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映占,曾 亮
?
近代康區(qū)移民墾殖研究
朱映占,曾亮①
摘要:近代以來,政府移民康區(qū)墾殖的倡議、計劃和實踐,既是中國傳統(tǒng)移民實邊政策的延續(xù),也是近代民族國家建設的一項舉措,還是土地使用方式轉變的一次探索。與此同時,迫于生計或響應政府的號召,民間也有個體和團體加入到康區(qū)移民墾殖的活動中。政府和民間的墾殖活動,一同為近代康區(qū)社會帶來了諸多影響。
關鍵詞:近代;康區(qū);移民墾殖
近代康巴藏族地區(qū)在國家化的推進過程中,從政府層面來看,先后采取和實施了諸多措施,如改土歸流、西康建省、移民墾殖等。在這些措施中,移民墾殖既是傳統(tǒng)移民實邊政策的延續(xù),又是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應對之策,其牽涉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人口和社會文化諸多方面。并且,在政府倡導、籌劃和實施移民康區(qū)墾殖的背景下,個人和一些民間團體,以及基督教教會組織也相繼加入康區(qū)移民墾殖的活動中來。移民墾殖在近代康區(qū)成為一項社會各個階層都在關注的事業(yè)。無疑,對近代康區(qū)移民墾殖的研究,將有助于我們從更為綜合的角度去理解近代中國民族國家建設在康區(qū)的實踐歷程。
一、近代康區(qū)移民墾殖的緣起與計劃
康巴藏族主要聚居地區(qū)的移民墾殖,于光緒年間已由清政府官員提出,但在康區(qū)究竟能否移民墾殖、移民墾殖究竟該如何推行等方面,政府官員之間尚有爭議,朝廷也未能議決,故在一段時間內,移民康區(qū)墾殖有倡議而無實際推行。直至趙爾豐出任建昌道員和川滇邊務大臣之后,他在康區(qū)大力推行改土歸流的同時,積極實施移民實邊政策。為此,趙爾豐在川邊康區(qū)還專門頒布了墾務章程,對移民墾殖的相關事宜做出了具體規(guī)定。與此相呼應,四川一些地方官員在轄區(qū)內張貼布告,招募墾夫前往康區(qū)墾殖。在此背景下,康區(qū)移民墾殖活動漸有實質性的進展。
中華民國建立后,受孫中山《建國方略》所倡導的移民西部言論影響,以及出于地方經濟建設的考慮,民國中央政府和康區(qū)各級地方政府時有移民康區(qū)墾殖的言論和計劃。
在民國中央政府,蒙藏委員會設計委員會曾擬訂了《康藏墾殖計劃》,計劃分三期,采取兵墾和民墾兩種辦法對西康和西藏的荒地進行墾殖。該計劃的第一期,即是在蒙藏委員會下設立西康墾務總局于巴安(今巴塘),由農礦部指導。在康區(qū),劉文輝統(tǒng)屬的川康邊防軍曾頒布《訓令各縣知事清查官公荒地召集墾民分期督墾》《責成各縣知事督墾治內官公荒地試辦簡章》等;以及此后關心邊政的研究人員,乃至長期主政西康的劉文輝自己,都先后提出移民西康墾殖的諸多設想和計劃。另外,黃興創(chuàng)辦的中國墾殖協(xié)會下屬的四川支部,早在1913年也曾倡議派遣1萬人至打箭爐(康定)附近地區(qū)墾殖。*《移民實邊》,《四川事業(yè)公報》1913年第8期。見于Scott Relyea,Gazing at the Tibetan Plateau:Sovereignty and Chines State Expansion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Doctoral Dissertati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December 2010,p.408.
這些關于移民西康墾殖的規(guī)章和計劃制定之后,對于康區(qū)耕地面積、已開墾土地、未開墾土地,以及如何進行移民墾殖等問題,有不少人進行了實地調查,提出了自己的見解。西康建省委員會的調查就稱:西康全境荒地,可容納10萬以上墾民。而對于西康荒地的墾殖,當時的考察人員認為可采取兩種方式,第一種以漢人攜帶家眷前往開墾為主。移民自成村落,不與康人雜居。從泰寧至爐霍大概可以移民1千戶。第二種以移民與本地婦女結婚為主。調查人員了解到,雖然康巴藏族女子極愿嫁與漢族男子,但結婚后,男子及其后代容易被同化,而得不到實邊的效果。因此,認為在移民墾殖之前,應該對移殖人員進行相當?shù)慕逃?川康科學考察團:《西康邊防問題及解決途徑》,手寫本,第24頁。歸納來看,倡導移民實邊者大都認為移民墾殖工作,至少應該包括兩個步驟。第一步是開展調查研究,從而了解墾區(qū)的土地、人口和交通等情況;第二步是擇地移墾。而針對在西康如何開展墾殖工作的問題,當時有研究人員就制訂了《移民西康墾殖畜牧計劃草案》,提出了更為具體的實施辦法:
(一)先由移民團派員入康,與西康省政府接洽,勘領官荒公荒墾牧土地若干處,躬往視察,并查驗所領土地之土實,是否適宜于墾殖者,而四周環(huán)境,是否適合于移民之生存條件者,然后計算畝數(shù),劃分區(qū)域,以備植牧之用。(二)墾牧區(qū)既已勘定,由移民團通知當?shù)乜h政府,托其預購應需之食糧及農具種籽若干,其糧價值將來由移民團撥還,并應明令各當?shù)乜h府盡量予移民以便利,‘西康所屬各縣征糧向系征收本色故預備糧秣種籽不生問題’。(三)設上述各事已辦妥,則計劃移民入康路線,及籌設沿途臨時之食宿處所,并警戒事宜,然后則按照規(guī)定行程,輸送移民。(四)康地農作物之產類,以紅米、青稞為大宗,但初期墾辟地,最好是先種雜糧,如玉蜀黍、馬鈴薯等,種植較易,滋長不難;等到初期收獲之后,明了土質腴瘠,然后再來度地以制田畝,何處可能盡量種稻栽麥,何處而堪盡量種瓜果蔬菜。由專家設計改造,分配與移民耕種,則較為事半功倍,而不至于虛費勞力;不但此也,且可以將初期作物之收獲,充作移民之食糧。(五)移民耕種方法擬試用集體農場制度,生產消費均由移民團以科學方法管理統(tǒng)制,務求生產消費,得其平衡,以期達到人盡其才地盡其利之目的。(六)等到第二期耕種成熟后,那時欲謀生產之發(fā)展,其耕作方法,可利用機械化。*馬星伯等:《移民西康墾殖畜牧計劃草案》,未刊版,第33~34頁。
上述移民康區(qū)墾殖輿論的形成、諸多墾殖計劃和方案的制訂,為墾殖工作在康區(qū)的實踐提供了可能。
二、近代康區(qū)移民墾殖的實踐
康區(qū)移民墾殖諸多計劃制訂之后,雖然有不少隨之就被束之高閣,如1937年西康建省委員會制定的《移殖難民計劃書》就未曾實施;但也有不少計劃和方案得到了實驗和付諸實踐。當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移民墾殖的推行情況是有所差異的。
清末趙爾豐在川邊康巴藏族地區(qū)推行改土歸流的過程中,在把土司占有的土地收歸國有的同時,招募四川農民前往川邊康區(qū)對荒地進行開墾。并且還專門劃撥墾殖經費,設立監(jiān)墾所,提供房屋、農具、種子、耕牛、口糧等?!坝捎诓扇×嗽S多優(yōu)惠政策,內地赴邊的墾民日益增多,當?shù)剞r民也積極自行開墾,于是大量荒地被開墾出來。至宣統(tǒng)二年(1910年),鄉(xiāng)城墾出水旱地1 200余畝,有墾民70余戶。巴塘開墾1 000余畝,有墾民500余人。”*賈大泉,陳世松:《四川通史·卷六·清》,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366頁。但總體而言,趙爾豐在川邊推行墾殖,除了鄉(xiāng)城、巴塘兩縣有所成效之外,“其他各縣,從幾十畝到三四百畝不等,而石渠縣只到1911年,僅開墾出了5畝以做試驗”。*鄒禮洪:《清末川邊屯墾與牧爭地問題探析》,《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4期。特別是后來,川邊康區(qū)的墾殖活動,隨著趙爾豐的離去而從整體上呈現(xiàn)衰落的情形。
故而,對于清末民國初期康區(qū)的墾殖,民國時期的研究人員就認為,其成效和影響是微乎其微的?!拔骺祲▌眨郧迥┶w爾豐移民開墾,多系自墾,無所謂墾工,規(guī)模既小,開地無多,民國建立后,邊地屢經擾亂,夷匪縱橫,移民流散,不但荒地未加開墾,即已開墾者亦日就荒蕪。至于夷民則多事畜牧,生活簡單,性情疏懶,栽種聽之天然,漢僑呼為懶莊稼,故廿年以來,西康實無墾務之可言也。”*梅心如:《西康》,南京:正中書局,1934年,第229~230頁。
民國中期以后,特別是隨著日本侵略者侵占東北,使得政府和有識之士更加意識到了移民實邊的重要性,除了政府設立相關機構之外,民間也相繼成立一些倡導移民實邊的團體。如中國殖邊社于1932年在上海成立,并創(chuàng)辦《殖邊月刊》,大力倡導移民邊疆地區(qū)墾殖。在此背景下,康區(qū)的移民墾殖工作也逐漸又有了起色。移民康區(qū)的人員漸次增加。
但是,正如研究人員民國年間在西康各縣看到的情形,實際上大多數(shù)縣已開墾的土地在全縣土地總面積中已占不小比例,甚至有的縣,其可開墾土地,已經墾盡。大規(guī)模的移民墾殖似乎在土地方面也不具備條件。僅以民國十八年(1929年)西康一些縣土地墾殖情形來看,也可得出上述結論。如康定縣可墾地約占全縣面積的十分之四,已墾地約占全縣面積的十分之三;甘孜縣可墾地則幾已全墾;理化縣境內山地荒原固多,然八月即已飛雪,十月地即凍結,不宜墾殖,即使開墾亦徒耗金錢,但也已墾地約一萬二千余畝。甚至有的縣已墾土地面積已經超出了可墾土地面積,土地做進一步開墾的空間不大。如丹巴縣可墾地占全縣面積十分之二,已墾地約已占全縣面積的十分之三;瞻化縣可墾地占全縣面積十分之二,已墾地已占全縣面積十分之三;雅江縣可墾地占全縣面積的十分之二,已墾地已占全縣面積的十分之三。*梅心如:《西康》,南京:正中書局,1934年,第230~237頁。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以來,在民國中央政府層面,先后頒布了《難民墾殖實施辦法大綱》《非常時期難民移墾規(guī)則》和《非常時期難民移墾條例》等,對難民移墾的辦理機構、墾殖的方式均作了規(guī)定。中國邊疆學會還出版了《邊疆屯墾員手冊》,為墾殖人員的實際操作提供參考和給予指導。在此基礎上諸多農場、墾殖實驗區(qū)逐漸設立,同時,還采取多項措施吸引人員前往墾殖。特別是在西康,“只要你向省農場或泰寧實驗區(qū)公署備張呈子,就無條件地領得了,開墾只要有氣力,一市畝生荒,有得九十到一百二十工就可以開出來,五年以上的熟地,只需三四十個工,五年以下的一二十個工就夠了,……沒有資本時,那兩個機關什么都貸給你,食糧、種籽、耕牛、農具不用說,就是你住的房子和家具都在內,墾竣收獲后三年才償清,你若只有氣力而不知道新農經營的方法,省農場特派專門人材來指導你,……”。*張志遠:《西康可以墾殖嗎?》,《建設周訊》1938年第18、19期合刊。至1941年3月,第一次全國農林會議還通過了《推進全國墾殖事業(yè)大綱》,擬定了21條關于墾殖的條款,其中把墾殖作為縣政府行政業(yè)績考核的重要項目之一。西康建省之后,也特別頒布了督墾章程大綱8章44條,而且還成立了墾務處專門負責墾殖工作。此后,在墾殖農場的興辦過程中,進行移民墾殖的同時,還試驗耕種新的農作物或新品種。如在雅安農場,進行了水稻、玉蜀黍和茶苗等作物品種的種植試驗。
在墾殖類型方面,康區(qū)采取的墾殖形式,大致包括國營、省營和民營三種。到1943年,“西康西昌墾區(qū),共有墾民185人,已墾荒地1995畝,作物栽培面積1 946畝”。*李平生:《烽火映方舟——抗戰(zhàn)時期大后方經濟》,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年,第212頁。另據(jù)《中國的墾殖》一書介紹,抗戰(zhàn)時期,西康省有農林部和西康省辦的墾場,其中農林部辦的墾場收容墾荒移民547人,墾荒2 015畝,省辦墾場收容墾荒移民2 854人,墾荒30 450畝。*唐啟宇:《中國的墾殖》,上海:永詳印書館,1951年,第92頁。并且,除了以農場或墾場的形式墾殖之外,在康區(qū)還有個人自行移居康區(qū)墾殖的情況,如在道孚縣“民國以來系由漢人自行來此開墾已有數(shù)百家計”。*劉贊廷:《道孚縣圖志》,北京:民族文化宮圖書館油印本,1960年,第32頁。
在近代康區(qū)除了政府和民間團體主導的移民墾殖之外,天主教會也曾組織移民從事墾殖活動。1929年至1930年,任乃強在西康地區(qū)考察時,就看到天主教堂在康區(qū)傳教的同時,吸引信眾前往開荒墾殖。如在瀘定、巴安(巴塘)等縣,“今之芊芊原田,百分之九十四五皆天主教堂所墾也”。*任乃強:《民國川邊游蹤之西康札記》,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10年,第3頁?!白钥刀ǔ侵劣芰謱m長30余里之河谷,皆天主教堂用銀3 000余兩向明正土司收買,招人領墾者。包墾每畝8元,墾后照播種數(shù)量收租,上土加倍,最上熟土有加至10余倍者。現(xiàn)已開墾十之五六,尚在招雇墾戶。聞巴安教堂墾地尤多?!?任乃強:《民國川邊游蹤之西康札記》,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10年,第4頁。道孚縣也有法國神甫在蝦拉沱設立教堂,招募墾民開墾,得良田4 000余畝;另外在迪慶茨中等地的墾殖過程中,天主教會還引進葡萄樹等種植品種。*王曉等:《滇藏瀾滄江谷地的教派沖突》,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84頁。
總之,近代康區(qū)的移民墾殖活動從推動者的角度而言,政府、民間團體和天主教、基督教教會都參與其間;從墾民方面而言,他們主要來自四川內地的一些縣;從墾民和開墾土地的數(shù)量來看,其規(guī)模是有限的。
三、近代移民墾殖對康區(qū)及民族國家建設的作用與影響
移民至康區(qū)墾殖,時人認為,不僅可以解決個人生計問題,而且還能調節(jié)整個國家不同地方的人口、就業(yè)等。“所以我們提倡殖邊,不只是為個人打算,同時為國家社會打算,現(xiàn)在大都會人才濟濟,無職業(yè)的很多,但是我們明明看到富的地方擺在那里,為什么我們不去呢?”*張六師:《西康的移民問題》,《新亞細亞》(月刊)1931年第2卷第5期。
從實際產生的效果來看,近代以來的移民墾殖活動,對康區(qū)的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由于土地使用方式的改變,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康區(qū)原來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在農場和墾場的建設過程中,阻隔了牧民原來的一些放牧路線和牧場,出現(xiàn)了墾牧爭地的情況。康區(qū)居民“以牧為業(yè),牛羊遍地,往往因踐踏農田,釀成事端”。*四川省民族研究所《清末川滇邊務檔案史料》編輯組:《清末川邊檔案史料》下冊,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1989年,第820頁。并且在開墾土地的過程中,必然要砍伐一些樹林或開挖一些草地,由此在一些局部改變了康區(qū)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第二,使得康區(qū)人口數(shù)量在這一時期得以增長。如1910年至1950年,甘孜藏族人口由23萬人增加到40萬人,經過40年,增長17萬人。在社會動蕩和急劇變遷的時期,甘孜藏族人口能夠保持增長,很大程度上與清末趙爾豐在四川藏區(qū)實行改土歸流、移民墾殖等政策有關。在移民墾殖的實施過程中,“以糧食作物為主的農業(yè)生產、需要的是繁重的勞動,這就使得它對勞動人口的需求大,必然促使人口迅速繁殖。由此,我們看到甘孜藏區(qū)東部和南部,在民國年間從農牧混合經濟過渡到以糧食生產為主的農業(yè)經濟,這為人口的增殖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四川省人口普查辦公室:《四川藏族人口》,北京:中國統(tǒng)計出版社,1994年,第22頁。第三,改變了康區(qū)局部的民族分布和構成。如在昌都地區(qū),清代以來隨著回、納西、漢、蒙古等民族移民的到來,使得昌都地區(qū)形成多民族分布居住的格局;任乃強在爐霍縣調查時也了解到,漢人墾民移來之后,在縣境內老河口、加基、新都河壩、蝦拉沱、瓦角、呷拉宗、瓦達等處都有分布,*任乃強:《民國川邊游蹤之西康札記》,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10年,第114頁??傮w上改變了爐霍縣以往的民族構成和分布。第四,改變了康區(qū)及其居民原有的生計方式和經濟模式,帶動了康區(qū)農業(yè)技術的改進?!扒迥┶w爾豐在四川藏區(qū)實行改土歸流,破壞了藏區(qū)的半農半牧的混合經濟,并大量移漢民到藏區(qū)從事墾殖,以單一的經濟模式取代農牧業(yè)混合經濟?!?四川省人口普查辦公室:《四川藏族人口》,北京:中國統(tǒng)計出版社,1994年,第22頁。如在“打箭爐關外北路如道塢、章谷、德格一帶沃野縱橫二千余里,向來夷民但知游牧不知耕稼,自經邊大臣招墾規(guī)劃,井井遷徙日眾,從前榛蕪不治地方,轉瞬間將成繁盛之都市矣”。*四川省檔案館:《四川官報》1909年第11期,轉引自鄧前程《論清末川邊墾殖》,《思想戰(zhàn)線》2007年第3期。而且,隨著內地移民到來及墾殖的進行,以及農業(yè)實驗區(qū)工作的開展,在農業(yè)耕種技術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進一步影響康區(qū)居民的農業(yè)生產技術得到改進。特別是在傳教士依托教堂招募移民墾殖的過程中,還引進了一些國外的農作物品種,豐富了康區(qū)的農業(yè)種植,客觀上也促進了康區(qū)農業(yè)的發(fā)展。第五,促使當?shù)刈迦何幕c外來文化相互碰撞、融合和變遷。顯著的案例之一就是,移民與原住居民之間,在土地能否開墾方面,彼此的認知有差異。如有調查人員就看到“康人迷信過深,謂從來未開墾之地不能擅開,并謂若干年前有人試開,山神發(fā)怒,致使其全家死絕,牛馬均無一幸存。故本區(qū)人民雖年不足食,寧肯買糧鄉(xiāng)、稻,甚至出外行劫,而不肯自耕也”。*張子惠:《理化濯桑墾區(qū)調查記》,《康導月刊》1940年第1卷第12期。漢族墾民到來之后,進入未開墾過的荒地開墾,打破了當?shù)厝藢ν恋亍⑸搅值膫鹘y(tǒng)認知觀念。在彼此文化碰撞的過程中,民族間文化的涵化、融合也逐漸加強。“自從1910年以后,不少漢族移入四川藏區(qū),并與藏胞婚媾,漢文化的影響日益加強。關于多生兒育女,繁衍后代,使祭祀祖宗的香火不致中斷的儒家的倫理觀念在藏族人口問題上有所反映?!比纭?941年,甘孜藏區(qū)漢藏合組的家庭有45 000戶,已成為刺激藏族人口增殖的重要因素”。*四川省人口普查辦公室:《四川藏族人口》,北京:中國統(tǒng)計出版社,1994年,第22頁。與此同時,康巴藏族文化對移民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如在昌都許多漢、回移民生活藏化,他們中的一些人還使用了藏名。*王川:《試論近代西藏昌都地區(qū)的外來移民(1840~1960)》,《思想戰(zhàn)線》2006年第5期。
近代康區(qū)移民墾殖活動除了對康區(qū)而言的影響之外,其于國家而言,也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意義:
其一,清末以來,通過在康區(qū)移民墾殖加強了康區(qū)與周邊地區(qū)的聯(lián)系,特別是抗戰(zhàn)爆發(fā)之后,康區(qū)在接納移民的過程中,也有康民自發(fā)成立團體支援抗戰(zhàn)。顯然經過清末以來的移民墾殖,康區(qū)與周邊地區(qū)和內地的一體感增強了?!爸劣谡f清末政府在川邊的墾殖,是否到達其近期目標,即協(xié)濟兵食、‘裕餉源’,從事實上看,未能完全遂愿。但是,也可以肯定正是因為清末政府對川邊經營,的確對御外辱、設州縣至建行省同與內地一體化,奠定了一定物質基礎?!?鄧前程:《論清末川邊墾殖》,《思想戰(zhàn)線》2007年第3期。
其二,近代康區(qū)的移民墾殖于國家外交方面的作用也不言而喻。內地墾民的到來和定居,與當?shù)孛褡迦粘=煌?、通婚局面逐漸形成,無疑這是對國外意圖侵略康藏地區(qū)勢力的最好回擊。而抗戰(zhàn)時期農場的開辦,對墾民的安置,在內政和外交兩個方面都為抵御外敵侵略做出了貢獻??梢哉f,近代康區(qū)移民墾殖是抵御外敵,鞏固西南邊疆,維護國家統(tǒng)一的一項重要舉措。
其三,無論是清末的招墾,還是民國以來的組織化的移墾,墾民帶來的先進農業(yè)技術,對康區(qū)原來從事農業(yè)生產的居民具有示范作用,由此而帶來的觀念上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康區(qū)農業(yè)生產的現(xiàn)代化水平,是中國現(xiàn)代化發(fā)展的組成部分。近代康區(qū)墾殖也是西南邊疆開發(fā)的先聲,為以后的開發(fā)工作積累了一定經驗和教訓。
其四,在移民康區(qū)墾殖的調查研究和實踐過程中,隨著對康區(qū)各縣已開墾土地、荒地和種植作物等土地利用情況的調查,知識界和政府加深了對康區(qū)的認識,這將為政府在康區(qū)制定和實施更為合理的政策奠定了基礎。
結語
移民到康區(qū)墾殖,之所以在近代得到廣泛的倡議,并有諸多計劃的制訂,還有不少墾殖活動的實踐,其客觀原因是康區(qū)地廣人稀,并且由于康區(qū)“地處青藏高原和橫斷山脈向二級地形階梯的轉折帶上,其自然地理位置特殊,是我國西北通向西南地區(qū)的樞紐,自古以來就是眾多民族來往遷徙的通道,故有‘民族走廊’之稱。又由于康區(qū)位于衛(wèi)藏東南邊緣,使之成為漢藏文化最先接觸和交流的地帶。交通鏈條的鏈接,經濟貿易的頻繁,多種文化的互動,使康區(qū)成為我國藏族聚居地區(qū)中的一塊獨具特殊歷史地位與多元文化價值的地區(qū),此亦即清代人認為‘治藏必先安康’的所在”。*李紹明:《〈西藏昌都近代社會研究〉序言》,載王川《西藏昌都近代社會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序言,第1~2頁。可見近代以來康區(qū)是治藏,乃至整個西南邊疆安全的關鍵。因此出于治邊需要,延續(xù)中國古代移民實邊的傳統(tǒng),移民康區(qū)墾殖就成為時人的不二選擇。“以地勢論,如能充實西康,一方面可為新都之屏障,一方面可為前后藏之后備,減少政府西顧之憂?!?馬星伯等:《移民西康墾殖畜牧計劃》,未刊稿,第2~3頁。
當然,移民康區(qū)墾殖,除了地理上、邊疆治理的客觀原因和需要之外,還有時代原因,特別是抗戰(zhàn)爆發(fā)之后,康區(qū)作為抗戰(zhàn)的大后方和根據(jù)地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在資源、物力方面要支援抗戰(zhàn),就必須增加物產和糧食產量。在1939年1月,國民黨在重慶召開五屆五中全會,就提出了開發(fā)后方農業(yè)的問題;另一方面是為安置淪陷區(qū)數(shù)量龐大的難民考慮,就使得移民康區(qū)從事墾殖,成為一項一舉兩得乃至多得的工作。
另外,近代移民康區(qū)墾殖的倡議和實踐,還受到進化論思想影響,在有的倡導者看來,從牧場變?yōu)楦?,從牧業(yè)到農業(yè),是一種進步。他們認為:“百里良田可養(yǎng)人民數(shù)數(shù)強于游牧多矣?!?劉贊廷:《道孚縣圖志》,北京:民族文化宮圖書館油印本,1960年,第33頁。因此,時人認為,墾殖是康區(qū)開發(fā),康區(qū)現(xiàn)代化的必要舉措?!翱等颂幱谟文習r代生活之中,物質方面毫無進步,所以惡衣惡食亦習慣自然,但是邊地地廣人稀,若果沒有內地人去經營,邊地永遠是不可進化的?!?王孟周:《西康實業(yè)概況資料二則》,參見趙心愚,秦和平《清季民國康區(qū)藏族文獻資料輯要》,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19頁。
還有,移民康區(qū)墾殖的施行,被認為是推進康區(qū)現(xiàn)代化,化邊地為腹地的良好方法?!坝蓧ㄖ吵霭l(fā),展拓至于林牧工礦等一切邊疆經濟之開發(fā)及社會工作之推行。期于育成邊疆社會嶄新的生機,以達化邊地為腹地的目的?!?任乃強:《邊疆墾殖與社會工作》,《社會建設月刊》1944年第1卷第1期。
然而,以康區(qū)移民墾殖的實際情況來看,近代康區(qū)的移民墾殖雖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成績并不十分突出,移民的數(shù)量和開墾的土地數(shù)量實際上都是有限的。近代康區(qū)移民墾殖一事之所以會出現(xiàn)“雷聲大雨點小”的情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端:第一,康區(qū)雖然地廣人稀,但由于氣候、水源等自然條件的原因,其可開墾土地實屬不多,移民墾殖一事獲利甚微。對此,清末四川總督錫良有著清醒的認識:“竊查徼外地非不廣,而樹藝不生,草木不長者恒多。間有可耕,僅產稞麥,非番屬之甘于荒棄也。冰雪彌望,風沙蔽天,盛夏猶寒,弗利稼穡。故蜀民最勤于農事,寧遠適秦、黔,而不來墾辟,知其猶石田而無所獲也。今招募之,亦必不至?!?四川省民族研究所《清末川滇邊務檔案史料》編輯組:《清末川邊檔案史料》上冊,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1989年,第4頁。實地的勘察也顯示康區(qū)可供墾荒的土地實屬不多?!叭缍ㄠl(xiāng)縣有可墾荒地1 320畝,但其中水源方便的只有460畝,僅占34.8%;三壩共有可墾荒地1 865畝,其中無水者為900畝,占48.3%;河口共有可墾荒地一千五、六百畝,但未注明是否有水源;里塘境內共有可墾荒地2 000畝,而無水源者居多,如東路所屬5個村,共有可墾荒地399畝,其中無水源荒地206畝,占51.6%;巴塘共有可墾荒地10 400畝,其中無水源或水源遠者4 370畝,占42%;德格縣共有可墾荒地2 810畝,全為‘水源不便’或‘有水源,堤堰難筑’之地;石渠則報告‘無荒地可墾’。綜計以上7縣共有可墾荒地約20 000畝,但無水源或水源不便者居其大半,實際可墾可耕者僅有數(shù)千畝,只相當于內地一個大村的耕地面積,由此可見川邊地區(qū)可墾荒地資源的確是相當貧乏的?!?鄒禮洪:《清末川邊屯墾與牧爭地問題探析》,《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4期。由此可知,雖然出于治邊需要,政府官員、有識之士也大力提倡,但無奈客觀的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限制,使得康區(qū)大規(guī)模的墾殖活動無法展開。第二,移民到康區(qū)墾殖,由于交通不便、社會文化的差異等原因實際操作起來比較困難。從交通方面看,墾民經陸地即使從四川出發(fā)前往康區(qū),也比坐船沿長江南下,經海路到云南前往康區(qū)耗時多?!暗轿骺等?,若坐法國郵船,其行程比由四川出發(fā)快”,*馬相伯:《談談殖邊》,《殖邊月刊》1932年第1卷第1期。顯然,交通不便是移民前往康區(qū)墾殖的重要限制性因素之一?!耙獙嵭幸泼裰尺叺恼撸钜o的是開發(fā)交通。”*朱炳海:《移民西康問題(地理科)》,《青年月刊》(南京)1940年第9卷第1期。另外,從社會文化差異方面而言,無論在語言文字,還是衣食住行及風俗習慣方面,內地與康區(qū)人民之間都存在較大差別,內地人要移墾康區(qū),需要克服彼此之間文化上的差異和誤解,這在當時是很難做到?!扒掖ǖ仄P外嚴寒,五月披裘,六月飛雪,天時與內地迥殊,故言及出關,商兵民無一情愿,若再不為籌備耕具居處,勢必觀望裹足,則墾務萬無能興之日?!?吳豐培:《趙爾豐川邊奏牘》,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8頁。第三,移民康區(qū)墾殖需要不少經費,在清末國庫空虛的情形下,很難有經費持續(xù)支持康區(qū)的墾殖活動,民國時期情況也大致如此,特別是抗戰(zhàn)時期,更難有經費落到實處。而王文萱的研究卻發(fā)現(xiàn),移民墾殖工作要實施,至少在土地、水利工程、農具、耕牛、種苗、肥料、房屋、用具、生活維持費、運輸費、服裝費、管理費等10多個項目上需要得到經費保障,顯然在國力衰弱的情況下,這些資金是很難籌集的,大規(guī)模的墾殖活動也就很難實行了。第四,移民到康區(qū)墾殖,得不到康區(qū)原有居民的支持,甚至在墾殖工作的推進過程中,由于觸碰到了當?shù)赝了尽㈩^人、喇嘛的利益,而遭到抵制乃至反對。如清末駐藏幫辦大臣鳳全留駐巴塘期間,“他看中巴楚河谷七村溝茨梨隴一帶地方廣闊,于是招漢人開墾。丁林寺感到利益被侵,指其地為‘神山不可動’,煽惑七村溝民眾請求鳳全停止開墾?!?任新建:《鳳全與巴塘事變》,《中國藏學》2009年第2期。由于鳳全沒有聽從他們的請求,最終也導致他被殺身亡。第五,由于墾民耕種獲利不豐,加之墾民安全時常不能得到保障,愿意前往康區(qū)從事墾殖的墾民也很難招募?!八拇ㄟ叺氐幕牡匾埠芏?,但是成都平原的農民為什么不向四川邊地或貴州區(qū)移民呢?道理是一樣的,因為那邊勞力所得并不見得高,以上是指普通情形而說?,F(xiàn)在又比過去不同,抗戰(zhàn)軍興以來,西南百廢待興,工資突增,勞力幾有供不應求之勢,此種情形之下,招募墾民,是不會有多少成績的,故現(xiàn)時邊地野荒的墾民,除了政治移民如流徙囚犯等外,實無把握?!?蔣君章:《西南經濟地理》,上海:商務印書館印行,1947年,第383頁。除了勞動所得本來不多之外,墾民耕種收獲一定年限之后,還要繳納課稅,并且基于土地權屬之爭,墾民往往還受當?shù)鼐用?,特別是一些頑劣者的威脅或凌辱,上述種種原因就導致愿意前往康區(qū)墾殖的移民實在不多。第六,最為根本的是康區(qū)土地所有權名義上為中央政府所有,實際的管理權卻被康區(qū)土司和寺廟所掌握,他們可以任意支配使用,從而獲利。由于他們把持土地權屬,“人民之生命線,實操諸彼等手中歷代治康之無成績,實由于此也”。*柯象峰:《西康社會之鳥瞰》,重慶:正中書局印行,1940年,第46頁。
總體而言,近代康區(qū)移民墾殖雖然在開墾耕地的具體工作方面沒有取得多少業(yè)績,但是圍繞這項工作形成的輿論、籌劃的方案和付諸的實踐,卻為近代康區(qū)乃至西南邊疆的治理、開發(fā)和建設積累了經驗,直到今天其仍然值得我們去認真總結和借鑒。
(責任編輯 陳斌)
作者簡介:朱映占,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云南大學西南邊疆少數(shù)民族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曾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云南大學西南邊疆少數(shù)民族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云南 昆明,650091)。
基金項目:①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近代康區(qū)治理與西南邊疆安全研究”階段性成果(15BZS113);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近代西南邊疆移民墾殖研究”階段性成果(13YJC85033);云南大學民族學學科高地建設規(guī)劃項目“近代民族國家整合進程中的西康建省研究”階段性成果