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麻黃連翹赤小豆湯非表里同治

      2016-04-11 08:43:54王明炯王文華
      環(huán)球中醫(yī)藥 2016年3期
      關(guān)鍵詞:傷寒論

      王明炯 王文華

      410219 湖南省長沙醫(yī)學院中醫(yī)學院

      ?

      論麻黃連翹赤小豆湯非表里同治

      王明炯王文華

      410219湖南省長沙醫(yī)學院中醫(yī)學院

      【摘要】對于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歷代醫(yī)家爭議較少,很多名家的觀點都認為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具有解表之功效。但是認真研讀《傷寒論》就會發(fā)現(xiàn)此觀點存在兩個無法回答的問題:(1)262條中張仲景明示“瘀熱在里”,為何病在里還用解表之法?(2)仲景所有發(fā)汗之方劑,其方后注都有“溫覆微似汗”或“啜粥”等字句,為何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則完全沒有這樣的說明?鑒于此,本文通過考證“傷寒” “發(fā)黃”和“瘀熱在里”在《傷寒論》中的含義,最終提出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實非表里同治方之觀點;同時,262條中仲景對于黃疸“瘀熱在里”證的治法實乃破瘀利濕之法。

      【關(guān)鍵詞】傷寒論;濕熱發(fā)黃;瘀熱在里;谷疸;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對于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歷代醫(yī)家觀點爭議較少,成無己云:“濕熱相交,民多病癉。癉,黃也。傷寒為寒濕在表,發(fā)黃為瘀熱在里,與麻黃連軺赤小豆湯除熱散濕?!盵1]尤在涇言:“瘀熱在里者,汗不出而熱瘀于里也,故與麻黃、杏仁、生姜之辛溫,以發(fā)越其表;赤小豆、連翹、梓白皮之苦寒甘,以清熱于里?!盵2]郝萬山認為這是解表散邪,清熱袪濕以退黃的一張很有名的方子,治療里有濕熱,外有表證,在治療濕熱發(fā)黃的過程中兼有表邪,就換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它既不中斷濕熱發(fā)黃的治療,同時又能解表[3]。上述名家的觀點都認為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具有解表之功效,影響極大,已經(jīng)成為中醫(yī)界對此方的主流觀點。但是認真研讀《傷寒論》就會發(fā)現(xiàn)此觀點存在兩個無法回答的問題:(1)262條中張仲景明示:“瘀熱在里”,為何病在里還用解表之法?(2)仲景所有發(fā)汗之方劑其方后注均有“溫覆微似汗”或“啜粥”等的字句,為何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則完全沒有這樣的說明?仲景行文一貫天衣無縫,怎么會留下如此大的困惑?筆者認為想搞清楚以上的疑問,可以從262條原文入手。

      1“傷寒”二字所指非外感表證

      《傷寒論》262條原文:“傷寒,瘀熱在里,身必發(fā)黃。麻黃連軺赤小豆湯主之?!睂τ诖藯l的“傷寒”二字,成無己認為乃“寒濕在表”,然而查閱《傷寒論》以“傷寒”冠以條首的其他條文卻發(fā)現(xiàn)“傷寒”二字并非“寒濕在表”之意。且仲景擔心后世可能會將“傷寒”誤讀,如同“先知”一般在261條行文:“傷寒,身黃發(fā)熱者,梔子蘗皮湯主之?!比绻麄褪恰昂疂裨诒怼敝?,為何毫無解表之功,只具有清熱利濕之力的梔子蘗皮湯也使用“傷寒”二字?顯然仲景已暗示“傷寒”不可和寒濕表證劃上等號。對于這個問題,原文40條也具有說服力,“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fā)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jié)M,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對于“傷寒”的病人,仲景還指出“表不解”,可見“傷寒”并不等同于“寒濕在表”。既然“傷寒”二字非“寒濕在表”之意,又是何意?在《傷寒例》中對“傷寒”二字有相應(yīng)的解釋,“凡傷寒之病,多從風寒得之。始表中風寒,入里則不消矣”??梢姟皞倍种皇侵倬爸赋霭Y狀的發(fā)病原因為感受風寒。此觀點在《傷寒論》中有大量的條文作為佐證。如原文29條:“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shù),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此誤也……”原文56條:“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當須發(fā)汗;若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痹?02條:“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09條:“傷寒腹?jié)M譫語,寸口脈浮而緊,此肝乘脾也,名曰縱,刺期門?!痹?09條:“傷寒發(fā)熱,嗇嗇惡寒,大渴欲飲水,其腹必滿;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橫,刺期門?!?26條:“傷寒有熱,少腹?jié)M,應(yīng)小便不利;今反利者,為有血也,當下之,不可余藥,宜抵當丸。”篇幅有限,不再一一列舉,如此實為說明“傷寒”二字非指“寒濕在表”無疑。

      2“瘀熱在里”需要重新考證

      宋版《傷寒論》[4]中仲景涉及瘀熱在里的方證共有三處,分別是抵當湯、茵陳蒿湯和麻黃連翹赤小豆湯。而仔細分析其宋版《傷寒論》抵當湯證和茵陳蒿湯證的原文就會發(fā)現(xiàn)“瘀熱在里”一語竟是千古冤案。

      2.1抵當湯“身黃、小便利”可下

      原文124條:“太陽病六七日,表證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jié)胸,其人發(fā)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當硬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jīng),瘀熱在里故也。抵當湯主之?!痹?25條:“太陽病,身黃脈沉結(jié),少腹硬,小便不利者,為無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證諦也,抵當湯主之?!?/p>

      抵當湯證的形成在《脈經(jīng)·病不可火證第十六》中有詳細論述,“問曰∶得病十五、十六日,身體黃,下利,狂欲走。師脈之,言當下清血如豚肝,乃愈,后如師言,何以知之?師曰∶寸口脈陽浮陰濡弱,陽浮則為風,……身目為黃,小便微難,短氣,從鼻出血,而復下之,胃無津液,泄利遂不止,熱瘀在膀胱,畜結(jié)成積聚,狀如豚肝,當下未下,心亂迷憒,狂走赴水,不能自制……”[5]124、125條原文和《脈經(jīng)》的論述互參,可見124條的患者是由于表證未解,先被醫(yī)生誤用火熏傷其陰血,再被誤下引邪入里所導致;而125條的患者證候非常特殊,“身黃”與“下利”“小便不利”狂欲走”同時存在,“身黃”的病機和濕熱密切相關(guān),而“發(fā)狂”和瘀血密切相關(guān),可見125條的病機是“濕熱”和“瘀血”并存的特殊證候,張仲景面對此復雜證候,諄諄告誡:“小便不利者,為無血也;小便自利……血證諦也?!被颊咭欢ㄒ”阃ɡ趴墒褂孟路ǎ倬胺Q之為“瘀熱在里”,順帶一提,以上論述也解釋了為何抵當湯證出現(xiàn)在太陽和陽明病篇中。

      2.2茵陳蒿湯“身黃、小便不利”可用

      原文236條:“陽明病,發(fā)熱汗出者,此為熱越,不能發(fā)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飲水漿者,此為瘀熱在里,身必發(fā)黃,茵陳蒿湯主之?!痹?60條:“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茵陳蒿湯主之。”

      茵陳蒿湯證的病機為“陽明濕熱,熱不能外越”而發(fā)黃,而“小便不利”是使用茵陳蒿湯的充分必要條件,張仲景也將此稱之為“瘀熱在里”。

      2.3抵當湯和茵陳蒿湯病機非“瘀熱在里”

      抵當湯證和茵陳蒿湯證分開來看,病機為“瘀熱在里”都沒有什么問題,但兩個方證聯(lián)合來看,就能發(fā)現(xiàn)其中存有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在抵當湯證中“身黃、小便利”乃可下之,而茵陳蒿湯“身黃、小便不利”乃可用之,且兩個方證的病機仲景都稱之為“瘀熱在里”,按照如此行文,在臨床中對于“身黃、瘀熱在里”的病人到底是“小便利”可下呢?還是“小便不利”可用呢?如此,仲景便是以己之矛攻己之盾!豈不貽笑萬年?查閱康平古本《傷寒論》才真相大白[6]。

      原文124條:“太陽病六七日,表證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jié)胸,其人發(fā)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當硬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注: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jīng),瘀熱在里故也。抵當湯主之?!痹?36條:“陽明病。發(fā)熱汗出者。注:此為熱越。不能發(fā)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室疂{者。旁文:此為瘀熱有里。身必發(fā)黃。茵蔯蒿湯主之?!?/p>

      可以看出,“瘀熱在里”實為124條原文的注解和262條原文的旁文。擅改經(jīng)文之罪,罄竹難書。所以通觀《傷寒論》全書,仲景只有262條原文中定義麻黃連翹赤小豆湯的病機為“傷寒,瘀熱在里”。其他兩處為后世的注解無疑。

      3黃疸之病機分析

      上文已證明,262條之“傷寒”非表證,“瘀熱在里”一詞仲景特指麻黃連翹赤小豆湯,那么到底麻黃連翹赤小豆湯的病機為何?首先必須將黃疸的病機弄明白。

      3.1黃疸發(fā)病過程中“太陰”和“陽明”的關(guān)系

      原文187條:“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是為系在太陰。太陰者,身當發(fā)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fā)黃。至七八日,大便硬者,為陽明病也?!痹?78條:“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系在太陰。太陰當發(fā)身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fā)黃。至七八日,雖暴煩,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實,腐穢去故也?!?/p>

      以上兩條論述了黃疸在發(fā)病過程中,太陰、陽明的關(guān)系;對于“脈浮而緩”《金匱要略·黃疸病脈證并治第十五》有云:“寸口脈浮而緩,浮則為風,緩則為痹。痹非中風,四肢苦煩,脾色必黃,瘀熱以行?!笨梢姟疤帯敝杏小皾瘛笔顷柮鳌梆鰺帷卑l(fā)生的前奏,故仲景云:“黃家所得,從濕得之?!碧幹械脑诶镏皾瘛庇袃蓷l出路:(1)隨小便而出,如果小便通利,濕有出路,就不能發(fā)黃,否則熱與濕相合,必定發(fā)黃。(2)脾氣實,濕隨“腐穢”(大便)而出。

      太陰和陽明的關(guān)系在《素問·太陰陽明論》中也有詳細的論述:“太陰陽明為表里,脾胃脈也,生病而異者何也?岐伯曰:……故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食飲不節(jié),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陽受之則入六腑,陰受之則入五臟。入六腑,則身熱不得臥,上為喘呼,入五臟,則胰滿閉塞;下為飧泄,久為腸澼。故喉主天氣,咽主地氣。故陽受風氣,陰受濕氣?!蕚陲L者,上先受之,傷于濕者,下先受之?!本C上所述,黃病發(fā)病過程中太陰和陽明的關(guān)系,如圖1所示。

      圖1 發(fā)“黃”過程中太陰和陽明的關(guān)系

      3.2谷疸發(fā)生的病機

      3.2.1欲作谷疸 原文195條:“陽明病,脈遲者,食難用飽,飽則發(fā)煩頭眩,小便必難,此欲作谷疸。雖下之,腹?jié)M如故,所以然者,脈遲故也?!睘楹侮柮鞑∶}遲下之而病不解?在原文234條有做解釋:“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fā)汗,宜桂枝湯?!?說明陽明病表未結(jié),先當解表。對于谷疸食后頭暈眩的癥狀,《肘后備急方》云:“谷疸者,食畢頭旋,心怫郁不安而發(fā)黃,由失饑大食,胃氣沖熏所致,治之方。”[7]谷疸患者胃中有熱,以上三條原文互參,可見“頭眩”乃欲作谷疸的患者食后,“胃中濕熱上沖”和“風寒未解”共同作用而導致。

      3.2.2谷疸發(fā)生的全過程《金匱要略·黃疸病脈證并治第十五》第2條提到,“趺陽脈緊而數(shù),數(shù)則為熱,熱則消谷,緊則為寒,食即為滿。尺脈浮為傷腎,趺陽脈緊為傷脾。風寒相搏,食谷即眩,谷氣不消,胃中苦濁,濁氣下流,小便不通,陰被其寒,熱流膀胱,身體盡黃,名曰谷疸。此條的閱讀難點在于“尺脈浮為傷腎,……陰被其寒”。所表達為何意?在黃疸的發(fā)病過程中脾腎之間的關(guān)系為何?查閱《傷寒論·辨不可下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云》有言,“脈浮而大,浮為氣實,大為血虛。血虛為無陰,孤陽獨下陰部者,小便當赤而難”??梢姟俺呙}浮為傷腎”想表達的含義為氣實血虛,而“陰被其寒”所指實乃腎陰血虛而被寒邪所傷。此觀點在《千金要方》[8]中也可以找到佐證,“黃疸者,一身面目悉黃,由暴得熱以冷水洗之,熱因留胃中,食生黃瓜熏上所致,若成黑疸者多死。又云:凡瓜,味甘寒滑無毒,去渴,多食令陰下癢濕生瘡,發(fā)黃膽”。“陰下癢濕生瘡”在經(jīng)典中是典型的腎虛寒的癥狀,可見腎被傷乃黃疸發(fā)生的重要原因。谷疸發(fā)生的病機實乃脾胃濕熱,腎虛而濕熱上沖所導致,并未涉及血分,見圖2所示。

      圖2 谷疸病機分析

      3.3黃疸發(fā)病過程中“濕熱”和“瘀血”的關(guān)系

      《傷寒論》中濕熱和瘀血的關(guān)系除了前文第二段所討論的124條外,《傷寒論》257條也有論述,“病人無表里證,發(fā)熱七八日,雖脈浮數(shù)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脈數(shù)不解,合熱則消谷喜饑,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當湯?!笨梢婈柮鞯臐駸岱浅H菀滓鹧值酿鰷5菑堉倬白鳛楸孀C之神,最厲害之處就是將臨床上容易混淆模糊的癥狀嚴格地鑒別開,對于黃疸病在“濕熱”還是病在“血分”,仲景明確指出只有當患者小便利之后才是“血證諦也”。用抵當丸下之,否則仲景只用清熱利濕之法。如圖3所示。

      圖3 陽明病“濕熱”與“瘀血”的關(guān)系

      從圖3可以看出陽明病中“濕熱”和“瘀血”的關(guān)系密切,這點后世已經(jīng)有很多醫(yī)家提出,胡亮明等[9]認為《傷寒論》中的黃疸皆傷及血分。既然后世都能看出黃疸已經(jīng)涉及血分,仲景何嘗不知?但他既不言抵當湯證涉及“濕熱”,也不提茵陳蒿湯涉及“瘀血”之說,否則,臨床中本就模糊不清的“濕熱證”和“瘀血證”就更加無可辨別,直教后學者無所適從,故而茵陳蒿湯只屬“濕熱在里”,絕非“瘀熱在里”。

      4麻黃連翹赤小豆湯非表里同治

      后世醫(yī)家認為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乃表里同治之法的主要原因有兩點原因:(1)仲景在262條文以“傷寒”冠以條首;(2)方中有發(fā)汗藥物麻黃。傷寒非“寒濕在表”已經(jīng)在本文第一段證明,不再累述。那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中使用麻黃是否就是取其發(fā)汗之力呢?筆者認為非也,如下文所分析:

      4.1“瘀熱在里”實乃黃疸之特殊癥候

      前文已經(jīng)證明抵當湯和茵陳蒿湯都非“瘀熱在里”,為何偏偏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仲景定義為“瘀熱在里”?因為“瘀熱在里”實乃黃疸之特殊癥候,既非陽明濕熱黃疸,又非陽明瘀血證,而是“濕熱”在里,涉及到“瘀血”的特殊證型,既不可再用汗法,也不可貿(mào)然使用下法,既不可使用清熱利濕之茵陳蒿湯,又不能夠使用破瘀之抵當丸;此時,仲景才稱之為“瘀熱在里”。對于這種特殊癥候,《傷寒論》259條有談及,“傷寒,發(fā)汗已,身目為黃,所以然者,以寒濕(一作溫)在里,不解故也。以為不可下也,于寒濕中求之?!笨梢娭倬罢J為還有一種黃疸既不可以通過汗法而解,又不可通過下法而解,仲景在此沒有直接出方,給后世留下了極大的懸念。

      4.2黃疸表未解之代表方

      仲景對于陽明病表證未解是一定先解表的,這一點有大量的條文作為佐證,也是后世誤讀麻黃連翹赤小豆湯的原因之一。如原文234條:“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fā)汗,宜桂枝湯?!痹?35條:“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發(fā)汗則愈,宜麻黃湯?!比绻氨聿唤狻?,黃疸的陽明濕熱證是無法通過下法治愈的,所以對于黃疸表未解,必須先解表,仲景在《金匱要略·黃疸病脈證并治第十五》中有專方, “諸病黃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脈浮,當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黃芪湯主之”。孫思邈在《千金要方》和張仲景的觀點相同,且孫思邈還在桂枝加黃芪湯條下詳細地描述了服藥方法:“溫服一升,覆取微汗;須臾不汗者,飲稀熱粥以助湯;若不汗更服湯?!盵8]可見在經(jīng)方時代,桂枝加黃芪湯為黃疸兼表的代表方;這也從另一個方面反證了麻黃連翹赤小豆湯非黃疸解表之方。

      4.3“破瘀滯,清濕熱”之法

      筆者認為麻黃連翹赤小豆湯非表里同治之方,而是“破瘀滯,清濕熱”之方,從藥物上也可以分析得出。

      4.3.1麻黃取其破瘀之功 對于麻黃《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有云:“味苦,溫。主中風傷寒頭痛,溫瘧,發(fā)表出汗,去邪熱氣,止咳逆上氣,除寒熱,破癥堅積聚。”[10]《日華子本草》言:“通九竅,調(diào)血脈?!盵10]《本草綱目》[11]云:“水腫風腫,產(chǎn)后血滯?!睆臍v代本草的論述可以看出,麻黃除了有發(fā)汗解表之力,還有破瘀之功。后世許多方劑中已經(jīng)運用到了麻黃的破瘀之功,代表方如陽和湯。從藥物劑量上來說,根據(jù)仲景用藥之習慣,用于發(fā)汗劑時麻黃的劑量為三兩或者以上,代表方如葛根湯、麻黃湯、大青龍湯、小青龍湯等,但是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中麻黃劑量為二兩,提示麻黃非發(fā)汗之用;且同樣用麻黃二兩的麻黃附子細辛湯中麻黃的作用也非發(fā)汗,而是“通陽氣利水”[12],可以為麻黃非發(fā)汗之用的另一佐證。

      4.3.2連翹赤小豆取其清熱利濕之力對于連翹,《本經(jīng)》[10]云:“主寒熱,鼠痿,瘰疬,癰腫惡瘡,癭瘤,結(jié)熱?!薄端幮哉摗吩疲骸爸魍ɡ辶?,小便不通,除心家客熱?!盵10]對于赤小豆,《本經(jīng)》云∶赤小豆,主下水,排癰腫膿血?!盵10]可見連翹、赤小豆同有清熱利濕之功,不同的是連翹偏于清熱,而赤小豆偏于利濕。所以用在262條處,仲景實取麻黃其破瘀而非發(fā)汗,再加上連翹的清熱、赤小豆的利濕,三藥合用完美地詮釋了“破瘀滯,清濕熱”之法,這也回答了文章開篇提出的兩個問題。仲景害怕后學者認為此處麻黃是用來發(fā)汗,便特意強調(diào)了“瘀熱在里”,在方后也沒有寫發(fā)汗劑的方后注,筆者認為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實乃為259條所談及的黃疸而設(shè)立,既非汗法也非下法,而是“破瘀滯,清濕熱”之法。可惜圣人之心,后世實難望其項背,自成無己誤讀后,曲解千年,至今可以休矣。

      5結(jié)語

      張仲景行文首重規(guī)范和法則,《傷寒論》開的是萬世不易之準繩,此乃圣人之道也!正所謂“閉門看書,治則合轍”;在《傷寒論》中許多條文里,仲景不得不省略許多癥狀(262條應(yīng)有癥狀省略),這是為了構(gòu)建辨證論治的體系,若不如此,“辨證論治”便如同信馬由韁,成為一句空談。在262條中,仲景既然已經(jīng)強調(diào)了是“瘀熱在里”,治法理應(yīng)是“破瘀利濕”之法,否則按照成無己、尤怡之論,對于“瘀熱在里”患者的治療還存在解表之法,就會推翻張仲景對于表里證治則治法的全部論述,一個治則治法都矛盾不能自圓其說的學科是不能讓人信服的。若是如此視圣人之言為塵垢粃糠,不僅張仲景在九泉之下死不瞑目,也會成為后學者入仲景之門的攔路虎,更是中醫(yī)學之悲哀。而對于臨床中麻黃連翹赤小豆湯的患者到底有沒有表證這一疑問,與構(gòu)建一門學科的治則治法這一目的比較,兩者孰輕孰重?仲景已經(jīng)用條文表露心機,而后世之論有畫蛇添足,敗法亂紀之嫌。

      綜上所述,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實非表里同治之方,仲景對于黃疸“瘀熱在里”證的治法實乃破瘀利濕之法,此法已開黃疸治療之法門,還值得同道進一步深入研究探索。

      參考文獻

      [1]金·成無己.注解傷寒論[M]. 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11:78.

      [2]清·尤怡.傷寒貫珠集[M]. 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9:108.

      [3]郝萬山.郝萬山傷寒論講稿[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150.

      [4]熊曼琪. 傷寒學[M]. 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7:174.

      [5]王叔和. 脈經(jīng)[M]. 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4:135.

      [6]葉橘泉. 古本康平傷寒論[M]. 長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88:55,87.

      [7]葛洪. 肘后備急方[M]. 天津:天津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2011:116.

      [8]唐·孫思邈. 備急千金要方[M]. 太原:山西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2010:312,313.

      [9]胡亮明,曹曉瑞,蔣小敏. 小議《傷寒論》中的黃疸皆傷及血分[J]. 亞太傳統(tǒng)醫(yī)藥, 2007(3):26.

      [10]宋·唐慎微, 艾晟.大觀本草[M].尚志均,點校.合肥:安徽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2002:265,266,396,396,742.

      [11]明·李時珍.本草綱目[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2):830.

      [12]李宇銘. 傷寒解外方證原意[M]. 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3:279.

      (本文編輯: 韓虹娟)

      (收稿日期:2015-09-28)

      【中圖分類號】R259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16.03.030

      作者簡介:王明炯(1983- ),碩士,講師。研究方向:中醫(yī)內(nèi)科經(jīng)典。E-mail:2743049460@qq.com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委科研基金(13C1129)

      猜你喜歡
      傷寒論
      General principle of high-quality academic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rrying on the essence,while pursuing innovations”
      《傷寒論》六經(jīng)溯源與理論淺析
      《傷寒論》實為115方
      《傷寒論》原序非仲景所作證據(jù)的再討論
      A Patient with End-stage Respiratory Failure Gets Recovery from Mechanical Ventilation by Utiliz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傷寒論》和法治療脾胃病的體會
      《內(nèi)經(jīng)》教學聯(lián)系《傷寒論》《金匱要略》的探討
      《傷寒論》中甘草的運用探析
      《傷寒論》少陰病預后探析
      鄭欽安《傷寒論》氣化學說
      贵定县| 义乌市| 宝兴县| 米脂县| 普兰店市| 富民县| 浦北县| 梓潼县| 江口县| 望城县| 温宿县| 兴业县| 浦县| 红河县| 海林市| 吉林省| 义马市| 冷水江市| 石台县| 海原县| 永城市| 梅河口市| 安泽县| 闻喜县| 思茅市| 阿图什市| 象州县| 凤凰县| 嘉峪关市| 吉木乃县| 改则县| 江山市| 陇南市| 沧源| 噶尔县| 盐源县| 东城区| 明星| 义马市| 陵水| 连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