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欽 王恩界
[摘 要]認知心理學是心理學專業(yè)重要的核心課程之一,但是其現有的課程教學在教材、教師教學和考核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問題。通過研究型教學模式改革,可以改善教學效果,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研究應用能力。
[關鍵詞]認知心理學;本科教學;研究型教學;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6)03-0048-02
認知心理學是現代心理學重要的分支學科,自誕生以來,一直是心理學科中最多產、最活躍的研究領域。認知心理學課程是心理學專業(yè)的主干課程,通常安排在本科三年級進行。此時,學生已經完成了普通心理學、心理學研究方法、心理統計學、實驗心理學等基礎方法課程,也完成了發(fā)展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等分支方向課程?;A方法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具備了進一步就認知研究深入拓展探索的方法訓練;分支方向課程則都或多或少的滲透并體現了認知心理學的基礎思想和重要成果。
研究型教學是一種強調將科學研究與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最早在19世紀就有德國教育學家洪堡提出:“大學教授的責任并不是‘教,學生的職責也不是‘學,而是從事研究,教師應引導學生研究的興趣,進一步指導學生研究?!盵1]20世紀70年代以后,美國進入了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時期,其為解決大學教學質量問題提出了科研與教學相融合,大力推進研究型教學的措施。[2]我國在初步建成了一批高水平、高質量的大學后,很多大學也提出了建設“特色研究型大學”的發(fā)展目標。
可見,研究型教學模式與當今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相契合,是與世界教育發(fā)展潮流相順應的現代教學模式,是高等學校提高辦學質量的重要途徑和必然選擇。由于認知心理學本身所具有的以實證研究為學科基礎的特點,使得該課程具有應用研究型教學模式的合適內容框架和良好操作平臺。
一、當前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教材存在的問題
認知心理學課程目前可供選擇的教材有三種類型。一是直接采用國外原版教材,二是使用國內學者翻譯的國外教材,三是使用國內學者編著的教材。直接采用英文原版教材有利于在教學中保持與國外認知心理學發(fā)展趨勢同步,但原版教材對于大部分英文水平一般的學生來說教學效果不佳,且原版教材價格較高,對學生而言會增大負擔。國內學者翻譯的國外教材言語表述邏輯常常與中國學生理解問題的方式不甚相符,翻譯的質量也會影響到學生對一些關鍵概念的理解。國內學者編著的教材主要引用國外的實驗研究,存在轉換的時間差距,內容更新相對緩慢,也不利于學生了解最新的學科研究成果?,F存的三種教材類型各有其利弊,如何從我國本科教學的現狀出發(fā),選擇適合教學要求的教材,是認知心理任課教師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二)教師教學存在的問題
1.對學科前沿不夠了解
認知心理學是近幾十年來心理學所有分支學科中發(fā)展最為迅速,成果最為豐碩的。當前的認知心理學表現出傳統認知心理學與人工智能、神經科學、語言學等跨學科組合的發(fā)展趨勢,一般認為其形成了四種研究取向。實驗認知心理學取向繼承了認知心理學的實驗傳統;認知科學開發(fā)各種計算模型來理解人類認知;認知神經心理學通過研究腦損傷患者的認知損害來為正常人類認知研究提供有價值的資料;認知神經科學通過腦成像等技術手段研究大腦功能以理解人類認知。[3]今天的認知心理學變得更廣闊、更具有包容性,每年都有大量的研究成果發(fā)表。作為授課教師雖然不可能做到熟悉認知心理學中每個領域的最新發(fā)展狀況,但及時更新知識,把握學科前沿,仍然是夯實教學基礎,建立教學自信的基本要求。
2.對學科定位不夠清晰
認知心理學開課在普通心理學和實驗心理學之后,在常用的教材中一部分內容是此前的課程中出現過的,與實驗心理學有部分重合。課程開始之初,學生經常提到的問題就包括認知心理學課程意義何在?是否是對實驗心理學內容的重復?因此,教師本人必須十分清楚認知心理學在整個心理學學科架構中的位置,明確認知心理學與普通心理學、實驗心理學的關系,在保證學科體系完整性的前提下,科學地取舍教學內容,對以往課程中講授較為詳細的部分加以壓縮、總結和升華,對認知心理學獨有的內容做詳盡地講解,尤其要注重不同課程、不同內容的聯系和銜接。
3.對學科應用不夠重視
認知心理學不僅在人類認識世界的基礎理論領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也尤為關注應用方面的研究。認知心理學之父奈瑟爾在學科創(chuàng)立之初就提出認知研究應具有生態(tài)效度,要重視實驗室以外的世界。其本人對“水門事件”錄音帶中證詞的分析就引發(fā)了心理學家對真實生活中記憶問題與現象的研究熱潮。但目前大部分認知心理學教材把筆墨較多地傾注于基礎理論部分,對于應用研究只是略有提及,表述也基本是結論式的。相應的,教師在教學中對認知心理學的應用研究也強調不足,這導致學生對于學科的實用價值缺乏認識,陷入“學這門課到底有什么用處”的困惑,學習動機不強,興趣不高。
(三)課程考核存在的問題
傳統的認知心理學課程考核通常采用閉卷答題考試的方式,答題考試的形式要求考試內容緊密依賴教材,從而實現評分的標準化。現有教材存在的問題同樣在考核中表現出來:內容陳舊,無法體現學科的最新進展;答題以記憶背誦為主,不利于檢驗認知心理學最為強調的研究思路與實驗設計等研究創(chuàng)新能力。因此,探索尋求一種適合認知心理學學科特點的考核方法也是當前教學改革的重要任務。
二、研究型教學模式課程改革
(一)確立研究型課程定位
認知心理學是在普通心理學、實驗心理學的基礎上開設的專業(yè)性更強的課程,它精密、科學、巧妙的實驗設計是心理學專業(yè)學生所要學習的科學研究方法。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應系統掌握認知心理學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熟悉認知心理學的基本研究范式,形成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思維和思路,具備一定的研究應用能力。在第一堂課上,教師就給學生明確認知心理學在心理學課程體系中的位置,在心理學發(fā)展歷史中的作用,厘清認知心理學與普通心理學,尤其是與實驗心理學的關系,強調認知心理學研究對心理學乃至整個人類社會的改變。
(二)開展研究型特色教學
1.教學內容
針對研究型教學的要求和當前教材的普遍問題,我們反復比較了多套不同類型的教材,最終選擇確定了以經典國內編著教材為框架,廣泛添加最新研究成果的授課內容??傮w而言,60%左右的課堂內容緊扣正在使用的教材,40%左右要縱橫滲透,加入國內外高水平心理學期刊發(fā)表的近5年內的研究,作擴展發(fā)散。這就要求教師備課時既要掌握教材的整體結構,又要深入了解學科發(fā)展的前沿,廣泛搜集相關資料,合理編排講課的內容。例如,在講授“知覺”一章時,我們在講解經典的認知心理學知覺模式識別觀點與實驗的基礎上,還加入了新近受到廣泛注意的面孔識別和情緒識別研究內容,介紹了2012年11月出版的《Science》上發(fā)表的一項有關情緒識別的研究。
2.教學方法
主要采用“講授、報告、討論”三者相結合的教學模式與方法。在每一章節(jié)中,教師對課程內容進行精要講解;學生以4-5人小組為單位,每組根據章節(jié)主題,檢索、選擇、閱讀并報告一篇近5年發(fā)表的高水平文獻;報告過程中,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進行討論。教師除了講授以外,還要在學生小組報告過程中,指導學生在各種環(huán)節(jié)中如何科學地檢索文獻、合理地選擇文獻、準確地理解文獻、清晰地報告文獻。在討論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引導,適時拋磚引玉提出問題,回答學生不能自主解答的問題,并對報告的文獻和討論進行梳理和點評。這種綜合性的教學形式,旨在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類似于科學研究團隊完成研究項目的方式來進行科學探究活動,獲取科學知識,在探究的過程中學會科學研究的方法和技能、科學研究的思維方式,形成科學的觀點和探索的精神。
(三)探索研究型考核體系
考核體系的改革體現了對學生研究應用能力的側重。我們首先嘗試了將傳統的期末閉卷考試改為課程論文,學生要選擇認知心理學中某個具體領域的研究課題完成一篇文獻綜述,要求至少要有15篇參考文獻,近5年的文獻占40%以上。另外,我們增加了平時成績在總成績中所占的比重,期末課程論文占總成績比重為50%,小組的文獻報告獲得的成績占40%,還有10%成績來自于學生聽取其他小組報告的文獻后,在討論中能提出的有價值的問題和看法。下一步我們還將嘗試在課程中加入單獨的研究設計課時和學分,進一步凸顯教學考核中的研究型改革。
三、小結
通過實施認知心理學課程研究型教學模式的改革,學生對課程的興趣大大提高,研究應用能力也得到有效鍛煉。課程結束后學生對教學質量的評價達到優(yōu)秀水平??梢?,研究型教學模式的改革是對提高認知心理學課程教學效果的一種有益探索。在接下來的教學改革工作中,我們還將進一步優(yōu)化教學設計,細化考核標準,切實實現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素質的提高。
[ 參 考 文 獻 ]
[1] 趙韓強,趙樹凱,余沛明.淺談研究型大學的研究型教學模式[J].高等理科教育,2007(3):101-104.
[2] 劉寶存.美國研究型大學本科生教育重建:進展.問題.走向[J].外國教育研究,2006(6):8-14.
[3] M·W·艾森克,M·T·基恩.認知心理學(第四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責任編輯:陳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