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平,徐淑波
( 江西服裝學院 a.思政部,b.服裝設計分院,江西 南昌 330201)
新媒體時代民辦高校和諧師生關系重構解析
□王新平a,徐淑波b
( 江西服裝學院 a.思政部,b.服裝設計分院,江西 南昌 330201)
“兩微一端”及其他一些新應用平臺的普及和應用,新媒體越來越多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民辦高校師生關系隨著新媒體時代的來臨越來越呈現(xiàn)出新的特點:傳播主動權動態(tài)化、信息獲取同步化、師生關系沖突加深化。同時也面臨著越來越多不和諧的新挑戰(zhàn)。只有構建新傳媒時代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讓師生建立起動態(tài)的、民主的、合作發(fā)展的共贏關系,才能實現(xiàn)師生之間彼此的理念認同、情感共融,在共同成長中達到民辦高校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目標。
新媒體;民辦高校;和諧師生關系;重構
互聯(lián)網的高速發(fā)展,使當下以個體為中心的新媒體占據(jù)主流。隨著以網絡交互世界為代表的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尤其需要堅持對個體價值尊重的立場。在高等教育發(fā)展過程中,新媒體的出現(xiàn)和普及在民辦高校和諧師生關系構建過程中的作用也日益凸顯。
教學過程的順利進行有賴于和諧師生關系的保障。傳統(tǒng)的教育體制下,高校師生關系越來越多表現(xiàn)出師生關系的疏離和隔膜。據(jù)有關學者對高校師生關系的實證調研可知,整個高校師生關系和諧與否跟學生和教師兩個因素緊密相關:學生方面,存在著交流頻次低、交流內容和途徑有限被動的現(xiàn)實,而又非常期望通過與老師的交流能對自己產生積極的影響;教師方面,教師很欣賞主動找自己交流又熱愛學習的優(yōu)秀學生并愿意和他們成為朋友,但因現(xiàn)實生活中科研和教學的雙重生存壓力,又很難實現(xiàn)跟學生真正深層次的交流。[1]還有學者通過民辦與公辦師生關系的對比研究得出:民辦高校教師更傾向于表揚和鼓勵學生課堂的表現(xiàn),但在遇到困難求助時兩類性質院校的學生又都沒有把老師列為第一求助對象。[2]總之,高校師生關系的和諧營造既是順應構建和諧社會實現(xiàn)“中國夢”的大勢所趨,又是高校加強創(chuàng)新高等教育的必由之路。
近年來,隨著“兩微一端”及其他一些新應用平臺的普及和發(fā)展,新媒體大大縮小了信息傳播的時空局限,突破了傳統(tǒng)媒體交流的途徑和方式,新媒體傳遞信息的快捷特性直接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影響著高校教學過程的進展。隨著新媒體越來越成為大學生成長成才過程中的關鍵媒介因素,大學生的價值觀、思維習慣、行為方式、審美趣味及為人處事無不受其沖擊和影響,甚至其人格也可能產生顛覆性的重構;而新媒體海量的信息資源和妙傳的快捷特點,作為當下主流媒體應用人群的大學生,又是重要的信息交流參與者。因此,在目前高校構建和諧師生關系中也使得新媒體成了一把雙刃劍。相比傳統(tǒng)媒體的交流弊端,加上民辦高校重視市場經濟的獨特性,新媒體條件下民辦高校師生關系也呈現(xiàn)一些新的特點。
(一)傳播主動權動態(tài)化
傳統(tǒng)媒體時代,師生間信息傳播教師始終處于壟斷地位,獲取信息方式的狹窄化、掌握信息的落差把教師推向了信息守門人的權威地位,信息的單向流動強化了學生的被動與受限,由此造成師生間的傳播教師總是靜態(tài)地處于霸主地位,其權威讓學生敬畏有加。這種狀況嚴重阻塞師生間信息的平等流動,也易造成師生關系的不和諧。隨著新媒體時代的來臨,校園內信息傳播呈逆襲態(tài)勢,高校學生通過網絡使用變?yōu)閿?shù)字土著一族。雖然,表面上師生間的傳播教師貌似還是霸主,其實內里已經發(fā)生了信息流的大逆轉、大漩渦、大洗牌。安靜的課堂上,普遍的低頭一族成了一種教室“新常態(tài)”。在當下的師生信息傳播交流過程中,受者已經不僅僅是學生的標簽,傳者也不僅僅是教師的符號。在這個“人人都是麥克風”的時代,學生既是信息接收者,也是信息的生產者和傳播者,高校教師在某種情況下反而更易成為這些數(shù)字移民——高校學生的信息接受者。信息獲取在新媒體時代所帶來的商業(yè)價值,輻射在教育上也使民辦高校師生關系中雙方地位呈現(xiàn)出傳播的動態(tài)波動,而不再是教師一言堂的靜態(tài)權威。
(二)信息獲取同步化
新媒體的運用大大降低了信息獲取的門檻和諸多限制。由此,學生在某些方面對信息的獲取可能走在教師之前。兩微一端的普及更是顛覆了許多教師在新媒體面前的傳統(tǒng)威嚴,人人都是信息發(fā)布者的時代,誰能保持對信息的敏銳誰就走在信息的前沿。相比學生, 教師確實具有知識豐碩、閱歷豐富的優(yōu)勢,但這些已不能成為為人師表的充分條件,對前沿信息的及時獲取也越來越成為教師在所任教專業(yè)領域所必須具備的資源和能力。新媒體的運用,人人在技術與設備面前都是平等的,更體現(xiàn)在高校師生關系中信息獲取的同步性,更增強了學生對民主的渴望和需求。
(三)師生關系沖突加深化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民主”思想對社會的影響日甚,反映在高校師生關系中對學生們更是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今天新媒體的廣泛普及和應用也是對信息傳播主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達到對當代大學生接受教師所傳播信息的認同,更需要具備互聯(lián)網的大數(shù)據(jù)信息,而不能再以傳統(tǒng)師生關系的觀念要求學生一味地被填鴨,否則,更易引起學生對教師的質疑,更談不上尊重和敬仰,反而會加深雙方傳播交流中信息認同的鴻溝。
隨著高校改革和新媒體技術的發(fā)展,當前高校的師生關系在某些方面表現(xiàn)得越來越平等,學生們的獨立自主意識越來越強,他們既是學生也是獨立個體的人,不再是被動的信息接受者。新媒體的運用,也使民辦高校師生關系面臨著新的挑戰(zhàn)。
(一)民辦高校課堂教師權威式微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民間資本進駐教育領域的需求和支持,小康社會建成的倒逼機制的教育改革,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高校擴招,特別是媒體技術的日新月異,今天高校師生關系并未表現(xiàn)出更和諧、更融洽的新常態(tài);反之,近幾年高校課堂出現(xiàn)了“低頭一族”的學生和完成教學任務為己任的老師,“在課堂上,師生之間缺乏有效的交流與互動”[3]。有學者對高校師生關系現(xiàn)狀所做的實證調查認為,目前被認為滿意的占22.47%,一般的占54.23%,不滿意者占23.30%。[1]新媒體帶來交流便利的同時,學校為節(jié)約資源而采取的大班授課模式,導致學生與教師面對面交流感情的機會越來越少,教師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受各種因素的制約已無暇顧及和施與,師生在課堂之外亦形同陌路。有數(shù)據(jù)統(tǒng)計顯示,當今高校教師不再是大學生遇到問題的第一求助者,同時也意味著傳統(tǒng)教師的權威性在學生心目中也在消解和式微。
(二)新媒體傳播信息的龐雜危及學生核心價值觀的樹立
新媒體時代,信息獲取渠道日益多元化,而在這個信息爆炸的年代,冗余信息或者有害信息的夾雜傳播存在著危及學生科學信念的風險。對有些剛從封閉的高中步入開放的大學校園的低年級學生過分放任自流,往往會給他們帶來失落和迷茫。民辦高校大學生極具社會性的自我發(fā)展意識,新媒體時代便利迅捷獲取信息的新科技,使得他們比較敏感和關心社會現(xiàn)實中的熱點和焦點問題,但在這個價值觀多樣化的市場經濟大背景下,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還不成熟的大學生迫切需要教師在三觀上予以點撥和引導,客觀、理性地洞悉各種復雜的社會事件,從而做出正確的分析和判斷,最終得到健康地成長。
(三)市場經濟的深入推進更加劇了民辦高校師生關系世俗化傾向
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推進與發(fā)展,新媒體技術的使用加強的不只是經濟領域中的交往,更是文化理念的傳播交流。在當今文化傳播依然是西強我弱的態(tài)勢當中,面臨主流價值觀的邊緣化,中國掀起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有其歷史必然性。反映在教育領域,傳統(tǒng)的師道尊嚴在今天的90后、95后身上已難覓蹤影,代之社會上現(xiàn)實性、實用性、功利型為人處世為其潛規(guī)則。在經濟利益驅使下,教師不再安分滿足于 教書育人的天職,無私奉獻的傳統(tǒng)價值取向被弱化,師生之間的關系變質為越來越重的經濟行為。這種以交換為目的的師生關系嚴重污染了象牙塔的圣潔。在如今的高校里尤其民辦高校的學生眼中,不少學生認為教學關系就是一種變相的服務與被服務關系,教師成了傳播知識的工具。在今天教學互評機制越來越流行的高校里,有些師生之間的合謀不良行為更是帶來了高校不和諧的音符。
(四)新媒體時代師生互動形式多樣但互信度低
新媒體時代,媒介的多樣性使師生之間的交流更加便捷而高效,兩微一端多元化、全方位的交流與溝通,拉近了彼此的距離,增進了業(yè)務研究。但傳統(tǒng)的師道尊嚴在今天多媒體時代還沒有完全轉變,新媒體時代,人際互動更加需要雙方彼此的人格平等和相互尊重,由此,教法方面的翻轉課堂給我們做出了以學生為中心的典范。但當今現(xiàn)實民辦高校呈現(xiàn)的教師一言堂缺乏溝通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不是個別現(xiàn)象。 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對學生而言只是一個過客,而部分學生對大學教師在學期課程結束時還說不出任課教師的姓名,這種最熟悉的陌生關系,當然很難搭建彼此之間信任和依賴的橋梁。大學生遇到問題首選當然不會是老師。
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fā)展,讓傳統(tǒng)的教師權威——知識壟斷的信息源地位被顛覆,如何處理新傳媒時代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日益成為民辦高校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提升教師新媒介素養(yǎng)
據(jù)百度百科,有關新媒介素養(yǎng)解釋如下:
“新媒介素養(yǎng),是指在社交網絡革命、互聯(lián)網革命和移動革命的背景下,個人為了適應新的媒介環(huán)境和社會關系變化,構建更大、更好的社交網絡,應該掌握的新的能力。大眾傳播時代,媒介素養(yǎng)就要求人們面對媒介各種信息時必須具備對信息的選擇、理解、質疑、評估、創(chuàng)造和生產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應能力。由于媒介與技術和社會的發(fā)展聯(lián)系緊密,媒介素養(yǎng)經歷了從閱讀、理解和書寫能力(與印刷媒體相關),視聽素養(yǎng)(廣播、電視等電子媒體相關)、數(shù)字化素養(yǎng)、信息素養(yǎng)(與電腦以及電子存儲設備相關)、新媒介素養(yǎng)(與互聯(lián)網和多媒體時代的到來相關)的轉變。新媒介素養(yǎng)的產生與新媒體的出現(xiàn)和快速發(fā)展密不可分。新媒介素養(yǎng)包括:圖像處理能力、導航能力、信息的組織和聯(lián)通能力、專注能力、多任務處理的能力、懷疑精神以及道德素養(yǎng)。”[4]
因此,新媒體時代,民辦高校提高教育者新媒介素養(yǎng)亦是時代使然。教育者是教育的主導者, 是教育中情感的傳遞者, 是教育方法的設計者和規(guī)劃者, 是教育工作的研究者。教師要學會掌握網上輿情分析、引導技巧, 切實提高民辦高校教育工作者運用新媒體開展工作的能力。為此,建立親和友善互信的網絡形象是和諧師生關系構建在新媒體時代對教師媒介素養(yǎng)的基本要求。教師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開展課堂教學已成為一項必不可少的基本能力。新媒體的影響不僅是對當前, 未來還將持續(xù)。這就要求我們在民辦高校從事靈魂塑造的高等教育工作者中要始終順勢而動, 應勢而為,緊跟理論的發(fā)展方向,充分發(fā)揮新媒介素養(yǎng)的傳播能力,不斷提升教育工作的實效性和科學化水平。
(二)構建新媒體時代師生平等對話機制和平臺
傳播學者麥克盧漢在其著作《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中說:“媒介是人的延伸?!毙旅襟w時代,“任何一種媒介基于其獨特的技術偏向和傳播功能,都為人類不斷打開通向新型感知與活動領域的大門。”[5]這即是麥氏的“對人的交往模式進行的重組”。媒介交往行為的參與者也只有通過彼此之間的交流才能達成對公共活動領域共通的新型感知和重塑。運用于教育的實踐層面,師生在課堂這個大媒介環(huán)境下,想要獲得最人性化的和諧相處和教學相長,在今天這個極度追求民主的普遍社會心理的驅逐下,非平等無以溝通,更奢談信服。當下的微時代傳播,師生雙方更需要提高彼此的媒介素養(yǎng)。媒介的成功運用更依賴一定媒介交往技術和修養(yǎng)的具備,否則很快就會被刪除或拉入黑名單,從而造成的結果可能不僅僅是不對話而是加重了對對方的誤解和行為錯位。所以,在平等的基礎上去理解學生,堅持對話是新媒體時代師生關系的主旋律。在實際生活中更需要動用多種媒介和途徑加強雙方的理解與配合,從而使雙方受到的精神愉悅不僅是課堂而且是隨時隨地的師生情分。
(三)培養(yǎng)學生健全人格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做到與時俱進,構建和諧師生關系更是如此。前些日子,甚囂塵上的碩士生導師公開開除自己弟子的新聞報道,我們暫且不論孰是孰非,可見當下師生關系惡化已危機到知識的頂層不能不令我們深思。但無論如何,今天雖然媒介相當發(fā)達,學生健康人格的培養(yǎng),教育仍然是關鍵,而教師如何引導是關鍵中的關鍵。關愛他人、團隊精神、自我保護、誠信做人,這些健全人格和社交技能在今天體現(xiàn)的場合不僅僅是現(xiàn)實生活中,更多的是網絡交往中,這使大學生不僅僅追求線上的平等,還要深刻地認識到沖浪的同時牢記自己的公民身份,自覺做到遵紀守法,追求真善美的做人標準不能丟棄或隨性踐踏。利用網絡新媒體技術等現(xiàn)代化手段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渠道,培養(yǎng)具備健全人格的優(yōu)秀人才也是思政教育者的職責所在。
(四)借力新媒體促進師生在相互理解與認同的基礎上實現(xiàn)共贏
民辦高校教師在課堂上可以采用多種有效的方法與學生進行交流,在課后可以充分利用新媒體提供的便利途徑實現(xiàn)實時、即時、私密等方式的交流,增進師生互信。
新媒體時代,高校教學中的互動渠道越來越多。而這種包括感官互動、情緒互動和理智互動等在內的交互作用,需要師生雙方遵循一定的交往規(guī)則,并能利用多種媒介渠道和方式建立更多的共通意義空間,在彼此相互理解、認同的基礎上重新建構融洽的情感內涵。從而師生雙方在這種重構過程中共施所長、相互學習、集思廣益而又取長補短,達到師生共同提升的共贏目的。
[1]劉瑜,孟建芳,王大軍.高校師生關系現(xiàn)狀的調查分析——以西安交通大學為例[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5(1):81-84.
[2]李望國,李文紅.民辦高校與公辦高校師生關系現(xiàn)狀比較研究——以廣州幾所高校調查為例[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2(7):34-36.
[3]陳遇春,張珊驥.當前高校師生關系的問題及原因探析[J].繼續(xù)教育研究,2015(4):57-58.
[4]轉引自百度百科. 新媒介素養(yǎng)[EB/OL]. http://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link.
[5]范龍.媒介現(xiàn)象學:麥克盧漢傳播思想研究[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2.
本文責編:楊 萍
Analysis on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Harmonious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Private University in the New Media Era
Wang Xinpinga, Xu Shubob
( a.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epartment, Jiangxi Institute of Fashion Technology, Nanchang, Jiangxi, 330201; b.Costume Design Branch School, Jiangxi Institute of Fashion Technology, Nanchang, Jiangxi, 330201)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wo micro end" and some other new platform, the new media is more and more affecting our lif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shown new features with the advent of the new media era: the dynamic of the communication initiative, the synchronization of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the conflict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t the same time, it is also facing more and more new challenges. Only establishing a new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the era of new media, and allowing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establish a win-win relationship of dynamic, democratic, and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can we achieve mutual recognition of the concept , emotional commun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reby achieving the goal of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common growth.
new media; private university;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reconstruction
2016—03—17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課題(MKS1512)
王新平(1975—),女,河南開封人,江西服裝學院思政部,講師,碩士。 徐淑波(1978-),男,山東臨沂人,江西服裝學院時裝設計分院,講師,碩士。
G641
A
1008—8350(2016)03—00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