369,本心雖可顯現(xiàn)本性,可是卻往往不得其全,這就需要“盡心”的修養(yǎng)功夫:“天命為性,人性為心,不行己之欲,不用己之知,所以求盡其心也”[1]4。這是孟子的理路,即“盡心則知性,知性則知天”。然而這里的確是由客觀性的“天命之謂性”轉(zhuǎn)向主觀性的本心,既然性是未發(fā),只能通過已發(fā)之心才可顯現(xiàn),那么不管如何強調(diào)其作用也不過分。因為只有通過盡心,本性才能現(xiàn)實化:“心無不在,本天道變化,為世俗酬酢,參天地,備萬物。人之為道,至大也,至善也。放而不知求,耳目聞見為己蔽,父子夫婦為己累,衣裘飲食為己欲。既失其本矣,猶皆曰我有知,論事之是非,方人之長短,終不知其陷溺者,悲夫?!盵2]331宋儒大體都可以接受從孟子繼承而來并加以發(fā)展了的良知良能,我們可以稱之為本心,即牟宗三先生所謂的心體。

      這就說到了五峰的修養(yǎng)工夫,其求盡心的思路可以稱為先察識后涵養(yǎng),察識的是本心仁體,即因良心之發(fā)現(xiàn)而涵養(yǎng)之:“情一流則難遏,氣一動則難平。流而后遏,動而后平,是以難也。察而養(yǎng)之于未流,則不至于用遏矣,察而養(yǎng)之于未動,則不至于用平矣。是故察之有素,則雖嬰于物而不惑,養(yǎng)之有素,則雖激于物而不背?!盵2]28牟宗三先生說此是指察養(yǎng)于本心仁體:“就本心仁體說,察是先識仁之體,是察識此本心,是逆覺此仁體。察識同于逆覺,養(yǎng)亦是存養(yǎng)此本心仁體。是則察養(yǎng)唯施于本心仁體也。”[4]367

      未發(fā)已發(fā)之別,起自程頤。程頤以為所謂未發(fā)之中是在中之中,其觀點是于動中求靜,贊成在喜怒哀樂未發(fā)之時是有知覺的,“自古儒者皆言靜見天地之心,惟某言動見天地之心”[1]593。五峰欲察識未發(fā)之時的本心本性,并養(yǎng)此本心本性,與程頤的說法有別,五峰認(rèn)為未發(fā)之時是沒有知覺的,這關(guān)乎心性之別。

      五峰與彪居正有一段對話:“彪居正問:‘心無窮者也,孟子何以言盡其心?’曰:‘唯仁者能盡其心’。居正問為仁,曰:‘欲為仁,必先識仁之體’?!盵2]334又說:“齊王見牛而不忍殺,此良心之苗裔,因利欲之間而見者也。一有見焉,操而存之,存而養(yǎng)之,養(yǎng)而充之,以至于大,大而不已,與天地同矣。此心在人,其發(fā)見之端不同,要在識之而已。”[2]335這種所謂在仁體上下功夫的修養(yǎng)方法,朱熹和張式都不贊同,都持批評態(tài)度,朱子認(rèn)為“初不必使先識仁體也?!盵2]335對于是否先識仁體的爭論,牟宗三解釋為在人欲汩沒之中忽有良心之發(fā)現(xiàn),此良心直接顯示出仁心之本體。

      我們需要追問,何以心之本體是仁呢?所謂“仁者,心之道乎”,他說:“圣人指明其體曰性,指明其用曰心,性不能不動,動則心矣。圣人傳心,教天下以仁也?!盵2]336從理論上去做證明,這不是儒家學(xué)者的長處。心之本體為仁,這只能在修養(yǎng)過程中親身體驗,所以這不是理論問題,而是實踐問題。

      由天命至本性至本心,這是自上而下的天命流行的過程。而此本性本心必將流行發(fā)用,心性之發(fā)用的過程就是道或者說天道?!暗勒撸w用之總名。仁,其體,義,其用。合體與用,斯為道矣?!盵2]10至此,五峰本體論的基本架構(gòu)就清楚了,即由天命至本性至本心的天命流行的過程,知道了心性體用的理論框架,不表示就可以成為一個仁人,修養(yǎng)的工夫更加重要,即要有盡性至命的修養(yǎng)工夫,所以修養(yǎng)工夫的邏輯結(jié)構(gòu)是盡心盡性以至于立命。一是天命流行之道,一是盡心知性以至上達天命。

      二、理性以立命——胡宏的天命觀

      理解了五峰心性論的理論架構(gòu),就能理解天命流行的過程,或者說天命流行之道,即天道。人所受于天之心性是天命流行之結(jié)果,人之心性就是人所受之天命,它是人的現(xiàn)實之命運的基礎(chǔ)。

      圣人與眾人同此心性,“凡天命所有而眾人有之者,圣人皆有之。人以情為有累也,圣人不去情;人以才為有害也,圣人不病才;人以欲為不善也,圣人不絕欲;人以術(shù)為傷德也,圣人不棄術(shù);人以憂為非達也,圣人不忘憂;人以怨為非宏也,圣人不釋怨。然則何以別于眾人乎?圣人發(fā)而中節(jié),而眾人不中節(jié)也?!盵2]334既然眾人與圣人具有同樣的心性,那么通過修養(yǎng)也能與圣人一樣,也能成圣成賢,這就是“理性以立命”的意思,通過心性的修養(yǎng)而成圣成賢,眾人的“命”也就可以立起來,可以挺立于世間。人之立命的過程與天命流行的過程是兩條路線,即自上而下的天命為性和自下而上的率性為道,一是客觀的天之授予的過程,一是主觀的修身養(yǎng)性的過程。盡性至命的過程,人之立命的過程,也就是率性為道的過程。雖如此說,天命自上而下的流行與人之心性的修養(yǎng)與實現(xiàn)的過程也不可截然分開。

      眾人必須修道才可與圣人看齊,這也是眾人的命?!暗莱浜跎?,塞乎天地,而拘于軀者不見其大;存乎飲食男女之事,而溺于流者不知其精。諸子百家億之以意,飾之以辯,傳聞襲見,蒙心之言。命之理,性之道,置諸茫昧而已矣。……然則為之奈何?曰在修吾身?!盵2]3無需造作,天道本來就在每個人身上,是人人命中本有的,差別只在識與不識、為與不為而已。要理會人所受之命與道,就必須修身。所以“性存其誠,則可以言命矣?!盵2]26

      然則命之道即是“誠”,“誠者,命之道乎”。天賦予人以本心本性,是天之所命,是誠實無欺的,是實存實有的,這是從客觀層面而言的。而人既受之后,誠于自己的心性,誠于修身修道以實現(xiàn)自己的命,這是從主觀層面而言的。誠道是主客觀統(tǒng)一的范疇。五峰說:“誠,天道也。人心合乎天道,則庶幾于誠乎。不知天道,是冥行也。冥行者,不能處己,焉能處物?是故明理居敬,然后誠道得。天道至誠,故無息,人道主敬,所以求合乎天也。”[2]28這是在闡明天道人道之合一,天命至誠,人能至誠則可以合乎天。正因為天命之誠是天道與人道的合一,所以,“道之明也,道之行也,或知之矣,變動不居,進退無常,妙道精義未嘗須臾離也?!闭\則無息。

      理性以立命,或者說盡性以立命,先要知命。知命就要學(xué)。“人之生也,良知良能,根于天,拘于己,汩于事,誘于物,故無所不用學(xué)也?!盵2]31如果有人不知自己的心性,也不求知道自己的心性,不修道不修身,不求合乎天道,源于心性之天道是否就不是他的命呢?當(dāng)然不是,只是不誠于自己的命,不誠于道而已,是冥行而已。

      正因天道人道是一體的,所以五峰得出“理性以立命”的結(jié)論就是順理成章的:“誠,天命,中,天性,仁,天心。理性以立命(所立之命是個體化的),惟仁者能之。委于命者(盡心盡性以立命,個體性的命不是消極被動地實現(xiàn)的),失天心。失天心者,興用廢。”[2]41明確地提出了在“天命”之下還有個體化的命,它是修道修身所要挺立之命,要順應(yīng)本心本性以挺立此個體化的性命。正面地說,立命是積極的,否則,把萬事歸于命而不積極努力,不理世事,則人事都將荒廢。居于這個立場,他批判佛教說:“釋氏定其心而不理其事,故聽其言如該通,征其行則顛沛。儒者理于事而心有止,故內(nèi)不失成己,外不失成物,可以贊化育而與天地參矣?!盵2]3

      “理性以立命”就是盡性以立命。性處于命與心的中間層次,性成于命,通過盡心而得以實現(xiàn),由性而心的現(xiàn)實化過程即是盡性,盡心盡性的過程就是人的道德活動過程,此過程即是個體之命的顯現(xiàn),是人的生命活動的實現(xiàn)。因此盡性即能至命,且只有盡性才能至命。天命即存在于人性之中,只有盡性才能立命,讓自己的生命挺立起來?!氨局T身者有性,假諸人者有命。性可必而命不可必,性存則命立?!盵2]16現(xiàn)實的命源于心性的客觀必然性,必須通過盡性盡心才能把握、才可實現(xiàn),即正命。而現(xiàn)實的經(jīng)驗層面的命則可以合于天命,也可以不合于天命,外在的命不是自己可以控制的,可以掌握的是源于天命的自己的心性及使自己行為合乎天命,這是立命的真正意義,至于外在的命,則要認(rèn)命,因為命之不齊:

      人固有遠跡江湖,念絕于名利者矣,然世或求之而不得免;人固有置身市朝,心屬于富貴者矣,然世或舍之而不得進。命之在人,分定于天,不可變也。是以君子貴知命,知命,然后信義,惟患積德不足于身,不患取資不足于世。[2]19

      個體的經(jīng)驗的命是各不相同的,不可強求,也是強求不來的,是命運之命。儒者似乎也有信命者,“富貴,命也?!盵2]48最后歸結(jié)起來是:“命有窮達,性無加損,盡其性則全命?!盵2]48本性是一定的,而人之富貴貧賤卻各不相同。胡宏以這種命定論說明盡心盡性之必要性,也是儒家的老傳統(tǒng)。從體例上看,《知言》開篇即言“誠者,命之道乎”,至其終結(jié),則說“盡其性則全命”,證明在五峰的思想中,命、天命的觀念如何之重要,這個始于命結(jié)于命的敘述結(jié)構(gòu)當(dāng)不是隨意的。開篇言命,的確是開端,而終結(jié)之處言命,也的確是結(jié)論。這個有意識的敘述體例,也可謂是用心良苦吧!

      無論如何,先驗的天命與經(jīng)驗的天命還是有區(qū)別的。所以知命不知命也一樣有這個區(qū)分。知命不知命當(dāng)然也有個體化差異:“乾道變化,各正性命,命之所以不已,性之所以不一,物之所以萬殊也。萬物之性,動植、小大、高下,各有分焉,循其性而不以欲亂,則無一物不得其所?!盵2]41但這不是人性的差異,而是人與物的差異,當(dāng)然除了眾人與圣人同此心性,其它則可有差別。請看圣人之知命而眾人之不知命之別:“維天之命,于穆不已,圣人知天命存于身者,淵源無窮,故施于民者溥博無盡,而事功不同也。知之,則于一事功可以盡圣人之蘊。不知,則一事功而已,不足與言圣人也?!盵2]9意思是說,圣人因為能知先驗之天命,其經(jīng)驗層面的事功也與眾人不同,則其經(jīng)驗之命不也與眾人有別嗎?這樣,在對待先驗之命與經(jīng)驗之命的態(tài)度上自然必須加以區(qū)分,知命與不知命也須有這種分別:“察人事之不息,則知天命之流行矣”[2]31此處所言之命顯然已指涉外在事功,卻也是源自天命,人之事功也是天命的表現(xiàn),只在知與不知而已。

      至于對待先驗之命的態(tài)度,則是我們對待命的正確態(tài)度?!叭f物不同理,死生不同狀,必窮理,然后能一貫也。知生,然后能知死也。人事之不息,天命之無息也。人身在勤,勤則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雖然,勤于道義,則剛健而日新……勤于利欲,則放肆而日殆……”[2]30這種剛健日新的生命意識是儒者所共有,易傳之乾道講君子法天而自強不息,天命或命也被賦予了這種剛健不息的性格。

      三、胡宏天命觀的現(xiàn)代啟示

      “本諸身者有性,假諸人者有命”,這是非常精簡卻歷經(jīng)千古而不變的真理。宋人有很強的生命意識,理學(xué)家常常思考生命本身的問題,為自身的生命所困擾,更為世間眾生的生命所困擾,我們生命的本性是什么?人們該如何安頓自己的生命呢?我們還能確信,千載之后,生活在越來越紛紛擾擾的世界(五峰該以紛華名之吧),我們知道自己的性命,還能知道如何安身立命嗎?

      若按五峰的思路反思我們今天的境遇,天賦的良知、內(nèi)在的本性是否尚在呢?在名利場中摸爬滾打,是否磨滅了僅有的一點良知?也許在偶爾的一閃念中,我們還能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吧?

      內(nèi)與外的區(qū)分,為己與為人的理念,性分之內(nèi)的事與性分之外的事,我們還有這種區(qū)分嗎?還需要這種區(qū)分嗎?宋明理學(xué)家(不是貶義,窮理盡性不是壞事!)包括五峰要確立的人之心性,在今天不一樣了嗎?不管何人,若能反躬自省,可能一時真的無法回答,我還知道,我還保有,我還能體會我的本真的性命嗎?其實這些問題并非中國人所獨有,反過來說,這種思考也不是西方人所獨有的,在海德格爾發(fā)現(xiàn)人是被拋棄的存在,因之發(fā)出良心的呼喚時,我們是否知道,中國人一直在思考,我們的生命的本性是什么?只是,我們相信天性是仁道,一直在傳播仁道的信念,但五峰托名王通的一番對答卻發(fā)人深?。骸盎騿柾跬ㄔ唬骸佑袘n疑乎?’曰:‘樂天知命,吾何憂?窮理盡性,吾何疑?雖然,天下皆憂,吾獨得不憂?天下皆疑,吾獨得不疑?’又曰:‘心跡之判別久矣,吾得不二言乎?’或問曰:‘通有二言,何也?’曰:‘仁則知通之言一,不仁則以通言為二。若心與跡判,則是天地萬物不相管也,而將何以一天下之動乎?’”[2]25

      如果知道自己的心性,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該做什么,順應(yīng)自己的心性,以至于盡性知命,那也是人生的一種境界吧?如果出現(xiàn)了矛盾呢?所做與所說,言行不一,又該如何呢?還是應(yīng)該盡性知命吧!

      所以,當(dāng)我們逐漸淡忘了自己的本性,偶爾反省一下,反思一下我們作為一個人,究竟從上天那里得到了什么?我們都是上天賦予的存在,我們的心性是上天賦予的,只能在自己被賦予的心性上思考、籌劃自己的命運,這是不容置疑的。以五峰等為代表的理學(xué)家們確立的思考的起點是毫無疑義的,中國人沒有走存在主義的理路,不然他們也會成為存在主義者。事實上我們被賦予了仁義的本性,只能在自己已有的本性的基礎(chǔ)上思考、生存,我們的命運,積極地說,我們要安身立命,所立之命是我們性分中當(dāng)有之命,至于偶然的世運,也只能看作是命運吧、世運吧,就不必在意了。

      [1] 黃宗羲.宋元學(xué)案[M].北京:中華書局,1986:1366.

      [2] 胡 宏.五峰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7.

      [3] 張 載.張載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8.

      [4]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M].北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責(zé)任編輯:趙秀麗]

      2016-01-05

      張洪波,男,三峽大學(xué)馬克思主義學(xué)院副教授,哲學(xué)博士。

      B 244

      : A

      : 1672-6219(2016)06-0103-05

      猜你喜歡
      立命天命本心
      立足傳統(tǒng) 立命時代——賀綠汀聲樂作品創(chuàng)作研究
      “歲月更迭·設(shè)計本心”——WAD廣州設(shè)計分享會圓滿舉辦!
      Chapter 14 Realize your personal legend 第十四回 履行天命
      從天命到性命:唐宋命論演變初探
      原道(2020年2期)2020-12-21 05:46:56
      做動保,最重要是“守得住本心”!眾樂堅持打造貼近一線需求的產(chǎn)品
      VIKI_LEE:保持本心,隨心創(chuàng)作
      金色年華(2017年2期)2017-06-15 20:28:30
      蒼茫朝圣路 立命以安身——魯樞元文學(xué)跨界研究略談
      怪柳
      天命夫人
      小說月刊(2014年7期)2014-04-18 13:11:37
      “兢兢無負其本心”——蕺山后學(xué)祝淵的思想世界
      黄大仙区| 锡林郭勒盟| 灵武市| 林州市| 句容市| 常德市| 获嘉县| 周口市| 茌平县| 金阳县| 茌平县| 汶川县| 如皋市| 法库县| 鄄城县| 海宁市| 东莞市| 突泉县| 苍溪县| 大田县| 东城区| 常德市| 漠河县| 清新县| 浏阳市| 麦盖提县| 定襄县| 合水县| 确山县| 黄冈市| 红原县| 依兰县| 昂仁县| 益阳市| 鄂伦春自治旗| 梅州市| 石嘴山市| 大冶市| 莱芜市| 池州市| 都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