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漢詩英譯中典故的翻譯方法

      2016-04-04 10:52:33李福珍
      關(guān)鍵詞:用典譯語原詩

      李福珍

      (忻州師范學(xué)院公共外語部,山西 忻州 034000)

      漢詩英譯中典故的翻譯方法

      李福珍

      (忻州師范學(xué)院公共外語部,山西 忻州 034000)

      漢語詩歌的翻譯已是不易,而漢語詩歌中常用的典故的翻譯尤為不易。典故的文字雖然簡潔凝練,但卻包含著豐富的內(nèi)容,蘊含著深刻的寓意和文化內(nèi)涵。翻譯典故時,首先要探尋清楚其文化淵源,然后理解其文化內(nèi)涵。在此基礎(chǔ)上,采用恰當(dāng)?shù)姆g方法,靈活地翻譯,在譯入語讀者可接受的范圍內(nèi),向譯入語讀者傳播漢語文化。

      漢語詩歌;典故;創(chuàng)造性翻譯

      文學(xué)作品中,典故的應(yīng)用非常普遍。李白、杜甫的詩篇,莎士比亞的戲劇之所以能夠流傳到現(xiàn)在,而且經(jīng)久不衰,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們作品中那些不同凡響、文采洋溢又恰到好處的用典。即使是普通的作家,也常常在自己的作品中使用典故,為文章增色不少。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接觸到的新聞報道,報紙上的各種文章以及各式商業(yè)廣告中,妙語連珠的用典也比比皆是,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這些多由詞組、短語構(gòu)成的典故,往往含有極其豐富的文化信息、文化背景,帶有民族文化的特征。

      一、何為典故

      通俗些說,日常生活中,人們在寫作或者說話之時,往往會引用歷史、文學(xué)或者宗教等當(dāng)中的事或人,那么,被引用了的事或人就被稱作“典故”。[1]例如,“她可真是林黛玉呢!”;“你是個跑龍?zhí)椎陌?!”;“他是陳世美式的人物。”等等。這些表達中的“林黛玉”、“跑龍?zhí)住币约啊瓣愂烂馈保际怯谐鎏幍?,都算是典故。典故雖然文字簡潔凝練,但卻包含著豐富的內(nèi)容,蘊含著深刻的寓意。運用這些寓意深刻的典故,能夠使表達更加充分,更加貼切。下面對典故作大致的介紹。

      (一)來源 典故可以來源于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偨Y(jié)歸納起來,主要可以源于歷史事件、歷史故事、神話、民間傳說、寓言故事、文學(xué)作品、民間諺語、風(fēng)俗習(xí)慣、人名、地名和動植物名等。

      (二)結(jié)構(gòu) 無論是英語典故,還是漢語典故,結(jié)構(gòu)都很緊湊,多用簡練的詞組或短語,當(dāng)然,也有以短句為形式的。相比而言,英語的典故在結(jié)構(gòu)方面較漢語靈活一些,時長時短。英語中既有一個詞的典故,如“Eden”、“Ark”、“Watergate”等;也有由十幾個單詞構(gòu)成的句子,如“What one loses on the swings,one gets back on the roundabouts”,等等。漢語的典故多用四字結(jié)構(gòu),偶然有二字、三字結(jié)構(gòu)的,也有較多字?jǐn)?shù)組成的單句,但在文學(xué)作品中不是很常見。

      (三)設(shè)喻 典故都是有喻義的。通過喻體的形式,從而引發(fā)聯(lián)想,使語義得到進一步的引申,最終實現(xiàn)以事講理、用古喻今的目的。

      (四)民族特征 英漢語都帶有各自的民族特征,兩個民族在生態(tài)環(huán)境、歷史演變、風(fēng)俗習(xí)慣、宗教信仰等方面都差別很大。[1]典故是民族文化的縮影,在設(shè)喻形式和喻體的采用方面都體現(xiàn)出了較為明顯的民族特征。英漢語中,很多典故喻義相同或者相近,但是它們設(shè)喻的形式或所采用的喻體卻完全不同。漢語中,“畫蛇添足”典出《戰(zhàn)國策》。在蛇本無足的漢文化中,畫蛇添足當(dāng)然是多此一舉,弄巧成拙了。在英語中,也有“paint the lily”這樣的典故。這個典故出自莎士比亞的《約翰王》這一戲劇。西方人認(rèn)為,給象征著清白、貞潔的“l(fā)ily”抹彩,進行粉飾是多此一舉,是徒勞的。上面提到的這兩個典故都有“多此一舉”之意,但在喻體和設(shè)喻上卻都有各自的民族特征。再比如,在西方,牧羊人喜歡白羊,而不喜歡黑羊。因為在某個時期,純白羊毛的白羊曾比黑羊更能賣個好價錢?!癆 black sheep”由此而來,常用來表示不被喜歡的人?,F(xiàn)在,要表示給家庭、集體帶來恥辱的人就可以用“a black sheep”來表示。漢語中,出自《莊子》的“害群之馬”與英語中的“a black sheep”喻義非常相似,常用來指那些危害到整個集體的敗類,但這兩個典故的喻體和設(shè)喻大不相同。

      二、漢詩之用典

      在我國的文學(xué)寶庫中,詩歌始終是我們的驕傲,詩歌的地位是無可替代的。精煉的語言、含蓄的語義、豐富的聯(lián)想……這些都是詩歌非常講究的地方。而典故濃縮性強,意義深遠,又具有典雅的氣質(zhì),理所當(dāng)然地就成為了詩人在創(chuàng)作詩歌時的一個很好的選擇。漢語詩歌中的用典非常之多,可以說比比皆是。歷代詩人中,有很多善用典故、喜用典故的高手,如李白、李商隱、杜甫、毛澤東等。

      (一)用典方式 漢詩中,用典方式也很靈活,粗略地劃分,大致可以分為明用、暗用、正用和反用四種。

      1.明用和暗用

      根據(jù)引用的形式,可以把詩歌中的典故分為明用和暗用。明用,顧名思義,就是直接把全部的或部分的典故引用過來的文字形式。讀者一看到這種形式,就能夠識別出來。那么,雖然使用了典故,用典的痕跡卻不明顯,不能被直接地、輕易地識別出來,就是典故的暗用,這種用典方式可以說是用典的最高境界了。

      2.正用和反用

      根據(jù)使用典故的意圖,又可以把典故分為正用與反用兩種方式。正用也被稱作直用,也就是按照典故本身已有的、原來的、約定俗成的意思來用。大部分的用典都屬于這一類。但是,也有一些典故是反其意而用之。

      (二)用典的功能 漢語詩詞中的用典之所以非常之多,主要是因為詩詞中的典故在作品中主要可以起到以下幾方面的功能。首先,典故的使用能夠達到言雖簡而意卻深的效果。每一個看似簡單、文字簡潔凝練的典故里面都隱含著內(nèi)容豐富的故事。詩詞中使用典故,不僅可以表達字面的意思,而且還表達出了比字面意思更加深刻的內(nèi)涵,這恰恰與詩歌講究語言精煉的特點相符合。其次,使用典故能夠引發(fā)讀者豐富的聯(lián)想,進入詩境并且深入其中,讀者讀到的雖說只是寥寥數(shù)字,但得到的卻是要豐富得多的心靈感受。再者,典故往往能夠含蓄、委婉地表達。作為一種修辭格的典故,主要是通過設(shè)喻的方式實現(xiàn)其修辭的目的,所以,表達往往委婉含蓄,讓讀者自己去慢慢領(lǐng)會其中表達的實際內(nèi)容和情感。

      三、漢詩中典故的英譯

      具有獨有特征及風(fēng)格的詩歌翻譯已非易事,而詩歌中的具有民族文化特征的典故翻譯尤為不易。翻譯這些獨具特色的典故時,既要盡可能地使原詩的典故要表達出的民族文化特征得以再現(xiàn),又要盡可能地照顧到譯語讀者,使他們?nèi)菀桌斫?,容易接受。詩歌中的典故雖然難譯,有些甚至幾乎不可譯,但是還是有不少學(xué)者在詩歌典故的翻譯方面進行了探索,其中不乏優(yōu)秀的水平較高的翻譯作品。

      在翻譯典故時,譯者首先要準(zhǔn)確地弄明白典故的涵義,理解原詩所表達的情感和內(nèi)容,再用譯語重現(xiàn)原詩所表達的意思。在翻譯詩歌的典故時,一般可以采用以下幾種基本的翻譯方法。

      (一)直譯或直譯加注 把原詩中用到的典故按照字面的意思直接地翻譯出來,就是直譯的方法。音譯就屬于直譯的范疇。一般地,人名或地名的典故常可以用拼音或者拼音加注的方法來翻譯。如“吳剛”可以譯作“Wu Gang”[2],“秦皇漢武”可以譯作“Qing Huang and Han Wu”。[2]采用直譯的方法,可以使原詩歌中典故的意象得以保留,即把中國的文化直觀地傳達給譯語讀者,從而把原語言中所表達的文化意象介紹給譯語讀者,豐富了譯入語的語言,豐富了譯入語的文化,促進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而且還不會破壞到原詩的美學(xué)效果。王昌齡的《出塞》詩中,“但使龍城飛將在”這句中的“飛將”用的是漢代飛將軍李廣的典故。譯者們在翻譯這個典故時,有的把它譯作“flying general of dragon city”,有的譯作“winged marshal of dragon city”,都是直譯的方法。

      采用直譯的方法,也有它的不足之處,即會使那些對中國文化不了解的西方讀者很難明白原詩中典故所隱含的故事,無法弄明白典故深層的涵義,也就談不上能深刻地理解原詩作者用典故表達的情感了。當(dāng)然,也可以采用直譯加注的方法,利用注解的方式,把典故的來源、背景、內(nèi)容等相關(guān)信息解釋清楚,從而使譯入語讀者正確地理解原詩中典故所表達的意思。但是,這種形式顯得較為累贅,與詩歌的簡潔凝練的形式不相符合。

      (二)意譯 在翻譯典故時,把原詩歌中表達典故的文字形式舍去,而只把包含于典故中的情節(jié)或內(nèi)容翻譯出來,這種翻譯方法就是意譯。有些典故,如果直譯的話,由于文化差異,譯入語的讀者有可能難以理解和接受,采用直譯加注的方法,又顯得啰嗦、累贅。這種情況下,可以選用意譯的方法,盡可能地把原詩中的典故轉(zhuǎn)化為能夠被譯語讀者所接受、理解的內(nèi)容,間接地把典故所包含的文化內(nèi)容傳遞給譯語的讀者。辛棄疾《卜算子》中有“千古李將軍,奪得胡兒馬”的句子?!袄顚④姟敝傅氖菨h代的飛將軍李廣。他在抗擊匈奴中,曾因受傷而被匈奴兵設(shè)陷用網(wǎng)套住而被擒。走了十多里,李廣裝死,當(dāng)他注意到旁邊的匈奴兵所騎的是一匹快馬之時,突然一躍而起,把馬上的匈奴兵推下馬去,奪過匈奴兵的弓箭,驅(qū)馬而歸。翻譯此詩句時,可以采用意譯的方法,把其內(nèi)容翻譯出來。有的譯者把它譯為:“General Li,being caught in a net.Suddenly,jumped on a tartar soldier's horse.Killing several soldiers and running away”.這樣,清楚地描繪出了李廣將軍的驍勇,而且也把這一典故所包含的內(nèi)容介紹給了譯語讀者。“君不見昔時燕家重郭隗“是李白《行路難》中的詩句。講得是戰(zhàn)國時期,燕昭王為了使國家得到振興,以郭隗為師,筑起了黃金臺,用黃金招攬?zhí)煜掠胁胖康墓适?。翻譯時,也可采用意譯的方法,把這一典故的內(nèi)容介紹給譯語讀者。有的譯者就把其譯成:“Have you not heard of king of Yan in days gone by? Who venerated talents and built terrace high,On which he offered gold to gifted men”.如此,譯語讀者了解原典故的內(nèi)容,也就更易理解原詩對燕昭王尊重人才的贊許之情。

      (三)替代 在翻譯詩歌中的典故時,如果原詩中所用的典故在譯入語文化中可以找到類似的典故,那么就可以采用替代的翻譯方法,用譯入語文化中類似的典故來替代原詩中的漢語典故。漢語詩歌中,“何滿子”這一典故常被用來指 “斷腸之聲”。在翻譯這個典故時,有的譯者把它譯為“dying swan's sad lay”。西方的讀者讀到這樣的翻譯,雖然易于理解,但失去了原本可以獲得的極其豐富的聯(lián)想,無法了解到原詩典故所表現(xiàn)的生活畫面,所帶有的民族色彩,不利于漢語文化的傳播。而且,在兩種不同的文化中,要找到極其相似或者完全相同的典故是很難的,所以,替代法在漢詩英譯的典故翻譯中,并不具備很大的可能性。

      (四)創(chuàng)造性翻譯 在原詩典故所表達意思的基礎(chǔ)之上,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主觀能動性,加入自己對此典故的理解,進行再創(chuàng)造,探索出典故的翻譯方法,這便是創(chuàng)造性翻譯方法。創(chuàng)造性翻譯方法與意譯法不同。采用意譯法,表達出來的典故的內(nèi)容大體上與原典故字面所傳遞的意思是相同的,而創(chuàng)造性翻譯法則有更大的自由度,譯者可以不必刻意地拘泥于字面意義上的忠實對等,根據(jù)譯入語讀者可以接受的程度、會有的反應(yīng)以及自身翻譯的目的,巧妙地加以發(fā)揮,對原詩中的典故進行再創(chuàng)造。例如,“劉郎”,“謝娘”就是漢詩中常提到的人物。其實,這兩個人物都有出處,屬于典故。東晉宰相謝安的侄女謝道韞,年幼之時就有作詠絮之詩的才氣。謝娘指的就是她,常常用來形容或喻指有才華的女子,當(dāng)然,有才之女所居之所就被稱為謝家。東漢時,有個叫劉晨的人到天臺山去旅行,途中遇到了仙女,與仙女結(jié)成了眷屬。劉郎就出自這個故事。漢語詩詞中,劉郎和謝娘常被用來指相戀的男女。對于這類的典故,直譯也無不可,但譯出其指代意則可能更加簡潔生動,更易于被譯語讀者所接受。如在譯“初識謝娘時”這句詩,有譯者將其直譯為“When I first knew lady Xie”;也有譯者創(chuàng)造性地舍去原典故的形式,將其指代意思譯出,譯為“I made the first acquaintance with you,my lover.”兩種譯法比較,后者譯得更為貼切,更為巧妙,更易于被譯語讀者所理解。再如李商隱《無題·颯颯東風(fēng)細(xì)雨來》中的詩句:“賈氏窺簾韓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其中“賈氏窺簾”和“宓妃留枕”都是典故,包含著復(fù)雜的歷史故事。有的譯者在翻譯此句時,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進行了再創(chuàng)造,脫離了原詩中典故所包含的故事和背景,把原典故中出現(xiàn)的人物譯成了指代意,即“You”和“I”,而把“留枕”和“窺簾”仍然忠實地翻譯了出來,為讀者營造出了一個新的意境,使讀者易于產(chǎn)生共鳴,置身于其中。這也是譯詩中的佳作。李清照《鳳凰臺上憶吹簫》中有云:“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武陵”與“秦樓”都是典故。這里“武陵人”指的就是詞人李清照的丈夫,“秦樓”指的就是詞人自己的住所。翻譯時,可直接譯出這兩個典故的指代意,把武陵人譯為詞人對自己丈夫的稱呼“you”,而把“秦樓”譯為詞人自稱的“my bower”,這樣易于讀者對詩詞的理解。孟郊《古離別》詩中有“不恨歸來遲,莫向臨邛去”詩句。此詩句中用到了一個典故。漢代的司馬相如去臨邛游歷時,在那里與卓文君相遇、相識并且相愛。后來,“向臨邛去”常被人們用來喻指另結(jié)新歡。有的譯者在翻譯此詩句時采用創(chuàng)造性翻譯方法,把此句譯為“your late return brings me less woe than that your heart's stolen away”.從表面上看,譯句完全舍棄了原詩典故中的文字和內(nèi)容,譯句似乎與原詩典故表達的意思有所不同。但是,細(xì)想一下,這樣的譯句卻清楚、明確地翻譯出了此典故所表達的意思,是詩歌典故翻譯中的佳作。再如,杜牧的《清明》這首詩。由于文化的差異,譯入語的讀者并不了解中國的這一傳統(tǒng)風(fēng)俗,不知道這是一個家人一起為逝去的家人或朋友上墳、掃墓,表示哀悼、緬懷的日子,所以也就很難理解詩人遇雨而魂斷的感情。在翻譯“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里“清明”這一來自傳統(tǒng)風(fēng)俗的典故時,如果直譯為“the pure brightness day”,[3]既無法表達出清明節(jié)的真正內(nèi)涵,而且讓人有種清凈、明亮的感覺,與原詩的悲傷的基調(diào)完全相悖。如果采用意譯法,可以把其譯為“the dismal day in rainy season in spring”[3],表達不出詩人哀悼逝去家人的意愿,也不能實現(xiàn)傳播文化的作用。有的譯者根據(jù)自己對原詩歌的理解,把它翻譯成了“mourning day.”[3]“mourning”是哀痛的意思,尤其指對逝者的哀悼。如此,則譯出了清明節(jié)的哀悼逝者的風(fēng)俗習(xí)慣,而且表達出了同原詩一樣的悲情。

      傳遞信息是翻譯的目的,但并不是只傳遞字面的意義就足夠了。翻譯更為重要的目的是要傳播文化。翻譯時,譯者不僅僅要理解和傳遞原作品的表層意思,而且還要更深入地理解原作品的文化內(nèi)涵,要盡量保留原作品中的文化,傳達給譯入語的讀者,而且要盡量做到使讀者易于理解、接受,如此,才能真正地達到翻譯的最終目的。詩歌中典故的翻譯也是如此。譯者首先要了解典故的來源,要了解其原來的故事內(nèi)容、所表達的意思,以及其中包含的文化內(nèi)涵,然后根據(jù)翻譯的目的、讀者的要求、接受程度等,靈活地采用恰當(dāng)?shù)姆g方法,在譯語中創(chuàng)造性地使原詩中的典故得以再現(xiàn),從而使雙語文化得到有效的傳播。

      [1]包惠南.文化語境與語言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

      [2]龍 君.毛澤東詩詞英譯中的文化意象的建構(gòu)與傳遞[J].湖南科技大學(xué)學(xué)報,2013(04):17-20.

      [3]唐丁紅.從許淵沖的三美原則看漢詩英譯——以“清明”的英譯本為例[J].海外英語,2014(12):142-143.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Allusions in Ancient Chinese Poems

      LI Fu-zhen
      (Department of Public Foreign Language,Xinzhou Teachers University,Xinzhou Shanxi,034000)

      Chinese poem is a unique literature form in Chinese treasure house of literature.It is not easy to translate Chinese poems into English.In translating Chinese poems,translation of allusions is one of the most difficult part because allusions are full of stories and meanings and cultural contents.When translating allusions,at first,the translator must find out the related information about the allusion such as the origin and the content,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try to understand the cultural contents.Then proper translating methods can be adopted flexibly to transfer Chinese culture to the target language readers within their acceptable scope.

      Chinese ancient poems;allusions;creative translating

      H059;H159

      A

      2016-05-08

      李福珍(1975-),女,山西靜樂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大學(xué)英語教學(xué)拓展、翻譯。

      1674-0882(2016)04-0063-04

      〔責(zé)任編輯 裴興榮〕

      猜你喜歡
      用典譯語原詩
      四川冷門絕學(xué)系列之九 《西番譯語》:清代四川編纂的雙語詞典
      天府新論(2022年3期)2022-05-04 03:40:24
      峨眉山月歌
      用典與墓志文字考釋舉隅
      改詩為文三步走
      習(xí)近平用典
      中華書畫家(2018年1期)2018-01-14 21:50:32
      漫談詩詞“用典”
      中華詩詞(2017年8期)2017-02-06 03:15:46
      乙種本《西番譯語》藏漢對譯音義關(guān)系辨析
      西藏研究(2016年2期)2016-06-05 11:31:13
      關(guān)于量詞的日中機器翻譯規(guī)則的研究
      科技視界(2015年35期)2016-01-04 09:37:11
      其實我是……
      用典與格律詩創(chuàng)作
      顺平县| 洞头县| 济宁市| 会东县| 修武县| 大庆市| 吴桥县| 师宗县| 方城县| 廊坊市| 芜湖县| 朔州市| 措勤县| 炎陵县| 玉屏| 长岭县| 自贡市| 皮山县| 舟山市| 越西县| 太白县| 绵阳市| 怀远县| 北票市| 宝山区| 凤山县| 瑞昌市| 乡宁县| 娱乐| 象州县| 防城港市| 舞阳县| 甘肃省| 广东省| 环江| 深水埗区| 惠来县| 乌海市| 康定县| 巴彦淖尔市| 安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